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61篇文章
< 1 2 8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晚新生代岷江下蚀速率及其对青藏高原东缘山脉隆升机制和形成时限的定量约束 被引量:72
1
作者 李勇 曹叔尤 +2 位作者 周荣军 AL DENSMORE M A ELLIS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8-37,共10页
青藏高原东缘具有青藏高原地貌、龙门山高山地貌和山前冲积平原三个一级地貌单元 ,本文以岷江作为切入点 ,研究了该地区河流下蚀速率与山脉的隆升作用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建立岷江阶地序列的基础上 ,利用阶地高程和热释光年代学测年资料... 青藏高原东缘具有青藏高原地貌、龙门山高山地貌和山前冲积平原三个一级地貌单元 ,本文以岷江作为切入点 ,研究了该地区河流下蚀速率与山脉的隆升作用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建立岷江阶地序列的基础上 ,利用阶地高程和热释光年代学测年资料分别定量计算了岷江在川西高原、龙门山和成都盆地的下蚀速率 ,结果表明岷江各河段的下蚀速率明显不同 ,分别为 1.0 7~ 1.6 1mm / a、1.81m m/ a和 0 .5 9mm / a;在龙门山地区岷江的下蚀速率最高 ,约为川西高原地区的 1.5倍 ,约为成都平原地区的 3倍 ;而同一河段不同时期岷江的下蚀速率基本是连续的 ,具有很好的线性关系 ,可作为该河段整个河谷的下蚀速率。基于龙门山的表面隆升速率 (0 .3~ 0 .4 mm / a) ,在约束局部侵蚀基准面和气候变化对阶地形成的控制作用的基础上 ,本文建立了青藏高原东缘岷江下蚀速率与龙门山表面隆升速率之间的线性关系 ,结果表明河流下蚀速率约为山脉表面隆升速率的 5倍。根据龙门山表面在隆升速率和下切速率等方面均大于川西高原 ,并结合龙门山活动构造以走滑作用为主 ,笔者认为青藏高原东缘的边缘山脉以剥蚀隆升为主 ,兼有构造隆升作用。最后 ,根据岷江最大切割深度所需的时间 (3.4 8Ma)和成都盆地最古老的岷江冲积扇大邑砾岩的时间 (3.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脉隆升 龙门山 青藏高原东缘 阶地 成都盆地 升速 晚新生代 速率 走滑作用 砾岩
下载PDF
Geomorphologic evidence of phased uplift of the northeastern Qinghai-Tibet Plateau since 14 million years ago 被引量:53
2
作者 LU Huayu1, WANG Xiaoyong1, AN Zhisheng1, MIAO Xiaodong1, ZHU Rixiang3, MA Haizhou2, LI Zhen4, TAN Hongbing2 & WANG Xianyan1 1.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Loess and Quaternary Geology, Institute of Earth Environment,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Xi’an 710075 China 2. Qinghai Institute of Salt Lake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Xining 810008, China +1 位作者 3.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Geo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29, China 4.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Qinghai Normal University, Xining 810008, China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4年第9期822-833,共12页
A typical sequence of fluvial terraces and aeolian deposits overlying these ter- races were multidisciplinary investigated. New evidences for uplift process of the northeastern Qinghai-Tibetan Plateau in the past 14 m... A typical sequence of fluvial terraces and aeolian deposits overlying these ter- races were multidisciplinary investigated. New evidences for uplift process of the northeastern Qinghai-Tibetan Plateau in the past 14 million years were obtained. At least 11 river terraces along Huangshui, the first-class tributary of Yellow River, at the Xining-Huzhu region are identi- fied. While the first one (T1) is classified as an accumulation terrace, the others are all basement river terraces, which consist of the Tertiary sandstone and siltstone bedrock, fluvial gravel and pebbles and the overlying aeolian loess-Red Clay deposit. Samples from the aeolian deposits were examined for paleomagnetic stratigraphic reconstruction (1030 samples), luminescence dating (16 samples),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and grain-size distribution (more than 4000 sam- ples). The luminescence dating and stratigraphic correlation suggest that terraces of Tll, T10, T8, T7, T3, T2, T1 were formed at 14, 11.3, 1.55, 1.2, 0.15, 0.07 and 0.01 million years ago, re- spectively. Sedimentological analysis and geomorphological observation indicate that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se terraces were mainly driven by tectonic uplift. Therefore, the terrace se- quence provides an ideal geological record, of the uplift process of the northeastern during the past 14 million years, and the timings of the terraces formation are regarded as the timings of tectonic uplift. The significant uplifting events took place at 14, 11.3, 1.2 and 0.15 mil- lion years ago, respectively. The fluvial incision at the Xining-Huzhu region is less than 100 m during a period of ~12 million years in the Miocene era (between the Tll and T9), while the Huangshui River had incised 432 m during the past 1.2 million years (from T7 to the present floodplain). The river incision process clearly demonstrates that accelerated rising of the north- eastern Qinghai-Tibet Plateau during the late Cenozoic, and provides new evidence of previous thoughts.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readjustment of the f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iver terrace tectonic uplift loess-Red Clay the past 14 MILLION years northeastern Qinghai-Tibet Plateau.
原文传递
太行山南缘新生代的隆升与断陷过程 被引量:51
3
作者 马寅生 赵逊 +6 位作者 赵希涛 吴中海 高林志 张岳桥 赵汀 吴珍汉 扬守政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19-233,共15页
作者通过太行山南缘夷平面、河流阶地、山前盆地和中新生代断裂的调查研究,揭示了太行山南缘新生代的断陷与隆升过程,认为太行山南缘地区新生代以来的构造活动以断裂的断陷、隆升为特征,分为三个相对稳定夷平时期和三个快速隆升阶段,形... 作者通过太行山南缘夷平面、河流阶地、山前盆地和中新生代断裂的调查研究,揭示了太行山南缘新生代的断陷与隆升过程,认为太行山南缘地区新生代以来的构造活动以断裂的断陷、隆升为特征,分为三个相对稳定夷平时期和三个快速隆升阶段,形成三级夷平面。第四纪以来的快速隆升过程可进一步划分为六次相对快速抬升和六个相对稳定堆积时期,形成六级阶地。古近纪断陷活动强烈,第四纪除山前断裂以外,其它断裂未见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行山南缘 夷平面 阶地 活动断裂
下载PDF
黄河中游的地貌与地文期问题 被引量:37
4
作者 潘保田 李吉均 曹继秀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115-123,共9页
上起积石峡下至三门峡的黄河中游地区在晚新生代期间发育了一级夷平面、一级剥蚀面和七级河流阶地。夷平面形成于2.4Ma以前的晚第三纪,剥蚀面形成于2.4~1.8MaB.P的第四纪初期;黄河的七级阶地分别是开始于1300、... 上起积石峡下至三门峡的黄河中游地区在晚新生代期间发育了一级夷平面、一级剥蚀面和七级河流阶地。夷平面形成于2.4Ma以前的晚第三纪,剥蚀面形成于2.4~1.8MaB.P的第四纪初期;黄河的七级阶地分别是开始于1300、1100、780、590、140、50、10kaB.P的河流下切形成的,其原因在于构造的脉动式上升。基于上述研究成果,我们将每一地貌面形成的时期定义为一个地文期,它与其后因构造运动造成的地形切割或河流下切构成一个地文期旋回。在晚新生代黄河中游至少存在九个地文期旋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夷平面 阶地 地文期 黄河 地貌
下载PDF
黄土高原现状梯田和林草植被的减沙作用分析 被引量:41
5
作者 刘晓燕 杨胜天 +3 位作者 王富贵 何兴照 马红斌 罗娅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293-1300,共8页
2000年以来,黄河来沙明显减少。本文以黄土高原主要产沙区为对象,利用卫星遥感与实地调查相结合方法,获取2012年研究区各支流的梯田面积和质量信息,分析2010—2013年林草植被覆盖率及其较天然时期的变化;提出林草与梯田叠加作用地区的... 2000年以来,黄河来沙明显减少。本文以黄土高原主要产沙区为对象,利用卫星遥感与实地调查相结合方法,获取2012年研究区各支流的梯田面积和质量信息,分析2010—2013年林草植被覆盖率及其较天然时期的变化;提出林草与梯田叠加作用地区的减沙量计算方法。基于流域尺度上构建的黄土丘陵沟壑区林草植被覆盖率与产沙系数、梯田比与减沙幅度之间的响应关系,计算在多年平均降雨条件下黄河龙门、北洛河状头、汾河河津、渭河咸阳和泾河张家山等5站以上现状林草植被和梯田的减沙能力,其值为10.65亿t,占该区天然年均来沙量的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林草植被 梯田 减沙量
原文传递
黄土高原近60年生态治理分析及未来发展建议 被引量:39
6
作者 李相儒 金钊 +1 位作者 张信宝 周卫健 《地球环境学报》 2015年第4期248-254,共7页
黄土高原作为黄河中游独特的地理单元,维系黄河的健康运行和中华文明的传承。本文简要介绍了黄土高原的地理背景及水土流失问题,总结分析了近60年生态治理的历史,对未来发展提出了建议。根据主要治理措施的差异,黄土高原近60年生态... 黄土高原作为黄河中游独特的地理单元,维系黄河的健康运行和中华文明的传承。本文简要介绍了黄土高原的地理背景及水土流失问题,总结分析了近60年生态治理的历史,对未来发展提出了建议。根据主要治理措施的差异,黄土高原近60年生态治理历史可划分为5个阶段,即1950-1960s中期、1960s中期-1970s末期、1970s末期-1990s末期、2000-2010年、2010年至今。这5个不同时段,淤地坝、梯田等工程治理和植树造林、植被自然修复等生物治理交替出现,并逐步走向工程治理和生物治理全面结合的发展阶段。我们认为,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退耕还林还草政策不能变;科学开展淤地坝建设和治沟造地工程,加快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污染,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流失 梯田 淤地坝 植树造林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治沟造地工程
下载PDF
黄河上游第四纪河流地貌演化——兼论青藏高原1∶25万新生代地质填图地貌演化调查 被引量:34
7
作者 张智勇 于庆文 +2 位作者 张克信 顾延生 向树元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21-626,633,共7页
在青藏高原1∶25万地质填图中,新生代地貌演化调查方法是查明地貌组成的形态、分布、形成年代等特征,分析地貌成因类型,研究地貌与构造、气候、沉积的关系,通过夷平面、河流阶地等反映隆升过程的标志性地貌面调查,分析地貌发展阶段,建... 在青藏高原1∶25万地质填图中,新生代地貌演化调查方法是查明地貌组成的形态、分布、形成年代等特征,分析地貌成因类型,研究地貌与构造、气候、沉积的关系,通过夷平面、河流阶地等反映隆升过程的标志性地貌面调查,分析地貌发展阶段,建立区域地貌演化史.由黄河上游羊曲段阶地地貌调查结果,推断黄河在0.03Ma才切开共和南山.对比黄河上游不同发育地段阶地,表明黄河上游地貌演化过程是伴随高原阶段隆升而向上游阶段性溯源侵蚀发展的.1.6Ma黄河稳定出现在民和—兰州—临夏,1.1Ma切开积石峡到达化隆-贵德,0.15Ma切开龙羊峡出现于共和盆地,约0.03Ma经历最新抬升事件,切开贵南南山及西秦岭,并沟通若尔盖盆地抵达黄河源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上游 青藏高原 地质填图 地貌演化 阶地
下载PDF
青藏高原隆升与黄河形成演化 被引量:33
8
作者 刘志杰 孙永军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9-82,91,共5页
第三纪青藏高原经两期隆升和两度夷平,第三纪末开始快速隆升,经青藏运动(A幕3.6~3.4MaB.P.、B幕2.6~2.5MaB.P.、C幕1.8~1.4MaB.P.)、昆黄运动(1.2~0.6MaB.P.)和共和运动(0.15~0MaB.P.)3阶段。青藏高原... 第三纪青藏高原经两期隆升和两度夷平,第三纪末开始快速隆升,经青藏运动(A幕3.6~3.4MaB.P.、B幕2.6~2.5MaB.P.、C幕1.8~1.4MaB.P.)、昆黄运动(1.2~0.6MaB.P.)和共和运动(0.15~0MaB.P.)3阶段。青藏高原隆升过程中黄河断续下切形成一系列阶地,各段最老的阶地对比表明:青藏运动C幕黄河中游(积石峡至三门峡)诞生并随之与下游贯通,1.6MaB.P.黄河中游贯通,1.4MaB.P.切穿三门峡东流入海;1.2MaB.P.开始了上游溯源加长历史,0.15MaB.P.到达共和盆地;末次冰期间冰段(45~25kaB.P.)到达多石峡,冰消期后(11~10kaB.P.)多石峡贯通抵达河源,从此现代黄河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运动 昆黄运动 共和运动 黄河 阶地
下载PDF
海南岛海岸环境特征 被引量:28
9
作者 王颖 《海洋地质动态》 2002年第3期1-9,共9页
海南岛属热带季风岛屿型气候 ,为南海大陆架岛屿 ,中央为山地 ,临海为多种类型海岸 ,以处于动态平衡的海蚀—海积型海岸为主。海南岛主要是基岩岬湾海岸 ,潮汐属日潮型 ,东部与南部为不规则日潮混合潮。海岸受构造运动与气候变化的双重... 海南岛属热带季风岛屿型气候 ,为南海大陆架岛屿 ,中央为山地 ,临海为多种类型海岸 ,以处于动态平衡的海蚀—海积型海岸为主。海南岛主要是基岩岬湾海岸 ,潮汐属日潮型 ,东部与南部为不规则日潮混合潮。海岸受构造运动与气候变化的双重影响 ,更新世初期 ,海岸属基岩港湾型 ,晚更新世构造运动频繁 ,使不少海湾底部抬升为阶地。构造抬升运动持续到全新世 ,使一些珊瑚礁抬升为高出海面数米的阶地。海岸类型按其成因与形态可分为两大类 :基岩港湾海岸与砂砾质平原海岸。基岩港湾海岸分布于山地与丘陵临海处 ,砂砾质平原海岸 (或为三角洲平原海岸 )其表现形式多为沙坝与泻湖海岸 ,沙坝上叠置发育着海滩、沙堤或沙丘 ,随着海岸加积展宽或地壳上升 ,老的沙坝可抬高成为海积阶地。潮流作用对港湾众多的海南岛的发育演变以及开发利用亦有重要作用。潮汐汊道港湾规模较大 ,水域面积达数十平方公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环境 基岩港湾 潮汐汊道 泻湖 阶地 海南岛
下载PDF
Standards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for Traditional Ecoagriculture:Taking Rice-Fish System in Hani Terrace as an Example 被引量:33
10
作者 LIU Mou-cheng XIONG Yin +3 位作者 YUAN Zheng MIN Qing-wen SUN Ye-hong Anthony M.Fuller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4年第4期1049-1059,共11页
Traditional eco-agriculture provides many ecosystem services which are important for the local environment, especially in mountain areas. In order to encourage the farmers to engage in coo-agriculture, it is necessary... Traditional eco-agriculture provides many ecosystem services which are important for the local environment, especially in mountain areas. In order to encourage the farmers to engage in coo-agriculture,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an eco-compensation mechanism for them. As the compensation standard is one of key issues in establishing eeo-compensation mechanism, this paper calculated the standard based on the farmers' willingness to accept (WTA) and the input-output analysis of eco-compensation. We took the traditional rice-fish eco-agricultur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conducting field surveys in Hani Terrace of Honghe County. Through the questionnaires in 2o11, we obtained the farmers' willingness to accept government compensation and market compensation. Then, the research evaluated the output of eco-compensation, the economic value of rice-fish paddy ecosystem services. Finally, under different market compensation standards, we compared the input and output of government compens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2011 the government should to pay farmers 7462 yuan.ha^-1·a^-1 to meet their willingness, but the output (ecological benefit) was only 7393 yuan.ha^-1·a^-1. However, whenthe rice price increases 1 yuan·kg-1 because of the limited use of chemicals in the next year, the government just has to pay farmers 4062 yuan.ha^-1·a^-1 and the surplus will be 3331 yuan.ha^-1·a^-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o-compensation Eco-agriculture Ecosystem services Cultivation system Hani terrace.
下载PDF
河流阶地的形成及其对构造与气候的意义 被引量:27
11
作者 常宏 安芷生 +2 位作者 强小科 宋友桂 符超峰 《海洋地质动态》 2005年第2期8-11,共4页
河流系统演化是一个堆积与切割相互作用的过程。通过对河流阶地成因的研究,指出气候成因阶地的堆积主要发生在冰期,其他时期虽有堆积,但保存下来的较少;切割作用发生在冰期—间冰期的过渡期。构造成因阶地切割作用发生的时段就是构造运... 河流系统演化是一个堆积与切割相互作用的过程。通过对河流阶地成因的研究,指出气候成因阶地的堆积主要发生在冰期,其他时期虽有堆积,但保存下来的较少;切割作用发生在冰期—间冰期的过渡期。构造成因阶地切割作用发生的时段就是构造运动的时期,也是古河床开始废弃的时期,提出了判定不同成因河流阶地的地质学特征。气候成因阶地每一级都说明有一个或多个冰期—间冰期的旋回,构造成因阶地的每一级都表示有一期较强烈的构造事件,有些阶地是构造与气候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系统 阶地 构造运动 气候变化
下载PDF
坡向和坡位对小流域梯田土壤有机碳、氮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29
12
作者 南雅芳 郭胜利 +5 位作者 张彦军 李俊超 周小刚 李泽 张芳 邹俊亮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95-601,共7页
坡向和坡位是影响土壤有机碳(SOC)和全氮(TN)变化的两大重要地形因素。研究其对小流域梯田SOC和TN变化的影响,对预测黄土高原地区坡改梯条件下土壤碳汇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黄土丘陵沟壑区—高泉沟小流域为例,区分东、西两种坡向,... 坡向和坡位是影响土壤有机碳(SOC)和全氮(TN)变化的两大重要地形因素。研究其对小流域梯田SOC和TN变化的影响,对预测黄土高原地区坡改梯条件下土壤碳汇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黄土丘陵沟壑区—高泉沟小流域为例,区分东、西两种坡向,再根据海拔区分上(2220~2326 m)、中(2130~2220 m)、下(1938~2130 m)三种坡位,共采集213个土壤样品,研究坡向、坡位对梯田耕层(0~20 cm)SOC和TN的影响。结果表明,西向坡SOC和TN含量分别比东向坡高22.8%和13.6%(P<0.1),东西向坡的中、下坡位SOC和TN含量均大于上坡位。在西向坡,SOC含量下坡位(8.78 g/kg)最高,中坡位(7.82 g/kg)次之,上坡位(7.46 g/kg)最低;与上坡位相比,中坡位和下坡位的TN含量提高了12.1%,24.2%。在东向坡,SOC含量中坡位(7.15 g/kg)最高,下坡位(6.28 g/kg)次之,上坡位(5.37 g/kg)最低;与上坡位相比,中坡位和下坡位的TN含量提高了37.3%和29.4%。坡向与坡位的交互作用对流域SOC的空间分布影响显著(P<0.1)。坡向、坡位对土壤碳氮比值(C/N)也有显著影响(P<0.1)。这一结果对准确估算流域梯田SOC和TN的变化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向 坡位 梯田 土壤有机碳 全氮
下载PDF
坡地果园开发水土保持新模式 被引量:22
13
作者 阮伏水 周伏建 《农村生态环境》 CSCD 1995年第2期7-10,14,共5页
本文根据安溪、龙海等地的试验资料,从保持水土的角度出发,并结合农民的社会经济背景,对坡地果园的梯田进行了评价,认为梯田具有良好的保持水土功能,但其有费工和交通作业不便等局限性。试验证明,香根草带间作模式和山边沟模式均... 本文根据安溪、龙海等地的试验资料,从保持水土的角度出发,并结合农民的社会经济背景,对坡地果园的梯田进行了评价,认为梯田具有良好的保持水土功能,但其有费工和交通作业不便等局限性。试验证明,香根草带间作模式和山边沟模式均具有与梯田相似的保持水土功效,且具有省工、交通作业方便等优点,在坡地果园开发中可以大力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 梯田 香根草带 间作 坡地 果园
下载PDF
甘肃酒泉盆地河流地貌与新构造运动 被引量:24
14
作者 李有利 谭利华 +1 位作者 段烽军 杨景春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04-309,共6页
通过对甘肃酒泉盆地北大河、洪水坝河、丰乐河、马营河的阶地进行了野外形态量计,获得了它们的阶地纵剖面,对洪水坝河的阶地年龄进行了测定和估计,并通过卫星像片解译对这些河流的洪积扇进行了制图。作者认为酒泉盆地河流阶地纵剖面... 通过对甘肃酒泉盆地北大河、洪水坝河、丰乐河、马营河的阶地进行了野外形态量计,获得了它们的阶地纵剖面,对洪水坝河的阶地年龄进行了测定和估计,并通过卫星像片解译对这些河流的洪积扇进行了制图。作者认为酒泉盆地河流阶地纵剖面的形态和洪积扇的迁移受断层控制,河流在距今大约16万年和4万年发生的两次由加积转化为下切的事件可能代表两次构造抬升相对强烈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阶地 洪积扇 新构造运动 酒泉盆地 断层活动 阶地纵剖面
下载PDF
高炉无钟布料的重要环节——平台的形成 被引量:23
15
作者 杜鹤桂 郭可中 《炼铁》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33-36,共4页
高炉无钟布料的核心是料面平台的形成。平台基本为矿焦层状结构,粒度分布较均匀,对气流控制作用强,促进气流分布稳定,是无钟布料的重要基础。它是提高高炉煤气利用、顺行和强化冶炼的重要环节。大、中型高炉适宜的平台宽度一般分别为1.2... 高炉无钟布料的核心是料面平台的形成。平台基本为矿焦层状结构,粒度分布较均匀,对气流控制作用强,促进气流分布稳定,是无钟布料的重要基础。它是提高高炉煤气利用、顺行和强化冶炼的重要环节。大、中型高炉适宜的平台宽度一般分别为1.2~2.0m和0.8~1.2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钟炉顶 布料 旋转溜槽 平台 煤气流分布 高炉
下载PDF
Age and genesis of the Shagou River terraces in eastern Qi-lian Mountains 被引量:20
16
作者 PAN Baotian WU Guangjian +2 位作者 WANG Yixiang LIU Zhigang GUAN Qingyu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1年第6期509-513,共5页
The fluvial terrace sequence in eastern Qilian Mountains is a record of periodic uplift events of the Tibetan Plateau. Based on paleomagnetic dating, thermolumines-cence dating, radio carbon dating and loess-paleosol ... The fluvial terrace sequence in eastern Qilian Mountains is a record of periodic uplift events of the Tibetan Plateau. Based on paleomagnetic dating, thermolumines-cence dating, radio carbon dating and loess-paleosol sequence on terraces, we preliminarily determine the ages of five major terraces of the Shagou River, northern side of the Qilian Mountains. The ages of five terraces were about 830, 418, 250,140 and 10 ka, respectively. Analysis on characteristics of terraces show that five major terraces were mainly tectonic genesis. Therefore, five major terraces recorded five strong rising events in the Qilian Mountains during the past 830 ka. The ages of those rising events are about the same as those terraces formation. Sub-terraces, constituting a main terrace, were perhaps mainly formed by climatic chang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BETAN Plateau QILIAN MOUNTAINS terrace uplift.
原文传递
Paleomagnetic dating of the topmost terrace in Kouma,Henan and its indication to the Yellow River's running through Sanmen Gorges 被引量:24
17
作者 PANBaotian WANGJunping +5 位作者 GAOHongshan GUANQingyu WANGYong SUHuai LIBingyuan LIJiju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5年第7期657-664,共8页
In the east of Xiaolangdi, many river terraces are developed at the exit of the Yellow River Gorges. Among them the terraces in Kouma, Yanshi of Henan Province are most typical, where the Yellow River developed three ... In the east of Xiaolangdi, many river terraces are developed at the exit of the Yellow River Gorges. Among them the terraces in Kouma, Yanshi of Henan Province are most typical, where the Yellow River developed three stair- case terraces, among which the altitude of gravel stratum of the topmost terrace is 30?35 m higher than the river level. The top of the gravel stratum was covered by 60 m eolian loess deposits which have many brownish-red paleosol strips. And the paleosol S14 is at its bottom. Research on systematic magnetostratigraphy and paleosol-loess matching indicates that the bottom age of the loess on the topmost terrace is 1165 ka. Therefore,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the terrace de- velops no later than 1.165 Ma and the situation that the Yel- low River runs through Sanmen Gorges and inpours into East China Sea happened at least before 1.165 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 三门峡 黄河 发源地 地球科学 地磁学
原文传递
云南省元阳梯田水源区森林土壤入渗特性研究 被引量:23
18
作者 段兴凤 宋维峰 +1 位作者 李健 王龙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7-52,共6页
利用双环法于2010年5—6月对云南省元阳梯田水源区几种林分的土壤入渗特性及影响因子?桤木林1(Ⅰ),桤木林2(Ⅱ),杉木林(Ⅲ),五桠果林(Ⅳ),杉木+苦栎林(Ⅴ),元江栲林(Ⅵ)?进行原位试验。结果表明:(1)土壤渗透性与土壤理化性质、枯落物持... 利用双环法于2010年5—6月对云南省元阳梯田水源区几种林分的土壤入渗特性及影响因子?桤木林1(Ⅰ),桤木林2(Ⅱ),杉木林(Ⅲ),五桠果林(Ⅳ),杉木+苦栎林(Ⅴ),元江栲林(Ⅵ)?进行原位试验。结果表明:(1)土壤渗透性与土壤理化性质、枯落物持水能力等存在相关性。土壤渗透性与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土壤通气度、非毛管持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总孔隙度、饱和持水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容重、毛管孔隙度、毛管持水量呈显著负相关;与土壤有机质、全N、全K、水解N呈显著正相关;与枯落物持水量呈显著正相关。(2)各林分土壤初始入渗率、稳定入渗率、平均入渗率存在较大差异,土壤初始入渗率变化呈:Ⅵ>Ⅲ>Ⅴ>Ⅳ>Ⅱ>Ⅰ>荒坡;土壤稳定入渗率及平均入渗率变化趋势较为一致,呈:Ⅴ>Ⅲ>Ⅵ>Ⅳ>Ⅱ>Ⅰ>荒坡。说明了元阳梯田区森林土壤渗透性能较好,各林分土壤渗透性指标均大于荒坡;各林分入渗性能比较可知,杉木+苦栎林和杉木林土壤渗透性能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入渗 林分类型 梯田 水源区
下载PDF
红壤丘陵区坡改梯的水土保持效果研究 被引量:18
19
作者 左长清 李小强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79-81,共3页
针对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地区坡耕地产生严重水土流失的现状,对比分析了坡改梯以后的水土保持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坡改梯具有明显的保水保土效果,并且其保土效果要优于保水效果;而在同样坡改梯的情况下,植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的结合,又能极大... 针对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地区坡耕地产生严重水土流失的现状,对比分析了坡改梯以后的水土保持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坡改梯具有明显的保水保土效果,并且其保土效果要优于保水效果;而在同样坡改梯的情况下,植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的结合,又能极大地提高保水保土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效果 保水 红壤丘陵区 坡耕地 植物措施 水土流失 南方 地产 地区 中国
下载PDF
黄土高原河谷阶地黄土地层结构模式 被引量:22
20
作者 雷祥义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13-122,共10页
流经黄土高原的黄河度其支流因爱地壳不断间歇性隆升的影响而形成了5-6级阶地,这些阶地多系黄土覆盖阶地。以六盘山为界,河谷阶地黄土地层结构可分为东、西阶地地层区。六盘山以西河流阶地一般为6级。第6级阶地(T6)冲积黄土状土之... 流经黄土高原的黄河度其支流因爱地壳不断间歇性隆升的影响而形成了5-6级阶地,这些阶地多系黄土覆盖阶地。以六盘山为界,河谷阶地黄土地层结构可分为东、西阶地地层区。六盘山以西河流阶地一般为6级。第6级阶地(T6)冲积黄土状土之上全系无层理黄土,厚310~505m,含21-23层古土壤,是迄今世界上最厚的黄土剖面,黄土开始堆积的时间不早于1.43MaBP。T3上的黄土厚200~400m,含14-16层古土壤,黄土最早是在1,23MaBP开始堆积的。T4上的黄土厚100~200m,含56层古土壤,开始沉积时间为0.62MaBP。T3上的黄土包括L1和S1,厚40~65m,形成于0.12MaBP。T2冲积黄土状土之上的风积黄土厚20~35m,形成时间约为0.03MaBP。T1冲积黄土状土之上为S0、L0度MS,厚1.5~2.5m,形成时间不早于0.01MaBP。六盘山以东的河谷阶地一般为5级。T5风积黄土厚70~90m,含11—16层古土壤,黄土开始堆积时间不早于1.23MaBP。T4黄土厚40~70m,含8-9层古土壤,形成时间不晚于0.80MaBP。T3的黄土包括L1-S6之间的土层,厚25~45m,形成于0.62MaBP。T2的黄土由L1和S1构成,厚10~17m,形成于0.12MaBP。T1冲积黄土状土之上为S0、L0反Ms,厚1.5~2.5m,形成时间不早于0.01MaB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阶地 黄土地层 结构模式 黄土高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