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眼见不一定为实:明清寡妇守节的官方塑造与民间运作
1
作者 何丽琼 《民间法》 2023年第2期358-371,共14页
明清以贞烈闻名,官方书写的众多史料中亦记载了大量寡妇守节的事例,营造一片祥和的守节之风。然而官方塑造的表达性现实与民间的客观性现实存在偏差,民间运作自有一套应对之策。若单纯看官方史料容易一叶障目,将多种史料结合方能揭示明... 明清以贞烈闻名,官方书写的众多史料中亦记载了大量寡妇守节的事例,营造一片祥和的守节之风。然而官方塑造的表达性现实与民间的客观性现实存在偏差,民间运作自有一套应对之策。若单纯看官方史料容易一叶障目,将多种史料结合方能揭示明清寡妇生活的真相,守节并非寡妇的唯一选择或者多数选择。从寡妇守节上,亦能看出大传统与小传统的互动与反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寡妇 守节与贞烈 国家与民间 大传统与小传统
原文传递
中国法学向何处去(续)——对梁治平“法律文化论”的批判 被引量:61
2
作者 邓正来 《政法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1-72,共32页
1978至2004年,中国法学在取得很大成就的同时也暴露出了它的问题,而它的根本问题就是未能为评价、批判和指引中国法制发展提供作为理论判准和方向的“中国法律理想图景”。这是一个没有中国法律理想图景的法学时代。据此,要对“中国为... 1978至2004年,中国法学在取得很大成就的同时也暴露出了它的问题,而它的根本问题就是未能为评价、批判和指引中国法制发展提供作为理论判准和方向的“中国法律理想图景”。这是一个没有中国法律理想图景的法学时代。据此,要对“中国为什么会缺失中国自己的法律理想图景”这个理论论题尝试给出回答,并对中国法学这一时代进行“总体性”的反思和批判。较为具体地讲,采用经过界定的“范式”分析概念,对中国法学中四种不同甚或存有冲突的理论模式即“权利本位论”、“法条主义”、“本土资源论”和“法律文化论”进行了深入探究。中国法学之所以无力引领中国法制发展,实是因为它们都受一种“现代化范式”的支配,而这种“范式”不仅间接地为中国法制发展提供了一幅“西方法律理想图景”,而且还使中国法学论者意识不到他们所提供的不是中国自己的“法律理想图景”;同时,这种占支配地位的“现代化范式”因无力解释和解决因其自身的作用而产生的各种问题,最终导致了作者所谓的“范式”危机。正是在批判“现代化范式”的基础上,我们必须结束这个受“西方现代化范式”支配的法学旧时代,开启一个自觉研究“中国法律理想图景”的法学新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治平 法律文化 中国 法学研究 文化类型学 法律史
原文传递
大传统与小传统的互动探究——基于汉代西王母信仰演变 被引量:2
3
作者 梁路 孟楠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21年第1期91-99,共9页
汉代既是西王母信仰的成熟时期,也是其不断演化达到繁盛的时期。汉代西王母信仰由大传统和小传统两部分构成,二者围绕着相同的价值内核,同塑同构着汉代西王母信仰体系。本文试图以汉代西王母信仰为研究对象,以大传统与小传统的文化二分... 汉代既是西王母信仰的成熟时期,也是其不断演化达到繁盛的时期。汉代西王母信仰由大传统和小传统两部分构成,二者围绕着相同的价值内核,同塑同构着汉代西王母信仰体系。本文试图以汉代西王母信仰为研究对象,以大传统与小传统的文化二分框架为研究方法,在对汉代西王母信仰演变剖析过程中,探究出大传统与小传统互动的演变路径,以及互动对传统文化和社会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传统与小传统 西王母信仰 互动的意义
下载PDF
西王母信仰的大传统与小传统 被引量:1
4
作者 梁路 孟楠 《民族艺林》 2021年第4期95-102,共8页
运用大传统与小传统的文化二分法,对西王母信仰的演变历程进行考察,通过对不同历史阶段内西王母信仰大传统与小传统的时代特征、演变特点、生存策略等内容的归纳总结,力求为现今社会西王母神话的保护与开发提供借鉴。
关键词 西王母信仰 大传统与小传统 当代价值
下载PDF
“变工”与互助——青龙山村互惠交换体系的人类学分析
5
作者 焦明艳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第30期87-92,共6页
该文通过对青龙山村互惠交换体系的田野调查作人类学分析,解释“变工”一词作为村民的常用词汇所表达的文化意象,以及阐述变工行为中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变工是以互惠为交换原则的互助行为,是一种社会交换活动,也是普遍的文化现象。青龙... 该文通过对青龙山村互惠交换体系的田野调查作人类学分析,解释“变工”一词作为村民的常用词汇所表达的文化意象,以及阐述变工行为中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变工是以互惠为交换原则的互助行为,是一种社会交换活动,也是普遍的文化现象。青龙山村人的变工,在其社会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分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变工不仅保障了经济与社会的正常发展,而且维系了人们之间的感情,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联结。这种自发性的乡村社会互助体系,在乡村治理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同时变工下所产生的循环式的人情往来,成为青龙山村人的一种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工 互助 交换 人情 互惠 大传统小传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