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理能力与手术侵袭度评分系统评估结肠癌手术风险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8
1
作者 高强 汪晓东 +3 位作者 唐之韵 陈佩于 肖雄 李立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6期415-417,共3页
目的 探讨生理能力与手术侵袭度(E-PASS)评分系统预测结肠癌患者择期手术后并发症风险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至10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158例结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E-PASS评分系统评估... 目的 探讨生理能力与手术侵袭度(E-PASS)评分系统预测结肠癌患者择期手术后并发症风险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至10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158例结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E-PASS评分系统评估其手术风险,并比较E-PASS评分系统中的术前风险分数(PRS)、手术侵袭度分数(SSS)和综合风险分数(CRS)评分与实际手术预后的关系.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E-PASS评分系统各项指标与术后风险的关系.结果 纳入分析的158例患者中,经过E-PASS评分系统预评估的术后近期并发症总体发生率为19.4%±2.0%,术后实际并发症发生率为17.1%(27/158).并发症的发生与Dukes分期、体能状态指数分级、严重心脏疾病、严重肺部疾病、手术时间有关(r=0.193,0.410,0.183,0.174,0.198,P<0.05);且PRS、CRS和SSS均具有良好的预测作用(r=0.299,0.349,0.183,P<0.05).结论 E-PASS评分系统是一个相对方便有效,易操作的手术风险评估系统,能够准确预测结肠癌患者的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肿瘤 生理能力与手术侵袭度评估 手术风险 并发症
原文传递
内耳畸形人工耳蜗植入手术难点及其处理 被引量:6
2
作者 赖若沙 伍伟景 +2 位作者 李葳 谢鼎华 刘嘉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919-924,共6页
目的:探讨内耳畸形患儿行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的难点及其处理方法。方法:186例内耳畸形行人工耳蜗植入术的患儿(内耳畸形组)中,孤立的半规管发育不良6例(3.23%),孤立的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137例(73.66%),Mondini畸形26例(13.98%),不全分隔Ⅲ... 目的:探讨内耳畸形患儿行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的难点及其处理方法。方法:186例内耳畸形行人工耳蜗植入术的患儿(内耳畸形组)中,孤立的半规管发育不良6例(3.23%),孤立的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137例(73.66%),Mondini畸形26例(13.98%),不全分隔Ⅲ型6例(3.23%),不全分隔Ⅰ型1例(0.54%),内听道狭窄3例(1.61%),耳蜗发育不良7例(3.76%);随机抽取200例内耳结构正常的人工耳蜗植入患儿为对照组。所收集的资料包括内耳异常的类型、术中表现和临床处理策略以及术后言语康复情况。结果:内耳畸形组中,148例次(77.49%)手术顺利,6例次(3.14%)电极插入不完整,29例次(15.18%)术中出现脑脊液井喷,8例次(4.19%)内耳畸形患儿手术中因为圆窗结构异常而开窗位置定位困难。内耳畸形组术中均采用面隐窝入路,17.8%的患儿存在明显的面神经结构异常,明显多于对照组,仅1例患儿在术后1周出现面神经延迟麻痹,治疗后恢复良好;6.81%的内耳畸形患儿采用扩大圆窗入路进行电极插入,明显少于对照组(28%)。内耳畸形组和对照组行人工耳蜗植入的术后言语康复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内耳畸形患儿行人工耳蜗植入术安全可行且效果显著。内耳畸形患儿发生面神经及圆窗等中耳结构异常的概率更高,因此术前应特别注意阅读影像学结果,以预测术中可能发生的风险。术前制定最安全的手术计划,包括电极的类型和开窗的方式,并且手术必须由经验丰富的外科医生实施或者指导,以根据术中所见调整最优的手术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蜗植入术 内耳畸形 手术难点 手术风险
原文传递
血液升温仪配合精细化手术室干预对子宫内膜癌手术患者睡眠的影响
3
作者 黄铭香 王清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 2024年第10期2219-2221,共3页
目的:探究针对子宫内膜癌手术患者开展血液升温仪配合精细化手术室干预对手术风险以及围术期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6月至2023年12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子宫内膜癌手术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 目的:探究针对子宫内膜癌手术患者开展血液升温仪配合精细化手术室干预对手术风险以及围术期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6月至2023年12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子宫内膜癌手术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开展常规护理,观察组开展血液升温仪配合精细化手术室干预。针对2组睡眠质量以及手术指标统计。结果:夜间觉醒次数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夜间睡眠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对比,观察组评分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排气时间、下床时间以及手术时间,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子宫内膜癌手术患者护理时开展血液升温仪配合精细化手术室干预,可缩短手术时间,并提升围术期睡眠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升温仪 精细化手术室护理 子宫内膜癌 手术风险 睡眠 夜间睡眠时间 夜间觉醒次数 术中出血量
下载PDF
术前白蛋白-胆红素对胃癌术后生存预测价值
4
作者 白璐 侯雯跻 +2 位作者 党胜春 沈耀 殷凯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2024年第8期1824-1826,共3页
目的探讨术前白蛋白-胆红素(ALBI)分级在胃癌患者术后生存率中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胃癌根治术患者135例,根据ALBI分级将其分为ALBI 1级组98例、ALBI 2级组37例。比较两组临床病理特征,采用Kapla... 目的探讨术前白蛋白-胆红素(ALBI)分级在胃癌患者术后生存率中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胃癌根治术患者135例,根据ALBI分级将其分为ALBI 1级组98例、ALBI 2级组37例。比较两组临床病理特征,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比较不同ALBI分级的1年生存率差异,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胃癌术后远期生存率的影响因素。结果ALBI 1级生存率高于ALBI 2级[89.80%(88/98)比70.27%(26/37),χ2=8.159,P<0.05]。ALBI分级[风险比(HR)=2.840]、分化程度(HR=1.728)、肿瘤分期(HR=1.764)、CEA水平(HR=1.586)、术后辅助化疗(HR=1.784)是影响胃癌根治术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1)。结论术前ALBI分级用于评估胃癌根治术患者手术风险及预后结局较为可行,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根治术 白蛋白 胆红素 手术风险 预后
原文传递
2086例脑动静脉畸形临床特征和手术治疗结果分析 被引量:80
5
作者 赵继宗 王硕 +3 位作者 隋大立 李京生 张岩 李健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13-117,共5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2086例脑动静脉畸形(AVM)患者和1992年后经外科手术治疗的635例患者。对这些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外科手术结果加以评估。方法对1956年1月至2001年10月2086例AVM患者数据收集分析。AVM的大小范围由1~9cm。经外科手术治疗的... 目的回顾性分析2086例脑动静脉畸形(AVM)患者和1992年后经外科手术治疗的635例患者。对这些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外科手术结果加以评估。方法对1956年1月至2001年10月2086例AVM患者数据收集分析。AVM的大小范围由1~9cm。经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按入院时间分为2组:一组为1992年至1996年另一组由1997年至2001年。本组研究中,评估临床特征的变量包括:年龄、性别、Spetzler-Martin分级、首发症状。外科手术结果的评估是通过比较两手术组之间的手术并发症。结果脑AVM好发20~40岁,其中脑出血(43.4%),头痛(24.9%)和癫痫发作(17.3%)是首发常见的三种表现。两组间年龄分布和性别比率无差异。采用Spetzler-Martin分级系统,Ⅲ~Ⅴ级患者百分率增加,Ⅰ和Ⅱ级患者百分率下降。但主要外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死亡,偏瘫,颅神经功能障碍和胃肠出血)无显著性差异(P=0.796)。结论脑AVM是青年患者自发性颅内出血的重要原因之一。Spetzler-Martin分级对预测手术风险有帮助。显微外科手术技术使手术治疗更加安全,并成为脑AVM患者的最佳选择。在治疗巨大脑AVM时,术中栓塞后手术切除是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静脉畸形 临床特征 治疗 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29
6
作者 许斌 宋玲 +1 位作者 董瑶 王艳超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20年第22期3051-3055,共5页
目的:探讨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北京安贞医院2017年4月—2018年4月的手术室护理人员105名,随机分为6个质量控制小组,对手术室护理过程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控制,制定手术室护理质量评价体系,比... 目的:探讨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北京安贞医院2017年4月—2018年4月的手术室护理人员105名,随机分为6个质量控制小组,对手术室护理过程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控制,制定手术室护理质量评价体系,比较实施质量控制前后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和护理质量。结果:实施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后,患者压力性损伤、非计划性拔管发生情况均低于质量控制前,手术室护理工作的质量评分高于质量控制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实行质量控制小组管理能够有效降低护理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理管理研究 手术室护理 质量控制 手术风险
原文传递
术前风险评分系统对老年髋部骨折手术风险的评估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1
7
作者 廖世亮 兰秀夫 《创伤外科杂志》 2020年第7期555-557,F0003,共4页
老年髋部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临床治疗该疾病的方法主要为手术治疗,由于老年患者常存在高血糖、高血压等基础性疾病,使得手术风险明显提高。临床治疗期间,有效降低老年髋部骨折手术风险,保证临床治疗效果与安全性非常重要。当前,临... 老年髋部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临床治疗该疾病的方法主要为手术治疗,由于老年患者常存在高血糖、高血压等基础性疾病,使得手术风险明显提高。临床治疗期间,有效降低老年髋部骨折手术风险,保证临床治疗效果与安全性非常重要。当前,临床上对老年髋部骨折手术风险的评估系统并不统一,临床上使用的评估系统较多,但是没有针对性的评估体系。本研究主要是对老年髋部骨折手术风险评估系统进行梳理与研究,应用术前风险评分系统从各方面对老年髋部骨折手术风险进行评估,分析老年髋部骨折手术的并发症以及预后,探讨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部骨折 术前风险评分 手术风险 老年
下载PDF
慢性便秘的术式选择和手术风险的把握 被引量:11
8
作者 隋金珂 张卫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339-1341,共3页
手术作为治疗慢性便秘的方法之一,是非手术治疗失败后的最后选择。手术方式选择主要取决于患者的病情、客观检查证据和医生团队的经验:(1)慢传输型便秘:国内目前广泛采用次全结直肠切除加回肠直肠吻合、或升结肠直肠吻合,疗效确... 手术作为治疗慢性便秘的方法之一,是非手术治疗失败后的最后选择。手术方式选择主要取决于患者的病情、客观检查证据和医生团队的经验:(1)慢传输型便秘:国内目前广泛采用次全结直肠切除加回肠直肠吻合、或升结肠直肠吻合,疗效确切;(2)出口梗阻型便秘:手术治疗需要慎之又慎,目前手术方式并无共识,建议遵循“能微创,则微创”的原则;(3)混合型便秘:尚未有明确统一的外科治疗方法,金陵术是其有前景的手术方式;(4)成人先天性巨结肠:外科手术是唯一治疗方法,基本原则是切除狭窄段、移行段和明显扩张段,推荐同时行预防性回肠造口;(5)成人特发性巨结肠:宜选择次全结肠切除加回肠直肠吻合、或升结肠直肠吻合;(6)神经节细胞减少症:少见,外科治疗未形成共识。如何选择恰当的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以及对手术风险的把控,是临床医师必须掌握的内容。随着腔镜技术优势的体现,微创外科将成为便秘手术治疗的主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便秘 慢性 手术方式 手术风险
原文传递
POSSUM及P-POSSUM对胃肠外科手术风险度的评价 被引量:10
9
作者 路忠志 李丽 +2 位作者 杨宏伟 吴斌 李东生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09-413,共5页
目的探讨术前使用POSSUM和P-POSSUM评分系统对预测胃肠外科患者术后并发症和病死率的准确性。方法以POSSUM和P-POSSUM各项指标及常见临床影响因素为参考,对近1年内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普外科收治的633例胃肠外科手术患者进行前瞻性的评估... 目的探讨术前使用POSSUM和P-POSSUM评分系统对预测胃肠外科患者术后并发症和病死率的准确性。方法以POSSUM和P-POSSUM各项指标及常见临床影响因素为参考,对近1年内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普外科收治的633例胃肠外科手术患者进行前瞻性的评估,并与患者实际并发症、死亡情况进行比较。以Logistic回归分析,非参数独立样本t检验,ROC曲线,预测和实际病死率及并发症符合度(OE比率)等统计学方法评价POSSUM及P-POSSUM预测的准确性。结果POSSUM预测并发症发生数为229例,实际发生数为188例;P-POSSUM预测死亡数为44例,实际死亡数为34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高危机组(R1>38,R2>50)预测更具准确性,预测和实际病死率和并发症率符合度等于1;而在低危机组(R1<38,R2<50)则其死亡发生率被高估,预测和实际病死率和并发症率符合度大于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肝功能、血糖、体高比、手术时间和术中血压的平稳因素与术后并发症和病死率均有相关性。结论对于胃肠外科患者,POSSUM预测其并发症率和P-POSSUM预测其病死率有良好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外科手术 手术风险 手术后并发症 病死率
原文传递
风险管理在胸腰椎骨折伴多发性肋骨骨折手术护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0
作者 林建玲 黄秋葵 +2 位作者 邓洁娜 谈均乾 刘玮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1年第32期125-126,130,共3页
目的:探讨风险管理在胸腰椎骨折伴多发性肋骨骨折行脊柱内固定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09年1月实施风险管理以前的30例胸腰椎骨折伴多发性肋骨骨折行脊柱内固定术患者作为对照组,2009年2月实施风险管理后的28例胸腰椎骨折伴多发性肋... 目的:探讨风险管理在胸腰椎骨折伴多发性肋骨骨折行脊柱内固定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09年1月实施风险管理以前的30例胸腰椎骨折伴多发性肋骨骨折行脊柱内固定术患者作为对照组,2009年2月实施风险管理后的28例胸腰椎骨折伴多发性肋骨骨折行脊柱内固定术患者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护理风险发生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风险发生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胸腰椎骨折伴多发性肋骨骨折行脊柱内固定术中应用风险管理程序能减少手术风险因素的发生,确保手术安全,有效提高手术护理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伴多发性肋骨骨折 手术风险 管理
下载PDF
POSSUM评分系统预测大肠癌病人手术风险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8
11
作者 祝利 龚旭晨 +2 位作者 高维鸽 艾克拜尔.苏里坦 阿力马斯.阿斯哈尔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1年第11期1278-1281,1285,共5页
目的应用POSSUM评分系统对大肠癌(colonrectal cancer,CRC)病人手术风险进行评估,以评价该评分的临床有效性,同时对多个手术风险的单因素进行分析,为临床治疗决策提供参考。方法对101例手术的CRC病人进行POSSUM评分,同时统计术后实际并... 目的应用POSSUM评分系统对大肠癌(colonrectal cancer,CRC)病人手术风险进行评估,以评价该评分的临床有效性,同时对多个手术风险的单因素进行分析,为临床治疗决策提供参考。方法对101例手术的CRC病人进行POSSUM评分,同时统计术后实际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并与评分预测值进行比较,就有可能产生并发症的多个因素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POSSUM评分预测并发症发生率(58.03%)与实际并发症发生率(40.59%)较为接近,而预测病死率(11.15%)则较实际病死率(2.97%)略高;年龄、手术次数、血浆白蛋白含量、糖尿病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关联。结论 POSSUM评分系统可以较好地预测CRC病人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但对病死率预测高于实际发生率,需结合其他评分系统协同作用,与并发症有关的4个手术风险因素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癌 POSSUM评分系统 手术风险
下载PDF
精细护理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被引量:7
12
作者 徐岩 《中国医药科学》 2014年第24期105-107,共3页
目的:通过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对患者执行精细护理,探讨其对手术室护理工作的影响与重要意义。方法研究纳入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手术治疗的300例患者,对150例患者进行精细化护理,另150例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回顾性分析患者护理... 目的:通过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对患者执行精细护理,探讨其对手术室护理工作的影响与重要意义。方法研究纳入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手术治疗的300例患者,对150例患者进行精细化护理,另150例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回顾性分析患者护理满意度和护理人员专业水平问卷调查结果,并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手术安全性和护理人员专业水平提高情况。结果精细护理成人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1.3%,显著高于常规护理成人患者79.1%(P<0.05),精细护理老年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3.1%,显著高于常规护理老年患者84.7%(P<0.05),精细护理总满意度为92.0%,也显著高于常规护理患者81.3%(P<0.05);精密护理患者手术风险发生率为1.33%,显著低于常规护理患者5.33%(P<0.05),精密护理患者手术安全率98.6%,显著高于常规护理患者94.7%(P<0.05);问卷测试结果显示精细护理后护理人员专业技能合格率为90%,显著高于执行精密护理工作前50%(P<0.05)。结论精细护理对手术室护理工作有明显提高作用,不仅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降低手术风险,也可提升护理人员专业水平,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细护理 手术室 患者满意度 手术风险
下载PDF
全程护理干预在胸腔镜下肺癌手术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6
13
作者 任东旭 杨锦怡 夏阳 《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2年第5期132-135,共4页
目的探讨全程护理干预在胸腔镜下肺癌手术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4月—2021年4月辽阳市某医院收治的80例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在... 目的探讨全程护理干预在胸腔镜下肺癌手术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4月—2021年4月辽阳市某医院收治的80例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全程护理。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比较2组患者护理前及出院时生活质量评估量表评分;比较2组患者出院时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2组患者生活质量评估量表中社会功能、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物质生活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2组患者生活质量评估量表中社会功能、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物质生活评分均高于护理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总满意度为97.50%,高于对照组的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程护理干预应用于胸腔镜下肺癌手术患者护理中的效果显著,能缩短患者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同时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腔镜下肺癌手术 手术风险 护理配合 生活质量
下载PDF
MRI预测子宫剖宫产瘢痕妊娠清宫术中风险的价值 被引量:6
14
作者 杨冯棱 赖华 +4 位作者 刘春英 龚照林 邓宸 雷强 王志刚 《临床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29-135,共7页
目的探讨术前MRI预测剖宫产切口瘢痕妊娠(CSP)清宫手术风险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5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CSP患者的临床及术前MRI资料,分析各临床及MRI特征与术中大出血(≥200 ml)、术中转变手术方式及宫腔球囊填塞压迫止血的关系。... 目的探讨术前MRI预测剖宫产切口瘢痕妊娠(CSP)清宫手术风险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5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CSP患者的临床及术前MRI资料,分析各临床及MRI特征与术中大出血(≥200 ml)、术中转变手术方式及宫腔球囊填塞压迫止血的关系。单因素分析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或χ;检验,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预测手术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各独立危险因素的预测效能。结果手术风险相关因素包括停经时间、既往CSP次数、术前β-HCG、瘢痕处子宫轮廓外凸、瘢痕厚度、憩室深度、憩室入口长度、胚芽显示、妊娠物体积、孕囊主体位于憩室内、孕囊与肌层分界不清及动脉期瘢痕处胎盘组织显著强化(P均<0.05)。术中大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为瘢痕厚度(P=0.002,OR=0.038,95%CI:0.005~0.306)、β-HCG(P=0.002,OR=1.021,95%CI:1.008~1.035)及孕囊主体位于憩室内(P=0.009,OR=12.549,95%CI:1.864~84.460),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32、0.815及0.697,瘢痕厚度及术前β-HCG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2.15 mm及82.443×10^(3)mIU/ml;宫腔球囊填塞压迫止血的独立危险因素为瘢痕厚度(P=0.015,OR=0.046,95%CI:0.004~0.544)与术前β-HCG(P=0.08,OR=1.019,95%CI:1.005~1.033),AUC及最佳截断值分别为0.923 mm、0.856 mm及1.95 mm、104.831×10^(3)mIU/ml;术中转变手术方式的独立危险因素为瘢痕厚度(P<0.001,OR=0.093,95%CI:0.026~0.325),AUC及最佳截断值分别为0.853及2.05 mm。结论术前MRI对于评估CSP患者清宫手术风险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剖宫产切口瘢痕妊娠 磁共振成像 预测 手术风险
原文传递
使用加热肿胀液减少吸脂手术风险 被引量:5
15
作者 任丽虹 杨大平 +3 位作者 宋甄 肖志波 刘莺 庞建华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91-93,共3页
目的研究在吸脂中使用室温肿胀液与体温肿胀液对生命体征的影响。方法两个实验组各包括20例健康女性。A组注射的皮下肿胀液在室温水平(25℃),B组使用的肿胀液在体温水平(37℃)。生命体征(心率,呼吸,体温,血压)每隔20min监测1次,直至达... 目的研究在吸脂中使用室温肿胀液与体温肿胀液对生命体征的影响。方法两个实验组各包括20例健康女性。A组注射的皮下肿胀液在室温水平(25℃),B组使用的肿胀液在体温水平(37℃)。生命体征(心率,呼吸,体温,血压)每隔20min监测1次,直至达到正常生命体征。结果A组、B组在心率、呼吸、血压上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术中20、40、60 min A组的体温(℃)(35.1±0.8、35.3±2.2、35.2±5.3)和B组的体温(35.9±1.1、36.2±3.5、36.3±2.6),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肿胀吸脂中使用加热的肿胀液可以保持稳定的生命体征,而且减少手术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热肿胀液 吸脂 手术风险
下载PDF
预后营养指数评估肝细胞癌患者手术风险及预后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5
16
作者 李小艳 陈国栋 《重庆医学》 CAS 2018年第31期3998-4002,共5页
目的探讨预后营养指数(PNI)与肝细胞癌(HCC)患者手术风险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在该院行肝切除术的90例HCC患者临床资料,术前PNI值为44.9±5.6,根据分界值45.0将90例患者分为营养较好组(A组,n=37)和营养较差组(B组,n=53)。... 目的探讨预后营养指数(PNI)与肝细胞癌(HCC)患者手术风险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在该院行肝切除术的90例HCC患者临床资料,术前PNI值为44.9±5.6,根据分界值45.0将90例患者分为营养较好组(A组,n=37)和营养较差组(B组,n=53)。进而分析PNI值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肛门排气排便时间、住院时间及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Cox比例风险模型观察PNI对HCC预后的影响。结果 B组PNI与HCC患者存在肝硬化(P=0.001)、无包膜形成(P=0.042)、多个肿瘤结节(P=0.010)、TNM分期(P=0.034)及Edmondson-Steiner分级(P=0.027)密切相关;A组肛门排气排便时间较B组明显提前(P<0.05),而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总体生存率及无瘤生存率均明显低于A组(P<0.01);PNI值高低(HR:0.485,95%CI:0.246~0.953,P=0.036)及肿瘤直径(HR:2.290,95%CI:1.136~4.618,P=0.021)成为影响HCC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PNI可作为一项简捷有效的指标评估HCC患者的手术风险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后营养指数 肝细胞癌 手术风险 预后
下载PDF
甲状腺癌术后患者喉返神经损伤的危险因素分析
17
作者 高登旺 《中国伤残医学》 2024年第18期40-43,共4页
目的:探讨甲状腺癌患者术后出现喉返神经损伤(RLN)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2024年5月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出现喉返神经损伤分为发生组(n=14)与未发生组(n=72)。比较两组患者一... 目的:探讨甲状腺癌患者术后出现喉返神经损伤(RLN)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2024年5月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出现喉返神经损伤分为发生组(n=14)与未发生组(n=72)。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与临床诊治相关信息的差异性,另对患者发生损伤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两组非首次手术占比、手术范围、显露RLN情况、RLN分离方式与操作原则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手术范围为“广泛”(OR=6.862,P=0.018)、非首次手术(OR=8.489,P=0.012)、RLN分离方式为“自甲状腺下角”(OR=7.409,P=0.015)、操作原则为“非精细化被膜解剖法”(OR=5.930,P=0.009)是甲状腺癌手术患者RLN损伤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在甲状腺癌患者手术期间,应重视非首次手术占比、手术范围、显露RLN情况、RLN分离方式与操作原则等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降低损伤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癌 喉返神经损伤 手术风险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无肠道准备对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后患者康复及肠道功能的影响
18
作者 于一鸣 李喜龙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4年第2期279-283,共5页
目的观察无肠道准备对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后患者康复情况及肠道功能的影响。方法本文为随机对照试验,病例纳入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2021年1月至2023年3月收治的122例肺癌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对入组患者进行分组,分别列为常... 目的观察无肠道准备对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后患者康复情况及肠道功能的影响。方法本文为随机对照试验,病例纳入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2021年1月至2023年3月收治的122例肺癌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对入组患者进行分组,分别列为常规组(61例)和试验组(61例)。常规组中男40例,女21例,年龄48~72(60.32±5.25)岁;试验组中男41例,女20例,年龄50~70(61.42±5.31)岁。所有患者均行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治疗,常规组术前服用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进行肠道准备,试验组不采取术前肠道准备措施。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术后胃肠功能、炎症指标变化情况,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手术安全性。用χ^(2)检验、t检验。结果在不同治疗方案下,试验组的手术时间为(170.44±20.35)min、略长于常规组(167.35±20.46)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术后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20.25±5.14)h、(23.36±5.42)h、(8.76±2.47)d,均短于常规组[(23.77±5.18)h、(26.62±5.41)h、(10.36±3.22)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前,两组患者的胃肠功能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不同治疗方案下,试验组术后的胃泌素(GAS)、胃动素(MLT)分别为(70.22±10.37)ng/L、(78.45±10.27)ng/L,均低于常规组[(75.45±10.26)ng/L、(86.33±10.28)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炎症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不同治疗方案下,试验组术后的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分别为(15.45±4.49)mg/L、(12.33±3.47)ng/L,均低于常规组[(18.77±4.18)mg/L、(15.66±4.14)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不同治疗方案下,试验组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20%(5/61),低于常规组21.31%(13/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9.84%(6/61),略高于常规组8.20%(5/61),差异无统计学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腔镜肺癌根治术 术前肠道准备 术后恢复 胃肠功能 手术风险
下载PDF
标准作业程序优化手术室配合对胃肠外科患者手术风险及睡眠质量的影响研究
19
作者 林秋红 蔡美旋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 2024年第7期1564-1566,1570,共4页
目的:分析标准作业程序优化手术室配合对胃肠外科患者手术风险及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1月至2023年11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肠胃外科收治的患者11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7例。对照组给... 目的:分析标准作业程序优化手术室配合对胃肠外科患者手术风险及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1月至2023年11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肠胃外科收治的患者11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手术室护理干预,观察组实施标准作业程序优化手术室配合干预。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比较2组患者干预前后睡眠质量的变化,使用多导睡眠监测仪监测2组患者的总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潜伏期,统计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指标,包括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通气时间、恢复进食时间,并比较2组患者手术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总睡眠时间、睡眠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睡眠潜伏期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观察组PSQ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观察组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通气时间、恢复进食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胃肠外科患者接受标准作业程序优化手术室配合能明显改善整体睡眠质量,减少睡眠障碍,降低手术风险,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外科 手术 标准作业程序 优化手术室配合 睡眠质量 睡眠障碍 手术风险 多导睡眠监测
下载PDF
基于根因分析的三维成像手术腹腔镜系统安全管理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郭炜 郭大为 《中国医学装备》 2018年第1期36-39,共4页
目的:构建三维(3D)成像手术腹腔镜系统的设备及配套部件术前安全检查体系,保障设备正常使用。方法:对3D腹腔镜成像系统使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根因分析,制定相应的解决策略;梳理组成3D腹腔镜成像系统的各部件的功能和原理,绘制故障原因鱼... 目的:构建三维(3D)成像手术腹腔镜系统的设备及配套部件术前安全检查体系,保障设备正常使用。方法:对3D腹腔镜成像系统使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根因分析,制定相应的解决策略;梳理组成3D腹腔镜成像系统的各部件的功能和原理,绘制故障原因鱼骨图,制定相应的解决策略并评估其改进效果。将改进措施实施前40台手术的数据纳入对照组,将改进措施实施后40台手术的数据纳入观察组,分析对比两组数据的差异,评价改进措施的效果。结果:利用根因分析法在总结手术前3D腹腔镜成像系统的设备及配套部件的检查要点的基础上,找出了导致临床不良反馈的原因,通过实施3D腹腔镜及其附件损伤较小的消毒和灭菌方法,临床术者的不良反馈总数下降了60%。结论:建立涵盖术前、术中及术后3个阶段的3D腹腔镜成像系统安全使用管理体系,能够减少因设备故障或不当操作导致的手术风险以及临床不良反馈,可为3D腹腔镜成像系统安全使用和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成像手术腹腔镜系统 根因分析 临床不良反馈 消毒灭菌 手术风险 安全管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