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阿司匹林HPMC骨架片药物释放因素研究 被引量:19
1
作者 柳晨 王晓黎 +1 位作者 陈御石 裴元英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0期674-677,共4页
目的 :考察影响阿司匹林亲水性骨架片体外释药的各种因素。方法 :以羟丙基甲基纤维素 (HPMC)为骨架材料 ,用粉末直接压片法制备缓释骨架片 ,并考察HPMC用量、粘度、粒度、制片方法、压片压力、片子大小及其它辅料对阿司匹林HPMC骨架片... 目的 :考察影响阿司匹林亲水性骨架片体外释药的各种因素。方法 :以羟丙基甲基纤维素 (HPMC)为骨架材料 ,用粉末直接压片法制备缓释骨架片 ,并考察HPMC用量、粘度、粒度、制片方法、压片压力、片子大小及其它辅料对阿司匹林HPMC骨架片体外释药的影响。结果 :阿司匹林HPMC骨架片的体外释药均符合Higuchi方程。HPMC的用量、粘度和粒度、制法、片子大小对阿司匹林的释放速率均有显著性影响。湿法制片的释药比干法慢。阿司匹林的释药速率随HPMC粒度的减小、粘度和片子的增大而减慢。对压片压力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 ,阿司匹林HPMC骨架片的硬度范围不同时 ,影响有所不同。淀粉 ,PVP ,EC ,MCC的加入 (每片HPMC含量不变 )均加快阿司匹林的释放速率 ,且加入量不同时 ,释放速率间具显著性差异。结论 :HPMC用量、粘度和粒度、制片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司匹林 骨架片 缓释性 HPMC
下载PDF
齐墩果酸缓释片的研制及体外释放度考察 被引量:9
2
作者 刘亚妮 易以木 +1 位作者 陈华庭 苏玉永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345-347,共3页
目的:制备齐墩果酸缓释片并考察其体外释放度。方法:以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为缓释骨架材料,加淀粉和乳糖作填充剂,通过正交设计优化处方,并考察制剂大小,硬度,释放介质,pH及转速等因素对缓释片体外释放度的影响。结果:正交设计获最... 目的:制备齐墩果酸缓释片并考察其体外释放度。方法:以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为缓释骨架材料,加淀粉和乳糖作填充剂,通过正交设计优化处方,并考察制剂大小,硬度,释放介质,pH及转速等因素对缓释片体外释放度的影响。结果:正交设计获最优处方为A2B3C1,即亲水凝胶骨架材料为HPMC(K4M),用量为30%,淀粉与乳糖的比例为1∶1。药物体外释放行为符合Higuich方程。结论:该方法制得的缓释片具有良好的缓释效果,且制备工艺简单易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墩果酸 缓释 制备工艺 释放度
下载PDF
吲哚美辛缓释栓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高振强 刘国强 +3 位作者 刘保良 赵祥艮 张其桐 只维嫔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114-116,共3页
以明胶为成囊材料制成吲哚美辛微囊,再以聚乙二醇为基质,制成具速释与缓释功能的栓剂,并与其它类型栓剂进行了溶出度比较。
关键词 微囊 栓剂 吲哚美辛 溶出度 缓释
下载PDF
静电纺丝法制备PBS纳米纤维膜及缓释血小板内生长因子的PBS纳米纤维膜的生物活性评价 被引量:4
4
作者 孙淑芬 李男男 +3 位作者 刘敏 刘译聪 张英超 周延民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2827-2832,共6页
利用静电纺丝法制备了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纳米纤维膜及PBS和富血小板血浆(PRP)的混合纳米纤维膜.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3-(4,5-二甲基噻唑-2)-2,5-二苯基四氮唑溴盐(MTT)比色法、支架表面细胞荧光染色法、材料溶血行为及Elisa法检测... 利用静电纺丝法制备了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纳米纤维膜及PBS和富血小板血浆(PRP)的混合纳米纤维膜.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3-(4,5-二甲基噻唑-2)-2,5-二苯基四氮唑溴盐(MTT)比色法、支架表面细胞荧光染色法、材料溶血行为及Elisa法检测体外释放综合评价了支架材料的性能及生物活性.结果表明,纳米纤维膜对人骨肉瘤细胞系MG63细胞增殖具有促进作用;生长因子在最初的突释后,随材料降解而缓释;支架材料溶血率为0.1475%(<5%),符合医用材料的溶血实验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纤维膜 聚丁二酸丁二醇酯 生长因子 富血小板血浆 缓释
下载PDF
疏水缔合水溶性聚合物P(NVP-DMDAAC-BA)的制备及释药特性 被引量:3
5
作者 王新龙 方洁 +1 位作者 张跃军 王娟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08-210,214,共4页
以水为介质,采用自由基胶束聚合制备了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M DAAC)、N-乙烯基吡咯烷酮(NVP)和丙烯酸丁酯(BA)三元共聚的疏水缔合水溶性聚合物P(NVP-DM DAAC-BA),产物结构经1H-NM R和IR确证。研究了疏水单元含量对聚合物溶液表观黏度... 以水为介质,采用自由基胶束聚合制备了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M DAAC)、N-乙烯基吡咯烷酮(NVP)和丙烯酸丁酯(BA)三元共聚的疏水缔合水溶性聚合物P(NVP-DM DAAC-BA),产物结构经1H-NM R和IR确证。研究了疏水单元含量对聚合物溶液表观黏度的影响及共聚物对药物萘普生的缓释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水缔合 水溶性聚合物 黏度 萘普生 缓释
下载PDF
己唑醇/介孔SiO_2缓释纳米球的制备及其性能 被引量:3
6
作者 徐南方 徐鹏 +3 位作者 岑昌丽 陈难难 邵伟 唐进根 《林业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80-85,共6页
基于St?ber方法,制备出介孔SiO_2纳米球(MSNs)和树枝状介孔SiO_2纳米球(dMSNs),并以己唑醇(He)为模型农药,通过物理吸附方法分别制备了己唑醇/介孔SiO_2复合纳米球(He/MSNs)和己唑醇/树枝状介孔SiO_2复合纳米球(He/dMSNs)。采用透射电... 基于St?ber方法,制备出介孔SiO_2纳米球(MSNs)和树枝状介孔SiO_2纳米球(dMSNs),并以己唑醇(He)为模型农药,通过物理吸附方法分别制备了己唑醇/介孔SiO_2复合纳米球(He/MSNs)和己唑醇/树枝状介孔SiO_2复合纳米球(He/dMSNs)。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对制备的介孔纳米球形貌和结构进行表征;利用Brunauer-Emmett-Teller (BET)气体吸附法对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球和树枝状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球的孔结构进行表征;通过热重分析(TG)、模拟释放实验和抑菌实验对制备的载药复合纳米球载药量、释药性能及药效进行研究。结果表明,MSNs和d MSNs的平均粒径分别为(210±10)和(235±10) nm,比表面积分别为1 092.867和1 289.110 m^2/g,孔容分别为0.690和0.814 cm^3/g,孔径分别为32.144和32.673?。He/MSNs和He/d MSNs载药率分别达到42%和84%,且缓释作用明显。He/MSNs和He/dMSNs(0.1 mg/m L)对可可毛色二孢菌均表现出良好的抑菌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药缓释制剂 己唑醇 纳米球 介孔二氧化硅 缓释性能
下载PDF
Effect of rhBMP-2 sustained-release nanocapsules on the ectopic osteogenesis process in Sprague-Dawley rats 被引量:2
7
作者 Ren-Fa Lai Ze-Jian Li +2 位作者 Zhi-Ying Zhou Zhi-Qiang Feng Qing-Tong Zhao 《Asian Pacific Journal of Tropical Medicine》 SCIE CAS 2013年第11期884-888,共5页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sustained-release recombinant 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rhBMP-2) on ectopic osteogenesis in the muscle pouches of rats through preparing rhBMP-2 sustained-release capsules b...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sustained-release recombinant 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rhBMP-2) on ectopic osteogenesis in the muscle pouches of rats through preparing rhBMP-2 sustained-release capsules by wrapping morphogenesis protein bones-2(BMP-2)using chitosan nanoparticles,and compositing collagen materials.Methods:Twenty four SpragueDawley 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four groups with six rats in each group,that is Group A(control group),Group B(only treated with collagen),Group C(rhBMP-2+collagen treated group) and Group D(rhBMP-2/cs+collagen treated group).The composite materials for each group were implanted in the bilateral peroneal muscle pouches in rats.The peroneal muscles were only separated without implanting any materials in control group.Rats were sacrificed 2 weeks and 4 weeks post treatment and samples were cut off for general observation,Micro CT scans and histological observation.Results:General observation showed no new bone formation in Groups A and B mice,while new bones were formed in Groups C and D mice.Two weeks after treatment Micro CT scans showed that The bone volume fraction(BVF),trabecular thickness(Tb. Th),bone mineral density(BMD) in Group C mice were all higher than that in Group D(P<0.05). At the fourth week,the BVK,Tb.Th and BMD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at the second week(P<0.01).Conclusions:The slow-release effect of rhBMP-2/cs sustained-release capsules can significantly promote ectopic osteogenesis.Its bone formation effect is better than that of rhBMP-2 burst-release grou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MP-2 Micro-CT Chitosan nanoparticles Polymeric drug-loading sustainedrelease CAPSULES ECTOPIC OSTEOGENESIS
下载PDF
Optimiz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nimesulide bilayer tablets by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被引量:1
8
作者 单利 范云周 +3 位作者 王玉丽 陈红鸽 高春生 杨美燕 《Journal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CAS CSCD 2014年第2期89-93,共5页
The objectives of this present investigation were to develop and formulate nimesulide bilayer tablets by using different polymer combinations and fillers, to optimize the formulations for different drug release variab... The objectives of this present investigation were to develop and formulate nimesulide bilayer tablets by using different polymer combinations and fillers, to optimize the formulations for different drug release variables by orthogonal design and central composite design-surface methodology and to evaluate drug release pattern of the optimized product. The bilayer tablet containing a fast release layer(FRL) and a sustained release layer(SRL) provided an initial burst release of nimesulide, followed by the sustained release for a period of time. The optimal formulation obtained was as follows:(I) the formulation of FRL: nimesulide, 50 mg; lactose, 92 mg; starch, 22 mg; CCMC-Na, 14 mg; PVP K30, 1 mg; micronized silica gel, 1 mg; magnesium stearate, 0.9 mg; and iron oxide red, 0.1 mg; and(II) the formulation of SRL: nimesulide, 150 mg; HPMC K100LV, 26 mg; HPMC K4M, 33 mg; lactose, 54 mg; PVP K30, 1 mg; micronized silica gel, 1 mg; and magnesium stearate, 0.9 mg. According to the optimal formulation, the biphasic type of release was identified. The in vitro drug dissolution from the bilayer tablets was sustained for about 16 h after releasing 15% of drug in the first 10 min. The developed nimesulide bilayer tablets with improved efficacy can perform therapeutically better than the conventional table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MESULIDE Bilayer tablets Orthogonal design Central composite design-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sustainedrelease Fast release
原文传递
载三联抗结核药硫酸钙/氨基酸聚合物人工骨体内缓释实验研究 被引量:14
9
作者 德向研 施建党 +3 位作者 王自立 冯丹妮 刘海涛 丛晓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31-536,共6页
目的:观察载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三联抗结核药硫酸钙/氨基酸聚合物人工骨在大鼠体内的缓释效果。方法:取6~7周龄SD大鼠8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载三联抗结核药人工骨植入大鼠骶脊肌内,40只;对照组植入空白未载药人工... 目的:观察载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三联抗结核药硫酸钙/氨基酸聚合物人工骨在大鼠体内的缓释效果。方法:取6~7周龄SD大鼠8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载三联抗结核药人工骨植入大鼠骶脊肌内,40只;对照组植入空白未载药人工骨于大鼠骶脊肌内,40只;术后1d、3d、1周、2周、4周、6周、8周、12周处死大鼠,每次处死实验组、对照组大鼠各5只,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大鼠植入人工骨局部周边组织及血液中三种药物浓度,2周及6周时HE染色观察大鼠肝、肾病理组织学变化。结果:植入载三联抗痨药人工骨局部周边1cm肌肉组织中,术后1d、3d、1周、2周、4周、6周、8周、12周时,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异烟肼为4.09±0.56μg/ml、2.45±1.33μg/ml、2.12±1.56μg/ml、1.58±4.12μg/ml、2.09±2.35μg/ml、2.31±1.44μg/ml、4.26±2.17μg/ml、3.79±0.49μg/ml;利福平为4.02±1.14μg/ml、1.90±0.11μg/ml、1.88±0.90μg/ml、0.79±1.08μg/ml、0.86±0.44μg/ml、0.89±0.98μg/ml、3.92±1.09μg/ml、3.57±0.22μg/ml;吡嗪酰胺为460.87±1.41μg/ml、440.91±1.69μg/ml、430.21±0.86μg/ml、340.73±1.45μg/ml、320.85±2.0μg/ml、270.61±1.0μg/ml、230.38±0.48μg/ml;12周时植骨块局部组织,周边1cm肌肉组织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能达到10倍最低抑菌浓度,静脉血三种药物平均浓度为2.79μg/ml、2.02μg/ml、4.38μg/ml低于植骨块局部周边浓度;肝、肾组织组织病理学检查未见损伤。结论:载三联抗结核药硫酸钙/氨基酸聚合物人工骨体内释放平稳,可实现体内局部用药缓释;其可直接植入体内,对肝、肾组织无明显药物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结核药 硫酸钙 氨基酸聚合物 人工骨 体内缓释 大鼠
下载PDF
流化床包衣法制备芍药总苷缓释微丸的研究 被引量:11
10
作者 陈丽华 徐德生 +2 位作者 冯怡 洪燕龙 汪益涵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79-383,共5页
目的应用挤出滚圆法制备芍药总苷速释微丸,用Eudragit RS 100作为包衣材料,制备芍药总苷缓释微丸。方法采用mini Glatt流化床底喷包衣法制备缓释微丸,对其包衣工艺及处方进行单因素考察,评价微丸的粉体学性质和体外释放行为。结果当聚... 目的应用挤出滚圆法制备芍药总苷速释微丸,用Eudragit RS 100作为包衣材料,制备芍药总苷缓释微丸。方法采用mini Glatt流化床底喷包衣法制备缓释微丸,对其包衣工艺及处方进行单因素考察,评价微丸的粉体学性质和体外释放行为。结果当聚合物包衣增质量为6%,增塑剂用量为10%时,药物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体外释放曲线符合Peppas和Higuchi方程。结论制备的芍药总苷缓释微丸具备较理想的缓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芍药总苷缓释微丸 EUDRAGIT RS 100 缓释微丸 释放度
原文传递
琥珀酸亚铁缓释片联合维生素C治疗妊娠期缺铁性贫血疗效观察 被引量:11
11
作者 张春凤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0年第16期157-159,共3页
目的探讨琥珀酸亚铁缓释片联合维生素C治疗妊娠期缺铁性贫血(IDA)的疗效观察。方法选择医院2018年4月-2019年5月门诊产检确诊的妊娠期缺铁性贫血患者76例,所有患者均为中期妊娠,入组前均未服用抗贫血药物。按照随机分组原则,76例患者分... 目的探讨琥珀酸亚铁缓释片联合维生素C治疗妊娠期缺铁性贫血(IDA)的疗效观察。方法选择医院2018年4月-2019年5月门诊产检确诊的妊娠期缺铁性贫血患者76例,所有患者均为中期妊娠,入组前均未服用抗贫血药物。按照随机分组原则,76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8例,给予硫酸亚铁片联合维生素C治疗,观察组38例,给予琥珀酸亚铁缓释片联合维生素C治疗。比较两组治疗结果。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78.95%和97.3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两组血红蛋白(Hb)、红细胞(RBC)、铁蛋白(SF)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Hb、RBC、SF水平均有改善,其中观察组治疗后Hb、RBC、SF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琥珀酸亚铁缓释片联合维生素C治疗妊娠期缺铁性贫血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期 缺铁性贫血 琥珀酸亚铁缓释片 硫酸亚铁片 维生素C 疗效
下载PDF
丙戊酸镁缓释片与碳酸锂对躁狂发作的疗效及生存质量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孙群星 杨长虹 +4 位作者 郭华 刘勇 李素华 朱玉星 张爱荣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06年第3期207-210,共4页
目的比较丙戊酸镁缓释片与碳酸锂治疗对躁狂发作患者的疗效及对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入院顺序分层随机法,将120例躁狂发作患者平均分为研究组(丙戊酸镁)和对照组(碳酸锂),在治疗前,治疗后1、3、6、12月末分别用Bech-Rafaelsen躁狂量... 目的比较丙戊酸镁缓释片与碳酸锂治疗对躁狂发作患者的疗效及对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入院顺序分层随机法,将120例躁狂发作患者平均分为研究组(丙戊酸镁)和对照组(碳酸锂),在治疗前,治疗后1、3、6、12月末分别用Bech-Rafaelsen躁狂量表(BRMS)和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及不良反应表(TESS)评定疗效和副作用,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WHOQOL-BREF)评估患者的生存质量,分析量表中各领域的计分。结果两组BRMS总分在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及各因子分比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研究组有效率96.7%,显效率70%;对照组有效率93.3%,显效率66.7%。两组间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组副作用比对照组少。经12个月治疗,研究组与对照组两组生存质量各分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1),在心理领域、社会关系和环境领域三方面,丙戊酸镁优于碳酸锂(P<0.01)。结论丙戊酸镁缓释片和碳酸锂对治疗躁狂发作均有效。丙戊酸镁缓释片由于副作用小,对生存质量的改善更彻底,而优于碳酸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躁狂发作 丙戊酸镁缓释片 碳酸锂 生存质量
下载PDF
布洛芬缓释胶囊单剂量与多剂量给药的人体药动学及生物等效性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张轶雯 陈尧 +4 位作者 谭志荣 俞竞 彭静波 欧阳冬生 周宏灏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4年第3期297-301,共5页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人血浆中布洛芬浓度,并应用于两种布洛芬缓释制剂的人体生物等效性研究。方法:采用双周期自身随机交叉试验设计,24名男性健康志愿者分别单剂量、多剂量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300mg,采用高效...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人血浆中布洛芬浓度,并应用于两种布洛芬缓释制剂的人体生物等效性研究。方法:采用双周期自身随机交叉试验设计,24名男性健康志愿者分别单剂量、多剂量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300mg,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人血浆中布洛芬浓度,利用DAS 2.0程序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并对两种制剂进行生物等效性评价。结果:单剂量口服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后血浆中布洛芬的Cmax分别为(12.7±5.4)和(13.5±5.9)μg/mL,tmax分别为(5.5±1.4)和(5.1±1.0)h,AUC0→24分别为(96.8±50.2)和(95.7±45.4)μg·h·mL-1。多剂量口服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后血浆中布洛芬的Cmax分别为(14.1±5.3)和(14.9±6.4)μg/mL,tmax分别为(4.8±1.0)和(4.6±0.9)h,Cav分别为(8.3±3.4)和(8.6±4.3)μg/mL,DF值分别为(117.2±35.3)%和(131.7±35.1)%。经统计学检验,两种制剂主要药动学参数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所建立的高效液相色谱法适合用于人体血浆中布洛芬测定。布洛芬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具有生物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洛芬 高效液相色谱法 生物等效性 缓释胶囊
下载PDF
Kollicoat~ SR30D在盐酸青藤碱微丸型缓释片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4
作者 李然然 陈庆华 +1 位作者 包泳初 潘峰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588-594,共7页
以新型水分散体Kollicoat SR30D为微丸的衣膜材料,制备盐酸青藤碱缓释包衣微丸;随后将其与适宜的辅料混匀后直接压片,制得能缓释12 h的微丸型片剂.考察了增塑剂种类和用量对微丸中药物释放的影响,以及压片过程中填充剂比例对微丸的保护... 以新型水分散体Kollicoat SR30D为微丸的衣膜材料,制备盐酸青藤碱缓释包衣微丸;随后将其与适宜的辅料混匀后直接压片,制得能缓释12 h的微丸型片剂.考察了增塑剂种类和用量对微丸中药物释放的影响,以及压片过程中填充剂比例对微丸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以10%柠檬酸三乙酯作增塑剂的Kollicoat SR30D能在流化床包衣过程中形成致密完整的衣膜,无需愈合处理.将包衣增重为18%的微丸与硅化微晶纤维素颗粒以1:3(w/w)混匀,再加入0.5%硬脂酸镁,直接压片可制得缓释12 h的微丸型片剂,且压片前后药物释放行为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ollicoat~ SR30D 增塑剂 盐酸青藤碱 包衣微丸压片 缓释片
原文传递
盐酸曲马多缓释片镇痛效果临床评价 被引量:7
15
作者 徐国柱 刘锐克 +8 位作者 王伟 张光健 吴一龙 马勇光 胡晓桦 鲍继桂 李维廉 谢广茹 孙莉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7期471-474,共4页
目的:评价盐酸曲马多缓释片和盐酸曲马多即刻释放片(普通片)对中度疼痛镇痛效果。方法:随机双盲对照试验为一日给药,用于手术后疼痛,曲马多缓释片100mg,q12hpo;普通片50mg,q6h,po。开放试验为1周给药,... 目的:评价盐酸曲马多缓释片和盐酸曲马多即刻释放片(普通片)对中度疼痛镇痛效果。方法:随机双盲对照试验为一日给药,用于手术后疼痛,曲马多缓释片100mg,q12hpo;普通片50mg,q6h,po。开放试验为1周给药,用于晚期癌症疼痛患者,曲马多缓释片100~200mg,q12h,po,连用7d。结果:曲马多缓释片与普通片镇痛效果相同,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曲马多缓释片对中度疼痛镇痛效果确切。不良反应主要有头晕、嗜睡、胃不适、恶心、呕吐和便秘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曲马多 缓释片 镇痛 药理
下载PDF
盐酸尼卡地平肠溶缓释微丸的研制 被引量:5
16
作者 刘善奎 钟延强 +1 位作者 孙其荣 崔孟珣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7期455-458,共4页
目的:将盐酸尼卡地平制成肠溶缓释固体分散体,以促进其在肠道内溶出,提高制剂的生物利用度。方法:以水溶性材料(PEG6000)和肠溶性材料(Ⅱ丙烯酸树脂)为混合载体,采用溶剂法制备了盐酸尼卡地平固体分散体。通过正交实验... 目的:将盐酸尼卡地平制成肠溶缓释固体分散体,以促进其在肠道内溶出,提高制剂的生物利用度。方法:以水溶性材料(PEG6000)和肠溶性材料(Ⅱ丙烯酸树脂)为混合载体,采用溶剂法制备了盐酸尼卡地平固体分散体。通过正交实验设计,筛选得到了具有理想肠溶缓释效果的处方。结果:盐酸尼卡地平制成的肠溶缓释固体分散体在人工肠液中3h释放量为54.33%,10h释放量为80.18%。其体外释药方式符合Higuchi方程。DTA分析和X-射线粉末衍射证实药物以无定形态分散于载体中。结论:以固体分散体制备的肠溶缓释微丸具有促进药物溶出、定位缓慢释放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尼卡地平 固体分散体 肠溶缓释微丸
下载PDF
离子色谱法测定枸橼酸钾缓释片中枸橼酸的含量 被引量:7
17
作者 王淼 顾小燕 +3 位作者 李耕 严菲 陈民辉 柯学 《中南药学》 CAS 2022年第12期2897-2900,共4页
目的建立离子色谱法测定枸橼酸钾缓释片中枸橼酸的含量。方法采用Thermo Dionex IonPac AS11-HC(4 mm×250 mm,3μm)色谱柱,以35 mmol·L^(-1)KOH作为淋洗液,流速为1.0 mL·min^(-1),进样量为10μL;采用抑制电导检测方式,... 目的建立离子色谱法测定枸橼酸钾缓释片中枸橼酸的含量。方法采用Thermo Dionex IonPac AS11-HC(4 mm×250 mm,3μm)色谱柱,以35 mmol·L^(-1)KOH作为淋洗液,流速为1.0 mL·min^(-1),进样量为10μL;采用抑制电导检测方式,抑制电流:87 mA,电导池温度:35℃。结果枸橼酸在5~40μg·min^(-1)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8),低、中、高水平的枸橼酸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1.3%、101.0%和100.4%,RSD分别为0.68%、0.60%和1.5%。结论本方法专属性强,准确可靠,精密度良好,可用于测定枸橼酸钾缓释片中枸橼酸的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色谱法 抑制电导检测器 枸橼酸钾缓释片 含量测定
下载PDF
盐酸吗啡缓释片与硫酸吗啡缓释片治疗重度癌性疼痛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7
18
作者 吕建华 李永兵 吕建莉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6年第4期441-443,共3页
目的:比较盐酸吗啡缓释片与硫酸吗啡缓释片治疗重度癌性疼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濮阳市人民医院2013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128例重度癌性疼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4例,对照组患者应用... 目的:比较盐酸吗啡缓释片与硫酸吗啡缓释片治疗重度癌性疼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濮阳市人民医院2013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128例重度癌性疼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4例,对照组患者应用盐酸吗啡缓释片,观察组患者应用硫酸吗啡缓释片,观察2组患者的疼痛强度评分、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2组患者治疗1、3、5、7 d后的疼痛强度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0.63%(58/64),对照组为89.06%(57/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恶心、呕吐、便秘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硫酸吗啡缓释片治疗重度癌性疼痛的临床疗效与盐酸吗啡缓释片相近,患者均可耐受,但对于有消化道疾病史、年龄较大者,应用硫酸吗啡缓释片的安全性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度癌性疼痛 硫酸吗啡缓释片 盐酸吗啡缓释片
下载PDF
基于天然高分子基元的阻隔层对磁性载药聚乳酸微球的控释作用 被引量:6
19
作者 付昱 杨敏 +3 位作者 李妍 仲崇斌 焦永华 林奥雷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2779-2783,共5页
利用层层组装技术构建了基于天然高分子壳聚糖和海藻酸钠的阻隔层,并研究了该阻隔层对磁性载药聚乳酸微球的药物释放作用.实验结果表明,阻隔层能够有效抑制模型药物的突释,具有延缓药物释放的效果.具有阻隔层的磁性载药体系具有药物释... 利用层层组装技术构建了基于天然高分子壳聚糖和海藻酸钠的阻隔层,并研究了该阻隔层对磁性载药聚乳酸微球的药物释放作用.实验结果表明,阻隔层能够有效抑制模型药物的突释,具有延缓药物释放的效果.具有阻隔层的磁性载药体系具有药物释放平缓和生物相容性高等特点,是理想的磁靶向载药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微球 磁性纳米粒子 层层自组装 药物缓释
下载PDF
盐酸普拉克索双相缓释胶囊的制备及体内外评价 被引量:6
20
作者 张利锋 潘裕生 俞悦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522-1529,共8页
采用流化床底喷包衣工艺制备含盐酸普拉克索的两种膜控小丸,分别达到速释和缓释目的,再将其按一定比例混合后制备成盐酸普拉克索双相缓释胶囊。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以自研胶囊和原研制剂(Siforl)在pH 6.8磷酸盐缓冲液(P... 采用流化床底喷包衣工艺制备含盐酸普拉克索的两种膜控小丸,分别达到速释和缓释目的,再将其按一定比例混合后制备成盐酸普拉克索双相缓释胶囊。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以自研胶囊和原研制剂(Siforl)在pH 6.8磷酸盐缓冲液(PBS)中释放行为的相似性为评价指标,优化了自制胶囊的处方。验证试验表明,优化后的自制胶囊与原研制剂在pH 6.8磷酸盐缓冲液(未经历或经历在pH 1.2盐酸中释放1或2 h)中的释放行为相似(相似因子均大于50)。以Beagle犬为模型,考察了自制胶囊和原研制剂的体内药动学行为。采用LC-MS/MS法测定血浆中盐酸普拉克索浓度,并采用非房室模型计算两制剂的药动学参数。结果表明,自研双相缓释胶囊与原研制剂的c_(max)为(1 118.3±121.9)和(1 108.6±183.2)pg/ml,AUC_(0→∞)为(18 227.5±1 870.8)和(16 321.8±2 327.5)pg·ml^(-1)·h,提示两制剂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普拉克索 速释小丸 缓释小丸 双相缓释胶囊 体外释放 释放度相似性 药动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