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庆抗战文献资源建设的SWOT分析 被引量:9
1
作者 王兆辉 《现代情报》 CSSCI 2013年第10期139-142,148,共5页
从现代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角度看,抗战文献是民国文献资源中最核心的组成部分,也是历史与现实联系最紧密的颇具生命活力的历史文本载体。基于此,从企业战略管理视角,运用竞争情报SWOT分析模型,来分析重庆抗战文献资源建设的内部优势... 从现代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角度看,抗战文献是民国文献资源中最核心的组成部分,也是历史与现实联系最紧密的颇具生命活力的历史文本载体。基于此,从企业战略管理视角,运用竞争情报SWOT分析模型,来分析重庆抗战文献资源建设的内部优势与劣势、外部机会与威胁等环境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文献 资源建设 重庆市 重庆图书馆 重庆抗战文献中心 SWOT分析 战略
下载PDF
重庆:中国现代文学的“异乡” 被引量:8
2
作者 张全之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期22-26,共5页
从文学史的发展来看,重庆完全可以跟北京、上海并称为影响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三大中心城市,但由于重庆的中心地位来自于政治的机缘,不是自身文化、文学发展的必然结果,所以它作为中心城市,有着与京沪截然不同的性质和意义。如果说京沪... 从文学史的发展来看,重庆完全可以跟北京、上海并称为影响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三大中心城市,但由于重庆的中心地位来自于政治的机缘,不是自身文化、文学发展的必然结果,所以它作为中心城市,有着与京沪截然不同的性质和意义。如果说京沪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故乡",那么重庆就只能算是"异乡"了。它的这一"异乡"身份赋予了现代文学新的特质,从而与京沪形成互补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后方文学 陪都 抗战文学 异乡
下载PDF
二十世纪抗战文学为什么没有经典作品 被引量:5
3
作者 林凌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0-46,共7页
中国抗战文学为什么没有经典作品,主要有三个原因。(一)“五四”战争文学没有建立起现代战争文学传统,使抗战文学在较低的战争文学基础上开始创作;(二)抗战结束后,没有及时地把战时文艺理论转变为战后文艺理论,具体地说,没有... 中国抗战文学为什么没有经典作品,主要有三个原因。(一)“五四”战争文学没有建立起现代战争文学传统,使抗战文学在较低的战争文学基础上开始创作;(二)抗战结束后,没有及时地把战时文艺理论转变为战后文艺理论,具体地说,没有处理好歌颂和暴露、为工农兵服务和提高读者审美能力之间的辩证关系;(三)地方作家非军人化和军队作家非学者化,直接制约了抗战文学创作水平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文学 战争文学传统 战时文艺理论 战后文艺理论 学者化
下载PDF
抗战文学对正面战场的正面表现 被引量:5
4
作者 秦弓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8-20,共13页
以往抗战文学研究对正面战场文学缺少应有的关注,且多有与文学史实相悖的判断。实际上,抗战文学以浓墨重彩正面表现正面战场,从前线战况到战局的发展,从战争细节到整体战略方针,从战事的惨烈到官兵的爱国胸襟和牺牲精神,从战场写实到哲... 以往抗战文学研究对正面战场文学缺少应有的关注,且多有与文学史实相悖的判断。实际上,抗战文学以浓墨重彩正面表现正面战场,从前线战况到战局的发展,从战争细节到整体战略方针,从战事的惨烈到官兵的爱国胸襟和牺牲精神,从战场写实到哲理性的深思,展开了广袤而深邃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文学 正面战场 正面表现
下载PDF
抗战文献探析 被引量:5
5
作者 陈桂香 《四川图书馆学报》 CSSCI 2013年第6期84-87,共4页
抗战文献是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完整记录,具有极高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以民国文献的基本内涵为基础,进而提出抗战文献的基本内涵;以国内各大图书馆的馆藏抗战文献为基础,进而对国内和海外抗战文献的基本情况进行... 抗战文献是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完整记录,具有极高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以民国文献的基本内涵为基础,进而提出抗战文献的基本内涵;以国内各大图书馆的馆藏抗战文献为基础,进而对国内和海外抗战文献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文献 抗战文献 基本内涵 基本情况调查
下载PDF
中国抗战文学初潮究竟起于何时何地——兼论日据时期台湾新文学在中国抗战文学中的历史地位 被引量:4
6
作者 陶德宗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124-128,共5页
抗战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悲壮而辉煌的一章。其前奏曲究竟起于何时何地,是抗战文学研究必须弄清楚的一个重要史实。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几乎所有的新文学史家都认定抗战文学是随着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而一起发生的;到了80年代,又有一些... 抗战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悲壮而辉煌的一章。其前奏曲究竟起于何时何地,是抗战文学研究必须弄清楚的一个重要史实。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几乎所有的新文学史家都认定抗战文学是随着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而一起发生的;到了80年代,又有一些新文学史著作认为“东北作家群”在“九.一八”以后的创作是抗战文学的先声。其实,这些结论都有违历史真实,因为在中国新文学的历史长河中,只有日据时期的台湾新文学才真正是抗战文学的初潮与先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历史地位 台湾 文学研究 80年代
下载PDF
论抗战时期南社词人及其词风 被引量:3
7
作者 杜运威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6期14-20,共7页
由于群体性活动的停止,"后南社时代"的文学研究一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词更是少有关注。实际上,抗战时期的南社词人不仅勇敢地承担起鼓吹抗战、批评时政等时代赋予文学的艰难使命,还创作出诸多感人肺腑、贴近民生的"词史&... 由于群体性活动的停止,"后南社时代"的文学研究一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词更是少有关注。实际上,抗战时期的南社词人不仅勇敢地承担起鼓吹抗战、批评时政等时代赋予文学的艰难使命,还创作出诸多感人肺腑、贴近民生的"词史"巨制。战争对南社词体风格造成很大冲击,部分词人在原来宗法清真、梦窗的基础上作出适应抗战需要的内部调整,而更多人开始转向稼轩,汇聚成席卷整个词坛的豪放词风。战时南社词人传承了早期"革命文学"、"民族主义"的基本精神,而斗争目标的转变又使他们即时转换词语,扩大叙述视野,丰富创作风格,迅速找到文学政治性与抒情性兼融的基本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文学 南社 抗战词 词风
下载PDF
论云南少数民族作家抗战文学“国家共同感”建构的三重路径
8
作者 张泽云 《普洱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90-96,共7页
云南少数民族作家抗战文学的“国家共同感”建构,主要通过以下三重路径实现:一是梳理、剥离出边地与中原地区一脉相承的历史文化和精神信仰,并以此黏合、筑牢边民对“中华一体”的认同意识;二是追踪、记录边民在“滇”内和“滇”外积极... 云南少数民族作家抗战文学的“国家共同感”建构,主要通过以下三重路径实现:一是梳理、剥离出边地与中原地区一脉相承的历史文化和精神信仰,并以此黏合、筑牢边民对“中华一体”的认同意识;二是追踪、记录边民在“滇”内和“滇”外积极的英勇的抗战活动,借此确立边民在抗战中的主体地位,促成边民——国民身份的转型;三是对比土司治理空间内和“少数民族自治”空间内边民两种截然相反的生存体验,指出民国时期不平等、封建、残酷的边疆政策才是导致西南边疆危机的根源,只有允许少数民族以自治的权力,自己管理自己,才能巩固边疆,建立统一的新国家。三重路径立足过去、现在与未来,既纵向独立又横向承接,“三位一体”式地建构了中华民族唇齿相依的文化共同体、命运共同体与政治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少数民族作家 抗战文学 国家共同感 三重路径
下载PDF
我国抗战历史文献整理研究--以《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献联合目录》的编制为例 被引量:3
9
作者 张冰梅 曾妍 +1 位作者 袁佳红 王志昆 《国家图书馆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8-52,共5页
为解决抗战时期历史文献资料查找难、搜集难等问题,重庆图书馆编制了《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献联合目录》。编制者利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法确定重点收录单位,并针对重点单位展开实地调研和数据收集,其所收文献与过去掌握的数量相比,图... 为解决抗战时期历史文献资料查找难、搜集难等问题,重庆图书馆编制了《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献联合目录》。编制者利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法确定重点收录单位,并针对重点单位展开实地调研和数据收集,其所收文献与过去掌握的数量相比,图书多出近100%、期刊多出约75%。但联合目录的编制仅依赖一个课题组的力量,存在文献普查规划估计不足、普查与审核结果不尽如人意等问题。抗战历史文献普查是民国文献普查工作的一部分,根据此次文献普查经验,建议将民国文献普查纳入国家文化发展战略规划;建立相应的机构,落实人员经费;建立全国性领导机构,统一规范调查对象、调查内容和调查技术方法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文献 联合目录 文献普查 整理
下载PDF
国际交流合作视域下的国家级抗战文献中心建设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唐伯友 王进 《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2020年第2期81-84,共4页
目前国内抗战文献典藏、整理和利用主体尚未真正形成合力,在国际交流合作中缺乏吸引力和竞争力。为促进相关工作向纵深发展,文章从学理上对建设国家级抗战文献中心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其组织架构、工作机制等基本问题做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 抗战文献 国际交流合作 执行主体建设
下载PDF
论老舍抗战文学中的重庆书写 被引量:3
11
作者 喻晓薇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3期32-35,共4页
在老舍主要形成于抗战时期的关于重庆书写的作品中,重庆具有抗战符码的意义。重庆书写代表了老舍创作中的一种功利型社会型艺术价值观,与代表老舍创作的第二次高峰、表现抗战的史诗性巨著《四世同堂》之间呈现出一种前后层递的关系。《... 在老舍主要形成于抗战时期的关于重庆书写的作品中,重庆具有抗战符码的意义。重庆书写代表了老舍创作中的一种功利型社会型艺术价值观,与代表老舍创作的第二次高峰、表现抗战的史诗性巨著《四世同堂》之间呈现出一种前后层递的关系。《四世同堂》的成功乃在于对重庆书写资源与北平书写资源的整合。重庆书写与北平书写所代表的风俗文化型创作倾向一起,构筑了老舍创作个性的丰富多元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舍 抗战文学 重庆 《四世同堂》
下载PDF
“江南”贵州:抗战期间文人笔下的贵州形象考察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存良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4期42-45,共4页
因其文化的落后、地域的荒芜偏远,无论是贵州文化还是其形象,在历代文学的书写下,它都是被遮蔽的。但在抗日战争时期,它真正地作为"某一个"形象或者说"某一种"文化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不断地被人们"言说"... 因其文化的落后、地域的荒芜偏远,无论是贵州文化还是其形象,在历代文学的书写下,它都是被遮蔽的。但在抗日战争时期,它真正地作为"某一个"形象或者说"某一种"文化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不断地被人们"言说"。通过对山国的"江南"建构,他们赋予了这座城无限想象的空间,使其贵州形象呈现出了无限衍生的可能,并丰富了抗战文学乃至中国现代文学的表现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文学 “江南” 贵州形象
下载PDF
从《说倭传》看中国抗战文学的甲午源流 被引量:2
13
作者 吴辰 房福贤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8期31-37,共7页
甲午中日海战中国战败之后,在中国文学界涌现出了一批以抗日为主题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可以看作是中国抗战小说的源头。《说倭传》作为第一部从全局角度表现中日甲午战争的文学作品,更是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尤其是其后全文附上的《中日... 甲午中日海战中国战败之后,在中国文学界涌现出了一批以抗日为主题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可以看作是中国抗战小说的源头。《说倭传》作为第一部从全局角度表现中日甲午战争的文学作品,更是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尤其是其后全文附上的《中日议和纪略》和几乎事无巨细记录下来的李鸿章与伊藤博文的会谈过程更为我们揭示了两种国家观念之间的冲突。通过对《说倭传》等史料和文学作品的分析,不难发现,将中国抗战文学的源头追溯到甲午中日海战中国失利是有其重要意义的。它大大拓宽了抗战文学的疆域,将抗战文学置于更广阔的空间内,还原了抗战文学长期被遮蔽在误解下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说倭传》 抗战文学 甲午中日海战 现代民族国家
下载PDF
从“九一八”题材看中国抗日文学的悲壮基调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中良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8-53,共6页
"九一八事变"震惊天下,东北三省首当其冲。不同观点不同风格的写作者集合在抗日的旗帜下,书写"九一八事变"带来的创伤性记忆与激起的武装反抗。东北军民的抗日斗争牺牲惨烈,厥功至伟,可歌可泣,感天动地。"九一... "九一八事变"震惊天下,东北三省首当其冲。不同观点不同风格的写作者集合在抗日的旗帜下,书写"九一八事变"带来的创伤性记忆与激起的武装反抗。东北军民的抗日斗争牺牲惨烈,厥功至伟,可歌可泣,感天动地。"九一八"题材为中国抗日文学奠定了悲壮的基调,应当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一八”题材 中国抗日文学 悲壮基调
下载PDF
抗战语境中的儿童书写——析萧红在重庆创作的三篇儿童题材短篇小说 被引量:2
15
作者 杨欢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2期39-45,共7页
抗战时期,萧红在陪都重庆创作了《孩子的讲演》《莲花池》和《山下》三篇儿童题材短篇小说。这三篇小说不仅在小说背景中展现了不同的区域性抗战语境,还巧妙地投入属于萧红个人特色的儿童书写。虽然较萧红其他小说作品来说不足甚多,但... 抗战时期,萧红在陪都重庆创作了《孩子的讲演》《莲花池》和《山下》三篇儿童题材短篇小说。这三篇小说不仅在小说背景中展现了不同的区域性抗战语境,还巧妙地投入属于萧红个人特色的儿童书写。虽然较萧红其他小说作品来说不足甚多,但其中所蕴含的抗战语境与儿童话语,不仅体现了萧红以笔作为武器参与抗战生活的文学目的,也给重庆的抗战文学留下了宝贵的研究资源。以这三篇小说作为文本基础,从抗战背景与儿童书写的写作缘起、不同区域中战时儿童形象的塑造、个人经验与时代环境的汇聚与融合三方面来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萧红 重庆 短篇小说 抗战文学 儿童书写
下载PDF
抗战文学中的慰安妇题材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学振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2012年第4期107-113,共7页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实施了罪恶的慰安妇制度,中、韩、日等国数十万妇女作为日军的性奴隶惨遭蹂躏。中国抗战文学中有一批慰安妇题材的作品。就作者而言,既有作家,也有学者、记者、高级将领等各色人等;就文体而言,既有小说,也有旧...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实施了罪恶的慰安妇制度,中、韩、日等国数十万妇女作为日军的性奴隶惨遭蹂躏。中国抗战文学中有一批慰安妇题材的作品。就作者而言,既有作家,也有学者、记者、高级将领等各色人等;就文体而言,既有小说,也有旧诗、纪实文学和歌剧等多种样式;就内容而言,既有慰安妇血泪生活的写照,也有慰安妇反抗与觉醒的礼赞;就思想倾向而言,既以民族主义为主导,又与国际主义、人道主义适度结合;有的作品还坚守着五四以来的启蒙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文学 慰安妇 题材
下载PDF
数字人文视域下图书馆抗战文献数字化整理与开发路径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海玉 陈雨 +1 位作者 王聪 钟起兵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48-57,共10页
文章从政策基础、资源基础、整理基础三方面分析图书馆抗战文献的数字化整理与开发现状,利用本体、知识图谱等技术设计基于文献内容知识单元的语义化关联和数字化整理方案,并提出图书馆抗战文献数字化开发路径,即创新开发模式,深化开发... 文章从政策基础、资源基础、整理基础三方面分析图书馆抗战文献的数字化整理与开发现状,利用本体、知识图谱等技术设计基于文献内容知识单元的语义化关联和数字化整理方案,并提出图书馆抗战文献数字化开发路径,即创新开发模式,深化开发合作;挖掘资源内涵,丰富开发形式;加强成果宣传,提升开发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书馆 数字化整理 抗战文献 历史文献 知识挖掘 数字人文 Protégé软件 知识图谱
下载PDF
滇缅公路文学中的民族团结书写 被引量:2
18
作者 赵树芬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第1期82-87,共6页
滇缅公路因其独特的地位和贡献成为现当代文学书写的重要对象。在滇缅公路文学作品中,有许多有关少数民族形象的内容,其少数民族书写的时空和对象集中,重点关注一些特点鲜明的群体,总体上以正面描述为主。滇缅公路是滇西各族人民用血肉... 滇缅公路因其独特的地位和贡献成为现当代文学书写的重要对象。在滇缅公路文学作品中,有许多有关少数民族形象的内容,其少数民族书写的时空和对象集中,重点关注一些特点鲜明的群体,总体上以正面描述为主。滇缅公路是滇西各族人民用血肉参与谱写的一曲民族团结抗日的赞歌,是一条影响深远的民族团结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缅公路 抗战文学 少数民族 民族团结
下载PDF
浩繁而通俗的国难史:张恨水抗战文学论 被引量:2
19
作者 康鑫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2-29,191,共8页
张恨水抗战文学创作从1931年始至1948年止,共800万余言,题材涉及广泛,体裁灵活多样。纵观张恨水的抗战文学创作,犹如在翻阅一部浩繁而通俗的国难史。与30年代中国文坛上出现的书写国家忧患、民族存亡的"国难小说"相比,张恨水... 张恨水抗战文学创作从1931年始至1948年止,共800万余言,题材涉及广泛,体裁灵活多样。纵观张恨水的抗战文学创作,犹如在翻阅一部浩繁而通俗的国难史。与30年代中国文坛上出现的书写国家忧患、民族存亡的"国难小说"相比,张恨水抗战文学体现出独特的个性特征。首先,"歌颂"与"暴露讽刺"是张恨水抗战文学两大主题;其次,抗战时期张恨水作品的内质体现出鲜明的"民族意识";第三,张恨水抗战文学体现出他所主张的以"叙述人生"为创作基点的文学功能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恨水 抗战文学 国难史 民族意识
原文传递
浅析抗战文学作品的乡土文学文化形态——以重庆图书馆馆藏抗战版小说为例
20
作者 向舒 刘威 《农业网络信息》 2016年第12期109-111,共3页
中国文学史上的很多作品具有乡土文学、史学、社会学等多元文化形态特征。本文以重庆图书馆民国文献库收藏的抗战版小说为例,着重分析了抗战文学作品中乡土文学的文化形态。
关键词 抗战文学 抗战小说 乡土文学 文化形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