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4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甲烷催化部分氧化制合成气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36
1
作者 路勇 沈师孔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6-14,共9页
传统的天然气蒸汽重整制合成气在天然气间接转化利用过程中约占总费用的60%左右。甲烷催化部分氧化制合成气反应是一个温和的放热过程,具有反应速度快、选择性高、反应器体积小和能耗低等优点,具有降低建厂投资和操作费用的巨大潜力... 传统的天然气蒸汽重整制合成气在天然气间接转化利用过程中约占总费用的60%左右。甲烷催化部分氧化制合成气反应是一个温和的放热过程,具有反应速度快、选择性高、反应器体积小和能耗低等优点,具有降低建厂投资和操作费用的巨大潜力。本文阐述了近十年来在甲烷催化部分氧化制合成气工艺研究方面取得的主要进展,包括催化剂研究、反应器设计、工艺开发以及反应动力学和反应机理研究,并简单介绍了天然气的蒸汽重整、非催化部分氧化、联合重整和自热重整制合成气工艺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 甲烷 催化部分氧化 合成气 催化剂
下载PDF
卟啉化合物的研究——ⅩⅤ.双卟啉的合成及其与钴离子的络合反应 被引量:26
2
作者 黄素秋 张克凌 +3 位作者 陈敏东 郑穹 夏淑贞 李宝睿 《有机化学》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321-324,共4页
将双卟啉化合物作为“合成反应中心”是人工光合作用研究中很活跃的一个领域。困难的是,人们还不知道怎样排布两个卟啉环,分子才具有最有效传递电子和能量的构象。本文按下列反应合成了一个以柔性链连接的双卟啉化合物(3),以期当分子中... 将双卟啉化合物作为“合成反应中心”是人工光合作用研究中很活跃的一个领域。困难的是,人们还不知道怎样排布两个卟啉环,分子才具有最有效传递电子和能量的构象。本文按下列反应合成了一个以柔性链连接的双卟啉化合物(3),以期当分子中络合金属后,籍助两个金属的协同作用和链的可塑性,达到在光反应过程中取最佳构象的目的(见图1)。化合物(1)按文献[1]合成。2、3尚未见报道,它们的结构,经元素分析及波谱分析确认。本文还研究了3与Co^(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卟啉 合成 反应动力学 络合反应
下载PDF
C302催化剂上甲醇合成反应宏观动力学 被引量:20
3
作者 应卫勇 房鼎业 朱炳辰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4,共4页
在内循环无梯度反应器中测定了低压甲醇合成反应宏观动力学。实验采用5m m ×5m m 圆柱状颗粒催化剂,实验压力5MPa,反应温度215~260 °C。以双曲型动力学方程建立了以各组分逸度表示的CO、CO2 加氢... 在内循环无梯度反应器中测定了低压甲醇合成反应宏观动力学。实验采用5m m ×5m m 圆柱状颗粒催化剂,实验压力5MPa,反应温度215~260 °C。以双曲型动力学方程建立了以各组分逸度表示的CO、CO2 加氢合成甲醇的双速率宏观动力学模型,并用改进高斯-牛顿法根据实验数据获得了动力学模型中的参数。残差分析和统计检验表明,动力学模型是适定的。宏观反应动力学方程成功应用于上海焦化总厂年产20 万吨大型甲醇合成反应器的模拟放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醇合成 宏观动力学 催化剂 合成反应
下载PDF
羟基磷灰石粉末的水热合成及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7
4
作者 刘榕芳 肖秀峰 +1 位作者 倪军 黄俊民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1079-1084,共6页
以CaHPO_4·2H_2O(DCPD)为前驱物,在0.1mol·L^(-1)NaOH溶液中,100~200℃,2~12h条件下水热合成羟基磷灰石(HA)粉末。结果表明:HA晶粒尺寸和结晶程度随反应温度的提高和时间的延长而增大。提高反应温度,有利于晶粒沿c轴方向生... 以CaHPO_4·2H_2O(DCPD)为前驱物,在0.1mol·L^(-1)NaOH溶液中,100~200℃,2~12h条件下水热合成羟基磷灰石(HA)粉末。结果表明:HA晶粒尺寸和结晶程度随反应温度的提高和时间的延长而增大。提高反应温度,有利于晶粒沿c轴方向生长;延长反应时间,有利于晶粒沿a轴方向生长。在120~160℃、2~10h条件下可以得到HA纳米棒。水热合成过程中有缺钙磷灰石(DAP,Ca_(10)~(HPO_4)_x(PO_4)_(6-x)(OH)_(2-x),0≤x≤1)形成,并经历β-TCP→DAP→HA这一转化过程。转化反应为二级反应,活化能为72.91kJ·mol^(-1),推测反应为表面控制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基磷灰石 粉末 水热合成 动力学 生物材料 结构表征
下载PDF
燃烧合成TiAl合金结构转变动力学的端部淬火熄灭法分析 被引量:9
5
作者 王学成 张小明 +1 位作者 柴惠芬 王笑天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61-165,共5页
采用端部淬火熄灭法分析了蔓延式燃烧合成Ti-50at%Al合金中的组织结构转变动力学过程,发现合成反应从铝粉熔化处开始,合成反应表现为Ti+Al→1/3TiAl3+2/3Ti→TixAl+(1-x)Ti→TiAl等一... 采用端部淬火熄灭法分析了蔓延式燃烧合成Ti-50at%Al合金中的组织结构转变动力学过程,发现合成反应从铝粉熔化处开始,合成反应表现为Ti+Al→1/3TiAl3+2/3Ti→TixAl+(1-x)Ti→TiAl等一系列过渡反应过程,这些反应的前期是可依靠液态反应物流动铺展进行质量传递的快速液-固型反应,可使试样温度迅速升高,为后续固-固型反应奠定良好扩散条件.由于扩散质量传递速度明显低于液相流动铺展,合成后期固-固反应速度较慢,在较快降温等条件下合成反应不能彻底完成,合金中将残留一部分未反应Ti芯,在反应后的冷却中,这些Ti芯表层含铝量较高部分可转化为α2-Ti3Al相,形成在Ti芯和TiAl产物间分布环状α2-Ti3Al相的特有组织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AL合金 燃烧合成 淬熄法 结构转变动力学
下载PDF
合成TS-1分子筛的结晶动力学及催化性能研究 被引量:16
6
作者 王丽琴 王祥生 +3 位作者 郭新闻 李钢 修景海 刘松 《催化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32-136,共5页
以自制的四丙基氢氧化铵为模板剂 ,通过改进经典的水热晶化操作步骤 ,快速合成出TS 1分子筛 ,并对其合成过程进行了结晶动力学研究 .结果表明 ,在所考察的晶化温度下 ,TS 1的成核诱导期均很短 ,且晶体的成核及生长速率随晶化温度的升高... 以自制的四丙基氢氧化铵为模板剂 ,通过改进经典的水热晶化操作步骤 ,快速合成出TS 1分子筛 ,并对其合成过程进行了结晶动力学研究 .结果表明 ,在所考察的晶化温度下 ,TS 1的成核诱导期均很短 ,且晶体的成核及生长速率随晶化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其表观成核活化能和表观生长活化能分别为 3 3 60和 3 6 73kJ/mol,比经典的水热合成体系所得数值略小 .晶化温度越高 ,晶化液的 pH值变化越显著 ;分子筛结构的迅速形成与晶化液pH值的快速上升过程相一致 .高温下合成的TS 1分子筛对苯酚羟基化反应的催化活性更高 .导致TS 1分子筛催化活性差异的主要原因是进入分子筛骨架中钛的含量不同 ,以及样品的结晶度不同 .在不同晶化温度下所合成的TS 1分子筛颗粒尺寸稍有差别 ,但均为 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性能 TS-1分子筛 合成 水热晶化 结晶动力学 表观活化能 苯醛 羟基化 催化剂 钛硅分子筛
下载PDF
MoSi_2-SiC复合材料原位合成热力学和动力学分析 被引量:17
7
作者 张来启 孙祖庆 +1 位作者 张跃 杨王玥 《金属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1期1205-1209,共5页
在反应自由能计算、DTA和X射线衍射实验的基础上,从热力学和动力学角度系统分析了原位合成MoSi2—SiC复合材料过程中相形成的基本规律,获得对合成工艺的温度、加热速度及时间的指导性结论.
关键词 原位合成 硅化物 复合材料 热力学 动力学
下载PDF
强酸性离子交换树脂催化合成乙酸正丁酯动力学 被引量:18
8
作者 廖安平 左卫元 +3 位作者 蓝平 蓝丽红 李媚 童张法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54-258,共5页
为了获得D072型强酸性离子交换树脂催化剂合成乙酸正丁酯反应动力学方程,在间歇釜式反应器中,消除内外扩散后,测定不同反应条件下乙酸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反应体系按拟均相处理,用初始速率法回归估算动力学模型参数。在催化剂平均粒... 为了获得D072型强酸性离子交换树脂催化剂合成乙酸正丁酯反应动力学方程,在间歇釜式反应器中,消除内外扩散后,测定不同反应条件下乙酸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反应体系按拟均相处理,用初始速率法回归估算动力学模型参数。在催化剂平均粒度小于0.074mm,搅拌速度大于150r.min^-1时,可基本消除内外扩散的影响。在常压,催化荆用量为0.01665-0.08333gcut.gA-1,温度为326.2-358.2K的条件范围,获得的动力学模型参数为:k0=8.86×10^4L·mool-1min-j·gul-1,E,=60728.86J.mol-1,平衡常数受温度的影响不大。在实验条件范围对获得的动力学方程进行了验证,最大相对偏差小于8.3%,计算值与实验值符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酸性离子交换树脂 乙酸正丁酯 合成 反应动力学
下载PDF
多官能团单体对超支化聚酰胺酯光固动力学及其固化膜热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3
9
作者 邹剑华 林德 施文芳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926-930,共5页
以 1,1,1 三羟甲基丙烷为核 ,4 N ,N 二 (2 羟乙基 ) 4 酮丁酸为单体 ,按照一定比例 ,合成理论上第二代羟端基超支化聚酰胺酯 ,再与丙烯酰氯反应获得丙烯酸化超支化聚酰胺酯预聚物 (HAPAE 2 A) ,它在光引发剂存在下经紫外光辐照可以... 以 1,1,1 三羟甲基丙烷为核 ,4 N ,N 二 (2 羟乙基 ) 4 酮丁酸为单体 ,按照一定比例 ,合成理论上第二代羟端基超支化聚酰胺酯 ,再与丙烯酰氯反应获得丙烯酸化超支化聚酰胺酯预聚物 (HAPAE 2 A) ,它在光引发剂存在下经紫外光辐照可以快速固化成膜 .根据1HNMR谱测定所得产物的反应程度为 85 % .采用凝胶渗透色谱和气相渗透法测定所得产物的分子量分布和数均分子量分别为 2 .16和 16 2 0g/mol,与其理论分子量相比 ,其反应程度为 89% ,从而估算产物实际端基丙烯酸酯双键数为 10左右 .采用光 -差热分析仪研究HAPAE 2 A的反应动力学 ,发现当体系中加入多官能团单体 ,如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己二醇二丙烯酸酯和乙氧基一缩二乙二醇丙烯酸酯时 ,多官能团单体的官能度及含量会对体系的最大光聚合反应速率和不饱和双键的反应程度产生较大的影响 .通过动态力学热性能测试发现HAPAE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官能团单体 超支化聚酰胺酯 光固动力学 固化膜 热性能 树枝状分子 紫外光固化 涂料
下载PDF
正十二烷基葡萄糖苷合成反应机理及动力学 被引量:16
10
作者 章亚东 蒋登高 +2 位作者 刘志伟 王自健 黄恩才 《日用化学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5-7,30,共4页
在适宜的反应条件下 ,采用直接法由葡萄糖与正十二醇反应合成正十二烷基葡萄糖苷 ,研究了该反应的反应机理 ,提出了该合成过程扩散———反应动力学模型 ,并求取了模型的相关参数 ,经检验证实了该模型可靠。此外 ,亦求取了该反应的表现... 在适宜的反应条件下 ,采用直接法由葡萄糖与正十二醇反应合成正十二烷基葡萄糖苷 ,研究了该反应的反应机理 ,提出了该合成过程扩散———反应动力学模型 ,并求取了模型的相关参数 ,经检验证实了该模型可靠。此外 ,亦求取了该反应的表现活化能Ea =2 4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剂 烷基糖 合成 反应机理 动力学 正十二烷基葡萄糖苷
下载PDF
纳米稀土复合超强酸SO_4^(2-)/ZrO_2-La_2O_3催化合成乙酸冰片酯及其动力学初探 被引量:16
11
作者 陈慧宗 杨义文 +3 位作者 刘永根 王瑞芬 刘芳 葛军英 《化学世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492-494,497,共4页
采用纳米稀土复合固体超强酸SO24-/ZrO2-La2O3催化合成乙酸冰片酯,并对反应条件和该反应的动力学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为120℃,催化剂用量为天然冰片质量的6%,天然冰片与乙酸的摩尔比为1∶6,反应时间为8h时,反应的酯化率和... 采用纳米稀土复合固体超强酸SO24-/ZrO2-La2O3催化合成乙酸冰片酯,并对反应条件和该反应的动力学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为120℃,催化剂用量为天然冰片质量的6%,天然冰片与乙酸的摩尔比为1∶6,反应时间为8h时,反应的酯化率和选择性可达到93.14%和99.8%.研究发现,该催化剂可重复使用,并能活化再生。给出了反应速率方程,测出了反应的活化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酸冰片酯 合成 动力学
下载PDF
C302铜基催化剂上甲醇合成的动力学研究 Ⅰ.动力学模型 被引量:15
12
作者 李建伟 李成岳 +1 位作者 蒋小川 屈锦华 《催化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551-555,共5页
采用微型等温积分反应器 ,在 5MPa,2 10~ 2 70℃和气体组成 (摩尔分数 )CO 4 2 1%~ 14 48% ,CO21 5 5 %~ 13 6 7% ,H2 5 8 34 %~ 87 0 0 % ,N2 4 81%~ 2 6 5 0 % ,CH4 0~ 0 11%条件下 ,对国产C30 2低压铜基催化剂上甲醇合成的... 采用微型等温积分反应器 ,在 5MPa,2 10~ 2 70℃和气体组成 (摩尔分数 )CO 4 2 1%~ 14 48% ,CO21 5 5 %~ 13 6 7% ,H2 5 8 34 %~ 87 0 0 % ,N2 4 81%~ 2 6 5 0 % ,CH4 0~ 0 11%条件下 ,对国产C30 2低压铜基催化剂上甲醇合成的动力学特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对基于CO和CO2 竞争加氢双路线合成甲醇的六种动力学模型 ,以Simplex Marquardt与Merson复合法估计了相应的模型参数 .数理统计检验结果表明 ,六种动力学模型均是可信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基催化剂 甲醇 合成 动力学模型 一氧化碳
下载PDF
合成TAME宏观动力学的研究 被引量:15
13
作者 姚文生 陆贵根 +3 位作者 张广平 方伯言 付力 杨智生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391-395,共5页
在50~90℃,研究TAME液相合成宏观动力学。用D005型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作催化剂,在间歇反应器内保持1.0MPa压力,甲醇与异戊烯加成制TAME。采用非线性回归方法拟合试验数据,确定宏观动力学方程,并对其反应机... 在50~90℃,研究TAME液相合成宏观动力学。用D005型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作催化剂,在间歇反应器内保持1.0MPa压力,甲醇与异戊烯加成制TAME。采用非线性回归方法拟合试验数据,确定宏观动力学方程,并对其反应机理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醇 异戊烯 甲基叔戊基醚 合成 动力学 TAME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锰酸锂的优化合成 被引量:15
14
作者 李智敏 仇卫华 +2 位作者 胡环宇 赵海雷 高长贺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342-348,共7页
运用动态多重扫描速率法,根据四条不同升温速率下的DSC曲线,计算出在空气气氛下动态合成LiMn2O4过程中的动力学参数,据此提出一个优化的LiMn2O4固相合成工艺,采用固相分段焙烧法制备LiMn2O4正极材料,第一段和第二段的温度分别设在600和... 运用动态多重扫描速率法,根据四条不同升温速率下的DSC曲线,计算出在空气气氛下动态合成LiMn2O4过程中的动力学参数,据此提出一个优化的LiMn2O4固相合成工艺,采用固相分段焙烧法制备LiMn2O4正极材料,第一段和第二段的温度分别设在600和830℃.用XRD对合成的粉体材料进行了相结构分析;用恒电流充放电仪对LiMn2O4的电化学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合成样品具有良好的尖晶石相结构,在充放电循环时初始放电容量达122mAh/g,同时具备良好的容量保持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极材料 锰酸锂 合成动力学 固相反应 锂离子电池 合成工艺 固相分段焙烧法
下载PDF
燃烧合成TiAl_3化学反应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9
15
作者 张俊善 汪涛 +1 位作者 祝美丽 刘瑞岩 《金属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1027-1030,共4页
用Friedman法研究了非等温DSC条件下燃烧合成反应Ti+3Al→TiAl3的复杂反应动力学.该合成反应并非单步合成反应,而是有中间相TiAl出现的多步反应.它包含三个子过程,其激活能分别为109,175和89kJ/mol.控制反应速度的这三个过程分别对应反... 用Friedman法研究了非等温DSC条件下燃烧合成反应Ti+3Al→TiAl3的复杂反应动力学.该合成反应并非单步合成反应,而是有中间相TiAl出现的多步反应.它包含三个子过程,其激活能分别为109,175和89kJ/mol.控制反应速度的这三个过程分别对应反应初期的Ti(固)和Al(液)间的直接反应、中期的Ti-Al扩散偶中Al通过TiAl3层的扩散以及反应后期的TiAl-Al扩散偶中Al通过TiAl3层的扩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烧合成 TIAL3 DSC 反应动力学
下载PDF
绿色合成纳米铁同时去除水体中的Pb(Ⅱ)和Cd(Ⅱ) 被引量:14
16
作者 曾慎亮 翁秀兰 +2 位作者 童玉贵 林伟 陈祖亮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3538-3544,共7页
植物提取液绿色合成纳米铁是用于环境修复最有潜力的技术之一.本文利用苦丁茶提取液绿色合成纳米铁(Fe NPs),考察了Fe NPs去除Pb(Ⅱ)和Cd(Ⅱ)的性能,同时,比较了不同温度对Fe NPs去除Pb(Ⅱ)和Cd(Ⅱ)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 H=3.5、温度303 ... 植物提取液绿色合成纳米铁是用于环境修复最有潜力的技术之一.本文利用苦丁茶提取液绿色合成纳米铁(Fe NPs),考察了Fe NPs去除Pb(Ⅱ)和Cd(Ⅱ)的性能,同时,比较了不同温度对Fe NPs去除Pb(Ⅱ)和Cd(Ⅱ)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 H=3.5、温度303 K、Fe NPs投加量为2.0 g·L-1的条件下,反应60 min后,Pb(Ⅱ)和Cd(Ⅱ)复合溶液中Pb(Ⅱ)的去除率为91.0%,Cd(Ⅱ)的去除率达31.4%,而单独的Pb(Ⅱ)和Cd(Ⅱ)溶液中,Pb(Ⅱ)的去除率高达93.8%,Cd(Ⅱ)的去除率高达41.7%.根据Fe NPs对Pb(Ⅱ)和Cd(Ⅱ)反应前后的表征结果和Pb(Ⅱ)和Cd(Ⅱ)去除动力学的研究结果表明,Pb(Ⅱ)的去除反应遵循伪一级动力学,而Cd(Ⅱ)的去除遵循伪二级动力学,去除机理可能是Fe NPs对Pb(Ⅱ)起到还原、吸附作用,而对混合液中的Cd(Ⅱ)起到吸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合成 纳米铁 同时去除 苦丁茶 动力学
原文传递
Modified activated carbon with interconnected fibrils of iron-oxyhydroxides using Mn^(2+) as morphology regulator, for a superior arsenic removal from water 被引量:12
17
作者 Cesar Nieto-Delgado Joel Gutiérrez-Martínez J.Rene Rangel-Méndez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2期403-414,共12页
The arsenic removal efficiency of iron-modified activated carbons depends greatly on the number of available iron oxide surface sites, which are given by the surface area of the anchored particles. In this sense, aimi... The arsenic removal efficiency of iron-modified activated carbons depends greatly on the number of available iron oxide surface sites, which are given by the surface area of the anchored particles. In this sense, aiming the generation of an adsorbent with superior arsenic adsorption capacity, we developed a protocol to anchor interconnected fibrils of iron oxyhydroxides, using Mn^(2+) as a morphology regulator. The protocol was based on a microwave-assisted hydrothermal method, using bituminous based activated carbon and both Fe^(2+) and Mn^(2+) ions in the hydrolysis solution. The elemental analysis of modified carbons revealed that Mn does not anchor to the carbon. However, when Mn is included in the hydrolysis solution, the iron content in the activated carbon increased up to 3.5 wt%,without considerable decreasing the adsorbent surface area. Under specific hydrothermal conditions, the Mn^(2+) promoted the formation of iron oxide nanoparticles shaped as interconnected fibrils. This material showed a superior arsenic adsorption capacity in comparison to similar iron modified activated carbons(5 mg As/g carbon, at 2 mg As/L),attributed to the increase in quantity and availability of active sites located on the novel interconnected fibrils of iron oxyhydroxides nanostructu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ron OXIDE NANOSTRUCTURES HYDROTHERMAL synthesis Microwave Adsorption capacity kinetics
原文传递
甲缩醛合成反应及其动力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8
作者 魏焕梅 李臻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72-284,共13页
针对甲缩醛的合成方法,一方面以催化剂类型为主线,对醇醛缩合法、甲醇直接氧化法、二甲醚氧化法等进行了综述,并指出目前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如原料转化率低、产物纯度不高、催化剂稳定性差、工艺复杂等,进而指明甲缩醛合成应向着简化工... 针对甲缩醛的合成方法,一方面以催化剂类型为主线,对醇醛缩合法、甲醇直接氧化法、二甲醚氧化法等进行了综述,并指出目前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如原料转化率低、产物纯度不高、催化剂稳定性差、工艺复杂等,进而指明甲缩醛合成应向着简化工艺、采用环保型催化剂、提高转化率和产品纯度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综述了国内外在甲缩醛合成反应动力学研究方向的进展情况,指出甲缩醛合成反应动力学的研究从模型的建立到装置的选择上都越来越接近工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对于工业化生产更具参考价值。甲缩醛合成动力学研究正在向着更加趋近于工业化生产的方向发展,可以为甲缩醛生产工艺和装置的建立提供更加有效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缩醛 催化剂 合成 醇醛缩合 动力学
下载PDF
8MPa下C307催化剂上甲醇合成反应的本征动力学 被引量:11
19
作者 马宏方 刘殿华 +1 位作者 应卫勇 房鼎业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6-9,28,共5页
在等温积分反应器中研究了操作条件对甲醇合成反应的影响以及C307催化剂上甲醇合成反应的本征动力学。实验采用粒度为0.154~0.198mm的细颗粒催化剂。实验压力为8MPa,空速5500~11000h^-1,反应温度200~260℃。实验结果表明:总碳... 在等温积分反应器中研究了操作条件对甲醇合成反应的影响以及C307催化剂上甲醇合成反应的本征动力学。实验采用粒度为0.154~0.198mm的细颗粒催化剂。实验压力为8MPa,空速5500~11000h^-1,反应温度200~260℃。实验结果表明:总碳转化率在实验温度范围内随温度的升高先增加后降低,245℃左右达到最大值,随压力的升高而增加。选取以各组分逸度表示的CO、CO2加氢合成甲醇的Langmuir-Hinshelwood双速率本征动力学模型,用全局通用算法结合马夸特算法确定动力学模型参数。残差分析和统计检验表明,动力学模型是适宜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醇合成 C307催化剂 本征动力学
下载PDF
绿色合成纳米零价铁镍去除地下水中硝酸盐的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2
20
作者 赵云 祝方 任文涛 《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71-76,共6页
采用绿茶提取液作为还原剂合成纳米零价铁镍双金属(GT-nZVI/Ni),用于去除地下水中的硝酸盐。通过SEM、XRD和FT-IR对GT-nZVI/Ni去除硝酸盐反应前后的形貌结构进行表征和分析。分别从硝酸盐初始浓度、溶液初始pH值及反应温度等不同外界条... 采用绿茶提取液作为还原剂合成纳米零价铁镍双金属(GT-nZVI/Ni),用于去除地下水中的硝酸盐。通过SEM、XRD和FT-IR对GT-nZVI/Ni去除硝酸盐反应前后的形貌结构进行表征和分析。分别从硝酸盐初始浓度、溶液初始pH值及反应温度等不同外界条件下研究GT-nZVI/Ni对硝酸盐的去除效果。表征结果表明:通过绿茶提取液成功合成了分散稳定的球形双金属纳米颗粒。批量实验结果表明:反应在75 min时基本达到稳定,降低溶液初始pH值和升温均有利于硝酸盐的去除;当硝酸盐氮初始浓度为20 mg/L,反应初始pH为5,温度为30℃时,硝酸盐的去除率达到最佳(83.2%)。动力学研究表明:在最佳条件下GT-nZVI/Ni对硝酸盐的去除过程符合伪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以吸附为主并伴随着还原反应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合成 纳米铁镍 硝酸盐 地下水 动力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