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政治启蒙现代性与现代民族国家建构——论十七年文学的现代性起源语境 被引量:2
1
作者 龚奎林 黄梅 《殷都学刊》 2007年第4期126-131,共6页
以十七年文学为基础的"红色经典"文艺一直被世人所误读,只有用"经典红色"文艺才能够消除各种误读,还原其真正的原生态的本来面目。因而,理解十七年文学,必须走进它产生的现代性起源语境。其现代性主要来源于"... 以十七年文学为基础的"红色经典"文艺一直被世人所误读,只有用"经典红色"文艺才能够消除各种误读,还原其真正的原生态的本来面目。因而,理解十七年文学,必须走进它产生的现代性起源语境。其现代性主要来源于"五四"产生的政治启蒙现代性,目标直指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这是历史发展的逻辑必然。所以,十七年文学不仅不是反现代性的,反而是现代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启蒙现代性 现代民族国家建构 十七年文学
下载PDF
解读十七年文学史中的宏大叙事
2
作者 崔景坤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年第1期81-84,共4页
新中国成立后,伴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走向终结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全面启动,中国作家的心中普遍涌起了一股将历史叙事纳入到文学叙事中的政治激情。正是在这种激情的支配下,颂赞新社会、新政权,塑造革命英雄人物的宏大叙事文学便凸显为十... 新中国成立后,伴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走向终结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全面启动,中国作家的心中普遍涌起了一股将历史叙事纳入到文学叙事中的政治激情。正是在这种激情的支配下,颂赞新社会、新政权,塑造革命英雄人物的宏大叙事文学便凸显为十七年时期的主流文学。十七年时期的一些作家主体在通过宏大叙事确证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其实是"一种伟大变化的无形统一"过程中,又彰显出一种历史决定论思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文学 宏大叙事 历史决定论
下载PDF
困惑下的妥协和暧昧——从马斯洛人本心理学看十七年文学
3
作者 李钦彤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8年第1期92-96,共5页
十七年文学时期,作家的艺术感受、艺术倾向与当时的文学环境构成了一个两难选择,导致作家自我实现需要和基本需要之间的心理矛盾。本文试从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入手,分析这种心理矛盾所造成的作家艺术倾向的改变及作品内在结构的冲突。
关键词 十七年文学 心理矛盾 内在结构冲突
下载PDF
从《风云初记》看规范主义下作家主体的隐秘书写 被引量:1
4
作者 陈由歆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4期9-11,共3页
《风云初记》是孙犁长篇小说的代表作,尽管当时主流话语对创作进行了种种规范,但小说仍用优美的诗化语言以及充满作家主体性的叙事方法描述了冀北农村特有的伦理美学和当地人民奋起抗战的时代史诗。在人物塑造上,作者通过李佩钟和春儿... 《风云初记》是孙犁长篇小说的代表作,尽管当时主流话语对创作进行了种种规范,但小说仍用优美的诗化语言以及充满作家主体性的叙事方法描述了冀北农村特有的伦理美学和当地人民奋起抗战的时代史诗。在人物塑造上,作者通过李佩钟和春儿两个妇女的成长过程,展示了孙犁作为知识分子特殊的言说冲动和情感诉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犁 十七年文学 诗化 《风云初记》
下载PDF
失语的“大他者”——论“十七年”文学中的上海书写
5
作者 刘成才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117-120,共4页
在主流话语规训下,"十七年"文学的上海书写几度变形:上海被赋予道德外衣而恶魔化了,作为腐蚀革命意志的渊薮,成了"恶之花"和城市恐惧症的替罪羊;改造的上海遵循主流话语的规训和召唤,向主流意识形态靠拢,并最终实... 在主流话语规训下,"十七年"文学的上海书写几度变形:上海被赋予道德外衣而恶魔化了,作为腐蚀革命意志的渊薮,成了"恶之花"和城市恐惧症的替罪羊;改造的上海遵循主流话语的规训和召唤,向主流意识形态靠拢,并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红色转身";上海的小资式的华丽与精致的"狐步舞"同时又在红色的外衣下悄然现形。在共和国革命语境中,上海始终无法言说自己,尴尬地成了失语的"大他者"。[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文学 上海书写 失语的“大他者”
下载PDF
困顿中的退守与坚持——论“十七年”文学中的路翎小说
6
作者 刘成才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年第1期62-66,共5页
本文通过对路翎在"十七年"中小说创作的"知识考古"分析,探讨路翎在共和国成立这一新的话语背景中所面临的困顿状态,不断被边缘化的过程与宿命,在现实政治规训中无奈的退守,以及他在小说中所表现出来的执着坚持的人... 本文通过对路翎在"十七年"中小说创作的"知识考古"分析,探讨路翎在共和国成立这一新的话语背景中所面临的困顿状态,不断被边缘化的过程与宿命,在现实政治规训中无奈的退守,以及他在小说中所表现出来的执着坚持的人格力量。从而以路翎为标本,见证一代知识分子无处安放的青春,在政治与时代面前失语的尴尬境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文学 路翎小说 退守 坚持
下载PDF
十七年文学批评中的“地域色彩”问题
7
作者 吕东亮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1期15-20,共6页
"地域色彩"作为社会主义文学建构中的一个元素,也得到了十七年批评家的关注。建国初关于方言的讨论,昭示出地域文学形态的表现不能逸出方言这个界线。在文学批评家看来,地域色彩的存在可以作为革命建设普遍合法性、文学多彩... "地域色彩"作为社会主义文学建构中的一个元素,也得到了十七年批评家的关注。建国初关于方言的讨论,昭示出地域文学形态的表现不能逸出方言这个界线。在文学批评家看来,地域色彩的存在可以作为革命建设普遍合法性、文学多彩肉身及民族风格的证明。十七年文学的地域形态只可能是一体化内部的地域形态,差异性的呈现是表面化的,本质则是政治化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文学 文学批评 地域色彩 合法性 民族风格 政治化
下载PDF
话语讲述与叙述姿态:“十七年”文学的归属差异与分歧——从《新文艺大系》、《新文学大系》的小说篇目编选谈起
8
作者 刘成才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65-69,共5页
《中国新文艺大系》与《中国新文学大系》在"十七年文学"的小说篇目编选上,表现了编选者不同的精神背景对同一段文学的不同讲述,以及编选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的规训,在"谁"的"十七年文学"这一问题上存在着... 《中国新文艺大系》与《中国新文学大系》在"十七年文学"的小说篇目编选上,表现了编选者不同的精神背景对同一段文学的不同讲述,以及编选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的规训,在"谁"的"十七年文学"这一问题上存在着归属的差异与分歧。我们应该以客观的目光去正视这段历史,靠近这段真实存在过的文学,最真实的还原这段文学的历史,从而给予"十七年文学"以更准确、更真实的文学史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文学” 小说编选 文学史视野
下载PDF
困顿中的退守与坚持——论“十七年”文学中的路翎小说
9
作者 刘成才 《泰山学院学报》 2010年第2期32-36,共5页
通过对路翎在"十七年"中小说创作的"知识考古"分析,探讨路翎在共和国成立这一新的话语背景中所面临的困顿状态,不断被边缘化的过程与宿命,在现实的政治规训中无奈的退守,以及他在小说中所表现出来的执着坚持的人格... 通过对路翎在"十七年"中小说创作的"知识考古"分析,探讨路翎在共和国成立这一新的话语背景中所面临的困顿状态,不断被边缘化的过程与宿命,在现实的政治规训中无奈的退守,以及他在小说中所表现出来的执着坚持的人格力量。从而以路翎为标本,见证一代知识分子无处安放的青春,在政治与时代面前失语的尴尬境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文学 路翎小说 退守 坚持
下载PDF
王实味事件与“十七年”文学批评的政治化 被引量:1
10
作者 曹霞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89-198,共10页
"十七年"文学批评的政治化在1942年的王实味事件中已初具规模:批评对象由文学文本转向作者的政治"罪名",批评主体从独立的评判者转变为对意识形态高度认同的政治群体,在批评方法上,将政治定罪作为逻辑起点和终极结... "十七年"文学批评的政治化在1942年的王实味事件中已初具规模:批评对象由文学文本转向作者的政治"罪名",批评主体从独立的评判者转变为对意识形态高度认同的政治群体,在批评方法上,将政治定罪作为逻辑起点和终极结论,对批评对象进行有目的的阐释。在中共意识形态初步确立的延安时期,这种文学批评可有效清除"异己",有助于建构"清洁"和"一致"的政治话语,但它在"十七年"的延续损害了文学批评的本体功能,使"十七年"文学批评的政治化痕迹愈益深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实味事件 十七年文学批评 政治化 意识形态
下载PDF
新中国十七年文艺中的雷雨意象解读
11
作者 田蓉辉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3期35-38,共4页
从原型批评视角来审视新中国十七年文艺中的雷雨意象。雷雨作为十七年文艺中的主导性象征意象,配合历史巨变中新的时代语境,被赋予了意识形态的含义。在红色经典中,它是黑暗政治气候的暗示,是政治审判的先兆,在众声喧哗中构成“天罚天... 从原型批评视角来审视新中国十七年文艺中的雷雨意象。雷雨作为十七年文艺中的主导性象征意象,配合历史巨变中新的时代语境,被赋予了意识形态的含义。在红色经典中,它是黑暗政治气候的暗示,是政治审判的先兆,在众声喧哗中构成“天罚天谴”的政治申讨,在新的语境中充满了强烈的时代气息与政治印记。这一“天象”的象征含义与民间百姓对雷雨的集体无意识认知存在某种潜在的共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中国十七年文艺 雷雨 意象
下载PDF
论“文学想象”与“历史存在”的差异性——对十七年文学英雄叙事的再反思 被引量:9
12
作者 李宗刚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7-12,共6页
英雄形象是指客观存在于文本世界中的英雄客体,他们作为独立的存在,已经以文本的形式存活于文学之中。英雄叙事则是作者在英雄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文学想象"塑造出英雄形象的过程。"文学想象"与"历史存在"... 英雄形象是指客观存在于文本世界中的英雄客体,他们作为独立的存在,已经以文本的形式存活于文学之中。英雄叙事则是作者在英雄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文学想象"塑造出英雄形象的过程。"文学想象"与"历史存在"是有差异的。在英雄叙事的过程中,既要规避过分张扬"文学想象"带来的文学失真问题,也要规避过分拘泥"历史存在"带来的文学失魂问题。只有真正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才会有助于作家的文学创作。这恰是十七年文学英雄叙事留给我们的文学遗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想象 历史存在 十七年文学 英雄叙事
下载PDF
“十七年文学”爱情叙事模式探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王涘海 《云梦学刊》 2008年第2期122-124,共3页
"十七年文学时期",由于片面夸大人的阶级性,忽视了人的共性,爱情已经被权力异化,爱情只不过是"十七年文学"中社会主义革命、政治或建设主题盛宴的佐料和点缀,可有可无,主流意识形态以其强大的张力使得爱情的心声淹... "十七年文学时期",由于片面夸大人的阶级性,忽视了人的共性,爱情已经被权力异化,爱情只不过是"十七年文学"中社会主义革命、政治或建设主题盛宴的佐料和点缀,可有可无,主流意识形态以其强大的张力使得爱情的心声淹没在高亢狂热的政治话语之中,即使出现爱情的因子,也被披上了"政治"的外衣,主人公对爱情的选择与追求实际上象征着其政治理想的归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心灵的归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文学 爱情叙事 模式化
下载PDF
爱情与革命的抉择——论“十七年”女性文学中知识女性“成长/改造”模式 被引量:3
14
作者 马春花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4期19-22,共4页
“十七年”女性文学中的知识女性“改造/成长”模式在文本中有三种表现:爱情和革命的顺生模式、背离模式和相生模式。三种叙事模式都是以爱情叙事表现革命主题,三种模式合起来看,就可以形成革命、爱情和女性解放之间的一种比较辩证的关... “十七年”女性文学中的知识女性“改造/成长”模式在文本中有三种表现:爱情和革命的顺生模式、背离模式和相生模式。三种叙事模式都是以爱情叙事表现革命主题,三种模式合起来看,就可以形成革命、爱情和女性解放之间的一种比较辩证的关系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女性文学 知识女性 “成长/改造”模式 革命与爱情
下载PDF
现代性视阈下的17年城市文学 被引量:1
15
作者 黄道友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47-151,共5页
在许多城市文学研究者的眼中,17年时期几乎是一个空白,同样在对20世纪中国文学性质的讨论中,17年时期也被认为是现代性最为缺乏的时期之一。认真考查17年时期的文学作品,发现不仅关于城市的书写大量存在,而且其现代性较其它时期更为突出... 在许多城市文学研究者的眼中,17年时期几乎是一个空白,同样在对20世纪中国文学性质的讨论中,17年时期也被认为是现代性最为缺乏的时期之一。认真考查17年时期的文学作品,发现不仅关于城市的书写大量存在,而且其现代性较其它时期更为突出,整体上呈现为一种现代性与反现代性相交融的悖论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7年文学 城市想象 激进现代性 反现代性
下载PDF
十七年文学女性形象雄化特征——以王汶石小说《新结识的伙伴》为例 被引量:1
16
作者 喻晓薇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7年第5期90-92,共3页
十七年文学女性形象普遍倾向于雄化,这体现了新中国成立后由传统女性到新时代女性规范的一种转变。而这种带有雄化特质的新型女性规范正是革命所带来的产物。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女性解放的成绩,但也以牺牲女性特质为代价,同时也将女... 十七年文学女性形象普遍倾向于雄化,这体现了新中国成立后由传统女性到新时代女性规范的一种转变。而这种带有雄化特质的新型女性规范正是革命所带来的产物。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女性解放的成绩,但也以牺牲女性特质为代价,同时也将女性推入了另一种审美局限之中。文章以王汶石小说《新结识的伙伴》为个案,分析了新时代女性雄化规范的利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文学 女性 雄化
下载PDF
秋夜里的“粉红花”——再谈十七年作家的理想主义情怀
17
作者 郭庆杰 《殷都学刊》 2009年第1期94-97,共4页
十七年文学在风雨飘摇中发展,作家们的精神轨迹也在理想和失败的交替中无休止地轮回,然而一种理想主义的激情始终贯穿于文本之中。
关键词 十七年文学 “颂歌” 农村题材 历史题材 现实主义 理想主义
下载PDF
十七年文学中的现代性与反现代性
18
作者 张卫中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5-19,共5页
十七年文学中的现代性问题是1990年代以来中国学界讨论的一个重要课题,在众多参与讨论的文章中,一个常见的思维模式是从"有"与"无"的角度思考这个问题。最常见的提问方式是:十七年文学具备现代性品质,或十七年文学... 十七年文学中的现代性问题是1990年代以来中国学界讨论的一个重要课题,在众多参与讨论的文章中,一个常见的思维模式是从"有"与"无"的角度思考这个问题。最常见的提问方式是:十七年文学具备现代性品质,或十七年文学并不具备现代性品质。而实际上,这个时期的文学应当兼有现代性与反现代性,用非此即彼的方式探讨这个问题最终只能导致一种"不见"与"遮蔽"。十七年文学中健康的颂歌文学可以纳入社会主义现代性的范畴;而对作家个性的压抑和对人物主体性的排斥则具有明显反现代性的特点。在后者身上能够清晰地看到中国封建文化的烙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文学 现代性 反现代性
下载PDF
理想主义、英雄主义精神的烛照与偏离——对“十七年”文学中的母爱主题和儿童教育的思考
19
作者 翟瑞青 《德州学院学报》 2005年第5期46-50,共5页
建国五十多年来,中国文学经历了一个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从大力弘扬到逐渐消解的过程,这一过程对整整一代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对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极为特殊的影响。在当下全球化语境中,客观分析二... 建国五十多年来,中国文学经历了一个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从大力弘扬到逐渐消解的过程,这一过程对整整一代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对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极为特殊的影响。在当下全球化语境中,客观分析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儿童教育中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教育的利弊得失,及对时代发展的制约作用,对探索如何对儿童进行这方面的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文学 英雄主义 理想主义 儿童教育
下载PDF
浅析十七年文学的特征
20
作者 温蕾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46-47,共2页
十七年文学虽然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与缺陷,但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可抹杀的。笔者从三个方面探讨了十七年文学的特征:文学对政治的暧昧;城市的隐匿;民间化倾向。
关键词 十七年文学 特征 政治 隐匿 民间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