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dentification of Sphaeroma terebrans via morphology and the mitochondrial 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 I (COI) gene 被引量:6
1
作者 Xiu-Feng LI Chong HAN +2 位作者 Cai-Rong ZHONG Jun-Qiu XU Jian-Rong HUANG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2016年第5期307-312,共6页
Sphaeroma terebrans, a wood-boring isopoda, is distributed worldwide in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mangroves. The taxonomy of S. terebrans is usually based on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with its molecular identifica... Sphaeroma terebrans, a wood-boring isopoda, is distributed worldwide in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mangroves. The taxonomy of S. terebrans is usually based on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with its molecular identification still poorly understood. The number of teeth on the uropodal exopod and the length of the propodus of the seventh pereopod are considered as the major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in S. terebrans, which can cause difficulty in regards to accurate identification. In this study, we identified S. terebrans via molecular and morphological data. Furthermore, the validity of the mitochondrial 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 I (COl) gene as a DNA barcode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genus Sphaeroma, including species S. terebrans, S. retrolaeve, and S. serratum, was examined. The mitochondrial COl gene sequences of all specimens were sequenced and analysed. The interspecific Kimura 2-parameter distances were higher than intraspecific distances and no intraspecificinterspecific distance overlaps were observed. In addition, genetic distance and nucleotide diversity (TT) exhibited no differences within S. terebrans. Our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mitochondrial COl gene can serve as a valid DNA barcode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S. terebrans. Furthermore, the number of teeth on the uropodal exopod and the length of the propodus of the seventh pereopod were found to be unreliable taxonomic characteristics for S. terebra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haeroma terebrans DNA barcode COl gene Molecular identification
下载PDF
基于CLIMEX和GIS的黑脂大小蠹在中国的适生区域预测 被引量:6
2
作者 向红 马平 +2 位作者 杜宇 姚剑 蒋小龙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94-797,共4页
黑脂大小蠹是美国东南部地区危害松危杉类针叶树种的害虫。为了解黑脂大小蠹在我国潜在危害范围和程度,研究采用CLIMEX模型与ArcGIS分析相结合的预测方法,通过选择黑脂大小蠹适生且危害严重的3个基准点与中国气候点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黑脂大小蠹是美国东南部地区危害松危杉类针叶树种的害虫。为了解黑脂大小蠹在我国潜在危害范围和程度,研究采用CLIMEX模型与ArcGIS分析相结合的预测方法,通过选择黑脂大小蠹适生且危害严重的3个基准点与中国气候点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了基准点与我国的701个气候点气候数据的相似程度,确定黑脂大小蠹在我国的潜在适生范围。结果表明黑脂大小蠹在我国可能适宜其定殖的地区范围较广,其中,贵州、四川东部、重庆、湖北、湖南北部、安徽、江苏、上海、浙江等华中地区是黑脂大小蠹的潜在最适生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脂大小蠹 CLIMEX GIS 适生性分析
下载PDF
红树林顶级杀手--有孔团水虱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3
作者 刘文爱 薛云红 +1 位作者 王广军 范航清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64-171,共8页
[目的]我国多地多次发生有孔团水虱(Sphaeroma terebrans)造成红树林死亡的事件。目前国内关于该团水虱的研究较少,国外有较长的研究历史但是研究时间和地点比较分散,通过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以方便我们了解并防控该虫。[方法]查询中外... [目的]我国多地多次发生有孔团水虱(Sphaeroma terebrans)造成红树林死亡的事件。目前国内关于该团水虱的研究较少,国外有较长的研究历史但是研究时间和地点比较分散,通过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以方便我们了解并防控该虫。[方法]查询中外文献、专利,并结合本人已开展的研究,主要针对有孔团水虱的形态、分布和分类、生物学特征、天敌,对红树林的危害特征和红树林对其的响应,以及目前的防治手段等方面着手进行总结。[结果]有孔团水虱分布范围很广,其形态特征存在地理性差异,基因研究表明有孔团水虱种群间不是一个单一物种而是一个复杂的分类群。国外有孔团水虱主要蛀孔于红树林气生根,国内除了气生根外还蛀孔于红树植物基干,且前者鲜有致死红树林的报道。对于蛀孔的生物学意义争议很大,既有可引起的"生态灾难",也有可给红树林带来的益处,但前者的支持者较多。团水虱一生至少蜕皮4次,两年可育3代。红树林气生根上团水虱空洞若数量较少,可自行愈合。有文献记录几种海洋生物可捕食团水虱,但天敌种类较少;国内已有关于团水虱的控制方法,但操作性差,且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仍需加强团水虱的防控相关研究,另外,开展团水虱灾害预警技术和灾后重建技术也迫在眉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孔团水虱 生物学特性 红树林 防控
下载PDF
有孔团水虱(Sphaeroma terebrans)的蛀洞行为初步研究
4
作者 李秀锋 陈清华 黄建荣 《生态科学》 CSCD 2022年第6期139-145,共7页
近年来,有孔团水虱(Sphaeroma terebrans)在我国海南和广西红树林暴发,造成了一定面积的红树林死亡,但相关的基础研究较为缺乏。为了解有孔团水虱的蛀洞行为,防控和消灭有孔团水虱,为受损的红树林生态系统修复提供基础资料,以红树植物... 近年来,有孔团水虱(Sphaeroma terebrans)在我国海南和广西红树林暴发,造成了一定面积的红树林死亡,但相关的基础研究较为缺乏。为了解有孔团水虱的蛀洞行为,防控和消灭有孔团水虱,为受损的红树林生态系统修复提供基础资料,以红树植物银叶树(Heritiera littoralis)、白骨壤(Aricennia marina)、木榄(Bruguieragy mnorhiza)、海莲(Bruguiera sexangula)和聚苯乙烯泡沫板等为蛀蚀底物,在室内对有孔团水虱的蛀洞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有孔团水虱对底物蛀蚀的偏好性排序为:聚苯乙烯泡沫板>木榄>白骨壤>银叶树>海莲。有孔团水虱在硬度和密度较小的底物上的蛀洞长大于自身体长。有孔团水虱偏好在水面下0—50cm的区域活动。有孔团水虱对蛀蚀底物的偏好性与底物的硬度和密度呈负相关,对底物的蛀洞高度受海水潮差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孔团水虱 蛀洞行为 底物偏好
下载PDF
北美地区3种易混淆大小蠹的对比研究
5
作者 李洋 郑斯竹 +3 位作者 安榆林 杨晓军 张胜 朱宏斌 《植物检疫》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5-59,共5页
本文对北美地区的黑脂大小蠹(Dendroctonus terebrans)、红脂大小蠹(D.valens)和根大小蠹(D.rhizophagus)的寄主、地理分布、成虫形态特征和生物学习性进行了描述,并对这3种大小蠹的主要鉴定特征进行了对比,以区分这3种易混淆的检疫性... 本文对北美地区的黑脂大小蠹(Dendroctonus terebrans)、红脂大小蠹(D.valens)和根大小蠹(D.rhizophagus)的寄主、地理分布、成虫形态特征和生物学习性进行了描述,并对这3种大小蠹的主要鉴定特征进行了对比,以区分这3种易混淆的检疫性大小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脂大小蠹 红脂大小蠹 根大小蠹 主要鉴定特征 对比
原文传递
钻孔奸狡长蠹的性二型特征比较
6
作者 王新国 王文祥 +4 位作者 王定国 江志海 林惠娇 蒋湘 王显龙 《植物检疫》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8-81,共4页
钻孔奸狡长蠹为非洲地区重要的林木害虫,也是近年来我国口岸进口木材中截获频次较多的昆虫种类。本文重点描述了钻孔奸狡长蠹雌虫和雄虫的形态特征并从背面、侧面、前面、后面和腹面图示了钻孔奸狡长蠹的性二型性,另外也提供了钻孔奸狡... 钻孔奸狡长蠹为非洲地区重要的林木害虫,也是近年来我国口岸进口木材中截获频次较多的昆虫种类。本文重点描述了钻孔奸狡长蠹雌虫和雄虫的形态特征并从背面、侧面、前面、后面和腹面图示了钻孔奸狡长蠹的性二型性,另外也提供了钻孔奸狡长蠹雌性和雄性生殖系统解剖结构和雌雄虫形态特征区别表,为进口木材中对钻孔奸狡长蠹的检疫鉴定提供了较详细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钻孔奸狡长蠹 形态特征 性二型特征 检疫 比较
原文传递
广西红树林区有孔团水虱的卵子发生
7
作者 陈颖 吴斌 +1 位作者 杨明柳 高霆炜 《广西科学院学报》 2021年第3期215-221,共7页
摸清有孔团水虱的繁殖特性,对团水虱的防控和消杀,以及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组织切片技术,研究广西红树林区有孔团水虱的卵子发生过程,探讨其繁殖期时间。结果表明,有孔团水虱的卵子发生过程可分为4个时期,分别... 摸清有孔团水虱的繁殖特性,对团水虱的防控和消杀,以及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组织切片技术,研究广西红树林区有孔团水虱的卵子发生过程,探讨其繁殖期时间。结果表明,有孔团水虱的卵子发生过程可分为4个时期,分别是卵原细胞、无卵黄卵母细胞、卵黄发生卵母细胞和成熟期卵母细胞。其中:无卵黄卵母细胞又可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3个亚期;卵黄发生卵母细胞可分为卵黄开始沉积时相和卵黄充满时相2个亚期。受精后发育的胚胎存在于母体内。周年调查表明:有孔团水虱雌性体内全年存在着各时期的卵母细胞或胚胎;2-3月无成熟期卵母细胞或胚胎出现。结合全年各期卵母细胞分布以及胚胎和幼体情况判断,广西红树林区有孔团水虱的繁殖期为每年的4月至次年的1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孔团水虱 卵子发生 繁殖期 红树林 广西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