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纯度茶多酚和茶黄素的抗氧化活性(英文) 被引量:21
1
作者 鲁吉珂 郝利民 +3 位作者 陶如玉 靳泽楠 圣志存 余坚勇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7期17-21,共5页
采用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清除实验和氧化损伤酵母细胞实验模型,对不同纯度的茶多酚和茶黄素的抗氧化活性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茶多酚和茶黄素均对DPPH自由基具有一定的清除能力。氧... 采用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清除实验和氧化损伤酵母细胞实验模型,对不同纯度的茶多酚和茶黄素的抗氧化活性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茶多酚和茶黄素均对DPPH自由基具有一定的清除能力。氧化损伤酵母细胞实验结果表明,茶多酚和茶黄素对酵母细胞氧化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且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其保护能力呈剂量依赖关系。98%茶多酚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最高;60%茶黄素和90%茶多酚对H2O2氧化损伤酵母细胞保护作用相当;60%茶黄素对紫外氧化损伤酵母细胞保护作用最强。茶多酚和茶黄素具有一定的体外和细胞抗氧化活性,且不同方法测得的抗氧化活性存在一定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多酚 茶黄素 抗氧化 1 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 酵母
下载PDF
红茶菌中风味物质相关功能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2
作者 檀馨悦 黎琪 +2 位作者 王晴 李晓敏 张晓琳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327-335,共9页
红茶菌有诸多健康功效,但因其复杂的微生物组成,难以进行标准化工业生产。目前红茶菌的研究以分析发酵液化学成分及健康功效居多,或是以开发产品为主的实验室研究,鲜有针对红茶菌发酵微生物与其特定风味物质关系的分析总结。本文归纳了... 红茶菌有诸多健康功效,但因其复杂的微生物组成,难以进行标准化工业生产。目前红茶菌的研究以分析发酵液化学成分及健康功效居多,或是以开发产品为主的实验室研究,鲜有针对红茶菌发酵微生物与其特定风味物质关系的分析总结。本文归纳了红茶菌中的优势微生物、其与发酵食品中风味物质的关系及红茶菌中风味物质的动态变化,为优选红茶菌发酵菌剂、保证产品感官品质、开发不同口味和功能的产品、促进红茶菌工业生产提供支撑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茶菌 微生物组成 酵母 细菌 风味物质
下载PDF
茶叶提取物与二氢杨梅素抑菌活性比较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萧力争 郭维 +1 位作者 刘素纯 银霞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39-242,共4页
采用滤纸片法和试管二倍稀释法研究茶叶提取物、二氢杨梅素对细菌、酵母和霉菌的抑菌活性,包括茶叶提取物、二氢杨梅素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以及茶叶提取物与二氢杨梅素的质量浓度、pH值、温度对其抑菌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茶叶提取物... 采用滤纸片法和试管二倍稀释法研究茶叶提取物、二氢杨梅素对细菌、酵母和霉菌的抑菌活性,包括茶叶提取物、二氢杨梅素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以及茶叶提取物与二氢杨梅素的质量浓度、pH值、温度对其抑菌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茶叶提取物和二氢杨梅素对细菌均有较强的抑菌活性,对供试酵母和霉菌的抑制效果不明显。茶叶提取物对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不超过10 g.L-1,在中性或弱碱性环境中比在强碱性环境中的抑菌活性强,二氢杨梅素对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不超过1.76 g.L-1,在酸性或弱碱性环境中比在中性和强碱性环境下的抑菌活性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提取物 二氢杨梅素 细菌 酵母 霉菌 抑菌效果
下载PDF
红茶菌酒的研制 被引量:11
4
作者 孙永康 卢琴琴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72-175,共4页
该研究采用红茶菌和葡萄酒酵母发酵红茶糖水,制备红茶菌酒。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红茶菌酒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得到其最优发酵条件为:红茶糖水糖度16°Bx,红茶菌发酵时间48 h,葡萄酒酵母接种量20%,红茶菌液pH值4.5,葡萄酒酵... 该研究采用红茶菌和葡萄酒酵母发酵红茶糖水,制备红茶菌酒。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红茶菌酒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得到其最优发酵条件为:红茶糖水糖度16°Bx,红茶菌发酵时间48 h,葡萄酒酵母接种量20%,红茶菌液pH值4.5,葡萄酒酵母的发酵温度30℃和发酵时间8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酒 红茶菌 葡萄酒酵母 发酵
下载PDF
茶酒酵母的研制 被引量:7
5
作者 张帅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62-164,共3页
采用驯化与紫外线诱变并用的方法研制茶酒酵母。从酒曲中分离出两种酵母,利用不同配比的含糖茶汁麦芽汁培养基进行驯化,并筛选出能较好适应茶汁环境的酵母,再对其进行紫外线诱变处理,从而制得在含糖茶汁中生长能力较强的茶酒酵母。
关键词 茶酒 酵母 驯化 紫外线诱变
下载PDF
萌芽前叶面喷施硒酸钠提高茶叶含硒量及品质 被引量:5
6
作者 李晓嫚 郭丽娜 +5 位作者 郝心愿 王璐 王月琪 王新超 岳川 曾建明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884-1892,共9页
【目的】探究在茶树不同生育时期叶面喷施不同硒肥对夏茶产量、品质及硒含量的影响,为生产富硒茶提供技术依据。【方法】田间试验在浙江嵊州进行,供试茶树品种为‘中茶108’。试验采用二因素列区设计,主处理为硒肥种类(A因素),副处理为... 【目的】探究在茶树不同生育时期叶面喷施不同硒肥对夏茶产量、品质及硒含量的影响,为生产富硒茶提供技术依据。【方法】田间试验在浙江嵊州进行,供试茶树品种为‘中茶108’。试验采用二因素列区设计,主处理为硒肥种类(A因素),副处理为硒肥喷施时期(B因素)。主处理设喷施清水对照(A0)、硒酸钠(A1)、亚硒酸钠(A2)和酵母硒(A3);副处理设夏茶顶芽萌发前(5月12日,B1)与1芽1叶期(5月20日,B2)两个喷施时期。硒肥喷施浓度均为Se 50 mg/L,硒肥溶液喷施量为1.8 L/m^(2)。当茶树蓬面1芽2叶占比达30%左右时,每个小区随机选取30 cm×30 cm茶蓬,调查蓬面新梢总数、1芽2叶数量、1芽2叶长度和百芽重。同时,取1芽2叶新梢样品,测定茶多酚、儿茶素、咖啡碱、游离氨基酸、花青素以及硒含量。【结果】与A0B1处理相比,A3B1处理茶树萌展值显著降低了0.14,但对茶树蓬面新梢总数无明显影响;A2B1处理茶树1芽2叶新梢长度和百芽重分别显著降低了1.04 cm和1.94 g。A1B2和A3B2处理茶树蓬面新梢总数分别显著降低了17.66和22.33,但不影响其萌展值;A1B2显著降低茶树1芽2叶新梢长度和百芽重,分别降低0.88 cm和1.70 g。A1B1和A2B1处理的茶叶总硒含量分别显著提高了1.15和1.47 mg/kg,有机硒含量分别显著提高了1.13和1.38 mg/kg,但A3B1处理未显著提高茶叶硒含量。A1B2、A2B2和A3B2处理均显著提高了茶叶总硒和有机硒含量,其中总硒增加量分别为5.97、7.88和2.61 mg/kg,有机硒含量分别增加了5.17、7.51和2.48 mg/kg。另外,A1B1显著降低了茶叶咖啡碱、没食子酸和儿茶素含量;A1B2处理显著降低了茶叶游离氨基酸含量,但显著增加了茶多酚和儿茶素总量,儿茶素组成中的没食子酸、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和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等酯型儿茶素显著增加。【结论】夏茶萌芽前喷施外源硒能够提高茶叶总硒和有机硒含量,改善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 喷施时期 硒酸钠 亚硒酸钠 酵母硒 硒含量 硒残留 茶叶品质
下载PDF
禾虫酶解液脱腥的工艺优化
7
作者 钟旭美 陈铭中 +3 位作者 陈怡帆 陈勇 杨虹 何誉 《农产品加工》 2024年第10期72-77,共6页
通过比较活性炭、绿茶、酵母3种不同脱腥处理对禾虫酶解液的脱腥效果,研究最佳的脱腥工艺。以禾虫酶解液为主要原料,进行活性炭吸附脱腥处理、绿茶掩盖脱腥处理、酵母发酵脱腥处理后,测定禾虫酶解上清液的澄清度、蛋白损失率,进行腥味... 通过比较活性炭、绿茶、酵母3种不同脱腥处理对禾虫酶解液的脱腥效果,研究最佳的脱腥工艺。以禾虫酶解液为主要原料,进行活性炭吸附脱腥处理、绿茶掩盖脱腥处理、酵母发酵脱腥处理后,测定禾虫酶解上清液的澄清度、蛋白损失率,进行腥味感官评价,根据感官评价的模糊数学法评定出3种脱腥处理后腥味去除效果的强弱顺序。在此基础上,应用正交试验探究脱腥组合的禾虫酶解液脱腥效果,最终确定禾虫脱腥的最优工艺。结果表明,绿茶的脱腥效果最好,但蛋白质损失率较高;酵母的脱腥效果次之,而蛋白质损失率最低;活性炭的脱腥效果差且蛋白质损失率最高。对比绿茶和酵母的正交试验结果,确定禾虫酶解液最佳的脱腥方法是酵母处理,最优工艺为酵母用量0.6 g,温度35℃,时间30 min,经该工艺处理后,得到的禾虫酶解上清液澄清透亮、腥味较小、蛋白质损失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禾虫 活性炭 绿茶 酵母 脱腥工艺 模糊数学法 正交试验
下载PDF
茶树谷氨酰胺合成酶同源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史成颖 李正国 +4 位作者 徐乾 李海婧 汤之近 邓威威 宛晓春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0-47,共8页
在实验室前期构建cDNA幼根文库获得谷氨酰胺合成酶(glutamine synthetase,GS,EC 6.3.1.2)同源序列(contig48)的基础上设计引物,通过SMART RACE技术克隆了该基因cDNA全长序列(命名为GS1-2,GenBank登录号:JQ925873.1)。结果显示:(1)GS1-2... 在实验室前期构建cDNA幼根文库获得谷氨酰胺合成酶(glutamine synthetase,GS,EC 6.3.1.2)同源序列(contig48)的基础上设计引物,通过SMART RACE技术克隆了该基因cDNA全长序列(命名为GS1-2,GenBank登录号:JQ925873.1)。结果显示:(1)GS1-2基因全长为1 710bp,开放阅读框长1 071bp,编码356个氨基酸,预测蛋白分子质量为39.3kD,理论等电点为5.65;核酸序列分析表明,GS1-2基因与从安吉白茶中克隆的茶氨酸合成酶基因相似性为99%。(2)将GS1-2基因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32a和pMAL-c5x,转化至大肠杆菌,IPTG诱导表达融合蛋白,SDS-PAGE检测结果表明,pET-32a-CsGS1-2转至Rosetta中诱导表达的蛋白与预测蛋白大小一致,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而pMAL-c5x-CsGS1-2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诱导表达可产生可溶性蛋白。(3)进一步构建茶树GS1-2酵母表达载体pYES-DEST52-CsGS1-2并转化至酿酒酵母(WAT11)菌液中,添加底物(谷氨酸钠100μmol/L和盐酸乙胺500μmol/L)震荡培养并离心,UPLC-MS测定酶反应产物结果初步表明,目的蛋白不能催化盐酸乙胺和谷氨酸钠合成茶氨酸,但可以合成谷氨酰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谷氨酰胺 茶氨酸 基因克隆 原核表达 酵母表达 酶活性
下载PDF
酵母微胶囊包埋茶多酚工艺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殷佳雅 冯瑛 杨晓萍 《食品工业》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17-121,共5页
主要对酵母微胶囊包埋茶多酚的工艺展开研究。通过正交试验考察了芯材比、包埋温度、包埋时间和加水量等因素对微胶囊化茶多酚的影响。结果表明,以培养的酿酒酵母作包埋壁材,当芯材比4:1(茶多酚/酵母,g/g)、包埋温度30℃、包埋时间1 h,... 主要对酵母微胶囊包埋茶多酚的工艺展开研究。通过正交试验考察了芯材比、包埋温度、包埋时间和加水量等因素对微胶囊化茶多酚的影响。结果表明,以培养的酿酒酵母作包埋壁材,当芯材比4:1(茶多酚/酵母,g/g)、包埋温度30℃、包埋时间1 h,以1 mL蒸馏水为包埋介质时,包埋率最大,为35.71%;以市售的干酿酒酵母作包埋壁材,当芯材比为4:1(茶多酚/酵母,g/g)、包埋温度20℃、包埋时间2 h,以1 mL蒸馏水为包埋介质时,包埋率最大,为27.16%。光学显微镜观察显示酵母细胞包埋茶多酚后细胞的色泽发生变化;荧光显微镜观察显示微胶囊内有茶多酚的自发明亮绿色荧光;扫描电镜观察显示干瘪的酵母细胞包埋茶多酚后呈饱满的球形、表面光滑,表明茶多酚已被酵母细胞成功包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多酚 酵母细胞 微胶囊 形貌观察
原文传递
绿茶茶汤发酵过程中理化性质及香气成分变化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雯雯 陈雄 +1 位作者 宋姗姗 王根女 《香料香精化妆品》 CAS 2019年第3期12-16,共5页
以绿茶茶汤为底物,接种酵母菌和醋酸菌进行发酵,分析发酵过程中绿茶茶汤pH、总酸、有机酸、游离氨基酸、多酚物质及挥发性香气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与未发酵绿茶茶汤相比,经发酵后的绿茶茶汤pH降低,总酸含量增加,有机酸中醋酸含量增加... 以绿茶茶汤为底物,接种酵母菌和醋酸菌进行发酵,分析发酵过程中绿茶茶汤pH、总酸、有机酸、游离氨基酸、多酚物质及挥发性香气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与未发酵绿茶茶汤相比,经发酵后的绿茶茶汤pH降低,总酸含量增加,有机酸中醋酸含量增加,游离氨基酸总量增加,多酚物质含量减少,挥发性香气成分中苯乙醇含量增加。发酵时间越长,变化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茶 酵母菌 醋酸菌 发酵 理化性质 香气成分
下载PDF
复合肉质改进剂对肉鸭屠宰性能、脏器系数和肌肉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聪 丁斌鹰 +3 位作者 侯永清 朱惠玲 伍国华 王斌 《粮食与饲料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31-33,共3页
选用体重(2.36±0.01)kg的樱桃谷肉鸭108只,随机分成3个组。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Ⅰ组饲喂"基础日粮+250 mg/kg复合肉质改进剂",试验Ⅱ组饲喂"基础日粮+500 mg/kg复合肉质改进剂",正试期为15 d。研究酵母硒... 选用体重(2.36±0.01)kg的樱桃谷肉鸭108只,随机分成3个组。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Ⅰ组饲喂"基础日粮+250 mg/kg复合肉质改进剂",试验Ⅱ组饲喂"基础日粮+500 mg/kg复合肉质改进剂",正试期为15 d。研究酵母硒和茶多酚配伍的复合肉质改进剂对育成鸭屠宰性能、脏器系数和肌肉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肉鸭饲料中添加250 mg/kg复合肉质改进剂可显著降低肉鸭的腹脂率(P<0.05),并有提高肉鸭半净膛率和肌内总脂肪含量的趋势。(2)在肉鸭饲料中添加500 mg/kg复合肉质改进剂可显著提高肌肉中水分含量和肉鸭的腿肌率(P<0.05)。(3)添加复合肉质改进剂对肉鸭的脾脏系数、胸腺系数、法氏囊系数和肾脏系数均无显著影响(P>0.05);但添加250 mg/kg复合肉质改进剂可提高肉鸭的肝脏系数(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肉质改进荆 荼多酚 酵母硒 屠宰性能 脏器系数 肉鸭
下载PDF
茶源酵母菌吸附茶多酚条件及机理初步分析的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姚勇芳 赵鑫 廖延智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79-184,189,共7页
本实验主要研究茶源酵母菌富集茶多酚的吸附机理和条件。以吸附率及酵母菌数为指标,研究死活酵母吸附差异、吸附方式以及活酵母对茶多酚吸附条件。结果表明:茶源酵母对茶多酚吸附能力不同;编号C的酵母菌表面结构上拥有更具优势的氢键基... 本实验主要研究茶源酵母菌富集茶多酚的吸附机理和条件。以吸附率及酵母菌数为指标,研究死活酵母吸附差异、吸附方式以及活酵母对茶多酚吸附条件。结果表明:茶源酵母对茶多酚吸附能力不同;编号C的酵母菌表面结构上拥有更具优势的氢键基团,带正电量较多,细胞表面的范德华力特性强,与茶多酚中的酚类基团有更大吸附作用,对茶多酚的吸附率最高,达到15.49%。活酵母吸附茶多酚能力显著性强于死酵母。活酵母通过物理性吸附使茶多酚附着于酵母细胞表面,通过主动吸附为主进入细胞内部。茶多酚吸附率与酵母菌生长量密切相关,培养20 h,酵母菌与吸附率达到最高;培养转速为200 r/min,培养温度33℃,培养基p H为4.0,添加10 m L的30 mg/m L茶多酚溶液时,酵母菌对茶多酚吸附率达到21.03%。通过实验研究,能够为富含茶多酚应用于食品药品行业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源酵母菌 茶多酚 吸附机理 吸附条件
下载PDF
An overview of probiotic health booster-kombucha tea
13
作者 Suriyapriya Selvaraj Kalaichelvan Gurumurthy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 CAS 2023年第1期27-32,共6页
Traditional herbal medicine(THM)is a significant divis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tha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maintaining health and disease prevention.WHO has consistently highlighted the significance... Traditional herbal medicine(THM)is a significant divis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tha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maintaining health and disease prevention.WHO has consistently highlighted the significance of traditional,complementary,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in human healthcare.Most people in Eastern Asia will start their day with a cup of tea.The tea provides a nourishing effect,and it has become an inevitable part of life.There are several types of tea,like black tea,green tea,oolong tea,white tea,and herbal tea.Besides the refreshments,it is important to consume beverages that benefit health.One such alternative is a healthy probiotic drink called kombucha,a fermented tea.Kombucha tea is aerobically fermented by infusing sweetened tea with a cellulose mat/pellicle called SCOBY(symbiotic culture of bacteria and yeast).Kombucha is a source of bioactive compounds that include organic acids and amino acids,vitamins,probiotics,sugars,polyphenols,and antioxidants.Currently,studies on kombucha tea and SCOBY are gaining attention for their remarkable properties and applications in the food and health industries.The review gives an overview of the production,fermentation,microbial diversity,and metabolic products of kombucha.The possible implications for human health are also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tea fermented beverage fermentation KOMBUCHA PROBIOTICS symbiotic culture of bacteria and yeast tea fungus
原文传递
Production of fermented tea petal decoction with insights into in vitrobiochemical tests,antioxidant assay and GC-MS analysis
14
作者 Soumya Majumder Sumedha Saha +4 位作者 Arindam Ghosh Sukanya Acharyya Sahadeb Sarkar Sourav Chakraborty Malay Bhattacharya 《Food Production, Processing and Nutrition》 2021年第1期406-415,共10页
This research work was designed to attempt and propose the first report on production and bio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fermented tea flower petal decoction or simply tea petal wine.The tea petal decoction and brewe... This research work was designed to attempt and propose the first report on production and bio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fermented tea flower petal decoction or simply tea petal wine.The tea petal decoction and brewer’s yeast or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were co-cultured for fermentation.Antioxidant activity and chromatographic separation of potential candidates were assessed.Primary investigations for qualitative characters on this fermented broth revealed the presence of steroids,tannin,flavonoids,phenol,cardiac glycosides,coumarin,caffeine etc.Our manufactured fermented broth showed high free radical scavenging activity after 2 months of aging.High DPPH scavenging activities were also observed in solvent fractions of acetone,ethanol and methanol.The antioxidant activity,alcohol percentage and other qualities were seen to be gradually increased during aging.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analysis revealed the presence of 44 compounds including many potential antioxidant molecules and other bioactive agents.Hopefully,presence of alcohol with medicinally active compounds and antioxidant activity will make it as acceptable as a good wine and tea flower as economically function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a petal ANTIOXIDANT GC-MS FERMENTATION brewer’s yeast
原文传递
干酵母改性对茶叶吸附性能的影响
15
作者 吴开金 李霞 +4 位作者 陈志 常颖萃 林春桂 吴惠萍 林冠烽 《福建林业科技》 2016年第4期89-91,共3页
以茶叶副产物——茶叶末为原料,采用干酵母进行改性,研究干酵母的用量、发酵时间、温度和湿度对茶叶末吸附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干酵母改性有助于提高其吸附性能,随着干酵母用量、发酵时间、温度和湿度的增大,茶叶末吸附剂对甲醛和... 以茶叶副产物——茶叶末为原料,采用干酵母进行改性,研究干酵母的用量、发酵时间、温度和湿度对茶叶末吸附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干酵母改性有助于提高其吸附性能,随着干酵母用量、发酵时间、温度和湿度的增大,茶叶末吸附剂对甲醛和苯的吸附性能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在较优的工艺条件下,茶叶末吸附剂对甲醛、苯的吸附量分别达到0.209、0.158 g·g^(-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末 干酵母 改性 吸附性能
下载PDF
乳酸菌和酵母菌共生发酵茶饮料的研制 被引量:33
16
作者 江洁 刘晓兰 +2 位作者 薛振磊 赵金坤 姜彦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44-46,共3页
以玉米淀粉糖浆对红茶进行浸提,对浸提液进行乳酸菌和酵母菌的共生发酵,通过一系列正交实验确定了最佳工艺参数,制作出具有较高营养价值,并且风味独特的发酵茶饮料。
关键词 发酵饮料 乳酸菌 酵母菌 玉米淀粉糖浆 红茶 茶饮料 共生发酵
下载PDF
不同种类微生物对普洱茶发酵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18
17
作者 付秀娟 宋文军 +1 位作者 徐咏全 李长文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25-330,共6页
为阐明微生物在普洱茶发酵过程中作用机制,进行了普洱生茶单菌发酵实验,通过跟踪不同菌种对普洱茶发酵过程中感官品质和理化指标的影响,发现不同微生物对普洱茶发酵的作用,并对优势菌种进行混菌发酵实验,以期为工业化微生物发酵普洱茶... 为阐明微生物在普洱茶发酵过程中作用机制,进行了普洱生茶单菌发酵实验,通过跟踪不同菌种对普洱茶发酵过程中感官品质和理化指标的影响,发现不同微生物对普洱茶发酵的作用,并对优势菌种进行混菌发酵实验,以期为工业化微生物发酵普洱茶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持。结果表明,普洱茶发酵过程中,叶色由黄绿变为猪肝色,茶汤的苦涩感逐渐减弱,汤色红浓明亮,理化成分中茶多酚和水浸出物含量均减少,茶褐素和咖啡碱含量增加,且霉菌对这些成分的影响最大,酵母次之,细菌最小。混菌发酵茶样20 d即具有普洱熟茶的品质。结果证明采用合理配比微生物发酵普洱茶可以缩短发酵时间,而且能更好地控制和规范普洱茶的发酵趋势和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洱茶 定向发酵 霉菌 酵母 细菌
下载PDF
普洱熟茶的发酵微生物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18
作者 郝彬秀 李颂 +3 位作者 田海霞 马跃 刘海新 王春玲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203-206,共4页
随着以普洱熟茶为代表的后发酵茶的广泛应用,针对发酵茶微生物的研究日益增多。以普洱熟茶为代表,对参与渥堆发酵的微生物研究现状作以综述,重点阐述普洱熟茶发酵过程中主要微生物及其作用,以及微生物的安全性研究现状。
关键词 普洱熟茶 优势微生物 霉菌 酵母 安全性
下载PDF
酵母抽提物协助咸味奶茶减盐配方优化及风味品质研究 被引量:9
19
作者 张赛 张小飞 +4 位作者 金杨 沈硕 李库 李沛 彭义交 《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234-242,共9页
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结合模糊数学感官评价法对酵母抽提物(Yeast Extract,YE)在咸味奶茶中的添加条件(YE品种、添加量及减盐比例)进行优化,采用原子吸收法测定盐分(以钠离子计)变化,并采用智能感官评价设备(电子舌和电子鼻)以及顶空... 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结合模糊数学感官评价法对酵母抽提物(Yeast Extract,YE)在咸味奶茶中的添加条件(YE品种、添加量及减盐比例)进行优化,采用原子吸收法测定盐分(以钠离子计)变化,并采用智能感官评价设备(电子舌和电子鼻)以及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质联用设备对比配方优化前后咸味奶茶的感官品质。结果表明:选择饮料专用YE-S1添加量为0.4%,且减盐比例为10%时,获得的咸味奶茶综合感官评价最优,同时钠含量降低了11.66%。电子舌及电子鼻评价表明,添加YE辅助减盐前后的奶茶风味差异明显。气质联用分析共鉴定出57种香气物质,其中全盐组42种,直接减盐组41种,YE辅助减盐组52种,直接减盐导致香气物质总相对含量损失了12.53%,添加YE后,酯类、酸类、吡嗪类及部分醛类相对含量都显著增加,总含量提升8.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咸味奶茶 酵母抽提物 配方优化 减盐 风味
原文传递
干型茶酒的加工技术 被引量:8
20
作者 陈立杰 赖萍 +1 位作者 谭书明 王贝贝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08年第4期371-376,共6页
关键词 干型茶酒 加工技术 工艺参数 酵母菌株 发酵条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