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mmersing Treatment of Steel Plate Surface in Steel-Aluminum Solid to Liquid Bonding 被引量:2
1
作者 Peng Zhang Yunhui Du +4 位作者 Xueping Ren Yonglin Kang Hanwu Liu Jianzhong Cui Limin Ba (Materi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chool,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ique Beijing, Beijing 100083, China)(Metal Forming Department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Shenyang 1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erals,Metallurgy and Materials》 SCIE EI CAS CSCD 1999年第1期57-60,共4页
The interfacial status of the steel-aluminum solid to liquid bonding plates (their steel plate surfaces were or were not immersed in flux aqueous solution) were measured by using SEM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and... The interfacial status of the steel-aluminum solid to liquid bonding plates (their steel plate surfaces were or were not immersed in flux aqueous solution) were measured by using SEM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and X-ray diffraction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layer of flux (the minimum thickness was 15 μm on the steel plate surface) could protect the steel plate surface from oxidizing effectively at high temperature in solid to liquid bonding. The melt temperatUre of the flux should be lower than 580 ℃ so that it could be melted and removed completely. No. 1 flux (patent product made by the author) made up of halogeindes could also force liquid aluminum to infiltrate into steel plate surface and thus the interfacial shear strength of the bonding plate was rather lar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eel-aluminum solid to liquid bonding plate steel plate surface immerse flux melt temperature interfacial shear shrength
下载PDF
基于多参数耦合的蓄冷温控箱冷板对流换热参数优化 被引量:3
2
作者 郭嘉明 吴旭东 +4 位作者 林诗涛 曾志雄 沈昊 魏鑫钰 吕恩利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9期228-235,共8页
蓄冷温控箱利用低温相变材料储存冷量,通过缓慢释放调节并保持箱内温度,目前仍存在冷量释放速率无法控制、剩余冷量预测难等问题,而蓄冷板表面对流换热系数直接影响冷量的释放速率。针对以上问题,搭建了蓄冷板表面对流换热系数测量试验... 蓄冷温控箱利用低温相变材料储存冷量,通过缓慢释放调节并保持箱内温度,目前仍存在冷量释放速率无法控制、剩余冷量预测难等问题,而蓄冷板表面对流换热系数直接影响冷量的释放速率。针对以上问题,搭建了蓄冷板表面对流换热系数测量试验平台,研究不同环境及蓄冷板参数对表面对流换热系数的影响。采用二次回归正交试验设计方案,探究了蓄冷区进口空气流速、进口空气温度、蓄冷板传热面积以及蓄冷板间距对表面对流换热系数的影响,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建立了表面对流换热系数二阶预测模型,获得影响表面对流换热系数大小较显著的因素及较优的参数组合。试验结果表明:进口空气温度和蓄冷板传热面积的交互效应最大;通过响应曲面法建立的表面对流换热系数预测模型,得到最优参数组合为:进口空气流速4 m/s,进口空气温度25℃,蓄冷板传热面积0.455 m^(2),蓄冷板间距0.04 m,模型决定系数值为0.9274,变异系数为5.78%。回归模型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最大误差为3.58%,平均相对误差为2.69%,表明该模型可以快速、准确地预测不同条件下的蓄冷板表面对流换热系数。试验结果为蓄冷温控箱冷量释放速率精准调控及剩余冷量预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热 温度 蓄冷运输箱 蓄冷板 对流换热系数 正交试验 响应曲面法
下载PDF
平面布置振荡热管壁面温度分布特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赵孝保 李奇贺 +1 位作者 董宏伟 恽超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 CAS 2005年第1期16-19,共4页
实验测量了由振荡热管冷凝段构成的平板表面中管束壁面上横向和纵向温度,对升负荷和降负荷过程中壁面温 度分布特性进行了分析.实验表明平板表面外侧管壁面温度波动幅度较大,中间点温度比较均匀;受管束内汽液流动及剧烈 振荡的影... 实验测量了由振荡热管冷凝段构成的平板表面中管束壁面上横向和纵向温度,对升负荷和降负荷过程中壁面温 度分布特性进行了分析.实验表明平板表面外侧管壁面温度波动幅度较大,中间点温度比较均匀;受管束内汽液流动及剧烈 振荡的影响,在热管蒸发段壁面温度达到90℃时,平板表面温度均匀程度最好;当蒸发段壁面温度为120℃时,横向各点温 度相差比较大.管束壁面纵向温度分布实验表明:蒸发段壁面温度为40℃时,热管未启动;而在120℃时热管完全启动,各测 点温度相差不大;在60℃~80℃时,纵向温度相差较大,温度分布不均匀,靠近蒸发段的测点温度升高较快;蒸发段壁面温度 在80℃以上时,平板表面纵向温度趋于均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荡热管 温度分布 平板表面 温度均匀度
下载PDF
镀锡用板MR T-4CA产品的热轧生产及工艺优化 被引量:1
4
作者 齐志国 孙明军 《梅山科技》 2011年第4期1-4,共4页
介绍了镀锡板产品的主要特点和技术要求,针对梅钢热轧生产MR T-4CA产品过程中的温度、板形、表面等生产控制难点,结合梅钢产线装备特点,提出了有效的对策措施,进行优化改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 轧制 温度 板形 表面
下载PDF
电子束预热底板表面温度的测量及数值模拟 被引量:1
5
作者 杨钟毓 齐海波 许红彬 《焊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3-76,117,共4页
针对电子束选区熔化成形技术中存在的真空辐射环境及表面不允许破坏的情况,提出热电偶测温和数值模拟相结合测温的方法对经电子束预热处理的底板表面温度进行测量.热电偶测温为数值模拟中电子束热效率、电子束作用深度和底板厚度三个因... 针对电子束选区熔化成形技术中存在的真空辐射环境及表面不允许破坏的情况,提出热电偶测温和数值模拟相结合测温的方法对经电子束预热处理的底板表面温度进行测量.热电偶测温为数值模拟中电子束热效率、电子束作用深度和底板厚度三个因素的水平进行优化,从而得到合理的数值模拟程序,并利用该数值模拟程序和优化的因素水平对底板表面温度进行合理的预报.结果表明,采用数值模拟及热电偶底面测温相结合可以得到精确度较高的表面温度,底板表面温度达到钛合金粉末烧结温度800℃时的电子束预热时间为1 600 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板表面测温 数值模拟 真空预热 电子束选区熔化成形
下载PDF
铝合金连续铸轧立板控制实践
6
作者 王义仁 肖燕华 +4 位作者 施念文 杨红存 李光林 惠世源 赵泽灿 《云南冶金》 2022年第4期118-121,共4页
铝合金连续铸轧立板成功率的高低,对铸轧生产效率、质量、成本控制有重要影响,铸轧生产正常组织就须控制好整个立板过程,确保一次立板成功。通过对铝合金连续铸轧立板的立板准备过程、放铝出板操作过程、立板晶粒度控制、立板板型和表... 铝合金连续铸轧立板成功率的高低,对铸轧生产效率、质量、成本控制有重要影响,铸轧生产正常组织就须控制好整个立板过程,确保一次立板成功。通过对铝合金连续铸轧立板的立板准备过程、放铝出板操作过程、立板晶粒度控制、立板板型和表面质量控制的分析研究,经生产实践确定了相应的操作步骤和控制参数,制定规范控制要求,达到保证立板成功率和立板质量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板 温度 晶粒度 板型 板面质量
下载PDF
轧制道次间插入冷却对特厚钢板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吴俊宇 王斌 +1 位作者 王丙兴 王昭东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582-1587,共6页
使用实验轧机旁冷却装置配合轧机进行轧制实验,研究轧制道次间不同冷却工艺对特厚钢板组织和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道次间冷却工艺可以在全厚度方向获得组织细化及强韧性提高效果,采用强冷道次间冷却实验钢1/4处晶粒尺寸可... 使用实验轧机旁冷却装置配合轧机进行轧制实验,研究轧制道次间不同冷却工艺对特厚钢板组织和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道次间冷却工艺可以在全厚度方向获得组织细化及强韧性提高效果,采用强冷道次间冷却实验钢1/4处晶粒尺寸可细化至10μm,强度为376 MPa,-40℃冲击功为169 J;心部晶粒尺寸可细化至15μm,强度为360 MPa,-40℃冲击功为123 J.本工艺可形成470μm厚表层细晶层,晶粒尺寸可细化至5μm;粗轧道次间插入冷却工艺轧制钢板强度和冲击韧性优于中间坯冷却工艺;随冷却强度增加,钢板内部组织明显细化且强度大幅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次间冷却 差温轧制 特厚板 晶粒细化 变形渗透 表层细晶层
下载PDF
基于敏感度分析法的碳纤维加热复合板发热均匀性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张晓梅 石建军 +3 位作者 贾彬 莫军 苏尧 蒲志强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21年第4期54-59,共6页
为研究碳纤维电加热材料表面的发热均匀性,设计了一种由碳纤维丝束与碳纤维布复合而成的碳纤维复合材料板,下侧基体部分为4层碳纤维布/环氧树脂预浸料,上侧发热功能部分为碳纤维发热丝/环氧树脂预浸料。实验研究了碳纤维丝布置间距与加... 为研究碳纤维电加热材料表面的发热均匀性,设计了一种由碳纤维丝束与碳纤维布复合而成的碳纤维复合材料板,下侧基体部分为4层碳纤维布/环氧树脂预浸料,上侧发热功能部分为碳纤维发热丝/环氧树脂预浸料。实验研究了碳纤维丝布置间距与加热功率对复合板表面发热温度的影响,并在已有试验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复合板表面温度差拟合公式。结果表明:复合板表面的温度差受碳纤维丝布置间距影响较大,受到加热功率影响较小,拟合结果与试验结果相接近,该经验公式可为碳纤维丝束加热复合板的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纤维复合板 电加热试验 布置间距 加热功率 板表面温度差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