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2篇文章
< 1 2 3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雄黄对NB_4及HL-60细胞的促凋亡作用 被引量:119
1
作者 白月辉 黄世林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9期477-480,共4页
目的:研究复方青黛片的主要成分雄黄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机制。方法:应用细胞形态、DNA电泳及流式细胞仪测定等多项方法,在体外研究雄黄诱导NB4细胞和HL60细胞凋亡的作用。结果:雄黄具有诱导NB4细... 目的:研究复方青黛片的主要成分雄黄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机制。方法:应用细胞形态、DNA电泳及流式细胞仪测定等多项方法,在体外研究雄黄诱导NB4细胞和HL60细胞凋亡的作用。结果:雄黄具有诱导NB4细胞和HL60细胞凋亡作用,雄黄浓度在25.0~200.0mg/L之间这种诱导作用无明显差异。浓度为12.5mg/L,培养72小时,NB4细胞表现典型的凋亡特征而HL60细胞则无。二硫化二砷(As2S2)与雄黄在相同条件下实验结果一致。结论:雄黄诱导NB4和HL60细胞凋亡是其主要成分As2S2的作用,而非其所含少量其它重金属元素的作用。在一定范围,其作用随时间和浓度增加而增强。雄黄是复方青黛片治疗APL取得高缓解率的中药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apl 药物疗法 雄黄 砷剂 NB4细胞
原文传递
三氧化二砷诱导细胞凋亡的调节 被引量:38
2
作者 黄晓军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258-260,共3页
目的探讨细胞内巯基、维甲酸、Caspase酶与三氧化二砷诱导细胞凋亡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NB4、HL60细胞为体外模型,观察不同巯基化合物、维甲酸及Caspase酶抑制物对三氧化二砷诱导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①乙酰半... 目的探讨细胞内巯基、维甲酸、Caspase酶与三氧化二砷诱导细胞凋亡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NB4、HL60细胞为体外模型,观察不同巯基化合物、维甲酸及Caspase酶抑制物对三氧化二砷诱导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①乙酰半胱氨酸能阻断三氧化二砷诱导的细胞凋亡,二巯基硫氨(BSO)则增强三氧化二砷诱导的细胞凋亡,单巯基甘油,二巯基丙醇对三氧化二砷诱导的细胞凋亡无影响;②Caspase抑制剂ZVAD.fmk可阻断三氧化二砷诱导的细胞凋亡,而YVAD.fmk不能阻断三氧化二砷诱导的细胞凋亡;③在NB4细胞,维甲酸与三氧化二砷有拮抗作用,但在HL60细胞中可产生协同作用。结论①三氧化二砷通过与细胞内游离巯基结合,进而改变细胞内信号传导,选择性激活Caspase酶,导致细胞凋亡;②维甲酸对三氧化二砷诱导细胞凋亡的调节作用呈细胞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氧化二砷 白血病 细胞凋亡 apl
原文传递
硫化砷诱导NB4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阻滞的研究 被引量:40
3
作者 刘延方 江滨 陆道培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2期647-648,共2页
关键词 硫化砷 NB4细胞凋亡 细胞周期阻滞 白血病 apl
原文传递
氧化砷诱导维甲酸耐药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MR-2)凋亡的体外研究 被引量:44
4
作者 蔡循 贾培敏 +7 位作者 石学耕 史桂英 朱新华 王龙 陈赛娟 王振义 陈竺 陈国强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7期339-341,共3页
目的:深入了解氧化砷(As2O3)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机制。方法:以对全反式维甲酸耐药的APL细胞株MR2为模型,用细胞生长、活力测定、形态学观察和流式细胞仪分析、四氮唑蓝还原反应及免疫荧光等指标观... 目的:深入了解氧化砷(As2O3)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机制。方法:以对全反式维甲酸耐药的APL细胞株MR2为模型,用细胞生长、活力测定、形态学观察和流式细胞仪分析、四氮唑蓝还原反应及免疫荧光等指标观察As2O3治疗APL的效应途径。结果:1.0μmol/LAs2O3可诱导MR2细胞凋亡,并能降解APL特异蛋白PMLRARα融合蛋白。结论:As2O3治疗APL的效应途径可能不同于ATR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apl 药物疗法 氧化砷 维甲酸 细胞凋亡
原文传递
全反式维甲酸、三氧化二砷及联合化疗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临床观察 被引量:28
5
作者 任金海 林凤茹 +4 位作者 郭晓楠 王颖 张静楠 王艳 董作仁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437-438,共2页
关键词 全反式维甲酸 三氧化二砷 联合化疗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apl ATRA
原文传递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 被引量:25
6
作者 孟庆祥 卞寿庚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7期379-380,共2页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孟庆祥,卞寿庚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特点是出血趋势重,由此常导致患者早期死亡,因而治疗比较困难。鉴于上述特点,本病的治疗有别于其它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孟庆祥,卞寿庚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特点是出血趋势重,由此常导致患者早期死亡,因而治疗比较困难。鉴于上述特点,本病的治疗有别于其它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有自已的治疗原则。诱导治疗1化疗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pl 白血病 治疗 诱导疗法
原文传递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维甲酸和砷剂治疗期间组织因子改变的研究 被引量:24
7
作者 赵维莅 王鸿利 +3 位作者 郭为民 王学锋 诸江 沈志祥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9期473-476,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发病初期和维甲酸(ATRA)及三氧化二砷(As2O3)治疗期间组织因子(TF)的表达。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SFMC)、D二聚体(DD)和... 目的: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发病初期和维甲酸(ATRA)及三氧化二砷(As2O3)治疗期间组织因子(TF)的表达。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SFMC)、D二聚体(DD)和细胞裂解液TF含量;RTPCR法测定细胞TFmRNA的转录情况。结果:发病时,患者血浆SFMC和DD水平、骨髓分离的单个核细胞悬液的促凝活性(PCA)、细胞裂解液的TF水平、TFmRNA的转录均显著升高,经ATRA和As2O3治疗后显著降低。结论:ATRA和As2O3都能抑制TFmRNA的转录,降低APL细胞的TF和PCA,抑制凝血亢进和继发纤溶,从而在治疗早期即可减轻患者的出血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apl 药物疗法 组织因子 维甲酸 砷剂
原文传递
动态检测SFMC、P-选择素和D-二聚体在DIC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20
8
作者 张威 程大卫 +1 位作者 王兆钺 阮长耿 《苏州医学院学报》 2001年第3期281-283,286,共4页
目的 进一步研究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 (APL)引起DIC的实验室检查的特点和临床意义。方法 测定 87例APL患者的多项DIC常规指标和SFMC、P -选择素及D -二聚体。结果  87例APL患者中 ,初诊时伴DIC 2 0例 ,其血浆SFMC、P -选择素和D ... 目的 进一步研究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 (APL)引起DIC的实验室检查的特点和临床意义。方法 测定 87例APL患者的多项DIC常规指标和SFMC、P -选择素及D -二聚体。结果  87例APL患者中 ,初诊时伴DIC 2 0例 ,其血浆SFMC、P -选择素和D -二聚体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13例DIC可疑组中经动态观察 ,有 6例发展为典型DIC ,其血浆SFMC、P -选择素和D -二聚体随病程的进展而逐渐增高 ,经治疗好转后上述指标逐渐改善。结论 SFMC、P -选择素和D -二聚体对DIC的阳性预测率较高 ,且有较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可作为DIC和DIC前期诊断的实用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二聚体 血浆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 P-选择素 DIC 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下载PDF
102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全反式维甲酸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分析 被引量:20
9
作者 竺晓凡 钱林生 +2 位作者 姜尔烈 薛艳萍 韩明哲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08-109,共2页
关键词 白血病 药物疗法 全反式维甲酸 apl
原文传递
白血病基因产物靶向治疗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被引量:12
10
作者 陈赛娟 陈丽娟 周光飚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1期1-8,共8页
全反式维甲酸 (ATRA)和三氧化二砷 (As2 O3)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 (APL)获得了很大成功 ,已经成为白血病靶向治疗研究的代表性模式。ATRA与As2 O3的作用靶点均为异常转录因子PML RARα,前者通过针对RARα ,而后者通过PMLSUMO化后... 全反式维甲酸 (ATRA)和三氧化二砷 (As2 O3)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 (APL)获得了很大成功 ,已经成为白血病靶向治疗研究的代表性模式。ATRA与As2 O3的作用靶点均为异常转录因子PML RARα,前者通过针对RARα ,而后者通过PMLSUMO化后使PML RARα致病蛋白降解 ,导致APL细胞分化和凋亡。ATRA与As2 O3联合治疗初发APL ,证实了两药的相互协同作用 ,获得了迄今为止成人急性白血病治疗的最好疗效。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格力维 (Gleevec)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CML)治疗中获得了成功。联合应用格力维与砷剂治疗CML已在临床和实验中初步证实其有效性 ,这一治疗方案是基于针对ABL异常的酪氨酸激酶活性与降解BCR ABL融合蛋白的双重靶向作用。白血病多靶点联合治疗的思路将进一步拓展至ANLL M2b型白血病 ,为该类白血病提供新的治疗方案 ,有可能使该类白血病获得更为有效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靶向治疗 AS2O3 ATRA apl 治疗方案 CML 融合蛋白 转录因子 基因产物
下载PDF
丹参酮ⅡA诱导耐维甲酸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分化及其机制 被引量:14
11
作者 梁勇 宋文秀 +4 位作者 王珺 井丽萍 瞿文 付蓉 吴咸中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66-369,共4页
目的 探讨丹参酮ⅡA(tanshinoneⅡA, TanⅡA)对耐维甲酸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细胞诱导分化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 以0 5mg/LTanⅡA处理APL细胞株NB4细胞作为阳性对照,将耐维甲酸的APL细胞株MR 2细胞与1 0mg/LTanⅡA在体外共... 目的 探讨丹参酮ⅡA(tanshinoneⅡA, TanⅡA)对耐维甲酸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细胞诱导分化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 以0 5mg/LTanⅡA处理APL细胞株NB4细胞作为阳性对照,将耐维甲酸的APL细胞株MR 2细胞与1 0mg/LTanⅡA在体外共同培养4d,观察细胞生长状况、形态变化,并检测药物作用前后细胞四氮唑蓝(NBT)还原能力,用流式细胞术(FCM)测定细胞增殖周期、c myc、bcl 2、p53、c fos、CD33及CD11b表达。结果 1 0mg/LTanⅡA能明显抑制MR 2细胞生长(P<0 01),生长抑制率为73 5%, 0 5mg/LTanⅡA能抑制NB4细胞生长(P<0 01),抑制率为67 7%,TanⅡA对两者的抑制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经TanⅡA处理后,MR 2、NB4细胞形态趋于成熟粒细胞,表现为细胞体积变小,核浆比例缩小,染色质变粗糙,核仁消失,细胞质内嗜苯胺蓝颗粒消失,核形态不规则,可见晚幼粒细胞,且TanⅡA处理NB4细胞后可见杆状核粒细胞。NBT还原实验显示,TanⅡA处理MR 2、NB4组阳性率分别为( 95 30±0 76 )%、(93 20±1 04)%,而相应空白对照组分别为(3 50±1 32)%、( 2 80±0 29 )%,处理组高于对照组(P<0 01)。FCM分析发现,TanⅡA处理MR 2、NB4细胞后CD33表达下降,CD11b表达升高;处理后的细胞G0 /G1 期比例增高,S期细胞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酮ⅡA 诱导作用 维甲酸 急性早幼粒细胞 白血病 细胞分化 apl 细胞增殖
原文传递
三氧化二砷抗肿瘤机制及其临床应用新进展 被引量:12
12
作者 王南瑶 刘琳 李苏宜 《临床肿瘤学杂志》 CAS 2004年第6期660-662,共3页
关键词 治疗 临床应用 AS2O3 三氧化二砷 抗肿瘤机制 注射液 apl 砒霜 复发性 恶性疾病
下载PDF
APL的理论与实践及其对我国教育的启示 被引量:18
13
作者 徐国庆 石伟平 《外国教育资料》 CSSCI 2000年第1期75-77,共3页
关键词 apl “对先前学习的认可” 中国 教育事业
原文传递
维甲酸、砷剂及柔红霉素对NB4细胞组织因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6
14
作者 郭为民 诸江 +5 位作者 王鸿利 赵维莅 璩斌 王学锋 陈竺 王振义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9期453-455,共3页
目的 探讨全反式维甲酸( A T R A) 、三氧化二砷( As2 O3) 及柔红霉素( D N R) 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A P L) 细胞株 N B4 细胞组织因子( T F) 表达的影响。方法 用复钙时间检测 N B4 ... 目的 探讨全反式维甲酸( A T R A) 、三氧化二砷( As2 O3) 及柔红霉素( D N R) 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A P L) 细胞株 N B4 细胞组织因子( T F) 表达的影响。方法 用复钙时间检测 N B4 细胞的促凝活性( P C A) ;用 E L I S A 方法检测其 T F 抗原;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 T P C R) 检测 T Fm R N A的转录水平。结果  A T R A 和 As2 O3 均呈时间依赖的方式下调 N B4 细胞的 P C A、 T F 抗原水平以及 T F m R N A的转录;而 D N R 处理 N B4 细胞的 P C A及 T F 抗原在早期上调,至24 ~48 小时达到最大值。对 P C R 产物测序,发现 A P L 细胞 T F 第5 个外显子缺失的转录本。结论  A T R A 和 As2 O3 均可下调 A P L 细胞 T F的表达并降低其 P C A,改善 A P L患者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 I C) 出血症状; As2 O3 和 D N R 对 A P L凝血障碍不同效应的作用机制至少部分与药物对 A P L细胞 T F 表达和 P C A 的不同调节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甲酸 砷剂 柔红霉素 白血病 apl 药物疗法
原文传递
三氧化二砷联合小剂量全反式维甲酸诱导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缓解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6
15
作者 王冠军 李薇 +7 位作者 崔久嵬 高素君 姚程 姜振宇 宋艳秋 袁长吉 杨岩 刘子玲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6期1093-1096,共4页
目的 观察三氧化二砷(As2O3)联合小剂量全反式维甲酸(ATRA)诱导初发和复发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缓解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对联合应用As2O3和小剂量ATRA治疗的108例APL患者(80例为初治患者,28例为复发患者)的完全缓解率... 目的 观察三氧化二砷(As2O3)联合小剂量全反式维甲酸(ATRA)诱导初发和复发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缓解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对联合应用As2O3和小剂量ATRA治疗的108例APL患者(80例为初治患者,28例为复发患者)的完全缓解率、达完全缓解所需时间、早期病死率和不良反应进行观察,并与单独应用ATRA组(40例为初治患者,25例为复发患者)或As2O3组(36例为初治患者,15例为复发患者)进行比较。联合用药组治疗方法为As2O3(1mg/ml)10ml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ml每天1次,静脉点滴,ATRA10mg,每天3次,口服。结果 在初发患者组,联合用药与单独应用ATRA、As2O3组相比,完全缓解率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92 .5%、83. 8%和90 .0%,P>0 .05),在复发患者组,联合用药组的完全缓解率(71 .4%)高于单用ATRA组(20. 0%,P<0. 05)。在初发组和复发组,联合用药组获得完全缓解所需的时间皆短于单用As2O3组(P<0. 05),早期死亡率低于ATRA组(P<0 .05),与单用药组相比,联合用药组的毒副作用并未增加。结论 联合用药诱导APL缓解的疗效优于单用药组,不良反应少,是一种值得推广应用的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联合小剂量 三氧化二砷 维甲酸诱导 疗效分析 As2O3 完全缓解率 5%葡萄糖溶液 ATRA 不良反应 全反式维甲酸 单独应用 联合用药 早期病死率 早期死亡率 治疗方法 静脉点滴 毒副作用 推广应用 apl
原文传递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化疗与体内细胞凋亡的关系 被引量:16
16
作者 岑溪南 朱平 +4 位作者 虞积仁 邱志祥 石永进 金山 马明信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300-303,共4页
为了解白血病患者化疗期间发生体内细胞凋亡的状况。利用原位末端转移酶(TdT)双荧光细胞流式仪法及DNA阶梯凝胶电泳法,对10例临床白血病患者化疗前、化疗间、化疗后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进行了细胞凋亡的研究。结果显示:化疗... 为了解白血病患者化疗期间发生体内细胞凋亡的状况。利用原位末端转移酶(TdT)双荧光细胞流式仪法及DNA阶梯凝胶电泳法,对10例临床白血病患者化疗前、化疗间、化疗后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进行了细胞凋亡的研究。结果显示:化疗前均无明显的细胞凋亡(0~2.9%),获得完全缓解和部分缓解的患者化疗期间(化疗30~72小时)凋亡细胞明显增高(11.4%~72.0%),化疗后基本未检测到凋亡细胞(0~2.9%),而4例化疗期间凋亡细胞很少出现者未达到缓解,说明有效药物才能导致细胞凋亡。用DNA阶梯凝胶电泳法患者化疗前、中、后均未检测到DNA“阶梯”,所以这种方法检测体内的细胞凋亡不够敏感。用原位TdT荧光流式细胞仪,分析观察体内细胞凋亡有可能成为早期观察临床患者用药疗效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apl 药物疗法 细胞凋亡
原文传递
砒霜治疗白血病的三次高潮和创新点 被引量:17
17
作者 李永明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01-405,共5页
砒霜治疗白血病经历了史上三次高潮,每次都源于新的医学发现和进步。1865年德国医生首先使用砷剂治疗白血病,但因疗效不稳定而被遗忘;1931年美国医生发现砷剂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效果较好,做了详细临床和病理学观察,明确了砷剂降白血... 砒霜治疗白血病经历了史上三次高潮,每次都源于新的医学发现和进步。1865年德国医生首先使用砷剂治疗白血病,但因疗效不稳定而被遗忘;1931年美国医生发现砷剂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效果较好,做了详细临床和病理学观察,明确了砷剂降白血病细胞的特异作用,但后来被新疗法取代;1970年代末对白血病的重新分类和基因诊断的新发现,使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成为独立亚型。哈尔滨医科大学的医生在从中医药寻找抗癌药的努力中,重新发现了含砒霜的中药复方治疗白血病有效现象,并于20世纪80~90年代将三氧化二砷单体治疗白血病的特异性锁定在治疗APL最有效,引发了第三次高潮。这是在医学研究进步的特定时期,由中医药和血液病专家的共同努力而实现的创新发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砒霜 三氧化二砷 白血病 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中药创新
原文传递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PML/RARα异型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8
18
作者 孙爱宁 周海侠 +3 位作者 吴德沛 王玮 金正明 仇惠英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3期500-502,共3页
为评价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PML/RARα异型与临床治疗及预后的相关性,对71例诱导治疗的APL患者定期进行血像、骨髓像检查,用巢式RT-PCR检测PML/RARα不同转录本。结果表明:短型(S)和V型白细胞总数比长型(L型)显著升高,所以较易早... 为评价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PML/RARα异型与临床治疗及预后的相关性,对71例诱导治疗的APL患者定期进行血像、骨髓像检查,用巢式RT-PCR检测PML/RARα不同转录本。结果表明:短型(S)和V型白细胞总数比长型(L型)显著升高,所以较易早期发生严重的出血合并症。S型和V型PML/RARα患者的复发率高于L型患者。结论:APL患者PML/RARα异型可作为独立的预后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pl PML/RARα异型 白血病
下载PDF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发生DIC的机制及治疗 被引量:13
19
作者 周晋 孟然 《小儿急救医学》 CAS 2005年第1期4-6,共3页
关键词 早期治疗 DIC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并发症 apl 常见 病死率 困难 重要意义 机制
下载PDF
应用RT-PCR和荧光原位杂交监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微小残留白血病 被引量:10
20
作者 张济 李羿 +2 位作者 李君君 颜家运 刘静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2年第3期423-425,共3页
目的应用RT-PCR和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检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体内PML-RARα融合基因的表达,监测患者体内微小残留白血病的情况。方法采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和三氧化二砷(As2O3)联合治疗APL,运用RT-PCR和FISH技术检测和... 目的应用RT-PCR和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检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体内PML-RARα融合基因的表达,监测患者体内微小残留白血病的情况。方法采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和三氧化二砷(As2O3)联合治疗APL,运用RT-PCR和FISH技术检测和分析APL患者体内诱导缓解后及巩固维持治疗后PML-RARα融合基因。结果 46例APL患者PML-RARα融合基因均为阳性,其中34例患者在诱导化疗结束达完全缓解后检测,25例(73.5%)患者基因检测呈阴性,9例(26.5%)患者RT-PCR和/或FISH检测阳性,融合基因阳性和阴性复发APL的预测值分别为44.4%和4.3%;31例再经ATRA及As2O3巩固及维持治疗后,27例患者达到分子生物学缓解,无复发病例,4例融合基因阳性患者,3例复发APL,其复发APL的阳性预测值为75%。结论 RT-PCR和FISH技术是非常有效的监测APL患者体内微小残留白血病的实验方法,其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pl RT-PCR FISH 微小残留白血病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