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6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入境旅游的区域差异特征分析 被引量:321
1
作者 陈秀琼 黄福才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271-1280,共10页
采用可以多层次分解的Theil系数测量1990 ̄2004年我国入境旅游时间尺度上的地带间、地带内和省际差异变化状况。结果表明,1990 ̄2004年中国入境旅游省际差异逐渐缩小,变化速度变缓;地带内差异大于地带间差异,地带内差异是构成省际差异... 采用可以多层次分解的Theil系数测量1990 ̄2004年我国入境旅游时间尺度上的地带间、地带内和省际差异变化状况。结果表明,1990 ̄2004年中国入境旅游省际差异逐渐缩小,变化速度变缓;地带内差异大于地带间差异,地带内差异是构成省际差异的主要因素,特别是东部地带内差异是我国入境旅游区域差异的主要贡献者。总体上看,中国入境旅游省际差异20世纪90年代初居高不下,90年代中期急剧缩小,21世纪初持续下降,并有小幅波动;地带间差异除1991年和2003年急剧上升外,其余年份持续下降;东部地带内差异较大,但差异迅速缩小,中部地带内差异居高不下,变化明显,西部地带内差异较小,波动不明显。结合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变化进行比较研究,有两个有意义的发现:一是入境旅游区域差异逐渐缩小和经济差异逐渐加大的发展方向刚好是相反的。研究结果验证了发展入境旅游可以起到调整区域经济差异的作用,能起到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作用。二是中国入境旅游地带间差异逐渐缩小,而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地带间差异却逐渐扩大,说明入境旅游在缩小地带间差异方面也发挥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区域差异 时空变化 THEIL指数 入境旅游 中国
下载PDF
中国东南沿海区域经济差异及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被引量:140
2
作者 伍世代 王强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23-134,共12页
采用东南沿海地区市55个地区市的1995-2005年间的经济综合发展水平数据,对东南沿海地区总体、局部的空间差异变化、空间格局的演化、特征及成因进行了初步探索。结果表明:①1995-2005年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时序分布和地区内部&... 采用东南沿海地区市55个地区市的1995-2005年间的经济综合发展水平数据,对东南沿海地区总体、局部的空间差异变化、空间格局的演化、特征及成因进行了初步探索。结果表明:①1995-2005年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时序分布和地区内部"极化"态势同向,表明东南沿海地区存在"两极分化"现象。②东南沿海地区在1995-2003年间地区经济差异不断扩大,这一时期,三大地区内部经济差异水平分布层次不齐,呈现南高北低的渐变趋势,表明这一阶段性的地区差异变动主要是由广东省、福建省内部差异构成;2003年以来,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差异呈现收缩趋势,同时期,三大地区经济差异均有收缩态势,与东南沿海地区整体差异变化趋势同向,主要是由于长三角地区均衡发展驱动地区整体差异的缩小;③地区经济空间演化特征与地区经济差异时序波动吻合,相应地在空间上呈现出"极化→扩散"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差异 东南沿海 差异系数 ESDA 时空变化
下载PDF
近30年中国农作物种植结构时空变化分析 被引量:115
3
作者 刘珍环 杨鹏 +2 位作者 吴文斌 李正国 游良志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40-851,共12页
综合运用时序变化趋势、空间集聚分析等方法,从种植结构类型和种植比例变化趋势分析了1980年以来中国县域种植结构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1近30年来中国前10位的种植结构类型有16种,2002年后多元种植结构逐步替代单一型种植结构。粮食作... 综合运用时序变化趋势、空间集聚分析等方法,从种植结构类型和种植比例变化趋势分析了1980年以来中国县域种植结构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1近30年来中国前10位的种植结构类型有16种,2002年后多元种植结构逐步替代单一型种植结构。粮食作物占优的单一种植结构类型呈逐年递减趋势,其中1980年全国82.7%的县级农业种植结构是水稻、小麦、玉米及其组合种植类型,2002年后的果蔬类型增加改变了种植结构格局。2全国种植县中有47%的水稻、61%的小麦和29.6%的玉米的种植比例显著减少,其他作物呈现增加趋势。粮食作物由以水稻为主的格局调整为水稻、小麦和玉米共存格局,其中玉米种植面积比例在空间上变化最为显著,在中国形成北东—西南向的"玉米减少带"。种植结构调整热点的城市地区,城市化对种植结构变化影响显著,水果和蔬菜类种植比例在城市化地区快速增加。3种植结构变化趋势在1300个县形成空间集聚效应,水稻的高高聚集占全国县数的2.86%、小麦占5.64%、玉米占6.11%、大豆为4.53%、麻类为1.62%、棉花占7.77%、蔬菜占8.24%、薯类占12%、水果占10%、糖料占1.41%、油料占9.35%,主要分布于中国东北、新疆和沿海的城市化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作物 种植结构类型 时空变化 中国
原文传递
汾渭平原PM2.5浓度的影响因素及空间溢出效应 被引量:60
4
作者 黄小刚 邵天杰 +2 位作者 赵景波 曹军骥 宋永永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3539-3548,共10页
基于实时监测和遥感反演数据,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和空间回归分析等方法,探讨了汾渭平原2015~2017年PM2.5浓度时空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揭示了各因素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1)2015~2017年汾渭平原PM2.5浓度逐年上升,主要由采暖期(11月... 基于实时监测和遥感反演数据,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和空间回归分析等方法,探讨了汾渭平原2015~2017年PM2.5浓度时空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揭示了各因素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1)2015~2017年汾渭平原PM2.5浓度逐年上升,主要由采暖期(11月~次年3月)的快速上升引起,非采暖期(4~10月)年际变化不大.(2)PM2.5月均浓度变化曲线呈底部宽缓的U型,采暖期PM2.5污染明显高于非采暖期,超标天数占全年总超标天数比例由2015年的75.0%上升到2017年的83.4%.(3)2015~2017年,除铜川和三门峡外,各城市PM2.5浓度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咸阳至运城间的平原地区和洛阳盆地污染最严重,已形成连片的高污染区域,且区域内城乡差异小.临汾及其上游平原地区其次,但主要分布在城镇,城乡差异较大.(4)空间回归分析表明,汾渭平原PM2.5浓度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年均气温、城镇化率、能源消费指数和年均人口不仅与本地PM2.5浓度有显著的正相关,而且会加重邻近地区PM2.5污染.年降水量和地形起伏度则不仅与本地PM2.5浓度有显著的负相关,而且能降低邻近地区PM2.5浓度.风的传输作用能加重本地PM2.5污染,植被覆盖度能消减本地PM2.5浓度,但其间接效应都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影响因素 时空变化 空间回归 空间自相关 汾渭平原
下载PDF
民勤绿洲现状土地利用模式影响下地下水位时空变化的预测 被引量:46
5
作者 马兴旺 李保国 +2 位作者 吴春荣 彭鸿嘉 郭有祯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85-90,共6页
用GIS与专业计算地下水运动的FEFLOW软件结合模拟研究了民勤绿洲现状土地利用模式影响下地下水位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如民勤绿洲现状土地利用模式发展下去,受其影响,绿洲地区的地下水位将持续地以较快的速度下降,到2010年10月,绿洲内... 用GIS与专业计算地下水运动的FEFLOW软件结合模拟研究了民勤绿洲现状土地利用模式影响下地下水位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如民勤绿洲现状土地利用模式发展下去,受其影响,绿洲地区的地下水位将持续地以较快的速度下降,到2010年10月,绿洲内将出现以绿洲腹地为中心、范围波及整个绿洲的两个地下水漏斗,漏斗中心地下水埋深将达47~52m,绿洲边缘地下水埋深将增加到17~22m,与1997年10月相比绿洲地下水位将下降9~34m。分析表明,在上游来水不变或减少的情形下,保持现状土地利用模式,将会逐步耗竭地下水资源,加速民勤绿洲的荒漠化过程的发生;如果调整作物种植结构、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将会减少地下水抽取量,减缓地下水位下降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州 土地利用 地下水 时空变化 FEFLOW
下载PDF
锡林郭勒草地MODIS植被指数时空变化研究 被引量:41
6
作者 赵冰茹 刘闯 +1 位作者 王晶杰 陈文波 《中国草地》 CSCD 2004年第1期1-8,共8页
利用新一代卫星遥感数据TERRA/MODIS,结合地面调查数据,以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草地为研究区域,分析草甸草原、典型草原、沙地草原、荒漠草原四种代表性草地植被指数(MODIS-NDVI)的时空变化特征,以2002年4~10月旬度变化为例,较详尽... 利用新一代卫星遥感数据TERRA/MODIS,结合地面调查数据,以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草地为研究区域,分析草甸草原、典型草原、沙地草原、荒漠草原四种代表性草地植被指数(MODIS-NDVI)的时空变化特征,以2002年4~10月旬度变化为例,较详尽地反映草地在其生长期内各个阶段植被指数的变化,进而反映生长状况;以2002年9月的NDVI合成数据为例,对植被指数分级,分析各个级别NDVI值域在地理空间上的变化,反映各类草地在空间上的连续性和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锡林郭勒盟 草地 MODIS植被指数 时空变化 卫星遥感数据 草甸草原 典型草原 沙地草原 荒漠草原
原文传递
祁连山及河西走廊潜在蒸发量的时空变化 被引量:48
7
作者 贾文雄 何元庆 +1 位作者 王旭峰 李宗省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59-167,共9页
利用20个气象站1960-2006年的逐日气象资料,应用FAO Penman-Monteith模型,分析了祁连山及河西走廊潜在蒸发量的变化趋势,并在ArcGIS环境下通过Spline插值法分析了潜在蒸发量变化的空间分异,此外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对影响潜在蒸发量变化... 利用20个气象站1960-2006年的逐日气象资料,应用FAO Penman-Monteith模型,分析了祁连山及河西走廊潜在蒸发量的变化趋势,并在ArcGIS环境下通过Spline插值法分析了潜在蒸发量变化的空间分异,此外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对影响潜在蒸发量变化的主导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祁连山及河西走廊的年潜在蒸发量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偏高,之后偏低,在1967年之前呈减小趋势,之后呈增加趋势,1974年之后又呈减小趋势,1993年之后又呈增加趋势;年潜在蒸发量的年际变化率为-1.67 mm,表明潜在蒸发量总体上呈减小趋势;从季节来看,秋季的潜在蒸发量呈增加趋势,其它季节呈减小趋势,其中春季的减小幅度最大;风速是影响潜在蒸发量变化的主导因素,影响秋季潜在蒸发量变化的主导因素是气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在蒸发量 时空变化 祁连山 河西走廊
下载PDF
近40年来塔里木河流域旱涝的气候变化 被引量:45
8
作者 李红军 江志红 魏文寿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01-807,共7页
以Mann—Kendall检验、z指数变换、最大熵谱和气候趋势系数方法分析塔里木河流域降水突变、旱涝等级、旱涝周期与趋势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近40年来,流域各段的降水量都有增加的趋势,且存在突变,从源流区至下游突变时间依次提前;2... 以Mann—Kendall检验、z指数变换、最大熵谱和气候趋势系数方法分析塔里木河流域降水突变、旱涝等级、旱涝周期与趋势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近40年来,流域各段的降水量都有增加的趋势,且存在突变,从源流区至下游突变时间依次提前;20世纪60年代流域干旱多,旱情较重;70~80年代中期属于转换期,出现旱情和涝情较重;80年代后期以后干旱明显减少,雨涝居多,涝情重;90年代中期以来,下游趋势与其余区域不同;准3年周期是流域各段最重要的变化周期。近40年来,上游变湿显著,源流区和中游不显著,下游有微弱变湿趋势;NAO对中上游旱涝影响显著,对全流域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河流域 旱涝 时空变化 Z指数
下载PDF
基于遥感与GIS的渭库绿洲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变化研究 被引量:44
9
作者 马依拉.热合曼 买买提.沙吾提 +3 位作者 尼格拉.塔什甫拉提 依克丽曼.阿布都米提 马春玥 依尔夏提.阿不来提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6期5938-5951,共14页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研究是改善土地利用方式,对促进地区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选择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的渭库绿洲为研究区域,以1994和2016年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进行生态服务价值评估,应用格网、敏感性分析、空间自相关...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研究是改善土地利用方式,对促进地区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选择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的渭库绿洲为研究区域,以1994和2016年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进行生态服务价值评估,应用格网、敏感性分析、空间自相关等空间统计学方法来进一步揭示研究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1994—2016年间渭库绿洲土地利用变化/土地覆被变化较为显著,耕地,建设用地面积呈增长趋势,水域、草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呈递减趋势,耕地和草地面积变化最为剧烈。(2)1994—2016年,渭库绿洲的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呈减少趋势,由4895.67×10~6元减少到3864.78×10~6元,减少了1030.89×10~6元,年均减少0.96%;空间上表现为生态服务价值增值区及减值区呈包围态势,生态系统服务高值区域在不断缩小;同时生态系统单项服务价值呈现有增有减的趋势,废物处理、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娱乐文化等四项单项服务价值呈现下降趋势,而食物生产、气候调节、气体调节和原材料、土壤形成与保护等其他五项单项服务价值出现上升趋势。(3)敏感性分析表明,所有土地利用类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数的敏感性指数(CS)均小于1,说明生态价值系数(VC)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影响较小,模型能够合理评估该区域生态服务价值波动。(4)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表现出明显的空间自相关与空间聚集现象,生态服务价值高值聚集区主要分布在渭干河上游"克孜尔水库"周围和塔里木河北岸,并呈减少趋势,注意保护高值区的空间稳定性;低值聚集区主要集中在绿洲南部靠近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和北部靠近天山中部的山区以及库车河下游荒漠区域,这类区域在空间范围上呈连片连绵趋势,空间分布格局上基本保持稳定。(5)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库绿洲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 时空变化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 敏感系数 空间自相关
下载PDF
1980—2010年东北地区种植结构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44
10
作者 刘珍环 唐鹏钦 +2 位作者 范玲玲 杨鹏 吴文斌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1期4107-4119,共13页
【目的】探讨过去30年东北地区像元尺度种植结构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演变规律,为东北地区农业政策的调整提供科学基础。【方法】基于1980—2010年东北三省的玉米、大豆、水稻和小麦种植面积的县级统计数据,利用SPAM-China模型获取10 km像... 【目的】探讨过去30年东北地区像元尺度种植结构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演变规律,为东北地区农业政策的调整提供科学基础。【方法】基于1980—2010年东北三省的玉米、大豆、水稻和小麦种植面积的县级统计数据,利用SPAM-China模型获取10 km像元尺度上种植结构的分布信息,构建以像元内种植面积比例超过30%和占比前三位的种植结构类型的判定方式,利用空间叠加方法分析种植比例及其结构类型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运用像元结果初步阐明了东北地区的种植结构变化特征,首先种植规模的优先顺序在2000年左右发生了变化,由玉米>大豆>小麦>水稻变为玉米>大豆>水稻>小麦;其次,30年间共出现14种组合类型,包括6种水稻及其组合类型由1980年的8.30%增至2010年18.64%,主要分布于辽河平原、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等地;7种玉米及其组合类型占比超过三分之二,累积比例增长3.7%,主要分布在东北的中西部,是该地区的主要种植作物;5种大豆及其组合类型累积比例减少4.2%,空间上发生了显著的置换,由散布在三省的格局迅速北移集中于黑龙江;7种小麦及其组合类型累积比例从26.82%降为3.17%,是变化最为显著的种植结构类型,现有少量集中于黑龙江嫩江附近。再次,3种种植结构类型变化较多,一是由开垦耕地带来的新类型,占所有变化类型比例为20.91%,特别是黑龙江省拓荒带来的大规模水稻种植;二是单一作物型变化为两种或以上作物类型组合,占比为34.90%,组合作物主要为水稻和大豆;三是多种作物组合型变为单一作物型,将种植结构类型集聚,占比为41.36%,主要为玉米种植区的调整。【结论】过去30年种植结构类型变化规律为种植结构类型分布受玉米和大豆主导,其中大豆空间转移至黑龙江,水稻正成为东北地区重要种植类型,而小麦则持续萎缩至局部地区,种植结构类型变化趋势将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作物格局 种植结构类型 时空变化 像元尺度 东北地区
下载PDF
蓟运河流域地表水质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28
11
作者 陈利顶 李俊然 +2 位作者 郭旭东 傅伯杰 李广清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61-64,共4页
通过对不同时段和不同监测点环境监测数据的对比分析 ,研究蓟运河干流地表水质的时空变化特征 .结果发现 ,在空间上 ,蓟运河干流自上游至下游 ,地表水质总体上表现为不断恶化的趋势 ;在时间上 ,除了 NH4- N浓度有增加的趋势外 ,其它各... 通过对不同时段和不同监测点环境监测数据的对比分析 ,研究蓟运河干流地表水质的时空变化特征 .结果发现 ,在空间上 ,蓟运河干流自上游至下游 ,地表水质总体上表现为不断恶化的趋势 ;在时间上 ,除了 NH4- N浓度有增加的趋势外 ,其它各项监测指标的浓度 ,1 998年与 1 995年和 1 990年相比 ,没有明显的变化 .分析影响蓟运河地表水质变化的原因主要为 :土地利用结构变化 ,如耕地面积增加和林草地面积减少 ;城镇集中区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蓟运河 地表水质 时空变化 土地利用 水质监测
下载PDF
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时空动态研究 被引量:36
12
作者 刘玉 潘瑜春 陈秧分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3-48,共6页
以109个县(市)为基本单元,从经济发展水平、发展活力和发展潜力三方面进行县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评价,并应用ESDA等分析法揭示1990—2008年山东省县域经济的时空动态。结果表明:山东经济快速发展,县域经济差异先扩大再缩小,但整体变化幅... 以109个县(市)为基本单元,从经济发展水平、发展活力和发展潜力三方面进行县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评价,并应用ESDA等分析法揭示1990—2008年山东省县域经济的时空动态。结果表明:山东经济快速发展,县域经济差异先扩大再缩小,但整体变化幅度较小;城市辖区的发展速度明显快于其它地区,平原区经济发展缓慢;鲁东和鲁中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高、提升速度快,经济发展重心向东北部偏移;县市经济发展空间自相关显著,高—高集聚区集中分布在山东半岛,低—低集聚区主要分布在鲁西南黄淮平原区和鲁中南山地丘陵区,东西差异仍是导致山东省内经济差异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域经济发展 时空动态 ESDA 山东省
原文传递
近25 a关中地区土地利用及其景观格局变化 被引量:35
13
作者 杜金龙 朱记伟 +1 位作者 解建仓 马增辉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17-226,共10页
近25 a来,受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陕西省关中地区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化。以陕西省1990—2015年4期30 m栅格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利用GIS技术和景观生态学方法,对研究区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力进行分... 近25 a来,受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陕西省关中地区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化。以陕西省1990—2015年4期30 m栅格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利用GIS技术和景观生态学方法,对研究区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林地和草地为主,其中耕地面积最大,1990、2000、2010、2015年分别占46.25%、45.81%、44.73%和43.94%;(2)研究期内,耕地、草地面积持续减少,其中耕地减少面积较大,减少了12.79×104hm^2,林地、水域、城乡工矿居民用地面积均呈增加趋势,城乡工矿居民用地面积增加了14.94×104hm^2,增加幅度69.88%,未利用土地减少0.58×104hm^2,减少幅度38.16%;(3)由于人类活动干预,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相互转化频繁,主要表现为耕地转为城乡工矿居民用地、草地和林地,草地去向和来源主要为耕地和林地,林地去向和来源主要为耕地和草地等;(4)研究区景观形状指数、香农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分别从204.693 4、1.774 6、0.574 1上升到211.805 5、1.851 8、0.599 1,表明景观破碎化程度升高,异质性增加;(5)研究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及区域政策和农业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景观格局 关中地区 数量结构 时空变化 驱动力
原文传递
基于遥感和GIS相结合的广西海岸线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31
14
作者 黄鹄 胡自宁 +1 位作者 陈新庚 沈健全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6-70,共5页
利用不同时段的遥感影像、数字化地形图和历史航空相片,在地理信息系统平台上获取广西海岸线的时空变化资料,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近50年来,广西海岸线总的长度减小,在1955—1998年期间岸线长度呈递减趋势;(2)岸线由曲折向平直... 利用不同时段的遥感影像、数字化地形图和历史航空相片,在地理信息系统平台上获取广西海岸线的时空变化资料,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近50年来,广西海岸线总的长度减小,在1955—1998年期间岸线长度呈递减趋势;(2)岸线由曲折向平直化演变,其中围垦段的岸线相对平直;(3)风流岭江南岸及企沙东面鹿墩岛海岸的自然侵蚀幅度不大,岸线变形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岸线 时空变化 广西 遥感 GIS
下载PDF
吉林省耕地动态变化及其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被引量:30
15
作者 何艳芬 张柏 马超群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19-125,共7页
近50年来的统计资料显示,吉林省耕地面积的数量变化在建国后先增加后不断下降,渐趋于平缓,从1993年开始,耕地面积开始稍有增加。重点根据1986年和2000年TM影像解译后得到的土地利用图,分析了吉林省近15年来耕地的变化、转移及其空间分... 近50年来的统计资料显示,吉林省耕地面积的数量变化在建国后先增加后不断下降,渐趋于平缓,从1993年开始,耕地面积开始稍有增加。重点根据1986年和2000年TM影像解译后得到的土地利用图,分析了吉林省近15年来耕地的变化、转移及其空间分布。分析表明,耕地面积变化表现为其他土地利用类型转化为耕地的面积大于耕地转化为其它类型的面积。耕地的转移变化类型主要发生在耕地、林地和草地之间;变化发生的空间主要发生在吉林省西部的白城和松原两个地区。耕地在空间上的移动和转化也带来了质量的变化:耕地质量的变化主要是由于优质耕地被占用,新开垦的耕地主要为肥力较差的土壤,导致了全省土地质量下降;通过构建的空间分布质心模型,分别计算了近15年来的耕地分布质心和粮食生产质心偏移,计算结果表明:耕地的分布重心朝西北方向移动,而粮食生产质心并没有同样的变化趋势,也间接说明了耕地质量的降低。进一步分析对粮食生产的影响,讨论了今后吉林省粮食生产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变化 耕地 时空变化 粮食生产 GIS RS 吉林省
下载PDF
植被综合生态质量时空变化动态监测评价模型 被引量:33
16
作者 钱拴 延昊 +3 位作者 吴门新 曹云 徐玲玲 程路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8期6573-6583,共11页
为了能掌握全国植被综合生态质量的高低及其时空变化,构建了既能反映植被生产力又能反映植被覆盖度的植被综合生态质量指数,建立了植被综合生态质量指数年际对比和多年变化趋势评价模型。利用构建的指数和评价模型,以2017年作为监测评... 为了能掌握全国植被综合生态质量的高低及其时空变化,构建了既能反映植被生产力又能反映植被覆盖度的植被综合生态质量指数,建立了植被综合生态质量指数年际对比和多年变化趋势评价模型。利用构建的指数和评价模型,以2017年作为监测评价的当年,以2000-2017年作为评价的多年时段,对全国植被综合生态质量时空变化进行了监测评价。结果表明:(1)2017年全国大部地区植被综合生态质量指数高于2000-2016年多年平均值,生态质量偏好;2017年福建、广西、海南、广东、云南植被综合生态质量位居全国前五位,构建的植被综合生态质量指数及其年际对比模型可以定量反映全国植被综合生态质量的空间差异和年际差异。(2)全国有90.7%的区域2000-2017年植被综合生态质量指数呈提高趋势,东北地区西部、内蒙古东部、华北大部、西北地区东部、西南地区东部、华南西部等地生态质量指数提升明显,构建的植被综合生态质量指数多年变化趋势评价模型可以定量反映植被生态质量的多年变化趋势和幅度。(3)南方大部地区2000-2017年平均年植被综合生态质量指数在50.0以上,北方大部地区在50.0以下;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在20.0以上,西部大部地区在20.0以下,表明南方大部地区年植被生态质量好于北方、中东大部好于西部。可见,构建的植被综合生态质量指数及其年际对比和多年变化趋势评价模型,能够监测评价当年和多年全国植被综合生态质量的时空变化,可为掌握全国植被生态质量动态提供模型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综合生态质量指数 净初级生产力 覆盖度 时空变化 监测评价
下载PDF
贵州乌蒙山区资源相对承载力的时空动态变化 被引量:33
17
作者 李旭东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33-244,共12页
贵州乌蒙山区是国家划定的18片贫困区之一,随着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加速,山区人地资源矛盾日趋突出,已严重阻碍了乌蒙山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运用并改进了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思路和计算方法,研究了1995.2006年贵州乌蒙... 贵州乌蒙山区是国家划定的18片贫困区之一,随着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加速,山区人地资源矛盾日趋突出,已严重阻碍了乌蒙山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运用并改进了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思路和计算方法,研究了1995.2006年贵州乌蒙山区自然资源、经济资源、生活水平的相对承载力和综合承载力的时空动态变化过程。对于认清和把握乌蒙山区资源承载力变化规律,完善山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成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研究表明:贵州乌蒙山区人15严重超载,而承载人口的主要资源为土地资源,经济资源和生活水平承载力偏低;相对资源承载力空间差异显著,绝大多数县域综合承载力均处于超载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相对承载力 时空变化 贵州乌蒙山区
原文传递
西南地区近14a植被覆盖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33
18
作者 张勃 王东 +3 位作者 王桂钢 马琼 张国斌 季定民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56-964,共9页
基于1999~2012年NDVI数据,结合气温和降水资料,运用GIS和RS技术,分析了西南地区近14a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特征及与气温、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1)该区植被生长良好,各植被类型NDVI均呈显著增加趋势。空间整体表现为改善状态,改善面... 基于1999~2012年NDVI数据,结合气温和降水资料,运用GIS和RS技术,分析了西南地区近14a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特征及与气温、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1)该区植被生长良好,各植被类型NDVI均呈显著增加趋势。空间整体表现为改善状态,改善面积远大于退化面积,严重退化区仅占1.18%。退化区分布于横断山地北部、四川盆地东部以及云贵高原中部。(2)植被覆盖变化将以良性发展为主,但强持续性的退化区和弱持续性的改善区应值得关注;强持续性的退化区主要分布在横断山地中北部、云贵高原中西部、若尔盖高原中部、四川盆地与若尔盖高原相交区域;草原强持续性的退化面积最大,针阔混交林强持续性的改善面积最大。(3)NDVI与温度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而与降水及干旱指数变化的关系不太明显,温度是影响该区植被变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 时空变化 相关性 西南地区
原文传递
干旱区水土资源时空变化的定量研究 被引量:23
19
作者 马兴旺 李保国 程远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09-114,共6页
水资源是制约干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自然因素 ,水、土资源利用在时间和空间上平衡与否的矛盾影响着干旱区生态环境与社会发展。用定量化的数学模型表示二者的互相影响 ,能描述、解释和预测二者关系并能为制定对策提供依据。本文... 水资源是制约干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自然因素 ,水、土资源利用在时间和空间上平衡与否的矛盾影响着干旱区生态环境与社会发展。用定量化的数学模型表示二者的互相影响 ,能描述、解释和预测二者关系并能为制定对策提供依据。本文首先分析了干旱区土地利用与水资源的相互影响 ,然后对水土资源相互影响下时空变化的模拟方法和理论进行了综述。一方面从蒸散的计算、模拟地下水补给、模拟区域尺度上土地利用影响、模拟土地管理措施影响、模拟抽取地下水影响、以系统方法模拟土地利用影响等几方面对土地利用影响下水资源的时空变化模拟进行了综述。同时对水资源影响下土地利用变化的模拟从主要考虑水文作用的水文 -植被模型的建立应用及引入人为因素为驱动力的土地利用变化模拟两方面做了综述。文章最后进一步概括了干旱区水土资源时空变化模拟的趋势并就此方面的研究提出了三点展望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区 土地利用 时空变化 水资源 水文作用 土地资源
下载PDF
1961~2010年江浙沪地区夏季高温热浪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29
20
作者 李琪 苏欢 +2 位作者 史雨涵 王连喜 吴东丽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06-513,共8页
利用我国江浙沪地区26个气象站1961~2010年夏季(6~8月)逐日最高气温资料,选择导致死亡率突然增加而确定的高温热浪指标,研究了江浙沪地区高温热浪日数、频次和强度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江浙沪地区是高温热浪天气的高发区,高温热... 利用我国江浙沪地区26个气象站1961~2010年夏季(6~8月)逐日最高气温资料,选择导致死亡率突然增加而确定的高温热浪指标,研究了江浙沪地区高温热浪日数、频次和强度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江浙沪地区是高温热浪天气的高发区,高温热浪天气存在显著的地理差异。江浙沪地区平均高温热浪日数、频次和强度随时间的变化趋势极为相似: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前期呈现减少(弱)趋势,80年代后期呈现增多(强)趋势。总体上看,江浙沪地区受高温热浪袭击时间越来越长,频率越来越高。近50a江浙沪地区夏季高温热浪天气呈南转的趋势。高温热浪天气受全球变暖与城市热岛效应的共同影响而逐渐加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浙沪地区 高温热浪 时空变化 频率 强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