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力压裂裂缝微地震监测测试技术与应用 被引量:47
1
作者 李雪 赵志红 荣军委 《油气井测试》 2012年第3期43-45,77,共3页
压裂是低渗透油藏增产的重要手段和必要手段。压裂后形成的裂缝长度、宽度和高度、渗透率和导流能力是影响压后效果最直接和最重要的因素,通过裂缝监测,可以认识裂缝扩展规律,指导优化压裂设计。通过对目前国内外成熟的几种微地震监测... 压裂是低渗透油藏增产的重要手段和必要手段。压裂后形成的裂缝长度、宽度和高度、渗透率和导流能力是影响压后效果最直接和最重要的因素,通过裂缝监测,可以认识裂缝扩展规律,指导优化压裂设计。通过对目前国内外成熟的几种微地震监测技术的总结,对其技术原理和特点进行了对比阐述,通过微地震监测应用分析,认识了裂缝扩展规律和几种微地震监测技术的特点,对下步微地震监测技术的应用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微地震 井下微地震 微破裂影像 阵列式微地震 压裂
下载PDF
涪陵页岩气田井地联合微地震监测气藏实例及认识 被引量:38
2
作者 刘尧文 廖如刚 +4 位作者 张远 高东伟 张怀力 李婷 张驰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56-62,共7页
四川盆地涪陵页岩气田属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是全球除北美以外最大的商业开发页岩气田,基于"井工厂"模式下的压裂工艺已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如何有效评价同平台多井次间的"井工厂"压裂效果及此模式下的缝网展布规律... 四川盆地涪陵页岩气田属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是全球除北美以外最大的商业开发页岩气田,基于"井工厂"模式下的压裂工艺已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如何有效评价同平台多井次间的"井工厂"压裂效果及此模式下的缝网展布规律仍需进一步研究。为此,通过利用地面及井中微地震联合监测技术,对焦页4X平台"井工厂"压裂裂缝进行实时监测,初步了解了涪陵页岩气田焦石坝区块"井工厂"压裂模式下的人工裂缝几何尺寸、展布方向;同时利用联合微地震技术的综合解释成果,结合压裂SRV预测图版,对井工厂压裂工况下的压裂参数进行了重新认识,准确了解到涪陵气田页岩气"井工厂拉链式"压裂过程中的人工裂缝展布情况。该项研究成果对后期压裂参数的优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涪陵页岩气田 井工厂 压裂(岩石) 地面微地震 井中微地震 SRV预测 人工裂缝
下载PDF
水力压裂裂缝监测技术 被引量:26
3
作者 王树军 张坚平 +1 位作者 陈钢 黄建芳 《吐哈油气》 2010年第3期270-273,278,共5页
文章总结了目前国内外成熟的几种裂缝监测技术包括地面微地震法、地面电位法、井下微地震、地面测斜仪等,对其技术原理和应用情况进行了阐述,并对比了几种技术的经济性、技术适应性和可操作性,提出了下一步加强压裂过程的裂缝监测,重点... 文章总结了目前国内外成熟的几种裂缝监测技术包括地面微地震法、地面电位法、井下微地震、地面测斜仪等,对其技术原理和应用情况进行了阐述,并对比了几种技术的经济性、技术适应性和可操作性,提出了下一步加强压裂过程的裂缝监测,重点加强特殊类型油气藏的裂缝监测,认识裂缝的扩展规律,达到指导压裂优化设计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监测 地面微地震 井下微地震 地面电位 测斜仪
下载PDF
地面微地震资料τ-p变换噪声压制 被引量:12
4
作者 宋维琪 刘太伟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8-53,14-15,共6页
针对地面微地震监测资料中噪声特点,根据实际有效事件同相轴不规则、静校正难度大的情况,从有效事件角度出发,研究了地面微地震资料τ-p变换去噪方法,以微地震有效事件作为识别目标,在τ-p域进行识别、分析、提取。针对常规τ-p变换存... 针对地面微地震监测资料中噪声特点,根据实际有效事件同相轴不规则、静校正难度大的情况,从有效事件角度出发,研究了地面微地震资料τ-p变换去噪方法,以微地震有效事件作为识别目标,在τ-p域进行识别、分析、提取。针对常规τ-p变换存在的计算效率低、分辨率低的缺陷,应用了高分辨率τ-p变换方法;为了适应τ-p变换特性,提出了有效事件时差校正法,并采用邻近事件进行约束。最后用模型以及实际资料进行验证,改善了方法的实际应用效果,表明该去噪方法能够有效地压制微地震实际监测中的噪声,特别是线性相关噪声,提高了资料的信噪比,增强了地面微地震事件的辩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微地震 Τ-P变换 有效事件 时差校正 噪声压制
下载PDF
地面微地震资料噪声压制方法 被引量:5
5
作者 张晟瑞 任朝发 +2 位作者 李星缘 王维红 王贵友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522-2527,共6页
随着非常规油气藏的开发,微地震监测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中,地面微地震监测技术具有成本低、不受监测井条件影响、覆盖范围大、监测站点布置灵活等特点.但相较于井中微地震监测,其接收到的信号受环境噪声及周边地表条件影响较大,而地... 随着非常规油气藏的开发,微地震监测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中,地面微地震监测技术具有成本低、不受监测井条件影响、覆盖范围大、监测站点布置灵活等特点.但相较于井中微地震监测,其接收到的信号受环境噪声及周边地表条件影响较大,而地面微地震资料的好坏又直接影响着后续的微震事件定位及解释工作,因此提高地面微地震信噪比尤为重要.地面微地震监测接收到的信号存在较多的单频干扰、异常振幅等噪声,本文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单频噪声压制、分频异常振幅衰减以及随机噪声压制联合去噪方法.利用该方法对地面微地震正演模拟数据与松辽盆地地区实际地面微地震监测资料进行噪声压制,进一步验证本文提出的联合噪声压制方法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力压裂 地面微地震 信噪比 噪声压制
原文传递
地面微地震监测技术在五宝浅006-1-H1井加砂压裂改造中的应用
6
作者 肖俊 杜素琼 张杨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22年第S01期28-32,共5页
在天然气开发过程中,压裂工艺是增产提效的关键措施,压裂产生的裂缝和压裂规模是评价压裂效果的参考依据,常规电位法压裂监测技术不能完全监测裂缝的长度﹑高度﹑宽度和方位角,而地面微地震监测技术能较好地解决上述问题。在五宝浅006-1... 在天然气开发过程中,压裂工艺是增产提效的关键措施,压裂产生的裂缝和压裂规模是评价压裂效果的参考依据,常规电位法压裂监测技术不能完全监测裂缝的长度﹑高度﹑宽度和方位角,而地面微地震监测技术能较好地解决上述问题。在五宝浅006-1-H1井加砂压裂改造中:(1)通过微地震事件分布位置、数量关系及响应特征,及时优化调整压裂施工参数;(2)通过微地震事件点评价暂堵转向工艺应用效果和不同暂堵剂暂堵效果。应用结果表明:(1)在地面微地震监测指导下,五宝浅006-1-H1井本井压裂造缝效果明显,裂缝平均延伸长度约为369 m,井筒西侧裂缝延伸平均长度约140 m,东侧延伸平均长度约220 m,整体东侧延伸大于西侧;(2)压裂改造效果较好,不含天然缝储层改造体积约2778×10^(4)m^(3),含天然裂缝储层改造体积约为4254×10^(4)m^(3),井筒东侧较西侧改造更充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微地震 水平井 裂缝规模 压裂改造体积 四川盆地 五宝场气田
下载PDF
卷积神经网络在地面微地震多道P波极性分类中的应用
7
作者 田宵 汪明军 张伟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09-321,共13页
微地震监测技术是监测水力压裂过程、评价压裂效果的重要手段。对于地面监测,P波极性能够直接、快速地反演震源机制,同时极性校正能够提高绕射叠加定位方法的成像精度。因此,准确而迅速地确定P波极性对地面微地震实时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微地震监测技术是监测水力压裂过程、评价压裂效果的重要手段。对于地面监测,P波极性能够直接、快速地反演震源机制,同时极性校正能够提高绕射叠加定位方法的成像精度。因此,准确而迅速地确定P波极性对地面微地震实时监测具有重要意义。卷积神经网络是一种深度学习算法,具有强大的特征学习与分类能力,可用来确定微地震事件的P波极性。地面监测多采用星型、网格型等规则观测系统,本文使用目标道及其相邻检波器记录作为输入样本,构建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多道P波极性分类网络模型。实际数据应用结果表明,相比于单道记录的网络模型,多道的网络模型能够将目标道与相邻道相结合来预测目标道的极性,提高规则观测系统下地面微地震P波极性分类的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微地震 卷积神经网络 P波极性
下载PDF
基于微震监测的深埋煤层顶板导水裂隙带发育特征 被引量:23
8
作者 侯恩科 范继超 +4 位作者 谢晓深 龙天文 张唤兰 王建辉 樊志刚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9-96,共8页
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是矿井水害预测的重要技术参数之一。以彬长矿区文家坡煤矿4103工作面为研究对象,利用井–地联合微震监测技术对顶板导水裂隙带发育特征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深埋煤层开采时,微震事件超前工作面回采位置发育,超前... 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是矿井水害预测的重要技术参数之一。以彬长矿区文家坡煤矿4103工作面为研究对象,利用井–地联合微震监测技术对顶板导水裂隙带发育特征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深埋煤层开采时,微震事件超前工作面回采位置发育,超前影响角最大为35°,最小为28°;断层的存在降低了覆岩稳定性,相较于正常基岩,更易在回采影响下发生应力集中和破坏;断层加大了微震事件发生的超前距,而采空区则使微震事件的高密度区向其所在部位发生偏移,加剧覆岩破坏程度,增大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垂向上,4103工作面监测区内的微震事件高密度区域主要集中在高程+400^+520 m,结合微震事件数量和能量分布特征,判定4103工作面垮落带发育高度为50 m,垮采比13.16,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为117 m,裂采比为30.79。该成果可为彬长矿区类似煤矿深埋煤层顶板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研究及顶板水防治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地联合微震监测 微震事件 导水裂隙带 覆岩破坏特征 文家坡煤矿
下载PDF
基于曲波变换的地面微地震资料去噪方法研究 被引量:19
9
作者 姜宇东 杨勤勇 +1 位作者 何柯 刘太伟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20-624,537,共5页
针对地面微地震资料采集方式及其信号特点,并结合曲波变换的特点及阈值去噪原理,研究了一种基于曲波变换的自适应阈值去噪方法。首先将地面微地震资料进行曲波变换,得到不同尺度、不同方向的曲波系数;然后通过计算曲波系数统计量的方法... 针对地面微地震资料采集方式及其信号特点,并结合曲波变换的特点及阈值去噪原理,研究了一种基于曲波变换的自适应阈值去噪方法。首先将地面微地震资料进行曲波变换,得到不同尺度、不同方向的曲波系数;然后通过计算曲波系数统计量的方法来确定自适应阈值,采用软、硬阈值折衷方法对曲波系数进行处理;最后将处理后的曲波系数进行反变换得到去噪后的信号。理论模型和实际资料的处理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微地震监测 微地震资料处理 曲波变换 去噪 阈值
下载PDF
微破裂向量扫描技术在压裂监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8
10
作者 王磊 杨世刚 +4 位作者 刘宏 张德顺 郭炳平 杨英才 梁北援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13-619,537,共7页
对微破裂向量扫描技术在地表观测的微地震压裂监测中的应用进行了试验和讨论。通过不同岩性条件下直井、斜井和水平井压裂监测等多个应用实例的试验研究,讨论分析了微破裂向量扫描技术应用成功必须解决的几个重要问题:①在时间上精确同... 对微破裂向量扫描技术在地表观测的微地震压裂监测中的应用进行了试验和讨论。通过不同岩性条件下直井、斜井和水平井压裂监测等多个应用实例的试验研究,讨论分析了微破裂向量扫描技术应用成功必须解决的几个重要问题:①在时间上精确同步、与大地良好耦合的专用微震监测仪器;②在远离压裂车群1~3km的环形地域内定量优选安静处布设离散监测地震台网;③对向量扫描输出的破裂能量分布的解释,必须在分辨出压裂段近处的压裂裂缝、由于振动波型叠加特性引起的伪能量斑点以及远处不连通的诱发破裂的较高能量带的基础上,作出服从物理力学原理和可能的最逼近真实的裂缝时空分布特性解释。通过与井下邻近观测压裂监测解释结果的对比验证,说明了地表观测的微破裂向量扫描技术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地震压裂监测 地表微地震观测 向量扫描 震源机制 破裂能量分布
下载PDF
地面监测微地震事件等效速度反演定位方法 被引量:13
11
作者 宋维琪 王新强 高艳可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06-612,632,共8页
地面微地震监测资料相邻道走时曲线时差很小,用于模型校正后的反演不够敏感,影响反演定位精度。为此,探索了针对地面监测微地震事件,利用射孔点微地震记录建立等效初始速度模型,通过扰动速度模型找到最佳微地震事件的等效速度,进而对该... 地面微地震监测资料相邻道走时曲线时差很小,用于模型校正后的反演不够敏感,影响反演定位精度。为此,探索了针对地面监测微地震事件,利用射孔点微地震记录建立等效初始速度模型,通过扰动速度模型找到最佳微地震事件的等效速度,进而对该微地震事件进行定位的方法。通过理论模型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对实际射孔资料进行等效速度反演,定位结果与实际射孔位置一致,进一步验证了方法的可靠性;实际微地震资料反演定位结果与预期结果一致,证明地面监测微地震事件的等效速度反演定位方法切实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微地震 等效速度 模拟退火算法 反演定位
下载PDF
地面微地震资料弱信号提取方法研究 被引量:12
12
作者 宋维琪 杨勤勇 +2 位作者 郭全仕 姜宇东 何柯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31-135,111,共5页
针对地面微地震有效信号特点和资料采集方式,结合微地震信号高阶累积量统计特征分析,考虑到有效信号和噪声在时空方向的不同分布特征,研究了时间和空间两个方向地面微地震信号的四阶累积量估计方法;考虑到贝叶斯估计方法对于弱信号估计... 针对地面微地震有效信号特点和资料采集方式,结合微地震信号高阶累积量统计特征分析,考虑到有效信号和噪声在时空方向的不同分布特征,研究了时间和空间两个方向地面微地震信号的四阶累积量估计方法;考虑到贝叶斯估计方法对于弱信号估计的优势,研究了基于贝叶斯框架的四阶累积量的自适应算法,把信号四阶累积量的联合概率密度函数作为原信号的概率密度函数进行最大后验概率估计,建立了地面微地震资料四阶累积量贝叶斯估计方法;提取弱信号的同时不可避免会提取到弱的无用相关信号,使得弱有效信号不易识别,根据区域相关噪声在时间方向具有区域均匀分布而有效信号具有局部分布的特点,提出进一步采用自适应减法剔除贝叶斯估计结果中的这种区域性相关噪声。通过系列方法的分析研究,形成了地面微地震有效信号的有效提取方法。利用该方法对实际资料进行处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微地震 高阶累积量 弱信号提取 贝叶斯后验估计 自适应减法
下载PDF
地面微地震监测数据处理难点及对策 被引量:10
13
作者 崔庆辉 尹成 +2 位作者 刁瑞 尚新民 芮拥军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17年第1期7-13,共7页
地面微地震监测相对井中微地震监测具有更大的难度,主要表现为信号弱、噪音强、速度建模困难等,而实际应用中缺少有效的处理技术,制约着地面微地震技术的发展。根据实际地面微地震监测数据的分析,针对性地提出了地表有源噪音自动识别压... 地面微地震监测相对井中微地震监测具有更大的难度,主要表现为信号弱、噪音强、速度建模困难等,而实际应用中缺少有效的处理技术,制约着地面微地震技术的发展。根据实际地面微地震监测数据的分析,针对性地提出了地表有源噪音自动识别压制、井震联合速度建模及优化、全波形能量叠加定位等一系列的针对性处理技术,通过提高地面微地震信号的信噪比、有效事件识别准确率及速度模型精度保证了定位结果精度和可靠性,并通过实际资料的处理进行了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力压裂 地面微地震监测 处理技术
下载PDF
地面微地震监测资料静校正方法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姜宇东 宋维琪 +2 位作者 郭晓中 刘太伟 冯超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36-140,150,共6页
针对地面微地震监测缺乏近地表速度资料和由于信噪比较低使得各条测线上初至走时拾取不全的问题,研究了利用射孔资料、声波测井资料及微地震事件监测资料进行地面微地震资料静校正的方法。讨论了初至拾取方法,对于不连续道的初至拾取,... 针对地面微地震监测缺乏近地表速度资料和由于信噪比较低使得各条测线上初至走时拾取不全的问题,研究了利用射孔资料、声波测井资料及微地震事件监测资料进行地面微地震资料静校正的方法。讨论了初至拾取方法,对于不连续道的初至拾取,提出了用引导道方法拾取射孔事件和射孔点附近强微地震事件在各条测线的初至;通过声波测井资料建立基准面以下地层的初始速度模型,计算射孔事件的理论走时,进而求取初始静校正量;针对浅部和深部地层速度变化对初至影响程度的不同,设计了浅部二维速度模型和深部一维速度模型,根据射孔事件的实际初至运用反演方法校正初始速度模型,再用反演校正后的速度模型来正演射孔事件理论走时,求取总静校正量。最后,通过实际资料处理验证了静校正方法的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微地震监测 静校正 初至时间拾取 速度模型 反演
下载PDF
基于相对走时计算的地面微地震监测SET定位算法 被引量:7
15
作者 周德山 韩文功 +3 位作者 李振春 王维波 夏森 陈静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495-2500,共6页
基于绝对走时计算的地面微地震监测地震发射层析成像(Seismic emission tomography,SET)定位算法的定位精度受地层速度模型的准确性影响很大,速度模型中的误差会使定位结果出现偏差.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相对走时计算的地面微地震监测SET... 基于绝对走时计算的地面微地震监测地震发射层析成像(Seismic emission tomography,SET)定位算法的定位精度受地层速度模型的准确性影响很大,速度模型中的误差会使定位结果出现偏差.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相对走时计算的地面微地震监测SET定位算法,以克服绝对走时计算对速度模型精度的高度依赖.首先,通过分析走时误差推导了相对走时计算公式.然后,利用该公式对射孔初至进行校正,得到射孔点附近其他待监测网格点的走时.通过数值模拟和实际资料测试,结果表明在基于SET定位算法的前提下,本文提出的相对走时计算方法能得到比绝对走时计算方法更准确的定位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微地震监测 SET定位算法 绝对走时计算 相对走时计算
原文传递
地面微地震监测采集观测系统定位精度的影响因素分析——以大庆SZ探区为例 被引量:6
16
作者 任朝发 赵海波 +2 位作者 陈百军 冯程斌 张晟瑞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68-677,共10页
为了确定适合的地面微地震观测方式,利用大庆探区实际水平井的相关参数和地面监测采集的噪声资料,通过正演模拟合成数据方式,研究了目前常用的地面微地震监测观测系统的震源定位能力和精度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噪声水平下星型... 为了确定适合的地面微地震观测方式,利用大庆探区实际水平井的相关参数和地面监测采集的噪声资料,通过正演模拟合成数据方式,研究了目前常用的地面微地震监测观测系统的震源定位能力和精度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噪声水平下星型排列对微地震事件的定位能力与精度最佳;随着接收道数增多、接收孔径增大,星型观测系统适应噪声能力增强,定位精度提高,106道的星型观测系统可用于压裂裂缝成像监测。同时,研究结果也显示,基于校验信号源优化速度模型及合理的噪声压制处理技术能显著提高定位精度,对地面微地震监测很有必要。该研究结果对地面微地震压裂监测观测系统设计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微地震监测 观测系统 正演模拟 震源定位精度 接收道数 接收孔径 校验信号
下载PDF
基于Context模型的Shearlet变换地面微地震随机噪声压制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月 邵丹 +1 位作者 张超 马海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4997-5006,共10页
地面微地震监测采集到的微地震信号通常能量微弱,信噪比低,如何提高微震数据的信噪比是数据处理的难题.Shearlet变换是一种新型的多尺度几何分析方法,具有敏感的方向性和较强的稀疏表示特性,能起到很好的随机噪声压制效果.由于地面微震... 地面微地震监测采集到的微地震信号通常能量微弱,信噪比低,如何提高微震数据的信噪比是数据处理的难题.Shearlet变换是一种新型的多尺度几何分析方法,具有敏感的方向性和较强的稀疏表示特性,能起到很好的随机噪声压制效果.由于地面微震数据的有效信号大多被淹没在噪声中,基于传统阈值的Shearlet变换(the traditional threshold-based Shearlet transform TST)只考虑到尺度或方向的阈值,在去噪过程中会过度扼制有效信号系数,造成有效信号能量损失.因而,本文建立Context模型,得到基于Context模型的Shearlet变换(the Context-model-based Shearlet transform CMST)方法,改进传统Shearlet阈值方法的不足.我们通过所建立的Context模型将能量相近的各方向系数划分为同一组,并分组估计阈值,分别处理各部分系数,达到微弱同相轴有效恢复的目的.通过TST及CMST的模拟实验与实际地面微震记录处理结果对比可知,本文方法在低信噪比条件下比对比方法更加有效地恢复地面微震数据的微弱信号,随机噪声压制效果明显,在-10dB条件下,提升信噪比18.3741d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微地震监测 随机噪声 SHEARLET变换 Context模型
下载PDF
渝南地区煤层气压裂微地震地面监测技术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谢庆明 李大华 +4 位作者 张海江 张烨 刘洪 王飞 谭玉阳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530-1534,共5页
我国煤层气资源潜力巨大,重庆地区埋深2000 m以浅煤层气地质资源量为0.68×1012 m3,煤层含气量高,揭示渝南地区具有较好的煤层气资源潜力.对渝南地区煤层气井压裂实施微地震地面监测,围绕井中心环形布设40台高精度检波器,采用Match ... 我国煤层气资源潜力巨大,重庆地区埋深2000 m以浅煤层气地质资源量为0.68×1012 m3,煤层含气量高,揭示渝南地区具有较好的煤层气资源潜力.对渝南地区煤层气井压裂实施微地震地面监测,围绕井中心环形布设40台高精度检波器,采用Match and Locate(M&L)方法识别有效信号,利用改进的双差定位法对事件定位,三段压裂共识别43个有效事件,裂缝长约160 m,缝宽约为80 m,方向北东东—南西西,与该区域现今最大主应力方向相一致.监测结果显示,在压裂规模较小的情况下,微地震信号能量较弱,采用深孔、浅孔和近地表的组合式观测方法,有利于降低监测成本,提高微地震事件的识别率.煤岩多以应力传递的方式发生破裂,微地震信号分布范围较广、且事件较为分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地震地面监测 煤层气 水力压裂 渝南地区 裂缝特征
原文传递
基于波形相干成像条件的微地震偏移定位方法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金龙 张建中 +2 位作者 黄忠来 陈杰 秦亮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19-125,共7页
基于偏移叠加的微地震定位方法不需要拾取初至到时,通过叠加多道微地震记录计算成像能量值进行震源定位,在地面微地震监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微震信号存在初至极性变化,直接叠加会减弱成像能量值,造成震源定位结果不准或者遗漏微地震... 基于偏移叠加的微地震定位方法不需要拾取初至到时,通过叠加多道微地震记录计算成像能量值进行震源定位,在地面微地震监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微震信号存在初至极性变化,直接叠加会减弱成像能量值,造成震源定位结果不准或者遗漏微地震事件。为了克服该缺陷,本文利用同一微地震事件波形具有的相干性,计算相邻检波点微地震记录的相干系数,提出了一种基于波形相干成像条件的微地震偏移定位方法,通过相干系数叠加构造成像函数,解决了初至极性反转的问题。模型测试和实际资料应用表明,该方法能够很好地压制噪音并消除了初至极性反转的影响,有效地提高了震源的定位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微地震监测 震源定位 成像函数 初至极性 相干系数
下载PDF
地面微地震监测技术在南川页岩气田储层改造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0
作者 黎元元 谷红陶 马军 《石化技术》 CAS 2022年第6期99-102,共4页
南川页岩气田已进入全面开发阶段,通过微地震监测准确描述页岩气水平井水力压裂裂缝的展布规律、储层改造体积、裂缝复杂性等为后续压裂施工优化和加密井部署提供依据。鉴于南川区块采用地面布设检波器排列对A平台两口水平井66段压裂段... 南川页岩气田已进入全面开发阶段,通过微地震监测准确描述页岩气水平井水力压裂裂缝的展布规律、储层改造体积、裂缝复杂性等为后续压裂施工优化和加密井部署提供依据。鉴于南川区块采用地面布设检波器排列对A平台两口水平井66段压裂段进行地面微地震监测。根据监测结果描述每段压裂施工的裂缝发育过程,分析66段压裂后裂缝的分布特征:主要以人工裂缝为主,平均缝长290m、宽59m、高57m,井筒两翼改造范围近似对称,缝高以向上改造为主;储层改造总体积1.127×10^(8)m^(3),其中有效裂缝体积(DFN_SRV)4.82×10^(7)m^(3),占比近1/2;主裂缝方向为90°,与平台最大主应力方向基本一致;建立单段缝网复杂度评价模板,整体主缝形态突出,次生缝发育明显,缝网较为复杂。综合研究认为,A平台压裂后储层改造效果好,地面微地震监测技术对南川页岩气井压裂评估适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微地震监测 储层改造 水力压裂 人工裂缝 页岩气开发 南川页岩气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