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3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东北缘晚第四纪活动构造的几何图像与构造转换 被引量:219
1
作者 袁道阳 张培震 +5 位作者 刘百篪 甘卫军 毛凤英 王志才 郑文俊 郭华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70-278,共9页
青藏高原东北缘所在的柴达木-祁连活动地块内的晚第四纪活动构造可以划分为主边界左旋剪切构造带、块内次级右旋剪切构造带和挤压会聚构造带等三种基本类型。在区域北东向构造应力作用下,块体发生了NE向的挤压缩短、顺时针方向的旋转和... 青藏高原东北缘所在的柴达木-祁连活动地块内的晚第四纪活动构造可以划分为主边界左旋剪切构造带、块内次级右旋剪切构造带和挤压会聚构造带等三种基本类型。在区域北东向构造应力作用下,块体发生了NE向的挤压缩短、顺时针方向的旋转和向SEE方向的挤出等构造变形。在块体内部形成了挤压推覆构造、次级剪切构造、剪切压扁构造和弧形挤出构造等四种典型的构造转换方式,实现不同方向与不同性质活动构造之间的转换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晚第四纪 活动构造 构造转换
下载PDF
晚新生代天山隆升与库车坳陷构造转换的沉积约束 被引量:59
2
作者 李忠 王清晨 +1 位作者 王道轩 林伟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38-45,共8页
对库车坳陷库车河剖面不同尺度沉积碎屑组分的系统分析发现 ,晚第三纪以来类磨拉石及其中不稳定碎屑矿物组合开始发育 ,并在中新世后发生显著增加。沉积体系研究表明 ,库车坳陷自白垩纪以来粗粒冲积体系前锋、沉积中心逐步向南迁移 ;但... 对库车坳陷库车河剖面不同尺度沉积碎屑组分的系统分析发现 ,晚第三纪以来类磨拉石及其中不稳定碎屑矿物组合开始发育 ,并在中新世后发生显著增加。沉积体系研究表明 ,库车坳陷自白垩纪以来粗粒冲积体系前锋、沉积中心逐步向南迁移 ;但该规律自上新世开始发生了明显转变 ,表现为上新世库车组、上 -更新世西域组冲积体系整体大尺度南移 ,而沉积中心则相对北移 ,盆地北部沉积边界与现存盆山边界大致可以对比 ,并受到南倾同沉积正断裂的控制。对比天山区域构造、古气候演变资料 ,认为上述沉积记录是晚新生代强烈挤压应力作用下天山构造隆升加剧 ,并在上新世以后由于重力作用诱发库车坳陷 -天山浅部构造层伸展、坍塌的结果。对这一构造转换的认识修订了库车坳陷新生代构造调整的序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隆升 库车坳陷 冲积体系 碎屑组合 构造转换 晚新生代 沉积记录
下载PDF
黑龙江杂岩的碎屑锆石年代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被引量:55
3
作者 周建波 张兴洲 +4 位作者 Simon A WILDE 郑常青 金魏 陈红 韩杰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924-1936,共13页
黑龙江杂岩带位于佳木斯地体西缘,为佳木斯地体向西与松嫩地体之间俯冲、拼贴、碰撞而形成的高压变质带。黑龙江杂岩沿牡丹江断裂分布,其构造-岩石组合、变质变形特征等显示其为佳木斯地体向松嫩地体俯冲拼帖的过程中形成的增生杂岩,目... 黑龙江杂岩带位于佳木斯地体西缘,为佳木斯地体向西与松嫩地体之间俯冲、拼贴、碰撞而形成的高压变质带。黑龙江杂岩沿牡丹江断裂分布,其构造-岩石组合、变质变形特征等显示其为佳木斯地体向松嫩地体俯冲拼帖的过程中形成的增生杂岩,目前保存下来的杂岩带应为大规模增生楔仰冲到佳木斯地体之上的残余部分。88颗碎屑锆石的全部样品SHRIMPU-Pb年代学测试结果显示三个主要年龄区间:170~220Ma,峰值年龄为183Ma;240~338Ma,峰值年龄为256Ma;450~520Ma,峰值年龄为470Ma。而28个碎屑锆石谐和年龄的年龄谱为两组:240~338Ma,峰值年龄为256Ma;450~500Ma,峰值年龄为470Ma。碎屑锆石年龄数据分析得到,240~338Ma峰期年龄为256Ma的年龄应代表黑龙江杂岩主体岩石的沉积年龄上限;而450~500Ma的年龄谱对应于佳木斯地体的基底变质岩年龄,显示佳木斯地体的基底变质岩曾为黑龙江杂岩的物源区;而170~210Ma,峰期年龄为183Ma的不谐和年龄应为受印支期-早侏罗世构造热事件的扰动年龄,与该区变质单矿物的Ar-Ar年龄相一致,应代表了该区陆-陆碰撞的时代。上述年龄为黑龙江杂岩的形成与演化提供了重要的地质年代学制约,即黑龙江杂岩的原岩成岩时代上限为早三叠世,佳木斯地体向西的俯冲时代主体为印支期,而陆-陆拼贴及碰撞过程主要为晚印支期并可能持续到早侏罗世。这些结果将为揭示我国东北地区构造演化的年代学格架以及三叠纪古亚洲构造域向环太平洋构造域叠加和转换的动力学背景研究提供新的基本地质事实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 杂岩带 碎屑锆石 锆石年代学 构造意义 tectonic implications complex ages 佳木斯 峰值年龄 基底变质岩 印支期 during 早侏罗世 环太平洋构造域 transformation EARLY TRIASSIC EARLY Jurassic OROGENIC Belt Late TRIASSIC
下载PDF
云开地区中生代成矿地质背景及成矿动力学机制研究 被引量:48
4
作者 蔡明海 战明国 +2 位作者 彭松柏 孟祥金 刘国庆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64-269,共6页
文章通过对云开地区地质构造、矿床时空分布以及中生代花岗岩类岩石的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特征的综合研究,认为区内中生代岩石圈构造经历了二叠—三叠纪之间的碰撞挤压、侏罗纪的构造转换及白垩纪的拉张伸展 3个阶段的演化过程。
关键词 中生代 云开地区 构造转换 成矿作用 动力系统转换 时空分布 花岗岩
下载PDF
龙门山断裂带北段晚新近纪以来的右行走滑运动及其构造变换研究——以青川断裂为例 被引量:44
5
作者 樊春 王二七 +1 位作者 王刚 王世锋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17-433,共17页
龙门山断裂带位于青藏高原东缘,构成了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的重要构造边界。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在新生代晚期,除了存在逆冲推覆之外,龙门山的中段和南段还发生了明显的右行走滑活动。对龙门山北段的青川断裂进行的系统研究发现:断裂具有... 龙门山断裂带位于青藏高原东缘,构成了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的重要构造边界。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在新生代晚期,除了存在逆冲推覆之外,龙门山的中段和南段还发生了明显的右行走滑活动。对龙门山北段的青川断裂进行的系统研究发现:断裂具有明显的右行走滑特征,沿断裂发育大量不同规模的水系位错,其中嘉陵江水系位错规模最大,据此可确定青川断裂的最大位移量为17km。进一步的野外工作证实断裂的走滑位移在尾端发生构造变换,位于断裂南西端的轿子顶穹隆是叠加构造,吸收了青川断裂的部分位移量;位于断裂北东端的汉中盆地则是处于伸展应力环境下的断陷盆地,吸收了其大部分位移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川断裂 右行走滑 构造变换 晚新近纪 四川龙门山
下载PDF
中国东北地区晚古生代构造演化及后期改造 被引量:39
6
作者 任战利 崔军平 +2 位作者 史政 白奋飞 李浩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34-742,共9页
以深大断裂构造演化、地层及沉积岩相古地理分布及演化特征等为依据,将东北地区晚古生代主要构造单元重新进行了划分。东北地区晚古生代地层主要经历了晚海西期、印支期、燕山期3期较强烈的构造运动,其中晚海西期构造运动最强,构造样式... 以深大断裂构造演化、地层及沉积岩相古地理分布及演化特征等为依据,将东北地区晚古生代主要构造单元重新进行了划分。东北地区晚古生代地层主要经历了晚海西期、印支期、燕山期3期较强烈的构造运动,其中晚海西期构造运动最强,构造样式为紧闭的褶皱及相伴生的逆冲断层。石炭-二叠系主要经历了两个大改造阶段:从晚二叠世末或早三叠世开始,一直到晚侏罗世,主要表现为挤压、褶皱、剥蚀改造;从早白垩世直到晚白垩世,为拉张断陷改造阶段。研究认为,中生代盆地叠加的地区,石炭-二叠系保存较好,是上古生界找气的战略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单元 构造运动 后期改造 构造演化 西拉木伦断裂带 中国东北地区
下载PDF
东昆仑断裂带东端的构造转换与2017年九寨沟M_s7.0地震孕震机制 被引量:39
7
作者 任俊杰 徐锡伟 +3 位作者 张世民 罗毅 梁欧博 赵俊香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4027-4045,共19页
2017年四川九寨沟M_s7.0地震是继2008年汶川M_s8.0地震和2013年芦山M_s7.0地震之后,青藏高原东缘在不到十年的时间内发生的第三个震级M_s7.0以上的强震.这次地震发生在东昆仑断裂带东端,作为青藏高原东北缘的一条大型左旋走滑断裂带,东... 2017年四川九寨沟M_s7.0地震是继2008年汶川M_s8.0地震和2013年芦山M_s7.0地震之后,青藏高原东缘在不到十年的时间内发生的第三个震级M_s7.0以上的强震.这次地震发生在东昆仑断裂带东端,作为青藏高原东北缘的一条大型左旋走滑断裂带,东昆仑断裂带与东端其它构造之间的转换关系仍不清楚,因区内地质构造和地形复杂,东昆仑断裂带东端的主要构造仍缺少深入的研究.本文在总结区域地震构造活动特征、历史地震和现代地震基础上,通过东昆仑断裂带东端已有的和最近开展的活动构造定量研究结果,并结合现今GPS变形场资料和2017年九寨沟M_s7.0地震灾害特征分析,发现东昆仑断裂带最东段塔藏断裂上的左旋走滑除了一小部分继续向东传播转移到文县断裂带上外,大部分转化为其南侧的龙日坝断裂带北段、岷江断裂和虎牙断裂上的近东西向地壳缩短,这可能是岷山隆起的构造机制,而2017年九寨沟M_s7.0地震正是左旋走滑的东昆仑断裂带在东端继续向东扩展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昆仑断裂带 构造转换 2017年九寨沟地震 岷山隆起 塔藏断裂
下载PDF
松辽盆地长岭断陷盆地断陷期构造转换及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36
8
作者 陈娟 张庆龙 +4 位作者 王良书 解国爱 徐士银 毕素萍 葛荣峰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027-1035,共9页
本文以平衡剖面理论为指导,对松辽盆地长岭断陷3条近东西走向的剖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岭断陷盆地在火石岭期初始张裂,沙河子期、营城期断陷强烈扩张,伸展速率均在沙河子期最大,分别为907.50m/Ma、1373.90m/Ma和1100.00m/Ma,两次... 本文以平衡剖面理论为指导,对松辽盆地长岭断陷3条近东西走向的剖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岭断陷盆地在火石岭期初始张裂,沙河子期、营城期断陷强烈扩张,伸展速率均在沙河子期最大,分别为907.50m/Ma、1373.90m/Ma和1100.00m/Ma,两次扩张末期都伴有构造反转。沙河子末期最大缩短量达2.11km,缩短率2.89%;营城末期最大缩短量达2.26km,缩短率3.21%。登娄库期断陷开始向坳陷转化,泉头期—嫩江期为断陷期后热冷却沉降,表现为弱伸展作用,随后进入嫩江末期以挤压作用为主的反转构造发育期。沙河子组、营城组既是主力源岩,又是优质盖层和储层,构成了近烃源自生自储式成藏组合。在沙河子末期、营城末期构造运动形成的大范围的低幅褶皱构造是成藏有利区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南部 长岭断陷 平衡剖面 构造转换 反转构造 油气成藏
下载PDF
川滇块体北-东边界活动构造带运动学转换与变形分解作用 被引量:35
9
作者 陈桂华 徐锡伟 +1 位作者 闻学泽 王亚丽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8-85,共28页
青藏高原周缘活动构造带的定量运动学研究对于理解整个高原演化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利用数字摄影测量技术和区域气候-地貌-构造对比分析的年代学方法,获取了川滇块体北-东边界活动构造带内主要断裂的运动学定量数据,发现多个断裂段作为... 青藏高原周缘活动构造带的定量运动学研究对于理解整个高原演化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利用数字摄影测量技术和区域气候-地貌-构造对比分析的年代学方法,获取了川滇块体北-东边界活动构造带内主要断裂的运动学定量数据,发现多个断裂段作为走滑活动为主的断裂在局部存在中心对称的倾向滑动分量。据矢量分析方法,将川滇块体北-东边界活动构造带及其相邻块体作为一个区域性构造系统,利用构造带内主要断裂的运动学定量数据,分析了构造带横向上的构造运动学转换关系和纵向上的变形分解作用,确定出贡嘎山隆起区存在6·2mm/a的具有透入分布式的垂直隆升速率、安宁河谷东侧台地内侧存在倾滑速率至少1·45mm/a、以逆冲为主的活动断裂。定量地建立了川滇块体北-东边界构造转折带和东边界构造带的变形分解模式,进而建立了川滇块体北-东边界活动构造带及其相邻块体组成的区域性构造系统的定量运动学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块体 构造运动学 变形分解作用 构造转换 定量模型
下载PDF
川西南新生代构造作用以及四川原型盆地的破坏 被引量:30
10
作者 王二七 尹纪云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59-367,共9页
目的研究四川原型盆地的破坏过程。方法川西南构造变形野外研究。结果川西南山地的隆起破坏了四川原型盆地,大凉山中生代凹陷以及楚雄盆地原本可能是四川原型盆地的组成部分。川西南山地的隆升与两个背斜构造的形成有关:牛栏江背斜的形... 目的研究四川原型盆地的破坏过程。方法川西南构造变形野外研究。结果川西南山地的隆起破坏了四川原型盆地,大凉山中生代凹陷以及楚雄盆地原本可能是四川原型盆地的组成部分。川西南山地的隆升与两个背斜构造的形成有关:牛栏江背斜的形成造成川西南的隆起,始于北西—南东向挤压,是北西—南东向紫云—罗甸断裂的左行走滑引发的,该断裂是协调四川盆地顺时针旋转运动的主干断裂之一。结论川西南隆起受控于两次构造事件,分别发生在晚古新世或渐新世,导致四川原型盆地的破坏,楚雄盆地向西挤出。晚新生代,随着青藏高原沿鲜水河—小江断裂左行走滑断裂挤入扬子西缘,川西南发生北西—南东向挤压,由此形成大渡河背斜,与此同时,楚雄盆地沿小江断裂向南运动并位移至现今的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转运动 走滑断裂 叠加变形 构造转换
下载PDF
构造地球化学的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26
11
作者 吕古贤 孙岩 +2 位作者 刘德良 吴学益 刘瑞珣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79-494,共16页
较早的构造地球化学研究思想是"经受着变形的岩石可以发生化学变化"(Sorby,1863)。经过长期、广泛和深入研究,相继提出了应力矿物、构造变质、构造动力成岩成矿、改造成矿、构造相和构造地球化学等概念和认识,揭示了构造作用... 较早的构造地球化学研究思想是"经受着变形的岩石可以发生化学变化"(Sorby,1863)。经过长期、广泛和深入研究,相继提出了应力矿物、构造变质、构造动力成岩成矿、改造成矿、构造相和构造地球化学等概念和认识,揭示了构造作用在控制岩石形成和变形过程中还影响其中地球化学元素的分布、分异和成矿等,推动了大地构造、区域地质、岩石学、矿床学、显微构造、地球化学和实验地质学等学科的发展。构造地球化学的动力学机理尚存在理论难题。构造可以影响岩石的变形,但是构造差应力不能直接影响流体,一般也不能单一地制约化学平衡过程。近年,研究者提出分解构造应力场的思路,区别岩石的形状变形和体积变形,把引起体积改变的各向等压正应力部分称为构造附加静压力,或构造附加压力。构造附加压力可以影响化学反应过程,其研究深入于构造物理化学这一新领域,能够推动构造地球化学的理论发展。基于构造地球化学的进展和文献分析认为,构造结合岩相、改造结合建造的研究是构造地球化学发展的前提,构造定量化和流变学研究是发展构造地球化学的基础,理论和实验研究是构造地球化学深化和发展的必由之路,超微观纳米结构等研究是构造地球化学的新层次,构造物理化学分析是构造地球化学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地球化学 构造变质 构造动力成岩成矿 改造成矿 构造附加静压力 构造物理化学 流变学 应力矿物
下载PDF
北祁连山加里东期聚敛作用的构造转换及其成矿响应 被引量:20
12
作者 李文渊 郭周平 王伟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20-127,共8页
北祁连造山前的构造聚敛样式的诸多争议 ,主要源于北祁连山东西段的巨大差异。甘肃肃南白泉门以东主要表现为 ,自北而南发育有弧后、岛弧和洋中脊、洋岛海相火山岩系 ,产出岛弧裂谷白银厂式 (黑矿型 )和弧后扩张脊石居里沟式 (塞浦路斯... 北祁连造山前的构造聚敛样式的诸多争议 ,主要源于北祁连山东西段的巨大差异。甘肃肃南白泉门以东主要表现为 ,自北而南发育有弧后、岛弧和洋中脊、洋岛海相火山岩系 ,产出岛弧裂谷白银厂式 (黑矿型 )和弧后扩张脊石居里沟式 (塞浦路斯型 )块状硫化物矿床 ,少见陆壳基底碎块 ,花岗岩侵入体不发育 ;而西段以镜铁山微地块为特点 ,岛弧钙碱性火山岩系发育 ,分布有大面积花岗质岩基 ,产出夕卡岩型钨矿床。这种东西段区域岩石组合和成矿特征上的差异 ,反映了早古生代北祁连洋盆在中奥陶世—早志留世向北俯冲消减构造聚敛上的不同 ,东段为洋—洋俯冲的马里亚纳型的沟—弧—盆系大陆边缘 ,西段则转换为洋—陆俯冲的智利型活动大陆边缘 ,并由于深部消减物质的差异而形成不同的碰撞岩浆作用形式和相应的成矿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转换 加里东期 北祁连山 块状硫化物矿床 响应 花岗岩侵入体 活动大陆边缘 火山岩系 塞浦路斯 弧后扩张 夕卡岩型 成矿特征 早志留世 中奥陶世 早古生代 马里亚纳 成矿组合 岩浆作用 西段 发育 洋中脊 岛弧 白银厂
下载PDF
Late Quaternary Slip-rates and Slip Partitioning on the Southeastern Xianshuihe Fault System, Eastern Tibetan Plateau 被引量:22
13
作者 CHEN Guihua XU Xiwei +1 位作者 WEN Xueze CHEN Yue-Gau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2期537-554,共18页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kinematics of the active faults distributed around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is critical to understand current tectonic processes of the plateau. Chronological analysis, based on the comp...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kinematics of the active faults distributed around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is critical to understand current tectonic processes of the plateau. Chronological analysis, based on the comparison among regional climate and geomorphology, digital photogrammetry, offset landforms, and the tectonics were adopted in this study on the Xianshuihe fault in the eastern Tibetan plateau. Two or more offset-age data were obtained for each segment of the Xianshuihe and theYunongxi faults. The offset landforms, including river terrace, alluvial fan and glacial moraine, provide constraints for the late Quaternary slip rate of the Xianshuihe fault. The left-lateral strike slip rate of the Xianshuihe fault decreases from 17 mm/a on the northwest segment to 9.3 mm/a on the southeast segment. Regarding the Xianshuihe fault zone and its adjacent blocks as a regional tectonic system, vector analysis was used to quantitatively analyze the longitudinal kinematical transformation and transversal slip partitioning on the fault zone in terms of the kinematical parameters of the main faults within the zon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a distributed vertical uplift at a rate of 6.1 mm/yr caused by shortening across the Gongga Mountains region. Based on these results, we established a model of the slip partitioning for the southeastern segment of the Xianshuihe fault zo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lip partitioning kinematical transformation tectonic morphology Xianshuihe fault Gongga Mountains
下载PDF
滇中小江走滑剪切带晚新生代挤压变形研究 被引量:20
14
作者 王二七 陈良忠 +1 位作者 陈吉琛 林文信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209-219,T002,共12页
对滇中小江走滑剪切带中的挤压变形作用进行研究发现,尽管这些变形多发生于中元古界昆阳群浅变质岩中,其形成时代却可能是第三纪末和第四纪初,和小江断裂带的走滑运动有成因关系,并导致了走滑位移量的衰减。昆阳群的隆起可能主要是... 对滇中小江走滑剪切带中的挤压变形作用进行研究发现,尽管这些变形多发生于中元古界昆阳群浅变质岩中,其形成时代却可能是第三纪末和第四纪初,和小江断裂带的走滑运动有成因关系,并导致了走滑位移量的衰减。昆阳群的隆起可能主要是第四纪变形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滑断裂 构造窗 剪切带 挤压变形 晚新生代
下载PDF
Jurassic sedimentary features and tectonic settings of southeastern China 被引量:17
15
作者 SHU LiangShu WANG Yan +3 位作者 SHA JinGeng JIANG ShaoYong YU JinHai WANG YanBin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9年第12期1969-1978,共10页
Two types of the Jurassic basins are distinguished in SE China based on their geodynamic features: the Late Triassic-Early Jurassic post-orogenic basins and the Middle Jurassic intra-continental extensional basins. Th... Two types of the Jurassic basins are distinguished in SE China based on their geodynamic features: the Late Triassic-Early Jurassic post-orogenic basins and the Middle Jurassic intra-continental extensional basins. The Lower Jurassic sequence shows a change from coarseto fine-grained accumulation, suggesting a gradually deepening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from river to shore-lake and to deep-water lake. In contrast, the Middle Jurassic accumulation was changed from claystone to conglomerate along the coastal provinces in SE China, indicative of an initial crustal uplift. The Wuyi Mountains have been a paleogeograghic separating zone since the Middle Jurassic. The Late Jurassic strata are absent in most areas of SE China. A large-scale bimodal intra-continental rift-type volcanism occurred during the Middle Jurassic along a 40-60 km wide and 200 km long area in western Fujian and southern Jiangxi provinces, which is most likely the strongest volcanism in SE China since the Cambrian. The SHRIMP zircon U-Pb analyses on the rhyolite from the Dongkeng basin in the southern Jiangxi area yield a concord U-Pb age of 160±0.5 Ma, providing an upper age limit for the bimodal volcanic eruption. The analyses of the basin features indicate a change of the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during the interval from Middle Triassic to Late Triassic from a shallow-sea to an intra-continent in SE China in response to the strong collision between the Yangtze and North China Blocks. Sedimentary structures record a southward direction of Early Jurassic paleo-currents, reflecting that their source areas were to the north side. We propose that the Wuyi region was uplifted as early as Middle Jurassic, followed by a wide E-W-trending extended depression and bimodal volcanism in the western foot of the Wuyi Mountains. Presumably the uplift of the Wuyi domain changed the Middle Jurassic paleo geographic outline and formed the transformational tectonic regime from compression to extension as a tectonic response to the Pacific plate subdu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dimentary features paleo-geographic framework tectonic transformation SHRIMP U-Pb dating JURASSIC southeastern
原文传递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达尔布特断裂的运动学特征 被引量:18
16
作者 樊春 苏哲 周莉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045-1058,共14页
达尔布特断裂是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的边界断裂,本文通过大量的野外地质调查并结合遥感解译,发现该断裂具有明显的左行走滑特征,其最大位错量出现在其西南段,达到60 km左右。根据野外的观察,达尔布特断裂是一条经历过多期变形的断裂,运动... 达尔布特断裂是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的边界断裂,本文通过大量的野外地质调查并结合遥感解译,发现该断裂具有明显的左行走滑特征,其最大位错量出现在其西南段,达到60 km左右。根据野外的观察,达尔布特断裂是一条经历过多期变形的断裂,运动学特征指示了该断裂的各期活动均为左行走滑。它与准噶尔盆地东北缘北西—南东向的右行走滑断裂一起,构成了一组共轭断裂系,是印欧板块碰撞造成青藏高原强烈抬升并向北扩展的远程效应,同时也受到西伯利亚板块向南运动的影响。和什托洛盖盆地是在断裂走滑过程中形成的尾端伸展盆地;而南段的构造穹窿,是断裂的走滑运动造成的尾端构造隆升,它们共同吸收调节了断裂的走滑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达尔布特断裂 左旋走滑 构造转换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古近系“源-汇”系统分类及石油地质意义 被引量:18
17
作者 杜家元 张向涛 +5 位作者 刘培 罗明 张琴 姚佳利 王绪诚 梁杰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3690-3706,共17页
珠一坳陷深层古近系两套优质生烃层系内发育的储层具有近源成藏的优势,但其非均质性强、低孔渗的特点制约了油气勘探,研究与此直接相关的"源-汇"系统,对于寻找富烃优储耦合的有利区意义重大.以构造运动和盆山地貌为基础,结合... 珠一坳陷深层古近系两套优质生烃层系内发育的储层具有近源成藏的优势,但其非均质性强、低孔渗的特点制约了油气勘探,研究与此直接相关的"源-汇"系统,对于寻找富烃优储耦合的有利区意义重大.以构造运动和盆山地貌为基础,结合断陷湖盆以半地堑为基本单元的结构特点,划分了盆地级、半地堑级和区带级的三级"源-汇"系统.盆地级分为外源、内源型两类,可用来宏观分析优质烃源岩分布;半地堑级分为陡坡、缓坡和长轴型3类,对于定性评价储层优劣具有较大意义;区带级分为迁移型、转换型、稳定型3类,为有利区目标评价和井点选择提供参考.研究认为迁移型和转换型"源-汇"系统可形成良好的生储盖配置,是最为有利的油气富集区,应作为古近系重点勘探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珠一坳陷“ 源-汇”系统 构造转变 有利区带 石油地质
原文传递
阿拉善地块南缘构造活动特征与青藏高原东北缘向外扩展的最新边界 被引量:17
18
作者 郑文俊 张博譞 +7 位作者 袁道阳 陈干 张逸鹏 俞晶星 张冬丽 毕海芸 刘炳旭 杨敬钧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24-236,共13页
青藏高原向北东方向扩展的方式及最新扩展边界的位置,是目前青藏高原东北缘构造变形研究的热点。基于近年来对阿拉善地块南缘及邻区活动构造运动特征调查和定量研究结果,重点总结了阿拉善地块南缘活动断裂几何图像及运动特征,指出以前... 青藏高原向北东方向扩展的方式及最新扩展边界的位置,是目前青藏高原东北缘构造变形研究的热点。基于近年来对阿拉善地块南缘及邻区活动构造运动特征调查和定量研究结果,重点总结了阿拉善地块南缘活动断裂几何图像及运动特征,指出以前普遍认为的稳定阿拉善地块内部在新生代晚期发育了一系列规模不等、运动性质各异的活动断裂,这些活动断裂是青藏高原向外扩展过程中新生或先存断裂复活的结果,断裂对区域地貌的控制作用形成了阿拉善地块南缘的地貌和构造边界。综合新生代变形、构造地貌、低温年代学、大地测量与现代地震活动等资料和研究结果,认为青藏高原东北缘新生代中晚期以来发生了有序的向外扩展,形成了两个有重要意义的扩展边界:一是在10 Ma左右形成的以祁连山北缘断裂为主要边界控制构造的、完整清晰的青藏高原东北缘地貌及构造边界;二是在新生代晚期3~2 Ma形成的阿拉善地块南缘与祁连山北缘断裂近平行展布的、主要由逆冲断裂所组成的青藏高原扩展最新边界。在现今构造、地貌格局中,阿拉善地块南缘已成为青藏高原东北缘最新的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活动 几何图像 运动特征 构造转换 向外扩展 高原新边界 阿拉善地块南缘 青藏高原东北缘
下载PDF
华北古生界原型-变形构造演化及其控油气作用 被引量:17
19
作者 周小进 倪春华 杨帆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79-794,共16页
在"原型控源、变形控藏"思想的指导下,论述了华北古生界从盆地原型-变形改造的构造演化过程,以及盆地演化对古生界烃源岩分布及其油气演化的控制作用。研究认为,古生代盆地演化主要受控于华北板缘洋-陆构造体制的转换,成盆主... 在"原型控源、变形控藏"思想的指导下,论述了华北古生界从盆地原型-变形改造的构造演化过程,以及盆地演化对古生界烃源岩分布及其油气演化的控制作用。研究认为,古生代盆地演化主要受控于华北板缘洋-陆构造体制的转换,成盆主要集中在克拉通边缘;早古生代在克拉通边缘依次发育了被动边缘-活动边缘-碰撞边缘的盆地原型,寒武系-奥陶系烃源岩形成于拉张背景下的被动边缘盆地、坳拉槽和台内坳陷;晚古生代石炭—二叠纪盆地主要受控于华北板缘的张裂作用,以及不同时期向克拉通内部产生的不同方向海侵,形成东、西差异的含煤层系和烃源条件。中、新生代成盆作用主要集中在克拉通内部,历经了4次重要的构造变格,总体呈现东西分区、南北分块的构造演化格局,在华北古生界之上并列叠加了挤、滑、张、沉不同构造背景下的多种盆地原型,将古生界改造成块隆、块坳构造;受中、新生代差异的盆地叠加作用,华北古生界形成了持续生烃和具燕山期与喜马拉雅期二次生烃的不同油气演化过程。渤海湾济阳坳陷、临清坳陷东部和南华北周口坳陷中东部处于上古生界二次生烃的有利区,是进一步寻找上古生界晚生晚成型油气藏的主要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原型 构造变格 盆地叠加 油气演化 古生界 华北
下载PDF
东昆仑原、古特提斯构造转换与岩浆铜镍钴硫化物矿床成矿作用 被引量:15
20
作者 李文渊 张照伟 +4 位作者 王亚磊 张江伟 尤敏鑫 张志炳 南卡俄吾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9,共19页
特提斯构造域研究愈来愈显示为原特提斯、古特提斯和新特提斯三分的特点,其中古特提斯洋的形成演化及其成矿作用的研究较为薄弱,特别是古特提斯洋何时开始裂解非常缺乏研究。根据东昆仑早古生代末夏日哈木超大型岩浆铜镍钴硫化物矿床(... 特提斯构造域研究愈来愈显示为原特提斯、古特提斯和新特提斯三分的特点,其中古特提斯洋的形成演化及其成矿作用的研究较为薄弱,特别是古特提斯洋何时开始裂解非常缺乏研究。根据东昆仑早古生代末夏日哈木超大型岩浆铜镍钴硫化物矿床(简称“夏日哈木矿床”)发现的事实,以及近年来在东昆仑、南祁连和阿尔金发现的一批早古生代末和晚古生代初之交的岩浆铜镍钴硫化物矿床的特点,提出它们代表了古特提斯洋裂解的认识,认为与古亚洲洋同期的原特提斯洋于志留纪末碰撞闭合后,在冈瓦纳大陆北缘由于地幔柱作用改造的软流圈发生部分熔融而裂解,形成了夏日哈木等与裂解背景幔源镁铁—超镁铁岩有关的超大型岩浆铜镍钴硫化物矿床。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之交是古特提斯洋裂解的开始,此时以秦祁昆(秦岭—祁连—昆仑)洋为代表的原特提斯洋已经闭合,作为原特提斯洋弧后盆地的古亚洲洋尽管尚未闭合,但夏日哈木矿床则是原特提斯洋造山后陆壳再次裂解的产物,并非形成于原特提斯洋岛弧或后碰撞的环境。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尽管夏日哈木矿床具有轻稀土元素富集,Nb、Ta、Ti相对亏损和橄榄石低Ca等弧岩浆信息,但与岛弧环境的阿拉斯加型岩体有显著的区别;夏日哈木矿床有较多的斜方辉石,甚至出现斜方辉石岩,磁铁矿含量较少,母岩浆具有较高Al_(2)O_(3)等。根据已有的成矿事实,结合区域上原特提斯洋闭合蛇绿岩和洋壳俯冲折返榴辉岩的研究,以及早泥盆世存在的区域不整合建造特点和东昆仑与岩浆铜镍钴硫化物矿床同时代的双峰式火山岩分布,认为以夏日哈木为代表的早泥盆世岩浆铜镍钴硫化物矿床,不仅是世界上特提斯成矿域发现的首例特大型岩浆铜镍钴硫化物矿床,而且代表了全球一期新的岩浆铜镍钴硫化物矿床的重要成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铜镍钴硫化物矿床 镁铁—超镁铁岩 原特提斯 古特提斯 构造转换 成矿作用 东昆仑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