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朱熹评胡宏《知言》“善不足以言性”——旨在批评将“本然之性”与“气质之性”分成两截 被引量:2
1
作者 乐爱国 《哲学分析》 CSSCI 2020年第5期62-72,196,共12页
对于胡宏《知言》所谓“性也者,天地鬼神之奥也。善不足以言之,况恶乎哉”以及胡安国所言“孟子道性善云者,叹美之词,不与恶对”,朱熹作了深入分析。他依据程颢所言“善固性也,然恶亦不可不谓之性”,既讲“本然之性,固浑然至善,不与恶对... 对于胡宏《知言》所谓“性也者,天地鬼神之奥也。善不足以言之,况恶乎哉”以及胡安国所言“孟子道性善云者,叹美之词,不与恶对”,朱熹作了深入分析。他依据程颢所言“善固性也,然恶亦不可不谓之性”,既讲“本然之性,固浑然至善,不与恶对”,又讲“气质之性”之有善恶,认为胡宏所谓“善不足以言性”,是“本然者是一性,善恶相对者又是一性”的“两性”,是“分成两截”,只是讲“本然之性”之至善,而没有讲性之有善恶,因而具有“性无善恶”之意。换言之,朱熹并不是批评胡宏主张“本然之性”无善无恶,而是批评他只讲“本然之性”之至善,而没有讲“气质之性”之善恶对待。尤其是,朱熹明确认为,胡宏讲“本然之性”之至善,在根本上不同于告子讲“性无善无不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胡宏 本然之性 气质之性 至善 性无善恶
下载PDF
改变气质:教育的工夫 被引量:7
2
作者 毕世响 《江苏教育研究》 2009年第5期3-7,共5页
天文望远镜可以观察到太空中的星斗,看不穿人心,盲人能够看穿人心;电子显微镜可以观察到细胞的构成,看不到人性,盲人能看到人性。这是现代社会两类知识——关于自然的科学技术知识体系,与关于人心和人性的道德知识体系——之间的龃龉,... 天文望远镜可以观察到太空中的星斗,看不穿人心,盲人能够看穿人心;电子显微镜可以观察到细胞的构成,看不到人性,盲人能看到人性。这是现代社会两类知识——关于自然的科学技术知识体系,与关于人心和人性的道德知识体系——之间的龃龉,也是科学时代人心的沦丧。知识在根本上是人心与人性本身,也是人心与人性的自我运用,不是外在于人心与人性的东西,而是心的本源智慧的外化,又回归到心的本源智慧。作为教育基本内容的知识,使人在人文世界的气质之性,皈依于天地之性,方是教育的最大工夫,亦是人生至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载 人性 天地之性 气质之性 改变气质
下载PDF
“灭人欲”与“御人欲”:程颐与叶适“欲”思想比较研究
3
作者 冀晋才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33-42,共10页
程颐与叶适分别作为程朱理学与永嘉学派的代表人物,二人在“欲”思想上存在根本性差异:程颐否定“欲”为人之天性,将之限定于气质之性范畴,用以揭示人性之恶的由来,最终确立了“存天理,去人欲”的宗旨;叶适认为“欲”是人性之固有内容,... 程颐与叶适分别作为程朱理学与永嘉学派的代表人物,二人在“欲”思想上存在根本性差异:程颐否定“欲”为人之天性,将之限定于气质之性范畴,用以揭示人性之恶的由来,最终确立了“存天理,去人欲”的宗旨;叶适认为“欲”是人性之固有内容,强调在齐家治国中通过有效手段“御人欲”。这种差异的形成与二人各自所处之历史环境密切相关。程颐聚焦中唐以来社会道德体系的崩塌,以及王安石变法对宋神宗与士大夫群体利欲之心的鼓动,故而强烈呼吁“穷天理”“去人欲”;叶适则心忧南宋长期面临的内外危机,以及与此危局极不适宜的苟且偷安、空谈心性的士大夫群体,积极提倡修实学、行实政、成实德的事功思想,主张“内外交相成”,以“御人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颐 叶适
下载PDF
先秦传世文献“情”考辨 被引量:5
4
作者 张金梅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24-128,共5页
对于先秦传世文献中的"情",李天虹和欧阳祯人都曾作过细致论述,既有其合理内核,也有其明显不足。从先秦"性""情"说的大背景中考察,"情"在先秦传世文献中应具有两种含义:一种与"性"相... 对于先秦传世文献中的"情",李天虹和欧阳祯人都曾作过细致论述,既有其合理内核,也有其明显不足。从先秦"性""情"说的大背景中考察,"情"在先秦传世文献中应具有两种含义:一种与"性"相对,具有形上意味,指人或物的自然本性;一种有形下意味,又可分为两类:(1)主观的,指内心之实;(2)客观的,指事物之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情 情性
下载PDF
孙思邈“养性”内涵发微
5
作者 杨丽 王德辰 +1 位作者 刘国华 李良松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5411-5414,共4页
基于道、儒、佛三家思想,从养性之源、养性之理、养性之用三方面对孙思邈“养性”内涵进行了探讨。此性以道家为基色,以儒家为提升,以佛家为依归,含自然之性、气质之性、道德之性三层次:自然之性即生物本能、生理欲望、心理情绪,孙思邈... 基于道、儒、佛三家思想,从养性之源、养性之理、养性之用三方面对孙思邈“养性”内涵进行了探讨。此性以道家为基色,以儒家为提升,以佛家为依归,含自然之性、气质之性、道德之性三层次:自然之性即生物本能、生理欲望、心理情绪,孙思邈以“形勿极”节之;气质之性即感物而起、习染而变而成的脾性、习气,孙思邈以“和神导气”调之;道德之性即儒家之“仁”、道家之“道”、佛家之“佛性”,孙思邈以“道自平其心”养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思邈 养性 自然之性 气质之性 道德之性
原文传递
论谢章铤词学性情说的独特内涵 被引量:2
6
作者 袁志成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4期15-18,共4页
谢章铤词学体系以性情为核心,其词学性情说建立在前人及时代环境需要的基础上,打上其独特的内涵。其性情主要分为悲与乐,具体内容落实到五伦之情,同时在诗词体性辨异的基础上,区分为工诗者余于性、工词者余于情。
关键词 谢章铤 词学 性情说 内涵
下载PDF
嵇康的自然观及其以“自然”为核心的生命实践和价值追求 被引量:1
7
作者 相福星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19年第3期66-75,共10页
嵇康以汉代元气论为基础构建起了以"和"为最高价值取向的整体自然观,把元气自然观上升到本体论高度,认为万物皆归于自然,禀元气之自然而生,亦皆有其相应自然之理,自然之理作用于人便是人之自然性情。万物顺应自然之理而变化发... 嵇康以汉代元气论为基础构建起了以"和"为最高价值取向的整体自然观,把元气自然观上升到本体论高度,认为万物皆归于自然,禀元气之自然而生,亦皆有其相应自然之理,自然之理作用于人便是人之自然性情。万物顺应自然之理而变化发展,最终达到"自然之和"的最高理想境界。继而嵇康又以"自然"为基础,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人生哲学及其政治哲学命题。所以,嵇康的"自然"是一个融合了天道人道、由天及人的概念,他以"自然"为基点建立了包括宇宙生成、天人关系、价值追求和理想政治在内的一系列观点。"自然"是嵇康思想体系和人生实践的价值依据、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之体 自然之理 自然性情 自然之和 越名教而任自然
下载PDF
颜元《存性编》人性思想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陈世放 黄楚文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6-42,共7页
研究人性论必须区分两个层次:其一是人性的内涵和外延,其二是理想的、先验的人性和现实的、经验的人性,这是澄清人性论之争的关键。颜元《存性编》人性论的主旨是为了倡导尧、舜三事、六府之道,周、孔三物:六德、六行、六艺之学,并批判... 研究人性论必须区分两个层次:其一是人性的内涵和外延,其二是理想的、先验的人性和现实的、经验的人性,这是澄清人性论之争的关键。颜元《存性编》人性论的主旨是为了倡导尧、舜三事、六府之道,周、孔三物:六德、六行、六艺之学,并批判程朱的气质性恶论。实际上颜元的人性论和程朱的人性论在旨趣上是一致的,其差异就在于混淆了先验与经验的区别。从理想、应该的角度而言,人总是要向善,且要抑恶扬善;但从现实、事实的角度而言,人总是会作恶,而且极易作恶。所以人性要修养,要约束,要建设,不能放任自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性 气质之性 性善论 气质性恶
下载PDF
性是理抑或理气合——朱子、阳明对孟子言“性”的不同理解
9
作者 蔡家和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9,共9页
阳明与朱子对性善论的诠释不同。朱子认为性是理、是天理,性中只有仁义礼智,即是道德性,又依循于程子而有"论性不论气,不备"之说,视孟学于气有所不备,因此要于性外再补一个气质之性,于是则有二性之说:即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 阳明与朱子对性善论的诠释不同。朱子认为性是理、是天理,性中只有仁义礼智,即是道德性,又依循于程子而有"论性不论气,不备"之说,视孟学于气有所不备,因此要于性外再补一个气质之性,于是则有二性之说:即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至于阳明学则是针对朱子而起,朱子的二元之性在阳明处都一一地被缝补,视性为理、气相合。由此需以《孟子·告子上》为文本依据,对阳明与朱子的孟学尤其孟子性善论做一比较性审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之谓性 气质之性 性即理 理气相合
下载PDF
元代诗歌批评对元代多民族诗人创作特色的总结和提升
10
作者 刘哲妤 《集宁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第6期65-71,共7页
宋金南北对峙的百余年间,南北诗歌皆承袭北宋诗发展延续,历久而弊。在对金季宋末诗歌批评、总结、整改的过程中,元代多民族诗人师法唐宋而有所提升,在诗歌发生、创作、形式等方面有了新的突破,提出了关乎性情与自然的“本乎情而得其自... 宋金南北对峙的百余年间,南北诗歌皆承袭北宋诗发展延续,历久而弊。在对金季宋末诗歌批评、总结、整改的过程中,元代多民族诗人师法唐宋而有所提升,在诗歌发生、创作、形式等方面有了新的突破,提出了关乎性情与自然的“本乎情而得其自然之妙”论。元代诗歌批评即从元人主唐论、宗宋论、独创论来总结元代多民族诗人诗歌创作的。这些诗论也影响到多民族诗人的创作,使他们的诗歌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批评 多民族 主唐 宗宋 性情 自然
下载PDF
庄子学说中“情”与“性”的复归 被引量:1
11
作者 祁梦珠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7期115-118,共4页
庄子哲学中不断发出“反其性情”“反其真”“复返自然”的呼声,表达了其思想中向浑全朴素的复归。所谓“反情”“反性”之“反”就是回归、复返之意。庄子的性、情均是与生俱来的本源自然性。情与性在现实境域中的偏失,决定了其思想要... 庄子哲学中不断发出“反其性情”“反其真”“复返自然”的呼声,表达了其思想中向浑全朴素的复归。所谓“反情”“反性”之“反”就是回归、复返之意。庄子的性、情均是与生俱来的本源自然性。情与性在现实境域中的偏失,决定了其思想要返归这种本源自然性。性是本然之性在形而上之域的规定,情是本然之性在现实中的具体展开,庄子主张“性情不离”,性是从“道”中所获得的个体合理性。因此,其思想中向情与性的回返,即是向其哲学最高境界“道”的复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复归
下载PDF
“文如其人”的认识误区与负面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崔德香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9年第3期10-14,共5页
"文如其人"观念在中国文艺理论的创作论、作品论、鉴赏论等方面都有着深刻的印迹。关于"文如其人",大体有两种代表性观点,一是强调作品思想内容与作者道德人格的一致,一是强调作品风格与作者气质性情的一致。这两... "文如其人"观念在中国文艺理论的创作论、作品论、鉴赏论等方面都有着深刻的印迹。关于"文如其人",大体有两种代表性观点,一是强调作品思想内容与作者道德人格的一致,一是强调作品风格与作者气质性情的一致。这两种观点均无法揭示作品和创作的真正本质,均不能带来对作品和创作的更深入地理解。以道德人格或气质个性统一"文"和"人",既是束缚了"文"和"人",又是曲解了"文"和"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如其人” 道德人格 气质个性 认识误区 负面影响
下载PDF
何良俊的文艺理论及其松江文化背景
13
作者 汪涤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 2020年第2期475-493,共19页
针对何良俊研究中文学艺术理论研究涉及层面不足,理论术语表达相互矛盾歧义不断的问题,本文对何良俊诗文、戏曲与书画三大领域、五种艺术形式的理论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何良俊复古文学艺术理论的独特性,分析了这些文学艺术理论之间的一... 针对何良俊研究中文学艺术理论研究涉及层面不足,理论术语表达相互矛盾歧义不断的问题,本文对何良俊诗文、戏曲与书画三大领域、五种艺术形式的理论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何良俊复古文学艺术理论的独特性,分析了这些文学艺术理论之间的一致性所在。文章还探讨了何良俊率先提出系统、全面的复古文学艺术理论的松江文化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古 性情 本色
原文传递
性情正还得性情真——论朱鹤龄的诗学理论
14
作者 周雪根 张兰菊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2期103-106,共4页
朱鹤龄论诗的思想内容,要求诗"上之补裨风化,下之陶写性情",主张性情正;又倡导性情真:诗必须真实地表达思想感情,有感而发,有为而作。在此基础上,其卓有见识地强调人品正:只有高尚正直的人品,才能表达出正且真的性情。他论诗... 朱鹤龄论诗的思想内容,要求诗"上之补裨风化,下之陶写性情",主张性情正;又倡导性情真:诗必须真实地表达思想感情,有感而发,有为而作。在此基础上,其卓有见识地强调人品正:只有高尚正直的人品,才能表达出正且真的性情。他论诗的艺术风格,提倡转益多师、风格多样化,主张兼容并蓄,博采众长。朱氏在诗学上识解宏通,许多观点与后来的诗论大家叶燮相通,发《原诗》理论的先声。其为艳体诗的论辩,与沈德潜、薛雪的保守落后比,进步观点尤为难能可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学 性情 人品 不专一说
下载PDF
罗钦顺的气质人性论
15
作者 张立新 《安顺学院学报》 2011年第4期79-81,89,共4页
罗钦顺是明代中期气学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在理气论上,他主张气为本体,理气不能分离,理乃气之理。在理气论思想的影响下,他的人性论表现为明显的气质人性论,反对将人性分为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认为性乃人之生理,离气质则无天命之性,性... 罗钦顺是明代中期气学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在理气论上,他主张气为本体,理气不能分离,理乃气之理。在理气论思想的影响下,他的人性论表现为明显的气质人性论,反对将人性分为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认为性乃人之生理,离气质则无天命之性,性必有欲,欲出于天而非恶。罗钦顺的气质人性论思想,是明清人性论由天命、气质二分的人性论向气质一元人性论转变的开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钦顺 理与气 气质之性
下载PDF
一元而非二元的理学“性”论--论“气质之性”非“气质的性”
16
作者 毕明良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1-10,共10页
理学的“性”是本体化的概念,其“性”论解释了人与物、人与人、物与物的种种差别,不是狭义的人性论,而是其本体论之一部分。“气质之性”不是指气质本身的“性”,而是指本体意义的“天地之性”透过人物所禀的具体气质而在经验世界呈现... 理学的“性”是本体化的概念,其“性”论解释了人与物、人与人、物与物的种种差别,不是狭义的人性论,而是其本体论之一部分。“气质之性”不是指气质本身的“性”,而是指本体意义的“天地之性”透过人物所禀的具体气质而在经验世界呈现出来的具体状态,“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是体用关系,而非并列的二元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学 气质之性 天地之性 性论
下载PDF
论析与评价董仲舒的人性论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存山 《衡水学院学报》 2022年第2期6-12,共7页
人性论在儒家思想或中国哲学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先秦儒家的人性论思想丰富,从孔子到子思虽未明言性善,但有性善论的倾向,到了孟子明确提出性善论,荀子提出性恶论。董仲舒的人性论继先秦儒家人性论之后,开汉代儒学的人性论之先,... 人性论在儒家思想或中国哲学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先秦儒家的人性论思想丰富,从孔子到子思虽未明言性善,但有性善论的倾向,到了孟子明确提出性善论,荀子提出性恶论。董仲舒的人性论继先秦儒家人性论之后,开汉代儒学的人性论之先,他提出性三品说、以中民论性说和性善情恶说。董仲舒的人性论对后世的人性论思想产生了重要的、深远的影响,尤其是“性三品”说在由汉至唐乃至宋初的人性论史上占有主流地位。在先秦儒学与宋明理学人性论之间,董仲舒的人性论是儒学发展中的重要一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人性论 性三品说 性善情恶 中民之性
下载PDF
王船山对宋明性道之学的总结、批判与弘扬
18
作者 赵载光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4期15-18,共4页
王船山纠正程、朱理学“理、气分立”和理欲对立的观念;批判陆、王心学,“销行入知”的“知行合一论”;宏扬周敦颐、张载“气性合一”和“以诚论性”的哲学,把宋明新儒学的性道之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关键词 气性合一 以诚论性 理欲合性
下载PDF
略谈中国花鸟画的情趣美 被引量:1
19
作者 韦自强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154-156,共3页
中国花鸟画创作所要达到的境界是情趣美 ,情趣美基本表现在三个方面 ,即借题发挥、直抒胸臆的抒情美 ,自然真率、趣味浓郁的生活美 ,烂漫多姿、山野花鸟的自然美。这三者之间 ,既有区别 ,又相互交错 ,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关键词 花鸟画 情趣美 抒情美 生活美 自然美
下载PDF
试析王夫之诗学“诗乐一理”论 被引量:1
20
作者 陶水平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10-118,共9页
明清之际的王夫之论诗评诗既讲诗歌的情景交融 ,又追求诗歌的声情并茂 ,从而将其诗学研究推向了中国古代诗学和美学集大成的历史总结者的高度。概而言之 ,船山诗学“诗乐一理”的要义在于 ,强调诗歌艺术更靠近“乐”而非“文”。这一诗... 明清之际的王夫之论诗评诗既讲诗歌的情景交融 ,又追求诗歌的声情并茂 ,从而将其诗学研究推向了中国古代诗学和美学集大成的历史总结者的高度。概而言之 ,船山诗学“诗乐一理”的要义在于 ,强调诗歌艺术更靠近“乐”而非“文”。这一诗学命题是对宋人“以文为诗”的反拨 ,是对沈约“四声”说的纠正。“诗乐一理”说无论在船山诗学和美学的理论体系中 ,还是在整个中国古典诗学和美学研究史上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夫之 诗学 '诗乐-理'论 中和美 诗歌 音乐美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