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伴持续性室速和室颤 被引量:1
1
作者 张雪羽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医学版)》 2009年第6期22-23,共2页
目的:观察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伴持续性室速和室颤的疗效。方法:对急性心肌梗死突然发作持续性室速和室颤的9例患者,在非同步电转复的同时静脉注射胺碘酮150mg,无效者10min后再重复一次,继之以0.5-1.5mg/min静点维持24-36h... 目的:观察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伴持续性室速和室颤的疗效。方法:对急性心肌梗死突然发作持续性室速和室颤的9例患者,在非同步电转复的同时静脉注射胺碘酮150mg,无效者10min后再重复一次,继之以0.5-1.5mg/min静点维持24-36h,同时口服胺碘酮,观察其疗效和副作用。结果:9例病人在用药的24h内持续性室速和室颤全部得到控制,1例出现一过性窦缓,无1例死亡。结论:初步观察认为静注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持续性室速和室颤安全有效,可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的抢救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胺碘酮 心肌梗死 心动过速/室性 心室颤动
下载PDF
射频消融术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疗效(附7例报告) 被引量:1
2
作者 徐江祥 李起栋 +1 位作者 曹原 周海清 《九江医学》 2000年第3期132-134,共3页
目的 :观察射频消融术 (RFCA)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 (SVT )效果。方法 :采用RFCA对 7例SVT患者进行治疗。结果 :7例SVT患者均成功消融 ,其中 5例为房室折返型心动过速 (AVRT) ,2例为房室结折返型心动过速 (AVNRT)。结论 :RFCA治疗SVT安全... 目的 :观察射频消融术 (RFCA)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 (SVT )效果。方法 :采用RFCA对 7例SVT患者进行治疗。结果 :7例SVT患者均成功消融 ,其中 5例为房室折返型心动过速 (AVRT) ,2例为房室结折返型心动过速 (AVNRT)。结论 :RFCA治疗SVT安全有效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消融术 射频电流 室上性心动过速
下载PDF
1例Brugada综合征病人行全皮下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植入术的护理
3
作者 鹿廷廷 马先莉 +2 位作者 彭艳利 王硕 尚彤彤 《循证护理》 2024年第11期2075-2079,共5页
1例Brugada综合征病人在全身麻醉下行全皮下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S-ICD)植入术,围术期给予病人精准化护理,术前重点加强电风暴的应急准备和心理护理,预防因Brugada综合征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导致的心脏性猝死(SCD),为病人赢得手... 1例Brugada综合征病人在全身麻醉下行全皮下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S-ICD)植入术,围术期给予病人精准化护理,术前重点加强电风暴的应急准备和心理护理,预防因Brugada综合征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导致的心脏性猝死(SCD),为病人赢得手术时机,同时帮助病人以平稳的心态接受手术;术中医护配合确保病人安全;术后给予生命体征观察、活动指导及切口护理等。经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成功植入S-ICD,无医疗及护理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UGADA综合征 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 全皮下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 护理
下载PDF
非接触心内膜激动标测系统指导消融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 被引量:4
4
作者 杜新平 卢才义 +3 位作者 张健 王士雯 吴兴利 刘鹏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5年第1期19-22,共4页
 探讨非接触心内膜激动标测系统(NMS)指导消融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 (RVOT VT)的临床使用价值。选择 12例RVOT VT患者在NMS EnSite 3000TM指导下进行电生理标测和消融治疗, 经股静脉将 9F64极球囊电极(Array)和普通 7F消融电极送至R...  探讨非接触心内膜激动标测系统(NMS)指导消融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 (RVOT VT)的临床使用价值。选择 12例RVOT VT患者在NMS EnSite 3000TM指导下进行电生理标测和消融治疗, 经股静脉将 9F64极球囊电极(Array)和普通 7F消融电极送至RVOT采集信号,计算机将采集到的 3 360个点的实时心内膜电图通过逆运算法处理后显示分析RVOT三维立体图上彩色等电势图,确定心动过速时心内膜最早激动点。在脱离X线时,由导航和定位系统实时跟踪导管位置变化,并实施靶点消融。9例能诱发出持续性或非持续性VT, 3例仅能诱发RVOT早搏。与以往传统方法消融的 19例结果相比较,心内膜最早激动时间 (EEAT)较体表心电图QRS波的起点提前(29. 4±12. 3msvs18. 7±8. 1ms,P<0. 01),放电部位减少 ( 5. 7±3. 4vs8. 2±3. 1,P<0. 05 )个,手术时间延长(246. 9±53. 0minvs190. 2±74. 6min,P<0. 05);X线曝光时间(44. 3±17. 5minvs57. 5±20. 1min)、即刻成功率(100% vs84. 2% )、6个月随访成功率(100% vs73. 7% ),没有显著性差异,P均>0. 05。结论:NMS指导消融RV OT VT安全可靠,靶点定位准确,且在提高远期成功率方面有优于传统标测方法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非接触心内膜激动标测 右室流出道 导管消融 射频电流 室性心动过速 室性早搏
下载PDF
ST段抬高型急性心梗并J波综合征患者的心电图特点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田峰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2年第9期86-88,共3页
目的:分析ST段抬高型急性心梗并J波综合征患者的心电图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2020年2月65例ST段抬高型急性心梗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1例合并J波综合征(观察组),44例为单纯ST段抬高型急性心梗(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基础... 目的:分析ST段抬高型急性心梗并J波综合征患者的心电图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2020年2月65例ST段抬高型急性心梗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1例合并J波综合征(观察组),44例为单纯ST段抬高型急性心梗(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基础资料和心电图参数。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慢性病史、吸烟、左室射血分数、≥30s房速/房颤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持续性室速/室颤率以及病死率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持续性室速/室颤率(28.60%)、病死率(28.6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10%、6.80%,P<0.05;观察组的QT间期的最小值为(355.50±47.50)ms、QT间期的最大值为(409.50±51.50)ms、离散度为50.50±19.50,对照组分别为(363.50±44.50)ms、(450.50±40.50)ms、40.50±15.50,两组的QT间期的最大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的QT间期的最小值明显小于对照组,离散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ST段抬高型急性心梗并J波综合征与单纯ST段抬高型急性心梗的心电图存在差异,表现为QT间期离散度增大,发生持续性室速/室颤率和死亡的风险增高,需加以警惕,以提高患者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梗 ST段抬高型 J波综合征 心电图 持续性室速/室颤 死亡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非持续和持续室性心动过速的Q-T离散度 被引量:2
6
作者 张克宁 黄申申 李品君 《心电学杂志》 1997年第4期212-213,共2页
为研究急眭心肌梗死伴持续和非持续室性心动过速患者间Q-T离散度和其它心电图参数之间的关系。比较14例急性心肌梗死伴持续室性心动过速和26例伴非持续室性心动过速患者的心室Q-T离散度、Q-T和Q-T_c间期。结果显示持续和非持续室性心动... 为研究急眭心肌梗死伴持续和非持续室性心动过速患者间Q-T离散度和其它心电图参数之间的关系。比较14例急性心肌梗死伴持续室性心动过速和26例伴非持续室性心动过速患者的心室Q-T离散度、Q-T和Q-T_c间期。结果显示持续和非持续室性心动过速患者之间的Q-T离散度以及相邻胸导联Q-T离散度差异有显著意义(110.1±7.80对80.8±4.4,105.9±6.9对67.6±4.0,P<0.01)。我们认为相邻导联Q-T离散度增大极易出现室性心动过速,Q-T离散度大于110ms有发生持续室性心动过速的危险。而Q-T离散度在80—110ms之间有非持续室性心动过速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Q-T离散度 心动过速 AMI
下载PDF
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不同部位室性心动过速左室收缩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钟敬泉 张运 +5 位作者 张薇 张梅 隋树建 范党新 陈明友 秦绪光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CSCD 1996年第3期137-139,共3页
用超速抑制刺激方式致健康犬不同心室起源部位的室性心动过速,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测得血流动力学的一系列指标对室速时左室收缩功能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心室起源部位的室速对心功能影响程度不同,以左、右室心尖室速对左室收... 用超速抑制刺激方式致健康犬不同心室起源部位的室性心动过速,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测得血流动力学的一系列指标对室速时左室收缩功能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心室起源部位的室速对心功能影响程度不同,以左、右室心尖室速对左室收缩功能影响最小,左、右室侧壁室速次之,以左、右室流出道室速对左室收缩功能影响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波多普勒 超速抑制刺激 室性心动过速
原文传递
射频消融治疗流出道室早与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的研究
8
作者 黄晏 张钲 +3 位作者 白锋 潘明 白明 药素毓 《兰州医学院学报》 2004年第4期19-21,共3页
目的 评价频发室性流出道早搏和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室速 )患者的射频消融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60例患者非持续性室速和频发性室性早搏进行了导管射频消融。男 38例 ,女 2 2例 ,年龄 ( 4 6 2± 7 1 )岁 ,采用起搏标测和激动... 目的 评价频发室性流出道早搏和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室速 )患者的射频消融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60例患者非持续性室速和频发性室性早搏进行了导管射频消融。男 38例 ,女 2 2例 ,年龄 ( 4 6 2± 7 1 )岁 ,采用起搏标测和激动顺序标测 ,确定室速和室性早搏的起源部位 ,前者以起搏时与室早QRS波形态完全相同点为消融靶点 ,后者以早搏时最早心室激动点为消融靶点。结果  60例室早室速与多数起源于心室流出道 ,右室流出道室早室速QRS呈左束支阻滞形态 ;左室流出道室早室速QRS波均呈右束支阻滞形态。消融即刻成功率 96 6 % ( 5 8/60 ) ,2 4小时动态心电图记录消融前室早数为( 2 0 4 1 6± 1 891 )次 ,室速 ( 31 4± 73)阵次 ,消融后室早数 ( 1 2 2± 1 40 )次 (P <0 0 0 1 ) ,无室速再发。所有病人无任何并发症。随访 ( 1 9± 6)月未服用任何抗心律失常药物的 ,复发率为 3 4% ( 2 /5 8) ,随访期间亦无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频消融 治疗 心动过速 心室流出道 室性早搏
下载PDF
起源于主动脉窦内反复单形室性心动过速和/或频发室性早搏的心电图特征及射频消融治疗 被引量:36
9
作者 杨平珍 吴书林 +3 位作者 陈纯波 詹贤章 李海杰 薛玉梅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5年第5期338-340,共3页
探讨起源于主动脉窦内的反复单形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和/或频发室性早搏(简称室早)的心电图特点和射频消融治疗.分析35例该类患者的室速和频发室早的心电图、心内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治疗情况.结果:室性心律失常起源于左冠状动脉窦... 探讨起源于主动脉窦内的反复单形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和/或频发室性早搏(简称室早)的心电图特点和射频消融治疗.分析35例该类患者的室速和频发室早的心电图、心内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治疗情况.结果:室性心律失常起源于左冠状动脉窦(简称左冠窦)的30例、无冠状动脉窦3例和主动脉根部左冠窦下2例.左冠窦的心电图特点:Ⅰ和aVL导联为rs、rS或QS波形,Ⅱ、Ⅲ和aVF导联为R波形,胸导联R波移行区在V2或V3导联,V5、V6导联为高振幅R波,无S波;V2导联R高度/S高度比值1.29±0.36.主动脉根部左冠窦下起源的心电图特点:和左冠窦起源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点基本相同,但V5、V6导联有S波.无冠状动脉窦起源的心电图特点:Ⅰ和aVL导联为Rs或R波形,Ⅱ、Ⅲ和aVF导联为R波形,胸导联R波移行区在V3导联.34例消融成功,手术操作时间65~120 min,X光曝露时间12~30 min.1例出现冠状动脉前降支急性闭塞.随访2~53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起源于主动脉窦内的室速和/或频发室早有其独特的心电图表现,射频消融能安全、有效地根治此类心律失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生理学 室性心动过速 室性早搏 主动脉窦 导管消融 射频电流
下载PDF
静脉胺碘酮在危及生命的室性心律失常中的应用 被引量:34
10
作者 杨艳敏 朱俊 +7 位作者 宋有城 袁贤奇 谭慧琼 贺丽霞 王国干 康连鸣 章晏 李建冬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1年第5期298-300,共3页
介绍静脉应用胺碘酮对危及生命的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应用经验。 5 6例合并器质性心脏病的反复发作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VT) /心室颤动 (VF)患者 ,男 42例、女 14例 ,年龄 49.6± 13.8岁 ,其中冠心病心肌梗死 42例、心肌病13例、先... 介绍静脉应用胺碘酮对危及生命的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应用经验。 5 6例合并器质性心脏病的反复发作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VT) /心室颤动 (VF)患者 ,男 42例、女 14例 ,年龄 49.6± 13.8岁 ,其中冠心病心肌梗死 42例、心肌病13例、先天性心脏病 1例。静脉注射胺碘酮首剂 3~ 5mg/kg,10min注入 ,继之以 1.0~ 1.5mg/min维持静脉点滴 ,以后依病情渐减。静脉应用同时加用口服 6 0 0~ 12 0 0mg/2 4h。第 1次负荷量后 ,若心律失常控制不理想 ,可每隔 15~30min再给 1.5~ 3.0mg/kg的追加负荷量。以VT、VF消失为有效。第 1个 2 4h静脉用量 15 86 .5± 316 .8mg。维持静脉点滴 4.5± 2 .6天。总有效率 85 .7%。对持续性VT终止率 2 6 .9%。静脉用药早期对PR、QTc间期、QRS波时限无影响。静脉用药期间 ,3例出现窦性心动过缓 ,经减量后恢复 ;1例出现一过性Ⅱ度房室阻滞 ;12例出现静脉炎。静脉胺碘酮治疗危及生命的室性心律失常安全有效。 2 4h 10 0 0~ 15 0 0mg为较合适的初始静脉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性心动过速 心室颤动 胺碘硐 心律失常 抗心律失常药
下载PDF
希氏-浦肯野系统电冲动与实验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被引量:30
11
作者 郭成军 吕树铮 王天松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4年第5期369-373,共5页
以针电极探查 2 5只犬心脏希氏 浦肯野系统 (HPS)的电冲动 ,观察其与缺血和再灌注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结果表明自发室性心律失常的最早激动点 ,其双极电图以Q波为起始 ,源于HPS者HPS电位在前 ,源于心肌者HPS电位在后。自发HPS电冲动未... 以针电极探查 2 5只犬心脏希氏 浦肯野系统 (HPS)的电冲动 ,观察其与缺血和再灌注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结果表明自发室性心律失常的最早激动点 ,其双极电图以Q波为起始 ,源于HPS者HPS电位在前 ,源于心肌者HPS电位在后。自发HPS电冲动未向周边传出时 ,仅见局部电图异常 ;向周边传出时 ,则触发或驱动室性早搏、单形与多形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心室颤动初期心脏电图有序 ,终末期心室电冲动分离 ,而HPS电冲动频率最快 ,提示起关键驱动作用。室性心律失常体表QRS波窄者提示起源于HPS或经HPS快速传导 ,QRS波宽者多起源于心肌 ,也见起源于HPS伴有心室内或束支缓慢传导。多形性室性心律失常常见于多个起源点 ,也见于单个起源点伴有冲动传导的逐搏变化。结论 :HPS电冲动参与器质性室性心律失常的触发和维持 ,以HPS电冲动为指导 ,可望改进器质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消融技术和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PS 室性心律失常 电图 心室颤动 器质性 QRS波 心肌 起源 结论 指导
下载PDF
心肌缺血致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机制探讨 被引量:21
12
作者 罗昭林 钟杭美 祝善俊 《心电学杂志》 1995年第2期73-75,共3页
对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MI)时伴室性心动过速的19例病人(I组)与无室速的46例病人(I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2组每天MI总阵次和总时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均<O.01).I组全程持续性MI高于I组(P<0.05);I组中伴室速发作的MI持续时间、... 对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MI)时伴室性心动过速的19例病人(I组)与无室速的46例病人(I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2组每天MI总阵次和总时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均<O.01).I组全程持续性MI高于I组(P<0.05);I组中伴室速发作的MI持续时间、最大ST段压低幅度高于无室速的MI(P均<0.01).I组心室晚电位阳性及3级以上室早总发生率均明显高于I组(P均<0.01).提示冠心病患者MI是导致室速的主病理生理基础,积极治疗MI是预防室速发生的重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心肌缺血 室性心动过速 心电图 诊断
下载PDF
室性心动过速及顽固性室性早搏的导管消融治疗 被引量:17
13
作者 郑强荪 薛玉生 +6 位作者 赵玉 张录兴 王毅 柳荫 史俊忠 杨欣国 杜日映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1年第1期7-10,共4页
回顾分析 1991年 3月~ 1999年 10月导管消融治疗 6 7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结果。按患者接受治疗的时间顺序 ,将 1991年 3月~ 1993年 10月定为前期阶段 ,共 2 4例 ;1993年 11月~ 1999年 10月定为后期阶段 ,共 43例。采取心内激动... 回顾分析 1991年 3月~ 1999年 10月导管消融治疗 6 7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结果。按患者接受治疗的时间顺序 ,将 1991年 3月~ 1993年 10月定为前期阶段 ,共 2 4例 ;1993年 11月~ 1999年 10月定为后期阶段 ,共 43例。采取心内激动和 (或 )起搏标测的方法进行标测 ,行直流电消融 (DCCA)或射频消融 (RFCA)治疗。前期阶段RFCA治疗的成功率 40 % (4/ 10 ) ,低于后期阶段RFCA治疗的成功率 95 % (41/ 43) ,P <0 .0 5。前期阶段DCCA治疗的复发率 10 % (2 / 2 0 )、并发症发生率 2 0 % (4/ 2 0 )和术后血CPK峰值 10 32± 36 9U/L分别高于后期阶段RFCA治疗的 2 % (1/ 43)、5 % (2 / 43)和 16 3± 82U/L(P均 <0 .0 5 )。 6 7例患者中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IVT) 5 2例。右室IVT 2 4例 ,19例 (79% )起源于右室流出道 ;其中 2 1例成功靶点局部电图较体表QRS波群提前 2 5 .3± 5 .6ms。左室IVT 2 8例 ,2 1例 (75 % )起源于左室后间隔 ;其中 2 5例成功靶点局部电图提前 2 9.1± 6 .0ms;仅 1例记录到孤立的浦肯野纤维除极电位。前期DCCA治疗IVT成功率为 94% (17/ 18) ;后期RFCA治疗IVT成功率 10 0 % (30 / 30 )。合并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性心动过速 (VT) 10例 ,前期DCCA治疗 2例 ,成功 1例 ;后期RFCA治疗 8例 ,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性心动过速 室性早博 导管消融 射频电流 直流电流
下载PDF
急性心肌缺血QT离散度变化与室速室颤的关系 被引量:14
14
作者 魏广和 吾柏铭 +3 位作者 高岚 陈建昌 洪小苏 余永水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8期360-362,共3页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急性心肌缺血对 Q T 离散度( Q Td)、校正后的 Q T 离散度( Q Tcd)的影响及其与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心室颤动(简称室颤)的关系。方法:选择71例确诊为冠心病心绞痛的患者,分成室速室...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急性心肌缺血对 Q T 离散度( Q Td)、校正后的 Q T 离散度( Q Tcd)的影响及其与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心室颤动(简称室颤)的关系。方法:选择71例确诊为冠心病心绞痛的患者,分成室速室颤组(13例)和非室速室颤组(58例),测定每例患者心绞痛发作前、发作时及发作后的 Q Td、 Q Tcd。结果:心绞痛发作时 Q Td、 Q Tcd 均显著大于心绞痛发作前和发作后(均 P < 0.01),后两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 0.05)。室速室颤组心绞痛发作时 Q Td、 Q Tcd均显著大于非室速室颤组(均 P < 0.01)。心绞痛发作前以 Q Td≥80 m s 为标准,则预测室速室颤发生的敏感性为53.8% ,特异性为82.8% ,准确性为77.5% ;心绞痛发作时以 Q Td≥100 m s 为标准,则预测室速室颤发生的敏感性为92.3% ,特异性为84.5% ,准确性为85.9% 。结论:冠心病患者急性心肌缺血时 Q Td、 Q Tcd 显著增大,易发生室速室颤。急性心肌缺血时的 Q Td、 Q Tcd 变化可能是预测室速室颤发生更为敏感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缺血 心动过程 室性 心室颤动 QT离散度
原文传递
急性心肌梗死QT间期离散度增加与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9
15
作者 薛文会 袁如玉 梁爽霖 《天津医药》 CAS 1997年第9期540-542,共3页
对98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发病24小时内首次心电图(ECG)的QT间期离散度(QTd)进行测定分析,探讨其对AMI预后判断的意义。结果表明: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颤动(Vf),及猝死者的QTd显著延长于VT,Vf及非猝死者(P<0.01)。前壁心肌梗死... 对98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发病24小时内首次心电图(ECG)的QT间期离散度(QTd)进行测定分析,探讨其对AMI预后判断的意义。结果表明: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颤动(Vf),及猝死者的QTd显著延长于VT,Vf及非猝死者(P<0.01)。前壁心肌梗死组长于下壁心肌梗死组(P<0.01)。认为QTd可作为早期评价AMI预后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QT间期离散度 心动过速 AMI 预后
下载PDF
室性心动过速的动态心电图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5
16
作者 罗昭林 钟杭美 祝善俊 《心电学杂志》 1997年第2期77-79,共3页
为探讨室性心动过速的临床意义,分析46例器质性心脏病(Ⅰ组)与20例非器质性心脏病(Ⅱ组)患者室性心动过速的动态心电图和临床特征。结果,Ⅰ组室性心动过速阵次高、频率快,室性期前收缩级别高;Ⅰ组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晚电位阳性、... 为探讨室性心动过速的临床意义,分析46例器质性心脏病(Ⅰ组)与20例非器质性心脏病(Ⅱ组)患者室性心动过速的动态心电图和临床特征。结果,Ⅰ组室性心动过速阵次高、频率快,室性期前收缩级别高;Ⅰ组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晚电位阳性、左室射血分数≤40%和伴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均高于Ⅱ组。提示:室性心动过速若发生在心室晚电位阳性、左室射血分数≤40%和心力衰竭的患者中,常预示预后不良,有发生猝死的危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动过速 动态心电图
下载PDF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治疗 被引量:3
17
作者 朱立光 陶新智 +2 位作者 赵定菁 郑剑光 曾知恒 《广西医学》 CAS 1998年第3期329-331,共3页
射频消融术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15例。根据室速发作时体表心电图及心电轴初步定位起源点,采用激动顺序标测法与起搏标测法相结合,15例均于局部标到较体表心电图QRS波提前20~45ms的高频低振幅电位。起源点位于左室间... 射频消融术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15例。根据室速发作时体表心电图及心电轴初步定位起源点,采用激动顺序标测法与起搏标测法相结合,15例均于局部标到较体表心电图QRS波提前20~45ms的高频低振幅电位。起源点位于左室间隔区7例,右室流出道8例。放电功率20~30W,放电10s内室速全部终止,平均手术时间1.4h,平均X线曝光26分。无并发症,随访0.5~3.6年1例复发再次消融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 室性心动过速 射频消融术 心动过速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塞首次QT离散度与室速和室颤的关系 被引量:3
18
作者 成功 颜昌福 李金生 《四川医学》 CAS 2001年第1期23-24,共2页
目的 探究急性心肌梗塞 (AMI)发病 2 4小时内未受药物干预的首次 QT离散度 (QTcd)与住院期间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VT)和心室颤动 (Vf)的关系。方法 对 6 7例 AMI患者发病 2 4小时内首次常规 12导联心电图的 QTcd进行测定 ,VT、Vf则根... 目的 探究急性心肌梗塞 (AMI)发病 2 4小时内未受药物干预的首次 QT离散度 (QTcd)与住院期间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VT)和心室颤动 (Vf)的关系。方法 对 6 7例 AMI患者发病 2 4小时内首次常规 12导联心电图的 QTcd进行测定 ,VT、Vf则根据心电监护、2 4小时动态心电图及体表 12导联心电图确定 ,并将其分为 AMI伴有 VT、Vf组 15例 ,与不伴 VT、Vf组 5 2例 ,测量两组的 QTcd并进行比较 ;再分别取 QTcd≥ 70、80、90 ms作为预测 VT、Vf的标准 ,测算其预测价值。结果  1AMI伴 VT、Vf组 (QTd96 .5 7± 9.85 ,QTcd98.6 7± 10 .2 1)与 AMI不伴 VT、Vf组 (QTd6 7.5 2± 15 .31,QTcd6 7.5 6± 15 .6 2 )比较 ,差异均有显著性 (P<0 .0 5 ) ;2 QTcd≥ 70、80、90 ms对 AMI患者发生 VT、Vf的预测值比较 ,QTcd≥ 90 ms的各项指标优于以 70、80 ms为标准。结论  QTcd≥ 90 ms预测 AMI患者住院期间可能发生 VT、Vf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塞 QT离散度 室性心动过速 心室颤动
下载PDF
重症室性心律失常的探讨 被引量:2
19
作者 欧细平 吴卫群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4年第2期163-165,共3页
本文对114例重症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病因及心电图演变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室早频率、提前指数、易激指数等指标对重症室性心律失常的诊断和预测具有重要意义;抗心律失常药可加重心律失常。
关键词 心动过速 心室纤颤 期外收缩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QT离散度增加与早期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德明 陈瑞萍 《急诊医学》 CSCD 1996年第4期208-210,共3页
对6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例,在发病48h内首次描记的心电图(ECG)QT间期离散度(QTd)与JT间期离散度(JTd)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QT间期离散度和JT间期离散度的增加与AMI早期室速和原发性室颤的发生率呈正相关,AMI早期室速、... 对6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例,在发病48h内首次描记的心电图(ECG)QT间期离散度(QTd)与JT间期离散度(JTd)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QT间期离散度和JT间期离散度的增加与AMI早期室速和原发性室颤的发生率呈正相关,AMI早期室速、室颤患者的QTd与JTd(100.48±27.60ms与100.50±23.10ms)显著高于非室速、室颤组(46.80±18.00ms与48.40±18.00ms),(P<0.01)。随着QTd和JTd值的增大,室速、室颤发生的可能性也增大。提示:QTd和/或JTd可作为预测室速、室颤的一个重要指标,从而也可作为判断AMI早期预后较可靠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 心肌梗死 QT离散度 预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