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土台塬不同林分结构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特征 被引量:6
1
作者 刘梦云 常庆瑞 +2 位作者 齐雁冰 刘京 陈涛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418-1427,共10页
为探讨林分结构对土壤有机碳固定的影响,本文以黄土台塬的油松、沙棘、刺槐和侧柏纯林及其混交林为对象,对土壤有机碳、易氧化态、轻组、颗粒态以及可溶性有机碳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混交林可有效增加土壤不同组分有机碳含量,侧柏混... 为探讨林分结构对土壤有机碳固定的影响,本文以黄土台塬的油松、沙棘、刺槐和侧柏纯林及其混交林为对象,对土壤有机碳、易氧化态、轻组、颗粒态以及可溶性有机碳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混交林可有效增加土壤不同组分有机碳含量,侧柏混交林与纯林相比增加最为明显,其土壤有机碳增加了123%和160%,易氧化态有机碳增加了161%和304%,轻组有机碳增加了1399%和482%,颗粒态有机碳增加了454%和436%,可溶性碳增加了138%和170%(0—5 cm土层);刺槐-沙棘、油松-沙棘-刺槐混交林相对改良效果较差。2)各活性有机碳间相比较,混交林对土壤易氧化态碳含量增加效果最显著,而对土壤颗粒有机碳的改善效果不甚明显。3)在0—100cm土层,轻组有机碳敏感性指标分别是总有机碳、可溶性和易氧化态有机碳的1.00~10.58、3.83~10.19和1.78~5.10倍。4)有机碳与活性有机碳组分均呈线性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轻组有机碳与颗粒有机碳二者之间的相关性大于其与其他,易氧化态碳与可溶性有机碳二者之间的相关性大于其与其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台塬 林分结构 有机碳 活性有机碳
下载PDF
黄土台塬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碳组分的差异 被引量:31
2
作者 刘梦云 常庆瑞 杨香云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418-1425,共8页
为探讨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固定的影响,以乔木、灌木、草和农田等不同植被类型,纯林和混交两种栽培模式的黄土台塬为对象,进行了土壤碳组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利用方式下林地和天然草地在0—100 cm土层总碳,轻组、重组、可溶性有机碳... 为探讨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固定的影响,以乔木、灌木、草和农田等不同植被类型,纯林和混交两种栽培模式的黄土台塬为对象,进行了土壤碳组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利用方式下林地和天然草地在0—100 cm土层总碳,轻组、重组、可溶性有机碳以及轻组有机碳分配比例(LFOC/SOC)均不同程度高于耕地,而其有机无机复合度(HFOC/SOC)则低于耕地,灌木林地和天然草地这种趋势尤为突出;各种土地利用方式间,土壤总碳和HFOC/SOC在0—20cm差异显著,总碳在60—100 cm也差异明显,轻组、重组及可溶性有机碳在0—40 cm,而无机碳则在40—100 cm差异明显;LFOC/SOC和DOC/SOC在各土层均存在一定差异。土壤总碳、有机碳以及各组分有机碳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而无机碳则与其呈负相关。轻组和可溶性有机碳均与粗颗粒、易氧化有机碳以及2—0.25 mm团聚体有机碳的相关性高于与细颗粒、稳态有机碳和>2 mm团聚体有机碳;而重组有机碳则与之相反。轻组有机碳较有机碳、总碳、重组以及可溶性有机碳能更敏感地反映利用方式之间的差异,可作为土壤质量变化的评价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台塬 土地利用方式 总碳 无机碳 有机碳组分
下载PDF
黄土台塬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呼吸季节性变化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9
3
作者 刘丽雯 刘梦云 +4 位作者 吴健利 赵国庆 刘欢 张杰 张萌萌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819-1828,共10页
为探讨土壤呼吸对植被类型及不同季节环境因素的响应机制,以黄土高原渭北台塬马莲滩林场为研究区,于2015年5月—2016年4月,采用静态箱-气象色谱法逐月测定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呼吸速率(Rs),分析其干、湿季差异及与土壤温度(T)... 为探讨土壤呼吸对植被类型及不同季节环境因素的响应机制,以黄土高原渭北台塬马莲滩林场为研究区,于2015年5月—2016年4月,采用静态箱-气象色谱法逐月测定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呼吸速率(Rs),分析其干、湿季差异及与土壤温度(T)、土壤含水量(W)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呼吸速率的季节性变化趋势相一致,最大值出现在6—8月,最小值出现在12月—翌年2月,土壤呼吸速率年均值表现为天然草地〉灌木林地〉乔木林地〉乔灌混交林地〉耕地〉果园.2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均呈正相关,与土壤含水量的关系在湿季(5—10月)呈正相关,在干季(11月—翌年4月)呈负相关,土壤呼吸速率的单因素模型中以指数函数(Rs=aebx)的拟合效果更优.3与单因素模型相比,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的双因素模型(Rs=aTbWc和Rs=aebTWc)能更好地解释除耕地外的其他5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呼吸速率的变化特征,对土壤呼吸速率的解释率在60.0%-82.3%之间,其中Rs=aTbWc对耕地、灌木林地、果园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间关系的拟合效果较好,天然草地、乔木林地、乔灌混交林地则采用Rs=aebTWc的拟合效果较好.研究显示,研究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呼吸速率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差异,耕地退耕还林后土壤有机碳及活性有机碳含量增加,温度敏感性(Q10)降低,土壤呼吸速率增大,评价退耕还林效益时应综合考虑区域地理气候特点,进一步量化碳的输入/输出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台塬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呼吸速率 季节性变化 土壤温度 土壤含水量
下载PDF
黄土台塬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氧化稳定性及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8
4
作者 刘梦云 付东磊 +1 位作者 常庆瑞 齐雁冰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2415-2424,共10页
以黄土台塬乔木、灌木、乔灌混交、草和农田为对象,进行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易氧化态碳、酶活性研究。结果表明:(1)与耕地相比,林地和草地土壤易氧化态碳含量及其分配比例分别提高了171%~218%、55%~71%,碳库指数、碳库活度指数和... 以黄土台塬乔木、灌木、乔灌混交、草和农田为对象,进行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易氧化态碳、酶活性研究。结果表明:(1)与耕地相比,林地和草地土壤易氧化态碳含量及其分配比例分别提高了171%~218%、55%~71%,碳库指数、碳库活度指数和碳库管理指数(CPMI)分别提高了73%~116%、103%~163%和233%~330%,有机碳氧化稳定系数降低了15%~21%(0~5cm土层)。(2)草地和乔木林地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略高于其他;0~5cm土层,草地和林地土壤碱性磷酸酶、蔗糖酶活性分别高于耕地98%~211%、88%~117%;灌木林地脲酶活性分别高于耕地、天然草地69%和144%。(3)0~5、5~20cm和20~40cm土层,CPMI敏感系数为其他参数的1.29~14.58倍;各酶活性相比较,土壤脲酶活性能更好地体现有机碳氧化稳定性强弱和碳库活度,碱性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可较好体现土壤有机碳总体水平和转化程度;4种酶活性与CPMI达显著以上正相关水平。因此,土壤CPMI可作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影响和碳固定的评价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台塬 土地利用方式 易氧化态碳 碳库管理指数 酶活性
下载PDF
黄土高塬沟壑区典型城郊流域地表水硝酸盐来源示踪 被引量:5
5
作者 李欢玮 赵广举 +2 位作者 李明 穆兴民 田鹏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761-769,共9页
随着工农业的快速发展,地表水硝酸盐污染已成为黄土高原地区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以黄土高塬沟壑区典型城郊流域砚瓦川为研究区,采用水化学分析方法和氮氧双稳定同位素技术,并结合SIAR模型,定量识别旱季和雨季研究区地表水硝酸盐不同污... 随着工农业的快速发展,地表水硝酸盐污染已成为黄土高原地区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以黄土高塬沟壑区典型城郊流域砚瓦川为研究区,采用水化学分析方法和氮氧双稳定同位素技术,并结合SIAR模型,定量识别旱季和雨季研究区地表水硝酸盐不同污染源的贡献率,阐明不同污染源季节性差异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流域地表水无机氮主要以NO^(-)_(3)-N和NO^(-)_(2)-N形态存在,NO^(-)_(3)-N和NO^(-)_(2)-N雨季浓度平均值均高于旱季,而NH^(+)_(4)-N则呈现相反特征;流域内地表水硝酸盐的转化过程主要以硝化作用为主,雨季其主要来源是粪肥污水,而旱季主要为粪肥污水和土壤氮淋溶,铵肥次之;不同污染源对流域地表水硝酸盐的贡献比例具有显著的季节性差异,旱季与雨季城镇污水排放的贡献比例均为最高,分别为31.40%和65.66%,且雨季污水排放对NO^(-)_(3)的影响远高于旱季,夏季居民用水增加导致大量污水排放至流域内是引起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氧双稳定同位素 硝酸盐 来源与转化 黄土高塬沟壑区 SIAR模型
原文传递
陕西黄土台塬近三十年耕地动态变化的表层土壤有机碳效应 被引量:7
6
作者 张萌萌 刘梦云 +5 位作者 常庆瑞 刘京 刘欢 张杰 杨静涵 曹润珊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8期6785-6793,共9页
区域土地利用类型转变对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是生态环境效应评价的核心问题。根据土壤样点和土地利用数据,研究了陕西黄土台塬近三十年耕地转变对表层(0-20 cm)土壤有机碳密度和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1985-2006、2006-2015年耕地... 区域土地利用类型转变对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是生态环境效应评价的核心问题。根据土壤样点和土地利用数据,研究了陕西黄土台塬近三十年耕地转变对表层(0-20 cm)土壤有机碳密度和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1985-2006、2006-2015年耕地的土地利用转化率分别为2.81%和17.89%,说明退耕还林政策加快了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转换速度。(2)研究区近三十年不同年份耕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化差异较大,1985年为1.73 kg/m^2,2006年较之增加8.09%,2015年较2006年增加36.36%。(3)1985-2006年,耕地不变和发生转变的面积分别为9429.87 km2和272.41 km^2,表层土壤增加的碳储量分别为927.93×10^6 kg和33.8×10^6 kg。2006-2015年,耕地不变和发生转变的面积分别为8119.04 km^2和1768.47 km^2,表层土壤碳储量增加值分别为3132.79×10^6 kg和1198.99×10^6 kg。⑷耕地转变为林草地等类型,有利于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增加,是朝着碳汇方向进行。因此,陕西黄土台塬退耕还林可以增加生态系统碳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储量 耕地 动态变化 黄土台塬
下载PDF
黄土台塬不同土地利用土壤温室气体通量空间变异及其环境解释 被引量:3
7
作者 赵国庆 刘梦云 +4 位作者 杨静涵 刘欢 张杰 张萌萌 李笑然 《土壤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461-468,共8页
为探讨环境因子对黄土台塬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以研究区耕地、天然草地、灌木林地、乔灌混交林地和乔木林地为研究对象,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其土壤温室气体通量动态变化进行了监测,并应用冗余分析法(RDA,Redund... 为探讨环境因子对黄土台塬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以研究区耕地、天然草地、灌木林地、乔灌混交林地和乔木林地为研究对象,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其土壤温室气体通量动态变化进行了监测,并应用冗余分析法(RDA,Redundancy analysis)对土壤温室气体空间变异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N_2O变异程度较CO_2、CH_4更加显著,为147.23%,CO_2的气体通量水平较其他温室气体更加突出;(2)土地利用方式对黄土台塬土壤主要温室气体CO_2、N_2O和CH_4的通量影响较大,且土壤CO_2排放为耕地最高可达83.60 mg m^(-2) h^(-1),N_2O与CH_4气体通量强度最高的分别为耕地(3.78μg m^(-2)h^(-1))和草地(65.93μg m^(-2)h^(-1));(3)通过RDA排序分析表明各环境因子对研究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温室气体通量空间变异解释程度的高低,其中海拔高程与深层土壤温度影响最为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呼吸气体通量 土地利用 冗余分析法 环境因子 黄土台塬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