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汶川地震前后波速比变化特征的再研究 被引量:29
1
作者 李艳娥 王林瑛 郑需要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25-432,531,共8页
收集整理了四川省地震台网1990—2012年产出的地震直达波震相数据,利用单台多震和达法对2008年汶川MS8.0地震前后四川地区的波速比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共筛选出13个数据量较为丰富、连续性较好的台站).结果显示:其中位于龙门山断裂... 收集整理了四川省地震台网1990—2012年产出的地震直达波震相数据,利用单台多震和达法对2008年汶川MS8.0地震前后四川地区的波速比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共筛选出13个数据量较为丰富、连续性较好的台站).结果显示:其中位于龙门山断裂中北段西侧的4个台站,震前出现长达7年左右的中长期波速比低值异常;其它9个台站的波速比震前变化基本稳定.震前波速比出现异常的4个台站的分布与汶川MS8.0地震孕震区范围大体一致,从而为研究汶川MS8.0地震前是否存在地壳介质特性的时间变化过程,提供了有力的判定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08年汶川ms8 0地震 波速比 单台多震和达法 地壳介质特性
下载PDF
汶川M_S8.0地震的前兆异常时空演化过程及其力学分析 被引量:9
2
作者 张小涛 刘杰 +4 位作者 宋治平 薛艳 张永仙 晏锐 苑争一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72-83,共12页
为了研究2008年汶川MS8.0地震前10年前兆异常的时空演化过程,采用地震破裂区的几何中心和余震区椭圆中心线为中心的两种方法计算前兆异常的震中距。结果表明:在汶川地震前2年左右前兆异常逐渐增多;近源区(震源2倍左右尺度)异常测项比大... 为了研究2008年汶川MS8.0地震前10年前兆异常的时空演化过程,采用地震破裂区的几何中心和余震区椭圆中心线为中心的两种方法计算前兆异常的震中距。结果表明:在汶川地震前2年左右前兆异常逐渐增多;近源区(震源2倍左右尺度)异常测项比大于25%,远源区中震源3~5倍尺度区域的异常测项比为17%~24%。前兆异常时空演化过程存在三个不同的变化阶段,即α阶段(包括α1和α2,震前700~3 000d)的异常主要分布在余震区以外的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表现为远源区与近源区的前兆均存在向外扩展的特点;β阶段(震前300~700d)的异常分布在余震区西南部和北部地区,表现为大范围出现异常;γ阶段(包括γ1和γ2,震前300d内)的异常分布范围较广,异常主要分布在余震区的西南部和东北部地区,表现为远源区的异常向震中收缩过程(γ1)和近源区的异常向外扩展的过程(γ2)。地震孕育过程的实验研究和力学分析表明,地震孕育过程中前兆异常的三阶段特征可能是受孕震体的控制,是孕震过程中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一个地震孕育过程中的普遍性特点,对地震预测具有一定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兆异常 汶川ms8.0地震 时空演化 三阶段特征
下载PDF
2008年汶川Ms8.0地震前定点形变高频异常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武善艺 刘琦 +1 位作者 龚丽文 张治广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45-156,共12页
本文以中国大陆西部定点形变观测资料作为研究对象,采用S变换和超限率时频分析法对其进行了处理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2008年汶川MS8.0地震前,距离震中600km范围内的定点形变个别台站观测到高频异常,异常持续时间较长;距离震中300km... 本文以中国大陆西部定点形变观测资料作为研究对象,采用S变换和超限率时频分析法对其进行了处理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2008年汶川MS8.0地震前,距离震中600km范围内的定点形变个别台站观测到高频异常,异常持续时间较长;距离震中300km范围的个别台站临震高频异常非常显著;并且不同的定点形变观测手段对高频信号的响应不同,地倾斜测项临震前高频异常形态较地应变测项更为清晰灵敏。同时S变换和超限率两种方法处理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表明本文提取到的高频异常可信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点形变 高频异常 S变换 2008年汶川ms8.0地震
下载PDF
2018年汶川M_(S)8.0地震前成都台NE向地电阻率趋势异常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7
4
作者 钱家栋 张学民 +1 位作者 王亚璐 李雪浩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07-116,共10页
本文针对汶川大地震前位于源区特殊部位的成都台NE测向地电阻率的大幅度趋势下降过程,以测区地表地电阻率变化与测区内部介质(真)电阻率变化的物理联系的理论为依据,模拟了测区底层因受孕震过程影响出现一个电性变化区域,计算了该区域... 本文针对汶川大地震前位于源区特殊部位的成都台NE测向地电阻率的大幅度趋势下降过程,以测区地表地电阻率变化与测区内部介质(真)电阻率变化的物理联系的理论为依据,模拟了测区底层因受孕震过程影响出现一个电性变化区域,计算了该区域电阻率变化的程度以及其上界面逐步(向上)扩展对成都台地表装置系统地电阻率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底层电性变化区域介质电阻率发生某种减小时,在成都台的装置系统上测到的地电阻率确实会下降,下降的幅度随着变化区域上界面向上的扩展而单调增大;变化区域电阻率减小的程度越大,这种影响也会更显著。对于成都台7%的趋势下降异常而言,从数值模拟的角度来看,变化区域的电阻率变化可以取多种可能的量级,不过不同量级的变化与其相应的上界面位置有关,例如:底层变化区域真电阻率下降幅度达20%左右时,变化区域上界面到距地表430m时,地表装置视电阻率下降可达1%,其影响才开始为地表装置系统所识别;而要解释地表视电阻率有7%左右的视电阻率下降变化,则要求这个变化区域的上界面上升到距地表122m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电阻率 视电阻率 数值模拟 2018年汶川M_(S)8.0地震 成都台
下载PDF
芦山地震、汶川地震与龙门山地区水汽异常 被引量:6
5
作者 邓志辉 陈梅花 +2 位作者 杨竹转 严兴 邓远立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58-666,共9页
对龙门山地区水汽动态的分析研究表明,在2013年芦山MS7.0地震和2008年汶川MS8.0地震前,龙门山地区大气相对湿度异常频次都出现了先逐年下降,然后快速回升的过程;下降时间较长,10a以上,上升时间较短,1~2a;震中位于异常频次相对下降和上... 对龙门山地区水汽动态的分析研究表明,在2013年芦山MS7.0地震和2008年汶川MS8.0地震前,龙门山地区大气相对湿度异常频次都出现了先逐年下降,然后快速回升的过程;下降时间较长,10a以上,上升时间较短,1~2a;震中位于异常频次相对下降和上升幅度都是最大的中心或邻近区域.在地震孕育中期阶段发生水汽异常趋势变化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岩层裂隙的张合、地下流体的运动和地热能的变化,影响地面温度和潜热交换的速度所致.在地震孕育的中长期阶段(10a~几a),地壳岩石受压缩变形,孔隙、裂隙不断闭合或减少,由地下释放的热水、热汽减少,潜热交换速度也随之降低,相对湿度异常频次表现为逐年下降的趋势.在地震孕育的中短期阶段,地壳岩石变形进一步加大,可能导致微破裂不断扩展,由地下释放的热水、热汽由减少转为增加,潜热交换速度由降低转为迅速增加,相对湿度异常频度也表现出由逐年下降转为突发的快速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地震 汶川地震 水汽异常 龙门山地区
下载PDF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对地震预测研究的启示思考 被引量:4
6
作者 邵志刚 王芃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10,共10页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已经过去10年,在此期间关于地震预测相关的基础研究和实践工作从未停止,本文作者从地震预测业务人员角度,分析了2008年汶川8.0级地震相关的地震地质、大地测量、地震学、前兆观测异常等方面的现象。针对不同研究方向...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已经过去10年,在此期间关于地震预测相关的基础研究和实践工作从未停止,本文作者从地震预测业务人员角度,分析了2008年汶川8.0级地震相关的地震地质、大地测量、地震学、前兆观测异常等方面的现象。针对不同研究方向,从震情跟踪角度提出了预测意义的讨论、可能问题的分析、不成熟的一些建议,并就综合预测给出了一些粗浅的思考和认识,期望对地震预测预报工作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8.0级地震 地震预报 地震研究
下载PDF
由四川省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引发的思考 被引量:4
7
作者 田力 《四川地震》 2009年第1期37-40,共4页
5·12汶川特大地震造成人民生命财产重大损失。四川省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由于平时注重在学生中进行防震减灾知识教育和避震应急演练,在此次地震中均能做到临危不乱,快速撤到安全地带,将灾害损失降到了最低。鲜活的事例说明,有无... 5·12汶川特大地震造成人民生命财产重大损失。四川省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由于平时注重在学生中进行防震减灾知识教育和避震应急演练,在此次地震中均能做到临危不乱,快速撤到安全地带,将灾害损失降到了最低。鲜活的事例说明,有无防震减灾知识和自救互救技能,地震后的效果大不一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12汶川特大地震 科普示范学校 应急演练 地震检验 自救互救 效果
下载PDF
利用电磁台站观测数据推算汶川M_S8.0地震等效电偶矩
8
作者 李美 王中平 +2 位作者 卢军 谭捍东 张小涛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9-60,共12页
本文利用地下电偶极子产生的电磁场模型,尝试模拟和推算地震前地面电磁台站观测数据所需震源深度处等效电偶矩。结果显示,在观测频率为1Hz,地下平均电导率取7.0×10^(-4)S/m时,2008年汶川MS8.0地震前电磁异常高潮期,距离震中1 440k... 本文利用地下电偶极子产生的电磁场模型,尝试模拟和推算地震前地面电磁台站观测数据所需震源深度处等效电偶矩。结果显示,在观测频率为1Hz,地下平均电导率取7.0×10^(-4)S/m时,2008年汶川MS8.0地震前电磁异常高潮期,距离震中1 440km的高碑店台NS测向观测到1.3mV/m的电场强度所需震源深度处等效电偶矩量级为10^(13) A·m;若考虑地震主破裂长度150km,则产生的地电流量级为108 A。同时,这一等效电偶源在地面产生电场的2D分布图显示出很强的方向性(或不均匀性);信号强度和电流源方向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且电磁场值随观测距离增大而衰减迅速。这部分地解释了地震相关电磁异常信号的方向性(或不均匀性)的观测事实;如果观测点位于非强信号区,即使在有效的探测范围内也可能记录不到异常信息,这对地震监测台网仪器选址和布置提出了要求,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电偶极子模型 汶川ms8 0地震 等效电偶矩 电场2D分布特征
下载PDF
汶川8.0级地震前龙门山断裂带的地震活动性和构造应力场特征 被引量:26
9
作者 张致伟 程万正 +1 位作者 阮祥 吴朋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17-127,共11页
研究了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前龙门山断裂带及其附近地区的地震活动.利用区域地震台网和流动测震台的数字地震波资料,测定了震源机制解.结果表明,震中所在的龙门山断裂带震前地震活动平稳,未出现显著异常增强或平静现象.根据汶川... 研究了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前龙门山断裂带及其附近地区的地震活动.利用区域地震台网和流动测震台的数字地震波资料,测定了震源机制解.结果表明,震中所在的龙门山断裂带震前地震活动平稳,未出现显著异常增强或平静现象.根据汶川8.0级地震前地震活动求出的震源机制解,其主压应力P轴方位为WNW-ESE向,震源断层面呈NE向与NW向两组节面走向.其中NE向节面呈N50°—70°E,断面倾角均陡,达60°—70°,震源力学作用方式多呈逆倾型,少部分呈走滑型.震前地震活动呈现的主压应力方位、震源断面走向及其错动类型,与汶川8.0级地震给出的解是一致的.巨大地震发生前沿龙门山断裂带微破裂呈现的平均应力场与主震一致.起始破裂区东侧20km内是紫坪铺水库水域区,这一区域发生小震活动增加的现象处于水库放水的卸载阶段.本文研究了汶川8.0级地震起始破裂区附近的小震活动,其震源参数表明,震源位于8.0级地震之上的5—14km深度,其震源参数与8.0级地震给出的解也是一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8.0级地震 龙门山断裂 震源机制解 构造应力场
下载PDF
2008年汶川M_S8.0与2010年玉树M_S7.1地震前电磁现象研究 被引量:21
10
作者 范莹莹 解滔 +4 位作者 安张辉 杜学彬 谭大诚 刘君 陈军营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75-291,340,共17页
应用全局小波能谱法对2008年四川汶川MS8.0地震、2010年青海玉树MS7.1地震前地电、地磁场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在汶川地震震中周围的台站观测到震前地电、地磁场全局小波能谱值增大的现象;②青藏高原东北缘的代乾等3个地... 应用全局小波能谱法对2008年四川汶川MS8.0地震、2010年青海玉树MS7.1地震前地电、地磁场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在汶川地震震中周围的台站观测到震前地电、地磁场全局小波能谱值增大的现象;②青藏高原东北缘的代乾等3个地电、地磁台站在玉树地震前均发生显著的小波能谱增大的现象,震后恢复;③对于上述两次大震周边地区的不同台站的不同测道,在震前多次出现谱值时间上同步增大或减少的现象;④距玉树地震震中距离相同的山丹和古丰地电场台站,北南、北西测向长极距在地震前后能谱值的变化几乎一致.基于上述分析,初步研究认为震源孕育激发的电磁辐射是造成震前电磁异常现象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ms8 0地震 玉树ms7 1地震 地电场 地磁场 变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