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2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的红层及发育的地貌类型 被引量:66
1
作者 李廷勇 王建力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2年第4期427-431,共5页
中国的红层主要分布在西南、华南、华中及西北的广大地区 .红层主要形成于三叠纪至早第三纪的炎热、干燥的地质历史时期 .红层岩石组成多为砂岩和砾岩 ,并夹粉砂岩、页岩、泥岩、灰岩、石膏及岩盐等 ;各地区、各时代地层所夹岩层不同 .... 中国的红层主要分布在西南、华南、华中及西北的广大地区 .红层主要形成于三叠纪至早第三纪的炎热、干燥的地质历史时期 .红层岩石组成多为砂岩和砾岩 ,并夹粉砂岩、页岩、泥岩、灰岩、石膏及岩盐等 ;各地区、各时代地层所夹岩层不同 .红层为陆相碎屑沉积物 ,形成于古盆地和湖泊环境 ,许多盆地和湖泊受到了后期的构造运动的影响而抬升 .由于各地区红层受到构造影响的强度及方式的不同 ,所含夹层岩性不同以及所受外力作用不同 ,使得在红层上发育了多种地貌 ,如方山、丘陵、高原、丹霞地貌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红层 分布 形成时期 古环境 岩性 地貌类型
下载PDF
论嵩山文化圈 被引量:39
2
作者 周昆叔 张松林 +9 位作者 张震宇 杨瑞霞 蔡全法 宋国定 宋豫秦 莫多闻 王辉 鲁鹏 郝利民 王超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2-20,F002-F003,共11页
嵩山及其周围的山、水、土、生 (生物 )、气 (气候 ) 和位 (地理位置 ) 诸环境因素综合作用下促使形成中原古文化, 嵩山在中原古文化形成中起到发动机与孵化器的作用, 故提出嵩山文化圈的概念。嵩山文化圈是全国古文化的核心, 也是嵩山... 嵩山及其周围的山、水、土、生 (生物 )、气 (气候 ) 和位 (地理位置 ) 诸环境因素综合作用下促使形成中原古文化, 嵩山在中原古文化形成中起到发动机与孵化器的作用, 故提出嵩山文化圈的概念。嵩山文化圈是全国古文化的核心, 也是嵩山地区与周边地区文化不断交流的结果。中华民族文化“多元一统”和“多元一体”的特质, 其要旨之一是有嵩山文化圈所起的核心作用。嵩山文化圈形成机制乃环境接壤的边缘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圈 中原 嵩山 古文化 地理位置 多元一体 中华民族文化 特质 核心
原文传递
古代江南地区圩田开发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35
3
作者 庄华峰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87-94,共8页
江南地区的圩田大致滥觞于三国之际,迅速发展于两宋,全盛于明清,是我国江南人民在长期治田治水实践中创造的农田开发的一种独特形式。文章以大量历史文献资料为基础,全面考察了江南地区圩田开发的历程与特点,研究了江南圩田兴盛的历史... 江南地区的圩田大致滥觞于三国之际,迅速发展于两宋,全盛于明清,是我国江南人民在长期治田治水实践中创造的农田开发的一种独特形式。文章以大量历史文献资料为基础,全面考察了江南地区圩田开发的历程与特点,研究了江南圩田兴盛的历史因素和自然条件,并简要分析了圩田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具体探讨了圩田开发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影响,认为因过渡围垦破坏了江南地区原有的湖泊河流水文环境,造成“水不得停蓄,旱不得流注”的严重局面,这便给圩田大大增加了防患水灾的压力;历代地方政府在圩田管理方面也是各自为政,各地圩田缺乏相互间的协作,使因破圩而形成的局部水灾年年有之;大量构筑圩田,使湖泊面积大为缩小,影响其调节水量的功能,破坏了本地区的生态条件,致使灾害频频发生。此外,围湖特别是废湖以后,使众多的水生资源也遭到了严重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 江南地区 圩田开发 生态环境 水生资源
原文传递
粒级-标准偏差法和主成分因子分析法在粒度敏感因子提取中的对比 被引量:40
4
作者 陈桥 刘东艳 +4 位作者 陈颖军 申旭红 蒋金杰 李欣 姜晓华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19-325,共7页
沉积物全样粒度参数已很难对受不同物源和不同沉积动力影响的古环境进行深入研究,不同来源的多组分分离提取敏感粒级方法较多,不同的方法提取的粒级兼容性及其所反映的环境意义差别值得探讨。本文利用烟台四十里湾3个柱状沉积物粒度分... 沉积物全样粒度参数已很难对受不同物源和不同沉积动力影响的古环境进行深入研究,不同来源的多组分分离提取敏感粒级方法较多,不同的方法提取的粒级兼容性及其所反映的环境意义差别值得探讨。本文利用烟台四十里湾3个柱状沉积物粒度分析数据为基础,对比分析粒级-标准偏差法和主成分因子分析法提取的环境敏感因子及其反映的古环境意义。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提取的环境敏感因子粒级一一对应,两种方法所提取的敏感粒级含量在沉积物中存在相同的变化趋势,这说明了两种方法均能敏感地反映沉积物相同的沉积动力特征,但粒级-标准偏差法所提取的粒级易受端元组分影响,粒级-标准偏差法所提取的敏感因子主要反演主控因子环境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级-标准偏差 主成分因子分析 环境敏感因子 古环境 沉积物 四十里湾
下载PDF
徽州古村落水系形态设计的审美特色——黟县宏村水环境探析 被引量:29
5
作者 逯海勇 《华中建筑》 2005年第4期144-146,共3页
水是人类生命安恒、心灵润泽的必要元素,在人类繁衍交替中水以多种形式的审美文化得以体现。该文以徽州民居宏村为例,系统地分析了古村落水系的形成背景、水系形态的布局以及古水系的审美特色,并试图通过这种分析挖掘蕴藏在民居村落人... 水是人类生命安恒、心灵润泽的必要元素,在人类繁衍交替中水以多种形式的审美文化得以体现。该文以徽州民居宏村为例,系统地分析了古村落水系的形成背景、水系形态的布局以及古水系的审美特色,并试图通过这种分析挖掘蕴藏在民居村落人工水系的具有浓厚传统的审美文化精华。在现代景观建筑设计中,这些传统的精髓,对现代人来说不仅仅是思想的启迪,也是创作的源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村落 水系形态 空间 风水观 水环境
下载PDF
徽州古村落形成与发展的地理环境研究 被引量:27
6
作者 陆林 葛敬炳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7年第3期377-382,共6页
徽州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黄山、天目山和白际山脉环绕徽州四周,山脉之间形成休(宁)歙(县)、黟县、祁门等盆地,源于四周山脉的新安江及其众多支流回环全境,形成闭塞而景色秀美的自然环境,为历史上中原地区因战乱等原因形成的南迁... 徽州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黄山、天目山和白际山脉环绕徽州四周,山脉之间形成休(宁)歙(县)、黟县、祁门等盆地,源于四周山脉的新安江及其众多支流回环全境,形成闭塞而景色秀美的自然环境,为历史上中原地区因战乱等原因形成的南迁人口提供了重要的迁徙地.大量中原人口的迁入,给徽州带来了封建宗法制度,促进了徽州的文风,同时也加剧了徽州的人地矛盾.明清时期的徽商,为徽州古村落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历经千百年的发展,“秀丽山水”、“文风昌盛”和“富甲天下”终于成为明清时期徽州古村落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主要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徽州 古村落 地理环境
下载PDF
皖北九顶山组灰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对古海水的制约 被引量:24
7
作者 陈松 桂和荣 +2 位作者 孙林华 刘向红 马艳平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64-672,共9页
采集皖北新元古代九顶山组灰岩进行了系统的岩石学和稀土地球化学分析,研究了灰岩中稀土元素的来源,并对海水的稀土配分模式进行反演,结果表明:灰岩中稀土元素主要受控于古海洋,基本不受陆源物质影响;灰岩样品中稀土含量很低,平均为8.54... 采集皖北新元古代九顶山组灰岩进行了系统的岩石学和稀土地球化学分析,研究了灰岩中稀土元素的来源,并对海水的稀土配分模式进行反演,结果表明:灰岩中稀土元素主要受控于古海洋,基本不受陆源物质影响;灰岩样品中稀土含量很低,平均为8.54×10-6,轻重稀土分异明显,为正常浅海沉积;海水稀土配分模式与灰岩相似,为重稀土亏损,灰岩和海水的Y/Ho、Y/Dy值呈正相关;海水具有较高的Y/Ho比、Ce负异常,且海水的δEuNASC值小于1,表明了新元古代海水与现代海水的稀土元素特征基本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元素 九顶山组 古海水 沉积环境 安徽北部
下载PDF
东海嵊山岛风尘黄土中的植物硅酸体与环境研究 被引量:18
8
作者 郑祥民 赵健 +1 位作者 周立旻 王伟铭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5-30,共6页
东海岛屿风尘黄土地层的存在是下蜀黄土在东部的继续与延伸 ,红外释光测年 (IRSL )表明 ,东海嵊山岛黄土剖面形成年代约为 5 0~ 10 ka BP,即形成于晚更新世末次冰期期间 ;植物硅酸体分析发现该剖面样品中含有丰富的禾本科植物硅酸体化... 东海岛屿风尘黄土地层的存在是下蜀黄土在东部的继续与延伸 ,红外释光测年 (IRSL )表明 ,东海嵊山岛黄土剖面形成年代约为 5 0~ 10 ka BP,即形成于晚更新世末次冰期期间 ;植物硅酸体分析发现该剖面样品中含有丰富的禾本科植物硅酸体化石 ,且在剖面中变化较大 ,在对植物硅酸体进行分类的基础上 ,运用了判别分析、冷暖比值判别和古植被类型判别的方法 ,对植物硅酸体所反映的古环境进行了分析 ,将岛屿风尘地层中的植物硅酸体划分为 7个变化阶段 ,反映了岛屿黄土堆积期的 7次气候变化过程 ,探讨了该地区末次冰期期间古环境、古气候变迁特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剖面 植物硅酸体 古环境 嵊山岛 风尘黄土
下载PDF
距今7000年来河南郑州西山遗址古代人类生存环境 被引量:19
9
作者 王晓岚 何雨 +1 位作者 贾铁飞 李容全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2期234-240,共7页
对河南郑州西山遗址同期山麓洪积成因的自然沉积剖面样品的有机碳、炭屑含量、碳氮比值和孢粉进行了分析 ,根据其实验结果 ,结合平原地貌与物质组成特点 ,分析了该地区 70 0 0aB P 古代人类生存的气候与环境特征 ,得到如下结论 :1 ) 730... 对河南郑州西山遗址同期山麓洪积成因的自然沉积剖面样品的有机碳、炭屑含量、碳氮比值和孢粉进行了分析 ,根据其实验结果 ,结合平原地貌与物质组成特点 ,分析了该地区 70 0 0aB P 古代人类生存的气候与环境特征 ,得到如下结论 :1 ) 730 0aB P 以来气候变化大约以 2 90 0aB P 为界 ,在此之前以暖湿为主 ,当时当地的气候大体与今日的江淮地区的气候相当 ,台地上宜旱作 ,有机碳反映出暖湿期内至少存在 5个干旱时段。到 2 90 0aB P 以近 ,气候旱化趋势明显 ,与当地现今气候接近。 2 )当地的地貌条件是洪积成因的向东向南倾斜的宽阔平原 ,虽有枯河穿过 ,因其具有冲沟性质而无泛滥之苦 ,又平原的组成物质下部是更新世洪积黄土层 ,顶部为全新世黄土层 ,很适合古代人类居住和进行旱作农业耕作活动。 3)以土地氮量供应不足为标准进行判断 ,至少在 730 0aB P 前后这里已开始了旱作农业活动 ,这种判断与本地区以草本花粉为主的孢粉分析结果是吻合的。在炭屑浓度上 ,表现为早期D(炭屑长轴直径 ) <5 0 μ的具有n× 1 0 2 片 /厘米3 ,D >5 0 μ的只在近 5 0 0 0aB P 才断续出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州西山遗址 全新世 古人类 生存环境 气候变化 耕作施肥技术
下载PDF
融于自然山水的中国古代城市 被引量:14
10
作者 王军 《新建筑》 2000年第4期1-4,共4页
中国古代城市与自然山水相得益彰、和谐相处,在选址、规划、水利和交通等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创造发展了辉煌的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和学说。这其中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分析了古代城市... 中国古代城市与自然山水相得益彰、和谐相处,在选址、规划、水利和交通等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创造发展了辉煌的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和学说。这其中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分析了古代城市是如何与自然山水和谐共存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城市 自然山水 选址 规划 文化传统 中国
下载PDF
沉积物粒度在古环境重建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11
作者 李其华 《巢湖学院学报》 2003年第3期26-28,共3页
沉积物粒度是古环境演变研究当中的一个重要的替代性指标 ,笔者在文中探讨了沉积物粒度对沉积动力环境的指示作用 ,介绍了粒度参数的计算方法及在古环境恢复中的应用 ,最后提出这一方法在古环境研究中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关键词 沉积物粒度 古环境 演变 研究 沉积动力环境 粒度参数
下载PDF
夏门古村落人居环境规划中的“自然智慧”初探 被引量:15
12
作者 王树声 李慧敏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3期50-54,共5页
古村落人居环境是农耕时代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产物,蕴含了结合自然进行规划设计的卓越智慧,具有中国本土文化精神的原创价值。以山西历史文化名村夏门为例,探寻了古代夏门村落营建具有将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统一的整体规划理念,弥补... 古村落人居环境是农耕时代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产物,蕴含了结合自然进行规划设计的卓越智慧,具有中国本土文化精神的原创价值。以山西历史文化名村夏门为例,探寻了古代夏门村落营建具有将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统一的整体规划理念,弥补自然之不足与营造风景相统一的建设手法,以及充分尊重地形与发挥建筑师创造性相统一的创作方式等设计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村落 人居环境 自然智慧 夏门
下载PDF
徽州村落人居环境特征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2
13
作者 朱国兴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2003年第3期53-55,共3页
村落是我国广泛存在的一种人居环境类型。徽州由于受特殊的自然、社会条件和历史发展的影响 ,村落层面上的人居环境表现出与其它地域显著不同的特征 ,文章以徽州古村落为对象 ,对其选址、空间特征、形成机制及存在的合理性进行分析 ,旨... 村落是我国广泛存在的一种人居环境类型。徽州由于受特殊的自然、社会条件和历史发展的影响 ,村落层面上的人居环境表现出与其它地域显著不同的特征 ,文章以徽州古村落为对象 ,对其选址、空间特征、形成机制及存在的合理性进行分析 ,旨在为徽州文化研究、现代人居环境建设的健康发展和古村落开发利用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村落 人居环境 空间特征 徽州
下载PDF
滇黔北地区筇竹寺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13
14
作者 王鹏万 邹辰 +7 位作者 李娴静 马立桥 蒋立伟 贾丹 梅珏 黄羚 陈向阳 李庆飞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51-62,共12页
南方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已实现规模效益开发,下寒武统筇竹寺组为滇黔北地区潜在的页岩气接替层系。筇竹寺组页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形成的古环境研究,对于筇竹寺组页岩气评层选区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通过A井筇竹寺组有机碳、主微... 南方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已实现规模效益开发,下寒武统筇竹寺组为滇黔北地区潜在的页岩气接替层系。筇竹寺组页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形成的古环境研究,对于筇竹寺组页岩气评层选区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通过A井筇竹寺组有机碳、主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的系统测试,结合测井资料,按层段分析A井黑色页岩相关元素地球化学参数的变化特征,探讨黑色页岩形成的古环境和沉积模式。结果表明滇黔北探区筇竹寺组相关主、微量元素富集程度与总有机碳含量(TOC)相关;氧化还原敏感参数比值显示筇竹寺组沉积期水体整体由缺氧到贫氧再向氧化环境过渡,与Mo/TOC图解和U_(EF)-Mo_(EF)协变图所表征的水体滞留程度基本一致;滇黔北地区筇竹寺组沉积期处于被动大陆边缘,筇一段受热液作用影响,筇一段相对筇二段和筇三段古生产力较高;筇一段沉积期水体强滞留性形成的缺氧古环境是有机质有效富集保存的关键,筇一段是滇黔北地区筇竹寺组页岩气勘探有利的层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黔北地区 筇竹寺组 元素地球化学 古环境
下载PDF
泥炭与煤形成环境对比研究现状 被引量:11
15
作者 彭格林 张则有 伍大茂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1999年第3期247-255,共9页
煤地质学一直偏重于对煤和含煤地层的地层学和沉积学的研究。近30年来逐渐重视从现代聚煤作用产物——泥炭和泥炭沼泽的角度揭示、印证成煤环境问题。但苦于寻找古代煤层的合适的类比物。80年代末以来,人们逐渐把注意力集中在东南... 煤地质学一直偏重于对煤和含煤地层的地层学和沉积学的研究。近30年来逐渐重视从现代聚煤作用产物——泥炭和泥炭沼泽的角度揭示、印证成煤环境问题。但苦于寻找古代煤层的合适的类比物。80年代末以来,人们逐渐把注意力集中在东南亚热带木本穹丘状高位泥炭和泥炭地,获得了大量数据资料和观察结果,开创了泥炭与煤形成环境对比研究的新局面。在成炭生态系统、泥炭岩石学、岩相和地球化学特征、相互关系及空间变化、聚炭控制因素、聚炭模式和异地堆积方面的新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本泥炭 古代煤 形成环境 泥炭岩石学 泥煤
下载PDF
渤中凹陷古近系优质烃源岩沉积古环境与发育模式 被引量:12
16
作者 耿名扬 陈少平 +3 位作者 刘丽芳 黄胜兵 吴斌 张莹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0-21,I0001,I0002,共14页
渤中凹陷古近系发育沙河街组三段(沙三段)、沙河街组一段(沙一段)和东营组三段(东三段)3套优质烃源岩。利用古生物、微量元素、同位素等资料,分析渤中凹陷古近系湖盆的古气候、湖盆类型、水体性质,探讨古生产力、有机质保存条件和烃源... 渤中凹陷古近系发育沙河街组三段(沙三段)、沙河街组一段(沙一段)和东营组三段(东三段)3套优质烃源岩。利用古生物、微量元素、同位素等资料,分析渤中凹陷古近系湖盆的古气候、湖盆类型、水体性质,探讨古生产力、有机质保存条件和烃源岩发育模式。结果表明:沙三段和东三段沉积时期,古气候温暖湿润,渤中凹陷为半封闭—开放型的平衡充填湖盆,水体盐度小、深度大;沙一段沉积时期,古气候较干热,渤中凹陷为封闭型欠充填湖盆,水体盐度大、深度小。古近系优质烃源岩形成时期,渤中凹陷湖盆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良好的有机质保存条件,但具有不同的烃源岩发育模式,沙三段和东三段为湿润气候下的淡水深湖模式,沙一段为干旱气候下的咸化浅湖模式。该结果对评价研究区资源潜力、寻找有利勘探方向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中凹陷 古近系 优质烃源岩 湖盆 沉积环境 发育模式
下载PDF
特大规模滑坡遥感调查──巧家县城滑坡 被引量:9
17
作者 王治华 《环境遥感》 CSCD 1996年第4期280-284,共5页
目视解译1:67万彩红外航空象片发现巧家县城斜坡显示为典型的滑坡地形。经实地验证及结合地质资料、航空象片、卫星象片综合解译分析认为:根据斜坡形态、金沙江异常弯道、斜坡上松散物质分布及所处地质环境与降雨条件确定巧家斜坡... 目视解译1:67万彩红外航空象片发现巧家县城斜坡显示为典型的滑坡地形。经实地验证及结合地质资料、航空象片、卫星象片综合解译分析认为:根据斜坡形态、金沙江异常弯道、斜坡上松散物质分布及所处地质环境与降雨条件确定巧家斜坡为-巨型古滑坡,估算体积约120×108m3,就我们所查阅到的国内外报道中为一最大规模古滑坡,年龄约10万年。目前,滑坡整体已经稳定,但后壁、侧壁及滑体上发育的大量次生崩塌、滑坡、泥石流还将长期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 遥感 泥石流 古滑坡
原文传递
川西北剑阁地区栖霞组地球化学特征及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10
18
作者 邓小亮 林良彪 +3 位作者 余瑜 王亚男 李晔寒 郭炎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98-209,共12页
研究川西北剑阁地区马儿岩剖面中二叠统栖霞组碳酸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探讨其古沉积环境意义,为川西北地区中二叠世古环境演化的研究提供信息。通过野外剖面实测和室内薄片鉴定,结合主元素、痕量元素测试分析等方法对马儿岩剖面栖霞组... 研究川西北剑阁地区马儿岩剖面中二叠统栖霞组碳酸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探讨其古沉积环境意义,为川西北地区中二叠世古环境演化的研究提供信息。通过野外剖面实测和室内薄片鉴定,结合主元素、痕量元素测试分析等方法对马儿岩剖面栖霞组沉积时期的沉积环境进行讨论。陆源Al2O3和TiO2含量较低,两者具强烈正相关;ΣREE与陆源Σ(Al2O3+TiO2)具强烈正相关,指示栖霞组沉积水体较为稳定且不受陆源碎屑影响;古水深指标Sr/Ba、1000×(Sr/Ca)的平均值分别为6.89、8.40,指示栖霞组为离岸较近的海相沉积环境;古气候指标MgO/CaO平均值为0.06,指示气候环境较为潮湿;古氧相指标V/(V+Ni)为0.35~0.79(平均值为0.52),V/Cr平均值为0.95,Ni/Co比值为5.51~7.42(平均值为6.47),U/Th比值为0.33~2.57(平均值为0.93),指示整体处于贫氧-富氧沉积环境;平均古水温为28.2℃。研究区栖霞组碳酸盐岩沉积于温暖潮湿气候条件下的贫氧-富氧环境,从栖霞组到茅口组水体呈明显上升趋势,古水温、盐度和含氧量呈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北 栖霞组 地球化学 古环境
下载PDF
古代黄河中游的环境变化和灾害——对都城迁移发展的影响 被引量:9
19
作者 李燕 黄春长 +1 位作者 殷淑燕 仇立慧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14,共7页
都城的选址、建设和迁移发展必须以环境资源为基础。我国古代的国家都城在黄河中游反复迁移,以至最后东迁南迁。在这个过程中,环境变迁和灾害一直是重要的驱动因素之一。通过统计分析历史时期洪涝和干旱灾害,以及气候水文变化资料,结合... 都城的选址、建设和迁移发展必须以环境资源为基础。我国古代的国家都城在黄河中游反复迁移,以至最后东迁南迁。在这个过程中,环境变迁和灾害一直是重要的驱动因素之一。通过统计分析历史时期洪涝和干旱灾害,以及气候水文变化资料,结合古都所在地的环境资源条件分析讨论,揭示了黄河中游环境变化和灾害对都城迁移发展的影响。都城在长安与洛阳之间的反复迁移,以及后来的东移开封,和南移到长江下游平原,环境的变迁是重要的驱动力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都城 自然环境 旱涝灾害 气候变化 黄河中游
下载PDF
中国古代藏书楼建筑散论 被引量:9
20
作者 赵美娣 叶杭庆 《图书与情报》 CSSCI 2007年第6期99-101,共3页
官府藏书楼、私家藏书楼、寺观藏书楼和书院藏书楼是我国古代藏书楼的四大类型,文章从藏书楼选址、藏书楼功能、藏书楼环境等方面对它们作了介绍。
关键词 藏书楼 建筑 文化 环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