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内韧性剪切带的地质特征及其意义 被引量:13
1
作者 吴新国 孙立新 +1 位作者 郭金城 张振利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98-203,共6页
阐述了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内发现的巨型韧性剪切带的规模、构造分带性及其地质特征,指出了膝折构造带与低温高压变质带以及韧性剪切带的成因关系,阐明了缝合带内韧性剪切带在板块俯冲时的空间位置及其构造地质意义。
关键词 板块缝合带 韧性剪切带 膝折构造带
下载PDF
Lopingian mixed floras from Linxi Formation in Soron area,Inner Mongolia 被引量:10
2
作者 ZHANG Dejun SUN Yuewu +2 位作者 DING Haisheng YANG Zhenyuan TANG Lijing 《Global Geology》 2014年第2期67-77,共11页
A lot of well-preserved plants from the Linxi Formation are collected in the Soron area,Inner Mongolia,consisting of 34 species of 16 genera. They are Late Permian in age. The flora is characterized by a lot of Angara... A lot of well-preserved plants from the Linxi Formation are collected in the Soron area,Inner Mongolia,consisting of 34 species of 16 genera. They are Late Permian in age. The flora is characterized by a lot of Angaran plants,such as Paracalamites,Comia,Rhachiphyllum,Iniopteris,Rufloria,etc. Some Cathaysian elements,such as Lobatannularia lingulata,L. multifolia,Fascipteris Cathaysiantus,F. densata,Taeniopteris szei,Cladophlebis liulinensis and C. permica,are also mixed within the present flora. This indicates that the Soron of Inner Mongolia was located in the sector between the Angaran and Cathysian floristic provinces in Lopingian. It is beneficial for depicting the location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Solenker--Xar Moron suture zone in the phytogeographic view. The transmigration of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Cathaysian plants to the north indicates that the Paleoasian Ocean was closed during the late Permian along the suture zo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RMIAN Angaran flora Cathaysian flora Solenker--Xar Moron suture zone Jiamusi-Mongolia Block North China plate
下载PDF
Magnetotelluric data reveals subduction polarity and reactivation of the Mudanjiang suture zone,Northeast China
3
作者 Zhonghua XIN Hesheng HOU +3 位作者 Jiangtao HAN Lijia LIU Cai LIU Tianqi WA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6期1309-1320,共12页
The Jiamusi and Songnen blocks converged in the easternmost segment of the Central Asian Orogenic Belt as a result of the subduction and subsequent closure of the Mudanjiang oceanic plate during the Permian-Jurassic.T... The Jiamusi and Songnen blocks converged in the easternmost segment of the Central Asian Orogenic Belt as a result of the subduction and subsequent closure of the Mudanjiang oceanic plate during the Permian-Jurassic.The Mudanjiang suture zone was later directly affected by subductions of the Paleo-Pacific plate and Pacific plate and is therefore an ideal place to study the subduction polarity and later transformation of a paleo-suture zone.Using three-dimensional inversion of magnetotelluric data collected along a 160-km-long profile across the Mudanjiang suture zone,we established a resistivity model of the suture zone and adjacent area.Our results reveal the subduction polarity and subduction trace of the Mudanjiang oceanic plate and provide geoelectrical evidence for reactivation of the Mudanjiang suture zone induced by the(Paleo-)Pacific plate subduction.The suture zone shows a complex conductive structure.The west-dipping crustal-scale conductor beneath the Songnen-Jiamusi collision zone represents the fossil subduction zone and indicates the westward subduction polarity of the Mudanjiang oceanic plate.Furthermore,the Mudanjiang fault identified by surface geology does not fully represent the deep structure of the Mudanjiang suture zone.The definition of the suture zone should be extended to the whole conductive region with a lateral extent of~70 km.Solid conductive minerals beneath the arc in front of the subduction zone were exhumated up from deep to the upper crust.The“chimney”-shaped conductor connected with the mantle represents the intrusive pathways of mantle-derived materials,suggesting that the Mudanjiang suture zone was reactivated by subductions of the Paleo-Pacific plate and Pacific plate,leading to remelting of the cooled and crystallized materials in the pathways.Therefore,subduction of the(Paleo-)Pacific plate destroyed the lithospheric structure of the paleo collision zone in the eastern segment of the Central Asian orogenic belt,and the large-scale crustal conductor beneath the suture z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stward subduction of the Mudanjiang oceanic plate Reactivation of the Mudanjiang suture zone Subduction of the(Paleo-)Pacific plate Magnetotelluric method 3D electrical model
原文传递
从多岛弧盆系构造看西特提斯造山系构造演化 被引量:3
4
作者 袁四化 刘永江 +4 位作者 常瑞虹 Franz Neubauer Johann Genser 关庆彬 黄倩雯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16-331,共16页
本文通过综述近年西特提斯带主要缝合带的研究进展及所代表洋盆的发育特征,提出了古特提斯缝合带可能的位置和俯冲消亡方式。结合区域资料探讨了西特提斯带古生代末-中生代洋陆构造格局,认为东、西古特提斯洋完全可以类比,自晚古生代末... 本文通过综述近年西特提斯带主要缝合带的研究进展及所代表洋盆的发育特征,提出了古特提斯缝合带可能的位置和俯冲消亡方式。结合区域资料探讨了西特提斯带古生代末-中生代洋陆构造格局,认为东、西古特提斯洋完全可以类比,自晚古生代末西特提斯带主要受古特提斯大洋双向俯冲制约,在俯冲带后缘以二叠纪裂谷带为基础逐渐发展成中生代多岛弧盆系的新特提斯构造格局,西特提斯造山系主要表现为弧后洋盆消减造山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岛弧盆系 特提斯造山系 缝合带 洋板块地质
下载PDF
班公湖—双湖—怒江—昌宁—孟连对接带时空结构——特提斯大洋地质及演化问题 被引量:33
5
作者 潘桂棠 王立全 +5 位作者 耿全如 尹福光 王保弟 王冬兵 彭智敏 任飞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20年第3期1-19,共19页
班公湖—双湖—怒江(中北段)—昌宁—孟连对接带广泛出露特提斯大洋岩石圈俯冲消减过程中产生的不同时代、不同构造环境、不同变质程度、不同变形样式的洋板块构造地层系统、增生混杂的构造—岩石组合体,可识别出增生的远洋沉积岩、海... 班公湖—双湖—怒江(中北段)—昌宁—孟连对接带广泛出露特提斯大洋岩石圈俯冲消减过程中产生的不同时代、不同构造环境、不同变质程度、不同变形样式的洋板块构造地层系统、增生混杂的构造—岩石组合体,可识别出增生的远洋沉积岩、海沟浊积岩、古生代—中生代蛇绿岩、蛇绿混杂岩、洋岛-海山消减增生楔、洋底沉积增生杂岩,基底残块以及以蓝片岩、榴辉岩为代表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岩带,记录了青藏高原原古特提斯大洋形成演化的地质信息。班公湖—双湖—怒江—昌宁—孟连对接带是青藏高原中部一条重要的原古特提斯大洋自北向南后退式俯冲消亡的巨型增生杂岩带,构筑了冈瓦纳大陆与劳亚-泛华夏大陆分界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提斯大洋 班公湖—双湖—怒江—昌宁—孟连对接带 洋板块地质
下载PDF
松辽盆地北部浅部基底推覆伸展作用的地震学证据与地质意义 被引量:13
6
作者 单玄龙 秦树洪 +2 位作者 张艳 杨宝俊 汪名友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2044-2049,共6页
已经利用近垂直反射地震叠偏剖面得到太平洋板块西向俯冲远程应力场形成上部地壳滑脱断裂的证据,在此基础上,利用油气地震叠偏剖面发现中远程的蒙古鄂霍茨克缝合带、远程的太平洋板块西向俯冲带在松辽盆地滨北地区浅部基底共同作用形成... 已经利用近垂直反射地震叠偏剖面得到太平洋板块西向俯冲远程应力场形成上部地壳滑脱断裂的证据,在此基础上,利用油气地震叠偏剖面发现中远程的蒙古鄂霍茨克缝合带、远程的太平洋板块西向俯冲带在松辽盆地滨北地区浅部基底共同作用形成的逆冲推覆断裂系统.该断裂系统基本呈双向形式,纵向与横向上表现出不均匀的强度,向西逆冲推覆的断裂系统厚度范围可达到约3~4 km,向东的断裂系统厚度范围可达到约1~2 km,断裂系统组构比较复杂.经过对控盆断裂孙吴双辽断裂两侧地球物理场分布特征的分析,认为松辽盆地浅部基底的逆冲推覆断裂系统是叠加在孙吴—双辽断裂之上的新的断裂系统.考虑到蒙古鄂霍茨克缝合带在远离1000多公里之外所产生的内蒙古阴山—燕山大型逆冲推覆断裂带以及松辽盆地的区域构造位置,认为在松辽盆地南部和滨北地区孙吴双辽断裂构造线之外也应该存在浅部基底内的逆冲推覆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滨北地区 蒙古-鄂霍茨克缝合带 太平洋板块西向俯冲带 浅部基底逆冲推覆断裂系统 油气地震叠偏剖面
下载PDF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中段构造特征及成因模式新见解 被引量:13
7
作者 孙东 王道永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6-65,共10页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中的蛇绿岩在西藏南部不同地段,表现形式并不相同。通过对缝合带中段的构造特征及蛇绿岩组合特征的深入研究,认为印度板块的大陆地壳北缘具有特殊的波状弯曲的几何边界——东西两端为向北突出的犄角,构造结之间为向南...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中的蛇绿岩在西藏南部不同地段,表现形式并不相同。通过对缝合带中段的构造特征及蛇绿岩组合特征的深入研究,认为印度板块的大陆地壳北缘具有特殊的波状弯曲的几何边界——东西两端为向北突出的犄角,构造结之间为向南突出的弧形边界。这种特殊的边界条件,在新特提斯洋俯冲碰撞过程中,新特提斯洋首先在突出结点处完成关闭,而发生南北大陆的碰撞;而位于结点之间的洋壳则以结点为中心分别逐渐向南凸的弧形中心扩展,发生结点之间洋壳的关闭和大陆的碰撞;但由于陆壳的刚性和结点的约束,不同长度的南北板块难以得到均衡的调整,致使结点之间南凸部分(仁布-拉孜一线)的新特提斯洋难以俯冲消减至北部欧亚大陆板块之下,而以未消失的新特提斯洋壳残留在这个特殊的位置,形成具有宽度巨大、原始结构有序、构造连续的蛇绿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 蛇绿岩 成因模式 俯冲 碰撞 板块
下载PDF
华北板块北缘中二叠统于家北沟组植物化石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被引量:12
8
作者 孙跃武 丁海生 +3 位作者 刘欢 张德军 公繁浩 郑月娟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268-1283,共16页
通过对内蒙古赤峰市广兴源乡于家北沟组模式剖面植物化石和安山质晶屑岩屑凝灰岩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的研究,结合动物化石的分析,确认于家北沟组地质时代为中二叠世。于家北沟组植物化石以Gigantonoclea hallei Asama、Fascipteris sine... 通过对内蒙古赤峰市广兴源乡于家北沟组模式剖面植物化石和安山质晶屑岩屑凝灰岩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的研究,结合动物化石的分析,确认于家北沟组地质时代为中二叠世。于家北沟组植物化石以Gigantonoclea hallei Asama、Fascipteris sinensis Stockm.et Math.、Pecopteris taiyuanensis Halle、Pterophyllum daihoense Kaw.等众多华夏植物群典型分子为特征,属于典型的华夏植物群。目前,在中二叠世植物群中,从未发现有华夏和安加拉两大植物群的混生现象,这一事实进一步表明,中二叠世横亘于华北板块和佳蒙地块之间的古亚洲洋尚未闭合,在植物地理分布上起着重要的阻隔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二叠世 华夏植物群 西拉木伦河-延吉缝合带 华北板块 佳蒙地块 古亚洲洋
下载PDF
扬子—华夏构造结合带的演化阶段及对斑岩铜矿形成的控制机制 被引量:5
9
作者 梁锦 周永章 李红中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44-159,共16页
扬子与华夏古板块均存在太古宙—中元古代古老基底,在构造演化历程中响应全球超大陆聚合-裂解过程,并最终碰撞拼贴形成钦-杭结合带,且经历构造运动之后,其总体演化格架为"两开三合一转折"。结合带内存在元古宙洋壳,以蛇绿岩套与镁铁质... 扬子与华夏古板块均存在太古宙—中元古代古老基底,在构造演化历程中响应全球超大陆聚合-裂解过程,并最终碰撞拼贴形成钦-杭结合带,且经历构造运动之后,其总体演化格架为"两开三合一转折"。结合带内存在元古宙洋壳,以蛇绿岩套与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石为特征,并以此推断结合带形成于新元古代。钦-杭结合带是斑岩成矿带,斑岩铜矿时空分布具有三段划分特征,且处于170~150 Ma和100 Ma左右两个成矿期。与成矿有关的斑岩主要为钙碱性岩浆系列的中酸性岩,岩石类型主要为花岗闪长斑岩、花岗斑岩和二长花岗斑岩等。钦-杭结合带燕山期的斑岩具岛弧岩浆作用特点,指示了华南地区中生代构造转折事件发生以前的地质演化及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即古俯冲带物质在中生代活化成矿。中侏罗世岩石圈减薄及太平洋板块俯冲的扰动导致上涌软流圈地幔带来大量的热量,这些热量加热上覆元古宙岛弧底部玄武质岩石导致它们发生重熔形成了含矿岩浆,本质上该类矿床带有岛弧俯冲环境的基因。而100 Ma左右斑岩铜矿的形成,则与太平洋俯冲换向所扰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钦-杭结合带 斑岩铜矿 中、新元古代板块俯冲 岩浆弧 超大陆裂解 古洋壳深熔 构造体系转换
下载PDF
对雅鲁藏布江结合带形成演化的再探讨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鑫全 张振利 +7 位作者 王金贵 王硕 杨鑫朋 专少鹏 侯德华 张泽国 张立国 程洲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944-970,共27页
通过1∶5万区域地质调查和收集相关资料的综合研究,本文对雅鲁藏布江结合带的形成演化作了进一步的探讨。雅鲁藏布江特提斯洋具有弧后扩张洋盆的性质,在早三叠世至中三叠世中期洋盆初步形成,中三叠世晚期至晚三叠世洋盆全面形成,从早侏... 通过1∶5万区域地质调查和收集相关资料的综合研究,本文对雅鲁藏布江结合带的形成演化作了进一步的探讨。雅鲁藏布江特提斯洋具有弧后扩张洋盆的性质,在早三叠世至中三叠世中期洋盆初步形成,中三叠世晚期至晚三叠世洋盆全面形成,从早侏罗世至晚白垩世洋盆逐步萎缩,到古新世至始新世关闭。南带的蛇绿岩主要为洋中脊扩张型(MORB型),形成于中三叠世晚期至晚三叠世。北带的蛇绿岩主要为与洋内俯冲相关的俯冲带上盘型(SSZ型),形成于早中侏罗世。带内侏罗纪至白垩纪其他岩浆岩主要为前弧玄武岩类(FAB型)。显示雅鲁藏布江特提斯洋从早侏罗世开始发生了洋内俯冲,并同步向北向冈底斯带之下主动俯冲消减和向南向喜马拉雅地块之下被动俯冲消减,持续发展到晚白垩世,在古新世至始新世俯冲碰撞消亡转化为结合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鲁藏布江结合带 弧后扩张洋盆 蛇绿岩类 洋中脊扩张型(MORB型) 俯冲带上盘型(SSZ型) 前弧玄武岩类(FAB型) 地质调查工程 西藏
下载PDF
对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嘎学组和泽当组的新认识
11
作者 张鑫全 王金贵 +5 位作者 张振利 专少鹏 张立国 程洲 邓科 何娇月 《中国地质调查》 2020年第2期72-80,共9页
在1∶5万区域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对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北带与蛇绿岩相伴产出的嘎学组和泽当组进行了综合研究,并就其岩石地球化学参数及构造环境与蛇绿岩进行了对比。结合相关古生物及同位素年龄资料,初步认为嘎学组和泽当组火山岩与蛇绿... 在1∶5万区域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对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北带与蛇绿岩相伴产出的嘎学组和泽当组进行了综合研究,并就其岩石地球化学参数及构造环境与蛇绿岩进行了对比。结合相关古生物及同位素年龄资料,初步认为嘎学组和泽当组火山岩与蛇绿岩是不同时代、不同成因类型的产物,嘎学组和泽当组形成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与洋内俯冲相关的洋内弧构造环境,为洋板块地层序列的前弧玄武岩类(FAB型);在后期俯冲碰撞过程中,嘎学组和泽当组主体被改造成混杂岩,或呈断夹片(块)状残存于混杂岩带中,表现为俯冲增生杂岩带的构造组合样式。该认识对合理恢复并建立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北带洋板块地层序列具有重要的地质构造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 嘎学组 泽当组 洋内俯冲 前弧玄武岩类(FAB型) 洋板块地层
下载PDF
赛里木地块北缘古元古界变质杂岩地质特征及构造意义 被引量:10
12
作者 刘伟 徐永波 +1 位作者 衡星 赵同阳 《新疆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01-206,共6页
六十年代前,前人对新疆赛里木地块北缘地区构造单元划分侧重对地层、矿产等方面的考察及研究,地质构造涉及较少;六十年代后,随着对本区地质构造研究不断深入,大都以槽台学观点划分,并有较大区别.本次工作在研究前人成果基础上,运用板块... 六十年代前,前人对新疆赛里木地块北缘地区构造单元划分侧重对地层、矿产等方面的考察及研究,地质构造涉及较少;六十年代后,随着对本区地质构造研究不断深入,大都以槽台学观点划分,并有较大区别.本次工作在研究前人成果基础上,运用板块学观点,以构造事件时空演化为主线,在区内初步划分出变质核部杂岩.该变质核部杂岩位于伊犁-伊赛克湖微板块的赛里木地块中,由古元古界温泉岩群及博河片麻岩套组成,受挤压作用推覆于长城系特克斯岩群上,其推覆方向由北向南,古生界汗吉尕组、托斯库尔他乌组及阿克沙克组、科古琴山组以盖层叠覆于古元古界上.温泉岩群原岩为亚杂砂岩、杂砂岩,该套地层Sm-Nd模式年龄为2081~1884 Ma;博河片麻岩套原岩为一套中酸性侵入岩(花岗岩、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奥长花岗岩),Sm-Nd模式年龄为2106~1086 Ma.长城系特克斯岩群与古元古界温泉岩群为逆冲推覆韧性断层接触,为一套浅海相碎屑岩、碳酸盐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质杂岩 片麻岩类:变质表壳岩类 地球化学特征 构造意义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