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政治启蒙现代性与现代民族国家建构——论十七年文学的现代性起源语境 |
龚奎林
黄梅
|
《殷都学刊》
|
2007 |
2
|
|
2
|
解读十七年文学史中的宏大叙事 |
崔景坤
|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2009 |
0 |
|
3
|
困惑下的妥协和暧昧——从马斯洛人本心理学看十七年文学 |
李钦彤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
2008 |
0 |
|
4
|
从《风云初记》看规范主义下作家主体的隐秘书写 |
陈由歆
|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
2008 |
1
|
|
5
|
失语的“大他者”——论“十七年”文学中的上海书写 |
刘成才
|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0 |
0 |
|
6
|
困顿中的退守与坚持——论“十七年”文学中的路翎小说 |
刘成才
|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2010 |
0 |
|
7
|
十七年文学批评中的“地域色彩”问题 |
吕东亮
|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6 |
0 |
|
8
|
话语讲述与叙述姿态:“十七年”文学的归属差异与分歧——从《新文艺大系》、《新文学大系》的小说篇目编选谈起 |
刘成才
|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
2010 |
0 |
|
9
|
困顿中的退守与坚持——论“十七年”文学中的路翎小说 |
刘成才
|
《泰山学院学报》
|
2010 |
0 |
|
10
|
王实味事件与“十七年”文学批评的政治化 |
曹霞
|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1
|
|
11
|
新中国十七年文艺中的雷雨意象解读 |
田蓉辉
|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9 |
0 |
|
12
|
论“文学想象”与“历史存在”的差异性——对十七年文学英雄叙事的再反思 |
李宗刚
|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9
|
|
13
|
“十七年文学”爱情叙事模式探析 |
王涘海
|
《云梦学刊》
|
2008 |
4
|
|
14
|
爱情与革命的抉择——论“十七年”女性文学中知识女性“成长/改造”模式 |
马春花
|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
2005 |
3
|
|
15
|
现代性视阈下的17年城市文学 |
黄道友
|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1
|
|
16
|
十七年文学女性形象雄化特征——以王汶石小说《新结识的伙伴》为例 |
喻晓薇
|
《哈尔滨学院学报》
|
2007 |
1
|
|
17
|
秋夜里的“粉红花”——再谈十七年作家的理想主义情怀 |
郭庆杰
|
《殷都学刊》
|
2009 |
0 |
|
18
|
十七年文学中的现代性与反现代性 |
张卫中
|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10 |
0 |
|
19
|
理想主义、英雄主义精神的烛照与偏离——对“十七年”文学中的母爱主题和儿童教育的思考 |
翟瑞青
|
《德州学院学报》
|
2005 |
0 |
|
20
|
浅析十七年文学的特征 |
温蕾
|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11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