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二斑叶螨对常用杀螨剂的抗药性测定 被引量:51
1
作者 赵卫东 王开运 +1 位作者 姜兴印 仪美芹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3期86-88,共3页
采用玻片浸渍法 ,测定了二斑叶螨 Tetranychus urticae Koch山东寿光种群 (R1)和山东烟台种群 (R2 )对常用杀螨杀虫剂的抗性 ,与山东泰安相对敏感种群 (S)相比 ,对哒螨灵、高效氯氟氰菊酯和甲氰菊酯 3种药剂的抗性 ,R1分别达 6.67、6.33... 采用玻片浸渍法 ,测定了二斑叶螨 Tetranychus urticae Koch山东寿光种群 (R1)和山东烟台种群 (R2 )对常用杀螨杀虫剂的抗性 ,与山东泰安相对敏感种群 (S)相比 ,对哒螨灵、高效氯氟氰菊酯和甲氰菊酯 3种药剂的抗性 ,R1分别达 6.67、6.33和 10 .36倍 ,R2分别达 2 6.5 6、15 .4 5和 31.30倍 ,R1和 R2对上述 3种药剂均产生了较高水平的抗药性。另外 ,R1、R2种群对其它药剂也均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抗性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斑叶螨 抗药性 监测 杀螨剂
下载PDF
新型杀螨剂—联苯肼酯对二斑叶螨的毒力测定及田间防效 被引量:50
2
作者 宫亚军 石宝才 +4 位作者 王泽华 康总江 金桂华 崔文夏 魏书军 《农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25-227,233,共4页
[目的]筛选出用于防治二斑叶螨的有效药剂,合理评价联苯肼酯的防效。[方法]采用玻片浸渍法测定联苯肼酯及其他杀螨剂对二斑叶螨的毒力及田间防效效果。[结果]联苯肼酯对二斑叶螨各发育阶段均有效,对卵的LC50值为221.2430 mg/L,对若螨24... [目的]筛选出用于防治二斑叶螨的有效药剂,合理评价联苯肼酯的防效。[方法]采用玻片浸渍法测定联苯肼酯及其他杀螨剂对二斑叶螨的毒力及田间防效效果。[结果]联苯肼酯对二斑叶螨各发育阶段均有效,对卵的LC50值为221.2430 mg/L,对若螨24、48、72 h的LC50值分别为10.9277、5.1514、3.3894 mg/L,对成螨24、48、72 h的LC50值分别为10.3891、10.0516、3.8818 mg/L。其余5种药剂中杀螨活性最高的是阿维菌素,对成螨24、48、72 h的LC50值分别为3.1143、2.2590、2.0586 mg/L,其次是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敏感性最低的是噻螨酮。田间试验结果表明:43%联苯肼酯SC对二斑叶螨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药后2、7、14 d的防效分别达99.71%、100%、96.66%,明显高于其他5种药剂的防效。[结论]研究表明联苯肼酯对二斑叶螨具有非常好的防效,而阿维菌素、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哒螨灵、炔螨特和噻螨酮的推荐剂量已不能很好的控制该螨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斑叶螨 杀螨剂 毒力 生物测定 田间防效
原文传递
地肤提取物杀螨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32
3
作者 侯辉 赵莉蔺 +1 位作者 师光禄 李照会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42-45,共4页
采用多种溶剂和方法对地肤全株进行了提取,测定了其中杀螨活性最高的氯仿提取物的多种溶剂萃取物对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 Koch)和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Boisduval)]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氯仿提取物的生物活性显... 采用多种溶剂和方法对地肤全株进行了提取,测定了其中杀螨活性最高的氯仿提取物的多种溶剂萃取物对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 Koch)和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Boisduval)]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氯仿提取物的生物活性显著高于石油醚和甲醇提取物,提取物的氯仿萃取物对2种螨的生物活性最强。本试验还对该种植物的杀螨活性有效成分进行了初步研究。氯仿萃取物经柱层分离得到流分112个,经薄层层析(TLC)检验后,相同成分者合并,最终得流分11个。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F9活性最高,其对二斑叶螨、朱砂叶螨和山楂叶螨的致死中浓度分别达到了0.390 3、0.298 1、0.256 8 mg /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药理学 地肤 提取方法 杀螨活性 二斑叶螨 朱砂叶螨 山楂叶螨
下载PDF
二斑叶螨的抗药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28
4
作者 李瑞娟 王开运 +1 位作者 姜兴印 仪美芹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637-639,共3页
本文简述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二斑叶螨对杀虫剂抗性的发展和现状;并简要介绍了二斑叶螨抗性产生的原因、机理和治理方法。
关键词 二斑叶螨 抗药性
下载PDF
二斑叶螨实验种群生命表的组建与分析 被引量:18
5
作者 刘长仲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15-17,共3页
组建并分析了辣椒上二斑叶螨实验种群生命表。在 2 3℃恒温条件下 ,种群的内禀增长力rm 为 0 1 5 1 0 ,周限增长率λ为 1 1 6 30 /d ,净增殖率Ro 为 2 9 1 4 97代 ,平均世代周期T为 2 2 32 91d ,种群增长一倍需要的时间t为4 5 9... 组建并分析了辣椒上二斑叶螨实验种群生命表。在 2 3℃恒温条件下 ,种群的内禀增长力rm 为 0 1 5 1 0 ,周限增长率λ为 1 1 6 30 /d ,净增殖率Ro 为 2 9 1 4 97代 ,平均世代周期T为 2 2 32 91d ,种群增长一倍需要的时间t为4 5 9d。在稳定种群年龄分布中 ,未成熟期占总量的 88 944 4% ,成熟期占 1 1 0 5 0 6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斑叶螨 生命表 内禀增长力 蔬菜
下载PDF
东亚小花蝽对西方花蓟马和二斑叶螨的捕食选择性 被引量:28
6
作者 孙晓会 徐学农 王恩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6285-6291,共7页
多食性天敌对猎物的捕食选择性及猎物密度对天敌捕食的干扰作用直接影响到天敌对不同猎物的控制作用。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东亚小花蝽对西方花蓟马和/或二斑叶螨不同虫态的捕食选择性,以及两猎物中一种猎物的密度变化对小花蝽取食另一... 多食性天敌对猎物的捕食选择性及猎物密度对天敌捕食的干扰作用直接影响到天敌对不同猎物的控制作用。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东亚小花蝽对西方花蓟马和/或二斑叶螨不同虫态的捕食选择性,以及两猎物中一种猎物的密度变化对小花蝽取食另一种猎物的影响。结果如下:东亚小花蝽5龄若虫和成虫对西方花蓟马2龄若虫的捕食选择性均强于对其成虫,对二斑叶螨的选择性为雌成螨>若螨>幼螨。实验中西方花蓟马2龄若虫是东亚小花蝽最喜好的虫态。二斑叶螨雌成螨密度固定为60头/19.63cm2,西方花蓟马若虫密度从10增加到60时显著地减少了东亚小花蝽对二斑叶螨的取食。反之,固定西方花蓟马同样密度,增加二斑叶螨密度却没有显著改变小花蝽对西方花蓟马的取食。此结果进一步表明,西方花蓟马是东亚小花蝽更喜好的猎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小花蝽 西方花蓟马 二斑叶螨 捕食选择性
下载PDF
新型杀螨剂乙唑螨腈对二斑叶螨的毒力及田间防效 被引量:25
7
作者 宫亚军 陈金翠 +3 位作者 姜傢耀 王泽华 曹利军 魏书军 《农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561-563,572,共4页
[目的]为筛选出用于防治二斑叶螨的有效药剂,评价新型杀螨剂乙唑螨腈的防效。[方法]采用玻片浸渍法和田间药效试验方法,测定乙唑螨腈对二斑叶螨的毒力和防治效果。[结果]乙唑螨腈对二斑叶螨各螨态均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24、48、72 h对... [目的]为筛选出用于防治二斑叶螨的有效药剂,评价新型杀螨剂乙唑螨腈的防效。[方法]采用玻片浸渍法和田间药效试验方法,测定乙唑螨腈对二斑叶螨的毒力和防治效果。[结果]乙唑螨腈对二斑叶螨各螨态均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24、48、72 h对成螨的LC_(50)值分别为9.6391、9.6436、8.7066 mg/L,对若螨的LC_(50)值分别为28.0671、29.8148、26.5330 mg/L,对卵的LC_(50)值为15.7037 mg/L,其毒力明显高于联苯肼酯。田间试验结果表明:30%乙唑螨腈SC 60、100、300 mg/L 3种质量浓度处理对二斑叶螨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药后1 d的防效分别为93.11%、91.10%、92.51%,药后14 d的防效分别达96.35%、98.30%、98.84%,且3种剂量之间差异不大,明显高于43%联苯肼酯SC的防效。[结论]乙唑螨腈对二斑叶螨具有非常好的防效,可作为防治二斑叶螨的药剂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唑螨腈 二斑叶螨 杀螨剂 生物测定 田间防效
原文传递
二斑叶螨与朱砂叶螨种间竞争的研究 被引量:16
8
作者 刘涛 孙军杰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6-9,共4页
1997年4~6月对二斑叶螨与朱砂叶螨的种间竞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无论单种种群还是混合种群,二斑叶螨的活动虫态和雌成虫的rm均高于朱砂叶螨。二斑叶螨具有更强的种间竞争能力,在该螨发生地极有可能取代朱砂叶螨而成为农... 1997年4~6月对二斑叶螨与朱砂叶螨的种间竞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无论单种种群还是混合种群,二斑叶螨的活动虫态和雌成虫的rm均高于朱砂叶螨。二斑叶螨具有更强的种间竞争能力,在该螨发生地极有可能取代朱砂叶螨而成为农田中的优势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斑叶螨 朱砂叶螨 种间竞争
下载PDF
二斑叶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9
作者 蔡双虎 程立生 《热带农业科学》 2003年第2期68-74,共7页
综述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关于二斑叶螨生殖特性、竞争力、抗药性和防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二斑叶螨 生物学特性 竞争力 抗药性 防治 农业害虫
下载PDF
二点叶螨对甲氰菊酯、氧乐果和四螨嗪抗药性的选育、衰退和恢复 被引量:17
10
作者 沈慧敏 张新虎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41-345,共5页
以兰州吐鲁沟公园的二点叶螨Tetranychusurticae为敏感品系 ,分别用氧乐果、甲氰菊酯、四螨嗪喷雾处理 15次 ,其抗性水平分别为 38 5、 479 8和 6 7 3倍。将抗性品系分别与敏感品系进行杂交和回交的结果表明 :抗氧乐果品系的显性系数DRS... 以兰州吐鲁沟公园的二点叶螨Tetranychusurticae为敏感品系 ,分别用氧乐果、甲氰菊酯、四螨嗪喷雾处理 15次 ,其抗性水平分别为 38 5、 479 8和 6 7 3倍。将抗性品系分别与敏感品系进行杂交和回交的结果表明 :抗氧乐果品系的显性系数DRS (R♀×S♂ )为 0 470 0、DSR (S♀×R♂ )为 0 4749;抗甲氰菊酯品系的DRS (R♀×S♂ )为 0 5 15 5 ,DSR 为0 5 2 37;抗四螨嗪品系的DRS为 0 3134 ,DSR 为 0 2 46 6。表明二点叶螨对这 3种药剂的抗性均是由单个不完全显性基因所控制。在连续 10个月不接触药剂的情况下 ,3个抗性品系的抗药性都有下降 ,抗氧乐果品系的抗性下降最快 ,只有敏感品系的抗性倍数的 3 6倍 ;抗甲氰菊酯种群的抗性下降较慢 ,为敏感品系的 95 9倍。再经甲氰菊酯、氧乐果、四螨嗪分别连续15次喷雾处理后 ,3个抗性种群的抗性水平又再度回升 ,抗甲氰菊酯品系回升较快 ,抗性为敏感品系的 5 2 3 5倍 ,抗四螨嗪品系次之 ,抗氧乐果的品系抗性恢复最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点叶螨 甲氰菊酯 氧乐果 四螨嗪 抗药性 遗传分析
下载PDF
两种猎物对南方小花蝽种群增长的影响及其对二斑叶螨的控害潜能 被引量:19
11
作者 黄增玉 黄林茂 黄寿山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2947-2952,共6页
南方小花蝽(半翅目:花蝽科)是农田害虫的重要天敌之一。在室内,分别用米蛾卵和二斑叶螨饲养南方小花蝽,采用生命表与功能反应方法,探讨了两种猎物(米蛾卵、二斑叶螨)对南方小花蝽种群增长的影响、评价了南方小花蝽应用前景。南方小花蝽... 南方小花蝽(半翅目:花蝽科)是农田害虫的重要天敌之一。在室内,分别用米蛾卵和二斑叶螨饲养南方小花蝽,采用生命表与功能反应方法,探讨了两种猎物(米蛾卵、二斑叶螨)对南方小花蝽种群增长的影响、评价了南方小花蝽应用前景。南方小花蝽取食米蛾卵的年龄特征生命表的参数如下:世代平均历期T=24.3500d,雌性比率P♀=0.5250,单雌平均产卵量FPF=37.2857头,种群趋势指数(I)=9.2118,周限增长率λ=1.0955,内禀增长率rm=0.0912。取食二斑叶螨的南方小花蝽能完成发育,雌雄可交配,但不能产卵。一龄若虫的存活率为81.19%,低于其它龄期的若虫存活率(89.5%以上)。从初孵若虫至成虫死亡,平均历期为19.3716d。取食米蛾卵的南方小花蝽成虫存活率为83.33%,而取食二斑叶螨的成虫存活率为59.68%;取食米蛾卵的南方小花蝽若虫平均历期(11.0633d)短于取食二斑叶螨的(13.8950d);然而取食米蛾卵的南方小花蝽成虫平均历期(9.9750d)明显长于取食二斑叶螨的(5.7297d)。表明米蛾卵能够满足南方小花蝽生长发育的营养需求,可以用来室内饲养南方小花蝽,二斑叶螨室内不能单独用于饲养南方小花蝽。南方小花蝽成虫对二斑叶螨成螨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模型,且处置时间Th=0.0108,瞬间攻击率a=0.8253,日最大捕食量Nam ax=92.59 d-1。南方小花蝽是二斑叶螨潜在的生物防治资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小花蝽 米蛾 二斑叶螨 生命表 功能反应
下载PDF
芬兰钝绥螨对二点叶螨捕食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张新虎 沈慧敏 《甘肃科学学报》 2001年第2期35-37,共3页
在 T=2 5± 0 .5℃ ,RH=80± 5 %的条件下 ,芬兰钝绥螨 Euseiusfinlandicust Oudemans对二点叶螨 Tetranychus urticae Koch卵和幼若螨的捕食功能反应曲线均为 Holling 型。对卵的功能反应方程 Na=N/( 0 .9994+ 0 .0 1 31 N) ,... 在 T=2 5± 0 .5℃ ,RH=80± 5 %的条件下 ,芬兰钝绥螨 Euseiusfinlandicust Oudemans对二点叶螨 Tetranychus urticae Koch卵和幼若螨的捕食功能反应曲线均为 Holling 型。对卵的功能反应方程 Na=N/( 0 .9994+ 0 .0 1 31 N) ,最大理论捕食量为 76 .34粒 ,攻击速率 a′=1 .0 0 0 6 ,处理时间 Th=0 .0 1 31 d;对幼若螨的功能反应方程 :Na=N/( 1 .0 1 0 2 + 0 .0 36 6 N) ,最大理论捕食量为 2 7.32只 ,处理时间为 0 .0 36 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芬兰钝绥螨 二点叶螨 功能反应 捕食功能 最大理论捕食量 攻击速率
下载PDF
二斑叶螨在4种寄主植物上的实验种群生命表组建与分析 被引量:15
13
作者 牛永浩 周长勇 花蕾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66-170,共5页
【目的】了解二斑叶螨在菜豆、桃、苹果、凤仙花4种寄主植物上的种群变化规律,为二斑叶螨的测报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室温((25±1)℃)、光照16 h、相对湿度20%的条件下,组建二斑叶螨在菜豆、苹果、桃、凤仙花上的实验种... 【目的】了解二斑叶螨在菜豆、桃、苹果、凤仙花4种寄主植物上的种群变化规律,为二斑叶螨的测报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室温((25±1)℃)、光照16 h、相对湿度20%的条件下,组建二斑叶螨在菜豆、苹果、桃、凤仙花上的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二斑叶螨在菜豆、桃、苹果、凤仙花4种寄主上的内禀增长率rm分别为0.210 5,0.192 6,0.181 7,0.149 7;在菜豆、桃、苹果、凤仙花4种寄主植物上,随着时间的增加,二斑叶螨每雌产雌数总体上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二斑叶螨在以上4种寄主植物上平均每雌产雌数分别为1.867 4,1.436 2,2.851 2,1.034 2。【结论】二斑叶螨在这4种寄主植物上种群数量均增加,在菜豆上的适应度和嗜食性最好,在苹果上的种群繁殖速度最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斑叶螨 寄主植物 实验种群生命表 内禀增长率 每雌产雌数
下载PDF
吉林省截形叶螨与二斑叶螨卵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 被引量:8
14
作者 吕龙石 金大勇 +1 位作者 吴松权 孟艳玲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7-18,共2页
在自动控制温度和光照长度的实验室内 ,采用直线回归法对截形叶螨与二斑叶螨卵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结果表明 :在 18~ 30℃范围内 ,截形叶螨与二斑叶螨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是 14 86℃和10 78℃ ;有效积温分别是... 在自动控制温度和光照长度的实验室内 ,采用直线回归法对截形叶螨与二斑叶螨卵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结果表明 :在 18~ 30℃范围内 ,截形叶螨与二斑叶螨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是 14 86℃和10 78℃ ;有效积温分别是 4 8 84、76 4 5日度。当温度在发育起点温度至 2 2℃范围内二斑叶螨卵的发育速率大于截形叶螨 ,而当温度高于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截形叶螨 二斑叶螨 发育起点温度 有效积温 吉林
下载PDF
9种杀螨剂对草莓二斑叶螨的室内毒力及田间药效试验 被引量:13
15
作者 李鉴鉴 胡铁源 +3 位作者 王冠博 聂鹏成 肖慧昌 尚素琴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921-927,共7页
为了筛选对防治草莓上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安全有效的杀螨剂,选用9种常用杀螨剂,采用叶片浸渍法测定它们对二斑叶螨的室内毒力及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这9种药剂LC50值的大小顺序为:20%甲氰菊酯乳油>110 g/L乙螨唑悬浮剂&g... 为了筛选对防治草莓上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安全有效的杀螨剂,选用9种常用杀螨剂,采用叶片浸渍法测定它们对二斑叶螨的室内毒力及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这9种药剂LC50值的大小顺序为:20%甲氰菊酯乳油>110 g/L乙螨唑悬浮剂>240 g/L螺螨酯悬浮剂>25%丁醚脲悬浮剂>43%联苯肼酯悬浮剂>22.4%螺虫乙酯悬浮剂>30%乙唑螨腈悬浮剂>0.5%苦参碱水剂>1.8%阿维菌素乳油。其中,1.8%阿维菌素乳油的室内毒力最高,24、48、72 h后的LC50分别为0.042、0.013、0.011 mg/L,其次是0.5%苦参碱水剂和30%乙唑螨腈悬浮剂,杀螨活性最低的是20%甲氰菊酯乳油,24、48、72 h后的LC50分别为51.055、37.017、30.016mg/L;在此基础上选用7种药剂进行田间防效试验,30%乙唑螨腈悬浮剂5 000倍液对草莓二斑叶螨的药效最好,药后1、3、7d的防效分别达43.25%、57.75%、73.02%,防效显著高于其他6种药剂,0.5%苦参碱水剂1 200倍液次之,处理7 d后的防效为69.86%,其后是43%联苯肼酯悬浮剂,药后1、3、7d的防效分别为41.82%,54.77%,68.23%;速效性最低的是22.4%螺虫乙酯悬浮剂,药后1 d防效为31.45%;持效性最低的是240 g/L螺螨酯悬浮剂,7 d后的防效为58.44%。室内毒力测定结果最好的1.8%阿维菌素乳油和目前生产上常用的240 g/L螺螨酯悬浮剂的田间防效均不理想,1.8%阿维菌素乳油药后7d的防效为61.34%,仅高于240 g/L螺螨酯悬浮剂,可能与所选试验区域内经常使用这两种农药,导致此区域内的草莓二斑叶螨田间种群已产生抗性有关。因此,防治草莓二斑叶螨时建议在田间交替、轮换使用30%乙唑螨腈悬浮剂5 000倍液、0.5%苦参碱水剂1 200倍液和43%联苯肼酯悬浮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杀螨剂 LC50 田间防效 二斑叶螨
下载PDF
北京地区二斑叶螨不同种群的药剂敏感性 被引量:13
16
作者 宫亚军 王泽华 +4 位作者 石宝才 崔文夏 金桂华 孙艳艳 魏书军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5期2990-2997,共8页
【目的】明确北京地区作物上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 Koch)不同种群对杀螨剂的敏感性水平,了解二斑叶螨对药剂敏感性与体内4种解毒酶活力的相关性。【方法】在实验室内采用改进的玻片浸渍法(slide-dip method)检测北京房山、怀柔... 【目的】明确北京地区作物上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 Koch)不同种群对杀螨剂的敏感性水平,了解二斑叶螨对药剂敏感性与体内4种解毒酶活力的相关性。【方法】在实验室内采用改进的玻片浸渍法(slide-dip method)检测北京房山、怀柔、昌平、延庆和平谷5个地区二斑叶螨田间种群对联苯肼酯、阿维菌素、螺螨酯和哒螨灵4种杀螨剂的敏感性;采用PCR技术对单头叶螨的CYTB基因进行扩增和测序,检测二斑叶螨对联苯肼酯的抗性突变位点;并采用酶标仪微量板法,检测二斑叶螨体内与抗性相关的多功能氧化酶、乙酰胆碱酯酶、羧酸酯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活力。【结果】5个田间种群对联苯肼酯最敏感,其LC50分别为2.4880、6.4693、6.2398、0.7882和14.7783 mg·L-1。对阿维菌素的敏感性次之,其LC50分别为22.4712、35.4431、14.5260、15.4904和14.0023 mg·L-1。对螺螨酯和哒螨灵的敏感性非常低,螺螨酯的LC50分别为49.6833、81.8826、72.9609、204.4609和1 433.5137 mg·L-1,哒螨灵的LC50分别为202.6902、806.8324、375.3518、188.3234和2 310.9040 mg·L-1。延庆地区二斑叶螨乙酰胆碱酯酶、羧酸酯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地区,其活力分别为14.9508U/(mg protein)、0.2271μmol·mg-1 protein·30 min-1和58.2962 U/(mg protein)。怀柔地区多功能氧化酶的活性显著低于其他地区,其活力为1.4272μmol·mg-1 protein·30 min-1。联苯肼酯、阿维菌素、螺螨酯和哒螨灵的敏感性水平与乙酰胆碱酯酶、羧酸酯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多功能氧化酶的酶活力之间没有直接的线性关系;采用PCR技术对5个地区的288个二斑叶螨个体进行CYTB基因检测后,仅发现怀柔地区的一个个体CYTB基因第126位氨基酸密码子的第一位核苷酸由G突变为A导致氨基酸由G突变为S,其余地区均无突变,这与生物测定方法中各地区对联苯肼酯较敏感的结果基本一致。【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斑叶螨 生物测定 酶活力 联苯肼酯
下载PDF
二斑叶螨对几种植物的选择性观察 被引量:12
17
作者 耿书宝 陈汉杰 +2 位作者 张金勇 涂洪涛 王春良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17-921,共5页
【目的】探索不同植物叶片对二斑叶螨选择行为的影响,筛选出适合在果园间作、能控制二斑叶螨危害的植物。【方法】通过选择性和非选择性试验,比较了二斑叶螨对苹果Malus pumila Mill.、薄荷Mentha haplocalyx Briq.、大蒜Allium sativum... 【目的】探索不同植物叶片对二斑叶螨选择行为的影响,筛选出适合在果园间作、能控制二斑叶螨危害的植物。【方法】通过选择性和非选择性试验,比较了二斑叶螨对苹果Malus pumila Mill.、薄荷Mentha haplocalyx Briq.、大蒜Allium sativum Linn.、大叶黄杨Euonymus japonicas Thunb.、女贞Ligustrum lucidum Ait.、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香椿Toona sinensis Roem.、花生Arachis hypogaea Linn.等几种植物的选择性差异。分别用花生叶和马铃薯叶饲养二斑叶螨,比较了二斑叶螨在2者上的生长发育情况。【结果】在选择性试验中,二斑叶螨除对苹果叶和马铃薯叶的选择性差异不显著外,其对苹果叶的选择性均显著高于其他植物叶片;二斑叶螨在花生叶和马铃薯叶之间的选择差异也不显著。在非选择性试验中,24 h后二斑叶螨对苹果叶的选择率最高,为96.67%,其次是对马铃薯叶的选择率,为93.33%,2者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高于其他叶片选择率;对大蒜叶片选择率最低,只有37.5%。二斑叶螨在花生叶上的产卵量显著高于在马铃薯叶。二斑叶螨螨卵在2种叶片上的平均孵化率无显著差异,但孵化成的幼螨死亡率有显著差异。在花生叶上和马铃薯叶上死亡率分别为0和84%。【结论】二斑叶螨对苹果叶的选择率不显著高于马铃薯叶,但显著高于其他叶片。马铃薯能吸引二斑叶螨,但不适合二斑叶螨后代生存,可以尝试在果园间作马铃薯控制二斑叶螨的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 二斑叶螨 选择性
下载PDF
二斑叶螨生物学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顾耘 张迎春 李桂舫 《华东昆虫学报》 1998年第2期58-64,共7页
作者于1994-1995年对生活在花生和苹果叶上的二斑叶螨的生物学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以花生叶片为食料,该螨在25℃、30℃恒温条件和26.5℃-29.1℃变温条件下,其发育历期分别为11.04天、7.96天和... 作者于1994-1995年对生活在花生和苹果叶上的二斑叶螨的生物学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以花生叶片为食料,该螨在25℃、30℃恒温条件和26.5℃-29.1℃变温条件下,其发育历期分别为11.04天、7.96天和8.64天。雌成螨在25℃、30℃恒温条件和23.8℃-30℃变温条件下,寿命分别是13.14天、10.5天和12.43天;产卵量分别是37.75粒、60.42粒和54.62粒。以苹果叶为食料,该螨在25℃、28℃和30℃恒温条件下,其发育历期分别是11.48天、9.56天和8.63天;雌成螨在25℃、30℃恒温条件和24.4℃-28.1℃变温条件下,其寿命分别为16.75天、14.78天和11.56天;产卵量分别是20粒、31.08粒和33.21粒。在花生上,该螨卵发育的起始温度是6.44℃,有效积温是69.79日度;虫期发育的起始温度是14.65℃,有效积温是74.98日度。在苹果上,卵发育的起始温度是4.61℃,有效积温是82.67日度;虫期发育的起始温度是12.41℃,有效积温是93.99日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效积温 苹果 二斑叶螨 发育历期 产卵量 花生 温度 生物学研究 叶片
全文增补中
尼氏钝绥螨对二斑叶螨的捕食作用 被引量:7
19
作者 胡展育 郅军锐 熊继文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5期4556-4557,共2页
研究了尼氏钝绥螨(Amblyseius nicholsi)对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的捕食作用。结果表明,尼氏钝绥螨雌成螨对二斑叶螨卵和成螨是非嗜食的,对幼螨和若螨是嗜食的。尼氏钝绥螨雌成螨对二斑叶螨各螨态的捕食功能反应曲线均为Hollin... 研究了尼氏钝绥螨(Amblyseius nicholsi)对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的捕食作用。结果表明,尼氏钝绥螨雌成螨对二斑叶螨卵和成螨是非嗜食的,对幼螨和若螨是嗜食的。尼氏钝绥螨雌成螨对二斑叶螨各螨态的捕食功能反应曲线均为HollingⅡ型,且对幼若螨的捕食作用最大。其自身密度对功能反应存在密度制约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氏钝绥螨 二斑叶螨 捕食作用
下载PDF
温度对加州新小绥螨发育及繁殖的影响 被引量:11
20
作者 张艳璇 季洁 +2 位作者 陈霞 林坚贞 陈蓓蕾 《福建农业学报》 CAS 2012年第2期157-161,共5页
在15~35℃、RH 80%~85%条件下,研究加州新小绥螨Neoseiulus(Amblyseius)californicus(Mcgregor)以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 Koch为猎物时,不同螨态的发育和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加州新小绥螨在此温度范围内能完成世代发育,... 在15~35℃、RH 80%~85%条件下,研究加州新小绥螨Neoseiulus(Amblyseius)californicus(Mcgregor)以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 Koch为猎物时,不同螨态的发育和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加州新小绥螨在此温度范围内能完成世代发育,发育历期随着温度升高而逐渐缩短。该螨能适应35℃的高温条件,雌性的发育历期最短仅为5.70d。平均产卵期和平均寿命均随着温度的上升逐渐缩短。25℃时,该螨的平均产卵量最大,达64.89粒.雌-1,净增殖率最高(48.252 5),且雌雄性比最大。15℃时内禀增长率和周限增长率均最低,分别为0.061 7和1.063 6,种群倍增时间最长(11.241 8d),35℃时内禀增长率和周限增长率均最高,分别为0.303 4和1.354 4,种群倍增时间最短(2.284 9d),但净增殖率最低(18.461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州新小绥螨 二斑叶螨 发育历期 生命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