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对燕山辽西地区构造格局的认识和讨论 被引量:4
1
作者 林晓辉 秦正永 《化工矿产地质》 CAS 2003年第1期5-12,共8页
燕山辽西地区的盖层可分两个构造层,由燕辽复向斜和秦皇岛背形相互叠加,并相应发育两期推覆构造。复向斜范围包括内蒙地轴和燕山沉降带,是由长条形的三个背斜和二个向斜相间,及配套的EW向纵断裂、SN向横断裂和NE向、NW向的共轭断裂组成... 燕山辽西地区的盖层可分两个构造层,由燕辽复向斜和秦皇岛背形相互叠加,并相应发育两期推覆构造。复向斜范围包括内蒙地轴和燕山沉降带,是由长条形的三个背斜和二个向斜相间,及配套的EW向纵断裂、SN向横断裂和NE向、NW向的共轭断裂组成。著名的尚义-宽城-凌源-朝阳-北票断裂是复向斜及其次级背斜的轴部纵断裂,以南大岭组、窑坡组和北票组作为其裂隙充填物。燕山EW向断裂南北对冲现象是复向斜纵断裂放射状排列并向核部推覆的反映。复向斜的形成机制完全符合纵弯褶皱作用下岩石的变形原理,是西伯利亚板块和华北板块碰撞的结果;秦皇岛背形的形成是后期太平洋板块俯冲在欧亚板块之下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 燕辽复向斜 秦皇岛背形 横断裂 纵断裂 共扼断裂 裂隙充填物
下载PDF
鄂西利川复向斜南部石炭系——三叠系储层与评价 被引量:8
2
作者 陈宗清 《海洋石油》 CAS 2002年第4期24-31,共8页
利川复向斜正处渝鄂边区 ,其南部石炭系———三叠系储层不仅有川渝气区的主要储层石炭系存在 ,并于齐岳山二叠系长兴组发现了具有较厚和较好储集条件的礁帽白云岩。且石炭系黄龙组的主要储层福成寨段、二叠系的茅口组灰岩和三叠系大冶... 利川复向斜正处渝鄂边区 ,其南部石炭系———三叠系储层不仅有川渝气区的主要储层石炭系存在 ,并于齐岳山二叠系长兴组发现了具有较厚和较好储集条件的礁帽白云岩。且石炭系黄龙组的主要储层福成寨段、二叠系的茅口组灰岩和三叠系大冶组大三段的鲕粒灰岩储集条件均有由东向西变好的趋势。因此该复向斜西翼 ,以及齐岳山背斜带东、西两侧都是寻找上述储层气藏的良好所在 ,地腹若有圈闭存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北利川 复向斜 石炭系 二叠系 三叠系 储层 评价
下载PDF
白山市板石沟铁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被引量:7
3
作者 路恩兰 高明珠 +1 位作者 高艳 孙月 《吉林地质》 2012年第2期45-49,共5页
板石沟铁矿赋存于晚太古宙表壳岩系中段角闪质岩石中,其原岩应属中基性火山喷出岩。矿体受北东东向复式向斜构造控制,两翼形成南北两条含矿带,并被同一磁异常所套合。各矿组深部具备连续性赋矿因素,预测各矿组之间存在着隐伏矿体。
关键词 板石沟铁矿 表壳岩 复式向斜 南北成矿带 矿组之间 隐伏矿体
下载PDF
Division and formation mechanism of coalbed methane reservoir in Huainan Coalfield,Anhui Province,China 被引量:2
4
作者 Xinmin Zhang Jianwu Li +1 位作者 Baoshan Han Mintao Do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5年第S1期7-17,共11页
The coalbed methane (CBM) reservoir is the basic geological unit of CBM storing and CBM resource developing. The forming conditions of the CBM reservoir include coal thickness, coal rank, seam buried depth, caprock, a... The coalbed methane (CBM) reservoir is the basic geological unit of CBM storing and CBM resource developing. The forming conditions of the CBM reservoir include coal thickness, coal rank, seam buried depth, caprock, and geological structure. The division of a CBM reservoir in the Huainan coalfield is mainly based on the geological structure form and seam buried depth. According to the Fufeng nappe and the secondary structures of Huainan syn-clinorium, seven CBM reservoirs are divided in the Huainan Coalfield, such as Caijiagang, and 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CBM forming is analyzed. The structural position where the CBM reservoir is located has the important controlling role on the features of CBM reservoi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albed methane (CBM) reservoir dividing Huainan Coalfield NAPPE synclinorium formation mechanism of CBM reservoir.
原文传递
冀北辽西地区构造形迹的新认识 被引量:3
5
作者 林晓辉 秦正永 《地质找矿论丛》 CAS CSCD 2003年第2期78-83,共6页
 冀北辽西地区的盖层可分两个构造层,由燕辽复向斜和秦皇岛背形相互叠加,并相应发育两期推覆构造。复向斜范围包括内蒙古地轴和燕辽沉降带,是由长条形的3个背斜和2个向斜相间,及配套的EW向纵断裂、SN向横断裂和NE向、NW向的共轭断裂组...  冀北辽西地区的盖层可分两个构造层,由燕辽复向斜和秦皇岛背形相互叠加,并相应发育两期推覆构造。复向斜范围包括内蒙古地轴和燕辽沉降带,是由长条形的3个背斜和2个向斜相间,及配套的EW向纵断裂、SN向横断裂和NE向、NW向的共轭断裂组成。著名的尚义—宽城—凌源—朝阳—北票断裂是复向斜及其次级背斜的轴部纵断裂,以南大岭组、窑坡组和北票组作为其裂隙充填物。燕山EW向断裂南北对冲现象是复向斜纵断裂放射状排列并向核部推覆的反映。秦皇岛背形以秦皇岛—凌源断裂为轴面,由复向斜的轴面褶皱而成,背形转折端在秦皇岛,呈相对上翘。本区NE向、NNE向断裂的叠加在区域上有不同的表现:冀北段NE向、NNE向褶皱叠加的结果使燕山段复向斜成为短轴褶皱样式,平面图呈NW向排列,符合Ramsay第一类褶皱干涉样式的第二种类型。复向斜的形成机制完全符合纵弯褶皱作用下岩石的变形原理,是西伯利亚板块和华北板块碰撞的结果;秦皇岛背形的形成是后期太平洋板块俯冲在欧亚板块之下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辽复向斜 秦皇岛背形 轴部纵断裂 裂隙充填物 凌源一秦皇岛断裂 纵弯褶皱作用 冀北辽西地区
下载PDF
油、气、水层综合识别的概率法及其应用 被引量:2
6
作者 施尚明 孙小洁 韩殿杰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3-15,共3页
针对探井油、气、水层识别中的诸多不确定性因素,提出了综合识别的概率法。即用概率论中的贝叶斯(BAYES)公式计算出各参数条件下不同产层类型的概率值,根据专家经验赋予不同参数以不同的权值,进而取得探区的油、气、水层综合... 针对探井油、气、水层识别中的诸多不确定性因素,提出了综合识别的概率法。即用概率论中的贝叶斯(BAYES)公式计算出各参数条件下不同产层类型的概率值,根据专家经验赋予不同参数以不同的权值,进而取得探区的油、气、水层综合识别的概率模型。编制成计算机程序后,在松辽盆地西部葡西、新站地区实际应用,综合识别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水层 综合识别 概率法 录井参数 探井
下载PDF
湖南省攸县黄兰矿区煤炭整装勘查区的实践与体会 被引量:2
7
作者 何红生 肖金成 朱文卿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64-168,172,共6页
攸县黄兰矿区煤炭整装勘查区由黄丰桥、兰村赋煤复向斜组成,沉积相主体为三角洲相,具有沉积厚度大、岩性变化大,煤层层数多,构造变形强等地质特点。项目共有3个子项目,项目实施充分显示了"公益先行,商业跟进,整装勘查,快速突破,尽... 攸县黄兰矿区煤炭整装勘查区由黄丰桥、兰村赋煤复向斜组成,沉积相主体为三角洲相,具有沉积厚度大、岩性变化大,煤层层数多,构造变形强等地质特点。项目共有3个子项目,项目实施充分显示了"公益先行,商业跟进,整装勘查,快速突破,尽快开发"的地质找矿新机制,充分显示了找煤理论体系的建立,勘查技术的应用,综合研究的提高,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周密的政府协调是本项目实施成功的技术保障。该项目一举解决了几十年来制约区内找矿突破的煤、岩层对比问题,在中深部找矿上取得了较大突破,探获资源储量达3.43亿t,为湖南省近几十年来煤炭勘查最大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式向斜 三角洲成煤 煤、岩层对比 实践 体会 整装勘查 黄兰矿区
下载PDF
Tectonic property and deformation history of Sangzhi-Shimen synclinorium corridor profile in western margin region of Hunan-Hubei Province
8
作者 郭建华 王明艳 +3 位作者 朱美衡 刘学锋 张或丹 刘辰生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4年第1期80-88,共9页
The Sangzhi-Shimen synclinorium, which is in the western margin region of the Hunan-Hubei Province and as the southeast part of the middle Yangtze platform, is a second-level tectonics unit in the south of this region... The Sangzhi-Shimen synclinorium, which is in the western margin region of the Hunan-Hubei Province and as the southeast part of the middle Yangtze platform, is a second-level tectonics unit in the south of this region. Along the profile, it can be divided into 5 third-level structure belts. By the comprehensive interpretation of seismic data and magnetotelluric (MT) sounding data, it is found that the surface structure is not in accordance with that of the underground, and this un-coordination can be conducted by many decollement surfaces between the layers. There are three periods of deformation in its geo-history in this region: before the early (Yanshan) stage, during the early Yanshan stage and after the early Yanshan stage, while the main deformation period is during the early (Yanshan) stage. And the mechanism of deformation is the thrust faults in basement, which are controlled by many decollements, in addition to the decollement of the cap-roc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ngzhi-Shimen synclinorium tectonic property structure decollement surface deformation (mechanism)
下载PDF
中扬子地区当阳复向斜中生代以来的构造抬升和热史重建 被引量:26
9
作者 李天义 何生 +4 位作者 何治亮 沃玉进 周雁 王芙蓉 杨兴业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13-224,共12页
综合运用锆石及磷灰石裂变径迹、镜质体反射率资料以及盆地模拟技术对中扬子地区当阳复向斜中生代以来的构造抬升和古地温演化进行了研究和重建。砂岩样品的锆石和磷灰石裂变径迹表观年龄分别为107~126 Ma和9.8~54 Ma,分别反映早白垩... 综合运用锆石及磷灰石裂变径迹、镜质体反射率资料以及盆地模拟技术对中扬子地区当阳复向斜中生代以来的构造抬升和古地温演化进行了研究和重建。砂岩样品的锆石和磷灰石裂变径迹表观年龄分别为107~126 Ma和9.8~54 Ma,分别反映早白垩世燕山期、始新世至中新世喜马拉雅期的两次重要构造抬升及剥蚀冷却事件。侏罗系与白垩系、古近系与新近系之间的不整合面上、下镜质体反射率错开现象以及现今地表镜质体反射率异常偏高,也证实了两次抬升剥蚀冷却事件的存在。研究表明,区内当深3井和建阳1井的上三叠统-下侏罗统在早白垩世早期(约137 Ma)达到最大古地温190~210℃,造成锆石裂变径迹退火,至早白垩世末-晚白垩世初(约97 Ma)剥蚀冷却至近地表20~40℃;晚白垩世至古近纪沉积使该套地层又一次埋深增温至140~165℃,造成磷灰石裂变径迹完全退火;喜马拉雅期再次构造抬升及剥蚀冷却至现今70~90℃。研究区古近系经历的最高古地温为100~120℃和现今40~50℃。研究区中生代古热流相对稳定,热流值相对较低为53.5 mW/m2;晚白垩世古热流逐渐增大,古近纪达到最高59 mW/m2;其古地温梯度分别为中生代36.3~43.0℃/km和新生代30.2~37.8℃/km,现今降低至28.9℃/km。早白垩世和始新世至中新世的最大剥蚀厚度分别约为4 800 m和2 400 m,由此可认为,当阳复向斜应该存在较大厚度的侏罗系,最大厚度可能达5 000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灰石和锆石裂变径迹 镜质体反射率 构造抬升 热史重建 当阳复向斜 中扬子地区
下载PDF
江汉盆地当阳复向斜当深3井热史恢复及其油气勘探意义 被引量:22
10
作者 郭彤楼 李国雄 曾庆立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70-578,共9页
江汉盆地当阳复向斜当深3井实测地温剖面和样品热导率测试结果表明:其现今地温梯度为20~24℃/km,热流值为56mW/m2,体现了盆地发育于扬子稳定陆块的大地构造属性。基于7个磷灰石裂变径迹样品和大量镜质体反射率古温标数据进行的热史恢... 江汉盆地当阳复向斜当深3井实测地温剖面和样品热导率测试结果表明:其现今地温梯度为20~24℃/km,热流值为56mW/m2,体现了盆地发育于扬子稳定陆块的大地构造属性。基于7个磷灰石裂变径迹样品和大量镜质体反射率古温标数据进行的热史恢复表明,盆地构造—热演化经历了前印支期的低热流(50~60mW/m2)和小剥蚀量(50~200m),印支期的高热流(约80mW/m2)及燕山期与喜马拉雅期的低热流(50~60mW/m2)与大剥蚀量(1100~2400m)的不同演化阶段,反映了盆地和区域构造演化过程的阶段性。受沉积剥蚀及盆地构造—热演化的控制,生油岩系的生烃阶段与过程具有多期次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流值 热历史 烃源岩热演化 当阳复向斜 江汉盆地
下载PDF
阿勒泰复向斜的成矿环境及其矿产 被引量:15
11
作者 李思强 马忠美 郭旭吉 《矿产与地质》 2006年第2期116-121,共6页
在阿勒泰复向斜内,分布有众多矿产,是阿尔泰山南缘重要的铜、铅、锌及多金属成矿区之一。文章详细介绍了这些重要矿床即铁木尔特铜-锌矿床、大东沟铅-锌矿床、乌拉斯沟铜-铅-锌矿床、阿巴宫铁矿床、红墩铅-锌矿床的地质特征,并从现代成... 在阿勒泰复向斜内,分布有众多矿产,是阿尔泰山南缘重要的铜、铅、锌及多金属成矿区之一。文章详细介绍了这些重要矿床即铁木尔特铜-锌矿床、大东沟铅-锌矿床、乌拉斯沟铜-铅-锌矿床、阿巴宫铁矿床、红墩铅-锌矿床的地质特征,并从现代成矿理论角度全面分析了这些矿床形成的区域成矿环境及其找矿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铅-锌-多金属矿床 成矿环境 地质特征 火山沉积岩 泥盆系 阿勒泰复向斜 阿尔泰南缘
下载PDF
修水碳硅泥岩型铀矿特征及资源潜力分析 被引量:9
12
作者 胡茂梅 杨松 +3 位作者 邵飞 刘守坚 梁发辉 邓军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2年第2期129-135,共7页
修水碳硅泥岩型铀矿主要有保峰源、董坑、大椿、白土、洞下矿床,矿床集中分布于修水复向斜中,构成修水矿化集中区,该矿化集中区位于修水—宁国—开化碳硅泥岩成矿带西端,是我国重要的碳硅泥岩型铀矿主产地,具有优越的区域铀成矿地质条... 修水碳硅泥岩型铀矿主要有保峰源、董坑、大椿、白土、洞下矿床,矿床集中分布于修水复向斜中,构成修水矿化集中区,该矿化集中区位于修水—宁国—开化碳硅泥岩成矿带西端,是我国重要的碳硅泥岩型铀矿主产地,具有优越的区域铀成矿地质条件。通过铀矿调查评价工作,分析厘定了研究区岩性岩相、构造、岩相古地理、铀源等条件,明确了灯影组、王音铺组碳硅泥岩建造为研究区主要铀源层、赋矿层,新发现了观音堂组中的工业铀矿体。以铀成矿地质条件、铀矿化特征分析为重点,预测铀资源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硅泥岩型铀矿 修水复向斜 矿化集中区 资源潜力
下载PDF
中扬子地区当阳复向斜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储层特征 被引量:8
13
作者 范家维 陈孔全 +5 位作者 沈均均 朱薇 唐协华 李君军 王鹏万 张放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69-78,共10页
以当阳复向斜内典型井钻井资料为基础,通过双束扫描电镜、矿物含量分析、有机地球化学分析和低温低压氮气吸附测定等方法,对富有机质页岩岩石学特征、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储集空间类型及特征和含气性特征等进行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以当阳复向斜内典型井钻井资料为基础,通过双束扫描电镜、矿物含量分析、有机地球化学分析和低温低压氮气吸附测定等方法,对富有机质页岩岩石学特征、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储集空间类型及特征和含气性特征等进行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五峰组-龙一1亚段页岩储层在纵向上差异较大,优质页岩储层发育在龙一/小层-龙一2/1小层,其有机质丰度高(2.45%~6.98%)、有机质类型好(Ⅱ1-Ⅱ2型)、热演化程度较高、脆性矿物含量高(34%~85.5%)、黏土矿物含量低(9%~40.3%)、总含气量高(1.76~4.30^/t),有机孔非常发育;进入龙一/小层后,受到加里东运动构造活动加剧的影响,陆源输入量增大,储层品质开始变差。②在横向上,当阳复向斜内由东南向西北方向,五峰组-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越来越发育,储层品质越来越好。③研究区龙一1/1小层-龙一2/1小层页岩储层具有“最甜”和“最脆”的特征,但考虑到水平段钻进过程中需要对井轨迹进行实时监控与调整,应选择龙一11小层内GR峰的上下半幅点之间作为水平井的最佳水平箱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储层 孔隙结构 含气性 水平箱体 五峰组-龙马溪组 当阳复向斜 中扬子地区
下载PDF
湖北当阳复向斜北部页岩气地质评价与有利区优选 被引量:8
14
作者 邹辰 周松源 +3 位作者 梅珏 邵萌珠 秦颦 余鑫培 《海相油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2-28,共7页
以露头、钻井、地震等资料为基础,对湖北当阳复向斜北部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成藏条件和勘探潜力展开评价。研究表明,当阳复向斜五峰组—龙马溪组具备良好的页岩气成藏地质条件:五峰组—龙马溪组沉积期以深水陆棚沉... 以露头、钻井、地震等资料为基础,对湖北当阳复向斜北部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成藏条件和勘探潜力展开评价。研究表明,当阳复向斜五峰组—龙马溪组具备良好的页岩气成藏地质条件:五峰组—龙马溪组沉积期以深水陆棚沉积环境为主,页岩广泛发育,优质页岩层厚度约50 m;有机质类型为Ⅱ_2型,有机碳含量一般大于2%,有机质成熟度R_o在3.0%左右,已进入过成熟阶段;页岩中的矿物以石英和黏土为主,有利于后期压裂改造和吸附气的大量富集;储层具有低孔特低渗特征;当阳复向斜构造简单,区域上盖层连续分布,保存条件较好。通过地质评价和资源量计算,当阳复向斜页岩气资源量较为丰富,优选巡检—溪前向斜带和龙坪—肖堰—栗溪背斜带为页岩气勘探有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阳复向斜 页岩气 五峰组 龙马溪组 资源评价 勘探远景
下载PDF
渝东石柱地区聚气系统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李爱国 汪福勇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20-22,共3页
在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中首次引入聚气系统的概念 ,认为渝东石柱古隆起—斜坡地质背景上发育的圈闭是天然气聚集的有利区 ,石柱古隆起为低势区 ,与高势区 (西侧的垫江、东北侧的万县凹陷和东侧的湘鄂西凹陷区 )构成了聚气系统 ,印支运动... 在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中首次引入聚气系统的概念 ,认为渝东石柱古隆起—斜坡地质背景上发育的圈闭是天然气聚集的有利区 ,石柱古隆起为低势区 ,与高势区 (西侧的垫江、东北侧的万县凹陷和东侧的湘鄂西凹陷区 )构成了聚气系统 ,印支运动期以来一次聚集成藏 ,喜马拉雅运动期褶断运动使天然气二次聚集成藏。石柱聚气系统垂向上可划分为 3个主要的聚气单元 ,S(志留系 )—P1q(下二叠统栖霞组 )聚气单元成藏条件相对最好 ,应作为主要勘探目标 ,主探石炭系黄龙组 ;P2 l(上二叠统龙潭组 )—T1d1+ 2 (下三叠统大冶组一段、二段 )聚气单元和S(志留系 )—T1j1(下三叠统嘉陵江组一段 )聚气单元的碳酸盐岩有效储集层分布规律复杂 ,应将二叠系长兴组和下三叠统大冶组三段作为兼探目标 ,以提高该区的勘探效益。图 2表 1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渝东石柱地区 聚气系统 平面分布
下载PDF
石柱复向斜及周缘小河坝组致密砂岩储层控制因素 被引量:7
16
作者 王勇 施泽进 +1 位作者 朱平 洪成云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44-248,共5页
选取了4个地区相同沉积微相(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中的样品,从砂岩粒度、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及(微)裂缝发育状况等方面分析了四川盆地东缘石柱复向斜及周缘志留系小河坝组致密砂岩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从砂岩粒度对储层的... 选取了4个地区相同沉积微相(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中的样品,从砂岩粒度、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及(微)裂缝发育状况等方面分析了四川盆地东缘石柱复向斜及周缘志留系小河坝组致密砂岩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从砂岩粒度对储层的影响来看,在沉积微相的尺度上,并不能完全界定沉积物先天条件的优劣性。强烈的压实和胶结作用及严重的非均质性是导致小河坝组储层致密的主要原因,而溶蚀和破裂作用则是该区优质储层形成的关键。尽管储层普遍致密,但在有利因素的叠加区可以形成较好的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柱复向斜 小河坝组 储层控制因素
下载PDF
川东南盆缘常压区页岩裂缝脉体特征及古压力演化 被引量:6
17
作者 曾宇 侯宇光 +6 位作者 胡东风 何生 刘若冰 董田 杨锐 李欣诚 叶云飞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819-1833,共15页
为了查明川东南盆缘常压页岩气区五峰组页岩裂缝脉体记录的古温度及古压力特征,揭示常压页岩气区储层压力降低的主要影响因素和页岩气散失机理.以松坎地区五峰组黑色碳质页岩裂缝脉体内的流体包裹体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显微镜光学观察... 为了查明川东南盆缘常压页岩气区五峰组页岩裂缝脉体记录的古温度及古压力特征,揭示常压页岩气区储层压力降低的主要影响因素和页岩气散失机理.以松坎地区五峰组黑色碳质页岩裂缝脉体内的流体包裹体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显微镜光学观察、阴极发光测试、包裹体测温和激光拉曼分析,结合埋藏-生烃-热史模拟,对裂缝脉体中的气-液两相盐水包裹体和高密度甲烷包裹体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表明:松坎地区五峰组裂缝中主要存在着两期脉体充填,M1裂缝脉体形成时间距今约103~86 Ma,脉体较宽、阴极发光颜色为橘红色,其内甲烷包裹体捕获压力为82.6~91.5 MPa,反映燕山中期盆缘地区页岩气藏处在超压状态;M2裂缝脉体生长于M1裂缝脉体两侧,形成时间距今约90~72 Ma,脉体较窄、阴极发光颜色为暗红色,其内甲烷包裹体捕获压力为43.6~47.3 MPa.综合分析认为,川东南盆缘松坎地区五峰组在燕山期经历了由超压至常压的转变.燕山期以来的抬升剥蚀与褶皱变形导致地层内大量页岩气沿着滑脱层发生侧向运移和散失,地层压力快速下降.燕山晚期时,盆内稳定构造区页岩气藏仍处于超压状态,而盆缘地区已降至常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裂缝脉体 流体包裹体 古温压恢复 松坎复向斜 油气地质
原文传递
安徽省淮北市矿山集高锶矿泉水水质特征与成因分析 被引量:6
18
作者 黄江华 施云龙 +2 位作者 敬海霞 葛旭 黎彪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16年第2期53-56,共4页
淮北市矿山集矿泉水主要赋存于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及裂隙中,为高锶饮用天然矿泉水,水质优良,其化学组份、感官、微生物指标、有害组份均符合国家标准要求,其Sr值达3.496mg/l,超过国标界限值10倍以上,且含有锌、锂、硒、铁、钡、镁、钾... 淮北市矿山集矿泉水主要赋存于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及裂隙中,为高锶饮用天然矿泉水,水质优良,其化学组份、感官、微生物指标、有害组份均符合国家标准要求,其Sr值达3.496mg/l,超过国标界限值10倍以上,且含有锌、锂、硒、铁、钡、镁、钾、钙等20多种有益于人体健康的微量元素,具有较好的医疗保健作用;资源丰富,具有较大的开发利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闸河复向斜 地下水类型 高锶天然矿泉水 成因
原文传递
鄂西渝东地区石柱复向斜海相层系烃源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付小东 秦建中 +2 位作者 滕格尔 王小芳 邱楠生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72-381,共10页
为研究石柱复向斜海相层系烃源条件,对该区钻井及露头样品进行了系统的有机地化分析。石柱复向斜海相层系发育多套烃源岩,各层位烃源岩TOC值差异大,其中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下部,茅口组四段、上二叠统龙潭组TOC含量最高;各层位烃源岩有机... 为研究石柱复向斜海相层系烃源条件,对该区钻井及露头样品进行了系统的有机地化分析。石柱复向斜海相层系发育多套烃源岩,各层位烃源岩TOC值差异大,其中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下部,茅口组四段、上二叠统龙潭组TOC含量最高;各层位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从Ⅰ型至Ⅲ型阶皆有,现今主要处于高成熟—过成熟晚期。石柱复向斜海相层系烃源条件优越,其中龙潭组、茅口组、韩家店组、龙马溪组为该区几套主力烃源层,而长兴组、栖霞组、凉山组、小河坝组、牛蹄塘组为次要烃源岩。龙潭组、龙马溪组高有机质丰度泥页岩除可为常规气藏提供充足烃源,同时自身也是页岩气的有利勘探层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条件 海相层系 石柱复向斜
原文传递
中扬子强烈叠加改造区断裂系统与成因机制:当阳复向斜断裂特征及其与页岩气保存的关系 被引量:6
20
作者 何勇 张东涛 +5 位作者 栗维民 张介辉 姚秋昌 张文萍 牛卫涛 梅珏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11,共11页
目前对于中扬子地区强烈叠加改造区当阳复向斜断裂系统的分布规律和成因机制认识不清,制约了该区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勘探开发的进程。为了厘清该区断裂系统的分布规律和成因机制,揭示不同成因断裂对页岩气保存条件... 目前对于中扬子地区强烈叠加改造区当阳复向斜断裂系统的分布规律和成因机制认识不清,制约了该区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勘探开发的进程。为了厘清该区断裂系统的分布规律和成因机制,揭示不同成因断裂对页岩气保存条件影响作用的差异,以该地区巡检斜坡区块的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应用前陆逆冲理论和里德尔剪切模式,系统解析了巡检斜坡区块断裂特征和形成机制,进而探讨了当阳复向斜断裂对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保存条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巡检斜坡区块断裂系统纵向上划分为深层、中层、浅层3套系统,平面上分为3个区块,其中主控断裂FA、FB断裂带处于走滑断层发育初期—早期阶段;②中燕山期北东东向挤压、南东向右旋压扭和晚燕山期近东西向左旋张扭应力场形成了区内逆冲构造体系、压扭构造体系、张扭构造体系等3个断裂体系;③燕山期以来强烈走滑变形改造对龙马溪组页岩气后期保存条件产生了严重的破坏作用,其中逆冲断层、R'面断层及FB断裂东段对页岩气保存条件的破坏相对较弱,有利于页岩气的保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扬子地区 强烈改造 当阳复向斜 断裂体系 里德尔剪切 页岩气保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