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深海沉积物分类与命名 被引量:27
1
作者 张富元 李安春 +3 位作者 林振宏 章伟艳 张霄宇 张杰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17-523,共7页
详细分析了国内外深海沉积物分类与命名现状,迄今为止深海沉积物分类与命名问题没有很好解决。在调查研究南海、太平洋深海沉积物分类与命名基础上,提出了分类简便、科学合理、量化的深海沉积物分类与命名新方法,应用该方法得出南海东... 详细分析了国内外深海沉积物分类与命名现状,迄今为止深海沉积物分类与命名问题没有很好解决。在调查研究南海、太平洋深海沉积物分类与命名基础上,提出了分类简便、科学合理、量化的深海沉积物分类与命名新方法,应用该方法得出南海东部海域深海沉积物有深海粘土、硅质粘土、钙质粘土、硅钙质粘土、钙质软泥、粘土质钙质软泥、粘土质-硅质钙质软泥、粘土-硅质-钙质混合软泥、粘土质硅质-钙质混合软泥、钙质硅质-粘土混合软泥。这10种沉积物基本上客观地反映了南海东部海域深海沉积物分布的实际情况,分类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海沉积物 分类与命名 新方法
下载PDF
冲绳海槽南部沉积层序的粒度特征 被引量:5
2
作者 李军 高抒 +1 位作者 孙有斌 曾志刚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461-466,共6页
对取自冲绳海槽南部的A2 3孔经前处理后的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粒度测试 ,探讨了陆源沉积层序的粒度特征。沉积物平均粒径、分选系数、偏态、峰态等粒度参数的变化显示出A2 3孔的沉积层序以 4 0 0cm为界可分为上、下两段 ,下段各参数稳定 ,... 对取自冲绳海槽南部的A2 3孔经前处理后的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粒度测试 ,探讨了陆源沉积层序的粒度特征。沉积物平均粒径、分选系数、偏态、峰态等粒度参数的变化显示出A2 3孔的沉积层序以 4 0 0cm为界可分为上、下两段 ,下段各参数稳定 ,代表了比较稳定的水动力条件的沉积环境 ;上段则波动较大 ,小规模浊流沉积频繁发育 ,暗示了不稳定的沉积环境。浊流层内粗粒与细粒组分含量及粒度分布的变化具有明显的规律性。通过分析A2 3孔陆源沉积层序的各沉积参数特征 ,认为冲绳海槽南部的沉积环境和动力在时间尺度上有较大的变化 ,东海陆架物质向南部海槽的输运可能是以峡谷为通道的重力作用引起的床底沉积作用为主。另外 ,对陆源碎屑和全样粒度结果的对比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绳海槽 沉积层序 粒度特征 粒度参数 粒度分布 浊流沉积
下载PDF
冲绳海槽中段近4万年来沉积物属性和来源 被引量:4
3
作者 金秉福 林晓彤 +1 位作者 张云吉 林振宏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9-56,84,共9页
对冲绳海槽中段DGKS9603孔134个样品(孔深0~481cm),测试了18种常、微量元素,对该柱样的29个样品(孔深0~488cm)进行了REE测试。对采自长江三角洲的CYm柱样和黄河三角洲的S3柱样中的晚更新统的5个样品进行了常、微量元素和REE测... 对冲绳海槽中段DGKS9603孔134个样品(孔深0~481cm),测试了18种常、微量元素,对该柱样的29个样品(孔深0~488cm)进行了REE测试。对采自长江三角洲的CYm柱样和黄河三角洲的S3柱样中的晚更新统的5个样品进行了常、微量元素和REE测试。分析表明,冲绳海槽中段在全新世、末次盛冰期和末次间冰期的沉积物均以陆源物质为主,生物沉积为次。末次盛冰期以陆源硅质碎屑沉积的大量增加为特征;全新世生物沉积量有较大的增加;末次间冰期介于上述两者之间,但较全新世更富陆源物质。冲绳海槽的物源演化受末次冰期的影响,具有阶段性。对比冲绳海槽与长江和黄河物源的地球化学参数,包括REE、稀有元素、惰性常、微量元素,判识出末次盛冰期冲绳海槽的陆源物质,具有长江源的物质属性,沉积物可能主要来自古长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绳海槽 陆源 末次盛冰期 古长江
下载PDF
西北冰洋楚科奇海台晚第四纪以来陆源沉积物搬运机制及其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4
4
作者 黄晓璇 王汝建 +1 位作者 肖文申 章陶亮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52-62,共11页
通过对西北冰洋楚科奇海台的ARC7-P12岩心的沉积物颜色旋回、XRF-Ca和Mn元素相对含量,有孔虫丰度,粗组分含量,粒度组成及其端元的综合分析,并与该地区其他沉积物岩心对比,将ARC7-P12岩心划分为深海氧同位素(Marine Isotope Stages,MIS)... 通过对西北冰洋楚科奇海台的ARC7-P12岩心的沉积物颜色旋回、XRF-Ca和Mn元素相对含量,有孔虫丰度,粗组分含量,粒度组成及其端元的综合分析,并与该地区其他沉积物岩心对比,将ARC7-P12岩心划分为深海氧同位素(Marine Isotope Stages,MIS)5期以来的沉积序列。该岩心的粒度端元分析结果显示,该岩心峰态中值2和9μm组分的端元分别代表由雾状层和底流搬运的沉积物;峰态中值为30以及110μm组分的端元代表海冰以及冰山搬运的沉积物。MIS 5以来的冰消期和间冰期,由于海冰和冰山融化以及海域开阔,沉积物主要由海冰以及冰山搬运,粗组分含量显著升高。冰期由于海冰覆盖,冰盖的生长和阻挡,以及表层洋流减弱,底流和雾状层搬运相对增强,细颗粒沉积物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源沉积物 粒度端元分析 搬运机制 西北冰洋 楚科奇海台
下载PDF
南海南部巽他陆架氧同位素3期粘土矿物记录及其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3
5
作者 王红星 刘志飞 +2 位作者 吴家望 赵玉龙 KarlStattegger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3467-3480,共14页
南海南部低海平面时期巽他陆架陆源碎屑的物源区变化,对于研究海陆变迁过程古环境演化具有重要意义.选择巽他陆架外缘对海平面变化影响非常敏感的氧同位素3期岩心记录(18282-2孔),开展高分辨率陆源碎屑粘土矿物分析,以期获得海平面变化... 南海南部低海平面时期巽他陆架陆源碎屑的物源区变化,对于研究海陆变迁过程古环境演化具有重要意义.选择巽他陆架外缘对海平面变化影响非常敏感的氧同位素3期岩心记录(18282-2孔),开展高分辨率陆源碎屑粘土矿物分析,以期获得海平面变化影响下的物源区演化历史.研究结果显示,在氧同位素3期44.5~36.0 cal ka BP期间,巽他陆架外缘含有较高的蒙脱石(29%~44%)与中等含量的高岭石(21%~27%)、伊利石(19%~27%)和绿泥石(14%~20%).物源区分析表明,这个时期的蒙脱石主要由苏门答腊岛和泰国中部河流提供,高岭石主要由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岛和婆罗洲西部河流提供,而伊利石和绿泥石主要由湄公河提供.在此期间,海平面长时间位于-80 m以下,巽他出露陆架上发育的大型古河流(北巽他河、古昭披耶河及古湄公河)可将来自周边物源区的陆源碎屑物质直接输送到陆架外缘.研究岩心的蒙脱石/(伊利石+绿泥石)比值与海平面变化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当海平面下降时,蒙脱石/(伊利石+绿泥石)比值增大;反之亦然.这一现象表明海平面变化是影响巽他陆架外缘氧同位素3期沉积环境演化的最重要因素,即海平面升降引起的海陆格局变化,特别是古岸线的迁移可显著影响古河流与研究站位间的搬运距离,从而导致周边物源区对陆架外缘的陆源碎屑物质相对贡献量发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土矿物 氧同位素3期 海平面变化 陆源碎屑 沉积学 巽他陆架 南海
原文传递
Response of Terrigenous Sediment Input to Sea Level Change and East Asian Monsoon Evolution Since 30kyr in the Southwestern Taiwan Basin
6
作者 FENG Li FENG Xiuli +2 位作者 TANG Rong XIAO Xiao LIU Jie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CSCD 2021年第3期539-552,共14页
The compositions of grain size,clay minerals,and geochemical elements in core sediments(TS4)from the southwestern Taiwan Basin(South China Sea)were investigated to assess the response of terrigenous sediment input to ... The compositions of grain size,clay minerals,and geochemical elements in core sediments(TS4)from the southwestern Taiwan Basin(South China Sea)were investigated to assess the response of terrigenous sediment input to sea level change and the East Asian monsoon evolution since 30 kyr.The chronology was discussed based on foraminiferal AMS14C dates.Our results indi-cated that rivers in Taiwan have been the major sediment contributors since 30 kyr,followed by the Pearl River;and Luzon Island contribute little sediments to the southwestern Taiwan Basin.In this study,we reconstructed the variations in terrigenous sediment input by using the proxies such as Al2O_(3)(%),F1 score,and TiO_(2)/CaO.The F1 score can be used to indicate the flux of terrigenous sediments.The contribution of Taiwan Residents rivers and the Pearl River were evaluated by using the value of(illite+chlorite)/kaolinite.The variations of Al2O_(3)(%),F1 score,and TiO_(2)/CaO values along the core were clearly correlated to the evolution of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since 30 kyr.Based on these records,we recognized three evolutionary stages of terrigenous sediment input in the southwestern Taiwan Basin.During stage Ⅰ(29-24kyr),the input of terrigenous sediments continued to increase.During stage Ⅱ(24-11.5 kyr),the sediment input decreased at first and then increased,with the lowest value during the last glacial period(21-17kyr).Terrigenous sediment input during stage Ⅲ(11.5 kyr-)showed the decreasing first and then increasing trends,general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first and second stages.The variations of terrigenous sediment input in the study area corresponded well with the evolu-tion of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since 30 kyr.Increased terrigenous sediment input during 4-1.8 kyr was suggested to be caused by the enhanced ENSO activity.Sea level change does not alter the overall trend of terrigenous sediment input,but does change the relative contributions of rivers in Taiwan and the Pearl Riv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in size geochemical elements clay minerals sediment provenance terrigenous sediment input
下载PDF
Sources and Transport of Terrigenous Organic Matters Along the East China Sea Inner Shelf: Insights from Lignin and Alkane Biomarkers
7
作者 LIU Xiaojie HAO Ting +7 位作者 FENG Lijuan JI Yinli WANG Qianqian ZHANG Dahai PAN Gang GAO Xianchi MENG Chunxia LI Xianguo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CSCD 2021年第4期866-878,共13页
The area of East China Sea(ECS)inner shelf is an important sink of suspended particulates from Yangtze River(YR)and materials originated from YR basin.In this study,the parameters of lignin and alkane biomarkers in su... The area of East China Sea(ECS)inner shelf is an important sink of suspended particulates from Yangtze River(YR)and materials originated from YR basin.In this study,the parameters of lignin and alkane biomarkers in surface sediment samples from ECS inner shelf were determined to distinguish the sources and to trace the transport of terrigenous organic matters in the region.Our dataset showed that total alkanes with carbon numbers from 10 to 38(T-alkanes)we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to both TAR(terrigenous/aquatic ratio)and HMW/LMW(the ratio of high molecular weight to low molecular weight alkanes)(r=0.88,P<0.05 for both),indicating that the majority of T-alkanes was predominantly originated from terrestrial sources,and T-alkanes are important constituents of terrestrial organic matters in the study area.The area was probably affected by petroleum pollution to a certain degree,as indicated by the values of carbon preference index(CPI),odd-over-even carbon number predominance(OEP)and the ratio of pristane to phytane(Pr/Ph).The values of Pr/n-C_(17) and Ph/n-C_(18) suggested a strong reductive sedimentary condition in the region with no obvious biodegradation.The content of eight lignin phenols(Σ8)decreased from the coast to the open sea,indicative of riverine input and hydrodynamic transport of terrigenous organic matters.Lignin degradation parameters presented an increasing trend from the coastline toward the open sea.The lignin vegetation parameters and alkane index(AI)suggested the predominance of non-woody angiosperms in the YR basin.The obvious correlation betweenΛ8(Σ8 normalized to 100 mg organic carbon),TAR and HMW/LMW reveals the significantly concurrent input of lignin and alkanes from terrestrial sour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rrigenous organic matter BIOMARKER LIGNIN ALKANES surface sediment East China Sea inner shelf
下载PDF
长江口邻近陆架区表层沉积物的木质素分布和有机物来源分析 被引量:23
8
作者 杨丽阳 吴莹 +3 位作者 张经 于灏 张国森 朱卓毅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35-42,共8页
对长江口邻近陆架区表层沉积物的有机物进行碳、氮元素、碳稳定同位素和木质素测定,以分析其物质来源,特别是陆源有机物的迁移埋藏。结果表明,碳与氮含量的比值为6.2~7.7,δ13C为-19.9×10-3^-22.4×10-3。8种木质素酚单位的总... 对长江口邻近陆架区表层沉积物的有机物进行碳、氮元素、碳稳定同位素和木质素测定,以分析其物质来源,特别是陆源有机物的迁移埋藏。结果表明,碳与氮含量的比值为6.2~7.7,δ13C为-19.9×10-3^-22.4×10-3。8种木质素酚单位的总含量(相对于总有机碳)为0.15×10-2~1.56×10-2mg/mg,显著低于长江口门处的2.50×10-2mg/mg。香草基酚类的酸醛比平均值为0.90,表明该海区的陆源有机物是高度降解的;紫丁香级酚类与香草基酚类的含量之比为(0.78±0.35),肉桂基酚类与香草基酚类的含量之比为(0.13±0.08),表明这些陆源有机物源于草本和木本混合的被子植物。31.5°N以南站位木质素的降解程度比北部的高,草本植物源的贡献更大,被子植物的主导优势也更明显;长江输入的有机物以沿岸堆积为主,具有显著的离岸降低趋势。在31.5°N以北的陆架区,虽然近岸站位陆源有机物的贡献显著高于其他站位,但其他站位并没有离岸递减趋势。这种南北分布差别可能是由海流条件和水深梯度的差异引起的。计算结果显示,该海区表层沉积物中的陆源有机物占总有机物的5%~57%,且主要来自土壤有机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质素 陆源有机物 长江口 陆架区 沉积物
下载PDF
南海北部全新世早期低钙事件及其古气候解释 被引量:14
9
作者 李学杰 江茂生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3期355-364,共10页
碳酸盐旋回是南海晚更新世以来的最重要沉积特征之一 ,它受控于表层海水生产率、陆源物质的稀释作用以及深水对碳酸盐的溶解作用。南海北部碳酸钙百分含量主要受控于陆源物质对碳酸盐的稀释作用 ,即海平面低位时陆源碎屑经过陆架进入较... 碳酸盐旋回是南海晚更新世以来的最重要沉积特征之一 ,它受控于表层海水生产率、陆源物质的稀释作用以及深水对碳酸盐的溶解作用。南海北部碳酸钙百分含量主要受控于陆源物质对碳酸盐的稀释作用 ,即海平面低位时陆源碎屑经过陆架进入较深海域增多 ,也称稀释旋回。对西沙海槽北侧陆坡柱状样高分辨率研究后发现 ,在冰消期 ,低海平面时期存在高碳酸钙 ,而在冰后期的早中期 ,6~ 8kaB P 的高海平面时期 ,却存在短暂的碳酸盐含量急剧下降的过程 ,即低钙事件 ,产生这种短暂的碳酸钙与其旋回性不吻合的现象应该是降雨量变化造成。在冰消期 ,出现干旱 ,陆源物质减少 ,而早中全新世的雨量 ,尤其是具较强冲刷能力的大雨量急剧增加 ,造成北部海南岛和华南陆地的冲刷增强 ,陆源物质供给增加 ,从而出现低钙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全新世 早期 低钙事件 古气候 碳蔑益旋回 陆源碎屑稀释作用
下载PDF
不同选择性提取方法锶钡比的海陆相沉积环境判别探讨——以现代黄河三角洲为例 被引量:7
10
作者 王爱华 叶思源 +3 位作者 刘建坤 丁喜桂 李华玲 许乃岑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226-1238,共13页
锶钡比是常用的海陆相沉积环境判别手段之一,黄河三角洲钻孔沉积物的传统全量锶钡比介于0.45±0.5之间,无法判别其海陆相沉积环境。黄河三角洲钻孔样品的选择性提取结果表明,全样的总量钡和锶中的75%以上的钡和50%以上的锶赋存于与... 锶钡比是常用的海陆相沉积环境判别手段之一,黄河三角洲钻孔沉积物的传统全量锶钡比介于0.45±0.5之间,无法判别其海陆相沉积环境。黄河三角洲钻孔样品的选择性提取结果表明,全样的总量钡和锶中的75%以上的钡和50%以上的锶赋存于与沉积时的海陆相地球化学环境无关的陆源碎屑矿物中,在判别海陆相沉积环境时是应该剔除的。不同选择性提取方法的分析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沉积物中的锶除碎屑硅酸盐矿物态外,主要呈现可交换态和碳酸态,赋存形态比较单一;而钡除了碎屑硅酸盐矿物态外其赋存形态复杂。以提取可交换态为主的醋酸钠法和醋酸铵法、以提取可交换态和碳酸盐态为主的柠檬酸法和稀盐酸法及络合剂+稀盐酸法所提取的锶钡比,均能较好地区分黄河三角洲的海陆相沉积环境。来自黄土的黄河三角洲物源的高碳酸钙和醋酸不能提取重晶石中钡的双重特殊性,导致黄河三角洲沉积物稀醋酸法提取的结果具有高锶低钡的特征并造成锶钡比偏高,尽管其锶钡比都大于1.0,但其对沉积时盐度环境的响应灵敏度大于其他选择性提取方法。选择性提取方法是解决目前传统的全样总量锶钡比海陆相沉积环境判别效果不佳问题的唯一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择性提取 锶钡比 陆源碎屑沉积物 海陆相沉积环境 沉积环境判别 黄河三角洲
下载PDF
孟加拉湾东经90°海岭中上新世以来沉积记录及亚洲季风 被引量:7
11
作者 张振芳 方念乔 +2 位作者 吴琳 王建乔 刘荣梅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57-162,共6页
利用古生物地层学、碳酸盐地层学、X射线粉晶衍射和粒度分析等方法对东北印度洋孟加拉湾东经 90°海岭上的远洋沉积物进行了综合研究 .在此基础上 ,以陆源物质的粒度为切入点对该区的沉积作用、沉积物来源及其可能的搬运机制进行了... 利用古生物地层学、碳酸盐地层学、X射线粉晶衍射和粒度分析等方法对东北印度洋孟加拉湾东经 90°海岭上的远洋沉积物进行了综合研究 .在此基础上 ,以陆源物质的粒度为切入点对该区的沉积作用、沉积物来源及其可能的搬运机制进行了探讨 ,对过去有关研究区陆源物质的源区和搬运方式作了补充 .陆源物质的粒度可作为东南季风或赤道东风的替代性指标 ,其变化不仅反映源区的火山活动情况 ,而且指示了风力的强弱 .陆源物质的多少则主要取决于青藏高原和印度次大陆的剥蚀情况和地表径流的强弱 .二者之间通过高原隆升及其引发的环境效应联系起来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经90°海岭 陆源物质粒度 碳酸盐地层 亚洲季风 中上新世
下载PDF
海洋环境保护法视角下入海排污口造成的陆源污染监管法律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雨薇 裴兆斌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23年第8期16-21,共6页
随着海洋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的推进,入海排污口造成的陆源污染问题逐渐成为制约海洋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因素。文章从我国入海排污口的现状出发,分析入海排污口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和治理入海排污口的必要性;法律作... 随着海洋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的推进,入海排污口造成的陆源污染问题逐渐成为制约海洋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因素。文章从我国入海排污口的现状出发,分析入海排污口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和治理入海排污口的必要性;法律作为社会治理的有效手段和工具,从法律视角研究我国治理入海排污口的改进措施。在入海排污口治理的相关立法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是减少海洋污染、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专门法律,以该法为依托,从法律角度思考入海排污口造成的污染问题,研究备案制度在入海排污口治理中的可行性与运行的不足之处,分析现存的排污总量控制制度对入海排污口的管理现状,聚焦现有法律制度对入海排污口造成的入海污染物排放的监管局限。进而从完善入海排污口管理的具体细化立法,改进监管体系漏洞、促进监管体系全面性,以及提高公众对海洋环境污染防治的参与度等角度提出相应的法律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环境保护法 入海排污口 陆源污染 污染防治 海洋行政
下载PDF
河南泌阳断陷湖盆等时层序地层框架模式探讨 被引量:1
13
作者 胡受权 《华东地质学院学报》 CAS 1998年第1期34-42,共9页
泌阳断陷等时层序地层框架模式,反映了陆相层序展布特征及其沉积体系时空配置关系,揭示了断陷湖盆成盆演化史及沉积充填史。泌阳断陷沉积充填史划分为三个阶段(初始断陷充填阶段、主断陷充填阶段及坳陷充填阶段),并对应着三个盆地... 泌阳断陷等时层序地层框架模式,反映了陆相层序展布特征及其沉积体系时空配置关系,揭示了断陷湖盆成盆演化史及沉积充填史。泌阳断陷沉积充填史划分为三个阶段(初始断陷充填阶段、主断陷充填阶段及坳陷充填阶段),并对应着三个盆地充填序列及其相应的构造层序。其中第二阶段包括强烈断陷充填亚阶段、稳定断陷充填亚阶段及断陷萎缩充填亚阶段,其沉积速率有由大到小的变化规律。早第三纪泌阳断陷湖盆经历了四个演化历程:山前洪水洼地→硫酸盐型滨浅湖→正常湖泊→碳酸盐型或硫酸盐型滨浅湖;相应地,湖盆南部边缘(陡坡带)和北部边缘(缓坡带)沉积楔状体演变过程分别为:冲积扇→陡坡型扇三角洲→缓坡型扇三角洲→冲积扇和冲积扇→三角洲→冲积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时层序地层 地层 框架模式 泌阳断陷 湖盆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