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鲜味肽的呈味机制及制备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
作者 王莺颖 郭兴凤 《粮食加工》 2016年第6期36-41,共6页
鲜味肽是重要的滋味物质之一,是影响食品的风味质量关键因素之一,进而影响消费者对食品的接受程度。鲜味肽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制备获得,采用最多的是酶水解法。鲜味肽的分子组成和结构、分子量大小等是影响其鲜味的主要因素。综述了鲜味... 鲜味肽是重要的滋味物质之一,是影响食品的风味质量关键因素之一,进而影响消费者对食品的接受程度。鲜味肽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制备获得,采用最多的是酶水解法。鲜味肽的分子组成和结构、分子量大小等是影响其鲜味的主要因素。综述了鲜味肽的呈味机理、影响因素以及制备和调控方法,以期为鲜味肽的研究与应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味肽 呈味机理 制备方法 鲜味调控
下载PDF
辣椒素对味觉的损伤机制
2
作者 孙宇轩 王适雨 +6 位作者 王梓璇 王童童 马燕 王敏 侯薄 韩天龙 刘登勇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21-331,共11页
辣椒素类物质是表征辣椒辛辣刺激的活性成分,是开启"辣味感觉之门"的钥匙,即辛辣感的来源。辣椒素类物质通过与口腔的相互作用,使得TRPV1被辣椒素激活,细胞内钙离子增加,触发神经末梢,释放神经肽类,最终引起大脑皮层痛觉形成... 辣椒素类物质是表征辣椒辛辣刺激的活性成分,是开启"辣味感觉之门"的钥匙,即辛辣感的来源。辣椒素类物质通过与口腔的相互作用,使得TRPV1被辣椒素激活,细胞内钙离子增加,触发神经末梢,释放神经肽类,最终引起大脑皮层痛觉形成,从而产生辣味感觉。研究发现,辣椒素对味觉存在一定的损伤,辣椒素可能通过减少味蕾数量,改变味觉转导或味觉受体细胞兴奋性,从而直接或间接对味觉神经传递进行抑制,造成相关味觉细胞与神经的损伤。本文综述辣味对味觉的调节、损伤机制以及新型辣椒素-味觉交互技术的研究现状,探讨其潜在影响机制研究的不足,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为辣椒素在食品中的应用以及避免辣椒素造成的损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素 辣味感知 损伤机制 味觉调节 味觉载体工具
下载PDF
水果及其制品滋味特征及调控方法研究进展
3
作者 张雅欣 李旋 +2 位作者 胡佳星 毕金峰 刘霞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299-311,共13页
水果滋味是水果品质的一个重要属性,由水果中的呈味物质刺激味蕾,经味觉神经传入神经中枢进入大脑皮质而产生。水果中的呈味物质主要包括可溶性糖、有机酸和多酚、生物碱等苦涩味物质,这些呈味物质的综合作用形成了水果的特殊滋味。水... 水果滋味是水果品质的一个重要属性,由水果中的呈味物质刺激味蕾,经味觉神经传入神经中枢进入大脑皮质而产生。水果中的呈味物质主要包括可溶性糖、有机酸和多酚、生物碱等苦涩味物质,这些呈味物质的综合作用形成了水果的特殊滋味。水果加工包括水果罐头、水果干制品、水果液态制品、果酱、果脯等生产过程,制品滋味调控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调控方法的研究也越来越多。水果滋味的研究方法有很多,包括电子舌技术、分子感官科学法、定量描述分析法等。本文对水果及其制品中的滋味物质及调控方法进行综述,并介绍了水果滋味研究中常用的研究方法,以期为水果滋味领域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果 滋味 机理 特征 调控
下载PDF
甜味信号的传导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孙宇轩 王适雨 +6 位作者 陈锐 刘海霞 刘强 王敏 勾木兰 韩天龙 刘登勇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325-334,共10页
甜味是食物摄入的重要驱动因素,是最受欢迎的味觉之一。目前,甜味信号的传导通路与影响甜味感觉的机制已有初步了解,人体甜味感觉至少由两类信号通路表达,一类由味觉受体第一家族成员2(taste receptor family 1 member 2,T1R2)和味觉受... 甜味是食物摄入的重要驱动因素,是最受欢迎的味觉之一。目前,甜味信号的传导通路与影响甜味感觉的机制已有初步了解,人体甜味感觉至少由两类信号通路表达,一类由味觉受体第一家族成员2(taste receptor family 1 member 2,T1R2)和味觉受体第一家族成员3(taste receptor family 1 member 3,T1R3)形成的异源二聚体介导;另一类由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与葡萄糖转运蛋白介导。本文综述了T1R2/T1R3异源二聚体结构以及甜味信号传导机制,探讨了苦味、酸味、鲜味、抗甜物质、香气化合物、唾液、肥胖、年龄等体内、外因素对甜味感知的影响;并指出了当前研究的不足之处:目前使用的无热量甜味剂(noncaloric sweeteners,NCSs)在减轻肥胖和糖尿病方面收效甚微,其他四味对甜味感觉的交叉互作研究较少,抗甜物质的调节机制在受体水平上的分子基础仍不清楚,甜味研究中使用啮齿动物代替人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旨在理解甜味物质如何从复杂的基质中发挥作用,为今后NCSs食品的开发与应用提供理论支持与思路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味信号 无热量甜味剂 影响机制 味觉调节
下载PDF
基于pH调控多酚-唾液蛋白结合作用的三果汤含片涩味掩蔽方法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郑玉 谢兴亮 +6 位作者 刘俊 韩丽 林俊芝 樊三虎 莫太刚 张定堃 韩雪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3期3953-3961,共9页
目的通过多酚-唾液蛋白络合作用的涩味形成关键机制,建立pH调控两者结合能力的三果汤含片涩味掩蔽新方法。方法采用荧光淬灭光谱法测定不同pH条件(2.5、3.5、4.5、5.5、6.5)下三果汤提取物与β-酪蛋白的相互作用。调节三果汤提取物pH至... 目的通过多酚-唾液蛋白络合作用的涩味形成关键机制,建立pH调控两者结合能力的三果汤含片涩味掩蔽新方法。方法采用荧光淬灭光谱法测定不同pH条件(2.5、3.5、4.5、5.5、6.5)下三果汤提取物与β-酪蛋白的相互作用。调节三果汤提取物pH至最佳条件,制备三果汤掩味含片。以电子舌涩味量化方法和志愿者视觉模拟量表法(visualanalogue scale,VAS)评价掩味效果。采用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纸片扩散法评价含片的抗氧化活性和抑菌活性。结果荧光淬灭光谱测得三果汤提取物在pH 4.5时与β-酪蛋白的结合能力最弱,调节提取物pH至4.5制备三果汤掩味含片。掩味含片的涩度明显弱于原片;没食子酸的溶出度与原片基本一致;掩味含片的抗氧化活性和抑菌活性仅受到轻微影响。结论基于pH调控的多酚涩味掩蔽方法可行,解决了三果汤含片涩味突出的品质缺陷,对于多酚类中药口含片的涩味掩蔽提供了可行的技术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果汤含片 涩味 掩味 pH调控 多酚-唾液蛋白结合作用 荧光淬灭光谱法 Β-酪蛋白 电子舌 视觉模拟量表法 DPPH自由基 纸片扩散法 抗氧化 抑菌 没食子酸 溶出度
原文传递
食用香料及其标准化趋势 被引量:2
6
作者 李晓瑜 《中国食品添加剂》 CAS 2002年第1期44-45,47,共3页
食用香料是指能够并通常用于影响食品味道和/或气味的物质(FAO/WHO)。我国习惯上分成3类:天然香味物质、天然等同香味物质和人造香味物质。近年来随着食品工业的发展,大大推动了香料工业的发展,在许多食品中,香料是不可缺少的配料,因... 食用香料是指能够并通常用于影响食品味道和/或气味的物质(FAO/WHO)。我国习惯上分成3类:天然香味物质、天然等同香味物质和人造香味物质。近年来随着食品工业的发展,大大推动了香料工业的发展,在许多食品中,香料是不可缺少的配料,因此,需要确保香料的安全性和香料法规的国际统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味道 天然 人造 法则 标准化 安全性评价 食用香料
下载PDF
七味白术散对糖尿病KKAy小鼠味觉系统和消化道甜味信号的影响
7
作者 冷玉琳 富晓旭 +4 位作者 高泓 刘雪辉 周琳悦 刘燕 谢春光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4161-4166,共6页
目的:观察七味白术散对糖尿病模型小鼠味觉和消化道甜味感受系统的影响,探讨其调节血糖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自发性糖尿病KK/Upj-Ay/J(KKAy)小鼠联合高脂高糖饮食制备糖尿病动物模型,根据血糖、体质量分层随机分为模型组(0.9%氯化钠溶... 目的:观察七味白术散对糖尿病模型小鼠味觉和消化道甜味感受系统的影响,探讨其调节血糖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自发性糖尿病KK/Upj-Ay/J(KKAy)小鼠联合高脂高糖饮食制备糖尿病动物模型,根据血糖、体质量分层随机分为模型组(0.9%氯化钠溶液,10 m L·k g^(-1)·d^(-1)),利拉鲁肽组(利拉鲁肽注射液,200μg·kg^(-1)·d^(-1)),七味白术散组(七味白术散浸膏,14.4 g·kg^(-1)·d^(-1)),每组10只;另设10只C57BL/6J小鼠作为正常组(0.9%氯化钠溶液,10 mL·kg^(-1)·d^(-1))。连续干预8周,观察各组小鼠干预期间的摄食量、体质量、随机血糖,干预结束后采用HE染色法光镜下观察舌和十二指肠组织病理改变及舌组织味蕾横截面积,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舌和十二指肠甜味受体T1R2、T1R3和葡萄糖转运体SGLT-1 mRNA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随机血糖、摄食量、体质量显著升高(P<0.01);发生舌乳头、味蕾、味孔数量下降,十二指肠黏膜机械屏障受损的病理改变,舌味蕾横截面积显著减少(P<0.01);舌T1R3 mRNA表达显著上调(P<0.05);舌和十二指肠SGLT-1 mRNA表达显著上调(P<0.01)。与模型组比较,七味白术散组小鼠摄食量(自2周起)、体质量(自4周起)持续下降(P<0.01),且效果优于利拉鲁肽组(P<0.01,P<0.05);8周时随机血糖显著降低(P<0.01);舌和十二指肠黏膜病理损伤修复,舌味蕾横截面积显著增加(P<0.01);十二指肠T1R2 mRNA表达显著上调(P<0.01),舌和十二指肠SGLT-1 mRNA表达显著下调(P<0.01)。结论:七味白术散能有效降低血糖,改善多食、肥胖症状,提高味觉敏感性,其机制可能与提高甜味感知功能,调节消化道T1R2、T1R3、SGLT-1 mRNA表达,恢复消化道甜味感受系统的糖调节能力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味白术散 2型糖尿病 甜味受体 味觉系统 葡萄糖转运体 糖调节
原文传递
菜用大豆籽粒中蔗糖的遗传与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张伟梅 张古文 +3 位作者 冯志娟 刘娜 王斌 卜远鹏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446-2456,共11页
甜味是菜用大豆食味品质的重要方面,是菜用大豆区别于普通粒用型大豆的显著特征之一。菜用大豆的甜味主要归因于可溶性糖含量,其中蔗糖含量约占可溶性总糖的71%,是决定菜用大豆甜度的关键因素,同时也与菜用大豆食味品质评分高度相关。... 甜味是菜用大豆食味品质的重要方面,是菜用大豆区别于普通粒用型大豆的显著特征之一。菜用大豆的甜味主要归因于可溶性糖含量,其中蔗糖含量约占可溶性总糖的71%,是决定菜用大豆甜度的关键因素,同时也与菜用大豆食味品质评分高度相关。理解蔗糖在菜用大豆籽粒中的遗传与调控机制,对于加速菜用大豆食味品质的遗传改良,提升我国菜用大豆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对菜用大豆籽粒中蔗糖积累的遗传基础、蔗糖代谢过程中关键酶及同源基因的克隆与调控机制研究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展望了今后菜用大豆蔗糖含量遗传改良发展趋势,以期为菜用大豆食味品质的提升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Glycine max(L.)Merri.] 蔗糖含量 食味品质 遗传基础 代谢调控
下载PDF
绿茶风味品质形成的研究进展
9
作者 乔大河 陈娟 +5 位作者 梁思慧 杨春 李燕 郭燕 密孝增 陈正武 《贵茶》 2022年第4期5-30,共26页
茶叶的风味品质是决定其经济价值的重要指标。绿茶是我国生产量和消费量最大的茶叶类别,解析其风味品质形成机理对于茶产业的提质增效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绿茶的品质特征出发,对目前关于其风味品质形成的物质基础、风味物质的代谢途径... 茶叶的风味品质是决定其经济价值的重要指标。绿茶是我国生产量和消费量最大的茶叶类别,解析其风味品质形成机理对于茶产业的提质增效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绿茶的品质特征出发,对目前关于其风味品质形成的物质基础、风味物质的代谢途径、风味品质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组学技术在其风味品质形成机理研究中的应用以及风味物质相关合成基因的克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以期为绿茶种质评价以及品质育种的实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茶 次生代谢物 香气 滋味 转录调控
原文传递
游离氨基酸改善作物风味品质综述 被引量:31
10
作者 李学贤 张雪 +3 位作者 童灵 张思文 叶德练 吴良泉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3-81,共9页
从游离氨基酸对于植物源食品风味品质的影响着手,将氨基酸对食物味道/气味的贡献、调控氨基酸含量的手段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重点概述了影响氨基酸味道的因素,包括氨基酸味觉阈值、味觉成分间的协同/抑制作用等研究结果;对游离氨基酸合... 从游离氨基酸对于植物源食品风味品质的影响着手,将氨基酸对食物味道/气味的贡献、调控氨基酸含量的手段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重点概述了影响氨基酸味道的因素,包括氨基酸味觉阈值、味觉成分间的协同/抑制作用等研究结果;对游离氨基酸合成气体成分的代谢过程进行了扼要总结;分析了养分调控手段、激素喷施、田间管理措施对植物体内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主要进展如下:施肥、套袋、嫁接等采前措施均可通过调控鲜味、甜味、苦味氨基酸含量及游离氨基酸总量,对作物风味品质产生影响。以上措施所引起的游离氨基酸含量变化的相关生理和分子机制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离氨基酸 味觉阈值 味觉协同/抑制 养分调控 喷施激素 田间管理 风味
原文传递
调节糖脂代谢的苦味中药的化学及生物学研究 被引量:19
11
作者 卢方晋 丁丽琴 +3 位作者 曹世杰 张德芹 张伯礼 邱峰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9期3834-3840,共7页
苦味是中药五味学说中的重要性味之一,具有泄下、燥湿和坚阴的功效特点。在常用中药中苦味药物占有很大的比例,表明苦味药物存在的重要性。中医临床上有很多善于运用苦味药物治疗糖尿病的实例,通过利用苦味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特点,对... 苦味是中药五味学说中的重要性味之一,具有泄下、燥湿和坚阴的功效特点。在常用中药中苦味药物占有很大的比例,表明苦味药物存在的重要性。中医临床上有很多善于运用苦味药物治疗糖尿病的实例,通过利用苦味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特点,对应糖尿病阴虚燥热、痰湿内阻的病机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证实苦味中药调节糖脂代谢紊乱(糖尿病的主要特征)的确切作用。目前围绕具有糖尿病治疗作用的中药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的研究报道较多,但是关于调节糖脂代谢苦味中药的化学和生物学的综述性研究较少。该文总结了治疗糖尿病苦味中药的药性特征及配伍特点,重点分析了具有调节糖脂代谢紊乱苦味中药的化学生物学的研究概况,为中药药性理论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味药 调节糖脂代谢 糖尿病 化学成分 生物活性 信号通路
原文传递
茶汤滋味物质及其调控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2
作者 韦雅杰 高彦祥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89-197,共9页
滋味是茶汤的重要感官属性,滋味物质类型、含量及比例均影响着茶汤的品质,关于茶汤中滋味成分及其相互作用方面的研究目前较多,而且已有文献构建了一些改善茶汤滋味的方法。该文主要针对茶汤中滋味物质、滋味物质相互作用、影响茶汤滋... 滋味是茶汤的重要感官属性,滋味物质类型、含量及比例均影响着茶汤的品质,关于茶汤中滋味成分及其相互作用方面的研究目前较多,而且已有文献构建了一些改善茶汤滋味的方法。该文主要针对茶汤中滋味物质、滋味物质相互作用、影响茶汤滋味的因素和茶汤滋味调控等方面的研究情况进行了综述,为茶汤感官品质的改善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汤 滋味物质 相互作用 品质 调控措施
下载PDF
苦味受体的非味觉功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辉 冯平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27,共10页
苦味的识别对动物生存至关重要,该过程由苦味受体介导。食物中的化学物质刺激口腔内的苦味感受器,经信号传导反馈给大脑,产生苦味感知并最终影响食物的选择和排斥。除了基本的味觉功能,苦味受体在口腔外的其他器官和组织中普遍表达,在... 苦味的识别对动物生存至关重要,该过程由苦味受体介导。食物中的化学物质刺激口腔内的苦味感受器,经信号传导反馈给大脑,产生苦味感知并最终影响食物的选择和排斥。除了基本的味觉功能,苦味受体在口腔外的其他器官和组织中普遍表达,在细胞增殖、代谢调控、免疫反应等重要的生理生化过程中发挥作用。尽管苦味受体的蛋白结构仍未得到全部解析,具体的功能和作用机制未知,但由于其亚型众多且分布广泛,是理想的靶点,并将成为各类疾病治疗的重要探究方向。本文介绍苦味受体在口腔外部分器官组织中的表达和在相关疾病中的研究进展,有助于全面系统理解苦味受体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味受体 味觉功能 苦味激动剂 代谢调控
下载PDF
我国饮用水主要致嗅物及其控制策略
14
作者 王春苗 苏命 +2 位作者 王齐 于建伟 杨敏 《给水排水》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2-39,共8页
现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22)加强了对嗅味物质的关注,将2-甲基异莰醇(2-MIB)、土臭素(Geosmin)两种藻源致嗅物列为强制管控对象,并将二甲基二硫醚和二甲基三硫醚列入标准附录。人类对嗅味非常敏感,一些致嗅物含量达到10 n... 现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22)加强了对嗅味物质的关注,将2-甲基异莰醇(2-MIB)、土臭素(Geosmin)两种藻源致嗅物列为强制管控对象,并将二甲基二硫醚和二甲基三硫醚列入标准附录。人类对嗅味非常敏感,一些致嗅物含量达到10 ng/L水平时就会导致饮用水产生异味,而且水厂常规工艺对于多数致嗅物都无去除效果。新标准的实施给供水行业带来巨大挑战,供水企业亟需提升嗅味管控能力。“十一五”开始我国针对饮用水嗅味问题开展了系统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饮用水嗅味污染比较普遍,主要嗅味类型为由2-MIB主导的土霉味和由硫醚主导的腥臭味,局部还存在由环状缩醛类物质等主导的化学品味。不同致嗅物适用的控制技术也不同。系统总结了我国饮用水的嗅味特征与主要嗅味物质,并概括性地介绍了针对2-MIB的水源调控技术及针对不同致嗅物的水厂分类净化技术,旨在为供水行业应对饮用水嗅味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用水 嗅味 水源调控 水厂控制
下载PDF
营养化学感应系统研究进展
15
作者 何庆华 李铁军 +1 位作者 阳成波 印遇龙 《农业现代化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22-327,共6页
人和动物消化器官的营养化学感应系统是胃肠上皮细胞受体对食物信息感受与内脏迷走神经元之间信息传递和互作的复杂信号传递系统。营养化学感应系统由独立化学感应细胞组成,具有形态学的多样性,在体内分布十分广泛,这为其功能作用的发... 人和动物消化器官的营养化学感应系统是胃肠上皮细胞受体对食物信息感受与内脏迷走神经元之间信息传递和互作的复杂信号传递系统。营养化学感应系统由独立化学感应细胞组成,具有形态学的多样性,在体内分布十分广泛,这为其功能作用的发挥奠定了基础。研究表明,营养化学感应系统在调控采食、消化与吸收、肠道生长与功能、肠道防御机制以及宿主与微生物的互作中起着重要作用,并且不同细胞型之间具有不同的功能。它们是营养物质消化吸收的重要调控途径,其功能研究有助于化学感应机制的营养学作用的理解。因此,为了更好的理解和研究营养化学感应系统,本文就营养化学感应系统的分布及其功能作用进行了简要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化学感应 独立化学感应细胞 味觉受体 激素分泌 采食调控 消化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