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海新生代海底扩张的构造演化模式:来自高分辨率地球物理数据的新认识 被引量:60
1
作者 李家彪 丁巍伟 +2 位作者 高金耀 吴自银 张洁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3004-3015,共12页
根据高分辨率重、磁测网数据的分析,结合多波束海底地貌的构造解释,南海海盆新生代经历了两期不同动力特征的海底扩张,25 Ma的沉积-构造事件是其重要分界.早期扩张从约33.5 Ma开始至25 Ma停止,在东部海盆南、北两侧和西北海盆形成了具有... 根据高分辨率重、磁测网数据的分析,结合多波束海底地貌的构造解释,南海海盆新生代经历了两期不同动力特征的海底扩张,25 Ma的沉积-构造事件是其重要分界.早期扩张从约33.5 Ma开始至25 Ma停止,在东部海盆南、北两侧和西北海盆形成了具有近E-W向或NEE向磁条带的老洋壳,是近NNW-SSE向扩张的产物;晚期扩张从25 Ma开始至16.5 Ma结束,在东部海盆中央区和西南海盆形成了具有NE向磁条带的新洋壳,是NW-SE向扩张的产物.南海海盆分区特点明显,南北分区,东西分段.从南到北可进一步分为3个亚区,南、北亚区由早期扩张产生,而晚期扩张的中央亚区从东到西又可进一步分为6个洋段,中间均由NNW或NW向断裂分割,是扩张中脊分段性的表现.南海晚期扩张具有渐进式扩张的特点,虽然它们均于磁条带异常C5c停止扩张,但开始扩张的时间从东部的C6c(23.5 Ma),到中部的C6b(22.8 Ma),一直变新到西部的C5e(18.5 Ma).东部海盆与西南海盆之间的NNW向断裂是分割两海盆的边界断裂,不仅切割了磁条带异常,控制了两海盆不同的地球物理场特征,而且还使扩张中脊左行平移约95km,造成扩张中心和磁条带不连续.南海海盆扩张期间,其东部没有菲律宾群岛封闭,当时是一个面向大洋的港湾,与亚丁湾洋盆可以对比,是洋中脊向大陆边缘入侵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海盆 渐进式扩张 构造演化模式 新生代
下载PDF
川东南丁山构造龙马溪组页岩构造裂缝期次及演化模式 被引量:47
2
作者 范存辉 李虎 +5 位作者 钟城 秦启荣 胡东风 张羽 何顺 张玮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79-390,共12页
川东南丁山构造龙马溪组的页岩气蕴藏量巨大,裂缝对页岩气的富集及产能具有重要影响。综合利用野外露头、岩心、成像测井、包裹体分析、声发射实验以及(U-Th)/He年龄测定等,对该区构造裂缝形成期次及演化模式开展综合研究。研究表明:野... 川东南丁山构造龙马溪组的页岩气蕴藏量巨大,裂缝对页岩气的富集及产能具有重要影响。综合利用野外露头、岩心、成像测井、包裹体分析、声发射实验以及(U-Th)/He年龄测定等,对该区构造裂缝形成期次及演化模式开展综合研究。研究表明:野外露头和岩心裂缝均主要以构造成因的剪切缝为主,以高角度、大切深、高充填为特征,据其交切关系及产状特征可划分为平面剪切缝和剖面剪切缝。龙马溪组构造裂缝可分为3期:第1期构造裂缝形成于燕山运动中—晚期(82.5~72.1 Ma),裂缝充填物主要为方解石,充填程度较高,均一温度为295.6~325.2℃,古地应力的最大有效主应力为97.06 MPa,主应力方向为135°±15°,裂缝方位主要为NWW—SEE、NNE—SSW向平面“X”型共轭剪切缝以及NE向剖面剪切缝;第2期构造裂缝形成于燕山运动末期—喜马拉雅运动中期(72.1~31.2 Ma),裂缝充填物为方解石,其次为硅质或铁质,均一温度为189.1~232.4℃,古地应力的最大有效主应力为90.71 MPa,主应力方向为45°±15°,裂缝方位主要为近SN向、NEE向平面剪切缝以及NW向剖面剪切缝;第3期构造裂缝形成于喜马拉雅运动晚期—现今(31.2~0Ma),仅形成少量的NW向剖面剪切缝,裂缝充填程度低,充填物为少量方解石,古地应力的最大有效主应力为76.55 MPa。第1期和第2期为主要的成缝期,第3期主要对前期裂缝进行叠加和改造。结合地质力学理论,最终建立了3期裂缝发育的演化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马溪组页岩 构造裂缝 形成期次 演化模式 丁山构造
原文传递
从东海石油地质重要进展看西太平洋大陆边缘新生代盆地的构造演化——一种海沟向洋后退的残余弧后盆地演化模式 被引量:22
3
作者 孙肇才 《海相油气地质》 2004年第1期1-17,共17页
东海盆地石油地质研究在近二十年里主要取得五方面的进展 :证明了盆地是由一组大陆边缘新生界由西向东逐个变新的“盆地群体”组成 ,建立了陆架地区以组为单位的整个新生代地层单元 ,详细划分了西湖凹陷的内部地质结构 ,认定了煤和煤系... 东海盆地石油地质研究在近二十年里主要取得五方面的进展 :证明了盆地是由一组大陆边缘新生界由西向东逐个变新的“盆地群体”组成 ,建立了陆架地区以组为单位的整个新生代地层单元 ,详细划分了西湖凹陷的内部地质结构 ,认定了煤和煤系沉积是东海陆架区的主力油气源岩 ,通过大量钻井验证了盆地中三类不同成因的圈闭。从环西太平洋盆地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背景看 ,西太平洋是一个自北而南的沟—弧—盆 (陆缘海 )系统 ;大体以台湾海峡为界 ,东海盆地是一个由转换或被动边缘演化而来的聚敛边缘 ,而南海属于由活动或聚敛边缘转化而来的被动边缘。东海盆地与菲律宾海盆地具有相似的时空演化特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地质 新生代 含油气盆地 西太平洋 构造演化
下载PDF
西准噶尔古生代构造单元划分与构造演化 被引量:14
4
作者 吴楚 董连慧 +8 位作者 周刚 赵树铭 屈迅 洪涛 游军 李昊 张国梁 刘妍 徐兴旺 《新疆地质》 CAS CSCD 2016年第3期302-311,共10页
位于伊犁地块、阿尔泰造山带和准噶尔地块之间的西准噶尔地区是中亚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核心地带,区内发育包古图铜矿与苏云河钼矿等大型斑岩矿床,是中亚造山带研究的热点地区。目前,关于西准噶尔构造单元划分与演化存在诸多分歧。... 位于伊犁地块、阿尔泰造山带和准噶尔地块之间的西准噶尔地区是中亚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核心地带,区内发育包古图铜矿与苏云河钼矿等大型斑岩矿床,是中亚造山带研究的热点地区。目前,关于西准噶尔构造单元划分与演化存在诸多分歧。系统总结前人成果与我们的研究进展,将西准噶尔构造单元重新划分为:①萨吾尔大洋岛弧;②塔城微陆块与谢米尔斯台-巴尔鲁克陆缘弧;③准噶尔洋俯冲增生杂岩带与残余洋盆;④准噶尔-拉巴地块与包古图-宏远大陆岛弧等4个单元,并建立西准噶尔地区古生代5阶段构造演化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准噶尔 构造单元 演化模型
下载PDF
永安盆地晚古生代—中—新生代沉积构造环境演化特征 被引量:11
5
作者 祖辅平 舒良树 李成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26-148,共23页
永安盆地发育在前泥盆纪基底之上,位于华夏块体南缘,沿NE向政和—大埔断裂带展布。利用层序地层学方法,辅之以野外调查,研究了永安盆地的地层序列和岩石组合:①对晚古生代至早三叠世地层格架及柱状剖面的分析表明,伴随海平面的升降,海... 永安盆地发育在前泥盆纪基底之上,位于华夏块体南缘,沿NE向政和—大埔断裂带展布。利用层序地层学方法,辅之以野外调查,研究了永安盆地的地层序列和岩石组合:①对晚古生代至早三叠世地层格架及柱状剖面的分析表明,伴随海平面的升降,海相沉积序列具有阶段性,不同沉积相在盆地东、中、西区段分布不均,盆地沉积沉降中心大致位于龙岩和梅县地区;②对横贯盆区的地质剖面及盆内辅助剖面的研究表明,中—新生代,盆内以断块作用为主,改造了晚古生代地层,代之以断褶复合地层;③有机碳质层为盆地的海陆变迁作了时域界定,并且其赋存部位和形态也在空间上表征了盆地构造演化的力学机制。通过分析构造事件、古地理及物源区、深部构造、边界构造等盆地要素,研究了盆地的沉积构造环境演化及其应力机制,结果表明:①晚古生代,海进海退的快慢受控于不同时期构造事件的强弱变化,由此产生的沿岸隆起区的剥蚀以及拉张背景的山体风化剥蚀为盆地提供了物源,存在北、南两个物源区;中—新生代,盆地总体为火山活动背景下的山前及河湖相沉积环境。②盆地具有隆起—伸展构造发育的特点,主要经历了华力西期海陆交互相巨厚沉积阶段,印支期稳定的台地向活动大陆边缘转变阶段并伴随挤压隆升,以及印支期后中—新生代由挤压向拉张机制转换的构造改造阶段。以上认识为中国东南部盆地的薄弱基础研究提供了新的基础参考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安盆地 构造事件 地球物理场 演化模式 福建
下载PDF
伊拉克-伊朗地区侏罗纪—白垩纪构造-沉积演化特征 被引量:5
6
作者 王欢 刘波 +2 位作者 石开波 刘航宇 韩波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9-53,共15页
为明确伊拉克-伊朗地区侏罗纪—白垩纪构造-沉积演化特征及其对油气分布的影响,基于前人研究成果及油田相关资料,对该地区侏罗纪—白垩纪沉积相平面分布及纵向演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伊拉克-伊朗地区侏罗纪—白垩纪构造-沉积演化... 为明确伊拉克-伊朗地区侏罗纪—白垩纪构造-沉积演化特征及其对油气分布的影响,基于前人研究成果及油田相关资料,对该地区侏罗纪—白垩纪沉积相平面分布及纵向演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伊拉克-伊朗地区侏罗纪—白垩纪构造-沉积演化与新特提斯洋活动密切相关,中侏罗世巴柔期—晚侏罗世提塘期,相对海平面变化控制了该地区沉积演化,沉积模式由碳酸盐岩缓坡模式演化为碳酸盐岩台地模式,最终被厚层蒸发岩充填;早白垩世,南、中大西洋的开启及扩张控制了该时期的沉积演化,沉积模式由早期差异缓坡模式,演化为2期交互出现的河流三角洲和碳酸盐岩单斜缓坡模式;晚白垩世,伊拉克-伊朗地区呈内陆棚盆地相与浅水碳酸盐岩相共同发育的沉积格局,演化模式由碳酸盐岩单斜缓坡,经淹没台地、缓坡+台地模式演化为差异缓坡模式;侏罗纪—白垩纪独特的构造-沉积条件,形成了伊拉克-伊朗地区理想的生储盖组合,晚白垩世以来的构造演化阶段,有效匹配了圈闭形成和油气运移关键时刻,以上构成了该地区最富含油气的侏罗系及白垩系—新近系含油气系统。这对中东地区区域构造-沉积研究及油气分布预测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沉积演化 沉积演化模式 含油气系统 侏罗纪 白垩纪 伊拉克 伊朗
下载PDF
青海祁连县大红沟蛇绿混杂岩特征及形成机制 被引量:4
7
作者 许荣科 柴世泽 +1 位作者 梁积伟 黄增宝 《华南地质与矿产》 CAS 2001年第4期28-35,共8页
大红沟蛇绿岩是北祁连出露最为完整的蛇绿岩 ,不仅变质超基性岩、超镁铁 -镁铁堆积岩系、辉绿岩墙群及熔岩出露齐全 ,而且混杂岩带内弧前海沟复理石堆积、浊流 -滑塌堆积在空间上有序递变 ,构成蛇绿岩底部的变质超基性岩 -超镁铁质堆积... 大红沟蛇绿岩是北祁连出露最为完整的蛇绿岩 ,不仅变质超基性岩、超镁铁 -镁铁堆积岩系、辉绿岩墙群及熔岩出露齐全 ,而且混杂岩带内弧前海沟复理石堆积、浊流 -滑塌堆积在空间上有序递变 ,构成蛇绿岩底部的变质超基性岩 -超镁铁质堆积岩系沿断裂呈脉状底辟式侵入海沟地带的红色浊流 -滑塌堆积内。该蛇绿岩具有N型MORB特征 ,形成于类似红海向大西洋过渡的狭窄小洋盆 ,其形成机制为 :在斜向汇聚阶段 ,尚未俯冲下去的洋壳在海沟地带的软碰撞触点附近断裂成两部分 ,下部随柴达木板块继续向下俯冲 ,上部残留洋壳南北两端则分别向南部的被动陆缘和北部的岛弧仰冲 ,并整体发生反时针旋扭。志留纪末 ,强烈的侧向挤压抬升 ,造成蛇绿岩片向上逆冲推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 祁连县 蛇绿混杂岩 形成机制 形成环境 侵位机制
下载PDF
湖南康家湾铅锌金矿控矿构造类型及演化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林清茶 陈建军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上旬)》 CAS 2014年第4期57-60,4,共4页
按照"对矿床的控矿构造进行分类、分析进而建立演化模型"这一研究控矿的重要研究思路,在研究湖南康家湾铅锌金矿矿体特征的基础上对矿床的控矿构造进行了分类分析,并建立了成矿构造的演化模型。研究表明,康家湾控矿构造有断... 按照"对矿床的控矿构造进行分类、分析进而建立演化模型"这一研究控矿的重要研究思路,在研究湖南康家湾铅锌金矿矿体特征的基础上对矿床的控矿构造进行了分类分析,并建立了成矿构造的演化模型。研究表明,康家湾控矿构造有断层、褶皱及岩溶,今后深部找矿的方向应着重放在F22断层下盘的岩溶角岩发育区及壶天群古岩溶区,在区内找矿应着重放在古岩溶沉积体发育地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家湾铅锌金矿床 控矿构造 演化模型
下载PDF
南海南沙地块新生代层序地层格架及构造演化模式 被引量:4
9
作者 唐武 赵志刚 +3 位作者 谢晓军 宋双 王一博 刘世翔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67-77,共11页
以北康盆地为例,运用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学的原理和方法,通过地震、钻井、测井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建立了区域性新生代层序地层格架;在厘清区域构造事件的基础上,结合地层发育特征,提出了南沙地块构造层序演化模式。研究表明,北康盆地新生... 以北康盆地为例,运用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学的原理和方法,通过地震、钻井、测井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建立了区域性新生代层序地层格架;在厘清区域构造事件的基础上,结合地层发育特征,提出了南沙地块构造层序演化模式。研究表明,北康盆地新生代地层可划分为3个构造层序和8个三级层序,各层序界面在地震上可见明显的削截或上超反射特征,钻测井上表现为测井曲线形态或岩相组合的突变。新生代以来南海周缘不同构造事件及其响应对南沙地块构造层序演化阶段的准确划分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北康盆地新生代经历了断拗期(I幕和II幕)、转换期、拗陷期等3个构造演化阶段:断拗期,断裂体系发育,以浅水沉积为主;转换期,盆地隆升,以内部短距离搬运物源为主;拗陷期,断裂体系活动微弱,发育深水沉积体系。相应地,南沙地块新生代发育漂移前、漂移期、碰撞期、漂移后等4期构造层序:漂移前期,发育一系列地堑或半地堑结构;漂移期,随着南海扩张作用,逐渐与北部陆缘分离,远离大陆物源,向南漂移,发育碳酸盐岩;碰撞期,与婆罗洲地块发生碰撞,南海扩张作用终止;漂移后期,发生快速沉降,进入深水沉积环境。本文研究可为北康盆地下一步勘探工作部署提供参考依据,对整个南沙地块构造层序演化和沉积充填的深入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沙地块 北康盆地 新生代 层序地层格架 构造演化模式
下载PDF
天山东段“北天山洋”构造涵义及演化模式再认识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国灿 张孟 +4 位作者 张雄华 康磊 廖群安 郭瑞禄 王玮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3494-3513,共20页
准噶尔-吐哈地块与伊犁-中天山地块之间分布着多条时代和类型各不相同的古生代蛇绿混杂岩带,前人一般将这些蛇绿混杂岩统一视为北天山洋盆的纪录,并由此推断该洋盆的时代跨度至少始自寒武纪并一直持续到晚石炭世甚至二叠纪。本文基于近... 准噶尔-吐哈地块与伊犁-中天山地块之间分布着多条时代和类型各不相同的古生代蛇绿混杂岩带,前人一般将这些蛇绿混杂岩统一视为北天山洋盆的纪录,并由此推断该洋盆的时代跨度至少始自寒武纪并一直持续到晚石炭世甚至二叠纪。本文基于近几年在东天山地区地质调查工作的新成果,通过新界定的以康古尔塔格-大草滩蛇绿混杂岩带为代表的北天山洋两侧志留纪—泥盆纪活动大陆边缘物源性质和生物古地理对比,对北天山洋的构造属性和演化过程进行了重新厘定。研究揭示,志留纪—早泥盆世,北天山洋两侧的准噶尔-吐哈地块和伊犁-中天山地块分属于不同的物源体系和生物古地理区系,指示该洋盆具有显著的构造古地理分隔意义。至中泥盆世,北天山洋两侧隶属同一生物大区的珊瑚动物群指示该洋盆已演化至残余洋盆阶段;晚泥盆世晚期—早石炭世,天山地区广泛分布的陆相磨拉石-火山岩建造与下伏岩系之间的区域性角度不整合关系以及南北两侧物源的相互贯通说明东天山段的北天山洋已完全闭合,南北陆块的碰撞缝合应发生在此前的晚泥盆世早期(~370 Ma)。石炭纪—早二叠世,可能受南部南天山洋北向俯冲及板片后撤作用影响,在前期已经碰撞拼合形成的统一准噶尔-吐哈-中天山地块之上,沿康古尔-雅山一带重新裂解出具不成熟洋壳的康古尔弧后有限洋盆。该有限洋盆存续至早二叠世早期(~290 Ma)最终闭合,其与北天山洋盆是两个不同阶段不同性质的洋盆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天山洋 构造涵义 演化模式 物源演化 生物古地理演化
下载PDF
西藏仲巴地体北缘构造变形分析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省晔 刘强 《矿产与地质》 2020年第2期247-253,共7页
西藏仲巴地体是雅鲁藏布江缝合带西段南北蛇绿岩带之间的重要地质单元。在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采用构造分析方法确定仲巴地体北缘构造变形特征,并对其俯冲构造演化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仲巴地体北缘主体变形层次为中-浅构造层次,主... 西藏仲巴地体是雅鲁藏布江缝合带西段南北蛇绿岩带之间的重要地质单元。在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采用构造分析方法确定仲巴地体北缘构造变形特征,并对其俯冲构造演化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仲巴地体北缘主体变形层次为中-浅构造层次,主导变形作用是压扁作用,代表性构造是相似褶皱、顶厚褶皱与高角度逆断层,反映出仲巴地体在向北拼合过程中以强烈的向北俯冲作用为特征,形成了与之相关的逆冲型构造组合;通过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北亚带及仲巴地体南缘的构造变形对比分析,从构造变形的角度证明了仲巴地体的构造属性与喜马拉雅地块更具亲缘性。初步建立了北亚带特提斯洋盆在俯冲消减阶段的构造演化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仲巴地体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 构造变形 俯冲 构造组合 构造演化模型
下载PDF
扬马延微陆块构造特征及火山型被动陆缘远端带构造演化模式 被引量:2
12
作者 姜烨 刘琼 张英德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12-122,共11页
随着全球油气勘探的不断深入,北大西洋极地逐渐成为油气勘探研究的前沿领域,而扬马延矿区勘探程度极低。基于中海油冰岛矿区新采集的地震及重磁资料,结合其他有关扬马延微陆块最新的研究资料,开展了扬马延微陆块的地层和构造特征分析,... 随着全球油气勘探的不断深入,北大西洋极地逐渐成为油气勘探研究的前沿领域,而扬马延矿区勘探程度极低。基于中海油冰岛矿区新采集的地震及重磁资料,结合其他有关扬马延微陆块最新的研究资料,开展了扬马延微陆块的地层和构造特征分析,以及与共轭盆地的对比,建立了扬马延火山型被动陆缘远端带的构造演化模式。研究表明:位于北大西洋格陵兰与挪威之间海域的扬马延微陆块,与北大西洋两侧陆架盆地古生代-中生代地层具有共轭特征;构造呈NE-SE向展布,发育拆离断裂体系,与挪威西部陆架盆地中生界拆离断裂体系具有相似性;构造内部受岩浆侵入及喷出等强烈影响,发育向海倾斜反射层(SDR)及岩浆溢流相沉积。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探讨了扬马延微陆块与格陵兰古陆和波罗的海古陆拉断分离的构造演化过程,认为扬马延在古生代-中生代与格陵兰古陆和波罗的海古陆为一体,在经历了古生代-中生代陆内碰撞、弱伸展到陆内裂谷和陆内热沉降后,受北大西洋拉开影响,经历了古近纪和新近纪火山型被动陆缘远端带的形成演化过程,在55 Ma第一次洋中脊扩张期,与波罗的海古陆挪威陆缘盆地分离,在25 Ma第二次洋脊跃迁时期,新生洋脊扩张导致扬马延微陆块与格陵兰古陆分离,在沉积与构造上开始与北大西洋火山型被动陆缘盆地产生分异,最终扬马延微陆块成为孤立在洋壳上的一个“弃子”。本次关于扬马延微陆块的研究揭示了火山型被动陆缘远端带在岩浆活动、拆离断裂作用下,减薄-破裂的残余陆壳及内部新生洋壳的构造面貌及板块构造背景下的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大西洋 扬马延微陆块 火山型被动陆缘 远端带 构造演化模式
下载PDF
用大地测量资料检验青藏高原隆升的两种构造演化模式 被引量:1
13
作者 许才军 《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学报》 CSCD 1995年第2期163-167,共5页
对当前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方面提出的两种青藏高原构造演化模式进行了分析,着重讨论了用大地测量资料检验构造演化模式的原理和方法,以实测资料初步验证了回流模式的合理性。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隆升 构造演化模式 大地测量
原文传递
扎哈泉地区上干柴沟组砂岩储层致密化原因探讨 被引量:1
14
作者 石金华 杨成 +2 位作者 龙国徽 李仕远 陈景华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6期35-42,共8页
扎哈泉上干柴沟组是柴达木盆地致密油勘探潜力区域。上干柴沟组的下段(N_1~1)是典型致密储层,上段(N_1~2)是甜点储层特征。研究表明:构造运动中周围地块的挤压作用对致密储层的形成具有一定控制作用;双物源、近物源及物源变化的沉... 扎哈泉上干柴沟组是柴达木盆地致密油勘探潜力区域。上干柴沟组的下段(N_1~1)是典型致密储层,上段(N_1~2)是甜点储层特征。研究表明:构造运动中周围地块的挤压作用对致密储层的形成具有一定控制作用;双物源、近物源及物源变化的沉积作用,致使岩石矿物组份类型多样,岩屑含量高、组份复杂,岩石结构成熟度与成份成熟度低、颗粒沉积分异差,对储层致密化起决定性作用;机械压实、压实-胶结等破坏性成岩作用是储层致密化的主要外部因素,溶蚀作用改善了储层,并应用孔隙度演化模型对各成岩作用孔隙度变化进行了模拟,结果符合地质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储层 沉积环境 构造运动 成岩作用 孔隙度演化
下载PDF
桑植—石门复向斜的形成与演化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旭亮 何登发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69-288,共20页
桑植-石门构造带是湘鄂西构造带最东边的一个二级构造单元,紧密接壤雪峰陆内变形系统的北西侧,属于二者之间的盆地过渡带,同时也是一个典型的多旋回叠合的复合沉积区。该地区自前寒武纪以来长期受板块构造运动和陆内造山运动的影响... 桑植-石门构造带是湘鄂西构造带最东边的一个二级构造单元,紧密接壤雪峰陆内变形系统的北西侧,属于二者之间的盆地过渡带,同时也是一个典型的多旋回叠合的复合沉积区。该地区自前寒武纪以来长期受板块构造运动和陆内造山运动的影响,构造轴迹由NNE-SSW向逐渐过渡到近E-W向,构造变形极其复杂。对该构造带进行精细的构造解析有助于揭示雪峰山和川东-湘鄂西构造带之间的过渡关系以及探究中上扬子陆内构造的变形机制,对复杂地形区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此之前,受限于地震资料的品质和数量,前人对湘鄂西-雪峰山之间过渡带的构造变形特征,构造演化及其动力机制的认识还不完善,尚需进一步深化。本文以最新的二维地震资料为基础,结合浅表地质资料和测井资料,依据断层相关褶皱原理,精细刻画了桑植-石门构造带的构造特征,建立了构造带内南、北段相应的地质结构演化模型:桑植-石门构造带南、北段的变形过程大体相似,都是在反冲断层与低角度逆冲推覆断层共同作用下构成了原地埋藏体,之后受燕山期以来的多幕构造运动影响,逐步形成现今的褶皱形态。但二者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导致其差异的主控因素:1)“钉线”与变形带之间的距离;2)后缘的雪峰推覆体的差异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植—石门构造带 构造几何学与运动学 地质结构演化模型 变形因素
下载PDF
Deep Duplex Thrust in the Sangzhi-Shimen Tectonic Belt,in the West Hunan and Hubei Areas
16
作者 Xuliang Zhang Dengfa He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20年第1期79-90,共12页
Recent studies indicate that there is a large buried body developing in the Sangzhi-Shimen tectonic belt,which is between the Xuefeng intracontinental deformation system and the Xiangexi tectonic belt.In order to expl... Recent studies indicate that there is a large buried body developing in the Sangzhi-Shimen tectonic belt,which is between the Xuefeng intracontinental deformation system and the Xiangexi tectonic belt.In order to explore the tectonic evolution and main deformation-controlling factors of the buried body,we carried out a series of studies and built two new models based on the latest seismic data and fault-related fold theory.These new models show that the deformation of the buried body in the north segment of the study area is different from that in the middle-south segment.After further study,we found the main factors leading to these differences were:(1)the magnitude of the principal stress,(2)the range of tectonic movements,and(3)the morphology and depth of the basement detachment.Subsequently,with the physical simulation experiments,a 3D evolution model of the study area was buil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ngzhi-Shimen tectonic belt concealed structures deformation-controlling factors basement detachment evolution model FAULTING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