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回望一九五四:制宪者的宪法观念及其反思 被引量:11
1
作者 谢维雁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14-123,共10页
毛泽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讲话包含了宪法具有纲领性、宪法是总章程、宪法具有过渡性等宪法观念,是共和国制宪者的集体意识且最终成为国家的宪法观。这些观念经学者们过度演绎或误读而体现出宪法国家主义、宪法工具主义... 毛泽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讲话包含了宪法具有纲领性、宪法是总章程、宪法具有过渡性等宪法观念,是共和国制宪者的集体意识且最终成为国家的宪法观。这些观念经学者们过度演绎或误读而体现出宪法国家主义、宪法工具主义和宪法虚无主义倾向,对中国的宪政与法治建设产生着消极的影响,以致宪政至今仍只是一个有待实现的理想。要实现中国宪政与法治的实质性进步,必须破除这些传统但却不当的宪法观念,使宪法成为真正的法律并推动宪法的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54年宪法 制宪者 过渡性宪法 宪法观念 反思
下载PDF
过渡时期理论与1954年宪法 被引量:10
2
作者 殷啸虎 《政法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38-44,共7页
1954年宪法作为新中国第一部正式宪法,它基本上确立了我国在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以及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宪政体制。它的根本指导思想就是用根本法的形式,将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固定下来,为整个过渡时期的经济建设和民主政... 1954年宪法作为新中国第一部正式宪法,它基本上确立了我国在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以及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宪政体制。它的根本指导思想就是用根本法的形式,将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固定下来,为整个过渡时期的经济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提供根本法上的依据。作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宪法化,在整部宪法的内容上,充分体现了过渡时期的特点和要求。1954年宪法之所以在后来没有得到切实的贯彻实施,与对过渡时期理论认识发生偏差有很大关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及其在现行宪法中的确立,从某种意义上是总结了1954年宪法"过渡性"的经验和教训。在科学认识并界定社会发展阶段、秉承1954年宪法理念的基础上,实现宪法文本与社会客观现实的结合,对于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宪法和宪政制度,有着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渡时期理论 1954年宪法 民主宪政制度 新民主主义 民主政治
原文传递
我国宪法监督体制的回顾与前瞻 被引量:9
3
作者 刘志刚 《法治现代化研究》 2018年第3期99-110,共12页
我国宪法监督体制最早确立于1954年宪法,现行宪法对其进行了适度拓展。现行宪法确立的宪法监督体制存在许多问题,2000年《立法法》及其他相关法律文件对其进行了完善,但依然没有能够彻底解决我国宪法监督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在现行宪法... 我国宪法监督体制最早确立于1954年宪法,现行宪法对其进行了适度拓展。现行宪法确立的宪法监督体制存在许多问题,2000年《立法法》及其他相关法律文件对其进行了完善,但依然没有能够彻底解决我国宪法监督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在现行宪法颁布实施前后,学界围绕宪法监督体制的健全与完善提出了种种设想,但最终均未被采纳。未来我国宪法监督体制的健全与完善应当立足于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在人大制度的框架体系内加以健全与完善,建立以立法机关为主导、以司法机关为补充的宪法监督体制。对党内法规的宪法监督权应当由中共中央行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宪法监督体制 五四宪法 现行宪法 立法法 复合型宪法监督体制
下载PDF
生成与更替:中国宪法原意的时间定位 被引量:2
4
作者 邹奕 《法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4-87,192,193,共16页
宪法原意即宪法规定被制定、修改时的含义。目前,中国宪法原意的生成和更替在理论上缺乏比较系统、相对清晰的时间定位,此种现状不利于宪法原意解释方法的自立和自足。宪法原意具有规范与历史的双重维度,它以宪法规定为基础,生成于制宪... 宪法原意即宪法规定被制定、修改时的含义。目前,中国宪法原意的生成和更替在理论上缺乏比较系统、相对清晰的时间定位,此种现状不利于宪法原意解释方法的自立和自足。宪法原意具有规范与历史的双重维度,它以宪法规定为基础,生成于制宪、修宪之时并且更替于修宪之际。在中国语境下,它的生成时间与制宪、修宪的过程基本重合,始自执政党的特定中央组织公布最初的制宪、修宪决定,终于全国人大通过宪法(修正案)草案。宪法原意解释应当区分制宪史、修宪史与其前后的历史,后者对宪法原意有所牵涉但本身并不承载宪法原意。宪法原意的全面更替和局部更替分别由全面修宪和局部修宪予以实现。在宪法原意的全面更替之中,制宪时以及既往修宪时的宪法原意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回溯。就宪法原意的局部更替而言,宪法修正案是限定其范围的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宪法原意 原旨主义 1954年宪法 1982年宪法
原文传递
“五四宪法”与当代中国宪政制度现代化——纪念“五四宪法”诞辰五十四周年 被引量:6
5
作者 刘旺洪 《法制与社会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32-145,共14页
在当代中国宪政现代化的历史上,"五四宪法"无疑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从法制现代化的分析视角出发,反思"五四宪法"与当代中国宪政制度现代化之间的内在联结关系,分析"五四宪法"得以产生的社会基础,可以概... 在当代中国宪政现代化的历史上,"五四宪法"无疑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从法制现代化的分析视角出发,反思"五四宪法"与当代中国宪政制度现代化之间的内在联结关系,分析"五四宪法"得以产生的社会基础,可以概括出"五四宪法"的伟大制度创新及其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宪政制度建设的伟大里程碑意义;客观分析出"五四宪法"所存在的制度缺陷及其对当代中国宪政现代化的影响;进而探讨"五四宪法"对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宪政国家建设和宪政制度现代化所具有的时代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宪法 社会主义宪政 宪政制度现代化
原文传递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制定考论 被引量:6
6
作者 翁有为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62-68,共7页
中共中央领导人毛泽东等开始并不想立即制定1954年宪法。受毛泽东委托,刘少奇于1952年10月访苏时就中国暂不制定宪法而由《共同纲领》代替问题请教斯大林。由于斯大林坚持中国应尽快制定宪法,中国遂转而积极制定宪法,并于1954年颁布。1... 中共中央领导人毛泽东等开始并不想立即制定1954年宪法。受毛泽东委托,刘少奇于1952年10月访苏时就中国暂不制定宪法而由《共同纲领》代替问题请教斯大林。由于斯大林坚持中国应尽快制定宪法,中国遂转而积极制定宪法,并于1954年颁布。1954年宪法的制定工作是认真的。但由于形势的迅速转变等多种原因,宪法的实施却成了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54年宪法 毛泽东 刘少奇 斯大林 社会主义改造 宪政实践
下载PDF
“五四宪法”的“社会主义”规范入宪——依宪执政的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7
7
作者 焦洪昌 王放 《法学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27-39,共13页
随着我国"五四宪法"的制定与颁行,"社会主义"规范得以在我国入宪。一方面,这是在马克思主义法律观、新民主主义理论指引下,在现实国情与苏联等外部因素影响下,将过渡时期总路线宪法化的结果,使党的意志、人民意志... 随着我国"五四宪法"的制定与颁行,"社会主义"规范得以在我国入宪。一方面,这是在马克思主义法律观、新民主主义理论指引下,在现实国情与苏联等外部因素影响下,将过渡时期总路线宪法化的结果,使党的意志、人民意志与国家意志相协调的结果;另一方面,从"五四宪法"中的"社会主义"规范文本及其入宪过程所体现的制宪者欲将其实施、发挥其宪法效力的初衷来看,这更是中国共产党在建国初期依宪执政的探索与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宪法” “社会主义”规范 共产党 依宪执政
原文传递
作为制宪典范的1954年宪法
8
作者 林彦 《地方立法研究》 CSSCI 2024年第6期129-141,共13页
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制定的第一部宪法,1954年宪法的历史意义不仅仅局限于其制定当时,而是延展至今日。从其对后续宪法发展角度来看,1954年宪法具有无可争辩的典范意义和先例价值。从制定主体来看,1954年宪法开创了人民参与制宪的先例。... 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制定的第一部宪法,1954年宪法的历史意义不仅仅局限于其制定当时,而是延展至今日。从其对后续宪法发展角度来看,1954年宪法具有无可争辩的典范意义和先例价值。从制定主体来看,1954年宪法开创了人民参与制宪的先例。从文本基调来看,1954年宪法奠定了规范宪法的基本框架。就立法技术而言,1954年宪法构建了“序言+四章”的稳定体例。就制宪方法而言,1954年宪法制定的组织方式、程序安排和决策理念都具有开创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54年宪法 典范 人民制宪 规范宪法 制宪方法论
下载PDF
领袖守护宪法--论1954年宪法中“国家主席”条款的制成 被引量:6
9
作者 李一达 《政法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2-63,共12页
法国大革命之后,如何在新宪制中安置一个拥有显赫声望的建国之父,从来都是民主国家的难题。我国的1954年宪法在制订时也同样面临着这一困境:一派观点认为,"建国"只是完成共产革命的一个中间环节,那么革命领袖便应自然地转化... 法国大革命之后,如何在新宪制中安置一个拥有显赫声望的建国之父,从来都是民主国家的难题。我国的1954年宪法在制订时也同样面临着这一困境:一派观点认为,"建国"只是完成共产革命的一个中间环节,那么革命领袖便应自然地转化为国家元首。另一派观点则认为,在人民主权作为一项宪法原则已被确立的前提下,将单个个体提高到最高权力的中枢就必定构成了对宪法精神的伤害,因此它必须从宪法中移除或彻底形式化。而在作为制宪者的毛泽东看来,国家主席未必是一个实质的职位,却必须拥有实质的职权;它的存在并不是为了担当政治上的"国家元首",而是在"继续革命"的意义上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在"过渡时期"不偏离其路线的制度保障。在最终的宪制安排和日后的宪政实践中,拥有全国武装力量统率权和最高国务会议召集权的国家主席的确有效地实现了上述创制动机。但革命政治的延续性与日常政治的周期性之间的不匹配,最终导致了这一制度的瓦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宪法” 国家主席 制宪权 毛泽东 “过渡时期”
原文传递
1954年宪法实施及其评价 被引量:5
10
作者 范进学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3-21,共9页
1954年宪法是一部不完全的社会主义宪法,但它确立的宪法政治架构与体制则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政治基本框架之基。五四宪法颁布后,其具体实施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一是国家政权的机构建制依据宪法建立起来;二是全国人大依据宪法积... 1954年宪法是一部不完全的社会主义宪法,但它确立的宪法政治架构与体制则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政治基本框架之基。五四宪法颁布后,其具体实施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一是国家政权的机构建制依据宪法建立起来;二是全国人大依据宪法积极行使其职权,发挥其职能;三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是依宪法进行的。一部宪法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其制定颁布,更重要的是在于实施。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只有切实实施宪法,才能把纸上的宪法变成现实的宪法,最终才能达致宪法政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宪法 宪法实施 宪法政治
下载PDF
从“五四宪法”到“八二宪法”:对话中国宪法变迁 被引量:5
11
作者 韩大元 于文豪 《法治现代化研究》 2022年第6期1-15,共15页
“五四宪法”确立了社会主义宪法的传统和精神,其制定过程和内容充分体现了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八二宪法”的制定和实施受到“五四宪法”的深远影响。宪法理念与经济成长、社会进步之间具有内在的互动关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发挥... “五四宪法”确立了社会主义宪法的传统和精神,其制定过程和内容充分体现了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八二宪法”的制定和实施受到“五四宪法”的深远影响。宪法理念与经济成长、社会进步之间具有内在的互动关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发挥宪法的调整作用。中国的立宪和宪法实施进程是社会结构变动和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结果。宪法是价值、文本、文化与实践的统一体,宪法文本体现了社会共同体的价值共识,应当保持稳定、连贯和融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各国宪法正面临结构性挑战,必然产生新的变迁。宪法实施既是宪法变迁的动力,也是宪法变迁的表现、对象和边界。面向未来的中国宪法发展,需要在宪法实施和监督方面作出更多努力,把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宪法” “八二宪法” 宪法变迁 宪法精神 宪法实施
下载PDF
现行宪法对“五四宪法”的传承与发展
12
作者 任喜荣 《法制与社会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7-51,共15页
“五四宪法”与我国现行宪法在内在精神、文本结构、国家机构、实施机制上的紧密联系,为我们展现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从起步到逐渐成熟的历史发展进程。现行宪法传承了“五四宪法”作为“人民宪法”的精神本质,继承和完善了国家权力体系... “五四宪法”与我国现行宪法在内在精神、文本结构、国家机构、实施机制上的紧密联系,为我们展现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从起步到逐渐成熟的历史发展进程。现行宪法传承了“五四宪法”作为“人民宪法”的精神本质,继承和完善了国家权力体系,优化了公民基本权利义务体系,创新了宪法全面实施的理念和机制。现行宪法的稳定有效运行,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各方面工作逐渐走向法治化的现实。继往开来,要不断提高依宪治国、依宪执政能力,加快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健全保障宪法全面实施的制度体系,继续谱写新时代宪法实践新篇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宪法” 人民宪法 宪法全面实施
原文传递
“五四宪法”对国家监督体系的奠基 被引量:1
13
作者 于文豪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4,共14页
“五四宪法”奠定了新中国国家监督体系的基本框架。“五四宪法”建立的国家监督体系以人大制度为基础,以行政监察和检察监督为重要方式,政协发挥着政治监督的功能。这一体系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在国家机构体系中的基础地位,丰富了以民... “五四宪法”奠定了新中国国家监督体系的基本框架。“五四宪法”建立的国家监督体系以人大制度为基础,以行政监察和检察监督为重要方式,政协发挥着政治监督的功能。这一体系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在国家机构体系中的基础地位,丰富了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的权力运行机制,巩固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但是,这一体系存在着宪法实施不足、监督内涵缺失和党内监督弱化的问题。以“五四宪法”为参照,未来要坚持与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须着力实现党内监督和国家监督的贯通融合,国家监督体系内部的协调衔接,民主制度和程序的完善便捷,公民基本权利的充分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纲领》 “五四宪法” 党和国家监督体系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下载PDF
论“五四宪法”作为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14
作者 韩大元 《法制与社会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2-36,共15页
“五四宪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具有治国安邦的总章程的地位和功能。“五四宪法”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基础,又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发展,实现了从“立国安邦”向“治国安邦... “五四宪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具有治国安邦的总章程的地位和功能。“五四宪法”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基础,又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发展,实现了从“立国安邦”向“治国安邦”的拓展。“五四宪法”作为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体现在文本及其实践上。“八二宪法”以“五四宪法”为基础,赓续了“五四宪法”的基本原则与精神。进入新时代,我国在“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基础上丰富了“治国理政”的新内涵,形成了新时代通过宪法“治国理政”的新理念。“五四宪法”联结了“立国安邦”“治国安邦”“治国理政”宪法理念,其基本精神已经融入到新中国宪法发展的历史进程之中,涵养着新时代中国宪法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宪法 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治国理政 宪法实施
原文传递
宪法的“天衣”在于实施:基于“五四宪法”的宪法监督之“缝”的思考
15
作者 郑磊 刘浩锴 《法治现代化研究》 CSSCI 2024年第3期73-87,共15页
“五四宪法”的“天衣”之“缝”,典型地体现在其确立了中国宪法监督制度,却落下宪法监督主体虚设、宪法解释缺位、改变或者撤销机制错位的规范之“缝”。“八二宪法”,通过增设全国人大常委会作为宪法监督机关、明确宪法解释权、备案... “五四宪法”的“天衣”之“缝”,典型地体现在其确立了中国宪法监督制度,却落下宪法监督主体虚设、宪法解释缺位、改变或者撤销机制错位的规范之“缝”。“八二宪法”,通过增设全国人大常委会作为宪法监督机关、明确宪法解释权、备案审查等依托机制建章立制等方面,在规范层面的“天衣”补“缝”,也形成了中国宪法监督的“宪法监督—宪法解释—撤销”三元规范结构。循此结构,新时代以来,补强宪法监督机关、落实宪法解释机制、加强和完善备案审查制度,三线接续并进,在全面贯彻实施宪法中编制宪法“天衣”的“无缝码”。如是梳理,以宪法监督为例,在宪法发展的阶段接续中,在规范和实践的螺旋互动中,呈现出中国自主的宪法学知识体系的“五四宪法”之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宪法” “八二宪法” 宪法监督 宪法解释 改变或者撤销 备案审查 合宪性 审查
下载PDF
“五四宪法”的宪法观及其发展
16
作者 刘桂新 《法治现代化研究》 CSSCI 2024年第3期88-104,共17页
“五四宪法”的宪法观不仅设置了中国宪制发展的基本方向,同时也构成了理解现行宪法之宪法观的历史起点。为确保讨论的聚焦,可从宪法功能观、宪法权力观、基本权利观和宪法实施观四个方面来展开。从“五四宪法”到现行宪法的宪法变迁过... “五四宪法”的宪法观不仅设置了中国宪制发展的基本方向,同时也构成了理解现行宪法之宪法观的历史起点。为确保讨论的聚焦,可从宪法功能观、宪法权力观、基本权利观和宪法实施观四个方面来展开。从“五四宪法”到现行宪法的宪法变迁过程中,均可看到在上述四个宪法观方面的延续和发展。在宪法功能观方面,呈现出从确认功能到规范功能的转变;在宪法权力观方面,呈现出从一元性权力向有限多元性权力的发展;在基本权利观方面,呈现出从基本权利的宣示性功能向基本权利之保障与限制的规范性功能的展开;在宪法实施观方面,呈现出从传统的宪法监督走向以合宪性审查为中心的宪法全面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宪法” “八二宪法” 宪法观 宪法功能
下载PDF
重释八二宪法中的受教育条款——一个历史分析
17
作者 秦前红 罗世龙 《上海政法学院学报(法治论丛)》 2024年第4期40-54,共15页
针对受教育条款的既有解释欠缺历史维度,未能实质性贯彻八二宪法是对五四宪法的继承性发展这一共识。只有在参考历史背景的基础上对受教育权和受教育义务予以联动解释,才能发现八二宪法受教育条款的真正意涵。回顾历史可知,新中国成立之... 针对受教育条款的既有解释欠缺历史维度,未能实质性贯彻八二宪法是对五四宪法的继承性发展这一共识。只有在参考历史背景的基础上对受教育权和受教育义务予以联动解释,才能发现八二宪法受教育条款的真正意涵。回顾历史可知,新中国成立之初,受五四宪法过渡性与权利保障现实性的影响,受教育义务没有入宪。当时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落实促使人们侧重受教育权的积极面向,认为公民受教育权只能且必须依托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建的新中国方能实现。改革开放后,为展现国家复兴姿态,受教育义务得以入宪。这种规范变动以及当下的社会变迁共同引发受教育权积极面向的淡化及其消极面向的回归。于是,人们不再下意识地认为受教育权的实现必得依赖国家,而是将国家供应的义务教育视为一种满足基本需求的“底线教育”,并在此基础上转而寻求实现更高质量教育的多样化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教育权 受教育义务 五四宪法 八二宪法 宪法观念
下载PDF
“五四宪法”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及其实施的国家治理逻辑
18
作者 张震 杨柳 《法治现代化研究》 CSSCI 2024年第3期58-72,共15页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五四宪法”中有着特定规范内涵,具体包括制度来源论、制度属性论、制度地位论和制度功能论。70年来的制度实践,尽管在文本规范上和具体实施中有所变动,但人民主权原则、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本质内涵从未变迁。新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五四宪法”中有着特定规范内涵,具体包括制度来源论、制度属性论、制度地位论和制度功能论。70年来的制度实践,尽管在文本规范上和具体实施中有所变动,但人民主权原则、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本质内涵从未变迁。新时代以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日益凸显其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理论方位,具体体现于制度方位、民主方位、法治方位和治理方位。在确定和厘清上述理论方位的基础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将为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促进高质量发展、推动现代化强国建设以及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好的发展方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宪法” 人民民主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国家治理
下载PDF
“五四宪法”中行政权塑造的权利视角
19
作者 孙中原 《法治现代化研究》 CSSCI 2024年第3期105-119,共15页
在国家建构的整体目标下,“五四宪法”通过“机关样态”的方式塑造了行政权,而公民基本权利与行政权的对应关系则为理解后者的一条“暗线”,借助分析法学的基本范畴,“五四宪法”中行政权呈现出了“义务”“无权利”“权力”“无权力”... 在国家建构的整体目标下,“五四宪法”通过“机关样态”的方式塑造了行政权,而公民基本权利与行政权的对应关系则为理解后者的一条“暗线”,借助分析法学的基本范畴,“五四宪法”中行政权呈现出了“义务”“无权利”“权力”“无权力”“特权”等多种样态。基于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中法律工具主义的立场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现实需要,本应主要表现为“义务”的行政权更多以“权力”性质的裁量权存在,这一情形在过渡时期是合理且必要的。有鉴于此,在“八二宪法”框架之下应为工具性的行政权注入更多的权利保障价值,通过合宪性审查、备案审查等宪法实施监督机制以及裁量基准、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应诉等执法监督制度推进行政权的运行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宪法” 行政权 权利—权力 权利—义务
下载PDF
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存疑——关于“五四宪法”历史地位的反思 被引量:4
20
作者 钱锦宇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9-57,共9页
当下对于"五四宪法"历史地位的定位和描述混淆不清。通过对"五四宪法"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文本的比较分析,研究"五四宪法"的性质及其历史地位,认为"五四宪法"的制定和颁布不... 当下对于"五四宪法"历史地位的定位和描述混淆不清。通过对"五四宪法"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文本的比较分析,研究"五四宪法"的性质及其历史地位,认为"五四宪法"的制定和颁布不是制宪而是修宪,其历史地位不是"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而应当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宪法” 《共同纲领》 制宪 修宪 社会主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