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439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被引量:933
1
作者 潘桂棠 肖庆辉 +8 位作者 陆松年 邓晋福 冯益民 张克信 张智勇 王方国 邢光福 郝国杰 冯艳芳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4,I0001,5-28,共28页
中国大地构造形成演化与大地构造分区研究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整体论述中国构造分区,都以不同学派对中国大陆地壳形成演化的不同认识论和方法论,有不同的方案。以黄汲清先生等多旋回构造观、王鸿祯先生等历史大地构造观和李春昱先生等板... 中国大地构造形成演化与大地构造分区研究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整体论述中国构造分区,都以不同学派对中国大陆地壳形成演化的不同认识论和方法论,有不同的方案。以黄汲清先生等多旋回构造观、王鸿祯先生等历史大地构造观和李春昱先生等板块构造观的"三大主流大地构造观"为指导思想的大地构造划分方案,是集中国地质构造之大成,在全国起指导作用,影响既广泛且深远。板块构造单元划分是当前板块构造细结构研究的关键问题。它既是板块构造研究的理论问题,也是区域地质研究和成矿预测评价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本文的大地构造分区图的编制是以地层划分和对比、沉积建造、火山岩建造、侵入岩浆活动、变质变形等地质记录为基础,承接融合中国"三大主流大地构造观"的经典划分理念,在板块构造—地球动力学理论指导下,以成矿规律和矿产能源预测的需求为基点,以不同规模相对稳定的古老陆块区和不同时期的造山系大地构造相环境时空结构分析为主线,以特定区域主构造事件形成的优势大地构造相的时空结构组成和存在状态为划分构造单元的基本原则,划分出中国的大地构造环境主要由陆块区和造山系组成为9个一级构造单元,以及相应的56个二级构造单元。中国大地构造研究还存在一系列重大科学问题,较准确地划分尚需很长时间的不懈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构造 构造单元 陆块区 造山系 多岛弧盆系
下载PDF
龙门山及其邻区的构造和地震活动及动力学 被引量:434
2
作者 邓起东 陈社发 赵小麟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389-403,共15页
论述了龙门山推覆构造带、岷山隆起、成都平原和龙泉山地区的构造和地震活动,讨论了构造活动特点和演化历史,并分析了它们的形成机制和动力学问题。
关键词 龙门山 岷山 构造活动 动力学 地震活动性
下载PDF
印度-亚洲碰撞大地构造 被引量:258
3
作者 许志琴 杨经绥 +3 位作者 李海兵 嵇少丞 张泽明 刘焰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33,共33页
印度-亚洲碰撞是新生代地球上最为壮观的重大地质事件。碰撞及碰撞以来,青藏高原的广大地域发生了与碰撞前截然不同的变形,地貌、环境及其深部结构都发生了深刻地变化。根据青藏高原形成、周缘造山带崛起以及大量物质侧向逃逸的基本格局... 印度-亚洲碰撞是新生代地球上最为壮观的重大地质事件。碰撞及碰撞以来,青藏高原的广大地域发生了与碰撞前截然不同的变形,地貌、环境及其深部结构都发生了深刻地变化。根据青藏高原形成、周缘造山带崛起以及大量物质侧向逃逸的基本格局,作者从大陆动力学视角出发,将"印度-亚洲碰撞大地构造"与"前碰撞大地构造"区别开来进行研究,将印度-亚洲碰撞的大地构造单元划分为:青藏中央高原、冈底斯-喜马拉雅主俯冲/碰撞造山带、青藏高原周缘挤压转换造山带和侧向挤出地体群等,其中青藏中央高原即青藏腹地,"冈底斯-喜马拉雅主俯冲/碰撞造山带"包括冈底斯"安第斯山型"俯冲造山带和"喜马拉雅山型"主碰撞造山带,青藏高原周缘挤压转换造山带包括北缘"西昆仑-阿尔金-祁连"挤压转换造山带、东缘"龙门山-锦屏山"挤压转换造山带、东南缘"中缅"伊洛瓦底挤压转换造山带和西南缘"印-巴-阿"阿莱曼挤压转换造山带,侧向挤出地体群包括青藏高原东构造结东南部以大型走滑断裂:鲜水河-小江、哀牢山-红河、澜沧江、嘉黎-高黎贡、那邦和三盖断裂为边界的南松甘、兰坪、保山、腾冲等挤出地体群;以及青藏高原西构造结两侧的"甜水海、""兴都库什"、"喀布尔"和"阿富汗"侧向挤出地体群。本文探讨了上述各构造单元形成的主要制约因素,例如:楔形印度小板块与亚洲大板块的碰撞以及印度大陆东西拐角的构造作用,主碰撞和斜向碰撞的影响,大型走滑与侧向挤出地体的形成关系,挤压与走滑并重的挤压转换机制对整个青藏高原和周缘造山带形成的制约,碰撞大地构造单元的特性以及与前碰撞大地构造的区别和叠置或改造的关系等等。最后,本文还基于青藏高原地幔结构探讨印度-亚洲碰撞大地构造学及青藏高原大陆动力学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亚洲碰撞 大地构造 主碰撞 斜向碰撞
下载PDF
中国东北及邻区若干地质构造问题的新认识 被引量:237
4
作者 李锦轶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39-347,共9页
本文简要叙述了笔者对中国东北及邻区地质构造的新认识,首次提出了该区侏罗纪晚期可能发育与现今青藏高原类似的古高原的初步见解,对前人“古亚洲洋构造体制”和“滨太平洋构造体制”等概念进行了讨论,对中朝地块与西伯利亚地台中元古... 本文简要叙述了笔者对中国东北及邻区地质构造的新认识,首次提出了该区侏罗纪晚期可能发育与现今青藏高原类似的古高原的初步见解,对前人“古亚洲洋构造体制”和“滨太平洋构造体制”等概念进行了讨论,对中朝地块与西伯利亚地台中元古代以来的构造活动性作了简要的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构造 株罗纪晚期 古高原 东北 邻区 中国
下载PDF
东天山大地构造演化的成矿示踪 被引量:247
5
作者 王京彬 王玉往 何志军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6年第3期461-469,共9页
矿床是大地构造演化的重要指示标志,矿床特征和时空分布格局为重建东天山地区大地构造演化提供了新的制约。研究表明,夹于吐哈地块和中天山地块之间的东天山古生代造山带,在空间上可分为吐哈盆地南缘铜矿带(北带)、康古尔金矿带(中带)... 矿床是大地构造演化的重要指示标志,矿床特征和时空分布格局为重建东天山地区大地构造演化提供了新的制约。研究表明,夹于吐哈地块和中天山地块之间的东天山古生代造山带,在空间上可分为吐哈盆地南缘铜矿带(北带)、康古尔金矿带(中带)和阿齐山—雅满苏铁(铜)-银多金属矿带(南带)3个不同的构造-地层(岩浆)-成矿带。在时间上东天山造山带具有明显的三阶段演化性:(1)吐哈盆地南缘奥陶—泥盆纪为活动大陆边缘,形成了包括VMS型铜锌矿床和斑岩型铜矿床在内的古陆缘成矿系统;晚泥盆世末—早石炭世初古洋壳向北俯冲关闭,中天山地块增生拼贴到吐哈地块(属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组成部分)南缘。(2)早石炭世(维宪期)沿康古尔缝合带再次拉张,形成石炭纪裂陷槽火山-沉积岩系及相应的层控成矿系统(VMS型铜锌矿床、火山岩型铁(铜)矿床、自然铜矿床),裂陷槽封闭过程中发育了夕卡岩型银多金属矿床。(3)早二叠世形成与幔源岩浆底侵作用有关、跨构造单元发育的铜镍硫化物成矿系统和与剪切活动有关的金矿床。依据上述认识,对东天山地区的矿产勘查提出了新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矿系统 大地构造 矿产勘查 东天山 新疆
下载PDF
中国大陆及邻区中生代—新生代大地构造与环境变迁 被引量:183
6
作者 万天丰 朱鸿 《现代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2期107-120,共14页
在系统研究古地磁、周边板块的运动学特征、板内变形、构造应力场和沉积古地理资料的基础上 ,恢复了中国大陆及邻区中、新生代 6个时期的大地构造演化特征、构造古地理 ,并进而探讨了对环境变迁的影响。 6个时期的划分、构造特征及其古... 在系统研究古地磁、周边板块的运动学特征、板内变形、构造应力场和沉积古地理资料的基础上 ,恢复了中国大陆及邻区中、新生代 6个时期的大地构造演化特征、构造古地理 ,并进而探讨了对环境变迁的影响。 6个时期的划分、构造特征及其古地理环境分别为 :印支期 (2 5 0~ 2 0 8Ma) ,NE -SW向缩短 ,中国大部分大陆完成拼合 ,南方以海为主 ,北方以陆地为主 ;燕山期 (2 0 8~ 135Ma) ,NW -SE向缩短 ,大陆地块逆时针旋转 2 0°~ 30° ,东部形成高地 ,西部为低地 ;四川期 (135~ 5 2Ma) ,NE -SW向缩短 ,以盆岭地形为主 ;华北期 (5 2~ 2 3 3Ma) ,太平洋板块第一次向西俯冲、挤压 ,中国东部形成 3条东西向山脉和 4个汇水盆地 ;喜马拉雅期 (2 3 3~ 0 78Ma) ,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碰撞 ,青藏高原隆升 ,其他地块相对沉降 ;新构造期 (0 78Ma以来 ) ,周边各板块保持相对均衡状态 ,逐步构成现代地貌。研究表明 ,大地构造是古地理环境变化的主要控制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代 大地构造 古地理环境 古地磁演出 中生代
下载PDF
1∶25万地质填图进一步揭开了青藏高原大地构造的神秘面纱 被引量:173
7
作者 任纪舜 肖黎薇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11,共11页
1∶25万地质填图进一步揭开了青藏高原地区大地构造的奥秘:阿尔金山是昆仑、祁连-秦岭造山系的一部分;阿尔金断裂确是一条大型转换断层;木孜塔格-玛沁缝合带和金沙江缝合带均是华力西缝合带;松潘甘孜三叠系沉积盆地是劳亚大陆南部边缘... 1∶25万地质填图进一步揭开了青藏高原地区大地构造的奥秘:阿尔金山是昆仑、祁连-秦岭造山系的一部分;阿尔金断裂确是一条大型转换断层;木孜塔格-玛沁缝合带和金沙江缝合带均是华力西缝合带;松潘甘孜三叠系沉积盆地是劳亚大陆南部边缘的浊积岩盆地;冈底斯带曾经历了重要的印支造山运动;不存在从古生代延续到三叠纪的大洋盆地,即不存在所谓古特提斯或永久特提斯;古生代时期,在青藏高原地区亦不存在具古生物、古地理分隔意义的大洋盆地,当时,包括中朝、扬子、塔里木以及青藏高原地区在内的中国大部分均位于古亚洲洋主洋盆———中亚-蒙古带之南,属冈瓦纳大陆结构复杂的北部边缘;雅鲁藏布江和班公湖-怒江带是特提斯洋中的孪生姊妹,它们均是从三叠纪起就发展成大洋裂谷带的;以雅鲁藏布江带为主洋盆带的特提斯洋,从三叠纪晚期开始消减,经历了印支、燕山、喜马拉雅3个阶段脉动式板块汇聚造山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特提斯 古特提斯 大地构造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
下载PDF
东天山晚古生代以来大地构造与矿产勘查 被引量:170
8
作者 李锦轶 王克卓 +7 位作者 李文铅 郭华春 宋彪 王瑜 莫申国 赵子然 朱志新 潘成泽 《新疆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4期295-301,共7页
大地构造研究一直被认为是地球科学中的纯基础性理论研究,实际上它与矿产勘查工作关系也很密切,其结论可为资源评价特别是含矿潜力的确定,提供科学依据。通过近年研究东天山地区构造格架取得的新资料和新认识,对该区部分矿产的含矿潜力... 大地构造研究一直被认为是地球科学中的纯基础性理论研究,实际上它与矿产勘查工作关系也很密切,其结论可为资源评价特别是含矿潜力的确定,提供科学依据。通过近年研究东天山地区构造格架取得的新资料和新认识,对该区部分矿产的含矿潜力及找矿方向提出了初步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古生代 大地构造 矿产勘查 东天山地区 找矿方向 成矿作用
下载PDF
湘鄂西-川东中生代陆内递进扩展变形:来自裂变径迹和平衡剖面的证据 被引量:171
9
作者 梅廉夫 刘昭茜 +2 位作者 汤济广 沈传波 凡元芳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61-174,共14页
从湘鄂西到川东近400km宽阔的中上扬子陆内中古生界变形是江南-雪峰陆内造山作用向西北方向递进扩展变形的结果.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测定和埋藏热历史模拟以及雪峰山-华蓥山构造剖面的平衡演变分析方法,揭示出自湘鄂西向川东华蓥山... 从湘鄂西到川东近400km宽阔的中上扬子陆内中古生界变形是江南-雪峰陆内造山作用向西北方向递进扩展变形的结果.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测定和埋藏热历史模拟以及雪峰山-华蓥山构造剖面的平衡演变分析方法,揭示出自湘鄂西向川东华蓥山构造变形发展的时代从165Ma到95Ma,具有递进变新的趋势.湘鄂西断褶带厚皮构造变形缩短率小于川东断褶带薄皮构造的变形缩短率,但侏罗纪时期湘鄂西断褶带的缩短速率却明显大于早白垩世早中时期川东断褶带东南段的缩短速率,而早白垩世早中时期川东断褶带东南段的缩短速率又大于早白垩世晚期川东断褶带北西段的缩短速率,反映基底卷入程度和推挤力源的强度大小是控制缩短率和缩短速率的主要原因.这些结果表明湘鄂西-川东中生代陆内变形具有大跨度穿时递进扩展的特征和方式,并且由于基底的差异和卷入程度的不同以及滑脱层参与深度和程度的不同,不同构造带缩短率和缩短速率的变化反映出明显的陆内变形及其动力学的差异.研究推测,如果江南-雪峰隆起是原地或准原地体,则湘鄂西-川东陆内构造递进扩展变形的"发动机"在桃源-怀化一线,该线亦是江南-雪峰中生代陆内造山作用开始发轫并向南北两侧呈花状扩展的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湘鄂西-川东 中生代 构造地质 裂变径迹 平衡剖面
原文传递
兴蒙造山带的基底属性与构造演化过程 被引量:142
10
作者 许文良 孙晨阳 +2 位作者 唐杰 栾金鹏 王枫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620-1646,共27页
为了解兴蒙造山带基底属性和多个构造体系演化与叠加历史,系统总结了近年来在基础地质研究中取得的新成果,并利用这些成果讨论了兴蒙造山带的基底属性与演化历史.兴蒙造山带是指我国东北地区古生代构造作用影响的地区,这些地区也遭受了... 为了解兴蒙造山带基底属性和多个构造体系演化与叠加历史,系统总结了近年来在基础地质研究中取得的新成果,并利用这些成果讨论了兴蒙造山带的基底属性与演化历史.兴蒙造山带是指我国东北地区古生代构造作用影响的地区,这些地区也遭受了中生代构造作用的叠加与改造.兴蒙造山带主要由微陆块和其间的造山带组成.虽然传统上认为属于前寒武纪结晶基底的地质体主要已解体为古生代和早中生代,但随着新太古代和古元古代地质体的相继发现,以及新生代玄武岩中幔源古元古代橄榄岩包体的发现,可以判定兴蒙造山带内微陆块应具有古老的前寒武纪基底,并且壳幔是耦合的.微陆块内部地壳增生以垂向增生为主,且主要发生在新元古代和中元古代,以及次要的新太古代和古生代.相反,陆块间造山带或岛弧地体的陆壳则以侧向增生为主,且主要发生在新元古代和古生代.额尔古纳地块与兴安地块的拼合发生在早古生代早期;兴安地块与松嫩地块的拼合发生在早石炭世晚期;松嫩地块与佳木斯地块的拼合发生在早古生代晚期,中生代早期又经历了裂解与再闭合的构造演化过程;华北克拉通北缘增生杂岩带与北方微陆块群的最终拼合发生在晚二叠世-中三叠世,古亚洲洋的最终闭合发生在中三叠世,且为剪刀式闭合.晚古生代晚期蒙古-鄂霍茨克大洋板块南向俯冲作用的发生以及早中生代(三叠纪-早侏罗世)的持续南向俯冲,控制了大兴安岭-冀北-辽西地区的岩浆活动,蒙古-鄂霍茨克大洋的闭合发生在中侏罗世,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主要表现为闭合后的伸展环境.古太平洋板块中生代的俯冲起始时间为早侏罗世,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东北亚陆缘主要表现为走滑的构造属性和陆缘地体从低纬度到高纬度的构造就位过程,早白垩世晚期-古近纪岩浆作用的向东收缩揭示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蒙造山带 微陆块 地壳增生与再造 古亚洲洋构造体系 蒙古-鄂霍茨克构造体系 环太平洋构造体系 构造地质
原文传递
Tectonics of South China Continent and its implications 被引量:138
11
作者 ZHANG GuoWei GUO AnLin +7 位作者 WANG YueJun LI SanZhong DONG YunPeng LIU ShaoFeng HE DengFa CHENG ShunYou LU RuKui YAO AnPi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3年第11期1804-1828,共25页
This paper aims at exploring the tecton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uth China Continent (SCC) and extracting the universal tec- tonic rules from these characteristics,to help enrich the plate tectonic theory and bett... This paper aims at exploring the tecton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uth China Continent (SCC) and extracting the universal tec- tonic rules from these characteristics,to help enrich the plate tectonic theory and better understand the continental dynamic system. For this purpose, here we conduct a multi-disciplinary investigation and combine it with the previous studies to reas- sess the tectonics and evolution of SCC and propose that the tectonic framework of the continent comprises two blocks, three types of tectonic units, four deformation systems, and four evolutionary stages with distinctive mechanism and tectonic characteris- tics since the Neoproterozoic. The four evolutionary stages are: (1) The amalgamation and break-up of the Neoproterozoic plates, typically the intracontinental rifting. (2) The early Paleozoic and Mesozoic intracontinental orogeny confined by plate tectonics, forming two composite tectonic domains. (3) The parallel operation of the Yangtze cratonization and intracontinental orogeny, and multi-phase reactivation of the Yangtze craton. (4) The associ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evolution of plate tectonics and intraconti- nental tectonics, and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under the Meso-Cenozoic modem global plate tectonic regi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ctonics of South China Continent intracontinental orogeny medium- and small-sized plate tectonics continental dynamics
原文传递
喜马拉雅地体的泛非-早古生代造山事件年龄记录 被引量:135
12
作者 许志琴 杨经绥 +8 位作者 梁凤华 戚学祥 刘福来 曾令森 刘敦一 李海兵 吴才来 史仁灯 陈松永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12,共12页
喜马拉雅地体是55±10Ma以来印度陆块与欧亚大陆碰撞而形成的增生地体,位于其中的高喜马拉雅与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单元的变质基底主要由角闪岩相的富铝变质沉积岩和花岗质片麻岩组成。对两类岩石中锆石的SHRIMPU-Pb测年结果表明,... 喜马拉雅地体是55±10Ma以来印度陆块与欧亚大陆碰撞而形成的增生地体,位于其中的高喜马拉雅与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单元的变质基底主要由角闪岩相的富铝变质沉积岩和花岗质片麻岩组成。对两类岩石中锆石的SHRIMPU-Pb测年结果表明,除了记录了20Ma以来的构造事件年龄外,主要保存了529-457Ma的变形和变质事件记录,另外还保存了更早期(>835Ma)的年龄信息。根据20Ma以来崛起的喜马拉雅挤出岩片中包含早期强烈褶皱和向南的斜向逆冲构造以及伴随的角闪岩相变质作用记录,结合岩石测年所获得的大量泛非-早古生代年龄和奥陶纪底砾岩的发现,说明曾位于南半球印度陆块北部的变质基底岩石经历过泛非-早古生代造山事件,同位素年代学数据表明:(1)原始喜马拉雅山是泛非-早古生代造山事件的产物;(2)印度陆块早-中元古代变质基底的再活化在原始喜马拉雅山形成中起重要的作用;(3)现在的喜马拉雅山是在泛非-早古生代造山事件基础上再造山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 泛非-早古生代造山事件 SHRIMP测年
下载PDF
The dilemma of the Jiaodong gold deposits: Are they unique? 被引量:117
13
作者 Richard J.Goldfarb M.Santosh 《Geoscience Frontiers》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2期139-153,共15页
The ca. 126e120 Ma Au deposits of the Jiaodong Peninsula, eastern China, define the country's largest gold province with an overall endowment estimated as&gt;3000 t Au. The vein and disseminated ores are hosted by N... The ca. 126e120 Ma Au deposits of the Jiaodong Peninsula, eastern China, define the country's largest gold province with an overall endowment estimated as&gt;3000 t Au. The vein and disseminated ores are hosted by NE-to NNE-trending brittle normal faults that parallel the margins of ca. 165e150 Ma, deeply emplaced, lower crustal melt granites. The deposits are sited along the faults for many tens of kilometers and the larger orebodies are associated with dilatational jogs. Country rocks to the granites are Pre-cambrian high-grade metamorphic rocks located on both sides of a Triassic suture between the North and South China blocks. During early Mesozoic convergent deformation, the ore-hosting structures developed as ductile thrust faults that were subsequently reactivated during Early Cretaceous "Yan-shanian"intracontinental extensional deformation and associated gold formation. 〈br〉 Classification of the gold deposits remains problematic. Many features resemble those typical of orogenic Au including the linear structural distribution of the deposits, mineralization style, ore and alteration assemblages, and ore fluid chemistry. However, Phanerozoic orogenic Au deposits are formed by prograde metamorphism of accreted oceanic rocks in Cordilleran-style orogens. The Jiaodong de-posits, in contrast, formed within two Precambrian blocks approximately 2 billion years after devolati-lization of the country rocks, and thus require a model that involves alternative fluid and metal sources for the ores. A widespread suite of ca. 130e123 Ma granodiorites overlaps temporally with the ores, but shows a poor spatial association with the deposits. Furthermore, the deposit distribution and mineral-ization style is atypical of ores formed from nearby magmas. The ore concentration requires fluid focusing during some type of sub-crustal thermal event, which could be broadly related to a combination of coeval lithospheric thinning, asthenospheric upwelling, paleo-Pacific plate subduction, and seismicity along the conti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old Jiaodong North China block tectonics Mineral deposit mode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南缘构造变形特征及其主控因素 被引量:105
14
作者 陈书平 漆家福 +1 位作者 于福生 杨桥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51-157,共7页
本文通过地面地质调查和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研究了准噶尔盆地南缘构造变形特点及变形主控因素。认为准噶尔盆地南缘构造变形具有南北分带、东西分段和上下分层的变形特点,构造样式为逆冲断层相关褶皱,包括断冲褶皱、断展褶皱、滑脱褶... 本文通过地面地质调查和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研究了准噶尔盆地南缘构造变形特点及变形主控因素。认为准噶尔盆地南缘构造变形具有南北分带、东西分段和上下分层的变形特点,构造样式为逆冲断层相关褶皱,包括断冲褶皱、断展褶皱、滑脱褶皱、断弯褶皱和断束褶皱。构造形成时间主要是在第四纪,其中喜马拉雅运动Ⅲ幕主要影响到变形后缘山前推举带的变形,早更新世末期的新构造运动使准噶尔盆地南缘全面变形,形成现今构造格局。研究证明,在构造变形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侏罗系煤层,其分布范围决定了变形范围,其厚度决定了变形强度和应力向前传递的远近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南缘 构造 构造样式 构造形成时间 变形主控因素
下载PDF
东吴运动性质的厘定及其时空演变规律 被引量:102
15
作者 何斌 徐义刚 +1 位作者 王雅玫 肖龙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9-96,共8页
东吴运动是华南地区二叠纪影响较大的一次地壳运动 ,然而对其涵义、起始时间、构造界面位置、影响范围和运动属性等方面一直存在争议 .通过对上扬子茅口组对比、不整合面特征和岩浆活动等方面的研究 ,结合对华南地区二叠纪的地层、沉积... 东吴运动是华南地区二叠纪影响较大的一次地壳运动 ,然而对其涵义、起始时间、构造界面位置、影响范围和运动属性等方面一直存在争议 .通过对上扬子茅口组对比、不整合面特征和岩浆活动等方面的研究 ,结合对华南地区二叠纪的地层、沉积及岩相古地理等综合分析 ,对东吴运动的性质、地球动力学背景和时空演变规律进行了探讨 .认为茅口末期峨眉山地幔柱上升引起的地壳抬升、峨眉山玄武岩的喷发和东吴运动这三者之间存在成因联系 ;上扬子中晚二叠世之间的东吴运动是峨眉山地幔柱上升所造成的地壳快速差异抬升 .东吴运动具有明显的时空演变规律 ,空间上西强东弱、南强北弱 ,时间上西早东晚、南早北晚 .下扬子及华南地块可能不存在东吴运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吴运动 扬子地台 二叠纪 峨眉山玄武岩 地幔柱 地壳抬升
下载PDF
南海渐新世以来构造演化的沉积记录——ODP1148站深海沉积物中的证据 被引量:101
16
作者 邵磊 李献华 +4 位作者 汪品先 翦知湣 韦刚健 庞雄 刘颖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4年第4期539-544,共6页
南海ODP1148站井深859m、时间跨度32.8Ma,是南海大洋钻探中取芯最长、年代最老的站位,详细记录了渐新世以来南海北部的演变历史。该站位深海沉积物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自早渐新世以来南海经历了复杂的沉积、构造演变过程。在32Ma、30M... 南海ODP1148站井深859m、时间跨度32.8Ma,是南海大洋钻探中取芯最长、年代最老的站位,详细记录了渐新世以来南海北部的演变历史。该站位深海沉积物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自早渐新世以来南海经历了复杂的沉积、构造演变过程。在32Ma、30Ma、28.5Ma、25Ma、23.5Ma和16Ma以及10Ma、8Ma和3Ma沉积物成分存在明显的突变或不连续面。特别是在晚渐新世沉积物成分发生剧烈改变,并伴有沉积间断和滑塌作用,代表着南海以及我国东部地区一次重大构造运动,该构造运动对我国近代地理格局的形成以及我国东部地区众多陆相盆地由断陷型转为坳陷型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构造 深海沉积 地球化学 渐新世
下载PDF
中国大陆浅层地壳实测地应力分布规律研究 被引量:101
17
作者 景锋 盛谦 +2 位作者 张勇慧 罗超文 刘元坤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2056-2062,共7页
通过收集中国大陆地区450多个钻孔的地应力实测资料,筛选出受局部因素影响小的450组数据,建立我国垂直应力、最大和最小水平主应力随埋深的分布变化图,研究其变化趋势,并与全球的回归结果进行对比;建立我国最大水平主应力与最小水平主... 通过收集中国大陆地区450多个钻孔的地应力实测资料,筛选出受局部因素影响小的450组数据,建立我国垂直应力、最大和最小水平主应力随埋深的分布变化图,研究其变化趋势,并与全球的回归结果进行对比;建立我国最大水平主应力与最小水平主应力之比随埋深的散点分布图,分析水平应力的差异性以及其沿埋深的变化规律;鉴于最大和最小水平主应力的差异大,尤其是在浅部,用最大水平主应力与垂直应力之比更能反映水平构造应力的作用,改进Hoek和Brown用平均水平应力与垂直应力之比进行统计分析的方法和形式,建立我国最大水平主应力与垂直应力之比、最小水平主应力与垂直应力之比随埋深的散点分布图,并进行相应的回归分析。上述统计分析系统总结我国大陆地区地应力场的分布规律,部分统计形式为新的尝试,可为中国地应力场的宏观分布特征研究及相关行业的工程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中国大陆 地应力 分布规律 回归分析
下载PDF
右江盆地晚古生代—三叠纪盆地转换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105
18
作者 杜远生 黄宏伟 +3 位作者 黄志强 徐亚军 杨江海 黄虎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0-15,共6页
右江盆地是在南华加里东造山带夷平的基础上经再次裂陷形成的,它的形成与金沙江—红河—马江洋盆关系密切,是该洋盆与扬子板块之间的大陆边缘盆地。早泥盆世晚期—石炭纪随着金沙江—红河—马江洋盆的形成,扬子板块南部边缘开始裂陷,形... 右江盆地是在南华加里东造山带夷平的基础上经再次裂陷形成的,它的形成与金沙江—红河—马江洋盆关系密切,是该洋盆与扬子板块之间的大陆边缘盆地。早泥盆世晚期—石炭纪随着金沙江—红河—马江洋盆的形成,扬子板块南部边缘开始裂陷,形成特殊的台地与台间海槽相间的大陆边缘裂谷盆地。二叠纪—早三叠世初期随着该洋盆的俯冲消减,形成越北岛弧,右江盆地进入弧后(裂陷)盆地阶段。早三叠世晚期以后,随着该洋盆的闭合和碰撞造山,在红河—马江造山带与扬子板块之间形成以复理石为特征的弧后前陆盆地。因此右江盆地经历了大陆边缘裂谷盆地(早泥盆世晚期—石炭纪)、弧后盆地(二叠纪—早三叠世早期)、弧后前陆盆地(早三叠世晚期—中三叠世)的构造演化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江盆地 晚古生代 三叠纪 沉积盆地 大地构造
下载PDF
东海陆架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特征 被引量:84
19
作者 冯晓杰 蔡东升 +1 位作者 王春修 高乐 《中国海上油气(地质)》 2003年第1期33-37,共5页
东海陆架盆地为发育于克拉通基底之上的中、新生代叠合盆地.据区域地质、盆地充填序列和盆地结构研究,该盆地经历了晚三叠世(?)-中侏罗世克拉通边缘坳陷盆地、白垩纪弧前盆地和晚白垩世末-新生代弧后裂陷盆地等3个构造演化阶段.白垩纪以... 东海陆架盆地为发育于克拉通基底之上的中、新生代叠合盆地.据区域地质、盆地充填序列和盆地结构研究,该盆地经历了晚三叠世(?)-中侏罗世克拉通边缘坳陷盆地、白垩纪弧前盆地和晚白垩世末-新生代弧后裂陷盆地等3个构造演化阶段.白垩纪以来,东海陆架盆地的演化受控于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的俯冲,随着俯冲角度逐渐变陡,裂陷期由西向东逐渐变新,早白垩世岩浆弧位于浙闽东部,陆架盆地为弧前盆地,至晚白垩世末-早古新世,陆架盆地转变为弧后盆地,并先在西部坳陷带发育古新世裂陷,后在东部坳陷带发育始新世裂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陆架盆地 中生代 新生代 地层序列 构造属性 演化模式 含油气盆地
下载PDF
沁水盆地南部煤层气富集高产主控地质因素 被引量:92
20
作者 孙粉锦 王勃 +1 位作者 李梦溪 梁宏斌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070-1079,共10页
沁水盆地南部以高阶煤储层为主,煤层气勘探与开发资料丰富。利用这些数据资料,采用层次分析、构造解析及盆地分析等方法,分层次探讨了高阶煤层气富集、高产的主控因素及其控气作用机理。研究表明,构造调整、水动力分区及顶、底板岩性分... 沁水盆地南部以高阶煤储层为主,煤层气勘探与开发资料丰富。利用这些数据资料,采用层次分析、构造解析及盆地分析等方法,分层次探讨了高阶煤层气富集、高产的主控因素及其控气作用机理。研究表明,构造调整、水动力分区及顶、底板岩性分布等控制着煤层气的富集。顶、底板泥岩发育区、水动力滞流区、弱径流区以及构造调整弱或未调整区控制煤层气富集,预测了沁源—安泽、沁南—夏店、马必—郑庄以及柿庄—潘庄4个煤层气富集区。渗透率、构造部位控制煤层气高产,富集区的局部构造高部位埋深较浅的原生高渗带、深部裂隙发育带煤层气易高产,预测了安泽、夏店南部、马必南部、郑庄南部、樊庄中北部和樊庄南部—潘庄6个煤层气高产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富集高产 构造 顶、底板 水动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