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景观视野下巴蜀地区典型线性文化遗产体系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杜春兰 陈丹阳 《建筑遗产》 CSSCI 2022年第1期1-12,共12页
巴蜀地区人居文明传承悠久,因山川之势而成西南地区先民交流的重要走廊,走廊沿线孕育了大量文化遗产,成为今日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文化瑰宝。过去学界的研究多聚焦于关键节点保护,对线性文化遗产体系整体性价值和系统性结构的认知还不... 巴蜀地区人居文明传承悠久,因山川之势而成西南地区先民交流的重要走廊,走廊沿线孕育了大量文化遗产,成为今日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文化瑰宝。过去学界的研究多聚焦于关键节点保护,对线性文化遗产体系整体性价值和系统性结构的认知还不充分。线性文化遗产是动态的文化景观,从景观的视野审视巴蜀地区线性文化遗产,更有利于其价值体现。文章分析了巴蜀地区线性文化遗产的生成条件,厘清其主要类型及景观特征,并针对典型线路展开进一步的剖析,提炼出巴蜀地区线性文化遗产景观系统结构具有丰富性、变化性、渗透性、辐射性的特点,以期为区域遗产保护提供基础研究的资料和新视角,从而推动地区内线性文化遗产的景观价值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蜀地区 线性文化遗产 结构特征 整体价值
下载PDF
信仰的两极:论巴蜀反义谚语中的民间宗教信仰
2
作者 谢燕 《西部学刊》 2024年第15期22-25,43,共5页
在巴蜀民间宗教谚语中,存在着神鬼、天命、因果业报等信仰主题,多样的信仰类别源自巴蜀人面对无序、含混与不确定因素时的主观解释与非理性对抗。但这种信仰观念并不是唯一确定的,受儒教的现实性与理性制约,围绕同一信仰主题存在着大量... 在巴蜀民间宗教谚语中,存在着神鬼、天命、因果业报等信仰主题,多样的信仰类别源自巴蜀人面对无序、含混与不确定因素时的主观解释与非理性对抗。但这种信仰观念并不是唯一确定的,受儒教的现实性与理性制约,围绕同一信仰主题存在着大量表达意义相互矛盾甚至截然相反的对立性谚语,表现出对民间宗教各信仰主题的戏谑与否定。这种针对同一主题进行对立表述的谚语形态即为反义谚语,民间宗教中的反义谚语是信仰取向的两极体现,其信仰的灵活性与辩证性既与个体信仰的功利性动机相关,又与宗教仪式活动的祭祀与庆典的功能性对立密不可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义谚语 民间宗教信仰 巴蜀地区 乡土社会
下载PDF
中国古代区域性城镇防御体系营建历程分析——以南宋晚期巴蜀城寨堡为例
3
作者 倪珂 赵月苑 《重庆建筑》 2024年第6期5-9,共5页
从城镇体系形成历程的角度对中国古代防御性城镇体系进行研究。该文以南宋晚期巴蜀山城防御城镇体系城寨堡为例,回顾了防御性城镇体系发展历程,概述了防御性城镇体系历史环境与基本特点,从区域角度展现了城镇军事防御空间的主从关系与... 从城镇体系形成历程的角度对中国古代防御性城镇体系进行研究。该文以南宋晚期巴蜀山城防御城镇体系城寨堡为例,回顾了防御性城镇体系发展历程,概述了防御性城镇体系历史环境与基本特点,从区域角度展现了城镇军事防御空间的主从关系与联动机制,最后,评价了区域防御性城镇体系的价值与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宋 历史城镇 巴蜀地区 区域防御体系 城寨堡
下载PDF
口述史方法在风土建筑研究中的作用--以访谈重庆江津陈宅后人陈洪佑为例 被引量:5
4
作者 江攀 《新建筑》 2022年第2期12-17,共6页
风土建筑史研究注重文献和实物的二重证据,对于一些保存状况堪忧、民间文献欠缺的风土宅院,口述史方法在研究建造背景、再现建筑场景和复原建筑形式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文章以访谈重庆江津陈宅的后人陈洪佑为例,就以上三方面作用展开... 风土建筑史研究注重文献和实物的二重证据,对于一些保存状况堪忧、民间文献欠缺的风土宅院,口述史方法在研究建造背景、再现建筑场景和复原建筑形式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文章以访谈重庆江津陈宅的后人陈洪佑为例,就以上三方面作用展开:首先,结合口述信息和地方志材料,梳理陈宅的修建过程和建造背景;其次,结合平面布局和关于各空间功能仪式的口述内容,分析其空间形制特征;最后,结合口述史和周边风土建筑特征对陈宅进行修复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述史 风土建筑 江津陈宅 陈洪佑 人类学 巴蜀 空间形制 建筑复原
下载PDF
巴蜀地区红岭村传统夯土民居建造技艺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曾志群 潘永刚 陈燕辉 《小城镇建设》 2023年第4期112-119,共8页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巴蜀地区红岭村传统夯土民居已一栋栋相继被拆除,特别是自从2005年提出新农村建设,各村相继修建新农村聚居点,随着村民们搬迁,原夯土建筑便被废弃或拆除。但也保留了一部分年代久远的夯土建筑,这对在可持续发展...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巴蜀地区红岭村传统夯土民居已一栋栋相继被拆除,特别是自从2005年提出新农村建设,各村相继修建新农村聚居点,随着村民们搬迁,原夯土建筑便被废弃或拆除。但也保留了一部分年代久远的夯土建筑,这对在可持续发展及循环利用、绿色建材大力发展的国际化大背景下研究巴蜀地区川东北地区的传统夯土民居形式与建造技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采访当地匠人、文献阅读、实地调研等研究方法,整理了红岭村夯土建筑的建造技术与民居形式,以期为当地夯土建筑的更新与创新研究及可持续再利用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蜀地区 夯土民居 建造技艺 红岭村
下载PDF
秦汉时期巴蜀文学略论 被引量:3
6
作者 刘跃进 《重庆社会科学》 2008年第2期81-86,共6页
秦汉时期,巴蜀地区的文化发展特色以经学为核心,然而,巴蜀文化之所以能够在秦汉时期产生重要影响,主要还不是经学,而是文学。特别是司马相如登上文学舞台.揭开了巴蜀文学百年风光的序幕。同时,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发展也与巴蜀... 秦汉时期,巴蜀地区的文化发展特色以经学为核心,然而,巴蜀文化之所以能够在秦汉时期产生重要影响,主要还不是经学,而是文学。特别是司马相如登上文学舞台.揭开了巴蜀文学百年风光的序幕。同时,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发展也与巴蜀文化密切相关,因为该地文化与巴蜀文人的传授有直接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汉时期 巴蜀地区 巴蜀文学 少数民族地区文化
下载PDF
先秦巴蜀地区百濮和氐羌的来源 被引量:3
7
作者 段渝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46-150,共5页
先秦巴蜀地区各族,除巴、蜀两族外,主要为百濮和氐羌两大民族系统。巴蜀地区的百濮,多为商周时代即已在当地定居的族群,也有春秋时代从江汉地区迁徙而来的濮人支系,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四川西南和四川东部。巴蜀地区的氐羌民族系统至... 先秦巴蜀地区各族,除巴、蜀两族外,主要为百濮和氐羌两大民族系统。巴蜀地区的百濮,多为商周时代即已在当地定居的族群,也有春秋时代从江汉地区迁徙而来的濮人支系,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四川西南和四川东部。巴蜀地区的氐羌民族系统至少在夏商时代就已出现,主要分布在川西高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巴蜀 百濮 氐羌 来源
原文传递
巴蜀书院历史变迁及其空间格局简要分析
8
作者 何婧怡 孟郝蕾 《建筑与文化》 2023年第2期188-190,共3页
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独特的教育形式之一,书院在我国长达几千年的教育历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书院同样是我国传统建筑体系中重要组成的一部分,更是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特有的“礼制”特征平面布局,并逐渐发展成为了中国的一种独特建筑... 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独特的教育形式之一,书院在我国长达几千年的教育历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书院同样是我国传统建筑体系中重要组成的一部分,更是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特有的“礼制”特征平面布局,并逐渐发展成为了中国的一种独特建筑类型。文章首先对中国书院总体的起始、发展过程进行简单概述;其次开始进入巴蜀地区的书院建筑部分进行探讨,对巴蜀地区书院的过去、发展变化和历史繁荣时期进行研究,并以此为基础对巴蜀地区书院建筑的空间布局进行归纳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蜀地区 书院 历史 建筑 空间布局
下载PDF
巴蜀地区魁星阁大木构架特征研究
9
作者 孙锟 张兴国 《建筑史学刊》 2023年第3期122-136,共15页
通过梳理方志记载和历史影像,总结了历史上巴蜀魁星阁的建设机制与时空分布。基于对现存巴蜀魁星阁实例的考察,选择十余处保存状态较好的魁星阁为样本,从平面形制、梁架结构与屋顶构架等方面,对巴蜀魁星阁大木构架特征进行了归纳总结。
关键词 巴蜀 魁星阁 楼阁 大木构架
下载PDF
巴蜀地区的“小神子”信仰及其文化谱系 被引量:3
10
作者 朱和双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2期1-7,共7页
从明朝初年开始,大批汉族移民跟随远征的军队从江浙一带进入到西南地区,随之带来的邪恶神灵(如五通神等)被当地原住民贬称为"小神子"。在不同的族群文化和民间宗教快速嬗变的过程中,小神子也逐渐演化成为一种无意识的集体信... 从明朝初年开始,大批汉族移民跟随远征的军队从江浙一带进入到西南地区,随之带来的邪恶神灵(如五通神等)被当地原住民贬称为"小神子"。在不同的族群文化和民间宗教快速嬗变的过程中,小神子也逐渐演化成为一种无意识的集体信仰。据说其神性与一般的主神不同,虽然它能给主人家带来数不尽的财富,但若有人对之稍有不恭,它便行捉弄害人之事。因此普通村民对它都存有敬畏心理。在民间传说中人们又不断添加进去一些想象和诬蔑的成分,最终使得小神子被妖魔化成为地道的恶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蜀地区 “小神子” 历史记忆 民间传闻 文化谱系
下载PDF
诗以言志:明清易代之际巴蜀士大夫的命运与追求 被引量:1
11
作者 马强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1-111,158,共12页
甲申之变,明朝国亡。面对这一时代巨变,大量蜀地士大夫以诗言志,反映了巴蜀之地士大夫的政治节操与生存状态:忠贞、隐居与著书立说。诗歌是明清易代之际士大夫表达政治、文化心声情感的主要载体,这一时期的川籍士人的诗歌集中反映了本... 甲申之变,明朝国亡。面对这一时代巨变,大量蜀地士大夫以诗言志,反映了巴蜀之地士大夫的政治节操与生存状态:忠贞、隐居与著书立说。诗歌是明清易代之际士大夫表达政治、文化心声情感的主要载体,这一时期的川籍士人的诗歌集中反映了本土诗人忠贞报国与狗国、流寓与思归、战乱书写与伤时感世的生存状态及其艰难力学、为国存史的可贵追求。同时,这一时期的川籍士大夫在文学、学术上有重要建树,折射出巴蜀地区知识阶层在明清易代巨变中的价值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申之变 巴蜀地区 士大夫 蜀人诗歌
原文传递
论巴蜀山水画艺术的地域性文化特征 被引量:2
12
作者 韩安荣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7期77-80,共4页
巴蜀山水画艺术孕育于巴蜀独特的地域文化中,体现在巴蜀具有独特的自然地理地貌特征和地域审美特质。巴蜀山水画艺术根植于丰富的巴蜀人文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塑造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品格和创造出了强烈的山水画风格特征。
关键词 巴蜀 山水画 地域 文化
下载PDF
湖广基型 巴蜀衍化——移民视角下巴蜀风土宅院类型与特征
13
作者 江攀 《建筑遗产》 CSSCI 2022年第1期13-29,共17页
明末清初大规模的“湖广填四川”移民活动对巴蜀地区的建筑产生了巨大影响。文章首先以方言为线索区分巴蜀土著与移民之别,结合历史图像和田野调查找到巴蜀土著风土宅院的原型,并发现移民在巴蜀地区的营建带有原乡风土建筑的特征,据此... 明末清初大规模的“湖广填四川”移民活动对巴蜀地区的建筑产生了巨大影响。文章首先以方言为线索区分巴蜀土著与移民之别,结合历史图像和田野调查找到巴蜀土著风土宅院的原型,并发现移民在巴蜀地区的营建带有原乡风土建筑的特征,据此文章尝试对巴蜀地区的宅院进行分类,认为主要存在三种基型,分别与土著、两湖移民和客家移民相对应;这三种基型的形成及其在巴蜀的衍化过程,反映了不同方言片区建筑文化的相互影响、土著与移民的交流,以及移民对巴蜀地方条件的适应。文章最后以重庆江津陈宅为例,经过分析发现过廊这一关键空间是由陈氏原乡湘中地区游亭空间衍化而形成的,可作为移民文化对巴蜀地区原有建筑产生影响的有力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蜀 风土建筑 湖广填四川 基型 衍化
下载PDF
南朝前巴蜀茶史溯源 被引量:1
14
作者 竺秉君 竺济法 《农业考古》 2019年第5期192-196,共5页
本文溯源并梳理了南北朝之前巴蜀地区茶史茶事,主要以文献所载茶的名称或产地为主,并对其中部分误读或疑点作出辨正。
关键词 南北朝 巴蜀 茶史 溯源
下载PDF
巴蜀古桥的地域性功能与风格特征
15
作者 李姝 姜涛 陈其兵 《中国水利》 2017年第14期62-64,共3页
梳理了巴蜀地区桥梁的建造环境和功能、风格特征,并通过实地调查与研究方志、碑刻等文献考释,总结了巴蜀地区桥梁的地域性功能,即生存依托功能、经济纽带功能与文化传承功能。在此基础上,对巴蜀古桥的风格特征进行分类,将其归纳为粗犷... 梳理了巴蜀地区桥梁的建造环境和功能、风格特征,并通过实地调查与研究方志、碑刻等文献考释,总结了巴蜀地区桥梁的地域性功能,即生存依托功能、经济纽带功能与文化传承功能。在此基础上,对巴蜀古桥的风格特征进行分类,将其归纳为粗犷质朴的竹索桥,造型多样、精巧雅致的石桥,典雅美观、构思精巧的木桥三种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桥 功能 风格特征 巴蜀地区
下载PDF
大隋蜀王杨秀奉佛史迹钩沉 被引量:1
16
作者 杨发鹏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第3期85-90,共6页
隋文帝开皇初年,杨坚第四子杨秀被封为蜀王并出镇巴蜀。从开皇初出镇巴蜀到仁寿二年返京,杨秀坐镇巴蜀地区近二十年,但正史对其在巴蜀期间的事迹记载无多。通过翻阅佛教史籍,钩检出杨秀在巴蜀时与佛教相关的轶事两三桩,这多少增加了认... 隋文帝开皇初年,杨坚第四子杨秀被封为蜀王并出镇巴蜀。从开皇初出镇巴蜀到仁寿二年返京,杨秀坐镇巴蜀地区近二十年,但正史对其在巴蜀期间的事迹记载无多。通过翻阅佛教史籍,钩检出杨秀在巴蜀时与佛教相关的轶事两三桩,这多少增加了认识和了解杨秀的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隋代 蜀王 杨秀 巴蜀 南阳寺
下载PDF
巴蜀文化区的“水库效应”
17
作者 林向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4期24-25,32,共3页
巴蜀文化区所处四川盆地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与人文地理条件:一是四周有高山屏障、易守难攻,有利于社会安定发展;二是交通便利,"栈道千里,无所不通",东出三峡俯临江汉吴越,西接"藏彝走廊"连通中亚南亚;三是内部江河... 巴蜀文化区所处四川盆地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与人文地理条件:一是四周有高山屏障、易守难攻,有利于社会安定发展;二是交通便利,"栈道千里,无所不通",东出三峡俯临江汉吴越,西接"藏彝走廊"连通中亚南亚;三是内部江河丘陵交错,气候宜人,资源和物产丰裕。从先秦到抗日战争,它常常成为盆地外发生战乱变故时一些人群的"避难所",既是中原王朝开拓西南边疆的"前哨基地",也是时机成熟时雄才豪杰逐鹿中原的"根据地"。它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犹如一座水库,对中国历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等问题,都起到了流动、储存、调节、融合、扩散等的"水库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蜀文化区 巴蜀文化 文化交融 水库效应
下载PDF
巴蜀佛教石窟艺术与周边佛教艺术之关系——以唐以前的巴蜀石窟为例 被引量:1
18
作者 龙红 邓新航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98-111,共14页
唐以前的巴蜀佛教石窟艺术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北魏晚期、北周、隋代。巴蜀石窟艺术在此阶段兴起并初步发展,此间造像的粉本多来自洛阳、长安等地。大致来看,洛阳地区石窟艺术对巴蜀石窟的影响主要在北魏晚期,两者在洞窟形制、造像风... 唐以前的巴蜀佛教石窟艺术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北魏晚期、北周、隋代。巴蜀石窟艺术在此阶段兴起并初步发展,此间造像的粉本多来自洛阳、长安等地。大致来看,洛阳地区石窟艺术对巴蜀石窟的影响主要在北魏晚期,两者在洞窟形制、造像风格等方面多有相似。麦积山石窟艺术在北魏晚期对巴蜀石窟也曾产生影响,例如两者均有相似的三壁三龛式窟,但"三瓣式悬裳座"可能是川北广元影响了麦积山。长安地区的佛教艺术对巴蜀石窟的影响主要在北周和隋代,两者在佛帐形龛、菩萨装饰和造像风格等方面有诸多相似。南朝造像艺术主要是通过长安地区对巴蜀石窟产生间接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艺术 巴蜀石窟 洛阳石窟 麦积山石窟 长安造像 南朝造像
全文增补中
历史的立面:巴蜀牌坊形制演变及地域特征
19
作者 唐可 《建筑与文化》 2018年第3期104-106,共3页
按照时间轴,纵向阐述牌坊建筑的发展演变过程;按照空间区位,横向比较隆昌、安岳等地代表的巴蜀牌坊与北京代表的北方牌坊区别,浅析巴蜀地域特征。在现有资料基础上,总结巴蜀牌坊常见类型,对其过去和当代的功能价值进行论述。
关键词 巴蜀牌坊 形制演变 地域特征 功能价值
下载PDF
公元3~6世纪巴蜀地区史学的发展
20
作者 邹绍荣 李小树 《重庆社会科学》 CSSCI 2010年第2期86-90,共5页
巴蜀地区是一个具有明显共同特征的相对封闭、稳定的地理和文化区域。公元3~6世纪,巴蜀地区的史学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这种发展主要表现在私家撰史上。从总体上看,当时巴蜀史学的基本状况是私强官弱,即主要以私人撰述为主,官方史... 巴蜀地区是一个具有明显共同特征的相对封闭、稳定的地理和文化区域。公元3~6世纪,巴蜀地区的史学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这种发展主要表现在私家撰史上。从总体上看,当时巴蜀史学的基本状况是私强官弱,即主要以私人撰述为主,官方史学明显衰微,成绩较为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学 史家 巴蜀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