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活性炭改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07
1
作者 韩严和 全燮 +2 位作者 薛大明 赵雅之 陈硕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33-37,共5页
本文从表面结构特性、表面化学性质和电化学性质 3个方面叙述了国内外在活性炭改性方面的研究进展。表面结构特性改性主要是从增大比表面积和控制孔径分布两方面展开 ,从而增大吸附量 ;表面化学性质改性主要是通过氧化还原改变表面含氧... 本文从表面结构特性、表面化学性质和电化学性质 3个方面叙述了国内外在活性炭改性方面的研究进展。表面结构特性改性主要是从增大比表面积和控制孔径分布两方面展开 ,从而增大吸附量 ;表面化学性质改性主要是通过氧化还原改变表面含氧酸性、碱性基团的相对含量以及负载金属改性 ,从而改变对极性、极性较弱或非极性物质的吸附能力 ;电化学性质改性主要是通过加微电场改变活性炭表面的带电性和由此而产生的化学性质的变化 ,从而改变吸附性能。最后 ,本文还从活性炭的吸附性质方面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结构性质 表面化学性质 电化学性质 活性炭 改性 吸附剂
下载PDF
羊毛表面改性对拒水拒油整理的作用及机理研究 被引量:17
2
作者 刘今强 邵建中 +2 位作者 王光明 陆水峰 范钦国 《高分子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5-80,共6页
应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FTIR-ATR)等现代表面分析技术研究不同改性处理羊毛表面的化学和物理结构特性.SEM研究结果表明,经低温等离子体表面改性或特定化学改性后的羊毛鳞片表面呈现纳米尺度的沟... 应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FTIR-ATR)等现代表面分析技术研究不同改性处理羊毛表面的化学和物理结构特性.SEM研究结果表明,经低温等离子体表面改性或特定化学改性后的羊毛鳞片表面呈现纳米尺度的沟槽和凹凸结构,应用Wenzel公式和Cassie and Baxter公式阐述了表面粗糙度与接触角的关系,揭示了羊毛表面改性对于提高拒水拒油整理效果的原因所在.XPS和FTIR-ATR研究表明,上述物理和化学的表面改性技术使羊毛表面的二硫键氧化断裂和表面类脂物质改性/除去,促进拒水拒油整理剂的吸附和固着.表面改性和拒水拒油整理的协同效应赋予羊毛类荷叶效应,使其呈现超级拒水拒油拒污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毛 表面改性 纳米结构 接触角 拒水拒油 低温等离子体 化学改性
下载PDF
煤基活性炭改性及其甲烷吸附能力 被引量:10
3
作者 金龙哲 赵金丹 +2 位作者 王辉 柏杨 闫康 《工程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26-533,共8页
针对无烟煤制备成的煤基活性炭,采用酸式改性、碱式改性和联合改性的方法对其进行改性处理.通过低温液氮吸附实验、傅里叶红外光谱技术、高压甲烷吸附实验,分析了煤基活性炭的表面物理、化学结构、甲烷的吸附能力.借助Langmuir吸附等温... 针对无烟煤制备成的煤基活性炭,采用酸式改性、碱式改性和联合改性的方法对其进行改性处理.通过低温液氮吸附实验、傅里叶红外光谱技术、高压甲烷吸附实验,分析了煤基活性炭的表面物理、化学结构、甲烷的吸附能力.借助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Freundlich模型进行数据拟合,研究了吸附热力学和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联合改性后的煤基活性炭比表面积和孔容均明显增大,其中比表面积增大66.66%,总孔容增大30.89%;煤基活性炭的甲烷吸附能力明显提高,甲烷吸附量提升25.686%.煤基活性炭的孔隙结构和表面官能团共同决定了其对甲烷的吸附作用,且较于孔隙结构,表面官能团的极性对甲烷吸附量起主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基活性炭 甲烷吸附能力 表面官能团 孔隙结构 改性
下载PDF
硅烷偶联剂研究现状 被引量:10
4
作者 崔廷昌 赖奂汶 《数码设计》 2017年第4期214-220,共7页
本文首先介绍了传统的金属防腐的方式因为环保问题需要进行技术革新和改良,硅烷偶联剂的出现使得这个问题的解决变成现实。根据硅烷偶联剂的不同特性,配合其他的缓蚀剂或钝化剂完全可以实现表面处理剂的环保化。有利于不同金属的表面防... 本文首先介绍了传统的金属防腐的方式因为环保问题需要进行技术革新和改良,硅烷偶联剂的出现使得这个问题的解决变成现实。根据硅烷偶联剂的不同特性,配合其他的缓蚀剂或钝化剂完全可以实现表面处理剂的环保化。有利于不同金属的表面防护。以硅烷偶联剂的结构特点为基础,介绍了硅烷偶联剂的作用机理,及其中的Y基团对聚合物的反应的选择性。总结了硅烷偶联剂主要应用的五大领域。文章着眼于硅烷偶联剂在金属表面处理中应用的这一领域,就其应用的新进展展开。在金属表面的预处理上,使用硅烷偶联剂处理后的Q235钢材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对使用的配比、使用条件、测试结果做了汇总;在镀锌钢板上,收集了四种应用不同比例、不同添加物的硅烷偶联剂处理后,对基材性能和耐蚀性等均有明显改善的方案;也介绍了五种使用硅烷偶联剂和不同的添加物在功能性涂层中的应用及其应用后的测试效果和表现。在硅烷偶联剂的使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文章介绍了通过对硅烷偶联剂的结构改性,改善其性能,以期解决上述的问题。同时展望了硅烷偶联剂未来的研发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烷偶联剂 表面处理剂 预处理 结构改性 水溶液稳定性 热稳定性 耐高温性
下载PDF
H_2O_2/H_2SO_4改性玉米秸秆活性炭对甲醛吸附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刘耀源 邹长武 +4 位作者 侯天瑶 石磊 李晓芬 王婷 张萍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9期4584-4586,共3页
利用农业固废玉米秸秆制备活性炭,并对其进行H2O2/H2SO4改性,研究了改性前后其对甲醛的吸附性能、脱附性能和表面结构与表面化学性质变化以得到对甲醛有较高吸附量的活性炭。结果表明,经H2O2/H2SO4改性处理后可使活性炭平均孔径增大,表... 利用农业固废玉米秸秆制备活性炭,并对其进行H2O2/H2SO4改性,研究了改性前后其对甲醛的吸附性能、脱附性能和表面结构与表面化学性质变化以得到对甲醛有较高吸附量的活性炭。结果表明,经H2O2/H2SO4改性处理后可使活性炭平均孔径增大,表面酸性官能团含量提高150.41%,对甲醛饱和吸附时间延长50%,饱和吸附量提高165.94%,脱附峰面积和峰高均明显增大,表明改性后活性炭对甲醛的吸附是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的复合吸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炭 玉米秸秆 甲醛 表面结构 表面化学性质 吸附性能
下载PDF
镍/氧化铝型催化剂表面结构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6
作者 杨仁春 吴俊升 +3 位作者 田然 李晓刚 张志华 王海路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92-98,164,共8页
镍/氧化铝作为一类稳定的催化剂广泛用于催化加氢、加氢精制等工业催化,其表面结构对催化性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本文对镍/氧化铝型催化剂表面结构的研究概况以及相关制备技术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综述。回顾了镍/氧化铝型催化剂的... 镍/氧化铝作为一类稳定的催化剂广泛用于催化加氢、加氢精制等工业催化,其表面结构对催化性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本文对镍/氧化铝型催化剂表面结构的研究概况以及相关制备技术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综述。回顾了镍/氧化铝型催化剂的表面镍物种类型、表面结构的助剂改性、表面粒子结构等对催化活性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总结了表面镍物种种类、结构助剂改性、活性粒子尺寸和结构等受制备条件的具体影响。分析对比了3种不同表面镍物种、电子型助剂和结构型助剂、活性粒子分散度和晶型结构在催化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并提出了今后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提高单原子活性、载体的传质扩散、催化剂的电子改性等技术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镍活性物种 表面结构 催化材料 助剂修饰 分散度
下载PDF
空气等离子体处理芳纶Ⅲ的性能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王红红 孙润军 《合成纤维工业》 CAS 2016年第6期30-33,共4页
比较了国产芳纶Ⅲ与芳纶1414以及进口Twaron纤维的表面性能;采用空气等离子体处理技术对芳纶Ⅲ的表面进行改性,研究了空气等离子体处理工艺条件以及处理前后芳纶Ⅲ的结构与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国产芳纶Ⅲ的表面存在不均匀的浅沟槽,比... 比较了国产芳纶Ⅲ与芳纶1414以及进口Twaron纤维的表面性能;采用空气等离子体处理技术对芳纶Ⅲ的表面进行改性,研究了空气等离子体处理工艺条件以及处理前后芳纶Ⅲ的结构与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国产芳纶Ⅲ的表面存在不均匀的浅沟槽,比芳纶1414和Twaron纤维表面粗糙,其表面浸润性较差,但却优于芳纶1414和Twaron纤维;空气等离子体处理芳纶Ⅲ的最佳条件为放电功率65 W,空气放电气压2 000 Pa,处理时间11 min,在此条件下处理的芳纶Ⅲ表面接触角由未处理时的55.8°降至41.5°,纤维的浸润性能得到改善,而其力学性能和大分子结构不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芳纶Ⅲ 对位芳纶 空气等离子体 表面形貌 浸润性 力学性能 大分子结构 表面改性
下载PDF
改性淀粉在橡胶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6
8
作者 罗文杰 林华 +1 位作者 李思东 汪志芬 《弹性体》 CAS 2012年第2期80-84,共5页
随着石油资源的日渐枯竭以及社会对环保提出的更高要求,天然、价廉、丰富、可生物降解的淀粉在橡胶中的应用越来越多。淀粉粒径大,并且是多羟基的化合物,极性较强,与橡胶,特别是非极性橡胶的相容性差。因此,直接将淀粉加入橡胶后反而使... 随着石油资源的日渐枯竭以及社会对环保提出的更高要求,天然、价廉、丰富、可生物降解的淀粉在橡胶中的应用越来越多。淀粉粒径大,并且是多羟基的化合物,极性较强,与橡胶,特别是非极性橡胶的相容性差。因此,直接将淀粉加入橡胶后反而使橡胶的力学性能(弹性和撕裂性等)变差。为了改善淀粉/橡胶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拓宽其应用范围,人们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本文介绍了淀粉微细化改性、表面改性和结构改性,综述了改性淀粉在橡胶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淀粉 微细化 表面改性 结构改性 橡胶
下载PDF
微结构与表面修饰对二氧化硅多孔薄膜疏水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许莉丽 李晓光 +1 位作者 倪星元 沈军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49-454,共6页
通过引入聚乙二醇(PEG)改性传统二氧化硅(SiO2)溶胶,得到了粒径分布较宽且粒径可控的溶胶。比较了六甲基二硅氮烷(HMDS)溶胶内修饰和薄膜表面修饰以及溶胶粒径对SiO2薄膜疏水性能的影响。采用动态光散射粒度仪定量测试了二氧化硅溶胶老... 通过引入聚乙二醇(PEG)改性传统二氧化硅(SiO2)溶胶,得到了粒径分布较宽且粒径可控的溶胶。比较了六甲基二硅氮烷(HMDS)溶胶内修饰和薄膜表面修饰以及溶胶粒径对SiO2薄膜疏水性能的影响。采用动态光散射粒度仪定量测试了二氧化硅溶胶老化过程中粒度的变化,用原子力显微镜、接触角测试仪、红外光谱仪、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分别对薄膜的表面形貌、表观静态接触角、薄膜成分及透光率等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PEG的添加可有效增大溶胶粒度从而增大薄膜的粗糙度,提高薄膜的疏水性。表面修饰效果受修饰方式和SiO2粒径影响,粒径较小时有利于溶胶内修饰,粒径较大时有利于对薄膜修饰。经过表面修饰剂(HMDS)的气氛处理得到了接触角为152°的超疏水薄膜,而且相比溶胶内修饰可以减小薄膜透光率的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硅薄膜 表面微结构 表面修饰 疏水性能
下载PDF
改造对沸石基复合环境材料表面结构的影响及应用 被引量:4
10
作者 董颖博 林海 霍汉鑫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9期2608-2612,共5页
以天然斜发沸石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改造方法对其进行改造,研究发现LaCl3化学改造2h,500℃高温下焙烧1h后所得沸石基复合环境材料去除污水中磷的性能有了较大提高。SEM和EDS测试材料的结果表明,天然沸石改造后其表面形貌发生了改变,孔... 以天然斜发沸石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改造方法对其进行改造,研究发现LaCl3化学改造2h,500℃高温下焙烧1h后所得沸石基复合环境材料去除污水中磷的性能有了较大提高。SEM和EDS测试材料的结果表明,天然沸石改造后其表面形貌发生了改变,孔结构得到了扩展,改造前后材料主要成分均为Si、Al、O,但改造后材料中La离子含量明显增加。材料表面结构测试分析发现,改造后复合材料孔道得到拓宽,孔径分布更为均匀,孔容积、比表面积、孔径数量和孔隙率与沸石原材料相比均有所增加。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沸石基复合环境材料用量、处理时间及废水pH值对材料除磷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材料在用量1.2g/L、处理时间3h、pH值3~7的条件下,对废水中磷去除率可达98.4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沸石 复合环境材料 表面结构 颗粒改造 吸附除磷
下载PDF
立体造型技术在胸腰曲面设计中的运用 被引量:4
11
作者 刘佟 《毛纺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53-56,共4页
为了使服装胸腰曲面设计的艺术性与技术性更好的结合,并体现出丰富的变化特点,以立体造型实践作为切入点,以服装的合体性与功能性为前提,整理了适应人体与胸腰曲面设计特征的表现形式,以理论与实际案例结合的方法对合体型女装胸腰曲面... 为了使服装胸腰曲面设计的艺术性与技术性更好的结合,并体现出丰富的变化特点,以立体造型实践作为切入点,以服装的合体性与功能性为前提,整理了适应人体与胸腰曲面设计特征的表现形式,以理论与实际案例结合的方法对合体型女装胸腰曲面设计与技术创新进行分析与梳理。研究表明,以胸腰曲面为重点的设计与运用中,立体造型技术是实现从人体、材料、纸样到产品,从三维到二维互通设计的必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体造型技术 胸腰曲面 结构设计 纸样修正
下载PDF
染料吸附对氯化银微晶表面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晓苇 李莉 +3 位作者 张荣香 张继县 江晓利 杨少鹏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826-829,862,共5页
利用微波吸收相敏检测技术测量了纯氯化银微晶的光电子衰减曲线,再结合光电子衰减动力学方程,确定了微晶表面和内部的电子陷阱参数,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染料的吸附对微晶表面结构的影响。发现吸附不仅会在微晶表面产生填隙银离子同时会... 利用微波吸收相敏检测技术测量了纯氯化银微晶的光电子衰减曲线,再结合光电子衰减动力学方程,确定了微晶表面和内部的电子陷阱参数,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染料的吸附对微晶表面结构的影响。发现吸附不仅会在微晶表面产生填隙银离子同时会对表面陷阱产生修饰作用,且随着染料吸附量的减少,产生银离子的作用退化并最终消失,而修饰作用凸现并逐渐增强,直至填隙银离子不再产生,修饰作用也达到了最大,随后修饰作用将随染料吸附量的继续减少而变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陷阱 染料吸附 卤化银微晶 表面结构 表面修饰
下载PDF
摩擦对平纹织物防弹性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3
作者 周熠 张尚勇 +1 位作者 龚小舟 徐安长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60-164,共5页
在明确柔性材料防弹原理的基础上,从有限元建模分析和弹道测试2个方面,对弹丸与试样间摩擦、纱线与纱线间摩擦作用的运行机制进行了概述,分析了摩擦在弹丸能量吸收过程中起到的直接与间接作用,并且总结了提高摩擦性能的常用手法。研究发... 在明确柔性材料防弹原理的基础上,从有限元建模分析和弹道测试2个方面,对弹丸与试样间摩擦、纱线与纱线间摩擦作用的运行机制进行了概述,分析了摩擦在弹丸能量吸收过程中起到的直接与间接作用,并且总结了提高摩擦性能的常用手法。研究发现:提升弹丸与材料之间的摩擦有利于材料应变能和动能的吸收,提升纱线间的摩擦有利于防止纱线滑移和扩大能量吸收区域的面积;纤维表面改性技术可使纤维间摩擦性能得到显著的提升,但很难满足产业化的需要;将纱罗组织与平纹组织相结合,可增大纬纱的摩擦包角,提升其纬向握持力。相比于表面改性过的纤维材料,纱罗/平纹复合组织能够在全自动织机上制备,可解决批量生产、人力成本过高等技术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量吸收 平纹织物 纱线间摩擦 纤维表面改性 结构组织变化
下载PDF
离子注入表面改性层组织结构及强化机制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斐杰 陈莉莉 +3 位作者 李先遥 马腾才 王玉魁 陈宝清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55-64,共10页
本文主要论述应用 X 时线衍射和电子显微分析等对热处理 M2高速钢经不同工艺的氮离子注入层显微组织形态及合金相结构进行的一些研究。实验确认,注层所含合金相计有;a,Fe_(16)N_2,Fe_4N,Fe_3N,Fe_2N,Cr_2N,CrN 和 M_6C,M_3C,M_2C,MC 等... 本文主要论述应用 X 时线衍射和电子显微分析等对热处理 M2高速钢经不同工艺的氮离子注入层显微组织形态及合金相结构进行的一些研究。实验确认,注层所含合金相计有;a,Fe_(16)N_2,Fe_4N,Fe_3N,Fe_2N,Cr_2N,CrN 和 M_6C,M_3C,M_2C,MC 等。并初步探讨了注层强化作用的物理机制,认为是由常规合金化过程所发生的现象和只由注入才有的效应等两类结构因素所决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具钢 离子注入 表面层 结构 分析
下载PDF
Surface etching induced ultrathin sandwich structure realizing enhanced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被引量:1
15
作者 Bo Yang Wentuan Bi +9 位作者 Yangyang Wan Xiaogang Li Mingcan Huang Ruilin Yuan Huanxin Ju Wangsheng Chu Xiaojun Wu Linghui He Changzheng Wu Yi Xie 《Science China Chemistry》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12期1572-1580,共9页
Photocatalytic conversion efficiency is limited by serious charge carrier recombination. Efficient carrier separation is usually achieved by elegantly-designed multi-component structures connected by directional elect... Photocatalytic conversion efficiency is limited by serious charge carrier recombination. Efficient carrier separation is usually achieved by elegantly-designed multi-component structures connected by directional electric field. Herein, we developed a twodimensional(2 D) sandwich structure, as a new photocatalytic system, to realize high-efficiency carrier separation. This strategy integrated multifunction into a single structure for the first time, which successfully introduces a stable built-in electric field,realizing high-effective carrier separation. Besides, the carrier concentration is dramatically increased due to dimensional confinement. Benefiting from above synergic advantages, 2 D sandwich photocatalyst achieves the highest nitrogen fixation rate(435 μmol g^(-1) h^(-1)) in inorganic solid photocatalysts under visible light irradiation. We anticipate that 2 D sandwich photocatalyst holds promises for the application and expansion of 2 D materials in photocatalysis researc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wo-dimensional materials PHOTOCATALYSIS SANDWICH structure surface modification nitrogen FIXATION
原文传递
Structure and Antibacterial Activity of Modified Montmorillonite 被引量:1
16
作者 XIE Yu-shan TAN Shao-zao LIAO Ma-hua LIU Ren-fu 《Chemical Research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4期509-513,共5页
Tetradecyldimethylbenzyl ammonium salt(TDMBA) cations were intercalated into sodium montmorillonite(Na-MMT) by an ion exchange reaction. The resulting TDMBA-MMT was characterized by Fourier-transform infrared spec... Tetradecyldimethylbenzyl ammonium salt(TDMBA) cations were intercalated into sodium montmorillonite(Na-MMT) by an ion exchange reaction. The resulting TDMBA-MMT was characterized by Fourier-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 thermogravimetric analysis(TGA), and X-ray diffraction(XRD). Moreover, the antibacterial activity and water-resistance of TDMBA-MMT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DMBA cations are intercalated into the Na-MMT. The onset temperature of decomposition of TDMBA cations in TDMBA-MMT is raised about 60 ℃ higher than that of tetradecyldimethylbenzyl ammonium chloride(TDMBACl), and the d(001) spacing enlarged from 1.23 nm to 2.10 nm. 0.1 mg/mL TDMBA-MMT is fully enough to kill all the Staphylococci aureus(S, aureus) and more than 99.99% of the Escherichia coli(E, coli) in a sample solution within 6.0 h touch, and the TDMBA-MMT also shows long acting proper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MMT TDMBA cation surface modification structure Antibacterial activity
下载PDF
航天飞行器铸件舱段结构快速设计方法
17
作者 郑成成 王捷冰 +3 位作者 吴曼乔 许大帅 杨晨 陈爽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87-94,共8页
为提高航天飞行器铸件舱段在方案论证阶段的结构设计效率、设计质量和迭代效率,基于航天飞行器复杂曲面结构特点对铸件舱段结构特征参数进行研究,提出曲线比率法以描述纵筋参数化布局;定义骨架模型发布元素,以实现铸件舱段的Top-Down设... 为提高航天飞行器铸件舱段在方案论证阶段的结构设计效率、设计质量和迭代效率,基于航天飞行器复杂曲面结构特点对铸件舱段结构特征参数进行研究,提出曲线比率法以描述纵筋参数化布局;定义骨架模型发布元素,以实现铸件舱段的Top-Down设计。提出航天飞行器铸件舱段结构快速参数化设计方法,通过定义特征命名规则和创建特征集合实现建模规范化,通过封装舱段设计知识实现设计快速化,通过创建特征参数和公式实现特征参数化。通过建立交互式铸件舱段结构快速设计环境,实现铸件舱段结构的快速实例化、快速修改,并以航天飞行器铸件舱段为例验证了所提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曲面 骨架模型 参数化设计 快速设计 快速修改 建模规范化
下载PDF
ITO surface modification for inverted organic photovoltaics
18
作者 Mingzhang DENG Weina SHI Chen ZHAO Bingbing CHEN Yan SHEN 《Frontiers of Optoelectronics》 CSCD 2015年第3期269-273,共5页
The work function (WF) of indium-tin-oxide (ITO) substrate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on the inverted organic photovoltaic device performance. And electrode engineering has been a useful method to facilitate carrier... The work function (WF) of indium-tin-oxide (ITO) substrate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on the inverted organic photovoltaic device performance. And electrode engineering has been a useful method to facilitate carrier extraction or charge collection to enhance organic photovoltaic (OPV) performance. By using self-assembly technique, we have deposited poly(dimethyl diallylammonium chloride) (PDDA) layers onto ITO coated glass substrate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surface WF of ITO is reduced by about 0.3 eV after PDDA modification, which is attributed to the modulation in electron affinity. In addition, the surface roughness of ITO substrate became smaller after PDDA modification. These modified ITO substrates can be applied to fabricate inverted OPVs, in which ITO works as the cathode to collect electrons. As a result, the photovoltaic performance of inverted OPV is substantially improved, mainly reflecting on the increase of short circuit current dens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rganic photovoltaic (OPV) indium tin oxide(ITO) inverted structure surface modification workfunction (WF)
原文传递
Formation,Stability,Geometry and Band Structure of Organically Surface-Modified Germanane
19
作者 Hui Jia Rong Wang +3 位作者 Zhenyi Ni Yong Liu Xiaodong Pi Deren Yang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1期59-64,共6页
Surface modification may be an effective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properties of germanane, i.e., hydrogenated germanene. In this work, we investigate the formation, stability, structure and electronic properties of s... Surface modification may be an effective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properties of germanane, i.e., hydrogenated germanene. In this work, we investigate the formation, stability, structure and electronic properties of surface-modified germanane that results from the hydrogermylation, alkoxylation, aminization or phenylation of germanane. By assuming the typical organic surface coverage of -33%, we have com- pared organically surface-modified germanane with germanene and germanane in the framework of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It is found that organically surface-modified germanane may all stably exist despite the endothermic nature of organic surface modification. Organic surface modification leads to the de- crease of the Ge--Ge bond length and the Ge--Ge-Ge bond angle ofgermanane, while causing the buckling distance of germanane to increase. Hydrogenation makes germanene change from a semimetal to a direct- bandgap semiconductor. Organic surface modification further impacts the band structure of the resulting germanane. Hydrogermylated/alkoxylated germanane is a direct-bandgap semiconductor, while aminated/ phenylated germanane is an indirect-bandgap semiconductor. All the organic surface modification gives rise to the increase of the bandgap of germana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rmanane surface modification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Band structure
原文传递
Fabrication of electrospun bilayer separators for lithium-sulfur batteries:A surface and structure dual modification strategy
20
作者 XU Ming ZHANG XiaoQing +5 位作者 YUAN Wei HUANG HongLin WU YaoPeng WAN ZhenPing LU LongSheng TANG Yong 《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12期3029-3038,共10页
The severe shuttle effect problem of soluble polysulfides greatly hinders the development of long-life lithium-sulfur(Li-S)batteries,which can be improved by separator modification.This study develops a bilayer separa... The severe shuttle effect problem of soluble polysulfides greatly hinders the development of long-life lithium-sulfur(Li-S)batteries,which can be improved by separator modification.This study develops a bilayer separator based on an effective surface and structure dual modification strategy.This bilayer separator(named as TCNFs/SPNFs)is constructed by the integration of a carbon-based nanofiber layer(surface modification layer)with a polymer-based nanofiber layer(structure modification layer)through a facile electrospinning process.The excellent electrolyte wettability of the nanofibers accelerates lithium-ion migration,while the good electronic conductivity of the carbon layer facilitates fast electron conduction.The TiO_(2)and SiO_(2)nanoparticles embedded in the separator provide abundant active sites for immobilizing the polysulfides.Owing to these synergistic effects,this multi-functional separator helps inhibit the shuttling problem and thus enhances the active sulfur utilization.The as-prepared battery with the TCNFs/SPNFs separator delivers significantly enhanced the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s,producing a low capacity decay rate of 0.061%per cycle at 1 C over 1000 cycles and an admirable rate capacity of 886.7 mAh g^(-1)at 2 C.Even with a high sulfur loading of 4.8 mg cm^(-2),a remarkable areal capacity of 6.0 mAh cm^(-2)is attained.This work is believed to provide a promising strategy to develop novel separators for high-performance Li-S batter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thium-sulfur battery bilayer separator surface and structure dual modification strategy electrospinning nanofiber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