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白三叶类黄酮合成基因TrCHI的克隆及转录分析
1
作者 张婷婷 刘洋 +1 位作者 张鹤山 许本波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2547-2555,共9页
为研究白三叶类黄酮合成途径的关键基因TrCHI在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花色形成中的作用,以白三叶野生型和红花突变体为材料,通过同源克隆得到TrCHI基因并进行转录分析和CHI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白三叶野生型TrCHI基因开放阅读框长66... 为研究白三叶类黄酮合成途径的关键基因TrCHI在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花色形成中的作用,以白三叶野生型和红花突变体为材料,通过同源克隆得到TrCHI基因并进行转录分析和CHI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白三叶野生型TrCHI基因开放阅读框长660 bp,编码219个氨基酸,其红花突变体TrCHI开放阅读框长度为669 bp,编码222个氨基酸。7处氨基酸突变包括:第13号位的谷氨酸突变成天冬氨酸,第75号位的谷氨酸突变成谷氨酰胺,第154号位的丝氨酸突变成苏氨酸,第218号位的赖氨酸突变成精氨酸,并在末尾增加了甘氨酸、蛋氨酸和赖氨酸。进化分析发现,CHI基因进化具有物种保守性,Tr CHI属于Ⅱ型CHI。花瓣、根和叶柄中,红花突变体TrCHI转录水平显著高于野生型;但在茎、叶和花梗中,红花突变体TrCHI基因转录水平低于野生型。突变体花瓣中CHI酶活性极显著高于野生型(P<0.001)。推测白三叶突变体的红花表型与TrCHI基因突变并对白三叶中的类黄酮化合物的合成调控有关。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TrCHI在白三叶上的潜在功能提供了一定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克隆 同义突变 错义突变 开放阅读框 进化分析 转录水平 CHI酶活性分析
下载PDF
我国不同基因型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流行毒株gE基因序列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江龙凤 甘霖 +5 位作者 李珊山 冯艳艳 姜薇 段亚平 陈敬贤 王明丽 《病毒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12-118,共7页
为进一步了解我国不同地区流行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病毒株的基因型分布和分析代表性病毒株gE基因序列。于2010年12月至2011年6月期间,收集来自北京市、长春市、拉萨市和乌鲁木齐市4个地区水痘和带状疱疹患者的疱疹液拭子和皮肤痂... 为进一步了解我国不同地区流行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病毒株的基因型分布和分析代表性病毒株gE基因序列。于2010年12月至2011年6月期间,收集来自北京市、长春市、拉萨市和乌鲁木齐市4个地区水痘和带状疱疹患者的疱疹液拭子和皮肤痂片,共计18份。用单个核苷酸多态性(SNP)谱的方法确定病毒株的基因型。然后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扩增gE基因的全长片段,并进行测序分析。SNP分析显示18个病毒株的基因型共为4种,其中有7株属于clade2遗传支,1株属于clade3遗传支,4株为clade5遗传支。另有6株病毒兼有不同遗传支的特征,按照目前国际通用的分型方法不能归属于任何明确的遗传支。对不同病毒株gE基因序列分析,除了发现3个国外已有报道的1个同义突变(T660C)和2个反义突变(C119T、C1606A),还发现了3个新的反义突变(C56T、C1109T和C917A)和4个同义突变(C54T、T1075C、T816C和G279A)。首次在我国新疆自治区发现了clade5遗传支的VZV,在长春市还发现了目前尚未能分型的6株病毒。对部分病毒株gE基因序列分析,在gE的e1和c1抗原表位的编码区内中检出1个新型反义突变(C917A),需要进一步研究该突变对该病毒免疫原性和致病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基因型 gE糖蛋白 单个核苷酸多态性 同义突变 反义突变
原文传递
PROS1基因新同义突变致以脑梗死起病的遗传性蛋白S缺陷症家系调查
3
作者 赵瑾莹 潘蓉蓉 +4 位作者 金慧慧 刘春梅 黄婷 张颖冬 田有勇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184-187,共4页
目的调查一个以急性脑梗死起病的遗传性蛋白S缺陷症家系的临床特征,分析其PROS1基因的突变特点。方法收集先证者及其直系亲属的临床资料,采集血标本,检测蛋白S活性水平并对PROS1基因进行测序。结果该家系直系亲属三代8人,其中3名确诊为... 目的调查一个以急性脑梗死起病的遗传性蛋白S缺陷症家系的临床特征,分析其PROS1基因的突变特点。方法收集先证者及其直系亲属的临床资料,采集血标本,检测蛋白S活性水平并对PROS1基因进行测序。结果该家系直系亲属三代8人,其中3名确诊为遗传性蛋白S缺陷症,先证者及其兄均表现为急性脑梗死,余家系成员尚未发生血栓事件。检测蛋白S活性:先证者、先证者之兄、先证者母亲分别为16.8%、38.0%、31.8%,父亲正常。基因分析发现先证者、先证者之兄、先证者母亲PROS1基因第11外显子均存在c.1323G>A杂合变异,父亲为野生型。结论本家系为一个新发现的由PROS1基因c.1323G>A同义突变引起的遗传性蛋白S缺陷症家系;此突变可能导致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缺血性脑卒中 PROS1基因 同义突变 遗传性蛋白S缺陷症
下载PDF
同义密码子的频率分布
4
作者 罗辽复 《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89年第1期71-76,共6页
本文提出了关于同义密码子非无规分布的一个机制,从主方程出发,如果只考虑同义突变由图论方法证明了密码子的均匀分布,但是如果考虑了不同氮基酸间的突变,便可导出同义密码子的非无规分布。后者反映了选择约束对密码子分布的影响。
关键词 密码子 同义突变 氨基酸 主方程
下载PDF
汉族、维吾尔族献血人群CD61基因外显子10序列分析
5
作者 乔郑磊 陆萍 +4 位作者 叶璐夷 库热西江.托呼提 李睿书 凌冰 朱自严 《中国输血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64-266,共3页
目的了解CD61基因外显子10的突变及其在中国汉族、维吾尔族(简称维族)人群中的分布情况。方法对随机采集的149(人)份汉族和96(人)份维族献血者的血液标本,在扩增CD61基因外显子10后直接测序,分析外显子10编码区基因序列。结果在汉族和... 目的了解CD61基因外显子10的突变及其在中国汉族、维吾尔族(简称维族)人群中的分布情况。方法对随机采集的149(人)份汉族和96(人)份维族献血者的血液标本,在扩增CD61基因外显子10后直接测序,分析外显子10编码区基因序列。结果在汉族和维族人群中均发现在CD61基因外显子10的1533、1545位分别存在较高频率的A>G、G>A突变。在汉族人群中还存在1529位C>T。3个突变点均为同义突变,且1533和1545位的突变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汉族人中1533A1545G表型频率为48.32%(72/149),1533G1545A表型频率为12.75%(19/149),1533A+G/1545G+A表型频率为38.93%(58/149),C1529T突变约占0.67%(1/149),维族中1533A1545G表型频率为53.12%(51/96),1533G1545A表型频率为5.22%(5/96),1533A+G/1545G+A表型频率为41.66%(40/96),无C1529T。结论中国汉族和维族人群的CD61基因外显子10存在3个SNP,且在汉族和维族人群分布频率差异甚小,这显示2个民族之间血缘上的关系比较亲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61基因 同义突变 人群分布 基因分型 汉族 维吾尔族
下载PDF
Surveillance of chikungunya virus in Andhra Pradesh,Southern India
6
作者 CVM Naresh Kumar P Sangamithra +1 位作者 M Rajasekhar DVR Saigopal 《Asian Pacific Journal of Tropical Medicine》 SCIE CAS 2010年第11期860-865,共6页
Objective:The study involved survey and screening of areas suspected of chikungunya virus (CHIKV) infection,characterizing the causative agent and identifying the circulating CHIKV genotype.Methods:Acute phase samples... Objective:The study involved survey and screening of areas suspected of chikungunya virus (CHIKV) infection,characterizing the causative agent and identifying the circulating CHIKV genotype.Methods:Acute phase samples were screened by the use of RTPCR using primer set DVRChk-F/DVRChk-R whereas convalescent samples were tested by CHIKV IgM strips. Results:Two hundred and seventy five acute phase samples were screened by RT-PCR.of which 149(54.18%) showed positivity for CHIKV.Later on 192 convalescent phase samples were tested for CHIKV specific antibodies in which 125(65.10%) samples were found to be positive.Four CHIKV strains were selected and subjected to cloning followed by nucleotide sequencing and were submitted to the Genbank DMA database with the Accession numbers(GQ119362,GQ119363, GQl 19364,and FJ225403).The Sequence analysis of "CHIK-Kadapa" strain(GQ119362) with other CHIKV isolates suggested that the present CHIKV strain has(99.23±0.52)%and 100%identity with Central East South African isolates(CESA) at nucleotide and amino acid levels respectively.Two unique non synonymous mutations S168L and D183V were depicted in El gene of the selected strains of the present study.Conclusions:The 14 months survey revealed the circulation of CHIKV in 2008-2009 in Andhra Pradesh and the causative agent is identified to be of Central East South African(CESA) origin.The importance of the non synonymous mutations(S168L and D183V) and their role in the mobility and strength of the El-El and E1-E2 interactions needs further investigations.The study also urges the need for intensifying the epidemiological and entomological surveillance to combat any such CHIKV outbreak in the near fu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KUNGUNYA VIRUS E1 gene RT-PCR Non synonymous mutations SCREENING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