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绿茶香气不同提取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96
1
作者 朱旗 施兆鹏 任春梅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38-43,共6页
以绿茶为原料 ,同时对蒸馏萃取法 (SDE法 )、顶空吸附法 (HAS法 )和减压蒸馏萃取法 (VDE法 )三种方法提取的香精油进行了GC MS分析 ,测定了三种方法对香气的回收率 ,并进行了感官审评。结果表明 ,三种方法提取的香精油检测结果差异较大 ... 以绿茶为原料 ,同时对蒸馏萃取法 (SDE法 )、顶空吸附法 (HAS法 )和减压蒸馏萃取法 (VDE法 )三种方法提取的香精油进行了GC MS分析 ,测定了三种方法对香气的回收率 ,并进行了感官审评。结果表明 ,三种方法提取的香精油检测结果差异较大 ,其中SDE法的香气总量、数量及回收率均较高 ,但对分析茶样的影响较大 ,特别是对热敏性的香气成分 ;HAS法虽有所改进 ,其影响依然明显 ;VDE法对茶样的影响较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香气 回收率 提取方法 感官审评 绿茶
下载PDF
柱吸附法和SDE法提取茶叶香气的研究 被引量:48
2
作者 李拥军 施兆鹏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95-299,共5页
为探求茶叶香气提取的最佳方法及条件 ,对 4种树脂进行了对比试验 ,筛选出 XAD- 2树脂作为柱吸附法的吸附剂 .采用 GC和 GC- MS对柱吸附法和水蒸汽蒸馏同时萃取法 (SDE法 )制备的香精油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 ,SDE法与柱吸附法得到的香... 为探求茶叶香气提取的最佳方法及条件 ,对 4种树脂进行了对比试验 ,筛选出 XAD- 2树脂作为柱吸附法的吸附剂 .采用 GC和 GC- MS对柱吸附法和水蒸汽蒸馏同时萃取法 (SDE法 )制备的香精油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 ,SDE法与柱吸附法得到的香精油总量分别为 87.93,2 6 .6 2 ,醇类、醛类、酮类、酯类、含氮化合物等的含量 ,SDE法是柱吸附法的 3.7,4.0 ,3.0 ,4.5和 5 .2倍 .SDE法可得到大量的吡咯、吡嗪类化合物 .SDE法在香气提取过程中产生一些化合物的合成与降解反应 ,而柱吸附法的次生反应较少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柱吸附法 水蒸汽蒸馏同时萃取法 茶叶香气 气相色谱 提取
下载PDF
茶叶β-葡萄糖苷酶亲和层析纯化与性质研究 被引量:24
3
作者 张正竹 宛晓春 坂田完三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6-22,共7页
以化学合成的β-葡萄糖苷酶的抑制剂β-葡萄糖脒为配体,通过N-糖苷键交联到支持物上,使糖脒N-糖苷键一侧的氨基保持带正电荷的活化状态,合成了一种β-葡萄糖苷酶的亲和层析树脂。这种合成的亲和层析树脂在弱酸条件下非常稳定,能选择性... 以化学合成的β-葡萄糖苷酶的抑制剂β-葡萄糖脒为配体,通过N-糖苷键交联到支持物上,使糖脒N-糖苷键一侧的氨基保持带正电荷的活化状态,合成了一种β-葡萄糖苷酶的亲和层析树脂。这种合成的亲和层析树脂在弱酸条件下非常稳定,能选择性地吸附β-葡萄糖苷酶,并能多次重复使用。利用这种亲和层析树脂,在pH6和pH5条件下,从薮北种茶树叶片中纯化出两种分子量分别为63和75kDa的β-葡萄糖苷酶单体酶。以对硝基苯酚β-葡萄糖苷为底物,研究了两种酶的性质。TLC分析结果表明,这两种β-葡萄糖苷酶都能水解(Z)-3-己烯醇、苯甲醇和苯乙腈的β-D-葡萄糖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学 Β-葡萄糖苷酶 茶叶香气 亲和层析 薮北种 β-葡萄糖脒
下载PDF
香气提取方法对绿茶主要生化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18
4
作者 朱旗 施兆鹏 任春梅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92-294,共3页
分别对同时蒸馏萃取法 (SDE法 )、顶空吸附法 (HSA法 )和减压蒸馏萃取法 (VDE法 )提取绿茶香气后茶汤的主要生化成分进行了分析研究 .结果表明 :香气提取方法不同程度地影响绿茶和速溶绿茶主要生化成分的含量 ,其中 SDE法和 HSA法的影... 分别对同时蒸馏萃取法 (SDE法 )、顶空吸附法 (HSA法 )和减压蒸馏萃取法 (VDE法 )提取绿茶香气后茶汤的主要生化成分进行了分析研究 .结果表明 :香气提取方法不同程度地影响绿茶和速溶绿茶主要生化成分的含量 ,其中 SDE法和 HSA法的影响较大 ,SDE法引起儿茶素异构和降解 ,HSA法影响可溶性单糖和游离氨基酸的含量 ,但 VDE法对绿茶主要生化成分的影响较小 .感官审评结果也表明 :经 SDE法提取香气后的茶汤已完全没有原茶的滋味 ,其次是 HSA法 ,而 VDE法提取香气后的茶汤尚有茶的滋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香气 提取方法 生化成分 感官审评 绿茶
下载PDF
电子鼻对不同产地名优绿茶和红茶香气特征的判别研究 被引量:24
5
作者 马会杰 蒋宾 +3 位作者 潘玉兰 李永梅 马燕 杨广容 《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36-344,共9页
采用电子鼻AIRSENSE PEN 3测定不同产地、加工工艺及生产时间的13个名优绿茶和6个红茶的香气组分,利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和线性判别分析法(LDA)对香气主成分进行分类判别。电子鼻10个传感器对绿茶和红茶香气组分均有较好的响应,结合PCA... 采用电子鼻AIRSENSE PEN 3测定不同产地、加工工艺及生产时间的13个名优绿茶和6个红茶的香气组分,利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和线性判别分析法(LDA)对香气主成分进行分类判别。电子鼻10个传感器对绿茶和红茶香气组分均有较好的响应,结合PCA分析,从红茶中提取出氮氧化合物、甲烷类、硫化物和有机硫化物4类香气主成分,绿茶还包括醇类和醛酮类,有5类香气主成分;PCA和LDA对绿茶和红茶香气判别率有明显差别,绿茶干茶和茶汤的PCA判别率分别为96.86%和94.71%,高于红茶的87.29%和89.63%,而红茶干茶和茶汤的LDA判别率为92.92%和94.92%,高于绿茶的70.95%和73.75%;绿茶和红茶香气判别分类效果LDA优于PCA,两者基本将茶叶香气按产地、茶树品种、加工工艺、等级及贮存时间区分开。电子鼻应用于茶叶香气检测和判别要与茶叶感官审评、影响茶叶香气因素及其他茶叶香气检测方法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对茶叶香气的整体特征进行科学评价与合理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鼻 茶叶香气 判别率 产地
原文传递
茶树挥发性萜类物质及其糖苷化合物生物合成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4
6
作者 贺志荣 项威 +3 位作者 徐燕 高丽萍 夏涛 魏书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8,共8页
挥发性单萜(C10)与倍半萜(C15),常具有宜人的花果香气。茶鲜叶中此类物质的种类及其糖苷化合物的含量和水解对成品茶的香气香型有重要影响。就可能影响茶树挥发性萜类物质及其糖苷化合物合成途径中的限速反应和相关的酶进行综述,认为1-... 挥发性单萜(C10)与倍半萜(C15),常具有宜人的花果香气。茶鲜叶中此类物质的种类及其糖苷化合物的含量和水解对成品茶的香气香型有重要影响。就可能影响茶树挥发性萜类物质及其糖苷化合物合成途径中的限速反应和相关的酶进行综述,认为1-脱氧-D-木酮糖-5-磷酸还原异构酶(DXR)和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HMGR)是影响萜类代谢前体异戊烯基焦磷酸(IPP)及二甲烯丙基焦磷酸(DMAPP)的限速酶。单萜和倍半萜合成酶是挥发性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此外,糖基转移酶可能与茶鲜叶中糖苷态萜类香气化合物的合成和积累有关。糖苷水解酶则催化茶鲜叶中糖苷态香气物质的水解,导致香气物质的释放。调节相关基因的表达,将有可能控制萜类代谢流向挥发性萜类合成分支。本文还讨论了影响茶叶香气品质的其他因素,如茶树品种、栽培环境,以及加工方法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香气 挥发性萜类化合物 糖苷水解酶 基因表达的调控
下载PDF
茶树萜烯类香气物质合成相关酶研究进展 被引量:23
7
作者 张冬桃 孙君 +1 位作者 叶乃兴 陈桂信 《茶叶学报》 2015年第2期68-79,共12页
萜烯类化合物与茶叶香气品质密切相关,茶叶中橙花醇、芳樟醇、橙花叔醇、α-法尼醇、α-紫罗兰酮、茶螺烯酮、石竹烯、古巴烯、柏木醇等萜烯类香气物质通过MVA途径(甲羟戊酸途径)和MEP途径(2-C-甲基-D-藓糖醇-4-磷酸途径)合成,调节机制... 萜烯类化合物与茶叶香气品质密切相关,茶叶中橙花醇、芳樟醇、橙花叔醇、α-法尼醇、α-紫罗兰酮、茶螺烯酮、石竹烯、古巴烯、柏木醇等萜烯类香气物质通过MVA途径(甲羟戊酸途径)和MEP途径(2-C-甲基-D-藓糖醇-4-磷酸途径)合成,调节机制复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茶叶的品质。本文综述了茶叶萜烯类香气物质合成途径中相关酶的研究进展,探讨该代谢途径未来的重点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香气 萜烯类化合物 代谢途径
下载PDF
茶叶香气提取方法 被引量:17
8
作者 郭向阳 宛晓春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19年第15期4869-4876,共8页
目前已鉴定的茶叶挥发性成分有700种左右,茶叶香气是由挥发性成分以一定的比例和含量组成的混合物,进而呈现出不同的茶叶风味.香气是茶叶的灵魂,关乎茶叶品质的优劣,影响消费者喜好度和选择性.茶叶挥发性成分的有效提取是研究茶叶风味... 目前已鉴定的茶叶挥发性成分有700种左右,茶叶香气是由挥发性成分以一定的比例和含量组成的混合物,进而呈现出不同的茶叶风味.香气是茶叶的灵魂,关乎茶叶品质的优劣,影响消费者喜好度和选择性.茶叶挥发性成分的有效提取是研究茶叶风味及香气性能的关键,采用合适的茶叶香气提取方法,完整地萃取、富集真实茶香,有助于茶叶香气成分鉴定和分析.本研究综述了主要的茶叶香气提取方法,对其特点、应用性能进行了概述和总结,并提出了真实茶叶香气萃取的基本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香气 提取方法 同时蒸馏萃取 固相微萃取 溶剂辅助风味蒸发法
下载PDF
茶叶香气物质响应胁迫机制与功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9
作者 闫振 王登良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5期337-345,共9页
茶叶香气是茶叶感官评价和品质化描述的重要组成部分。茶叶在采前自然生长与采后加工阶段参与多种胁迫响应,这些胁迫因子能够促进香气化合物的形成、积累与释放,积累的香气物质一方面有利于茶叶香气品质的提升;另一方面则有利于茶树逆... 茶叶香气是茶叶感官评价和品质化描述的重要组成部分。茶叶在采前自然生长与采后加工阶段参与多种胁迫响应,这些胁迫因子能够促进香气化合物的形成、积累与释放,积累的香气物质一方面有利于茶叶香气品质的提升;另一方面则有利于茶树逆境防御机制的产生。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茶叶香气物质在胁迫响应方面的研究进展,如食叶害虫取食、病原菌侵染等生物胁迫和环境因子、加工工艺等非生物胁迫对茶叶香气物质代谢的调控机制以及茶叶香气响应胁迫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价值,为改善茶叶香气品质和茶树病虫害防御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香气 胁迫响应 调控机制 茶叶加工 病虫害防御
下载PDF
不同茶类挥发性成分中主要呈香成分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10
作者 辛董董 张浩 +1 位作者 李红波 莫海珍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年第6期21-28,共8页
茶叶因其独特的风味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茶的香气是反映茶叶品质的主要感官特性之一,植物的性质、生产工艺和其他多种因素都会影响其形成和释放.茶叶挥发性成分中存在一些关键的呈香成分,茶叶生产工艺对茶叶香气成分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茶叶因其独特的风味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茶的香气是反映茶叶品质的主要感官特性之一,植物的性质、生产工艺和其他多种因素都会影响其形成和释放.茶叶挥发性成分中存在一些关键的呈香成分,茶叶生产工艺对茶叶香气成分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对茶叶的香气品质具有重要影响.主要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对不同茶类加工过程中茶叶香气生物合成的研究进展,对不同茶类加工工艺影响香气的主要物质进行了介绍,主要内容包括绿茶、白茶、乌龙茶、红茶、黑茶、黄茶六大茶类中已经鉴定出的十大主要呈香成分的汇总分析,并探讨分析六大茶类和其他再加工茶类(主要是花茶)不同加工工艺过程中茶叶香气成分的变化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种类 茶香 挥发性物质
下载PDF
不同等级霍山黄芽茶叶香气成分定性定量分析与评价 被引量:11
11
作者 范培珍 王梦馨 +2 位作者 崔林 朱慧怡 韩宝瑜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95-599,共5页
为探究历史名茶霍山黄芽茶叶香型特征,比较其不同等级茶叶香气质和量的差异,从原产地安徽省霍山县大化坪镇选其特一级、一级和三级茶样,以SDE法提取香精油、GC-MS配合标准样品做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共检出香气成分44个,包括了萜... 为探究历史名茶霍山黄芽茶叶香型特征,比较其不同等级茶叶香气质和量的差异,从原产地安徽省霍山县大化坪镇选其特一级、一级和三级茶样,以SDE法提取香精油、GC-MS配合标准样品做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共检出香气成分44个,包括了萜烯醇类、醇类、酯类、醛类、酮类、烯类、烷类、杂环类、萘和酚类共10类香气化合物;3个等级茶叶香气共有成分26个,其中主要成分是芳樟醇、香叶醇、橙花叔醇、β-紫罗酮、顺式芳樟醇氧化物、反式芳樟醇氧化物、乙酸叶醇酯、苯甲醛、β-荜澄茄烯、2-戊基呋喃等,前2个含量最大,这些化合物构成了霍山黄芽清香持久香气的物质基础;(2)从特一级、一级至三级茶样,分别测出41、34和32个香气成分,而且高等级茶叶香气成分个数较均匀地分布于上述10类香气化合物中;以内标法进行相对定量,测得特一级、一级的香气含量分别高出三级的香气含量33.7%、9.8%。分析认为:3个等级茶样的品种、栽培条件和加工工艺相同,采摘时间和芽叶质量则是影响其香气质(香气化合物种类)和量(含量)的主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山黄芽 茶叶香气 茶叶等级 芳樟醇 香叶醇
下载PDF
直接进样气相色谱/质谱法对茶叶香气的分析 被引量:12
12
作者 叶红 周春宏 王克其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38-141,共4页
为了研究红茶、乌龙茶和绿茶等的香气成分的差别,采用直接进样气相色谱/质谱联机法对来自不同产地不同种类的6种茶叶中的10种香气成分进行了分析比较,分析结果为:在红茶的香气成分中,醇、醛、酸、酯的含量高,对红茶特征茶香的形成起着... 为了研究红茶、乌龙茶和绿茶等的香气成分的差别,采用直接进样气相色谱/质谱联机法对来自不同产地不同种类的6种茶叶中的10种香气成分进行了分析比较,分析结果为:在红茶的香气成分中,醇、醛、酸、酯的含量高,对红茶特征茶香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铁观音中的某些醇、醛、酯相对红茶都较多,形成了区别于红茶的特殊香气;碧螺春中的新茶和陈茶有很大区别,检出的香气成分相差很多,这说明有些物质只在新茶中保留一段时间,新茶和陈茶因而具有不同的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香气 直接进样 气相色谱/质谱
下载PDF
茶树牻牛儿基牻牛儿基焦磷酸合成酶基因CsGGDPS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被引量:11
13
作者 姚雪倩 岳川 +4 位作者 杨国一 陈丹 张冬桃 陈桂信 叶乃兴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6-96,共11页
以铁观音芽叶为材料,验证从茶树转录组数据库中筛选到的1条牻牛儿基牻牛儿基焦磷酸合成酶(GGDPS)的编码全长序列c DNA。该c DNA全长1 661 bp,含有1个1 137 bp完整的开放阅读框,命名为Cs GGDPS。该基因编码378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具有类... 以铁观音芽叶为材料,验证从茶树转录组数据库中筛选到的1条牻牛儿基牻牛儿基焦磷酸合成酶(GGDPS)的编码全长序列c DNA。该c DNA全长1 661 bp,含有1个1 137 bp完整的开放阅读框,命名为Cs GGDPS。该基因编码378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具有类异戊二烯合成酶家族的5个保守域和2个特征功能域;序列分析显示,该c DNA与其他植物GGDPS高度保守,与三七(Panax notoginseng)的亲缘关系最近。Cs GGDPS属于不稳定、亲水蛋白,可能定位到叶绿体中,不存在跨膜结构,无信号肽,发生磷酸化的位点可能有20个;二级结构主要由α-螺旋构成,三级结构与拟南芥GGPPS11匹配度最高。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在茶树发育过程和不同叶位Cs GGDPS的表达量随芽叶成熟度的增加呈上升趋势,随着做青过程的进行,Cs GGDPS的表达量逐渐升高;Cs GGDPS在父本黄旦、母本铁观音和子一代金观音中均有表达,但表达量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牻牛儿基牻牛儿基焦磷酸合成酶 茶叶香气 基因表达
下载PDF
压饼处理对白茶陈化香气的影响 被引量:10
14
作者 陈志达 黎攀 +3 位作者 陈兴华 杨应杰 何普明 屠幼英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3-69,共7页
本文研究经压饼处理后不同等级陈化白茶散茶和饼茶香气成分的差异,探明压饼处理对陈化白茶香气的影响,为白茶加工提供科学依据。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萃取茶叶香气,通过气相质谱联用(Gas ... 本文研究经压饼处理后不同等级陈化白茶散茶和饼茶香气成分的差异,探明压饼处理对陈化白茶香气的影响,为白茶加工提供科学依据。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萃取茶叶香气,通过气相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GC-MS)进行检测。同时,采用国标GB/T 23776-2018的方法对茶叶进行感官审评。结果表明,在陈化白茶中共检出53种挥发性香气成分,其中主要有苯甲醛、苯甲醇、芳樟醇及其氧化物、苯乙醇、α-萜品醇、香叶醇、α-雪松烯、β-雪松烯、石竹烯以及雪松醇等。对比以散茶、饼茶陈化白茶的香气成分差异,发现陈化白茶压饼后芳樟醇及其氧化物、己酸甲酯与β-紫罗酮等许多花果香物质减少,其中芳樟醇及其氧化物明显下降;而雪松醇、雪松烯、酸龙脑酯与α-蒎烯等具有木香、药香物质增加,其中雪松醇与雪松烯大幅增加。压饼处理对白茶陈化香气种类和含量都有着较大的影响,使得陈化白茶饼的陈香更显,枣香、药香等特征香型更加突出,而散茶则在花果香的保留上更具优势。进一步分析不同等级陈化白茶间的香气差异,与白毫银针相比,白牡丹和寿眉压饼陈化后香气品质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香气 陈化白茶 压饼处理 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
下载PDF
不同等级径山茶特征香气成分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汇源 马宽 +6 位作者 高婧 金俞谷 王玉洁 苏祝成 宁井铭 陈红平 侯智炜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1-118,共18页
为深入探究不同等级径山茶的香气差异,采用搅拌棒吸附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SBSE-GC-MS)、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以及气相色谱-嗅闻分析技术(GC-O)对特级、一级、二级、三级径山茶的挥发性物质进... 为深入探究不同等级径山茶的香气差异,采用搅拌棒吸附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SBSE-GC-MS)、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以及气相色谱-嗅闻分析技术(GC-O)对特级、一级、二级、三级径山茶的挥发性物质进行分析。从4个等级的径山茶中共鉴定出161种挥发性化合物。通过主成分分析(PCA)和聚类分析(HCA)揭示了不同等级的径山茶之间的差异。运用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的变量投影重要性(VIP)确定不同等级茶叶样品间的候选差异挥发物并通过相对香气活度值(ROAV)和GC-O的分析进一步对差异化合物进行筛选。18种挥发性化合物,芳樟醇、香叶醇、吲哚、(Z)-茉莉酮、二甲基硫醚等物质被鉴定为不同等级径山茶的关键差异挥发性化合物。其中,二氢芳樟醇、茉莉酸甲酯和吲哚在特级径山茶样品中的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等级,并与(Z)-茉莉酮、δ-癸内酯和1-辛烯-3-醇等香气活性物质共同构成了特级径山茶样品中清花香的特征香气品质。本研究揭示了不同等级径山茶的特征性挥发物具有显著差异,从化学计量学和多元统计分析的角度为绿茶的等级区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山茶 茶叶香气 茶叶等级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气相色谱-嗅觉计
下载PDF
3种方法吸附绿茶、黄茶与白茶香气成分的比较 被引量:8
16
作者 陈娇娇 鲁成银 +3 位作者 王国庆 陈利燕 梁慧玲 张颖彬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49-458,共10页
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 GC-MS)法,比较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HS-SPME)、顶空搅拌子吸附萃取(headspace stir bar sorptive extraction, HS-SBSE)、Tenax TA 3种... 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 GC-MS)法,比较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HS-SPME)、顶空搅拌子吸附萃取(headspace stir bar sorptive extraction, HS-SBSE)、Tenax TA 3种方法吸附绿茶、黄茶与白茶香气成分的特点与规律,分析3种方法对供试的9个茶样香气成分的富集效果。结果表明:在相同的茶水比、平衡时间、萃取温度、吸附时间下,Tenax TA的吸附量最高,HS-SBSE其次,HS-SPME最低;HS-SPME与HS-SBSE对茶叶香气成分中的烯类物质和低水溶性物质有良好的富集能力;Tenax TA对醛类物质的富集效果更好,能捕集到部分易溶于水和极易挥发类物质。此外,HS-SPME和HS-SBSE吸附的芳樟醇及其氧化物和顺-己酸-3-己烯酯等长C链化合物的相对含量显著高于Tenax TA(P<0.05),而2-甲基丁醛和1-戊烯-3-醇等短C链化合物的相对含量显著低于Tenax TA(P<0.05)。考虑到HS-SPME与HS-SBSE吸附时存在一定的竞争效应,因此,Tenax TA吸附结果在反映香气化合物组成上更具真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空固相微萃取 顶空搅拌子吸附萃取 Tenax TA吸附 茶叶香气
下载PDF
茶树甲羟戊酸焦磷酸脱羧酶基因CsMVD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被引量:7
17
作者 王鹏杰 陈丹 +3 位作者 曹红利 陈静 陈笛 叶乃兴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342-2349,共8页
该研究在茶树转录组测序的基础上,以茶树品种‘福鼎大白茶’的芽叶为供试材料,采用RT-PCR技术,克隆茶树萜类化合物合成途径中的限速酶——甲羟戊酸焦磷酸脱羧酶全长cDNA序列,命名为CsMVD(GenBank登录号为MF772780);该基因全长1 585bp,其... 该研究在茶树转录组测序的基础上,以茶树品种‘福鼎大白茶’的芽叶为供试材料,采用RT-PCR技术,克隆茶树萜类化合物合成途径中的限速酶——甲羟戊酸焦磷酸脱羧酶全长cDNA序列,命名为CsMVD(GenBank登录号为MF772780);该基因全长1 585bp,其ORF为1 266bp,编码421个氨基酸,蛋白质分子量46.45kD,理论等电点7.10。CsMVD蛋白可能定位于细胞质中,具有MVD1superfamily的保守结构域,不存在跨膜结构和信号肽,具有多个磷酸化位点,部分保守的氨基酸残基决定了蛋白的催化反应特异性和活性。系统进化分析表明,CsMVD与新疆紫草(Arnebia euchroma)MVD的亲缘关系最近。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CsMVD在茶树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果实中CsMVD的表达量最高,表达水平表现为:果实>茎>根>叶>花;在白茶萎凋过程中,CsMVD基因的表达量在48h结束阶段显著高于0h,推测该基因与茶叶萜类香气化合物形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甲羟戊酸焦磷酸脱羧酶 白茶萎凋 茶叶香气 表达分析
下载PDF
内山六安瓜片4个等级茶叶香气的组成及其差异 被引量:6
18
作者 范培珍 潘铖 +2 位作者 王梦馨 崔林 韩宝瑜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65-675,共11页
为深入探究历史名茶六安瓜片不同等级间香气组分和含量的差异,选用内山六安瓜片特级、一级、二级和三级茶叶样品,以SDE法提取香精油,使用GC-MS配合标样做定性分析,加入癸酸乙酯为内标进行相对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从4个等级的茶叶香精油... 为深入探究历史名茶六安瓜片不同等级间香气组分和含量的差异,选用内山六安瓜片特级、一级、二级和三级茶叶样品,以SDE法提取香精油,使用GC-MS配合标样做定性分析,加入癸酸乙酯为内标进行相对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从4个等级的茶叶香精油中共鉴定香气成分96种,包括20种醇、18种酯、17种烯烃、16种醛、12种酮、7种杂环化合物和少量酸类;主要成分为芳樟醇、香叶醇、橙花叔醇、β-紫罗酮、己酸-顺-3-己烯酯、苯甲醛、棕榈酸、芳香醇氧化物Ⅰ型、β-环柠檬醛、α-紫罗酮、顺-3-己烯-1-醇、庚醛和壬醛;从特级、一级、二级至三级,香气成分个数分别为79、60、55个和47个,相对于内标的含量分别为695.94、579.90、541.69和268.50,香气成分个数和香气总含量呈梯度递减;4个等级茶叶的共有高含量香气成分为芳樟醇、橙花叔醇、α-紫罗酮、β-紫罗酮、己酸-顺-3-己烯酯,其含量随着等级降低而减少。六安瓜片的香气化合物包含多种类型且存在一些较稳定的高含量香气化合物,显露清香高爽的香型特征,但4个茶叶等级之间香气组分和含量的差异十分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安瓜片 茶叶香气 特征香气成分 茶叶等级
下载PDF
茶树CsIDI1和CsIDI2基因的克隆及其表达分析 被引量:6
19
作者 陈丹 王鹏杰 +5 位作者 陈笛 王赞 岳川 孙云 陈桂信 叶乃兴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00-807,共8页
该研究在茶树转录组测序基础上,以铁观音品种茶树为材料,采用RT-PCR技术,克隆了茶树异戊烯基焦磷酸异构酶(IDI)的2个编码基因(CsIDI1和CsIDI2)的cDNA全长序列。CsIDI1的全长为1 378bp,其开放阅读框(ORF)长度894bp,编码297个氨基酸,亚细... 该研究在茶树转录组测序基础上,以铁观音品种茶树为材料,采用RT-PCR技术,克隆了茶树异戊烯基焦磷酸异构酶(IDI)的2个编码基因(CsIDI1和CsIDI2)的cDNA全长序列。CsIDI1的全长为1 378bp,其开放阅读框(ORF)长度894bp,编码297个氨基酸,亚细胞定位预测位于叶绿体上,其氨基酸序列与葡萄IDI的相似性达95%;CsIDI2的全长为1 216bp,其ORF长度为717bp,编码238个氨基酸,亚细胞定位预测位于细胞质上,其氨基酸序列与芝麻IDI相似性达96%。CsIDI1和CsIDI2均含有典型的NUDIX水解酶域。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CsIDI1和CsIDI2基因在茶树地上部不同组织都有表达,但CsIDI2的表达量相对较高;品种间表达量分析显示,它们在父本黄旦品种及杂交后代高香型乌龙茶品种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母本铁观音品种,表现出香气上的杂种优势;在乌龙茶做青过程中,随着摇青的进行,CsIDI2的表达被显著诱导,表明CsIDIs在茶叶萜类香气物质形成中发挥重要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异戊烯基焦磷酸异构酶 茶叶香气 表达分析 乌龙茶
下载PDF
昼夜温差对茶鲜叶挥发性及非挥发性品质成分及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
20
作者 陈林怡 郭豪 +5 位作者 陈红梅 张哿烨 廖露露 周婉婷 张梦雪 易志刚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93-803,共11页
茶叶品质与茶树(Camellia sinensis)的生长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其中昼夜温差的变化影响茶树代谢产物的合成与积累,进而影响茶叶品质。本研究选取福云六号茶树为研究对象,模拟设置0、5、10、15℃4个昼夜温差(DIF)处理,通过模拟DIF变化来探... 茶叶品质与茶树(Camellia sinensis)的生长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其中昼夜温差的变化影响茶树代谢产物的合成与积累,进而影响茶叶品质。本研究选取福云六号茶树为研究对象,模拟设置0、5、10、15℃4个昼夜温差(DIF)处理,通过模拟DIF变化来探究其对茶树光合作用与茶鲜叶挥发性及非挥发性品质成分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DIF增大,茶树净光合速率(P_(n))、气孔导度(G_(s))、蒸腾速率(T_(r))显著增大(P<0.05)。DIF增大显著增加叶绿素a(Chl a)、叶绿素b(Chl b)、叶绿素a+b[Chl(a+b)]、类胡萝卜素(Car)含量,并且在DIF为10℃时含量达到最大。DIF变化对茶鲜叶挥发性组分和主要组分的相对含量均有影响,茶鲜叶挥发性成分中醇类和醛类相对含量最大。DIF增大提高醛类物质的相对含量,并且茶鲜叶挥发性成分的种类与主要香气成分的相对含量随DIF变化有所差异,其中正己醛的相对含量随DIF的增大而增加,DIF为15℃时其相对含量最高,为39.94%,青叶醇的相对含量则随DIF的增大而降低。DIF的变化显著影响β-葡萄糖苷酶、β-樱草糖苷酶和脂氧合酶活性,其中β-葡萄糖苷酶、β-樱草糖苷酶活性随DIF的增大呈先增后降的趋势,在DIF为5℃时达到最大,而脂氧合酶活性则相反。游离氨基酸和咖啡碱含量随DIF的增大显著增加,DIF为15℃时其含量分别是DIF为0℃时的2.44倍和2.55倍;总黄酮含量与酚氨比则随DIF的增大显著降低(P<0.05),在DIF为15℃时均达到最低,分别为2.84%和3.24。茶鲜叶中的游离氨基酸含量与P_(n)呈极显著正相关,而酚氨比与P_(n)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本研究发现DIF增大可明显影响茶鲜叶的挥发性香气物质,提高茶叶滋味品质,研究结论可为茶园选址和茶树种植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昼夜温差 茶叶香气 茶叶滋味 生理指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