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Using multi-satellite microwave remote sensing observations for retrieval of daily surface soil moisture across China 被引量:9
1
作者 Ke Zhang Li-jun Chao +6 位作者 Qing-qing Wang Ying-chun Huang Rong-hua Liu Yang Hong Yong Tu Wei Qu Jin-yin Ye 《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I CAS CSCD 2019年第2期85-97,共13页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retrieve daily composite soil moisture by jointly using brightness temperature observations from multiple operating satellites for near real-time application with better coverage and...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retrieve daily composite soil moisture by jointly using brightness temperature observations from multiple operating satellites for near real-time application with better coverage and higher accuracy.Our approach was to first apply the single-channel brightness radiometric algorithm to estimate soil moisture from the respective brightness temperature observations of the SMAP,SMOS,AMSR2,FY3B,and FY3C satellites on the same day and then produce a daily composite dataset by averaging the individual satellite-retrieved soil moisture.We further evaluated our product,the official soil moisture products of the five satellites,and the ensemble mean (i.e.,arithmetic mean) of the five official satellite soil moisture products against ground observations from two networks in Central Tibet and Anhui Province,China.The results show that our product outperforms the individual released products of the five satellites and their ensemble means in the two validation areas.The root mean square error (RMSE ) values of our product were 0.06 and 0.09 m3/m3 in Central Tibet and Anhui Province,respectively.Relative to the ensemble mean of the five satellite products,our product improves the accuracy by 9.1% and 57.7% in Central Tibet and Anhui Province,respectively.This demonstrates that jointly using brightness temperature observations from multiple satellites to retrieve soil moisture not only improves the spatial coverage of daily observations but also produces better daily composite produc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il MOISTURE RETRIEVAL Passive microwave remote sensing Multiple SATELLITES surface hydrology SMAP SMOS AMSR2 FY3B FY3C
下载PDF
陆面水文过程与大气模式的耦合及其在黑河流域的应用 被引量:29
2
作者 高艳红 程国栋 +3 位作者 崔文瑞 CHEN Fei David Gochis YU Wei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283-1292,I0012,共11页
陆面过程模式对陆面水文过程有比较详尽的描述,然而,目前的陆面水文过程只考虑了垂直方向的水分运移,比较适合平坦地区的模拟,而在地形坡度较大的山区只考虑垂直方向的水分移动是不够的,尤其是目前随着计算机条件提高,分辨率越来... 陆面过程模式对陆面水文过程有比较详尽的描述,然而,目前的陆面水文过程只考虑了垂直方向的水分运移,比较适合平坦地区的模拟,而在地形坡度较大的山区只考虑垂直方向的水分移动是不够的,尤其是目前随着计算机条件提高,分辨率越来越高,地表水以及土壤水的侧向流动成为山区水文过程必须考虑的部分。同时,目前的陆面过程模式中的径流量是作为诊断量处理,不参与运算。针对以上问题,对Noah陆面过程模式进行了改进,增加了地表积水和积水蒸发、坡面汇流方案、次表面流方案,并且将Routing模块通过次网格过程与大气中尺度模式MM5耦合,发展了高分辨率大气-水文耦合模式。运用发展的高分辨率大气-水文耦合模式,对黑河流域中上游2003年6月23-25日降水过程进行了模拟,研究了陆面水循环过程对大气场的影响。结果表明陆面水循环过程对近地层大气影响很大,首先影响了土壤的湿度与蒸发,进而对边界层稳定性,云结构、云水、雨水含量产生影响,对区域降水也有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面水文过程 MM5 侧向流动 黑河流域
下载PDF
陆面水文—气候耦合模拟研究进展 被引量:21
3
作者 占车生 宁理科 +1 位作者 邹靖 韩建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93-905,共13页
陆面水文过程是全球/区域气候模式十分重要而又十分薄弱的环节。本文通过科学文献计量法,分析了陆面水文—气候耦合研究的发展状况及研究热点和趋势,并进一步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进行综述和探讨。现有多数气候模式中的陆面模式主... 陆面水文过程是全球/区域气候模式十分重要而又十分薄弱的环节。本文通过科学文献计量法,分析了陆面水文—气候耦合研究的发展状况及研究热点和趋势,并进一步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进行综述和探讨。现有多数气候模式中的陆面模式主要基于一维垂向结构设计,缺乏对流域尺度水文过程的精细描述,尤其缺乏下垫面人类活动影响的描述。因此,为了科学认识水文过程与气候变化的相互反馈作用机制,大量研究主要通过耦合流域水文模型与气候模式,研究不同时空尺度下水文过程变化的气候反馈效应。陆面过程模式中水文过程的改进和大尺度水文模型发展为陆面水文—气候耦合模拟奠定基础,在此基础上,陆面水文—气候耦合研究正从传统的单向耦合研究逐步发展为考虑气候—水文反馈的双向耦合研究。然而,双向耦合研究远未成熟,其问题集中表现为陆面水文—气候模型耦合过程如何匹配并提高系统稳定性、研制有效的尺度转换方案、完善参数化方案并评估参数不确定性、研制有效参数移植方法并提高模型适用性以及高分辨率甚至超分辨率模拟等方面,逐步解决上述问题并提高模拟精度是未来水文—气候耦合模拟研究的重要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面水文 气候模式 水文—气候双向耦合 水循环 研究综述
原文传递
A review of fully coupled atmosphere-hydrology simulations 被引量:8
4
作者 NING Like ZHAN Chesheng +2 位作者 LUO Yong WANG Yueling LIU Liangmeizi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9年第3期465-479,共15页
The terrestrial hydrological process is an essential but weak link in global/regional climate models. In this paper, the development status, research hotspots and trends in coupled atmosphere-hydrology simulations are... The terrestrial hydrological process is an essential but weak link in global/regional climate models. In this paper, the development status, research hotspots and trends in coupled atmosphere-hydrology simulations are identified through a bibliometric analysis, and th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in this field are reviewed and summarized. Most climate models adopt the one-dimensional (vertical) land surface parameterization, which does not include a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basin-scale hydrological processes, particularly the effects of human activities on the underlying surfaces. To understand the interaction mechanism between hydrological processes and climate change, a large number of studies focused on the climate feedback effects of hydrological processes at different spatio-temporal scales, mainly through the coupling of hydrological and climate models. The improvement of the parameterization of hydrological proces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large-scale hydrological model in land surface process model lay a foundation for terrestrial hydrological-climate coupling simulation, based on which, the study of terrestrial hydrological-climate coupling is evolving from the traditional unidirectional coupling research to the two-way coupling study of "climate-hydrology" feedback. However, studies of fully coupled atmosphere-hydrology simulations (also called atmosphere-hydrology two-way coupling) are far from mature. The main challenges associated with these studies are: improving the potential mismatch in hydrological models and climate models; improving the stability of coupled systems; developing an effective scale conversion scheme; perfecting the parameterization scheme; evaluating parameter uncertainties; developing effective methodology for model parameter transplanting; and improving the applicability of models and high/super-resolution simulation. Solving these problems and improving simulation accuracy are directions for future hydro-climate coupling simulation researc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 surface hydrology REGIONAL CLIMATE model fully COUPLED atmosphere-hydrology simulation water cycle research review
原文传递
地表水文过程与地下水动力过程耦合模拟及应用 被引量:7
5
作者 凌敏华 陈喜 +2 位作者 程勤波 薛显武 秦年秀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8-13,共6页
地表水和地下水是水循环系统不可缺少的部分,对相互作用与反馈的模拟计算有助于水资源精准评价。在非饱和带数值计算模型(UZF1)与模块化地下水动力模型(MODFLOW2005)耦合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地表水文过程与地下水动力过程耦合数值模拟模... 地表水和地下水是水循环系统不可缺少的部分,对相互作用与反馈的模拟计算有助于水资源精准评价。在非饱和带数值计算模型(UZF1)与模块化地下水动力模型(MODFLOW2005)耦合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地表水文过程与地下水动力过程耦合数值模拟模型,模型可以同时输出流域出口断面流量和地下水位的空间分布,有利地提高了模型的可靠性。将模型应用于资料条件较好的临涣集流域,从模拟结果分析来看,模型可以很好地模拟流域出口流量与地下水位空间动态变化过程,具有较高的模拟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水文过程 地下水 UZF1 MODFLOW2005 耦合模拟
下载PDF
地表水文监测在岩溶隧道施工中的应用 被引量:5
6
作者 周坤 方俊波 《隧道建设》 2013年第4期266-271,共6页
为探讨岩溶隧道施工涌水对地表水文环境的影响程度及范围,以圆梁山深埋特长隧道工程施工为依托,对隧道地表水文进行监测和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为:1)介绍圆梁山隧道向斜段地表水文地质情况,说明进行悬挂泉流量及地表井泉水位监测可... 为探讨岩溶隧道施工涌水对地表水文环境的影响程度及范围,以圆梁山深埋特长隧道工程施工为依托,对隧道地表水文进行监测和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为:1)介绍圆梁山隧道向斜段地表水文地质情况,说明进行悬挂泉流量及地表井泉水位监测可以评估隧道突涌水对地表环境的影响程度及范围;2)进行地表大气降雨及隧道涌水量观测并对比,可以据此判定隧道与地表的水力连通性;3)证明隧道施工会对隧道洞身上方泉眼产生影响,但对山顶植被影响较轻;4)在岩溶隧道施工中进行地表水文监测是必要的,对施工具有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梁山隧道 岩溶 涌水 悬挂泉 井泉 降雨 地表水文监测
下载PDF
基于陆面水文耦合模型的淮河流域水文模拟与极值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杨传国 林朝晖 +2 位作者 郝振纯 余钟波 刘少锋 《气象科技进展》 2020年第5期97-101,共5页
陆面水文耦合有助于完整理解区域陆面水循环过程及其反馈作用,揭示极端水旱灾害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本文利用一个陆面水文耦合模型,结合淮河流域水文站的实测流量资料,首先验证了该模式在淮河流域的适用性;在此基础上开展了连续56 a... 陆面水文耦合有助于完整理解区域陆面水循环过程及其反馈作用,揭示极端水旱灾害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本文利用一个陆面水文耦合模型,结合淮河流域水文站的实测流量资料,首先验证了该模式在淮河流域的适用性;在此基础上开展了连续56 a的长时间数值模拟,考察了模式对淮河流域水文过程及水文极值的模拟能力。基于淮河干流蚌埠站逐月模拟量和实测流量的时间序列,采用Pearson-Ⅲ型分布计算该站不同重现期的设计流量,结果表明两者均能得到较为合理的设计流量,但在极大值区,实测流量的拟合精度比基于模式模拟流量序列得到的结果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面水文耦合模型 水文模拟 流量 极值分析 淮河流域
下载PDF
水文模型与陆面模式耦合研究进展 被引量:29
8
作者 雍斌 张万昌 刘传胜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961-970,共10页
水文模型与陆面模式耦合是目前全球变化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如何实现分布式水文模型与陆面过程模式的双向耦合,并将其有机嵌入大气模式中,是未来大气环流模式(GCM)和区域气候模式(RCM)发展和完善的重要目标之一.在简单介绍陆面过程模式和... 水文模型与陆面模式耦合是目前全球变化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如何实现分布式水文模型与陆面过程模式的双向耦合,并将其有机嵌入大气模式中,是未来大气环流模式(GCM)和区域气候模式(RCM)发展和完善的重要目标之一.在简单介绍陆面过程模式和水文模型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对水文模型和陆面过程耦合研究的国内外进展进行了综述,指出了模式耦合中存在的共同问题和未来工作的研究要点.最后,探讨了分布式水文模型与陆面模式耦合在全球变化研究框架中的地位与意义,并展望了陆面水文过程发展的主流趋势和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模型 陆面模式 陆面水文过程 耦合 全球变化 参数化
下载PDF
基于DEM的洪泛平原湿地数字水系提取研究 被引量:22
9
作者 周德民 程进强 熊立华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76-781,共6页
为了研究探索洪泛平原湿地区域基于DEM的地表水要素数字特征,采用ArcGIS9.0的Hydro Arc Tools模块,配合改进升值裂开算法编制的程序在三江平原洪河保护区1:1万比例尺的DEM基础上进行了数字水系提取研究,将研究区划分为6个数字集水区,提... 为了研究探索洪泛平原湿地区域基于DEM的地表水要素数字特征,采用ArcGIS9.0的Hydro Arc Tools模块,配合改进升值裂开算法编制的程序在三江平原洪河保护区1:1万比例尺的DEM基础上进行了数字水系提取研究,将研究区划分为6个数字集水区,提取出以沃绿兰河-浓江河为主的数字河网,以及大小82处泡沼和洼地。研究表明,在保持高精度DEM前提下,数字地表水系统可以通过基于DEM自动提取出来,但是存在河道偏移以及河网形态失真等问题,需要在进行数字提取前后进行多次修正。在DEM数字高程预处理过程中保持高程信息的水文特征不丢失,以及发展专业处理平坦区域和低洼地域的有效算法,将是进一步提高洪泛平原湿地区域数字水系提取效率和精度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水系 洪泛平原 湿地 数字提取 DEM
下载PDF
微地形变化对地表水文过程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10
作者 司梦可 曹建生 阳辉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587-1595,共9页
地表水文过程是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SPAC)系统的关键环节,微地形在降雨再分配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论述了微地形变化对地表径流、降雨-入渗、蒸散发及土壤水分、溶质运移的影响效应以及在SPAC系统中的反馈作用,旨在通过总结前... 地表水文过程是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SPAC)系统的关键环节,微地形在降雨再分配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论述了微地形变化对地表径流、降雨-入渗、蒸散发及土壤水分、溶质运移的影响效应以及在SPAC系统中的反馈作用,旨在通过总结前人在微地形变化影响地表水文过程中的研究成果,明晰微地形变化对降雨、径流、入渗以及蒸散发等过程的影响效应。针对现有研究中存在对微地形种类划分不系统化、尺度界定不清楚以及对微地形变化与地表水文过程间的耦合机制缺乏深入剖析等问题,本文指出应针对不同生态类型区和微地形营造方式对微地形种类进行统一划分,结合微地形测量工具及遥感技术对微地形尺度进行准确界定;在此基础上将长期野外定位观测和短期室内模拟试验相结合,揭示微地形变化与地表水文过程的耦合机制,建立两者之间的模型关系,量化微地形改良措施在区域降水再分配过程中的调节作用,为区域水资源调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地形 径流 入渗 蒸散发 水分运移 地表水文过程
下载PDF
半干旱地区地表水平衡的特征和模拟 被引量:16
11
作者 季劲钧 刘青 李银鹏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964-971,共8页
作者分析了我国半干旱区草原典型地区的水量平衡的特点。由于地处东亚季风区和西风带的过渡带,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且多短时间对流性降水,其中绝大部分消耗于蒸发,地表径流很少,土壤比较干燥。冬季积雪,春季融雪集中,能产生较强的径流,... 作者分析了我国半干旱区草原典型地区的水量平衡的特点。由于地处东亚季风区和西风带的过渡带,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且多短时间对流性降水,其中绝大部分消耗于蒸发,地表径流很少,土壤比较干燥。冬季积雪,春季融雪集中,能产生较强的径流,这与夏季降水形成的径流构成双峰型特征,在我国半干旱区较为典型。由于这些特点,在地表水量平衡的计算和模拟中,蒸发的估算十分重要,为此在植被-大气相互作用模式(AVIM)中对水文过程作了改进,模式中包含了大气—植被—土壤间的能量和水分传输过程,特别是半干旱区地表蒸发和植被的蒸腾过程作了比较细致的处理,考虑了蓄满和超渗两种产流机制,同时采用了一个简化的雪盖模型。以此模型模拟了内蒙古半干旱草原上锡林河流域的地表水文过程。计算结果显示,半干旱区地表水平衡,蒸发大而径流小及产流的春夏双峰型特征都能很好地模拟。这些过程的参数化方案也适用于非干旱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干旱区 半干旱地区 土壤 水文过程 植被 锡林河流域 半干旱草原 夏季降水 东亚季风 参数化方案
下载PDF
陆面水文过程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2
作者 曹丽娟 刘晶淼 《气象科技》 2005年第2期97-103,共7页
在简单介绍陆面过程模式和水文模型发展的基础上,阐述了陆面水文过程包括的各种物理过程,介绍了陆面水文模式研究的发展现状,并对国内外进展作了总结。重点介绍了目前国内外用于同气候模式耦合的陆面水文模型,指出了陆面水文过程研究以... 在简单介绍陆面过程模式和水文模型发展的基础上,阐述了陆面水文过程包括的各种物理过程,介绍了陆面水文模式研究的发展现状,并对国内外进展作了总结。重点介绍了目前国内外用于同气候模式耦合的陆面水文模型,指出了陆面水文过程研究以及与大气模式耦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讨论了陆面水文过程研究的发展方向:应在加强蓄满和超渗两种产流机制兼容的混合产流模型及融雪径流模型的研究的基础上,改进传统水文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面水文过程 研究进展 水文模型 陆面过程模式 融雪径流模型 过程研究 物理过程 模式研究 模式耦合 耦合过程 大气模式 产流模型 产流机制 发展方向 国内外 大尺度 基础 传统 气候
下载PDF
不同近地表水文条件下紫色土坡面土壤侵蚀过程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王志刚 郑粉莉 李靖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11,79,共4页
采用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自由下渗(free drainage)、土壤水分饱和(saturation)、壤中流(seepage) 3种近地面水文条件下紫色土坡面土壤侵蚀过程。结果表明,近地表水文条件会对紫色土坡面侵蚀过程产生重要影响。在地面坡度5°~15... 采用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自由下渗(free drainage)、土壤水分饱和(saturation)、壤中流(seepage) 3种近地面水文条件下紫色土坡面土壤侵蚀过程。结果表明,近地表水文条件会对紫色土坡面侵蚀过程产生重要影响。在地面坡度5°~15°条件下,当地表水文条件由自由下渗演变为土壤水分饱和时,坡面侵蚀量由1.31~2.02 g/(min·m^2)增加到1.83~5.50 g/(min·m^2);当地表水文条件由土壤水分饱和变为壤中流时,坡面侵蚀量达到4.40~16.41 g/(min·m^2)。土壤水分饱和条件下坡面侵蚀量是自由下渗的1.40~2.73倍;壤中流条件下坡面侵蚀量是自由下渗时的3.36~8.12倍,是土壤水分饱和时的2.40~2.98倍。同时,坡面坡度对紫色土坡面侵蚀过程有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色土 近地表水文条件 壤中流 土壤水分饱和 土壤侵蚀
下载PDF
干热河谷冲沟发育区土壤细沟可蚀性及主要影响因素 被引量:8
14
作者 何周窈 苏正安 +3 位作者 王勇 周涛 王俊杰 王晓艺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8-13,27,共7页
为探明我国干热河谷区不同活跃程度冲沟不同空间部位土壤细沟可蚀性(Kr值)在不同近地表水文条件下的差异,在云南省元谋县选择不同活跃程度的冲沟,采集其不同空间部位(集水区、沟壁、沟床)的土壤样品,利用“V”形细沟模拟冲刷装置进行放... 为探明我国干热河谷区不同活跃程度冲沟不同空间部位土壤细沟可蚀性(Kr值)在不同近地表水文条件下的差异,在云南省元谋县选择不同活跃程度的冲沟,采集其不同空间部位(集水区、沟壁、沟床)的土壤样品,利用“V”形细沟模拟冲刷装置进行放水冲刷试验,流量设置为150,300,450,600,750,900 mL/min,分别进行排水、饱和、渗流3种水文状态的模拟试验。结果表明:(1)干热河谷冲沟发育区土壤砂粒含量明显高于粉粒和黏粒,占50%以上,土壤有机质(SOM)和全氮(TN)含量较低;(2)不同活跃程度冲沟土壤机械组成、有机质含量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且随着冲沟稳定性增加,土壤砂粒含量呈逐渐降低趋势,土壤粉粒、黏粒、SOM、TN含量则呈不同程度的增加趋势;(3)在不同近地表水文状态下,土壤Kr值(s/m)均随冲沟稳定性的增加而呈递减趋势,表现为Kr(活跃型)>Kr(半稳定型)>Kr(稳定型),而不同活跃度冲沟土壤临界剪切力τc值之间具有一定差异性,但无明显规律;(4)冲沟不同部位土壤Kr值之间也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表现Kr(集水区)<Kr(沟壁)<Kr(沟床);(5)随着近地表水文条件由排水状态转变为饱和、渗流状态,冲沟发育区不同空间部位的土壤Kr值均显著增加。综上可见,冲沟活跃程度(植被恢复程度)、近地表水文条件、土壤机械组成和有机质含量等均会对干热河谷冲沟发育区土壤可蚀性产生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热河谷 冲沟发育 近地表水文条件 土壤可蚀性 细沟侵蚀
下载PDF
陆面过程中的水文模式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杨新兵 逯进生 鲁绍伟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6-50,共5页
陆面水文过程模拟是解决全球环境恶化与气候异常的最好方法,是当前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对陆面过程的涵义、模式的发展、陆面过程中水文参数的描述进行了总结,提出了在陆面水文过程研究中存在的尺度匹配误差、数据共享矛盾、参数不确定性... 陆面水文过程模拟是解决全球环境恶化与气候异常的最好方法,是当前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对陆面过程的涵义、模式的发展、陆面过程中水文参数的描述进行了总结,提出了在陆面水文过程研究中存在的尺度匹配误差、数据共享矛盾、参数不确定性等不足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面过程 水文过程 陆面水文过程
下载PDF
森林水文效益卫星遥感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任国业 石承苍 张立恭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48-55,共8页
应用卫星遥感技术结合地面样地调查和流域多年水文资料分析的方法,对长江上游4个典型流域森林水文效益进行研究与评价,弄清各流域下垫面要素的性质和结构、流域水文参数变化规律,以及流域森林水源涵养林的涵水机理和评价方法,提出... 应用卫星遥感技术结合地面样地调查和流域多年水文资料分析的方法,对长江上游4个典型流域森林水文效益进行研究与评价,弄清各流域下垫面要素的性质和结构、流域水文参数变化规律,以及流域森林水源涵养林的涵水机理和评价方法,提出长江上游水源林的经营措施,为“九·五”长防林建设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遥感 流域下垫面 森林水文 效益评价
下载PDF
淮河流域陆面水文过程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2
17
作者 赵瑾 程兴无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62-768,共7页
采用生物—大气传输模式(BATS模型)模拟了淮河流域山丘区和平原区在1998年汛期的暴雨洪水过程,从陆地—大气间水量交换的角度揭示了径流量、土壤含水量、土壤质地、植被分布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对于山丘区和平原区而言,根系层土壤含... 采用生物—大气传输模式(BATS模型)模拟了淮河流域山丘区和平原区在1998年汛期的暴雨洪水过程,从陆地—大气间水量交换的角度揭示了径流量、土壤含水量、土壤质地、植被分布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对于山丘区和平原区而言,根系层土壤含水量、土壤质地以及土壤颜色的变化对径流量的影响具有相似性,但是敏感性不同;而山丘区和平原区深层土壤含水量和植被覆盖率变化对径流量影响的作用正好相反。这些结果显示,由于山丘区与平原区的不同气候和下垫面条件,而造成两者水文性质的差异性,反映了大气—水文之间关系与作用的不同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流域 陆面水文过程 BATS模型 水文模拟
下载PDF
陆面—水文耦合模式的参数率定及改进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敏 林朝晖 +2 位作者 邵亚平 杨传国 刘少锋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41-153,共13页
基于淮河流域的地形、岩石地质类型等空间分布特征,对陆面—水文耦合模式CLHMS1.0(Coupled Land Surface?Hydrological Model version 1.0)的河道曼宁糙率系数、水力传导度两个关键参数进行了率定;在此基础上,通过基于CLHMS1.0的... 基于淮河流域的地形、岩石地质类型等空间分布特征,对陆面—水文耦合模式CLHMS1.0(Coupled Land Surface?Hydrological Model version 1.0)的河道曼宁糙率系数、水力传导度两个关键参数进行了率定;在此基础上,通过基于CLHMS1.0的多组敏感性试验,分析了河道曼宁糙率系数、水力传导度对CLHMS1.0模拟淮河流域水文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淮河流域上游王家坝子流域曼宁糙率系数的减小,可以显著提高模式对王家坝水文控制站上游模拟的水流流速,减小了模式对王家坝洪峰来临时间模拟偏迟的误差;依据淮河不同子流域的岩石地质类型选定更为合理的水力传导度参数后,模式对淮河流域河道流量等水文过程的模拟更为准确。利用参数率定后的CLHMS1.0对淮河流域1980~1987年逐日水文过程进行了模拟,与观测实况比较结果表明,采用了新的河道曼宁糙率系数和水力传导度参数后,模式对淮河流域逐日水文过程的模拟能力显著提高,且可以更合理地模拟出地表产流和地下水补给对流域河道流量的相对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面-水文耦合模式 水力传导度 曼宁糙率系数 参数率定
下载PDF
淮河流域历史覆被变化及其对水文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小雨 余钟波 +1 位作者 杨传国 赵丽莉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15年第1期37-42,共6页
以淮河流域蚌埠集水区为研究区域,利用淮河流域1700、1800和2000年3种历史覆被情景,结合陆面水文耦合模型(CLHM)定量评价了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水文效应,并分析了流域径流与主要覆被类型变化方式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CLHM模型可以... 以淮河流域蚌埠集水区为研究区域,利用淮河流域1700、1800和2000年3种历史覆被情景,结合陆面水文耦合模型(CLHM)定量评价了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水文效应,并分析了流域径流与主要覆被类型变化方式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CLHM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淮河流域的流量过程,在研究区具有较好地适用性;三期覆被情景下主要覆被类型变化为林地转变为耕地或草地以及草地转变为耕地,此种变化导致流域总蒸发量减少了6.5%,流域出口研究期平均径流量增加了6.1%;极端覆被情况下,年均蒸发量由多到少依次为林地、草地和耕地;林地对流域径流过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洪峰上,相对于耕地,林地具有削减洪峰的作用;通过分析覆被类型变化与流域多年平均径流的相关关系,林地转变为草地以及林地转变为耕地是近400年来影响淮河流域水文过程及水资源分配的主要覆被变化因子。因此,合理规划土地利用格局对流域水资源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被变化 蒸发 径流 陆面水文模型 淮河流域
下载PDF
基于改进TVGM的水–碳耦合机制研究--以北京森林站研究区为例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琦 占车生 +1 位作者 胡实 刘梁美子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94-401,共8页
提高植被的水分利用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 WUE)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水资源短缺,如何提高WUE依赖于对生态系统水–碳循环耦合机制的深入理解.以北京森林站为例,基于时变增益模型(times lariant gain model,TVGM)耦合光合作用–气... 提高植被的水分利用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 WUE)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水资源短缺,如何提高WUE依赖于对生态系统水–碳循环耦合机制的深入理解.以北京森林站为例,基于时变增益模型(times lariant gain model,TVGM)耦合光合作用–气孔导度模型与双源蒸散发模型,从WUE系数及气孔导度2方面研究水–碳耦合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不考虑水–碳耦合关系导致模拟蒸散发偏高、模拟总初级生产力偏大,气孔导度的增加抑制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其抑制效应随气孔导度的增加趋于平稳;日退耦系数在夏季达到最大,年平均退耦系数为0.1左右.在北京森林站群体水平上,相对于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对气孔导度的下降较为敏感,导致WUE随气孔导度的下降而降低.对北京森林站地区水–碳耦合机制的研究,可为其生态系统管理与调控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面水文过程 气孔导度 水–碳耦合模拟 水资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