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免疫传感的放大检测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裴仁军 汪尔康 杨秀荣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86-191,共6页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免疫传感器是一类相对新型的免疫检测技术。将链霉亲和素 生物素系统用于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免疫传感的信号放大 ,实时检测了人免疫球蛋白G(hIgG)的蛋白浓度。发生免疫反应的传感片和生物素化抗体反应后 ,传感片表面的...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免疫传感器是一类相对新型的免疫检测技术。将链霉亲和素 生物素系统用于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免疫传感的信号放大 ,实时检测了人免疫球蛋白G(hIgG)的蛋白浓度。发生免疫反应的传感片和生物素化抗体反应后 ,传感片表面的一层生物素分子随后与链霉亲和素 生物素化抗体复合物中的链霉亲和素的活性位点发生亲和反应 ,从而使传感片表面特异健合的物质质量显著增加 ,大大提高了免疫检测的灵敏度和检测限。免疫反应经放大后 ,可检测 0 0 0 5~ 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 免疫传感器 放大检测 链霉亲和素-生物素化抗体复合物 免疫检测 免疫球蛋白
下载PDF
光纤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光化学传感器的原理及进展 被引量:8
2
作者 张江涛 顾铮■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24-31,共8页
以光纤传输技术和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技术有机结合的光纤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是实现微量生物和化学活性物质定量测定的重要技术之一。介绍了光纤SPR传感器的结构,工作原理和调制方式。在最新进展中,介绍了现在应用广泛的分布式光... 以光纤传输技术和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技术有机结合的光纤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是实现微量生物和化学活性物质定量测定的重要技术之一。介绍了光纤SPR传感器的结构,工作原理和调制方式。在最新进展中,介绍了现在应用广泛的分布式光纤SPR化学传感器,以及倾斜光栅和光子晶体这两种结构比较新颖的光纤SPR化学传感器。最后给出光纤SPR传感器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纤光学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化学传感器 传感器技术 调制
原文传递
生姜蛋白酶水解产物中二肽基肽酶-Ⅳ抑制肽的虚拟筛选及活性分析
3
作者 刘芬娣 李婧铭 +3 位作者 陈洪娇 李雪岩 刘洋 刘伟 《现代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4-42,共9页
根据生姜蛋白酶的水解特异性,从其水解物中虚拟筛选出高活性肽段,进行体外活性验证和体内吸收入血成分研究。利用Peptide Ranker和分子对接虚拟筛选出高活性肽段,建立体外酶促反应体系测定活性肽对二肽基肽酶-Ⅳ(DPP-Ⅳ)的抑制活性(IC5... 根据生姜蛋白酶的水解特异性,从其水解物中虚拟筛选出高活性肽段,进行体外活性验证和体内吸收入血成分研究。利用Peptide Ranker和分子对接虚拟筛选出高活性肽段,建立体外酶促反应体系测定活性肽对二肽基肽酶-Ⅳ(DPP-Ⅳ)的抑制活性(IC50),并且在此基础上,引入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技术深入研究DPP-Ⅳ与活性肽的相互作用,并开展大鼠灌胃实验研究活性肽在胃肠道消化系统中的稳定性。通过计算机模拟,虚拟筛选得到Gly-Pro-Ser-Gly-Pro-Hyp-Gly-Pro-Hyp-Gly-Pro-Hyp-Gly(GPSGPXGPXGPXG)DPP-Ⅳ抑制肽。体外酶促实验表明GPSGPXGPXGPXG对DPP-Ⅳ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IC50为457.3μmol/L,SPR实验进一步表明二者之间具有快速结合和快速解离的动力学过程,但是大鼠体内实验提示,该多肽无法维持胃肠道稳定性,不是以原型形式被消化道吸收,而是部分以二肽和三肽的形式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包括Pro-Hyp、Gly-Pro-Hyp和Pro-Hyp-Gly等寡肽。该研究表明筛选得到的活性肽口服经消化道吸收后无法保持结构完整性,会被体内的肽酶水解,这为后续进行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姜蛋白酶 虚拟筛选 药靶结合动力学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
下载PDF
表面等离子体波共振技术应用于气体检测 被引量:5
4
作者 郭文婷 李秀丽 韦天新 《化学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55-162,共8页
本文简要介绍了表面等离子体波共振技术的基本原理,重点综述了该技术在气体检测研究中的应用。被检测的气体包括:常见的易燃易爆和有毒气体、有机气体及蒸气等。通过敏感膜材料的选择和优化、检测装置的改进、制膜方式和工艺条件、薄膜... 本文简要介绍了表面等离子体波共振技术的基本原理,重点综述了该技术在气体检测研究中的应用。被检测的气体包括:常见的易燃易爆和有毒气体、有机气体及蒸气等。通过敏感膜材料的选择和优化、检测装置的改进、制膜方式和工艺条件、薄膜厚度的调整,来提高检测结果的灵敏度、选择性、可逆性、响应时间、脱附时间和重现性等重要参数。将表面等离子体波共振技术和其它技术联用可以在提高检测灵敏度的同时,实现对气体的远程监测。主要介绍了该技术和光纤技术的联用,此外还讨论了环境特别是湿度和温度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等离子体波共振 气体检测 光纤技术
下载PDF
纳米材料修饰的光纤气体传感器研究进展 被引量:5
5
作者 徐荣靖 张健 +2 位作者 陈恺 李天舒 祝连庆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16,共16页
光纤气体传感器具有本征安全、不易受环境影响和远程遥测等优点,在矿井油田、工业生产中有很大的应用前景。功能纳米材料的修饰使得光纤传感在气体检测领域有了更多的研究思路。首先基于工作原理对光纤气体传感器进行分类,简单介绍了光... 光纤气体传感器具有本征安全、不易受环境影响和远程遥测等优点,在矿井油田、工业生产中有很大的应用前景。功能纳米材料的修饰使得光纤传感在气体检测领域有了更多的研究思路。首先基于工作原理对光纤气体传感器进行分类,简单介绍了光纤气体传感器的优点及目前的应用情况,然后详细介绍了4种传感型光纤气体传感器的基本原理与关键技术。传感型光纤气体传感器通过抛磨、腐蚀、拉锥等微加工手段改变光纤的结构,辅以特殊纳米材料的修饰,可实现超高精度的折射率测量,为光纤气体检测技术提供了低检测限、高灵敏度和特异性的新方法。最后,总结了目前纳米材料修饰的光纤气体传感器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材料 光纤光栅 倏逝场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拉曼光谱技术
下载PDF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技术及其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 被引量:3
6
作者 张娟 彭媛 +1 位作者 吕小毅 高志贤 《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CAS 2016年第2期65-73,共9页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传感技术具有实时、快速、无需标记、无背景干扰和样品无损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生物技术、医学、环境科学及药物检测等领域。着重介绍了SPR传感相关技术的研究进展,特别总结了SPR芯片的表面修饰技术和SPR传感...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传感技术具有实时、快速、无需标记、无背景干扰和样品无损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生物技术、医学、环境科学及药物检测等领域。着重介绍了SPR传感相关技术的研究进展,特别总结了SPR芯片的表面修饰技术和SPR传感器联用技术,其中联用技术重点从分子印迹联用技术、免疫分析联用技术及核酸联用技术3个方面及在医疗等临床检验领域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 生物传感器 表面修饰技术 临床检验
原文传递
SPR生物传感器研究综述 被引量:2
7
作者 刘小林 《宜春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120-123,共4页
SPR生物传感器已广泛应用于易变反应物与传感器表面固定结合配体之间特定定性与定量分析.文章综述了这种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进展情况,传感器的组成和工作原理,传感器表面和固定,应用于实验的步骤,实验结果与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 SPR生物传感器 固定技术 生物大分子
下载PDF
基于表面等离子体激元共振的飞秒抽运探测技术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龙拥兵 张剑 汪国平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7722-7726,共5页
对基于表面等离子体激元共振(SPR)的飞秒抽运探测技术进行了系统地数字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利用SPR技术可将飞秒抽运探测信号强度ΔR/R提高2—3个数量级,其提高的比例依赖于金属膜的厚度和探测光的入射角,其中R和ΔR分别为探测光反射率... 对基于表面等离子体激元共振(SPR)的飞秒抽运探测技术进行了系统地数字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利用SPR技术可将飞秒抽运探测信号强度ΔR/R提高2—3个数量级,其提高的比例依赖于金属膜的厚度和探测光的入射角,其中R和ΔR分别为探测光反射率的总量和变化量.特别地,对于金属-吸收介质体系,金属膜的介电常数变化对ΔR的影响仅为吸收介质影响的2%,所以ΔR/R主要反应吸收介质中的动力学过程,因此该技术对研究表面和界面的超快动力学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快光学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飞秒抽运探测技术 信号强度
原文传递
不同粒径的Au纳米粒子对SPR技术定量分析灵敏度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时红娇 车津晶 +3 位作者 陈知航 刘运龙 单成启 程远国 《军事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80-284,288,共6页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粒径金纳米粒子(Au NPs)对表面等离子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系统信号放大的影响,筛选最适粒径的Au NPs,从而建立一种新的SPR方法用于猕猴血清中西妥昔单抗(C225)定量分析。方法利用柠檬酸还原HAuCl4法自...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粒径金纳米粒子(Au NPs)对表面等离子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系统信号放大的影响,筛选最适粒径的Au NPs,从而建立一种新的SPR方法用于猕猴血清中西妥昔单抗(C225)定量分析。方法利用柠檬酸还原HAuCl4法自行制备3种粒径Au NPs并分别与羊抗人IgG进行偶联,将偶联物引入BI-Acore系统进行SPR信号采集,筛选最适粒径的Au NPs,进而利用BIAcore系统建立猕猴体内C225定量分析标准曲线。结果自行制备的Au NPs形状相对圆润,大小均一。几种粒径的Au NPs均能引起SPR信号放大,但粒径不同则SPR信号放大情况不同,其中10 nm Au NPs的SPR信号放大作用最为明显。结论将特定大小的Au NPs引入SPR定量分析系统能够显著提高SPR信号强度,从而进一步提高SPR定量分析灵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ACORE 表面等离子共振 金纳米粒子 定量分析 生物传感技术
原文传递
铜绿假单胞菌信号分子3-O-C_(12)-HSL与PPARγ-LBD的结合特性研究
10
作者 张云燕 马刘合一 +3 位作者 陈敏怡 李有强 刘润梅 罗冬元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673-677,共5页
目的制备纯化的人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配体结合域(PPARγ-LBD)肽段并观察铜绿假单胞菌信号分子N-3-氧代十二烷酰-L-同型丝氨酸内酯(3-O-C_(12)-HSL)与PPARγ-LBD的结合强度。方法采用分子对接的方式预测3-O-C_(12)-HSL与PPARγ... 目的制备纯化的人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配体结合域(PPARγ-LBD)肽段并观察铜绿假单胞菌信号分子N-3-氧代十二烷酰-L-同型丝氨酸内酯(3-O-C_(12)-HSL)与PPARγ-LBD的结合强度。方法采用分子对接的方式预测3-O-C_(12)-HSL与PPARγ的结合位点。合成PPARγ-LBD基因序列并插入pET28b质粒,鉴定后通过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重组肽段,进行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及Western blot分析。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检测3-O-C_(12)-HSL与PPARγ-LBD的结合动力学参数。结果分子对接结果显示3-O-C_(12)-HSL与PPARγ-LBD区的Tyr473和Tyr327形成氢键,3-O-C_(12)-HSL末端柔性碳链与PPARγ-LBD区的Met329、Leu330等残基形成疏水结合。制备获得人PPARγ-LBD肽段,经SDS-PAGE及Western blot检测在25~35 ku有一条蛋白的印迹,与PPARγ-LBD分子质量一致。3-O-C_(12)-HSL与PPARγ结合的亲和力常数为1.65×10^(-4) mol/L,结合速率常数为1.06×10^(2)/ms,解离速率常数为1.75×10^(-2)/s。结论3-O-C_(12)-HSL与PPARγ-LBD功能区结合能力强于PPARγ特异性拮抗剂GW9662,为制备针对3-O-C_(12)-HSL的特异性靶向药物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胞菌 PPARΓ 分子对接模拟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 N-3-氧代十二烷酰-L-同型丝氨酸内酯 配体结合区域
下载PDF
集成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芯片
11
作者 吴斌 王庆康 《微纳电子技术》 CAS 2007年第9期885-891,共7页
集成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芯片是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技术和微电子集成制造技术结合的产物。介绍了表面等离子体的共振传感的原理和传统器件;重点介绍了集成表面等离子体传感芯片的发展背景、基本结构、制造工艺,并给出了其在金属传感... 集成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芯片是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技术和微电子集成制造技术结合的产物。介绍了表面等离子体的共振传感的原理和传统器件;重点介绍了集成表面等离子体传感芯片的发展背景、基本结构、制造工艺,并给出了其在金属传感层、整体结构、传感附着膜三个方面的优化方向;对其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传感芯片 基本结构 制造工艺 优化方向
下载PDF
色素与唾液相互作用的吸附动力学研究
12
作者 李水根 姚江武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39-242,共4页
目的通过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技术在分子水平上原位、实时和动态监测茶黄素(TF)、姜黄素(Cur)和矢车菊素(Cy)吸附于人全唾液(WS)表面的过程。方法运用SPR技术和Langmuir、Freundlich模型确定色素与WS之间的亲和力及色素吸附于WS表面... 目的通过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技术在分子水平上原位、实时和动态监测茶黄素(TF)、姜黄素(Cur)和矢车菊素(Cy)吸附于人全唾液(WS)表面的过程。方法运用SPR技术和Langmuir、Freundlich模型确定色素与WS之间的亲和力及色素吸附于WS表面的结合速率常数ka、解离速率常数kd、结合平衡常数KA和解离平衡常数KD。数据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SNK-q检验处理。结果 3种色素之间的ka、kd、KA和KD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Freundlich模型较Langmuir模型更适合于描述色素吸附于WS表面的等温线。色素对WS表面的吸附受到特殊反应的控制,如氢键结合。色素对WS表面的亲和力为TF>Cur>Cy(P<0.05),该结果被速率常数和平衡常数所证实。结论与Cur和Cy相比较,TF显示出与WS表面高度结合的能力,提示羟基官能团在色素与唾液相互作用中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唾液 色素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
下载PDF
金纳米棒对SPR生物传感器灵敏度的增强效应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峰杰 郝鹏 吴一辉 《传感器与微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20-23,共4页
研究不同长径比的金纳米棒对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生物传感器灵敏度的增强效应。利用晶种生长法合成不同长径比的金纳米棒,并对其形貌、光学性质进行表征。采用双抗体夹心法,以金纳米棒与羊抗人IgG的偶联体作为第二抗体,利用实验室... 研究不同长径比的金纳米棒对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生物传感器灵敏度的增强效应。利用晶种生长法合成不同长径比的金纳米棒,并对其形貌、光学性质进行表征。采用双抗体夹心法,以金纳米棒与羊抗人IgG的偶联体作为第二抗体,利用实验室自行研制的波长调制SPR生物传感器对人IgG进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不同长径比的金纳米棒可使人IgG(1 mg/L)与羊抗人IgG的反应信号增强20~100倍;长径比为2、纵向等离子体共振吸收峰为630 nm的金纳米棒的增强倍数最大,为90~100倍;利用此金纳米棒增强后,可将SPR传感器对人IgG的最低检出限由500μg/L减小到10μg/L,灵敏度提高50倍。金纳米棒能大幅度提高SPR生物传感器的灵敏度,且金纳米棒的纵向等离子体共振吸收峰越接近SPR分析仪的共振波长,增强效应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等离体共振生物传感器 金纳米棒 长径比 夹心法
下载PDF
高通量SPRI技术与microRNA检测 被引量:2
14
作者 彭芳 顾大勇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46-152,共7页
miRNA是一种内源性小分子非编码RNA,含19-23个核苷酸,通过与mRNA的3'非编码区结合从而阻断翻译,调节植物或动物的基因表达,并在细胞发育过程中包括细胞裂解、增殖、凋亡及诱导疾病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miRNA迅速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的新领... miRNA是一种内源性小分子非编码RNA,含19-23个核苷酸,通过与mRNA的3'非编码区结合从而阻断翻译,调节植物或动物的基因表达,并在细胞发育过程中包括细胞裂解、增殖、凋亡及诱导疾病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miRNA迅速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的新领域.而检测miRNA的表达是研究miRNA功能的第一步.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成像(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imaging,SPRI)技术是一种基于光学原理的传感检测技术,它利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原理,可将生物分子相互作用或生化反应的信号转化成光信号进行传感,具有无需标记、实时检测、快速、高通量检测等优点,在miRNA的检测上将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应用价值.本文对目前miRNA的检测方法,以及高通量SPRI技术在miRNA检测中的应用发展趋势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RNA 微RNA检测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成像技术
下载PDF
Ag纳米孔阵列中的表面等离子体特性及其相关光学性能
15
作者 袁力 胡智勇 +1 位作者 廖雯 罗宏 《四川轻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0年第4期15-21,共7页
Ag纳米孔阵列因为反常光学透射现象而在基础研究领域和应用研究领域受到广泛关注。目前有关金属孔阵列结构EOT现象的起因还没有得出一个完整清晰的物理机制,这是由于金属孔阵列中存在着复杂的表面等离子体特性。论文基于时域有限差分技... Ag纳米孔阵列因为反常光学透射现象而在基础研究领域和应用研究领域受到广泛关注。目前有关金属孔阵列结构EOT现象的起因还没有得出一个完整清晰的物理机制,这是由于金属孔阵列中存在着复杂的表面等离子体特性。论文基于时域有限差分技术,采用FDTD Solutions软件对Ag纳米孔阵列的光学性能与孔的形状、孔阵列的周期以及薄膜厚度间的关系进行了仿真研究,并对光学现象背后的物理机制——Ag纳米孔阵列中的表面等离子体耦合特性进行了仿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和表面等离子体激元间的耦合将会对Ag纳米孔阵列的光学性质产生重要的影响,其中孔形对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和表面等离子体激元间的耦合影响巨大。Ag矩形纳米孔阵列展现出了有趣的光学行为:上、下表面金属表面等离子体激元间的反对称耦合模式,以及靠近矩形纳米孔两长边的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间的反对称耦合模式分别被激发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等离子体激元 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耦合效应 光学性能 时域有限差分技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