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alignant peritoneal mesothelioma presenting umbilical hernia and Sister Mary Joseph's nodule 被引量:2
1
作者 Kota Tsuruya Masashi Matsushima +6 位作者 Takayuki Nakajima Mia Fujisawa Katsuya Shirakura Muneki Igarashi Jun Koike Takayoshi Suzuki Tetsuya Mine 《World Journal of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 CAS 2013年第8期407-411,共5页
Malignant peritoneal mesothelioma is a rare aggres-sive tumor of the peritoneum.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malignant mesothelioma cases have been reported in recent years. We report here a very rare case of malignant pe... Malignant peritoneal mesothelioma is a rare aggres-sive tumor of the peritoneum.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malignant mesothelioma cases have been reported in recent years. We report here a very rare case of malignant peritoneal mesothelioma with both umbilical hernia and umbilical metastasis which is also called Sister Mary Joseph's nodule. We performed laparoscopy which showed specific laparoscopic findings, and the pathological findings of the biopsy specimen led to the diagnosis. This case was associated with umbilical her-nia which could be induced by massive ascites. A newly developed abdominal hernia should be noted as a primary symptom of malignant peritoneal mesothelioma, as shown in the present ca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lignant peritoneal MESOTHELIOMA Umbili-cal HERNIA SISTER MARY Joseph’s NODULE Umbilical me- tastasis Laparoscopy
下载PDF
217例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及其对预后影响的分析 被引量:97
2
作者 安丰山 黄金球 陈少湖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974-977,共4页
背景与目的:目前,食管癌术中对淋巴结清扫范围尚有争议。本研究通过了解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探讨合理的淋巴结清扫范围。方法:对217例经“三野”淋巴结清除根治术的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选择9个... 背景与目的:目前,食管癌术中对淋巴结清扫范围尚有争议。本研究通过了解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探讨合理的淋巴结清扫范围。方法:对217例经“三野”淋巴结清除根治术的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选择9个可能对食管癌切除术后预后产生影响的特征性临床病理因素,通过计算机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预后分析。结果:全组淋巴结清除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2.6%、59.8%、和48.8%。淋巴结转移率62.6%,转移度11.38%,淋巴结“跳跃性转移”率为5.5%。胸上、中、下段食管癌颈部、胸部纵隔和腹腔淋巴结转移率分别达到31.7%、21.9%、9.75%,21.2%、30.5%、12.7%和12.1%、15.6%、34.5%。影响淋巴结转移的主要因素为肿瘤浸润深度、分化程度及有无淋巴管浸润;肿瘤长度则影响不大。多因素分析表明,肿瘤浸润深度、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区域数和肿瘤部位对预后的影响有显著性意义。随着食管癌淋巴结转移区域数的增加,患者生存率逐渐下降(P=0.0284)。结论:淋巴结转移尤其是淋巴结转移区域数是胸段食管癌预后的主要因素。胸段食管癌表现出上下“双向性”转移和跳跃性转移的特点,应常规行“三野”淋巴结清扫术,以提高患者5年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段食管癌 淋巴结转移 预后 影响
下载PDF
CT增强图像纹理分析对食管癌术后早期复发转移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22
3
作者 王大伟 董婷宇 +3 位作者 霍志云 庞智英 康智勇 杨飞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525-1530,共6页
目的探讨CT增强图像纹理分析对食管鳞癌患者术后早期复发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我院经病理活检证实为食管鳞癌的患者。将增强CT图像(动脉期和静脉期)数据导入FireVoxel软件进行纹理分析,记录各纹理参数值包... 目的探讨CT增强图像纹理分析对食管鳞癌患者术后早期复发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我院经病理活检证实为食管鳞癌的患者。将增强CT图像(动脉期和静脉期)数据导入FireVoxel软件进行纹理分析,记录各纹理参数值包括均值、中位数、标准差、异质性、偏度、峰度、熵值。依据随访术后1年有无复发转移分为早期术后复发转移组(ERM组)和非早期术后复发转移组(NERM组),分别比较动脉期和静脉期两组间纹理参数差异,利用ROC曲线分析CT纹理参数对术后早期复发转移的预测效能。结果最终共纳入49例患者,其中ERM组18例,NERM组31例。动脉期熵值在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静脉期不均匀度、熵值在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动脉期熵值诊断食管癌术后早期复发与转移的曲线下面积为0.772,最佳临界值为3.893;静脉期熵值曲线下面积为0.801,最佳临界值为3.905,其敏感度为66.7%,特异度为87.1%,对于食管癌术后早期复发与转移的诊断具有一定的准确性。结论增强CT图像(尤其是静脉期)的纹理分析在预测食管癌术后早期复发转移上具有可行性,为食管癌术前无创性预测术后早期复发转移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术后 CT增强 纹理分析 复发 转移
下载PDF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癌临床特点及肺功能分析 被引量:19
4
作者 聂晓红 张剑 罗立 《临床肺科杂志》 2016年第8期1478-1481,共4页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合并肺癌的临床特点及肺功能指标,提高对慢阻肺合并肺癌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慢阻肺合并肺癌及同期单纯性慢阻肺各150例患者的临床及肺功能资料。结果慢阻肺合并肺癌患者吸烟指数高于单纯慢阻肺...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合并肺癌的临床特点及肺功能指标,提高对慢阻肺合并肺癌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慢阻肺合并肺癌及同期单纯性慢阻肺各150例患者的临床及肺功能资料。结果慢阻肺合并肺癌患者吸烟指数高于单纯慢阻肺患者(P<0.05),而诊断为慢阻肺的年限低于单纯慢阻肺(P<0.01)。慢阻肺合并肺癌患者出现咯血、胸痛、胸腔积液、肺不张、消瘦、乏力、声音嘶哑等均显著高于单纯慢阻肺患者(P<0.01或P<0.05);慢阻肺合并肺癌患者以肺上叶最常见(52.0%);男性患鳞癌及小细胞肺癌比例(分别为61.1%和18.6%)显著高于女性(分别为24.3%和5.4%),女性腺癌比例(70.3%)明显高于男性(17.7%),均(P<0.01)。首次诊断时63.3%为晚期或局部晚期,远处转移中胸膜转移占41.4%,骨转移为34.5%。合并肺癌组的肺功能FEV1/FVC、FEV1%pre、RV/TLC与单纯慢阻肺无明显差异,但TLC(72.45%±9.21%)和DLCO(64.43%±11.09%)比单纯肺癌患者(83.85%±11.86%及70.53%±10.72%)降低(P<0.05)。结论慢阻肺合并肺癌多发于老年男性吸烟患者,以上叶最多见,男性鳞癌及女性腺癌发生率高,首次诊断时大部分已为晚期或局部晚期,最常见的为胸膜及骨转移,肺功能中TLC和DLCO下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肺癌 临床特征 病理类型 转移 肺功能
下载PDF
乳头状甲状腺癌胸锁乳突肌与胸骨舌骨肌之间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13
5
作者 张海林 陈杰 +6 位作者 黄文孝 包荣华 谢李 王俊琦 李晋芸 谭平清 钟外生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CAS 2014年第4期301-304,共4页
目的探讨乳头状甲状腺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颈前下部胸锁乳突肌与胸骨舌骨肌之间淋巴结(lymph node between sternocleidomastoid and sternohyoid muscle,LNSS)转移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26例PTC... 目的探讨乳头状甲状腺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颈前下部胸锁乳突肌与胸骨舌骨肌之间淋巴结(lymph node between sternocleidomastoid and sternohyoid muscle,LNSS)转移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26例PTC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计数LNSS数目,计算该组淋巴转移率,测定转移淋巴结最长径。对性别、年龄、甲状腺肿瘤最长径、原发灶侧别、肿瘤部位、多发癌灶、颈前带状肌侵犯、颈部多发淋巴结转移等7个因素与颈前下部LNSS转移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18例患者出现该组淋巴结转移,转移率14.3%;转移淋巴结共29个,平均最长径(0.5±0.12)cm。与未发生转移的患者比较,LNSS转移的患者同时发生颈中央区及颈侧区多发淋巴结转移的比例高(P﹤0.05),肿瘤侵犯颈前带状肌较常见(P﹤0.05)。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肿瘤最长径大小、原发灶侧别、肿瘤发生部位、多发癌灶比例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部多发淋巴结转移和带状肌侵犯的PTC患者易同时发生LNSS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头状甲状腺癌 胸锁乳突肌与胸骨舌骨肌之间淋巴结 淋巴转移 淋巴引流 影响因素
下载PDF
胰腺癌中淋巴结转移率的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9
6
作者 罗国培 倪泉兴 虞先濬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686-688,共3页
淋巴结转移是影响胰腺癌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然而单纯的淋巴结转移状态(即有或无淋巴结转移)并不能反映胰腺癌的淋巴结转移程度。淋巴结转移率即阳性淋巴结数目除以淋巴结检出数目,既反映了淋巴结转移的程度,又兼顾了淋巴结检出数... 淋巴结转移是影响胰腺癌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然而单纯的淋巴结转移状态(即有或无淋巴结转移)并不能反映胰腺癌的淋巴结转移程度。淋巴结转移率即阳性淋巴结数目除以淋巴结检出数目,既反映了淋巴结转移的程度,又兼顾了淋巴结检出数目的影响,因而在辅助分期、指导治疗和预测预后等各方面都比单纯的淋巴结转移状态更准确。然而由于受淋巴结检出数目和界值不确定性的影响,淋巴结转移率尚无法取代淋巴结转移状态在胰腺癌中的地位,需要进一步的循证医学依据来证实和挖掘其潜在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淋巴结转移 淋巴结转移率
原文传递
博来霉素A_5抑制血管生成和抗肿瘤转移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武利存 孙公甲 +1 位作者 张维东 张庆慧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59-61,共3页
目的:证实博来霉素A5抑制血管生成和抗肿瘤转移作用。方法:将含有0.5μg博来霉素A5的载体置于胚龄7d的鸡胚绒毛尿囊膜(CAM)上,48h后观察抑制血管生成情况。Lewis肺癌皮下接种C57BL6小鼠6d后,在移植瘤周围及其基底部多处局部注射博来霉素... 目的:证实博来霉素A5抑制血管生成和抗肿瘤转移作用。方法:将含有0.5μg博来霉素A5的载体置于胚龄7d的鸡胚绒毛尿囊膜(CAM)上,48h后观察抑制血管生成情况。Lewis肺癌皮下接种C57BL6小鼠6d后,在移植瘤周围及其基底部多处局部注射博来霉素A5,每鼠每次0.6mg,每5天1次,共3次,接种后25d处死小鼠,观察皮下移植瘤血管生成抑制情况和对肺转移的抑制作用。结果:博来霉素A5可使载体周围CAM新生血管明显减少甚至消失。Lewis肺癌皮下移植瘤体积小,颜色苍白,毛细血管稀少,很少出血,坏死常见。肺转移抑制率为80%。结论:博来霉素A5能强烈抑制鸡胚CAM和Lewis肺癌皮下移植瘤的血管生成,瘤周局注具有抗转移作用。提示博来霉素A5是一有潜力的血管生长抑制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来霉素A5 LEWIS肺癌 肿瘤转移
下载PDF
B7-H1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7
8
作者 刘书漫 刘国红 +1 位作者 张钦宪 刘占举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841-843,共3页
目的:探讨结肠癌组织中B7-H1的表达及其与肿瘤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64例新鲜结肠癌组织以及18例癌旁正常结肠黏膜组织中B7-H1的表达,分析B7-H1的表达与结肠癌患者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结果:结肠癌组织中有B7-H1蛋白的原... 目的:探讨结肠癌组织中B7-H1的表达及其与肿瘤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64例新鲜结肠癌组织以及18例癌旁正常结肠黏膜组织中B7-H1的表达,分析B7-H1的表达与结肠癌患者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结果:结肠癌组织中有B7-H1蛋白的原位表达,阳性表达率为48.44%,而癌旁正常结肠黏膜组织中B7-H1蛋白阳性表达率为22.22%,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7-H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与结肠癌的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而与浸润深度、分化程度、临床分期等无关.结论:B7-H1可作为一个预测结肠癌转移潜能的新的生物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7-H1 结肠癌 淋巴结转移
下载PDF
吞噬细胞运动蛋白1在IL-8诱导的乳腺癌细胞的侵袭和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 被引量:7
9
作者 张长杰 徐新伟 +2 位作者 李洪利 刘雨清 尹崇高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452-1457,共6页
目的探讨吞噬细胞运动蛋白1(engulfment and cell motility 1,ELMO1)在IL-8诱导的乳腺癌细胞侵袭和转移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趋化运动实验检测不同浓度IL-8刺激下乳腺癌细胞的趋化运动能力;采用Western blot检测乳腺癌细胞中ELMO1的... 目的探讨吞噬细胞运动蛋白1(engulfment and cell motility 1,ELMO1)在IL-8诱导的乳腺癌细胞侵袭和转移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趋化运动实验检测不同浓度IL-8刺激下乳腺癌细胞的趋化运动能力;采用Western blot检测乳腺癌细胞中ELMO1的表达情况;利用小RNA干扰技术,瞬时转染乳腺癌细胞MDA-MB-231,用过表达质粒上调乳腺癌细胞MCF-7中ELMO1的表达;应用趋化运动实验和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各组转染细胞的趋化和侵袭能力。结果趋化运动实验结果显示,在IL-8刺激下,乳腺癌细胞MDA-MB-231和MCF-7的运动能力明显增强,具有剂量依赖性;Western blot结果显示ELMO1在si ELMO1/MDA-MB-231细胞中的表达明显降低,而在MCF-7/ELMO1细胞中的表达明显增高;趋化运动实验结果显示在IL-8刺激下,Si ELMO1/MDA-MB-231细胞组的趋化运动能力明显降低,MCF-7/ELMO1细胞组的趋化运动能力明显增强;Transwell侵袭实验结果显示在IL-8刺激下,敲除ELMO1明显降低MDA-MB-231细胞的侵袭能力,过表达ELMO1明显增强MCF-7细胞的侵袭能力。结论 IL-8能促进MDA-MB-231和MCF-7细胞的趋化运动和侵袭能力,而ELMO1在IL-8诱导的乳腺癌细胞趋化和侵袭作用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IL-8 ELMO1 侵袭 转移 趋化运动
下载PDF
同期手术与分期手术治疗同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疗效及安全性的荟萃分析 被引量:7
10
作者 王波 钱叶本 +2 位作者 金雯 宋新跃 刘月琴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2期3349-3355,共7页
目的:应用Meta分析同期手术与分期手术治疗同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04-03/2014-03发表的研究,应用Meta分析评价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率、围手术期死亡率、术后1年生存率、术后3年生存率和术后5年生存率等相关指... 目的:应用Meta分析同期手术与分期手术治疗同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04-03/2014-03发表的研究,应用Meta分析评价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率、围手术期死亡率、术后1年生存率、术后3年生存率和术后5年生存率等相关指标.结果:共有16篇非随机对照研究纳入此分析.同期手术组与分期手术组相比,手术时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WMD=-49.81,95%CI:-125.07-25.46,P=0.19),两者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OR=1.15,95%CI:0.76-1.75,P=0.49),围手术期死亡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OR=1.69,95%CI:0.82-3.52,P=0.16),术后1年生存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OR=0.69,95%CI:0.46-1.04,P=0.08),术后3年生存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OR=1.05,95%CI:0.81-1.37,P=0.69),术后5年生存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OR=1.00,95%CI:0.74-1.36,P=0.98).结论:同期手术与分期手术在治疗同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安全性和疗效上没有差异,手术方式需通过综合判定患者的全身情况、原发肿瘤状况、肝转移灶的位置、数目后制定个体化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肿瘤转移 肝切除术 荟萃分析
下载PDF
PET-CT显像在卵巢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7
11
作者 祝英杰 杨宏英 +2 位作者 严志凌 魏向群 孙华 《山东医药》 CAS 2014年第14期15-17,共3页
目的探讨PET-CT显像对卵巢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2例卵巢恶性肿瘤患者(初治39例、复发13例)于手术前采用PET-CT检测预测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状况及位置。初治患者行卵巢癌肿瘤细胞减灭术同时行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复发患... 目的探讨PET-CT显像对卵巢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2例卵巢恶性肿瘤患者(初治39例、复发13例)于手术前采用PET-CT检测预测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状况及位置。初治患者行卵巢癌肿瘤细胞减灭术同时行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复发患者行病灶及区域淋巴结清扫术。将术前PET-CT检测结果与术后淋巴结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照,计算PET-CT检测诊断卵巢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 PET-CT显像诊断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6.30%(26/27)、92.00%(23/25)、94.23%(49/52)、92.86%(26/28)和95.83%(23/24);诊断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6.30%(26/27)、100.%(25/25)、98.08%(51/52)、100%(26/26)和96.15%(25/26);诊断盆腔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0.91%(10/11)、95.12%(39/41)、94.23%(49/52)、83.33%(10/12)和97.50%(39/40)。结论 PET-CT在卵巢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诊断方面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肿瘤 淋巴结转移
下载PDF
长链非编码RNA HOTAIR对非小细胞肺癌迁移与侵袭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7
12
作者 彭卓 李维 +3 位作者 牛泽群 王维霞 邬媛 潘龙飞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17年第6期692-694,729,共4页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长链非编码RNA HOTAIR的表达情况及其对细胞侵袭与迁移水平的作用。方法:利用定量的反转录PCR技术检测50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LncRNA HOTAIR的表达,然后通过过表达技术与RNA干扰技术研究LncRNA HOTAIR的主...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长链非编码RNA HOTAIR的表达情况及其对细胞侵袭与迁移水平的作用。方法:利用定量的反转录PCR技术检测50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LncRNA HOTAIR的表达,然后通过过表达技术与RNA干扰技术研究LncRNA HOTAIR的主要功能。再对其pcDNA-HOTAIR与si-HOTAIR进行转染调控LncRNA HOTAIR的表达,设置空白载体与阴性对照组,应用反转录PCR进行转染效率的定量检测。然后分别实施MTT与Transwell两种方法来判断LncRNA HOTAIR的异常表达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活性的干预作用。结果: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LncRNA HOTAIR的相对表达水平是(24.50±7.43)。LncRNA HOTAIR在SPC-A1和SK-MES-1两种细胞中的相对表达水平比在正常的支气管上皮细胞中更高,在A549细胞中的相对表达水平比在正常的支气管上皮细胞中更低。而经2d的转染siRNA后,LncRNA HOTAIR在A549与SPC-A1两种细胞中的表达水平降低;pcDNA3.1-HOTAIR后,LncRNA HOTAIR在A549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升高。利用RNA干扰技术阻碍HOTAIR的表达水平,不能抑制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的增殖。而利用si-HOTAIR的转染降低LncRNA HOTAIR的表达水平能够阻碍癌细胞的迁移与侵袭作用(P<0.05);而LncRNA HOTAIR的过度表达能够明显推动癌细胞的迁移与侵袭作用(P<0.05)。结论:HOTAIR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高水平异常表达,能够提高非小细胞肺癌细胞迁移与侵袭水平,可能和患者的不良预后有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癌非小细胞 RNA 长链非编码 细胞迁移抑制 肿瘤转移
下载PDF
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复发/转移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检测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5
13
作者 吴红敏 宋珍珠 闫瑞红 《中国基层医药》 CAS 2016年第8期1207-1210,共4页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在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复发/转移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其与血清甲状腺球蛋白浓度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检测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肺转移25例、局部复发43例,无复发/转移30例...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在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复发/转移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其与血清甲状腺球蛋白浓度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检测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肺转移25例、局部复发43例,无复发/转移30例及30例健康人群(健康组)血清中VEGF的表达水平及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甲状腺球蛋白浓度。结果肺转移组血清VEGF(864.3±200.3) ng/L,明显高于局部复发组的(393.3±96.3)ng/L、无复发/转移组的(276.6±47.7)ng/L及健康组的(268.6±36.9)ng/L(t =11.04、14.34、14.66),局部复发组血清VEGF(393.3±96.3)ng/L,明显高于无复发/转移组的(276.6±47.7)ng/L及健康组的(268.6±36.9)ng/L(t=6.84、7.7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复发/转移组(276.6±47.7)ng/L,与健康组的(268.6±36.9)n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3,P>0.05),甲状腺癌术后复发/转移患者血清甲状腺球蛋白浓度与血清VEGF表达呈正相关( r=0.9022,P<0.001)。结论 VEGF在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复发/转移患者血清中高表达,可作为预测甲状腺癌术后复发/转移的一个辅助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化型甲状腺癌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复发/转移 血清
原文传递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调控人头颈部鳞状细胞癌转移的功能与机制研究
14
作者 白艳萍 崔晓波 《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6-10,共5页
目的 探究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urokinas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PLAU)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以及转移中的作用,并对其相关分子机制进行研究。方法 实验室培养人咽鳞癌细胞株FaDu细胞与人喉癌细胞株TU686细胞;使用siRN... 目的 探究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urokinas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PLAU)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以及转移中的作用,并对其相关分子机制进行研究。方法 实验室培养人咽鳞癌细胞株FaDu细胞与人喉癌细胞株TU686细胞;使用siRNA靶向敲减/过表达PLAU基因后,利用qRT-PCR和Western Blot实验验证转染效率;Transwell与细胞划痕实验检测肿瘤细胞的侵袭、迁移能力变化情况;检测N-钙黏蛋白、锌指转录蛋白、波形蛋白在HNSCC细胞中表达的情况,分析其表达与PLAU对肿瘤远处转移的相关性。结果 PLAU在HNSCC中高表达,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晚期或复发转移性HNSCC中的PLAU明显高表达于早期或原位癌。过表达PLAU有促进喉癌细胞转移的能力,PLAU可能调控N-钙黏蛋白、锌指转录蛋白、波形蛋白等诱导头颈部肿瘤的转移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LAU可能是通过细胞-间充质转化过程促进HNSCC的迁移和侵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鳞状细胞癌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 转移
下载PDF
丙酮酸乙酯对严重联合免疫缺陷小鼠原位移植胃癌转移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4
15
作者 杨宇宸 张靖 +2 位作者 朱金水 周洲 陈维雄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12年第15期84-87,共4页
目的探讨丙酮酸乙酯(EP)对严重联合免疫缺陷(SCID)小鼠原位移植胃癌生长及其肝转移的抑制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用SGC-7901人胃癌组织原位移植SCID小鼠建立胃癌肝转移模型。术后1周,动物分别腹腔注射不同浓度的EP,3周后取出胃癌和转移肝... 目的探讨丙酮酸乙酯(EP)对严重联合免疫缺陷(SCID)小鼠原位移植胃癌生长及其肝转移的抑制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用SGC-7901人胃癌组织原位移植SCID小鼠建立胃癌肝转移模型。术后1周,动物分别腹腔注射不同浓度的EP,3周后取出胃癌和转移肝组织,检测胃癌组织体积、重量及其转移肝结节数量;实时定量PCR和免疫组化法检测不同组中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受体糖基化终产物受体(RAGE)、NF-κB、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膜1型基质金属蛋白酶(MT1-MMP)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EP治疗组的胃癌组织重量、大小及其转移肝结节数量明显减少(P均<0.01)。并且EP抑制胃癌及转移肝组织中HMGB1、RAGE、VEGF及MT1-MMP的表达,但对NF-κB表达无明显影响。结论 EP可能通过下调HMGB1-RAGE通路抑制SCID小鼠原位移植胃癌生长及其肝转移,对癌症可能具有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联合免疫缺陷 胃肿瘤 丙酮酸乙酯 肿瘤转移
原文传递
BTG1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其对肺癌细胞增殖、凋亡和侵袭转移的作用 被引量:4
16
作者 孙国贵 张洁 +4 位作者 崔大为 李成林 杨从容 张钧 程云杰 《临床肿瘤学杂志》 CAS 2014年第11期972-976,共5页
目的探讨B细胞易位基因1(BTG1)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NSCLC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 blotting分别检测82例NSCLC及38例癌旁正常组织中BTG1蛋白的表达。采用慢病毒转染建立BTG1过表达... 目的探讨B细胞易位基因1(BTG1)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NSCLC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 blotting分别检测82例NSCLC及38例癌旁正常组织中BTG1蛋白的表达。采用慢病毒转染建立BTG1过表达的NSCLC H1299细胞株。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BTG1转染后H1299细胞株中BTG1表达含量的变化。采用MTT法、流式细胞术及Transwell法检测BTG1过表达对NSCLC细胞增殖、凋亡及侵袭转移的影响。结果 BTG1蛋白在NSCLC及癌旁正常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7.8%(31/82)、84.2%(32/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SCLC组织中BTG1蛋白的相对表达量为0.331±0.035,明显低于癌旁正常组织的0.673±0.0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SCLC组织中BTG1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和组织学分级有关(P<0.05)。BTG1过表达的NSCLC细胞增殖能力明显减弱、细胞凋亡增加及侵袭转移能力降低,且Bcl-2、MMP-9表达量明显下调。结论 NSCLC组织中BTG1蛋白的表达明显降低;BTG1可能通过调控Bcl-2及MMP-9蛋白的表达影响NSCLC细胞的增殖、凋亡与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细胞易位基因1(BTG1) 非小细胞肺癌 基因转染 肿瘤转移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预后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刘月平 丁妍 +3 位作者 岳萌 李芳 马力 耿翠芝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2期1085-1089,共5页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确诊的65例乳腺IMPC患者,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上皮膜抗原(ep?it...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确诊的65例乳腺IMPC患者,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上皮膜抗原(ep?ithelial membrane antigen,EMA)表达以确定微乳头成分在肿瘤中所占比例.按微乳头比例≤10%、11%-30%、31%-50%、〉50%将患者分为4组,并同时检测ER、PR、HER-2的表达.Kaplan-Meier单因素生存分析中行Log rank检验,采用多因素Cox风险回归模型行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65例乳腺IMPC患者中单纯IMPC 12例,IMPC伴浸润性导管癌46例,IMPC伴其他浸润性癌7例.乳腺IMPC中微乳头比例≤10%组为7.69%(5/65)、11%-30%组为44.62%(29/65)、31%-50%组为26.15%(17/65)、〉50%组为21.54%(14/65),4组乳腺IMPC患者中淋巴结转移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免疫组织化学法结果显示, ER、PR和HER-2在乳腺IMPC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76.92%(50/65)、67.69%(44/65)和24.62%(16/6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Kaplan-Meier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生存时间与淋巴结转移数,微乳头比例,脉管瘤栓,ER、PR、HER-2的表达相关(P〈0.05).结论:淋巴结转移数,微乳头比例,脉管瘤栓,ER、PR及HER-2的表达均与乳腺IMPC的预后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浸润性微乳头状癌 临床病理特征 淋巴结转移 免疫组织化学法 预后
下载PDF
根治性淋巴结清扫联合脾切除在残胃癌手术中的临床意义探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维君 那光玮 +2 位作者 何科基 孙文平 程永生 《临床外科杂志》 2016年第11期835-838,共4页
目的阐明淋巴结清扫与脾切除在残胃癌手术中的重要性。方法远端残胃癌患者63例,行D_2行淋巴结切除23例,非D_2淋巴结切除40例,并行脾切除30例,未行脾切除33例。观察患者的术后总体生存率,分析残胃癌患者全胃切除术后临床病理特征、手术... 目的阐明淋巴结清扫与脾切除在残胃癌手术中的重要性。方法远端残胃癌患者63例,行D_2行淋巴结切除23例,非D_2淋巴结切除40例,并行脾切除30例,未行脾切除33例。观察患者的术后总体生存率,分析残胃癌患者全胃切除术后临床病理特征、手术治疗和长期预后。结果D_2淋巴结清扫术和非D_2淋巴结清扫术切除淋巴结的平均数量分别为(16.5±1.5)枚和(7.7±1.4)枚,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T1/pT2肿瘤患者脾门区域无淋巴结转移,pT3/pT4肿瘤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4例;浸润深度为pT3/pT4肿瘤患者切脾组生存率高于保脾组(P<0.01),而pT1/pT2肿瘤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浸润深度为pT3/pT4肿瘤患者D_2淋巴清扫术组生存率高于非D_2组(P<0.01),而pT1/pT2肿瘤患者则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根治性淋巴结清扫与脾切除对晚期(pT3/pT4)残胃癌患者有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结清扫 脾切除 残胃癌 淋巴结转移
下载PDF
VEGF在肾母细胞瘤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血管形成和转移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赖志鸿 郑燕君 +1 位作者 林莹 邱前程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 2004年第1期56-58,共3页
目的研究VEGF在肾母细胞瘤的表达及其与肿瘤血管形成和转移(包括淋巴结或/并肺转移等,下同)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对25例肾母细胞瘤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肿瘤内微血管密度(MVD)进行检测。结果VEGF在肾母细胞瘤中阳性表... 目的研究VEGF在肾母细胞瘤的表达及其与肿瘤血管形成和转移(包括淋巴结或/并肺转移等,下同)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对25例肾母细胞瘤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肿瘤内微血管密度(MVD)进行检测。结果VEGF在肾母细胞瘤中阳性表达13例,阳性表达与MVD、肿瘤转移、临床分期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与病理类型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EGF的表达与肿瘤的血管形成和转移存在密切关系,其检测可作为判断肾母细胞瘤的转移和预后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EGF 肾母细胞瘤 肿瘤血管形成 肿瘤转移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下载PDF
肝细胞癌中水通道蛋白-1与E-钙黏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2
20
作者 赵延兵 张玮 +5 位作者 赵巧云 秦雯 张伟 牛馨苗 赵建龙 李世朋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14-116,共3页
目的探讨水通道蛋白1(AQP-1)、E-钙黏蛋白(E-cadherin)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本院2005年6月至2015年6月接受肝细胞癌手术治疗患者术后存档的石蜡标本30例,正常肝存档石蜡标本19例。用免疫组化法检测30例肝细胞癌... 目的探讨水通道蛋白1(AQP-1)、E-钙黏蛋白(E-cadherin)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本院2005年6月至2015年6月接受肝细胞癌手术治疗患者术后存档的石蜡标本30例,正常肝存档石蜡标本19例。用免疫组化法检测30例肝细胞癌组织和19例正常肝组织中AQP-1、E-cadherin的表达。结果在肝细胞癌组织和正常肝组织中AQP-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6.67%(20例/30例)和42.11%(8例/19例);在肝细胞癌组织和正常肝组织中E-cadherin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3.33%(10例/30例)和100.00%(19例/19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者表达呈显著负相关(r=-0.40,P<0.05)。结论 AQP-1、E-cadherin的异常表达与肝细胞癌的发生及浸润转移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通道蛋白-1 E-钙黏蛋白 肝细胞癌 转移 临床意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