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极海洋沉积物有机碳、氮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以阿蒙森海为例
1
作者 陈东 葛倩 +2 位作者 雷子炎 张泳聪 韩喜彬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925-2937,共13页
为了更好地理解目前南极冰盖与气候的演化,以及为未来冰盖和气候变化的预测提供依据,通过对A11-02孔沉积物的有机碳、氮含量与稳定同位素值进行分析,结合粒度和地球化学元素等特征,探讨了中全新世以来西南极阿蒙森海沉积物有机质的来源... 为了更好地理解目前南极冰盖与气候的演化,以及为未来冰盖和气候变化的预测提供依据,通过对A11-02孔沉积物的有机碳、氮含量与稳定同位素值进行分析,结合粒度和地球化学元素等特征,探讨了中全新世以来西南极阿蒙森海沉积物有机质的来源及古气候意义.沉积物的δ^(13)C_(org)值指示有机质主要为海源输入,陆源有机质贡献相对较少.通过分析沉积物总有机碳含量及海源有机质含量变化,结合粒度及元素的变化特征,认为中全新世以来研究区古生产力的变化主要与气候变化有关,进而识别出4 750~4 500 a BP、3 600~3 400 a BP、2 250~2 000 a BP和600~400 a BP 4个寒冷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蒙森海 有机碳、氮 有机质来源 古气候 中全新世 海洋地质
原文传递
SAM和ENSO对罗斯海和阿蒙森海区域冬季气候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谢川 张召儒 周朦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67-182,共16页
本研究利用ERA5数据对南半球环状模(SouthernAnnularMode,SAM)正、负位相和ENSO(El Ni?o-SouthernOscillation)事件发生时罗斯海和阿蒙森海冬季风场、气温和海平面气压进行合成分析,并深入分析了SAM和ENSO对冬季阿蒙森低压(Amundsen Sea... 本研究利用ERA5数据对南半球环状模(SouthernAnnularMode,SAM)正、负位相和ENSO(El Ni?o-SouthernOscillation)事件发生时罗斯海和阿蒙森海冬季风场、气温和海平面气压进行合成分析,并深入分析了SAM和ENSO对冬季阿蒙森低压(Amundsen Sea Low,ASL)的影响,通过对典型区域进行经验正交分解(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EOF),结合ASL中心的位置变化,解释了SAM和ENSO事件同时发生时该区域风场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罗斯海和西阿蒙森海,主要由SAM和ENSO通过影响ASL的纬向位置来影响该区域的风场,当SAM正位相和拉尼娜事件同时发生时,ASL的位置显著靠东,造成了西罗斯海南风减弱,东罗斯海南风加强,西阿蒙森海沿岸东风减弱。而在东阿蒙森海,主要由SAM通过影响ASL的经向位置来影响该区域的风场,SAM负位相时,ASL中心位置靠北会造成东阿蒙森海东风增强。此外,ASL位置的偏移也会造成该区域大气环流的改变,当SAM正位相和拉尼娜事件同时发生时,ASL偏移至西阿蒙森海沿岸,而从南极大陆来的寒冷气流主导了该区域,造成气温异常降低,降幅最大超过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M ENSO ASL 罗斯海 阿蒙森海 冬季气候
下载PDF
基于MaxEnt和GARP的阿蒙森海域南极磷虾(EUPHAUSIA SUPERBA)的分布区预测 被引量:1
3
作者 刘璐璐 赵亮 +1 位作者 蔺诗颖 冯建龙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99-411,共13页
南极磷虾是南大洋生态系统的关键物种,在南极碳汇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针对位于南大洋太平洋扇区的阿蒙森海域,运用最大熵模型(maximum entropy modeling,MaxEnt)和预设规则的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 for ... 南极磷虾是南大洋生态系统的关键物种,在南极碳汇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针对位于南大洋太平洋扇区的阿蒙森海域,运用最大熵模型(maximum entropy modeling,MaxEnt)和预设规则的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 for rule-set production,GARP)两种生态位模型,基于已采集的南极磷虾分布点的数据,对其在阿蒙森海域的潜在分布区进行了预测和分析,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下的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和真实技巧统计法(true skill statistic,TSS)对模型结果进行评估。结果表明:MaxEnt模型中的高适生区刻画细致,GARP模型预测的高适生区分布范围更广。为克服单个模型的不确定性得到更佳结果,将两个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集合。集合后的结果模拟精度显著提高(AUC为0.946,TSS为0.78),达到了极好的预测效果。磷虾的高适生区集中分布在65°~73°S,占总面积的6.2%,中适生区占总面积的5.7%。海冰、平均海平面气压最小值和纬向流速最大值是MaxEnt中贡献最高的3个变量,3个变量贡献达81.3%。相较于MaxEnt模型,GARP模型中各个变量遗漏误差相对较平均。研究表明,集合的结果能够提高物种分布预测的准确性,阿蒙森海域南极磷虾的分布预测结果可以为磷虾保护、利用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磷虾 最大熵模型(maximum entropy modeling MaxEnt) 预设规则的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 for rule-set production GARP) 阿蒙森海域
下载PDF
晚更新世阿蒙森海生产力和冰筏输入的变化对表层海洋环境和西南极冰盖演化的指示
4
作者 张静渊 肖文申 +3 位作者 王汝建 樊加恩 王含章 杨如意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36-144,共9页
阿蒙森海是当前全球变暖背景下西南极冰盖消融的核心区域。本文分析了中国第34次南极考察采集自阿蒙森海的ANT34-A5-7岩芯中生产力和冰筏碎屑含量等指标,旨在重建研究区深海氧同位素MIS 6期以来表层海洋环境和西南极冰盖演化历史。研究... 阿蒙森海是当前全球变暖背景下西南极冰盖消融的核心区域。本文分析了中国第34次南极考察采集自阿蒙森海的ANT34-A5-7岩芯中生产力和冰筏碎屑含量等指标,旨在重建研究区深海氧同位素MIS 6期以来表层海洋环境和西南极冰盖演化历史。研究结果显示,阿蒙森海生产力呈现间冰期高、冰期低的特征。在末次间冰期(MIS 5.5)具有比当前更高的生产力水平,同时伴随着西南极冰盖的严重消融。这个现象归因于MIS 5.5更暖的海表温度、更少的海冰覆盖,以及向南入侵的绕极深层水的上涌。该研究结果可对预测未来气候变化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表层生产力 MIS 5.5 阿蒙森海 西南极冰盖
下载PDF
利用重力地质法反演南极阿蒙森海海底地形
5
作者 袁寒箫 王永康 +2 位作者 李杰 张化疑 唐秋华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4-33,共10页
根据船测单波束数据和V30.1重力异常模型,采用重力地质法(Gravity Geologic Method,GGM)反演得到南极阿蒙森海1'×1'分辨率海底地形。在精度分析中,首先通过GGM反演模型与其他常用的水深模型对比,验证了使用GGM水深模型所... 根据船测单波束数据和V30.1重力异常模型,采用重力地质法(Gravity Geologic Method,GGM)反演得到南极阿蒙森海1'×1'分辨率海底地形。在精度分析中,首先通过GGM反演模型与其他常用的水深模型对比,验证了使用GGM水深模型所反演的南极阿蒙森海海底地形的整体精度最高;然后,分析了水深控制点数量和地形起伏度对反演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地形起伏对反演精度影响较大,而通过增加水深控制点数量则能够提高反演精度;最后,对研究区域进行水深分区处理,分析了密度差异常数与外界因素的关系,得出密度差异常数也受地形起伏影响较大,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水深分区计算局部区间最优密度差异常数的GGM法,相比采用全局最优密度差异常数反演海底地形,该方法使反演精度有了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地质法 重力异常 海底地形 阿蒙森海 水深分区
下载PDF
南极阿蒙森海域气象和海况特征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秦听 刘健 +1 位作者 魏立新 苏博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44-156,共13页
本文通过比较我国第34次南极科考阿蒙森海航行期间雪龙船观测数据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ERA-Interim的风浪数据,发现两者相关显著,ECMWF数据能较好地反映该区域风浪状况。基于该套数据,对1979—2017年12—3月阿蒙森海域的海平... 本文通过比较我国第34次南极科考阿蒙森海航行期间雪龙船观测数据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ERA-Interim的风浪数据,发现两者相关显著,ECMWF数据能较好地反映该区域风浪状况。基于该套数据,对1979—2017年12—3月阿蒙森海域的海平面气压、海表面10m风、海浪有效波高基本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高纬度阿蒙森海域风向呈稳定偏西,风速大小随纬度增高而减小。各月的平均风速、大风频率和极值风速大小存在差别, 3月较其他月份平均风速和大风频率都偏高, 2月次之, 12—1月最小。海浪有效波高变化特征与风速的纬向性分布以及月差异相对应,有效波高和巨浪出现频率随纬度的增加而减小。3月份,57°S—55°S海域平均有效波高最大值达到4m以上,该月60°S—55°S区域巨浪频率达35%以上。综合而言, 3月份阿蒙森海域风浪较大, 12—1月风浪状况相对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科考 阿蒙森海 自动气象站 人工观测 再分析数据 气象海况
下载PDF
Outflow from under the Pine Island Bay Ice Shelf: finescale structure and its temporal variability 被引量:1
7
作者 Robin Robertson 《Advances in Polar Science》 2016年第4期245-263,共19页
The water column structure of the ice shelf cavity outflow from under Pine Island Glacier and its temporal variability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a hourly time series of yo-yo CTD and LADCP data collected over -24 h at t... The water column structure of the ice shelf cavity outflow from under Pine Island Glacier and its temporal variability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a hourly time series of yo-yo CTD and LADCP data collected over -24 h at the southern end of the ice shelf front. The primary water types present over the continental shelf off Pine Island Bay were Circumpolar Deep Water (CDW), modified Circumpolar Deep Water (mCDW), Shelf Water (SW), and Ice Shelf Water (ISW). As CDW transited the shelf, it transitioned into cooler, mCDW. In the upper 200 m, ISW dominated within 100 km of the ice shelf and SW further offshore. Within Pine Island Bay, the water column was partitioned into two primary layers based on their behavior: an upper outflowing layer from 100 m to 450 m composed of ISW with a significant meltwater component, 1%-2%, over an inflowing layer from -550 m to the sea bed composed of mCDW. Due to the small cavity extent, the outflowing water was warmer than the seawater freezing point. The upper ISW layer was further split into upper ISW layer #1 (100-300 m) and upper ISW layer #2 (320450 m) with the transition coinciding with the ice shelf draft. Small step-like features with heights from 1-50 m existed within both the ISW layers and were more prominent in upper ISW layer #1. A baroclinic signal at the semidiurnal frequency existed within both primary layers with the strongest signal, - 10 cm·s^-1, propagating vertically in the upper ISW lay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ne Island Bay double-diffusion amundsen sea internal tides
下载PDF
Changes in Tintinnid Assemblages from Subantarctic Zone to Antarctic Zone Along Transect in Amundsen Sea(West Antarctica) in Early Austral Autumn 被引量:1
8
作者 LIANG Chen LI Haibo +2 位作者 ZHANG Wuchang TAO Zhencheng ZHAO Yuan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CSCD 2020年第2期339-350,共12页
Tintinnid ciliates are important pelagic microplankton.Most studies previously conducted in the Amundsen Sea have covered a relatively small latitude range and provided minimal information about tintinnid species comp... Tintinnid ciliates are important pelagic microplankton.Most studies previously conducted in the Amundsen Sea have covered a relatively small latitude range and provided minimal information about tintinnid species composition and distribution.The present study wa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intinnid assemblages from the Antarctic zone(AZ)northward through the polar front(PF)to the subantarctic zone(SAZ).A total of 17 tintinnid species belonging to seven genera were collected,and 16 were identified.Results show that nine of the species are endemic to the Southern Ocean and they mainly inhabit the AZ near Antarctic continent with an abundant proportion exceeding 60%of total tintinnid.According to the tintinnid abundance distribution,the species were divided into four groups:Group I includes Acanthostomella norvegica,Codonellopsis glacialis,C.pusilla and Cymatocylis antarctica and mainly occurs in the northern boundary of the PF;Group II includes Cymatocylis convallaria forma calyciformis,an unidentified species,and Amphorellopsis quinquealata and mainly inhabits the PF;Group III includes Salpingella costata,Cymatocylis vanhoeffeni,C.convallaria forma cristallina,C.convallaria forma drygalskii,C.convallaria,Codonellopsis gaussi,and Laackmanniella naviculaefera and mainly occurs in the AZ near the Antarctic continent;and Group IV,which comprises Salpingella sp.and inhabits all zones.The new species of tintinnid(belonging to Group II)primarily inhabit the AZ but also are distributed in the PF,and they have large lorica-oral-diameter(LOD).The distribution ranges of tintinnid assemblages from the AZ to PF were determined,in addition to the different assemblages mixed in the PF.The information provided in this study increases our understanding of tintinnid assemblages from the Antarctic continent in the Antarctic Circumpolar Current and Antarctic wat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NTINNID abundance distribution polar front amundsen sea ANTARCTICA
下载PDF
四套高分辨率再分析海洋-海冰资料在罗斯海和阿蒙森海的评估
9
作者 黄佳 张召儒 王小乔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52-468,共17页
通过与海冰和水文观测数据的对比,本研究对GLORYS2v4、ORAP5、C-GLORS和UR025.4四套全球海洋-海冰再分析资料在罗斯海和阿蒙森海进行了评估。评估要素包括气候态的海冰密集度、海冰厚度、表层温度、表层盐度、温盐垂直剖面以及混合层深... 通过与海冰和水文观测数据的对比,本研究对GLORYS2v4、ORAP5、C-GLORS和UR025.4四套全球海洋-海冰再分析资料在罗斯海和阿蒙森海进行了评估。评估要素包括气候态的海冰密集度、海冰厚度、表层温度、表层盐度、温盐垂直剖面以及混合层深度。结果表明,在不同要素的模拟上,同一套再分析资料的模拟表现并无一致性;在不同海域,同一套再分析资料模拟的表现也不一致。总体来讲,UR025.4在研究区域的海冰场模拟方面与观测更加一致,C-GLORS与观测差异较大。在水文模拟方面,表层C-GLORS在结冰季节与WOA13资料差异较小,ORAP5与观测的偏差较大;700 m以下各产品与观测水文数据较为吻合,在次表层再分析资料中没有模拟明显占优的产品,多模式平均资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再分析数据与观测数据间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海冰 再分析资料 海冰 水文 混合层深度 罗斯海 阿蒙森海
下载PDF
中全新世以来西南极阿蒙森海沉积物来源和古气候意义 被引量:1
10
作者 雷子炎 葛倩 +5 位作者 陈东 张泳聪 韩喜彬 叶黎明 边叶萍 许冬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79-190,共12页
对西南极阿蒙森海A11-02孔沉积物进行粒度和地球化学元素分析,示踪了阿蒙森海沉积物来源,重建了中全新世以来的古气候演化历史。通过对稀土元素北美页岩平均标准化配分曲线以及(La/Yb)_(N)、(Gd/Lu)_(N)、(La/Sm)_(N)等参数的分析和对比... 对西南极阿蒙森海A11-02孔沉积物进行粒度和地球化学元素分析,示踪了阿蒙森海沉积物来源,重建了中全新世以来的古气候演化历史。通过对稀土元素北美页岩平均标准化配分曲线以及(La/Yb)_(N)、(Gd/Lu)_(N)、(La/Sm)_(N)等参数的分析和对比,认为A11-02孔沉积物主要来源于玛丽伯德地,而别林斯高晋海也有一定贡献。通过将化学蚀变指数、Na/K、<22.1μm粒级组分含量以及>63μm粒级组分含量等相关替代指标与其他古气候记录对比,识别出中全新世以来在阿蒙森海存在4个明显的寒冷阶段(P1 P4)。在时间和空间上,南极地区千年尺度的气候变化具有一致性,主要受日照强度变化和大气环流变化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蒙森海 粒度 地球化学元素 物源 古气候
下载PDF
晚第四纪南极阿蒙森海扇区冰盖与古生产力旋回变化 被引量:2
11
作者 鞠梦珊 陈志华 +4 位作者 赵仁杰 王湘芹 黄元辉 葛淑兰 唐正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40-51,共12页
本文通过对阿蒙森海西北部陆隆AMS01岩心沉积物颜色、粒度及地球化学等多种指标分析,重建了该地区氧同位素9期(MIS9,大约距今34万年)以来冰盖与古生产力演变历史,结果表明:(1)岩心沉积物粒度与古生产力替代指标表现出明显的冰期–间冰... 本文通过对阿蒙森海西北部陆隆AMS01岩心沉积物颜色、粒度及地球化学等多种指标分析,重建了该地区氧同位素9期(MIS9,大约距今34万年)以来冰盖与古生产力演变历史,结果表明:(1)岩心沉积物粒度与古生产力替代指标表现出明显的冰期–间冰期旋回变化特征;(2)MIS9、MIS7和MIS5等间冰期沉积速率较小,沉积物呈褐色,冰筏碎屑含量低,生源组分含量高,反映出该时期阿蒙森海地区气候温暖,冰盖发生了大规模退缩,冰盖–冰架–冰山等陆源冰对沉积物的影响减弱,海冰覆盖减弱,有利于浮游植物的生长和繁殖;(3)MIS8c、MIS8a、MIS6、MIS2等冰期沉积速率大,沉积物呈灰色,沉积物随之变粗,冰筏碎屑含量高,生源组分含量低,说明该时期冰盖大幅扩张,陆隆区成为近冰盖/冰架沉积环境,海冰和冰山密集,海洋生产力显著降低;(4)冰期、间冰期内,冰盖与古生产力也有不同程度的波动;特别是MIS8b期发育浅褐色间冰阶沉积,冰筏碎屑含量低,生产力水平与间冰期基本持平,说明阿蒙森海地区冰盖、海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比东南极地区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极 阿蒙森海 晚第四纪 冰盖 古生产力
下载PDF
阿蒙森海夏季南极磷虾资源空间分布及其与叶绿素浓度的关系
12
作者 李帅 杨嘉樑 +3 位作者 赵国庆 李灵智 饶欣 黄洪亮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51-459,共9页
南极磷虾(Euphausia superba)广泛分布于南大洋海域,环境因子对南极磷虾资源密度及分布具有重要影响。基于我国第36次南极科学考察声学评估结果和调查数据,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双变量相关分析对2020年1月9日—2020年2月5日期间阿蒙森... 南极磷虾(Euphausia superba)广泛分布于南大洋海域,环境因子对南极磷虾资源密度及分布具有重要影响。基于我国第36次南极科学考察声学评估结果和调查数据,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双变量相关分析对2020年1月9日—2020年2月5日期间阿蒙森海南极磷虾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及与叶绿素浓度之间的关系展开研究。结果表明,调查期间阿蒙森海南极磷虾平均资源密度为6.36 g·m^(–2),0~5 g·m^(–2)密度区间比例最高(68.18%);南极磷虾资源密度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P<0.05),集中分布在阿蒙森海近岸(72.75°S—76.25°S)和西侧(150°W—158°W)海域。调查海域平均叶绿素浓度为3.54 mg·m^(–3),2~3 mg·m^(–3)浓度区间比例最高(38.31%);叶绿素浓度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P<0.05),在阿蒙森海近岸海域(72.75°S—76.25°S)和东西两侧(114°W—119°W和140°W—158°W)海域较高。叶绿素浓度与南极磷虾资源密度分布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磷虾 声学评估 资源密度 叶绿素浓度 空间分布 阿蒙森海
下载PDF
Causes of the record-low Antarctic sea-ice in austral summer 2022 被引量:2
13
作者 Chao Zhang Shuanglin Li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CSCD 2023年第6期22-27,共6页
2022年夏季(2021年12月至2022年2月)南极海冰面积达到历史新低,西南极减少最显著.2021年8~10月南半球环状模接近历史最强和7~9月海洋性大陆附近海温显著增暖是两个关键因素.由于平流层臭氧破纪录减少使得前者维持历史最强或接近最强,导... 2022年夏季(2021年12月至2022年2月)南极海冰面积达到历史新低,西南极减少最显著.2021年8~10月南半球环状模接近历史最强和7~9月海洋性大陆附近海温显著增暖是两个关键因素.由于平流层臭氧破纪录减少使得前者维持历史最强或接近最强,导致阿蒙森低压(ASL)加深并向西南移动,有利于海冰减少.后者持续到夏季,有利于拉尼娜的发展,通过激发罗斯贝波列加深ASL.在热力上,臭氧减少导致向下净短波辐射增加,引起西南极增暖.此外,净短波辐射-海温-云形成正反馈,与埃克曼输送一起,放大表面增暖,从而促进海冰融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海冰 历史新低 历史最强臭氧损耗 南半球环状模 拉尼娜 阿蒙森低压
下载PDF
南极阿蒙森海冰间湖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14
作者 帅洪涛 侯赛赛 +1 位作者 谢春虎 史久新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9,共9页
本文利用由卫星微波辐射计数据反演获得的薄冰厚度和产冰速率数据,分析了南极阿蒙森海冰间湖(Amundsen Sea Polynya,ASP)在2003—2010年和2013—2020年期间的时空变化特征,结合大气再分析数据中的表面风速和气温数据,进一步探究了影响... 本文利用由卫星微波辐射计数据反演获得的薄冰厚度和产冰速率数据,分析了南极阿蒙森海冰间湖(Amundsen Sea Polynya,ASP)在2003—2010年和2013—2020年期间的时空变化特征,结合大气再分析数据中的表面风速和气温数据,进一步探究了影响阿蒙森海冰间湖变化的因素。研究表明,阿蒙森海冰间湖位于斯维茨固定冰舌(Thwaites Fast-ice Tongue,TFT)以西的沿岸海域,大体呈现反L形,即在风的作用下,阿蒙森海冰间湖从TFT西侧向西发展,从多特森冰架(Dotson Ice Shelf,DIS)沿岸向北发展。此外,阿蒙森海冰间湖在南极冬半年的4—10月期间基本维持开放状态,但是其面积与产冰速率在相邻的两天常常发生大幅度变化,并且与其上空的风速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研究发现,东风分量通过调节冰间湖内部海冰的输运,主导了阿蒙森海冰间湖的面积变化;南风分量携带来自DIS沿岸陆地的冷空气加剧阿蒙森海冰间湖表面的热损失,是冰间湖产冰速率增加的决定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蒙森海冰间湖 薄冰厚度数据 产冰速率 冬季 风场 南极
下载PDF
GRACE RL05-based ice mass changes in the typical regions of antarctica from 2004 to 2012 被引量:3
15
作者 Ju Xiaolei Shen Yunzhong Zhang Zizhan 《Geodesy and Geodynamics》 2014年第4期57-67,共11页
The Antarctic ice sheet is the largest block of ice on Earth, a tiny change of its ice sheet will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sea level change, so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global climate change. The Gravity Reco... The Antarctic ice sheet is the largest block of ice on Earth, a tiny change of its ice sheet will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sea level change, so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global climate change. The Gravity Recovery and Climate Experiment (GRACE) mission, launched in 2002, provides an alternative method to monitor the Antarctic ice mass variation. The latest Release Level 05 ( RL05 ) version of GRACE time-variable gravity (TVG) data, derived from GRACE observations with improved quality and time-span over 10 years, were released by three GRACE data centers (CSR, JPL and GFZ) in April 2012, which gives us a chance to re-estimate the ice mass change over Antarctic more accurately. In this paper, we examine ice mass changes in regional scale, including Antarctic Peninsula (AP, West Antarctica), Amundsen Sea Embayment (ASE, West Antarctica), Lambert-Amery System (LAS, East Antarctica) and 27 drainage basins based on three data sets. The AP mass change rates are -12.03±0.74 Gt/a (CSR, 2004-2012), -13.92±2.33 Gt/a (JPL, 2004 -2012) , -12.28±0.76 Gt/a (GFZ, 2005-2012) , with an acceleration of -1.50±0.25 Gt/a^2, -1.54±0.26 Gt/a^2, -0. 46±0.28 Gt/a^2 respectively, the ASE mass change rates are -89.22±1.93 Gt/a, -86.28± 2.20 Gt/a, -83.67±1.76 Gt/a with an acceleration of -10. 03±0. 65 Gt/a^2, -8.74±0. 74 Gt/a^2 and -5.69 ±0.68 Gt/a^2, and the LAS mass ehange rates are -4.31±1.95 Gt/a, -7.29±2. 84 Gt/a, 1.20±1.35 Gt/a with an acceleration of -0. 18±0.62 Gt/a^2, 3.55±0.95 Gt/a^2 and 0.97±0.49 Gt/a^2. The mass change rates derived from the three RL05 data are very close to each other both in AP and ASE with the uncertainties much smaller than the change rates, and mass losses are significantly accelerated since 2007 in AP and 2006 in ASE, respectively. However, the mass change rates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in LAS, negative rate from CSR and JPL data, but positive rate from GFZ data, the uncertainties are even larger than the correspondent change rates. Wit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CE Antarctic ice mass change Antarctic Peninsula amundsen sea Embayment Lambert-Amery System
下载PDF
南极罗斯海–阿蒙森海2019—2020年夏季表层悬浮颗粒有机质组成及其控制因素
16
作者 陶舒琴 李云海 +4 位作者 唐正 叶翔 孙恒 高众勇 李国刚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4-38,共15页
陆架边缘海悬浮颗粒有机质的组成及其来源研究是海洋物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极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特殊,其边缘海海洋环境受海–气–冰系统共同作用与影响,颗粒有机质的组成及来源具有独特的区域特征与全球意义,... 陆架边缘海悬浮颗粒有机质的组成及其来源研究是海洋物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极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特殊,其边缘海海洋环境受海–气–冰系统共同作用与影响,颗粒有机质的组成及来源具有独特的区域特征与全球意义,其控制因素研究对全面认识罗斯海、阿蒙森海等典型西南极边缘海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以及生物泵传输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中国第36次南极科学考察期间在西南极罗斯海–阿蒙森海区采集的59个表层海水悬浮颗粒物样品的有机碳、氮及其同位素和多种来源特异性的生物标志物分析测试数据,研究了罗斯海–阿蒙森海区域悬浮颗粒物中有机质的物质组成和分布特征,探讨了悬浮颗粒物中不同来源有机质含量与分布的控制因素,评估了不同有机地球化学指标在海–气–冰系统作用下的南极边缘海颗粒有机质组成及来源示踪的应用潜力。研究结果表明,罗斯海–阿蒙森海区海水表层颗粒物中颗粒有机碳(POC)的丰度与表层水体荧光值、海水pCO_(2)、海洋浮游植物源和动物源生物标志物等的丰度分布趋势一致,这种水平分布趋势的一致性表明夏季罗斯海–阿蒙森海海水表层POC主要由浮游植物和动物现场产生。表层悬浮颗粒物总有机质C/N比普遍低于4,显示海区颗粒有机质受微生物降解改造作用明显;表层悬浮颗粒物δ^(13)C值普遍低于−25.2‰,空间分布复杂,反映了南极冰架边缘海独特的贫^(13)C的浮游植物源、富^(13)C的动物源和贫^(13)C的陆源颗粒有机组成的混合信号。表层悬浮颗粒物类脂生物标志物指标是区分不同来源POC组分的有效指标;菜籽甾醇、甲藻甾醇等浮游植物源生物标志物含量之和能较好地反映浮游植物源POC的贡献:近岸冰间湖区呈现高值,其浓度的空间变化受控于水体浮游植物活动;胆甾醇能较好地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颗粒物 颗粒有机碳 生物标志物 δ^(13)C 物质来源 罗斯海–阿蒙森海
下载PDF
绕极深层水入侵阿蒙森海陆架的路径及其性质
17
作者 白雨 赵亮 李磊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45-559,共15页
近几十年来较暖的绕极深层水(Circumpolar Deep Water,CDW)不断入侵阿蒙森海陆架,使冰架底部融化,导致阿蒙森海冰架质量不断损失。分析CDW入侵阿蒙森海陆架的路径及性质变化,对研究冰架变薄和接地线后退具有重要意义。基于GLORYS12V1[Gl... 近几十年来较暖的绕极深层水(Circumpolar Deep Water,CDW)不断入侵阿蒙森海陆架,使冰架底部融化,导致阿蒙森海冰架质量不断损失。分析CDW入侵阿蒙森海陆架的路径及性质变化,对研究冰架变薄和接地线后退具有重要意义。基于GLORYS12V1[Global Ocean(1/12)°Physical Reanalysis]再分析数据,对阿蒙森海西侧、中央、东侧通道的体积输运和热输运进行了计算,给出了陆架上CDW温度和盐度的变化特征,并分析了它们与流场间的关系。结果表明,Dotson-Getz海槽内的CDW主要源自西侧通道,Pine Island海槽内的CDW主要源自中央通道和东侧通道。由东侧通道入侵的CDW温度最高,西侧入侵的CDW温度最低。CDW通过西侧通道入侵陆架的体积输运和热输运在时间序列上呈现微弱的上升趋势。CDW通过中央通道向Pine Island海槽的体积输运和热输运约是东侧通道的2倍。CDW进入海槽时的温度主要受两方面影响,一方面与入侵陆架时的温度有关,一方面又被后续的混合过程所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绕极深层水 阿蒙森海陆架 流场结构 体积输运 热输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