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断层封闭演化史研究方法及其应用 被引量:52
1
作者 李亚辉 刘泽容 陈利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8年第3期15-18,共4页
对沉积埋藏史、构造演化史、应力场演化史进行了研究,提出了通过计算地史时期断面所承受的正应力来研究断层封闭演化史的方法。运用该方法对崔庄地区崔6、崔7两条主要断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埋藏深度不同,断面正应力的大小也不... 对沉积埋藏史、构造演化史、应力场演化史进行了研究,提出了通过计算地史时期断面所承受的正应力来研究断层封闭演化史的方法。运用该方法对崔庄地区崔6、崔7两条主要断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埋藏深度不同,断面正应力的大小也不同。吴堡运动时期,两条断层为开启状态;三垛运动时期,两条断层均承受压应力,但崔6断层的封闭性优于崔7断层,即成藏期封闭性好的断层控制的断块,其油气富集程度高;反之,油气富集程度就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面 构造演化 数学模型 油气成藏
下载PDF
华南晚元古代—三叠纪构造事件与应力场 被引量:7
2
作者 万天丰 朱鸿 《现代地质》 CAS CSCD 1990年第2期65-74,共10页
本文研究了华南3个板块(扬子、南华与湘桂)和保山、临沧地体自晚元古代到三叠纪的5次重要构造事件的沉积古地理与形变特征、主应力方向以及相关的变质与岩浆活动特征。晋宁事件,华南各板块已联成一体,当时在南北向挤压作用的影响下,造... 本文研究了华南3个板块(扬子、南华与湘桂)和保山、临沧地体自晚元古代到三叠纪的5次重要构造事件的沉积古地理与形变特征、主应力方向以及相关的变质与岩浆活动特征。晋宁事件,华南各板块已联成一体,当时在南北向挤压作用的影响下,造成一系列轴向东西的同斜褶皱。元古代末期一古生代早期发生明显的张裂,使各板块分离。早古生代晚期(晚加里东事件),南华与湘桂板块发生褶皱,前者受到近东西向的挤压,后者则受到近南北向挤压,它们当时与扬子板块有相当的距离,杨子板块与中朝板块内未发生褶皱变形。海西事件以扬子板块边部的明显张裂作用为特征。印支事件早期(早三叠世)。保山地体向东俯冲,与扬子板块拼合,尔后,在中三叠世末期,使南华、湘桂板块向北位移与扬子板块拼合,在晚三叠世末期,中朝板块才与扬子板块拼合起来,形成大别山两侧的逆掩断裂系与淮阳弧形构造系。印支事件使华南各板块重新拼合,为该区构造格架基本定型的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元古代 三叠纪 构造事件 应力场
下载PDF
中国东南六省元古代—侏罗纪构造演化 被引量:9
3
作者 万天丰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45-50,共6页
本文采用历史分析与力学分析相结合的原则,研究元古代到侏罗纪四次重要构造事件的形变特征、主应力方向及分布规律。元古代晚期(晋宁事件)以南北向挤压为主;早古生代(加里东事件)是受近东西向挤压;三叠纪(印支事件)是南早北晚、南强北... 本文采用历史分析与力学分析相结合的原则,研究元古代到侏罗纪四次重要构造事件的形变特征、主应力方向及分布规律。元古代晚期(晋宁事件)以南北向挤压为主;早古生代(加里东事件)是受近东西向挤压;三叠纪(印支事件)是南早北晚、南强北弱运动;侏罗纪(燕山事件)以NWW-SEE向挤压为特征,是该区构造格架基本定型的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事件 应力分析 元古代 侏罗纪
下载PDF
考虑温度时碳酸盐岩地层破裂压力的确定 被引量:6
4
作者 杨前雄 熊伟 高树生 《石油钻探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2-14,共3页
地层破裂压力(梯度)是确定地层压力检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钻井、完井和压裂等施工都相当重要。塔河油田碳酸盐岩油藏为岩溶-缝洞型的特殊性油藏,储层非均质性较强,储渗空间形态各异,大小悬殊,分布不均,油气储集空间多为裂缝-孔洞型... 地层破裂压力(梯度)是确定地层压力检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钻井、完井和压裂等施工都相当重要。塔河油田碳酸盐岩油藏为岩溶-缝洞型的特殊性油藏,储层非均质性较强,储渗空间形态各异,大小悬殊,分布不均,油气储集空间多为裂缝-孔洞型,压裂作业时,储层易受伤害。对于碳酸盐岩储层,裂缝越发育,地层破裂压力越低。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上覆岩层压力、孔隙压力、井壁应力集中、构造应力、岩石抗拉强度和温度对碳酸盐岩地层破裂压力的影响,得到了新型破裂压力模式。分析结果表明,温度对地层破裂压力的影响不容忽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破裂压力 碳酸盐岩 构造应力 应力分析
下载PDF
宜章长城岭铅锌多金属矿床成矿构造 被引量:4
5
作者 朱书林 张术根 李凯林 《矿业工程研究》 2015年第1期56-63,共8页
为了分析长城岭矿区构造控矿作用以指导矿产勘查工作,本文研究了区内成矿构造特征,进行了构造期次及应力分析,并利用R型聚类分析、因子分析等手段进行了构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区内的铅锌矿体、岩浆岩以及硅化体都受构造控制;矿区... 为了分析长城岭矿区构造控矿作用以指导矿产勘查工作,本文研究了区内成矿构造特征,进行了构造期次及应力分析,并利用R型聚类分析、因子分析等手段进行了构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区内的铅锌矿体、岩浆岩以及硅化体都受构造控制;矿区复杂的构造形迹由海西、印支、燕山等多期构造活动所致;燕山早期为成矿期,成矿作用与该期岩浆活动关系紧密;燕山早期形成的F_(101)断裂为区内主要的导矿、配矿构造,F_(102)和F_(103)断裂经历自海西期的多期构造活动,为主要的容矿构造,燕山晚期形成的F_(104)断裂为成矿期后构造,而于印支期形成的F_(201),和F_(202)断裂,于喜山期重新活动,成为区内主要破矿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矿构造 构造期次 应力分析 构造地球化学 R型聚类分析 因子分析
下载PDF
东坪金矿区成矿构造分析与成矿预测 被引量:4
6
作者 杨再红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12-16,共5页
依据东坪金矿区成矿特点进行了成矿构造的形成及应力分析,总结出一些成矿规律,并进一步对矿区一些工作程度较低的区段进行了预测。
关键词 成矿构造 应力分析 在矿预测 金矿床 金矿区
下载PDF
山东招平断裂构造解析及控矿规律总结
7
作者 王吉祥 张勋 +3 位作者 王要善 许彦会 姜晓磊 王承璨 《矿业工程》 CAS 2024年第1期1-5,共5页
通过对招平断裂构造解析,得出该构造的控矿规律、矿化富集规律、构造控矿模型。在总结找矿构造标志、蚀变标志、矿物学标志的基础上,在山东黄金某矿171#脉带开展了找矿工作并取得显著探矿成果,探明金属量5138 kg。
关键词 金矿 构造应力分析 招平断裂带 控矿规律 找矿预测
下载PDF
昭通-鲁甸断褶带南段构造变形序列与应力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张杰 陈革 +1 位作者 任清军 史俊波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7-56,共10页
昭通-鲁甸断裂作为大凉山次级活动块体与华南地块的边界断裂之一,自鲁甸Ms6.5地震以来,备受关注。研究区内昭通-鲁甸断褶带是由NE、NW向断裂和破褶皱共同组成的似花状构造带,为了更加全面、深入了解昭通-鲁甸断褶带,在布设的4个观测区内... 昭通-鲁甸断裂作为大凉山次级活动块体与华南地块的边界断裂之一,自鲁甸Ms6.5地震以来,备受关注。研究区内昭通-鲁甸断褶带是由NE、NW向断裂和破褶皱共同组成的似花状构造带,为了更加全面、深入了解昭通-鲁甸断褶带,在布设的4个观测区内,基于野外特征与应力分析,初步建立了6个构造变形序列,将其构造演化划分为6个阶段:(1)燕山中期NE、近SN向褶皱形成阶段;(2)燕山中期昭通-鲁甸NE向断褶带形成阶段;(3)燕山晚期NE向断裂反转阶段;(4)燕山晚期EW向叠加褶皱阶段;(5)燕山晚期昭通-鲁甸断褶带伸展阶段;(6)第四纪昭通-鲁甸断褶带活动阶段。为燕山期以后川滇地块与华南地块的运动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地质依据,并认为昭通-鲁甸断裂晚更新世-全新世构造变形使NE向和NW向断裂均有活动,组成了共轭断裂样式。鲁甸地震的发生与NE、NW向断裂活动均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昭通-鲁甸 断褶带 构造变形序列 应力分析 构造演化
下载PDF
新华夏构造体系结构面“米字型”分布与演化的数学模拟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吕古贤 王红才 +6 位作者 韩璐 张宝林 胡宝群 吕承训 马立成 焦建刚 毕珉峰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251-1259,共9页
构造体系由多方向、多应力-应变性质和多重次序的结构构造组成,这些结构面在构造应力场中有较为固定的分布型式。经过区域成矿带、矿田、矿床等不同层次地质研究,揭示了新华夏构造体系的共轭剪切、挤压和引张三种类型结构面,它们在平面... 构造体系由多方向、多应力-应变性质和多重次序的结构构造组成,这些结构面在构造应力场中有较为固定的分布型式。经过区域成矿带、矿田、矿床等不同层次地质研究,揭示了新华夏构造体系的共轭剪切、挤压和引张三种类型结构面,它们在平面上组成“米字型”构造。通过应力-应变有限元法模拟,将“米字型”构造分为三个形成阶段:第一期共轭构造阶段,发育NNW 345°方向(大义山式)张扭断裂和NEE 75°方向(泰山式)压扭构造;第二期挤压构造阶段,产生NNE 25°方向挤压断裂和褶皱;第三期横张构造阶段,产生NWW 300°方向(长江式)的横张断裂,给出了有利于控矿成矿的应力-应变场特征,为地质找矿指明了方向。三个阶段相比,构造带内主干拉应力以第一期NNW向构造带内为最大,第三期NWW向“长江式”构造带次之,第二期NNE向和第一期NEE向构造带内拉应力微弱,拉应力总体呈现出时间由老到新从最高下降至微弱之后再回升的趋势;最大主压应力从第一期NEE向构造带为中等,演进到第二期NNE向构造带为最大,第三期NWW向“长江式”构造带和NNW向构造带为最小,表现出时间由老到新,先增强至最高值再下降至最小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华夏构造体系 “米字型”构造 有限元法模拟 应力应变分析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安徽段)及邻区的动力学分析与区域构造演化 被引量:49
10
作者 侯明金 朱光 +2 位作者 Jacques Mercier Pierre Vergély 王永敏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62-381,共20页
依据区域构造层次划分,采用构造筛分法,层层深入,层层筛分,确定发生于各个不同时代地层/岩层内的断裂活动的同期及叠加的应力场特征。综合所有的同期应力场特征及辅以叠加的应力场特征来验证,从而确定了一个连续的、完整的断裂活动的应... 依据区域构造层次划分,采用构造筛分法,层层深入,层层筛分,确定发生于各个不同时代地层/岩层内的断裂活动的同期及叠加的应力场特征。综合所有的同期应力场特征及辅以叠加的应力场特征来验证,从而确定了一个连续的、完整的断裂活动的应力场演化序列;结合区域构造变形特征分析,阐明郯庐断裂带(安徽段)的构造演化。应力场分析显示:晚三叠-早侏罗世应力场为北北西—南南东或近南北向挤压,属古特提斯构造域,断裂发生同造山走滑;早白垩世早期,应力场为北西—南东向挤压,断裂发生左行走滑运动,中国东部处于西环太平洋构造域;早白垩世晚期—古新世(始新世),区域发生北西—南东向伸展作用,断裂处于伸展断陷作用阶段;新生代,受区域上近东西向的挤压作用影响,断裂发生挤压逆冲兼右行走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筛分应力场分析 区域构造演化郯庐断裂带(安徽段) 中-新生代
下载PDF
青藏高原及周缘地壳浅层构造应力场量值特征分析 被引量:16
11
作者 姚瑞 杨树新 +3 位作者 谢富仁 崔效锋 陆远忠 许兆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147-2158,共12页
以"中国大陆地壳应力环境基础数据库"中的实测地应力数据为基础,合理筛选出地理空间范围为21°N-40°N,73°N—110°N的近2000条数据,深度范围0~2 km.通过将研究区内实测地应力扣除重力影响,并考虑数据样本... 以"中国大陆地壳应力环境基础数据库"中的实测地应力数据为基础,合理筛选出地理空间范围为21°N-40°N,73°N—110°N的近2000条数据,深度范围0~2 km.通过将研究区内实测地应力扣除重力影响,并考虑数据样本数量沿深度分布不均匀的问题,分析构造应力场的作用.重力影响的扣除采用海姆假说与金尼克假说两种模式估算其下限与上限,给出了青藏高原及周缘及青藏地块、南北地震带北、中、南段上构造应力和构造差应力随深度分布的特征和量值范围,结果显示:(1)青藏高原及周缘地区最大水平应力σ_H、最小水平应力σ_h随深度D呈线性增加:σ_H=22.115D+5.761、σ_h=14.893D+3.269;最大水平构造应力σ_T、最小水平构造应力σ_t的量值估算范围分别为4.609<σ_T<15.522D+4.609、3.121<σ_t<6.366D+3.121(D>0);构造差应力σ_T-σ_t=7.222D+2.492,地表值(D=0 km)为2.5 MPa左右,随深度增加以7.2 MPa.km^(-1)的梯度增大;(2)在测量深度范围内,青藏地块、南北地震带北、中、南段研究区σ_T、σ_t、σ_T-σ_t,随埋深均呈线性增大;D=1 km时,各地块σ_T的统计回归值中最大为30.1 MPa,最小为17.6 MPa,量值由大到小排序依次为:青藏地块、南北带北段、南北带中段、南北带南段;D=1 km时,各地块σ_T-σ_t,的统计回归值中最大为15.8 MPa,最小为8.9 MPa,量值由大到小排序依次为:青藏地块、南北带北段、南北带中段和南北带南段.总体表现为青藏地块强、南北带较弱的基本特征.(3)与南北带相比较,青藏地块地壳在从南向北的挤压作用下呈现出明显的"浅弱深强"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地震带 实测地应力 构造应力场 回归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