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4年苏门答腊地震引起的远场形变 被引量:16
1
作者 付广裕 孙文科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7,27,共8页
用球体位错理论计算2004年苏门答腊地震在川滇地区形成的理论水平位移场,结果表明,理论计算值与利用GPS观测数据获得的该地震在川滇地区引起的同震水平位移场观测值基本吻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计算了该地震引起的全球和中国大陆及周边... 用球体位错理论计算2004年苏门答腊地震在川滇地区形成的理论水平位移场,结果表明,理论计算值与利用GPS观测数据获得的该地震在川滇地区引起的同震水平位移场观测值基本吻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计算了该地震引起的全球和中国大陆及周边地区同震位移场、应变场、重力和大地水准面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04年苏门答腊地震 位错理论 位移 应变 重力变化
下载PDF
2004年苏门答腊地震的几个断层滑动模型的全球同震位移对比 被引量:10
2
作者 瞿武林 张贝 +3 位作者 黄禄渊 尹凤玲 张怀 石耀霖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2843-2858,共16页
2004年苏门答腊大地震后,不同作者根据地震波和/或GPS观测,提出了不同的断层错动模型.在利用同震位移观测资料反演断层滑动模型时,由于使用半无限空间均匀介质模型或半无限空间分层介质模型,一般只能利用近场位移GPS观测约束,无法利用... 2004年苏门答腊大地震后,不同作者根据地震波和/或GPS观测,提出了不同的断层错动模型.在利用同震位移观测资料反演断层滑动模型时,由于使用半无限空间均匀介质模型或半无限空间分层介质模型,一般只能利用近场位移GPS观测约束,无法利用远场资料,这些模型有时差别颇大,如何区别这些模型的优劣是一个仍尚未解决的问题.本文采用等效体力有限元方法,在考虑地球球形和分层的条件下,对四个不同作者提供的2004年苏门答腊地震的断层滑动模型计算全球同震位移.由于采用了球形模型,所以不仅可以把四个模型的近场位移计算结果与GPS数据进行对比,而且可以把远场位移计算结果与GPS数据进行对比.我们发现,垂直位移对断层滑动模型的依赖性小于水平位移.四个模型计算的近场位移与GPS位移符合程度均较好,但是四个模型计算的远场位移与GPS位移符合情况有很大不同,其中Chlieh等(2007)模型在近场与远场符合程度均很好,是四个模型中最好的.另外还探讨了断层反演数据资料、断层几何模型以及地球模型对计算结果的影响.对于特大地震,全球同震位移观测与计算值吻合程度的好坏是衡量断层滑动模型的合理性的一个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04年苏门答腊地震 地震位错 同震位移 断层模型 GPS
下载PDF
利用黏弹性球体位错理论研究2004年苏门答腊地震震后效应对华南块体的影响
3
作者 刘泰 邹镇宇 +3 位作者 吴伟伟 佘雅文 付广裕 孟国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424-3435,共12页
本文基于黏弹性球体位错理论和GNSS观测资料,约束东南亚地区大范围地幔黏滞性结构,探讨该地震的震后形变及其对华南块体的影响.首先收集泰国地区震后位移资料,考虑兼顾稳态和瞬态震后形变的Burgers黏弹性体,利用黏弹性球体位错理论进行... 本文基于黏弹性球体位错理论和GNSS观测资料,约束东南亚地区大范围地幔黏滞性结构,探讨该地震的震后形变及其对华南块体的影响.首先收集泰国地区震后位移资料,考虑兼顾稳态和瞬态震后形变的Burgers黏弹性体,利用黏弹性球体位错理论进行模拟,得到软流圈麦克斯韦黏滞性系数(η_(m))为5×10^(18)Pa·s,开尔文体黏滞性系数与麦克斯韦体比值(α)为0.3,开尔文体剪切模量与麦克斯韦体比值(γ)为0.33.进而收集和模拟华南块体及其周边区域震后形变,GNSS流动站观测资料显示震后2年形变主要集中于华南块体南部,观测与模拟震后位移方向整体一致,往西南方向指向震中,震后形变量上存在明显差异,云南地区模拟值偏大,而华南块体南部模拟值偏小.GNSS连续站观测资料显示,华南块体受苏门答腊地震震后形变的影响在2010年后明显减弱.后续地壳变形研究以华南块体为参考基准时,建议基于2016年以后的观测提取速度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04年苏门答腊地震 黏弹性体 华南块体 GNSS观测资料
下载PDF
2004年Mw9.3苏门答腊地震产生的库仑应力 被引量:3
4
作者 瞿武林 张贝 +3 位作者 黄禄渊 程惠红 张怀 石耀霖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6-98,共13页
2004年12月26日苏门答腊Mw9.3地震产生的应力扰动,强烈影响了苏门答腊及其周边地区的地震活动性,甚至对中国西南部地区的地震活动性也有明显的影响。基于断层滑动模型,采用等效体力处理断层错动有限单元方法,分别用分层球对称地球模型... 2004年12月26日苏门答腊Mw9.3地震产生的应力扰动,强烈影响了苏门答腊及其周边地区的地震活动性,甚至对中国西南部地区的地震活动性也有明显的影响。基于断层滑动模型,采用等效体力处理断层错动有限单元方法,分别用分层球对称地球模型与三维横向不均匀性地球模型计算在全球地壳和地幔中产生的同震效应。据此,对在苏门答腊和中国西南等地区产生的同震效应进行重点分析。结果表明:在同震破裂面附近,使用三维不均匀性地球模型与使用分层球对称模型得到的结果有明显差别,前者更加合理。在同震破裂面附近有必要使用三维不均匀性地球模型。使用球对称模型计算,有67.6%的余震发生在库仑应力增加区;而使用横向不均匀性地球模型时,计算的这一比率可高达72.3%,这说明余震与断层库仑应力增加区域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在西安达曼断层北段余震的发生与库仑应力为正值的主要断层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余震受到其附近的主要断层的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04年苏门答腊地震 有限元方法 三维横向不均匀性 库仑应力 地震触发
下载PDF
2004年苏门答腊地震粘滞性松弛效应对华南地区地壳水平活动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刘泰 付广裕 邹镇宇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7-45,共9页
2004年苏门答腊地震后,不同学者根据不同观测数据(地震波、 GPS),得到了此次地震的断层滑动模型。反演过程中使用半无限空间模型时,无法利用远场观测数据进行约束,势必影响远场形变的解释。基于Hoechner等使用的断层几何模型和GPS同震... 2004年苏门答腊地震后,不同学者根据不同观测数据(地震波、 GPS),得到了此次地震的断层滑动模型。反演过程中使用半无限空间模型时,无法利用远场观测数据进行约束,势必影响远场形变的解释。基于Hoechner等使用的断层几何模型和GPS同震位移数据,本研究利用球体位错理论反演方法反演了2004年苏门答腊地震断层滑动模型,得到的矩震级为9.24,最大滑移量为30.4 m,由于考虑了曲率的效应,该模型在远场同震位移的计算结果与GPS数据吻合较好。然后,选取了2001—2004年和2004—2007年两期的GPS水平位移速度场,研究2004年苏门答腊地震对华南地区地壳水平活动的影响,从两期的GPS水平位移速度场差异可以看出地震后华南块体有向西南方向的运动趋势,华南块体受到此次地震明显的震后影响。最后,基于反演得到的断层模型,利用Tanaka等提出的粘弹性球体位错理论对华南块体两期GPS水平位移速度场差异进行模拟,得到华南块体内部粘滞性系数为2×10^(19) Pa·s,当考虑地幔粘滞性松弛效应后,两期的速度场差异的均方根值由3.2 mm减少为1.9 mm。可见在研究2004年前后中国大陆GPS水平位移速度场时,若继续以华南块体为基准,需考虑此次地震的地幔粘滞性松弛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04年苏门答腊地震 GPS水平位移速度场 粘滞性松弛效应 华南块体
下载PDF
Far-field deformations caused by the 2004 Sumatra earthquake 被引量:1
6
作者 Guangyu Fu Wenke Sun 《Geodesy and Geodynamics》 2010年第1期70-78,共9页
Theoretical horizontal displacements caused by the 2004 Sumatra earthquake in the Sichuan-Yunnan area have been calculated according to a spherical dislocation theory and an earthquake-fault model. The results show th... Theoretical horizontal displacements caused by the 2004 Sumatra earthquake in the Sichuan-Yunnan area have been calculated according to a spherical dislocation theory and an earthquake-fault mod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heoretical displacements are basically consistent with the GPS observations in situ. On this basis,we have calculated the co-seismic displacements, strains, changes of gravity and geoid of the whole Earth, including China mainland and vicinity, caused by this earthquake. Key war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2004 sumatra earthquake dislocation theory DISPLACEMENT STRAIN gravity change far-field deformation
下载PDF
CCSD在线流体监测捕获的气体地球化学异常与2004年9.3级苏门答腊地震可能的超远程关系 被引量:12
7
作者 曾令森 许志琴 +4 位作者 罗立强 詹秀春 梁凤华 杨经绥 李海兵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521-524,共4页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在线流体地球化学监测在2004年12月10至2005年1月10日之间捕获到一段重要的气体地球化学异常。该异常从2004年12月24日晚上11点半开始到12月29日晚上7点半结束,其中在12月26日早上7点半到29日晚7点半这段异常非常特...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在线流体地球化学监测在2004年12月10至2005年1月10日之间捕获到一段重要的气体地球化学异常。该异常从2004年12月24日晚上11点半开始到12月29日晚上7点半结束,其中在12月26日早上7点半到29日晚7点半这段异常非常特殊,表现出流体地球化学的剧烈变化。具体表现为流体组分从基本上不含Ar、He及N2跳跃到富含Ar、但亏损He和N2。该异常发生在2004年9.3级苏门答腊地震前1个半小时。由于CCSD现场离苏门答腊地震震中距离大于4170公里,大于该地震破裂长度1200公理的3倍,该地震在CCSD现场产生的静态应力变化微乎其微,不足以导致CCSD现场深部岩石或封闭破裂的岩石物理性质剧烈变化,因而可以排除静态激发效应的作用。在我国的云南和广东等地所观测到的地震异常和地下水位变化等表明2004年苏门答腊地震的动态激发效应主要沿东北方向,这和大地震的动态激发具有方向性一致。而CCSD现场就位于该方向上。我们推测2004年苏门答腊地震所产生的面波在CCSD现场激发的动态效应,导致库仑型失稳,增进深部岩石或破裂带的渗透率,释放富含Ar但亏损He和N2的流体,产生CCSD所观测到的气体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04年苏门答腊地震 动态激发效应 CCSD 流体地球化学
下载PDF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孔流体地球化学异常与远强震的关系 被引量:9
8
作者 孙青 李圣强 +1 位作者 罗立强 詹秀春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501-1507,共7页
2001年11月14日发生的昆仑山口西 M_s 8.1级地震和2004年12月26日发生的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 M_s 8.7级地震前后,中国大陆科学钻探(CCSD)主孔流体组成出现明显的异常。两次远强震前后的流体异常幅度很大,并具有相似的演化趋势。异常始于... 2001年11月14日发生的昆仑山口西 M_s 8.1级地震和2004年12月26日发生的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 M_s 8.7级地震前后,中国大陆科学钻探(CCSD)主孔流体组成出现明显的异常。两次远强震前后的流体异常幅度很大,并具有相似的演化趋势。异常始于震前2-7天,He、N_2/O_2、He/Ar、N_2/Ar 为负异常,Ar/O_2为正异常。远强震前后流体异常特征与 CCSD附近小震前后流体异常特征具有明显的区别,表明昆仑山口西 M_s 8.1级地震前后和苏门答腊 M_s 8.7级地震前后的 CCSD 主孔流体异常可能与两次远强震相关。认为 CCSD 主孔中的 He、N_2、Ar 是记录远强震的敏感载体,可能记录了震前长周期波传播至 CCSD 主孔时激发的流体变化,反映了震源区的应力变化,也可能反映了区域构造活动乃至地球深部构造活动产生的场兆、源兆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孔 流体异常 昆仑山口西Ms8.1级地震 苏门答腊Ms8.7级地震
下载PDF
利用GRACE卫星数据提取苏门答腊地震同震和震后重力变化 被引量:6
9
作者 张国庆 付广裕 周新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03-308,共6页
基于GRACE重力卫星数据,采用P3M6去相关滤波技术、350km半径的高斯平滑技术与差分方法,提取2004年苏门答腊Mw9.3地震的同震和震后重力场时空演化过程。该地震断层下盘同震重力变化达到4.6μGal,上盘同震重力变化最大值为-8.3μGal,该结... 基于GRACE重力卫星数据,采用P3M6去相关滤波技术、350km半径的高斯平滑技术与差分方法,提取2004年苏门答腊Mw9.3地震的同震和震后重力场时空演化过程。该地震断层下盘同震重力变化达到4.6μGal,上盘同震重力变化最大值为-8.3μGal,该结果与球体位错理论计算结果在量级和分布形态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震后7a断层下盘重力变化累计达到5.6μGal,超过同震变化信号;而断层上盘震后重力变化只有0.6μGal,仅为同震变化信号的11%。该现象表明,断层下盘所在海洋地层的粘滞性较低,地层相对柔软,其地层在震后由于较大的粘滞性松弛效应而持续变形,并伴随较大的重力变化;而断层上盘所在的地层接近陆地地壳特性,地层相对脆硬,震后受地层的粘滞性响应而导致的重力变化相对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CE卫星 2004年苏门答腊Mw9.3地震 高斯平滑 重力变化 粘滞性
下载PDF
对2004年苏门答腊-安达曼岛地震的测地学机制讨论 被引量:3
10
作者 杨志根 《天文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70-278,共9页
采用GPS测地学观测资料,基于NUVEL-1A板块运动模型,分别估计和讨论了INDI板块与Burma微板块之间、AUST板块与Burma/SE EURA板块之间的聚敛率,以及INDI与AUST板块间的相对速率。结果显示,沿苏门答腊-尼科巴群岛和沿安达曼群岛两个阶段的... 采用GPS测地学观测资料,基于NUVEL-1A板块运动模型,分别估计和讨论了INDI板块与Burma微板块之间、AUST板块与Burma/SE EURA板块之间的聚敛率,以及INDI与AUST板块间的相对速率。结果显示,沿苏门答腊-尼科巴群岛和沿安达曼群岛两个阶段的地壳破裂分别与AUST板块和Burma板块间、INDI板块和Burma板块间的聚敛率密切相关,从板块运动学角度提供了解释整个苏门答腊-安达曼群岛地壳破裂带上板块间耦合由南向北递减观测结论的佐证;在NUVEL-1A板块运动模型的背景下,2004年苏门答腊-安达曼岛主震应当为AUST板块相对于Burma/SE EURA板块以近60 mm/a,方向NE 30°~35°的运动所致,而非INDI板块或印-澳(INDI-AUST)板块运动所致;根据2004年苏门答腊-安达曼岛地壳破裂特征并结合其余震的分布,进一步肯定了AUST板块西北边界带的地质位置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大地测量 地震 NUVEL-1A板块运动模型 GPS 板块间聚敛率 地壳破裂的测地学机制
下载PDF
GRACE detection of the medium-to far-field coseismic gravity changes caused by the 2004 Mw9.3 Sumatra-Andaman earthquake 被引量:1
11
作者 Jin Li1,2,3 and Wenbin Shen1,3,4, 1 Department of Geophysics, School of Geodesy and Geomatics,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China 2 Key Laboratory of Geodynamic Geodesy of Chinese Academy, Wuhan 430077, China 3 Key Laboratory of Geospace Environment and Geodesy (Ministry of Education),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China 4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in Surveying, Mapping and Remote Sensing, Wuhan 430079, China 《Earthquake Science》 CSCD 2012年第3期235-240,共6页
Large earthquakes cause observable changes in the Earth’s gravity field, which have been detected by the Gravity Recovery and Climate Experiment (GRACE). Since most previous studies focus on the detection of near-fie... Large earthquakes cause observable changes in the Earth’s gravity field, which have been detected by the Gravity Recovery and Climate Experiment (GRACE). Since most previous studies focus on the detection of near-field gravity effects, this study provides the results from the medium- to far-field gravity changes caused by the 2004 Sumatra-Andaman earthquake that are recorded within GRACE monthly solutions. Utilizing a spherical-earth dislocation model we documented that large-scale signals predominate in the global field of the coseismic gravity changes caused by the earthquake. After removing the near-field effects, the coseismic gravity changes show a negative anomaly feature with an average magnitude of -0.18×10-8 m·s-2 in the region ranging ~40° from the epicenter, which is considered as the 'medium ffield' in this study. From the GRACE data released by Center for Space Research from August 2002 to December 2008, we retrieved the large-scale gravity changes smoothed with 3 000 km Gaussian ffilter.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seismic gravity changes detected by GRACE in the medium field have an average of (-0.20±0.06)×10-8 m·s-2, which agrees with the model prediction. The detection confirms that GRACE is sensitive to large-scale medium-field coseismic gravitational effects of mega earthquakes, and also validates the spherical-earth dislocation model in the medium fiel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atellite gravimet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CE medium-to far-field coseismic gravity change 2004 sumatra-Andaman earthquake spherical-Earth dislocation model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