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4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cognize seismic anomaly of telluric field by data projection vertical to the polarization 被引量:2
1
作者 阮爱国 赵和云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CSCD 2000年第2期189-194,共6页
Based on the telluric field data from a Sino-France cooperation st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linear characteristic of telluric field polarizat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new method, called vertical projection to the... Based on the telluric field data from a Sino-France cooperation st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linear characteristic of telluric field polarizat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new method, called vertical projection to the polarization, to recognize seismic electrical anomaly from observation background. Through careful analysis of polarization variation in different time intervals, it is determined that the best time interval for the regression of polarization is 24 h. Telluric observational data from two earthquakes, one is Yongdeng M_s=5.8 earthquake on July 22, 1995, the other is west Tianzhu M_s=5.4 earthquake on June 1, 1996, are processed by this new method, it is interesting to discover that abnormal electrical signals appeared 28 days and respectively. The limit condition of using this method is discussed final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lluric field anomaly polarization projection
下载PDF
A possible mechanism of stimulation of seismic activity by ionizing radiation of solar flares
2
作者 Valery M.Sorokin Alexey K.Yashchenko Victor A.Novikov 《Earthquake Science》 2019年第1期26-34,共9页
A possible mechanism of earthquake triggering by ionizing radiation of solar flares is considered.A theoretical model and results of numerical calculations of disturbance of electric field,electric current,and heat re... A possible mechanism of earthquake triggering by ionizing radiation of solar flares is considered.A theoretical model and results of numerical calculations of disturbance of electric field,electric current,and heat release in lithosphere associated with variation of ionosphere conductivity caused by absorption of ionizing radiation of solar flares are presented.A generation of geomagnetic field disturbances in a range of seconds/tens of seconds is possible as a result of large-scale perturbation of a conductivity of the bottom part of ionosphere in horizontal direction in the presence of external electric field.Amplitude-tim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eomagnetic disturbance depend upon a perturbation of integral conductivity of ionosphere.Depending on relation between integral Hall and Pedersen conductivities of disturbed ionosphere the oscillating and aperiodic modes of magnetic disturbances may be observed.For strong perturbations of the ionosphere conductivities amplitude of pulsations may obtain^102 nT.In this case the amplitude of horizontal component of electric field on the Earth surface obtains 0.01 mV/m,electric current density in lithosphere-10-6 A/m2,and the power density of heat release produced by the generated current is 10-7 W/m3.It is shown that the absorption of ionizing radiation of solar flares can result in variations of a density of telluric currents in seismogenic faults comparable with a current density generated in the Earth crust by artificial pulsed power systems(geophysical MHD generator"Pamir・2"and electric pulsed facility"ERGU・600"),which provide regional earthquake triggering and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of seismic activity.Therefore,triggering of seismic events is possible not only by man-made pulsed power sources but also by the solar flares.The obtained results may be a physical basis for a novel approach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short・term earthquake prediction based on electromagnetic triggering phenome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lar flare IONOSPHERE telluric current earthquake triggering
下载PDF
Application of Coefficient of Anisotropy to the Geophysical Prospecting of Campo—Ma’an Area of the Ntem Complex in Cameroon
3
作者 Njingti-Nfor   Owona Angue Marie Louise +2 位作者 Kue Petou Rokis Malquaire Bisso Dieudonné Lando Tsakou Julyo Achille 《Open Journal of Geology》 2017年第12期1801-1818,共18页
Audiomagnetotelluric data were acquired for 10 sounding stations in open fields and roads along the main highways from Campo to Ma’an in Cameroon. An application of the coefficients of anisotropy was used to determin... Audiomagnetotelluric data were acquired for 10 sounding stations in open fields and roads along the main highways from Campo to Ma’an in Cameroon. An application of the coefficients of anisotropy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tectonic settings and the nature of the contacts between the sedimentary formation of the Kribi-Campo basin and the cratonic Ntem Complex.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how that apart from the sedimentary formation, the metamorphic formation in this area comprises two metamorphic blocks: a regional metamorphic block which might be igneous or granitic in nature and composition and seem to be Precambrian and plutonic in origin and a contact or transitional metamorphic block, which might represent schist or gneiss rocks. The contact or transitional metamorphic block might be as a result of a long period of contact between regional metamorphic rocks and rocks of sedimentary formation. These contact/transitional metamorphic rocks which are found sandwiched between rocks of sedimentary formation and rocks of the regional metamorphic block and at varied depths confirm the existence of vertical and sub-vertical contacts between the Kribi-Campo basin and the cratonic Ntem complex. Two types of rock contacts have been identified: a sedimentary-schist contact which is found at the boundary between the sedimentary formation and the transitional metamorphic block and a schist-granite contact between the transitional and regional metamorphic blocks. Two main formations: a sedimentary formation, which is found in the Kribi-Campo sub-basin and the Ntem River bed and its flood plains and the metamorphic formation which includes both the transitional and regional metamorphic rocks have also been identified in the area of study. Subsurface rocks and rock materials have been observed to be highly resistive and occupying almost the entire subsurface in the area of study confirming the high vertical tectonic stability of the Ntem Complex even at contact with the sedimentary Kribi-Campo bas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ISOTROPY telluric Geo-Electric SUBSIDENCE ISOTROPIC Vertical FAULTS TECTONICS
下载PDF
地震过程中的大地电场变化特征 被引量:93
4
作者 毛桐恩 席继楼 +1 位作者 王燕琼 尹淑芝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520-528,共9页
根据国产ZD9A型大地电场仪在宝低地电台的记录结果,研究了1998年1月10日河北省张北地区6.2级地震过程中的大地电场变化特征.主要表现为:1.震前36天至发震当日出现大地电场日变异常簇;2.地震前后大地电场E的方位发生转动;3、大地电... 根据国产ZD9A型大地电场仪在宝低地电台的记录结果,研究了1998年1月10日河北省张北地区6.2级地震过程中的大地电场变化特征.主要表现为:1.震前36天至发震当日出现大地电场日变异常簇;2.地震前后大地电场E的方位发生转动;3、大地电场E具有日变倍9(天)周期性和振幅|E|变化特征;4大地电场EW分量的极性变化.根据对这些特征的分析结果表明,它们有可能做为孕震进入短临阶段的前兆信息及识别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北地震 大地电场 变化特征 地电场仪 地震前兆
下载PDF
大地电场观测地震前兆异常提取技术研究 被引量:49
5
作者 田山 王建国 +3 位作者 徐学恭 董洪军 崔晓峰 马骥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24-431,共8页
首都圈地区布设的11个地电场观测台于2001年9月已正式投入观测,现已积累了近7年的资料.使用大地电场观测系统中同一测向的长、短极距测值的比值方法,对其中的10个台和邻区2个台的资料进行了处理,发现该方法能够较好地排除来自大地电场... 首都圈地区布设的11个地电场观测台于2001年9月已正式投入观测,现已积累了近7年的资料.使用大地电场观测系统中同一测向的长、短极距测值的比值方法,对其中的10个台和邻区2个台的资料进行了处理,发现该方法能够较好地排除来自大地电场及自然电场远场的变化信息,突出了可识别的地震前兆异常信息.研究结果表明,2006年7月4日河北文安MS5.1地震前,多数台站的地电场观测资料出现比值异常变化,从而证明了这次地震前地电场观测存在着短临异常前兆变化信息,只是由于这些信息混杂于正常大地电场变化的背景中,使用常规的分析方法无法识别和提取.研究结果还表明,地电场观测的台址条件和台址到震中区的距离与震前地电场比值异常出现的时间和幅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电场 短临前兆 异常提取 多极距 比值
下载PDF
大地电场岩体裂隙模型的应用基础与震例解析 被引量:48
6
作者 谭大诚 辛建村 +2 位作者 王建军 范莹莹 王玮铭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558-571,共14页
应用大地电场岩体裂隙模型,对中国大陆主要块体内电磁环境、装置系统较好的40个台站进行分析,发现80%场地岩体裂隙结构处于发育阶段、15%场地裂隙处于排列有序的长大阶段、5%场地岩体较破碎,这些不同阶段的岩体裂隙结构对应着不同的大... 应用大地电场岩体裂隙模型,对中国大陆主要块体内电磁环境、装置系统较好的40个台站进行分析,发现80%场地岩体裂隙结构处于发育阶段、15%场地裂隙处于排列有序的长大阶段、5%场地岩体较破碎,这些不同阶段的岩体裂隙结构对应着不同的大地电场幅度、方向变化特征.通过对2013年至2018年3月中国大陆6次典型震例解析,发现在强震震中200km范围内,岩体裂隙处于长大或发育好的场地较集中,而且这些场地在强震前更容易发生岩体剪裂、裂隙优势方位偏转和大幅度突跳等结构变异,200km外场地裂隙优势方位多发生突跳现象.总体上,这些现象还具有时间准同步性、场地选择性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电场 裂隙结构 强震 结构变异 特征
下载PDF
阿拉善──敦煌陆块的性质、范围及其构造作用和意义 被引量:42
7
作者 张振法 李超英 牛颖智 《内蒙古地质》 1997年第2期1-14,共14页
阿拉善—敦煌陆块是前寒武就已经形成陆壳的刚性块体。西界位于若羌—星星峡断裂带、东界位于贺兰山构造线、南缘楔入青藏高原之下,北缘插入兴蒙古生代褶皱系之下,范围极其广大(E91°—105°30‘;N38°—42°)。... 阿拉善—敦煌陆块是前寒武就已经形成陆壳的刚性块体。西界位于若羌—星星峡断裂带、东界位于贺兰山构造线、南缘楔入青藏高原之下,北缘插入兴蒙古生代褶皱系之下,范围极其广大(E91°—105°30‘;N38°—42°)。颇大的阿拉善—敦煌陆块,是华北地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阻挡了印度板块挤压应力的向北传递,而且把塔里木地台和华北地台紧密的连接在一起,组成更加颇大的中华地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磁场 地震测深 大地电磁测深 古地磁 阿拉善—敦煌陆块 中华地台
下载PDF
地球物理综合勘探技术在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深埋长隧洞勘察中的应用 被引量:37
8
作者 底青云 伍法权 +7 位作者 王光杰 陶波 龚飞 安志国 石昆法 李英贤 王若 王妙月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0期3631-3638,共8页
利用以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为主,甚低频法、部分地段激发极化法和瞬变电磁法为辅助手段对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中20 km深埋长隧洞段进行了探测研究,主要介绍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法隧洞勘探的效果及其他几种辅助方法的作用。综合利用... 利用以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为主,甚低频法、部分地段激发极化法和瞬变电磁法为辅助手段对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中20 km深埋长隧洞段进行了探测研究,主要介绍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法隧洞勘探的效果及其他几种辅助方法的作用。综合利用物探资料及地面工程地质勘察结果对深埋长隧洞围岩介质的结构特征进行解释,并评价可能影响工程的断层、破碎带及异常区,这将对工程施工提供非常有用的帮助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物理 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 深埋长隧洞 地球物理勘探
下载PDF
内蒙古东部区深部构造特征和大地构造问题浅议 被引量:22
9
作者 张振法 葛昌宝 《内蒙古地质》 2000年第3期6-18,37,共14页
内蒙古东部区为镜像异常区 ,莫霍面隆坳与现代地貌特征呈镜像关系。松辽前寒武古陆块 (含开鲁坳陷 ) ,是大中型移置体 ;大兴安岭是松辽地体与蒙古板块 (兴安古生代褶皱系 )挤压碰撞活动的产物 ;大兴安岭以东是中生代构造区 ,希洛克—石... 内蒙古东部区为镜像异常区 ,莫霍面隆坳与现代地貌特征呈镜像关系。松辽前寒武古陆块 (含开鲁坳陷 ) ,是大中型移置体 ;大兴安岭是松辽地体与蒙古板块 (兴安古生代褶皱系 )挤压碰撞活动的产物 ;大兴安岭以东是中生代构造区 ,希洛克—石勒喀—鄂霍茨克中生代缝合带 ,是西伯利亚和华北地台东段拼合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构造 地震测深 大地电磁测深 地台 地槽 古地磁 重磁场特征
下载PDF
大地电磁测深中大地电场的高精度采集技术 被引量:21
10
作者 王辉 叶高峰 +2 位作者 魏文博 金胜 张巍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199-1207,共9页
大地电磁测深需要采集正交的天然电磁场信号,其中大地电场信号微弱且易受环境噪声影响.为了提高大地电场的测量精度,本文通过试制新型Pb-PbCl2不极化电极和改变电极的掩埋方式,室内和野外对比实验结果表明:试制电极具有级差小、稳定时... 大地电磁测深需要采集正交的天然电磁场信号,其中大地电场信号微弱且易受环境噪声影响.为了提高大地电场的测量精度,本文通过试制新型Pb-PbCl2不极化电极和改变电极的掩埋方式,室内和野外对比实验结果表明:试制电极具有级差小、稳定时间长的优点;采用加桶加水的方式掩埋电极,不仅可以提高电极极差的稳定性,还有利于减小电极极差突变的机率;电极掩埋深度对电极的稳定性影响很大,深埋电极可以有效抑制电极极差的漂移.另外,野外大地电磁数据采集时难免会遇到了一些沙漠、河流等特殊地形,采用传统的测量方式无法采集到精确的大地电场信号,本文通过对比实验,总结了在特殊地形条件下大地电磁信号采集的技术要点,如在沙漠地区,电极坑中应加入大量泥浆以减小电极的接地电阻,当测点在河流附近时,电极对不应跨过河面,减小自然电位对大地电场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电磁测深 大地电场 不极化电极
下载PDF
西南岩溶山区物探找水效果 被引量:20
11
作者 李凤哲 朱庆俊 孙银行 《物探与化探》 CAS CSCD 2013年第4期591-595,共5页
在利用地球物理方法探测西南岩溶山区地下水,确定宜井孔位时,正确分析、判断引起物探异常源的性质,选择合理的方法是决定能否获得地下水勘查成功的关键。通过分析在广西隆安县多处西南岩溶山区找水的成功实例,提出了适宜本地区的音频大... 在利用地球物理方法探测西南岩溶山区地下水,确定宜井孔位时,正确分析、判断引起物探异常源的性质,选择合理的方法是决定能否获得地下水勘查成功的关键。通过分析在广西隆安县多处西南岩溶山区找水的成功实例,提出了适宜本地区的音频大地电场法、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组合的物探找水模式,并对其勘查效果进行浅析,总结出确定宜井孔位时几点经验。供从事西南岩溶山区找水工作者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山区 物探方法 地下水 音频大地电场法 音频大地电磁测深
下载PDF
大地电磁二维对称各向异性介质的有限元数值模拟 被引量:17
12
作者 杨长福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1997年第2期27-33,共7页
假定垂直轴为二维对称各向异性介质主轴之一,构造走向与另一主轴方向成任一夹角,用伽勒金(Galerkin)有限元法和矩形网格,优化地合成总体刚度矩阵,使二维各向异性介质的基本方程形成有限元代数方程组,求出各节点场值,并... 假定垂直轴为二维对称各向异性介质主轴之一,构造走向与另一主轴方向成任一夹角,用伽勒金(Galerkin)有限元法和矩形网格,优化地合成总体刚度矩阵,使二维各向异性介质的基本方程形成有限元代数方程组,求出各节点场值,并利用MOM法求出辅助场,进而求出张量阻抗等响应函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电磁测深 各向异性介质 有限元 数值模拟
下载PDF
雷琼火山区地下深部大地电磁探测与电性结构分析 被引量:18
13
作者 胡久常 白登海 +3 位作者 王薇华 王立风 何兆海 韩吉民 《华南地震》 2007年第1期1-7,共7页
通过大地电磁探测发现,在海口地区地下深部存在两个低阻体(层),其一位于马鞍岭火山及其以西地区地下深部约5km以上,为浅部低阻层,推测为火山喷出玄武岩覆盖体、地下水及其它低阻物质,该低阻层以下为一正在退化的岩浆通道;其二位于琼山7... 通过大地电磁探测发现,在海口地区地下深部存在两个低阻体(层),其一位于马鞍岭火山及其以西地区地下深部约5km以上,为浅部低阻层,推测为火山喷出玄武岩覆盖体、地下水及其它低阻物质,该低阻层以下为一正在退化的岩浆通道;其二位于琼山7.5级地震区深部约15km以下,为一直通到上地幔的深部低阻体,推测其为一正在上升的岩浆热源,即岩浆囊。另外还发现,琼州海峡南北两侧的地壳和上地幔结构在电性上具有连续性,推测整个雷琼火山区属于同一地质体,佐证了海南岛属于华南古陆的一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囊 电性 大地电磁 低阻体 雷琼火山区
下载PDF
电磁辐射“EMOLS”仪观测结果原理及震例 被引量:17
14
作者 关华平 肖武军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96-103,共8页
"九五"期间研制的"EMAOS"电磁辐射仪,其接收原理是按大地电磁测深的原理改进而研制的。选择接收频段为0.01~10Hz,该频段探测深度在0~20km,是浅源地震发生的层位。记录的电磁扰动是在应力场作用下,动电效应产生的... "九五"期间研制的"EMAOS"电磁辐射仪,其接收原理是按大地电磁测深的原理改进而研制的。选择接收频段为0.01~10Hz,该频段探测深度在0~20km,是浅源地震发生的层位。记录的电磁扰动是在应力场作用下,动电效应产生的电磁场。电场和磁场同时记录增强了信息可信度的判断能力,记录震例表明,异常规律与已有模拟结果基本相同。因此,已总结的模拟记录预报指标等可在数字记录结果中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辐射 大地电磁测深 探测深度 动电效应 应力场 电磁扰动
下载PDF
根据深部地球物理资料和古板块构造格架重新厘定槽台界线 被引量:14
15
作者 张振法 《内蒙古地质》 1994年第Z1期1-15,共15页
大地电磁测深、地震测深、深部地球物理场特征和古板块构造格架表明,华北地台与蒙古—兴安古生代地槽褶皱区界线位于田水井—六驼山—温图高勒—巴音毛道—图克木—巴音查干—白音敖包—温都尔庙—那日图—西拉木伦构造线。从田水井向... 大地电磁测深、地震测深、深部地球物理场特征和古板块构造格架表明,华北地台与蒙古—兴安古生代地槽褶皱区界线位于田水井—六驼山—温图高勒—巴音毛道—图克木—巴音查干—白音敖包—温都尔庙—那日图—西拉木伦构造线。从田水井向西,槽合界线进入准噶尔—塔里木板块构造区;从西拉木伦向东,槽台界线尖灭在松辽前寒武板块西南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测深 大地电磁测深 板块构造格架 华北地合 槽台界线.
下载PDF
生产矿山岩溶灾害勘查中的综合物探应用研究 被引量:15
16
作者 杨天春 王丹齐 +4 位作者 张叶鹏 付国红 陈波 杨追 程辉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145-1153,共9页
地下岩溶是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它对矿山的生产安全、周边房屋建筑和交通设施造成极大的危害;预先确定岩溶的埋深及空间分布规律,可为岩溶灾害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正在生产中的某石灰石露天开采矿山为研究对象,研究地球物理方法在... 地下岩溶是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它对矿山的生产安全、周边房屋建筑和交通设施造成极大的危害;预先确定岩溶的埋深及空间分布规律,可为岩溶灾害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正在生产中的某石灰石露天开采矿山为研究对象,研究地球物理方法在强噪声环境、地形起伏及切割强烈条件下的应用效果.本文采用高密度电阻率法、瞬变电磁法和天然电场选频法等方法开展地下岩溶的探测研究,勘探深度为100 m.依据现场情况和目的要求共敷设物探剖面28条,累计总长18.875 km;结合以往钻探成果,从已知到未知,对物探资料开展综合解译,共推断岩溶发育位置167处,进一步结合现场水文地质调查情况,圈定出工作区内岩溶发育集中区;最终,利用验证钻孔的成果证明物探解译成果的可靠性.实践应用表明,高密度电阻率法受到生产矿山环境与地形切割的影响较大,瞬变电磁法在使用等值反磁通瞬变电磁法采集系统的情况下,它与天然电场选频法都受环境与地形的影响较小;高密度电阻率法和瞬变电磁法可较好地确定覆盖层厚度、划分基岩面的起伏;瞬变电磁法成果对地下岩溶的反映比较清晰,可依据其局部低电阻率异常来判定岩溶的大致埋深及相对大小;天然电场选频法剖面曲线的低电位异常可以准确指明低阻岩溶发育的水平中心位置,对钻孔平面位置的布设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物理 岩溶 综合物探 高密度电阻率法 瞬变电磁法 天然电场选频法 灾害
原文传递
电导率分块连续变化的二维MT有限元模拟(Ⅱ) 被引量:10
17
作者 李予国 徐世浙 +1 位作者 刘斌 于涛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1996年第4期448-452,共5页
用有限单元法进行电导率分块连续变化的二维大地电磁场的模拟,本文的第一部分给出有限单元法系数矩阵的计算公式,这部分给出四个模型的计算结果。在有限元中,分别采用双线性插值和双二次插值。计算结果与解析法或有限差分法进行对比... 用有限单元法进行电导率分块连续变化的二维大地电磁场的模拟,本文的第一部分给出有限单元法系数矩阵的计算公式,这部分给出四个模型的计算结果。在有限元中,分别采用双线性插值和双二次插值。计算结果与解析法或有限差分法进行对比,吻合得很好。算例表明,本方法具有计算精度高、网格剖分简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电磁 有限元 电导率 分块连续
下载PDF
大地电磁测深进行隧道围岩分级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14
18
作者 许广春 《铁道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83-86,共4页
研究目的:以往工作中,物探专业通过开展浅层地震折射法取得岩体纵波速度,但浅层地震折射法受理论以及震源能量限制无法取得深埋隧道洞身附近的岩体速度,使得围岩等级的划分缺少依据。寻求利用电性差异即应用大地电磁测深技术进行隧道围... 研究目的:以往工作中,物探专业通过开展浅层地震折射法取得岩体纵波速度,但浅层地震折射法受理论以及震源能量限制无法取得深埋隧道洞身附近的岩体速度,使得围岩等级的划分缺少依据。寻求利用电性差异即应用大地电磁测深技术进行隧道围岩分级的研究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研究结论:浅层地震折射法在取得深埋隧道围岩的纵波速度方面存在很大限制;大地电磁测深法在铁路地质勘察中已成为主要方法,在电阻率区分上是有效的,其成果可以成为判断岩石完整性的依据,应用大地电磁测深技术进行隧道围岩分级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电磁测深 电阻率 铁路勘察 围岩分级 可行性研究
下载PDF
下扬子北部地区电性参数分析 被引量:12
19
作者 杨子建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14-122,共9页
本文对下扬子北部地区直流电测井、露头大地电磁测深资料和大地电磁井旁测深、露头测定等资料进行了统计与分析,并对苏北盆地具有代表性的钻井,进行了系统分析,特别是对所做的井旁测深成果作了对比。根据这些资料所显示的各电性层的... 本文对下扬子北部地区直流电测井、露头大地电磁测深资料和大地电磁井旁测深、露头测定等资料进行了统计与分析,并对苏北盆地具有代表性的钻井,进行了系统分析,特别是对所做的井旁测深成果作了对比。根据这些资料所显示的各电性层的岩性特征及电阻率数值的变化情况,对下扬子北部地区电性特征做了归纳分层,从新生界到太古界划分出十大电性层,阐述了印支侵蚀面电性变化特征,以及浅变质基底、壳内高导层等的电性结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电磁 井旁测深 高导层 视电阻率 电测井
下载PDF
南北地震带北段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及有关资料问题的讨论 被引量:8
20
作者 郭守年 李勇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1999年第3期285-295,共11页
根据南北地震带北段6 条东西向和2 条南北向剖面的大地电磁测深结果,对该区域的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
关键词 南北地震带 大地电磁测深 壳幔构造 电性结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