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抗震救灾期间的防雷安全问题 被引量:5
1
作者 陈家强 《消防科学与技术》 CAS 2008年第7期471-473,共3页
针对四川汶川"5.12"特大地震灾民过渡安置房的防雷安全问题,对雷电的种类、雷电的危害及破坏力进行了分析,在研究了四川省成都、绵阳、德阳、雅安等城市的历年平均雷暴日数及损害程度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灾民过渡安置房雷电... 针对四川汶川"5.12"特大地震灾民过渡安置房的防雷安全问题,对雷电的种类、雷电的危害及破坏力进行了分析,在研究了四川省成都、绵阳、德阳、雅安等城市的历年平均雷暴日数及损害程度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灾民过渡安置房雷电防护的具体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抢险救援 过渡安置点 活动板房 防雷
下载PDF
斜仁柱 被引量:3
2
作者 包海凤 《黑龙江民族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82-83,共2页
本文介绍了鄂伦春族“斜仁柱”的搭建过程、室内布局和建筑特点,指出“斜仁柱”是与鄂伦春族游猎文化相适应的一种传统建筑形式。
关键词 鄂伦春族 临时性住宅 斜仁柱
下载PDF
地震灾区过渡房安置点供水系统设计探讨
3
作者 王宝山 黄廷林 +1 位作者 卢金锁 侯圣春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82-685,共4页
针对"5·12"震后灾区过渡房安置点建设的具体情况,介绍了临时安置点供水系统的规划与设计.介绍了临时安置点供水系统设计思路,探讨了管网布置方式及管材的选择.为保障过渡房安置点的供水安全可靠性及消防安全,整个区域管... 针对"5·12"震后灾区过渡房安置点建设的具体情况,介绍了临时安置点供水系统的规划与设计.介绍了临时安置点供水系统设计思路,探讨了管网布置方式及管材的选择.为保障过渡房安置点的供水安全可靠性及消防安全,整个区域管网按环状网布置,管材优选PE管.结合现有规范,对临时安置点给水系统及消防系统进行了规划与设计.给水系统主要保障公用厨房、公共卫生间以及沐浴间的用水,消防系统采用室外消火栓与室内消火栓联合消防的方案,保证临时安置点的消防安全.地震灾区过渡安置房供水系统的建设,将为灾区群众提供有力的生活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渡安置房 汶川地震 供水管网 消防安全
下载PDF
离宫、行宫辨 被引量:5
4
作者 祁远虎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4-8,共5页
学者在研究历代帝王的离宫别馆的时候,对"行宫"和"离宫"两类事物的称谓应用出现混淆现象。要么同一宫室,冠名不同,有的冠名为行宫,有的却冠名为离宫;要么对两种事物的范围界定不明确,出现互相包含的现象。针对这种... 学者在研究历代帝王的离宫别馆的时候,对"行宫"和"离宫"两类事物的称谓应用出现混淆现象。要么同一宫室,冠名不同,有的冠名为行宫,有的却冠名为离宫;要么对两种事物的范围界定不明确,出现互相包含的现象。针对这种状况,笔者通过对两词渊源的探究和对学界对这方面已有的成果的分析,认为离宫和行宫是有差异的,从它们兴建的目的、用途、规模、以及分布特点可以对两者进行区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宫 行宫 辨析
下载PDF
成吉思汗史迹调查 被引量:4
5
作者 林梅村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74-92,共19页
2006年秋,我们随中国国家博物馆蒙古高原考察队,到蒙古人民共和国实地考察青铜时代至明清古迹。重点考察了以下遗址:(1)鄂尔浑河、鄂嫩河流域青铜时代、铁器时代遗址、墓葬和鹿石;(2)诺彦乌拉山、克鲁伦河流域匈奴古墓;(3)... 2006年秋,我们随中国国家博物馆蒙古高原考察队,到蒙古人民共和国实地考察青铜时代至明清古迹。重点考察了以下遗址:(1)鄂尔浑河、鄂嫩河流域青铜时代、铁器时代遗址、墓葬和鹿石;(2)诺彦乌拉山、克鲁伦河流域匈奴古墓;(3)鄂尔浑河、土拉河流域突厥汗国陵墓及突厥鲁尼文碑铭;(4)回鹘故都黑城子(Qara—Balaγasun)和城郊摩尼教寺院遗址出土九姓回鹘可汗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吉思汗行宫 起辇谷 蒙元时期
原文传递
暂住证制度的分析与完善 被引量:1
6
作者 邱煜 《四川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年第3期54-57,共4页
当前,对暂住证制度的改进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一是改变以常住人口为基数的行政资源配置模式为以实有人口为基数的行政资源配置模式;二是剥离与暂住证管理目的不相关的收费项目,降低办证的成本;三是修改暂住人口管理法规,赋予居住一定年... 当前,对暂住证制度的改进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一是改变以常住人口为基数的行政资源配置模式为以实有人口为基数的行政资源配置模式;二是剥离与暂住证管理目的不相关的收费项目,降低办证的成本;三是修改暂住人口管理法规,赋予居住一定年限的暂住人员与常住人口相同的民主权利和社会权利;四是结合公民身份证制度的实施,以IC卡式身份证取代暂住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暂住证制度 行政资源配置模式 常住人口 公民身份证制度 IC卡式身份证取代暂住证 社会权利 暂住人口管理法规 流动人口
下载PDF
隋朝行宫与离宫考论 被引量:2
7
作者 司豪强 《陇东学院学报》 2020年第1期31-37,共7页
隋朝虽是短命王朝,却营建了数量可观的行宫与离宫。行宫与离宫的研究对探究隋代历史,尤其是当时的高层政治布局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类型划分、地域分布、运作模式等三个角度进行探析,梳理了91处行宫与离宫的基本情况,最后得出结论:隋... 隋朝虽是短命王朝,却营建了数量可观的行宫与离宫。行宫与离宫的研究对探究隋代历史,尤其是当时的高层政治布局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类型划分、地域分布、运作模式等三个角度进行探析,梳理了91处行宫与离宫的基本情况,最后得出结论:隋文帝所建行宫与离宫数量较少且集中分布于关中,炀帝时行宫与离宫数量大增,形成了“以两京和江都等三大隋宫建筑群为面、以北方一系列重镇为点、以沿道宫为线”的分布格局;隋朝行宫与离宫营建背后反映出的是隋朝国力及皇帝的政治意图的变迁,随着国力增强,隋炀帝开始走出关中,在天下各要处布局,同时也为满足自身享乐需求,开始广建宫室。而这些行宫与离宫的营建及维持加重了国家和百姓的负担,成为导致隋朝灭亡的重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隋朝 行宫 离宫 类型 地域分布 运作模式
下载PDF
清郑各庄行宫、王府、城池与兵营考 被引量:1
8
作者 阎崇年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2-89,共8页
本文主要依据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和六十年(1721年)的满文奏折及雍正朝相关满文档案,参酌汉文文献,并进行了实地踏查与民间采访,基本廓清了北京昌平郑各庄行宫、王府、城池与兵营的原貌、演变及其文化价值,纠正了《清史稿·允礽传... 本文主要依据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和六十年(1721年)的满文奏折及雍正朝相关满文档案,参酌汉文文献,并进行了实地踏查与民间采访,基本廓清了北京昌平郑各庄行宫、王府、城池与兵营的原貌、演变及其文化价值,纠正了《清史稿·允礽传》的记述错误,填补了清史研究中的一项空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各庄 行宫 王府 城池
下载PDF
暂住证制度的存废研究
9
作者 普金霞 刘宝 《长治学院学报》 2005年第4期6-9,共4页
文章认为,我国的暂住证制度具有行政确认与行政许可双重法律性质,并具有前置许可的某些作用,因而该制度在现行条件下不具有正当性、合理性及合法性。暂住证制度存废的真正命运系于现行的户籍制度,其彻底废除的可能性根源于户籍制度的进... 文章认为,我国的暂住证制度具有行政确认与行政许可双重法律性质,并具有前置许可的某些作用,因而该制度在现行条件下不具有正当性、合理性及合法性。暂住证制度存废的真正命运系于现行的户籍制度,其彻底废除的可能性根源于户籍制度的进一步改革,只有中国的户籍制度得到符合时代的改革,暂住证问题自会迎刃而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暂住证制度 户籍制度 人口管理 行政许可
下载PDF
现代旅游视角下的我国古代帝王行宫研究
10
作者 徐坤 谭健 《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 2016年第2期70-73,共4页
作为我国古代帝王出行中临时寓居的官署,行宫是研究中国历史的活化石,也是研究古代帝王巡游及其他活动的绝佳样本。帝王行宫修建的历史年代、地理位置分布、建筑布局及风格、核心功能、文化传承、旅游视角下的规划与开发,都让它赋予现... 作为我国古代帝王出行中临时寓居的官署,行宫是研究中国历史的活化石,也是研究古代帝王巡游及其他活动的绝佳样本。帝王行宫修建的历史年代、地理位置分布、建筑布局及风格、核心功能、文化传承、旅游视角下的规划与开发,都让它赋予现代旅游厚重而独特的文化内涵。我国古代帝王行宫需要在旅游发展战略和市场经济的双重指引下进行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帝王行宫 现代旅游 旅游资源
下载PDF
“空间”的产生 18世纪虎丘山康熙行宫的兴建及其再现
11
作者 吴洪德 《时代建筑》 2021年第6期50-57,共8页
虎丘是苏州最富盛名的名胜地之一,通过不断的维护修缮,数百年内保持着结构的稳定性和自然演进的更新方式。虎丘山顶一直以雄伟的云岩禅寺著称,也是远眺苏州全景之所。清初,为迎接康熙皇帝第六次南巡,在寺院的基址上规划建造了康熙行宫,... 虎丘是苏州最富盛名的名胜地之一,通过不断的维护修缮,数百年内保持着结构的稳定性和自然演进的更新方式。虎丘山顶一直以雄伟的云岩禅寺著称,也是远眺苏州全景之所。清初,为迎接康熙皇帝第六次南巡,在寺院的基址上规划建造了康熙行宫,从而改变了数百年的山顶格局。此后在整个18世纪,山顶空间在"侵入—反应—重构"的动态模式中变得日益政治化,物质性的纪念物取代了过去明代指示性的风景。在这一进程中,空间的认知在文献中逐渐形成了。通过梳理文献及绘画,文章厘清了这一事件前后的格局演变,并试图探讨"空间性"认识是如何在这一进程中脱颖而出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虎丘山 康熙行宫 空间的产生 场所营造 视觉再现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