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分离自青岛海区潮间带海葵的真菌及其产生的抑菌物质 被引量:17
1
作者 刘晨临 田黎 李光友 《中国海洋药物》 CAS CSCD 2001年第6期1-3,共3页
从青岛海区潮间带的海葵上分别分离到 2 3株真菌 ,并对其产生抑菌活性物质进行了初步测试。其中绿海葵上分离到 15株 ,分属于半知菌的 4个属 ;青岛侧花海葵上分离到 8株 ,分属于半知菌的 6个属。从 2 3株中真菌中筛选到
关键词 海葵 共生真菌 附着真菌 抑菌物质
下载PDF
树木抗性与小蠹虫生存策略的进化 被引量:19
2
作者 陈辉 袁锋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147-151,共5页
小蠹虫对寄主树木的入侵危害不仅受到树木原生性抗性的直接影响 ,而且小蠹虫在寄主树木组织内的定居繁衍也受到寄主树木诱导性抗性的制约。寄主树木抗性的强弱决定小蠹虫入侵寄主树木的数量 ,也促使小蠹虫与特定的真菌共生 ,真菌通过对... 小蠹虫对寄主树木的入侵危害不仅受到树木原生性抗性的直接影响 ,而且小蠹虫在寄主树木组织内的定居繁衍也受到寄主树木诱导性抗性的制约。寄主树木抗性的强弱决定小蠹虫入侵寄主树木的数量 ,也促使小蠹虫与特定的真菌共生 ,真菌通过对寄主树木生理生化代谢的影响 ,以削弱寄主树木抗虫性 ,从而为小蠹虫在寄主树木组织内的定居创造必备的生存条件。同时小蠹虫为适应真菌的共生和寄主树木的抗虫性 ,促使小蠹虫生存繁衍策略高度进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性 小蠹虫 共生真菌 生存策略 进化 寄主树木 原生性抗性 诱导性抗性
下载PDF
小蠹类害虫发生危害的关键因素分析 被引量:11
3
作者 蒲晓娟 陈辉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87-90,101,共5页
影响小蠹虫发生危害的因素很多,有寄主树木特性、小蠹虫的种内和种间关系、小蠹共生真菌及天敌、森林生态环境、人为因素等等,本文综述了这些关键因素以便为小蠹虫的可持续控制提供帮助。
关键词 小蠹虫 寄主树木 共生真菌 天敌 发生
下载PDF
带叶兜兰种子原地共生萌发及有效菌根真菌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11
4
作者 孙晓颖 张武凡 刘红霞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9-64,共6页
为获得带叶兜兰(Paphiopedilum hirsutissimum)种子萌发的共生真菌,采用原地共生萌发技术获得了2株自然萌发的小幼苗,并分离和筛选出了有效的种子萌发共生菌——瘤菌根菌(Epulorhiza sp.)。为验证分离菌株对带叶兜兰种子萌发的有效性,将... 为获得带叶兜兰(Paphiopedilum hirsutissimum)种子萌发的共生真菌,采用原地共生萌发技术获得了2株自然萌发的小幼苗,并分离和筛选出了有效的种子萌发共生菌——瘤菌根菌(Epulorhiza sp.)。为验证分离菌株对带叶兜兰种子萌发的有效性,将Phs34号菌株与带叶兜兰种子在灭菌后的原生境基质上进行室内共生萌发试验,结果表明,经过6周的培养,对照组没有观察到种子的萌发;接菌的种子胚明显膨大,突破种皮,形成原球茎,平均萌发率为(58.35±3.41)%。这表明分离得到的瘤菌根菌能促进带叶兜兰的种子萌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叶兜兰 种子原地共生萌发 共生真菌 瘤菌根菌属
下载PDF
丛枝菌根真菌与膨润土对蚕豆生长和重金属累积的影响 被引量:11
5
作者 师俊杰 米雅竹 +4 位作者 何永美 李博 蒋明 李元 湛方栋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952-959,共8页
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和膨润土都能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对重金属的吸收.以铅锌矿周边污染农田土为供试土壤,开展室内盆栽试验,研究接种AMF、施膨润土的单独和复合处理对蚕豆生长和重金属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 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和膨润土都能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对重金属的吸收.以铅锌矿周边污染农田土为供试土壤,开展室内盆栽试验,研究接种AMF、施膨润土的单独和复合处理对蚕豆生长和重金属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AMF、施膨润土、AMF+膨润土复合处理都增加蚕豆叶片光合色素含量、株高和生物量,降低土壤有效态重金属含量,减少植株地上部和地下部重金属含量,但增加蚕豆地上部重金属的累积量. AMF+膨润土复合处理下,蚕豆叶片光合色素(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和植株生物量最大,土壤有效态重金属含量和植株重金属含量最低.双因素方差分析表明,接种AMF、施膨润土对土壤重金属有效态含量、蚕豆生长(叶片光合色素含量、株高、生物量)、植株重金属含量与累积量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影响,但接种AMF与施膨润土处理间没有显著的交互作用.本研究表明重金属胁迫下,接种AMF和施膨润土单独处理都能促进蚕豆生长和降低植株重金属含量,但复合处理没有叠加效应;结果可为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生态修复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生真菌 黏土矿物 蚕豆 生物量 重金属含量
原文传递
醉马草内生真菌共生体对土壤微生物和养分的影响 被引量:10
6
作者 黄玺 李秀璋 +1 位作者 柴青 李春杰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52-356,共5页
本研究以我国西北部天然草原广泛分布的烈性毒草醉马草(Achnatherum inebrians)为对象,分析内生真菌共生体对根系土壤中微生物区系和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采自桑科、甘加和榆中3个地区的醉马草根际土壤中真菌数量为其伴生种根际土壤中... 本研究以我国西北部天然草原广泛分布的烈性毒草醉马草(Achnatherum inebrians)为对象,分析内生真菌共生体对根系土壤中微生物区系和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采自桑科、甘加和榆中3个地区的醉马草根际土壤中真菌数量为其伴生种根际土壤中对应菌的1.31~1.56倍、细菌数量为1.56~2.65倍。土壤营养成分测定结果表明,醉马草根际土壤中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伴生种,而全磷和全钾含量差异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生真菌 根际土壤 土壤真菌 土壤细菌 营养成分
下载PDF
桉树根系共生真菌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9
7
作者 王思佳 赖文珍 +3 位作者 谢贤安 陈辉 唐明 胡文涛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553-1561,共9页
南方土壤缺磷现象较为严重,菌根真菌等共生真菌对植物吸收磷等养分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该研究采集尾叶桉(Eucalyptus urophylla)、窿缘桉(Eucalyptus exserta)和尾巨桉(E.urophylla×E.grandis)3种华南地区主要造林树种根系,采用... 南方土壤缺磷现象较为严重,菌根真菌等共生真菌对植物吸收磷等养分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该研究采集尾叶桉(Eucalyptus urophylla)、窿缘桉(Eucalyptus exserta)和尾巨桉(E.urophylla×E.grandis)3种华南地区主要造林树种根系,采用组织分离法进行真菌分离,通过形态特征和核糖体18SrDNA基因ITS序列分析进行鉴定,经柯赫氏法则(Kochs Rule)确定桉树根系共生真菌,为桉树共生真菌理论研究和资源利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3种桉树根系中,窿缘桉具有外生菌根(ectomycorrhizas,ECM)和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s,AM)结构,尾叶桉和尾巨桉同时具有AM结构、ECM结构和深色有隔内生真菌(dark septate endophytes fungi,DSE)结构。(2)3种桉树根系中分离鉴定出6种真菌:三色小皮伞菌(Marasmius tricolor)、黑柄裸脚伞(Gymnopus melanopus)、茎点霉属(Phomasp.)、镰刀霉属(Fusariumsp.)、二型伞霉(Umbelopsis dimorpha)和芒弗里亚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mangifolia)。(3)6种真菌回接巨桉(Eucalyptus grandis)组培苗,三色小皮伞菌和黑柄裸脚伞形成ECM结构,为ECM真菌;茎点霉属、镰刀霉属、二型伞霉和芒弗里亚拟盘多毛孢形成DSE典型的深色有隔菌丝和微菌核结构,推测为DSE;其中2种ECM真菌为桉树中首次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桉树 外生菌根真菌 共生真菌 深色有隔内生真菌
下载PDF
中华剑角蝗肠道共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抑菌活性筛选 被引量:10
8
作者 陈君芝 涂璇 +2 位作者 程凡 陈剑锋 邓张双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4年第3期108-112,共5页
为了解中华剑角蝗肠道共生真菌的种类,并通过共生真菌次生代谢产物抑菌活性筛选,为蝗虫共生真菌的次生代谢产物开发利用提供参考.将采自湖北神农架的中华剑角蝗通过表面消毒后对其肠道共生菌分离纯化,运用rDNA-ITS序列分析进行鉴定,NJ... 为了解中华剑角蝗肠道共生真菌的种类,并通过共生真菌次生代谢产物抑菌活性筛选,为蝗虫共生真菌的次生代谢产物开发利用提供参考.将采自湖北神农架的中华剑角蝗通过表面消毒后对其肠道共生菌分离纯化,运用rDNA-ITS序列分析进行鉴定,NJ法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其亲缘关系.以魔芋软腐菌、水稻白叶枯菌和猕猴桃溃疡菌为测试菌株,用滤纸片法对共生真菌的发酵液进行了抗菌活性筛选.结果显示,从中华剑角蝗的肠道中分离得到18株共生真菌,分属6科8属,其中青霉菌属和镰刀菌属是优势菌群,分别占总分离株的33.33%和27.78%;系统发育分析显示,18株共生真菌具有较丰富的种类多样性;抗菌实验结果表明,18株共生真菌有4株菌的代谢产物至少对1种测试病原菌有抑菌活性,占分离株的22.22%,其中有2株菌的次生代谢产物对魔芋软腐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虫 共生真菌 分离 鉴定 抑菌活性
下载PDF
树皮小蠹-微生物共生关系研究进展
9
作者 陈婧娴 李莹芸 +2 位作者 高磊 鞠瑞亭 胡仪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66-1278,共13页
昆虫作为地球上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动物类群,与共生微生物形成密切的协作关系,以此弥补它们在生理和新陈代谢上的功能缺失,从而取得生态优势地位.树皮小蠹是近几年备受关注的一类重要林业害虫,它们与微生物之间存在着广泛的共生关系,... 昆虫作为地球上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动物类群,与共生微生物形成密切的协作关系,以此弥补它们在生理和新陈代谢上的功能缺失,从而取得生态优势地位.树皮小蠹是近几年备受关注的一类重要林业害虫,它们与微生物之间存在着广泛的共生关系,其中部分微生物对其适合度有显著影响.本文总结树皮小蠹的分类和危害、树皮小蠹有益共生微生物对其生命活动的影响,以及树皮小蠹与微生物共生关系的维持机制.目前有关树皮小蠹与共生微生物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几个危害性较大的树皮小蠹物种,为获得更多关于树皮小蠹与微生物共生关系的普适性结果,未来的研究需要扩大树皮小蠹物种的研究范围.同时,需要结合多种组学技术,并在更大的时空格局不断拓展人们对树皮小蠹共生微生物功能的认识,更好地理解微生物在树皮小蠹生态和进化中的作用,并助力开发利用特定微生物进行树皮小蠹害虫防治的新型绿色防控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皮小蠹 共生真菌 共生细菌 协同进化 共生微生物功能
原文传递
夏块菌与青刚栎形成外生菌根形态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胡弘道 苏开美 柴红梅 《云南植物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489-494,共6页
夏块菌(Tuber aestivum)是一种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菌根食用菌。对夏块菌与青刚栎(Cycloba-lanopsis glauca)在形成菌根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菌根形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用夏块菌孢子液接种青刚栎苗后,第14天起开始形成淡乳色的外生菌... 夏块菌(Tuber aestivum)是一种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菌根食用菌。对夏块菌与青刚栎(Cycloba-lanopsis glauca)在形成菌根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菌根形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用夏块菌孢子液接种青刚栎苗后,第14天起开始形成淡乳色的外生菌根,外延菌丝刚毛状;第一至第二个月可形成黄褐色、褐色外生菌根,外延菌丝刚毛或羊毛状。外生菌根为单根,长1~4mm,直径150~250μm。菌套厚12~20μm,平坦或自菌根延伸出刚毛状菌丝,外延菌丝束黄绿色;哈替氏网菌丝直径1~1.5μm。菌根老化后变暗褐或萎缩。外延菌丝束呈黄绿色是夏块菌菌根区别于其它块菌菌根最重要的形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块菌科 菌根合成 显微结构 半无菌苗 共生真菌
原文传递
丛枝菌根真菌对福鼎大白茶生长、侧根数和根系内源激素的影响 被引量:8
11
作者 夏庭君 吴强盛 +1 位作者 邵雅东 江昌俊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635-1640,共6页
该研究以盆栽福鼎大白茶(Camellia sinensis‘Fuding Dabaicha’)为材料,通过对其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M真菌)幼套球囊霉(Clariodeoglomus etunicatum)、地表球囊霉(Diversispora versiformis)、粘屑多孢囊霉(D. spurca)以及上述三菌种的... 该研究以盆栽福鼎大白茶(Camellia sinensis‘Fuding Dabaicha’)为材料,通过对其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M真菌)幼套球囊霉(Clariodeoglomus etunicatum)、地表球囊霉(Diversispora versiformis)、粘屑多孢囊霉(D. spurca)以及上述三菌种的混合菌剂,研究AM真菌对茶生长、侧根数及根系內源激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12周后福鼎大白茶根系能被AM真菌侵染,为18.85%~40.23%。接种AM真菌处理促进了福鼎大白茶株高、叶面积、主根长以及一级侧根和三级侧根数量,但抑制了二级侧根数(除混合菌种)。单一的AM真菌接种显著提高了福鼎大白茶根系脱落酸、玉米素核苷、赤霉素和油菜素内酯的含量,但降低了根系茉莉酸甲酯含量(除Clariodeoglomous etunicatum)。相关性分析揭示菌根诱导的福鼎大白茶根系激素变化与菌根促进福鼎大白茶侧根数有关。此外,幼套球囊霉的促生效果最显著,而混合菌种对根系形态和侧根数影响最显著。今后茶树栽培中应加强菌根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茶 土壤微生物 脱落酸 共生真菌 侧根
下载PDF
一株南海指海绵共附生真菌多样性及其抗菌活性 被引量:7
12
作者 杜晓娜 高渊皓 +2 位作者 张雁 徐炜 骆祝华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4-73,共10页
本研究通过采用6种不同的培养基对南海指海绵上的共附生真菌进行平板涂布法分离培养,结合ITS-rDNA基因序列特征和形态学特征进行鉴定来研究海绵共附生真菌多样性。共分离培养出55株(21种)真菌菌株,优势菌属为木霉菌属Trichoderma sp.(31... 本研究通过采用6种不同的培养基对南海指海绵上的共附生真菌进行平板涂布法分离培养,结合ITS-rDNA基因序列特征和形态学特征进行鉴定来研究海绵共附生真菌多样性。共分离培养出55株(21种)真菌菌株,优势菌属为木霉菌属Trichoderma sp.(31株),其中的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 22株作为优势菌种,占真菌菌株总数的40%。其余真菌则属于枝孢菌属Cladosporium、迈耶氏酵母属Meyerozyma、茎点霉属Phoma、红酵母属Rhodotorula、青霉菌属Penicillium、曲霉属Aspergillus等10个属,还有两株未鉴定到种的子囊菌。选取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等7种病原指示菌,采用琼脂扩散法对21种真菌的代表性菌株进行抗菌活性筛选,其中有3种真菌至少对一种指示菌表现出抑菌效果,占菌株种类总数的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指海绵 共生真菌 ITS-rDNA的扩增 抗菌菌株
原文传递
兰科植物与共生真菌互作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谢泰祥 郑清冬 +5 位作者 王艺 兰琳英 徐艳芳 欧悦 姚亚合 艾叶 《分子植物育种》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778-2784,共7页
兰科植物的种子细小,是所有被子植物中最小种子类型之一,只具备一种不被胚乳包围且小而不发达的胚,在其生命周期的整个过程中,特别是在营养资源匮乏的早期阶段,对共生真菌的依赖性非常强。共生真菌与兰科植物形成菌根联合共生体为种子... 兰科植物的种子细小,是所有被子植物中最小种子类型之一,只具备一种不被胚乳包围且小而不发达的胚,在其生命周期的整个过程中,特别是在营养资源匮乏的早期阶段,对共生真菌的依赖性非常强。共生真菌与兰科植物形成菌根联合共生体为种子萌发、原球茎生长发育、幼苗分化以及成年植株生殖生长提供所需的营养物质。本研究对兰科植物共生真菌的研究历程与概况、菌根互作关系、多样性与专一性、促生作用以及应用前景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展望,以期为兰科植物野生资源保育与开发、人工栽培生产以及生防菌与菌肥研发等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科植物 共生真菌 多样性与专一性 促生作用
原文传递
宁夏贺兰山青海云杉根系共生真菌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6
14
作者 肉斯塔木·艾买提 秦红亚 +4 位作者 闫兴富 王继飞 刘建利 邓晓娟 李靖宇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49-462,共14页
[背景]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是中国特有植物,具有极高的生态价值,是西北地区重要的森林更新树种和荒山造林树种,其生长发育及其抗逆性与根系共生真菌多样性密切相关。[目的]从青海云杉根系分离并鉴定定殖的可培养共生真菌,阐明... [背景]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是中国特有植物,具有极高的生态价值,是西北地区重要的森林更新树种和荒山造林树种,其生长发育及其抗逆性与根系共生真菌多样性密切相关。[目的]从青海云杉根系分离并鉴定定殖的可培养共生真菌,阐明青海云杉根系可培养共生真菌的种类组成,为共生真菌在青海云杉育苗、造林及生态恢复的应用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根段直接分离培养法,对青海云杉根系共生真菌进行分离培养,描述菌落形态特征。结合rDNA ITS序列分析的方法,对分离的真菌进行鉴定。[结果]从青海云杉根系中分离获得65株真菌,隶属1门4纲8目13科16属18种,均属于子囊菌门(Ascomycota);属水平上,以瓶头霉属(Phialocephala)分离频率最高,占分离菌株总数的31%;种水平上,以Phialocephala lagerbergi分离频率最高(22%),Cadophora interclivum、Pleotrichocladium opacum、福廷瓶头霉(Phialocephala fortinii)和Alfoldi sp.次之,分别为18%、17%、9%和9%。从不同发育阶段的青海云杉根系分离得到的共生真菌的种类和数量不同,其中幼树阶段分离频率最高(52%),幼苗阶段次之(28%),成树阶段最低(20%)。[结论]宁夏贺兰山青海云杉根系可培养的共生真菌种类丰富,其种类和数量在植株不同发育阶段差异较大。本实验分离的真菌种类均为青海云杉中首次获得。本研究结果是以往相关研究的重要补充,为进一步挖掘青海云杉根系共生真菌资源、探索青海云杉适应本地高寒与干旱逆境的共生微生物组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夏贺兰山 青海云杉 共生真菌 分离培养 鉴定
原文传递
兰科植物共生真菌研究进展
15
作者 杨文宏 黄杏娥 +3 位作者 王玲 郭承刚 汤王外 和寿星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2期25-27,共3页
兰科植物种子体积微小且无胚乳,数量巨大,通常一颗蒴果内有上万粒种子。自然状态下兰科植物种子萌发所需的营养只有依赖共生真菌菌丝侵入才能获得,因此高度依赖于共生真菌。兰科共生真菌促进兰花原球茎、幼苗生长发育、帮助根系吸收水... 兰科植物种子体积微小且无胚乳,数量巨大,通常一颗蒴果内有上万粒种子。自然状态下兰科植物种子萌发所需的营养只有依赖共生真菌菌丝侵入才能获得,因此高度依赖于共生真菌。兰科共生真菌促进兰花原球茎、幼苗生长发育、帮助根系吸收水分和营养物质。从国内外兰科植物共生真菌的分离鉴定、种类、多样性和专一性、共生萌发以及应用前景等方面进行综述,进一步为研究兰科植物种子萌发、野生资源的保护与利用、选育新品种、兰花种植产业化以及次生代谢药物研发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科植物 共生真菌 多样性和专一性 种子萌发
下载PDF
块菌与板栗培育菌根苗技术探讨 被引量:6
16
作者 李向梅 刘琼波 +2 位作者 白宏芬 刘增军 杨彝华 《中国食用菌》 2017年第4期32-34,共3页
印度块菌(Tuber indicum Vittadini)、夏块菌(Tuber aestivum Vittadini)和白块菌(Tuber panzhihuanense Deng&Wang)是经济价值较高的菌根食用菌。通过对印度块菌、夏块菌和白块菌与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 Blume)合成菌根苗的技... 印度块菌(Tuber indicum Vittadini)、夏块菌(Tuber aestivum Vittadini)和白块菌(Tuber panzhihuanense Deng&Wang)是经济价值较高的菌根食用菌。通过对印度块菌、夏块菌和白块菌与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 Blume)合成菌根苗的技术进行探讨,结果表明使用印度块菌、夏块菌和白块菌孢子液接种板栗树苗,10个月后均能形成大量外生菌根。菌根苗移栽后,接种夏块菌的板栗苗苗高最高,与接种白块菌和印度块菌的板栗苗相比高差异显著,但接种白块菌的板栗苗与接种印度块菌的板栗苗相比苗高差异不显著。接种夏块菌的板栗苗与接种白块菌板栗苗间地径差异不显著,二者与接种印度块菌的板栗苗间地径差异均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块菌 夏块菌 白块菌 板栗树 无菌苗 共生真菌
下载PDF
印度块菌、夏块菌与化香树合成菌根苗技术初探 被引量:5
17
作者 苏开美 李树红 +2 位作者 杨丽芬 赵静 赵永昌 《中国食用菌》 2012年第3期10-12,共3页
印度块菌(Tuber indicum Vittadini)、夏块菌(T.aestivum Vittadin)i是经济价值较高的菌根食用菌。本文对印度块菌、夏块菌与化香树(Platycarya strobilacea Sieb.et Zucc).合成菌根苗的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用印度块菌、夏块菌孢子... 印度块菌(Tuber indicum Vittadini)、夏块菌(T.aestivum Vittadin)i是经济价值较高的菌根食用菌。本文对印度块菌、夏块菌与化香树(Platycarya strobilacea Sieb.et Zucc).合成菌根苗的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用印度块菌、夏块菌孢子液接种化香树苗后,第三个月发现已形成根尖淡乳色,基部淡黄色、黄褐色的外生菌根。外生菌根为单轴状、羽状和不规则分支状,单根菌根长300μm^4 000μm,直径为200μm^500μm;平坦或从菌根延伸出外延菌丝。印度块菌与化香树形成的外延菌丝为透明、半透明、絮状。夏块菌与化香树形成的外延菌丝为黄绿色、羊毛状。菌根老化后变暗褐或萎缩;两种块菌与化香树形成的菌根在显微镜下有明显的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块菌 夏块菌 化香树 显微结构 无菌苗 共生真菌
下载PDF
不同培养基对禾草内生真菌Epichloё生长与产孢的影响 被引量:5
18
作者 柳莉 李秀璋 +1 位作者 郭长辉 李春杰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59-869,共11页
本研究以分离自西藏早熟禾(Poa tibetica)、甘肃臭草(Melica przewalskvi)和麦宾草(Elymus tangutorum)的6个内生真菌菌株(分别为西藏早熟禾内生真菌Ep-003和Ep-004,甘肃臭草内生真菌Em-014和Em-016,麦宾草内生真菌Ee-001和Ee-003)为研... 本研究以分离自西藏早熟禾(Poa tibetica)、甘肃臭草(Melica przewalskvi)和麦宾草(Elymus tangutorum)的6个内生真菌菌株(分别为西藏早熟禾内生真菌Ep-003和Ep-004,甘肃臭草内生真菌Em-014和Em-016,麦宾草内生真菌Ee-001和Ee-003)为研究对象,分别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麦秆煎液琼脂(WSA)、玉米粉琼脂(CMA)和水琼脂(WA)4种培养基上培养4周后,观测菌落生长速率、菌落形态特征、产孢量和孢子特性。结果表明,同一菌株在不同培养基上的生长速率一般为PDA和CMA上的最大,WSA和WA上最小;不同菌株在同一培养基上,西藏早熟禾的Ep-003菌株生长最快,在PDA上直径最大,为46.42 mm,麦宾草内生真菌次之,甘肃臭草的Em-014菌株生长最慢,在WA上直径最小,为7.07 mm;在4种培养基上,菌株的产孢量有显著差异(P<0.05),分别为Ep-003只在WA上产孢,其他5种菌株在WA和WSA培养基上产孢较多,在PDA和CMA上产孢较少;Em-016和Ep-004在4种培养基上的孢子长度无显著差异(P>0.05),Em-014在WSA上的孢子长最小,为3.77μm,其他菌株无显著差异(P>0.05),Ee-003在PDA上孢子长最长,为8.43μm,在其他3种培养基上无显著差异(P>0.05);Ep-004、Em-016和Ee-003在4种培养基上孢子梗长度均无显著差异(P>0.05),Em-014在WA上孢子梗最长,为16.74μm,在WSA上最短,为14.09μm,Ee-001在CMA上孢子梗最长,为18.59μm,在WSA上最短,为13.40μ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生真菌 分生孢子 生长速度 产孢特征
下载PDF
杜比亚蟑螂共生真菌次生代谢产物及其生物活性 被引量:5
19
作者 单体江 段志豪 +3 位作者 吴春银 李志强 王松 毛子翎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70-179,共10页
为探究杜比亚蟑螂体内共生真菌种类,测定共生真菌次生代谢产物的抑菌活性和抗氧化活性,筛选出具有抗菌和抗氧化活性的菌株,本研究采用组织块分离法分离杜比亚蟑螂体内的共生真菌,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对分离到的共生真菌... 为探究杜比亚蟑螂体内共生真菌种类,测定共生真菌次生代谢产物的抑菌活性和抗氧化活性,筛选出具有抗菌和抗氧化活性的菌株,本研究采用组织块分离法分离杜比亚蟑螂体内的共生真菌,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对分离到的共生真菌进行鉴定;分别采用薄层层析-生物自显影法和DPPH法测定共生真菌次生代谢产物的抗细菌活性和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从杜比亚蟑螂体内共分离鉴定得到5种不同的共生真菌,主要分布于青霉属(1株)、曲霉属(3株)和聚孢霉属(1株)。活性测定的结果表明,菌株Bdf-2、Bdf-4和Bdf-5表现出较好的抗菌活性,且菌液提取物的抗菌活性要强于菌丝。Bdf-1,Bdf-2和Bdf-3菌液次生代谢产物表现出抗氧化活性,IC 50值分别为0.26 mg/mL、2.20 mg/mL和0.75 mg/mL。杜比亚蟑螂共生真菌以青霉属和曲霉属为主,且具有抗菌和抗氧化活性的次生代谢产物主要分布于菌液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比亚蟑螂 共生真菌 次生代谢产物 抗细菌活性 抗氧化活性
下载PDF
食用外共生菌根真菌兰茂牛肝菌Lanmaoa asiatica纯培养条件下不同发育时期的核相 被引量:5
20
作者 杨利梅 周国平 +3 位作者 袁鹏宇 张曦予 崔凤仙 李宗菊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35-342,共8页
食用外共生菌根菌是一类可食用并与植物共生的大型真菌,其在纯培养条件下菌丝生长缓慢,不会扭结发育成原基,不能完成生活史。因此关于食用菌根菌纯培养条件下生活史的研究报道极少。本研究的兰茂牛肝菌Lanmaoaasiatica已能在纯培养条件... 食用外共生菌根菌是一类可食用并与植物共生的大型真菌,其在纯培养条件下菌丝生长缓慢,不会扭结发育成原基,不能完成生活史。因此关于食用菌根菌纯培养条件下生活史的研究报道极少。本研究的兰茂牛肝菌Lanmaoaasiatica已能在纯培养条件下诱导出原基,这使生活史的研究得以完成。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及荧光显微镜对兰茂牛肝菌子实体担子、担孢子、纯培养菌丝和原基的核相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子实体菌丝细胞为双核,担子经过减数分裂形成4个单核担孢子;担孢子萌发时长轴端长出芽状突起伸长为菌丝,原孢子中的细胞核不分裂,直接进入菌丝,形成单核初生菌丝;初生菌丝5d后变为双核菌丝;纯培养菌丝及原基细胞均为双核,其菌丝表面光滑,未观察到锁状联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生食用菌 无菌培养 核数目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