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世界自然遗产-四川黄龙钙华景观的形成与演化 被引量:36
1
作者 刘再华 田友萍 +6 位作者 安德军 王海静 唐淑 张金流 孙海龙 刘彦 张清明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41-847,共7页
本文对作者十余年来在四川黄龙(世界遗产地)的钙华研究成果和最新的一些监测发现进行了综述,目的是为公众更好地了解黄龙、保护黄龙提供科学基础。主要结果和结论是:(1)黄龙钙华的形成是由于地球深部高分压的CO2在碳酸盐岩补给区产生富... 本文对作者十余年来在四川黄龙(世界遗产地)的钙华研究成果和最新的一些监测发现进行了综述,目的是为公众更好地了解黄龙、保护黄龙提供科学基础。主要结果和结论是:(1)黄龙钙华的形成是由于地球深部高分压的CO2在碳酸盐岩补给区产生富含碳酸氢钙的地下水,当其以泉的形式出露地表时,由于泉水的CO2分压远远高于空气,泉水中的CO2大量逸出,结果导致碳酸钙过饱和而发生沉积;(2)黄龙钙华的颜色以黄色为主色调,主要是在雨季因雨水冲刷土壤向水中混入泥沙的缘故;而在旱季,钙华主要形成于清亮干净的泉水,因此,钙华的颜色呈现出纯净碳酸钙沉积的本色-白色。这也是黄龙洞钙华剖面年层中出现黄-白相间亚层的原因;(3)高精度的铀-钍同位素测年表明,黄龙钙华主体是全新世以来形成的;(4)地表水向地下河的漏失是黄龙地表水日益减少,导致钙华体表面干涸,从而气生蓝藻大量滋生,致使某些钙华变黑的主要原因,因此,有必要尽早采取防渗补水措施;(5)旅游活动已对黄龙钙华景观产生影响,包括上游人为践踏使下游钙华池淤塞,以及磷酸盐污染使硅藻等过度繁殖和钙华沉积速率可能降低等,因此,必须尽早采取相应防控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华 成因 颜色 形成年代 地表水渗漏 人为污染
下载PDF
雄安新区白洋淀湿地地表水和地下水转化关系及其对芦苇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0
2
作者 王雨山 尹德超 +5 位作者 王旭清 祁晓凡 夏雨波 马稚桐 张亮 徐蓉桢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368-1381,共14页
查明地表水和地下水作用关系对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地表水和地下水位监测、氢氧稳定同位素分析、湖床沉积物温度示踪等方法,研究了白洋淀渗漏对周边浅层地下水的影响范围和深度,评价了地表水垂向渗漏速率,并探讨了芦... 查明地表水和地下水作用关系对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地表水和地下水位监测、氢氧稳定同位素分析、湖床沉积物温度示踪等方法,研究了白洋淀渗漏对周边浅层地下水的影响范围和深度,评价了地表水垂向渗漏速率,并探讨了芦苇分布面积和地表水位以及地下水位埋深的关系。结果表明:白洋淀渗漏受地质结构和水力梯度等因素影响,对浅层地下水垂向上影响深度为20 m,水平向上影响范围存在较大空间变异。周边浅层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为大气降雨和地表水,其中地表水渗漏的补给比例为0~90.5%。淀区渗漏速率0.01~0.59 mm/d,和含水层埋深关系密切,埋深越小,越有利于地表水渗漏。1976—2020年,白洋淀芦苇分布面积和地表水位关系密切。当地表水位为6.3~6.8 m时,芦苇分布面积最大,在水位小于6.3 m条件下芦苇面积随着水位增高而增加,大于6.8 m条件下随着水位增高而减少。芦苇台地下水位埋深和地表水位显著相关,在2020年4—9月芦苇生长期,除雨季前期外多数时段台地地下水埋深均适宜芦苇发育,建议在雨季前期实施生态补水,通过降低台地地下水位埋深促进芦苇生长发育。研究结果可为白洋淀生态补水、渗漏防治和生态保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水渗漏 氢氧同位素 温度示踪 芦苇分布 地质调查工程 白洋淀 雄安新区
下载PDF
有机肥部分代替无机肥条件下早稻稻田氮素动态变化 被引量:8
3
作者 何俊龙 刘强 +3 位作者 荣湘民 谢桂先 彭建伟 向秀媛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3年第3期24-28,共5页
为了研究稻田氮素造成面源污染的成因,选出适宜当地水稻种植施肥模式,通过不同种类的农村常用有机肥部分代替无机肥的配比,分析稻田氮素动态变化。结果表明;NH4+-N的损失以地表径流为主,NO3--N主要通过渗漏作用造成地下水污染;不合理的... 为了研究稻田氮素造成面源污染的成因,选出适宜当地水稻种植施肥模式,通过不同种类的农村常用有机肥部分代替无机肥的配比,分析稻田氮素动态变化。结果表明;NH4+-N的损失以地表径流为主,NO3--N主要通过渗漏作用造成地下水污染;不合理的有机无机配方肥,也会造成严重的面源污染;不同腐熟程度的有机肥在氮素的损失方式上不同,新鲜猪粪在渗漏作用和地表径流两种氮源损失方面都比较严重,土壤中NO3--N平均含量达到13.59mg/kg,居6个处理最高水平,地表水中全时期NH4+-N总量达到5.65mg/L,仅低于纯化肥处理。猪粪堆肥地表水中全时期NH4+-N总量达到4.52mg/L看出,通过地表径流的损失在3种有机肥处理中表现最好,且土壤中NO3--N含量平均0.56mg/kg,因此通过渗漏造成的损失处于6个处理最低水平。沼渣沼液地表水中全时期NH4+-N总量达到4.84mg/L,土壤中NO3--N含量平均为2.87mg/kg,认为沼渣沼液主要以地表径流的损失方式为主,且通过渗漏造成的氮源损失略低于纯化肥处理。通过实验研究可以发现,猪粪堆肥可作为适宜水稻种植的有机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 地表水 有机肥 NO3--N NH4+-N 径流 渗漏
下载PDF
地表水渗漏对娘子关岩溶泉泉水水质的影响 被引量:7
4
作者 王桃良 赵春红 +4 位作者 梁永平 霍建光 唐春雷 王维泰 申豪勇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1-45,共5页
娘子关泉水作为阳泉市主要的供水水源,受特定地质结构与人为污染等因素的影响,水质呈现逐年恶化的趋势,部分组分含量目前已处于超标或临界超标状态。在分析泉域岩溶水系统地质结构基础上,通过泉域内各主要河流渗漏量实测与水化学测定,... 娘子关泉水作为阳泉市主要的供水水源,受特定地质结构与人为污染等因素的影响,水质呈现逐年恶化的趋势,部分组分含量目前已处于超标或临界超标状态。在分析泉域岩溶水系统地质结构基础上,通过泉域内各主要河流渗漏量实测与水化学测定,采用物理混合方法评价河流渗漏途径对娘子关泉水水质的污染影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娘子关泉域 地表污水 渗漏 岩溶水污染程度
下载PDF
养殖池塘废水灌溉下稻田减量施肥试验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晏军 朱建强 +2 位作者 马艳 蒋舜尧 吴启侠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35-142,共8页
采用田间试验,以当地常规施肥和灌溉为对照(CK),研究了减量施用氮、磷肥条件下,稻田湿地生态系统对池塘养殖废水中氮、磷的消纳效果,池塘养殖废水灌溉后对稻田田面水和渗漏水水质、水稻养分吸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稻田系统可有效... 采用田间试验,以当地常规施肥和灌溉为对照(CK),研究了减量施用氮、磷肥条件下,稻田湿地生态系统对池塘养殖废水中氮、磷的消纳效果,池塘养殖废水灌溉后对稻田田面水和渗漏水水质、水稻养分吸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稻田系统可有效消除池塘养殖废水中铵态氮(NH_4^+-N)、硝态氮(NO-3-N)、总氮(TN)、可溶性磷(DP)、颗粒态磷(PP)、总磷(TP),其去除率随着施肥量的减少而增加,在常规施肥量、减量施肥20%和减量施肥40%情况下对池塘养殖废水TN的去除率平均分别为25.1%、38.9%和50.5%,对TP的去除率平均分别为56.4%、71.2%和76.2%,对氮、磷的去除以NH_4^+-N、NO-3-N和PP为主;池塘养殖废水灌溉后,稻田田面水和渗漏水中NH_4^+-N、NO-3-N、TN、DP、PP、TP质量浓度会随着施肥量减少呈现下降趋势,减量施肥20%和减量施肥40%下,田面水中TN、TP的质量浓度平均分别较CK降低5.8%和23.4%、20.8%和35.5%;渗漏水中TN、TP的质量浓度平均分别较CK降低18.3%和27.5%、23.1%和45.8%。在水稻养分吸收和产量构成方面,减量施肥20%后,池塘养殖废水中的营养物质能满足水稻的养分需求;池塘养殖废水灌溉时,水稻产量以常规施肥量处理最高(较CK增产2.3%),常规施肥量80%的处理其产量与CK相似,而常规施肥量60%的处理其产量较CK显著降低。综合考虑水稻种植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建议池塘养殖废水灌溉条件下施肥水平应在常规施肥量的80%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殖废水 稻田 灌溉 田面水 渗漏水 产量
下载PDF
基于数值模拟的汾河二库对晋祠泉岩溶水系统渗漏补给作用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梁腾飞 成建梅 +2 位作者 张乃俨 史文 开萨尔江·艾合买提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47-153,共7页
汾河二库的下闸蓄水,改变了晋祠泉域汾河地表水对岩溶水的渗漏补给条件,对区域岩溶水流场变化有着长远的影响。本研究通过系统梳理库区水文地质条件,勾画地表水渗漏补给岩溶水范围,考虑地层岩性、蓄水高度等因素,确定二库不同蓄水水位... 汾河二库的下闸蓄水,改变了晋祠泉域汾河地表水对岩溶水的渗漏补给条件,对区域岩溶水流场变化有着长远的影响。本研究通过系统梳理库区水文地质条件,勾画地表水渗漏补给岩溶水范围,考虑地层岩性、蓄水高度等因素,确定二库不同蓄水水位下晋祠泉域获渗漏量占比;构建晋祠泉三维岩溶地下水流模型,研究二库渗漏对泉域岩溶地下水补给作用,并预测不同蓄水情景下晋祠泉口水位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晋祠泉域获渗漏量占比随二库蓄水位非线性变化,最低为92.8%,在二库蓄水位达902 m后稳定在93.7%,而渗漏量与二库蓄水高度呈正相关;泉域岩溶水径流区受渗漏补给作用最显著,其次为排泄区、北部补给区;渗漏补给作用下,地下水位回升值受二库水位和补水距离影响;维持设计水位(905.7 m)和2017年水位(895.9~902.4 m)时,预计晋祠泉口水位分别在2021年7月和2023年1月达到泉口高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汾河二库 地表水渗漏补给 晋祠泉岩溶水系统 数值模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