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0篇文章
< 1 2 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辉长岩中张开型表面裂隙破裂模式研究 被引量:44
1
作者 郭彦双 黄凯珠 +2 位作者 朱维申 周锦添 李术才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25-531,共7页
采用含张开型表面裂隙辉长岩试样,对单轴压缩荷载作用下预制裂隙的破裂模式进行一系列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预制裂隙的破裂模式是以一种新的方式——反翼裂隙(其扩展方向是与翼裂隙方向相反的)模式为主的,且新生裂隙的起裂位置并不... 采用含张开型表面裂隙辉长岩试样,对单轴压缩荷载作用下预制裂隙的破裂模式进行一系列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预制裂隙的破裂模式是以一种新的方式——反翼裂隙(其扩展方向是与翼裂隙方向相反的)模式为主的,且新生裂隙的起裂位置并不在预制裂隙的端部。翼裂隙只在试验的后期出现。预制裂隙倾角对试样的起裂应力影响较为显著,当60°≤α≤75°时,试样的起裂应力约为辉长岩抗压强度σc的75%;当30°≤α≤45°时,试样内部轴向应力值接近辉长岩抗压强度σc的90%时,预制裂隙才起裂。反翼裂隙扩展角为135°~145°,当反翼裂隙扩展长度达到预制裂隙长度的1/2时,其扩展方向基本与加载方向一致。裂隙扩展过程的声发射(AE)定位结果与试验观察结果是一致的,这表明反翼裂隙是张开型表面裂隙三维破裂模式的主要特征,反翼裂隙属于局部劈拉应力作用下的压张性裂隙(模式V),其扩展的具体理论机制目前还不清楚,值得进一步研究。此外,当预制裂隙倾角在45°附近时,试样起裂后极易发生爆裂现象,说明原生裂隙的倾角也许是影响岩爆现象的一个重要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表面裂隙 翼裂隙 反翼裂隙 破裂模式 单轴压缩
下载PDF
涪陵页岩气田井地联合微地震监测气藏实例及认识 被引量:38
2
作者 刘尧文 廖如刚 +4 位作者 张远 高东伟 张怀力 李婷 张驰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56-62,共7页
四川盆地涪陵页岩气田属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是全球除北美以外最大的商业开发页岩气田,基于"井工厂"模式下的压裂工艺已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如何有效评价同平台多井次间的"井工厂"压裂效果及此模式下的缝网展布规律... 四川盆地涪陵页岩气田属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是全球除北美以外最大的商业开发页岩气田,基于"井工厂"模式下的压裂工艺已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如何有效评价同平台多井次间的"井工厂"压裂效果及此模式下的缝网展布规律仍需进一步研究。为此,通过利用地面及井中微地震联合监测技术,对焦页4X平台"井工厂"压裂裂缝进行实时监测,初步了解了涪陵页岩气田焦石坝区块"井工厂"压裂模式下的人工裂缝几何尺寸、展布方向;同时利用联合微地震技术的综合解释成果,结合压裂SRV预测图版,对井工厂压裂工况下的压裂参数进行了重新认识,准确了解到涪陵气田页岩气"井工厂拉链式"压裂过程中的人工裂缝展布情况。该项研究成果对后期压裂参数的优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涪陵页岩气田 井工厂 压裂(岩石) 地面微地震 井中微地震 SRV预测 人工裂缝
下载PDF
海拉尔盆地潜山油藏油气沿不整合面、断层和砂体运移的控制因素 被引量:33
3
作者 牛彦良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7-30,共4页
利用海拉尔潜山油藏开发过程中取到的大量动、静态资料,系统地论证了油气沿不整合面、断层和砂体运移的规律性,明确了油气运移优势通道的控制因素。油气运移的优势通道是构成含油气系统理论研究中输导体系的最基本通道,优势通道的确定,... 利用海拉尔潜山油藏开发过程中取到的大量动、静态资料,系统地论证了油气沿不整合面、断层和砂体运移的规律性,明确了油气运移优势通道的控制因素。油气运移的优势通道是构成含油气系统理论研究中输导体系的最基本通道,优势通道的确定,填补了成藏体系研究方面输导体系中断层、连通砂体和不整合面等最基本通道的控制因素研究的空白,为应用流体势理论定量描述油气运移路径和优选含油富集区块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拉尔 潜山油藏 流体势 优势通道 不整合面 裂缝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石油二次运移通道研究 被引量:32
4
作者 席胜利 刘新社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28-632,共5页
目的研究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石油运移通道,总结油气富集规律。方法利用渗透性砂体分布、原油结构变化、沥青元素组成及碳、氢同位素特征,研究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石油运移通道。结果三叠系延长组主要以渗透性砂体作为油气运移通道,油藏... 目的研究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石油运移通道,总结油气富集规律。方法利用渗透性砂体分布、原油结构变化、沥青元素组成及碳、氢同位素特征,研究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石油运移通道。结果三叠系延长组主要以渗透性砂体作为油气运移通道,油藏主要分布在生烃中心及周边地区;三叠系顶部不整合面和侏罗系古河道砂体共同构成了侏罗系油藏的油气主要运移通道,其油气主要分布在侏罗系古河道内及其不整合面附近。结论运移通道控制了油气的成藏规模和富集场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次运移 不整合面 断裂 运移通道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长6—8特低渗透储层微裂缝研究 被引量:27
5
作者 南珺祥 王素荣 +1 位作者 姚卫华 卢燕 《岩性油气藏》 CSCD 2007年第4期40-44,共5页
微裂缝是低渗、特低渗透储层最主要的渗流通道之一。陇东地区延长组储层属于特低渗透储层,宏观裂缝与微观裂缝非常发育。用偏光显微镜、扫描电镜等分析测试手段,对微裂缝的产状、特征、面密度、平面分布规律及其对渗透率的贡献率进行了... 微裂缝是低渗、特低渗透储层最主要的渗流通道之一。陇东地区延长组储层属于特低渗透储层,宏观裂缝与微观裂缝非常发育。用偏光显微镜、扫描电镜等分析测试手段,对微裂缝的产状、特征、面密度、平面分布规律及其对渗透率的贡献率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指出微裂缝受到沉积、成岩、构造侧向挤压、矿物成分、结构构造、下伏地层隐伏断裂等多重因素的控制,展布方向呈北东向分布,其面密度越高,对渗透率贡献越大。微裂缝的存在对基质和宏观裂缝的连通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原油高产的因素之一,也是油田开发部署时应重点考虑的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低渗透 面密度 微裂缝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用SEM研究碳纤维的表面及断口形貌 被引量:27
6
作者 张敏 朱波 +1 位作者 王成国 马婕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731-1733,共3页
采用SEM观察不同纺丝工艺的日本和国产碳纤维的表面及断口形貌,从结构上对比分析它们的差异,结果表明,表面缺陷减少,内部致密性提高,轴向微孔尺寸减小都是碳纤维强度提高的主要原因。国产干喷湿纺碳纤维表面缺陷和内部缺陷明显减少,有... 采用SEM观察不同纺丝工艺的日本和国产碳纤维的表面及断口形貌,从结构上对比分析它们的差异,结果表明,表面缺陷减少,内部致密性提高,轴向微孔尺寸减小都是碳纤维强度提高的主要原因。国产干喷湿纺碳纤维表面缺陷和内部缺陷明显减少,有助于提高纤维拉伸强度。另外,洁净的生产环境及精细加工的设备有利于碳纤维缺陷的减少,使纤维拉伸强度提高的空间变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纤维 表面 断口 SEM
下载PDF
英买力—牙哈地区复式油气藏油气分布规律 被引量:22
7
作者 崔海峰 郑多明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45-450,528+382,共6页
英买力—牙哈地区是塔北隆起油气勘探重要远景区之一。本文从分析区域油气成藏条件入手,明确该区南北两侧分别紧邻库车拗陷及北部拗陷可获双向油气源供给、上下叠置的圈闭发育以及继承性断裂的持续活动等是本区复式油气藏形成的基础;油... 英买力—牙哈地区是塔北隆起油气勘探重要远景区之一。本文从分析区域油气成藏条件入手,明确该区南北两侧分别紧邻库车拗陷及北部拗陷可获双向油气源供给、上下叠置的圈闭发育以及继承性断裂的持续活动等是本区复式油气藏形成的基础;油气分布整体上受古隆起及斜坡控制,沿轮台凸起轴部的断裂带密布;局部聚集取决于储盖条件及输导系统,沿古构造高梁、不整合面及断裂呈阶梯状运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式油气藏 油气分布 圈闭 不整合面 断裂 生储盖组合
下载PDF
重新激活“群众路线”的两个关键问题:为什么与如何 被引量:22
8
作者 吴冠军 《政治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6-39,共14页
关于"群众路线"的讨论晚近如火如荼,然而鲜有研究从政治学层面立论,追索重新激活"群众路线"的两个关键问题:为什么与如何。这个原创性的研究从当代欧陆激进左翼政治哲学中汲取思想养料,系统性地重新梳理群众路线的... 关于"群众路线"的讨论晚近如火如荼,然而鲜有研究从政治学层面立论,追索重新激活"群众路线"的两个关键问题:为什么与如何。这个原创性的研究从当代欧陆激进左翼政治哲学中汲取思想养料,系统性地重新梳理群众路线的规范性理念、制度性实践及其伦理-政治姿态;并在这一基础上提出,作为政治理念的群众路线具有规范性力量应治现代社会所普遍面对的正当化危机,以及弥补法条主义与官僚政治的结构性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众路线 共同的表面 代表性断裂 为人民服务 正当化危机
原文传递
PERSPECTIVES IN MECHANICS OF HETEROGENEOUS SOLIDS 被引量:19
9
作者 C.Q. Chen J.Z. Cui +16 位作者 H.L. Duan X.Q. Feng L.H. He G.K. Hu M.J. Huang Y.Z. Huo B.H. Ji B. Liu X.H. Peng H.J. Shi Q.P. Sun J.X. Wang Y.S. Wang H.P. Zhao Y.P. Zhao Q.S. Zheng W.N. Zou 《Acta Mechanica Solida Sinica》 SCIE EI 2011年第1期1-26,共26页
The Micro- and Nano-mechanics Working Group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Mechanics organized a forum to discuss the perspectives, trends, and directions in mechanics of heterogeneous materials in ... The Micro- and Nano-mechanics Working Group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Mechanics organized a forum to discuss the perspectives, trends, and directions in mechanics of heterogeneous materials in January 2010.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Acta Mechanica Solida Sinica, is de- voted to all fields of solid mechanics and relevant disciplines i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 with a balanced coverage on analytical, experimental, numerical and applied investigations. On the occasion of the 30TM anniversary of Acta Mechanica Solida Sinica, its editor-in-chief, Professor Q.S. Zheng invited some of the forum participants to review the state-of-the-art of mechanics of heterogeneous solids, with a particular emphasis on the recent research development results of Chinese scientists. Their reviews are organized into five research areas as reported in different sections of this paper. ~I firstly brings in fo- cus on micro- and nano-mechanics, with regards to several selective topics, including multiscale coupled models and computational methods, nanocrystal superlattices, surface effects, micromechanical damage mechanics, and microstructural evolution of metals and shape memory alloys. ~II shows discussions on multifield coupled mechanical phenomena, e.g., multi-fields actuations of liquid crystal polymer networks, mechanical behavior of materials under radiations, and micromechanics of heterogeneous materials. In ~III, we mainly address the multiscale mechanics of biological nanocomposites, biological adhesive surface mechanics, wetting and dewetting phenomena on microstructured solid surfaces. The phononic crystals and manipulation of elastic waves were elaborated in ~IV. Finally, we conclude with a series of perspectives on solid mechanics. This review will set a primary goal of future science research and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on solid mechanics with the effort of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terogeneous materials smart materials biological materials multiscale mechanics micro- and nano-mechanics damage and fracture constitutive relation elastic wave surface effects
原文传递
Influence of high-speed milling parameter on 3D surface topography and fatigue behavior of TB6 titanium alloy 被引量:19
10
作者 姚倡锋 武导侠 +3 位作者 靳淇超 黄新春 任军学 张定华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SCIE EI CAS CSCD 2013年第3期650-660,共11页
High-speed milling of titanium alloys is widely used in aviation and aerospace industries for its high efficiency and good quality.In order to optimize the machining parameters in high-speed milling TB6 titanium alloy... High-speed milling of titanium alloys is widely used in aviation and aerospace industries for its high efficiency and good quality.In order to optimize the machining parameters in high-speed milling TB6 titanium alloy,experiments of high-speed milling and fatigue were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parameters on 3D surface topography and fatigue life.Based on the fatigue fracture,the effect mechanism of surface topography on the fatigue crack initiation was proposed.The experiment results show that when the milling speed ranged from 100 m/min to 140 m/min,and the feed per tooth ranged from 0.02 mm/z to 0.06 mm/z,the obtained surface roughness were within the limit(0.8 μm).Fatigue life decreased sharply with the increase of surface equivalent stress concentration factor.The average error of fatigue life between the established model an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was 6.25%.The fatigue cracks nucleated at the intersection edge of machined surfa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B6 titanium alloy high-speed milling surface roughness surface topography fatigue life fatigue fracture
下载PDF
川西XC地区雷口坡组顶不整合面储层预测方法 被引量:17
11
作者 李素华 卢齐军 +1 位作者 许国明 刘诗荣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93-798,674+854,共6页
川西XC地区雷口坡组顶不整合面海相碳酸盐岩储层的地震、地质特征表现为:储层埋藏较深,储集空间以溶蚀孔洞、裂缝为主,横向非均质性较强,地震资料主频较低,因此利用常规地震资料难以满足储层精细描述的要求。为此,本文利用谱分解技术将... 川西XC地区雷口坡组顶不整合面海相碳酸盐岩储层的地震、地质特征表现为:储层埋藏较深,储集空间以溶蚀孔洞、裂缝为主,横向非均质性较强,地震资料主频较低,因此利用常规地震资料难以满足储层精细描述的要求。为此,本文利用谱分解技术将时间域的地震信号变换到频率域,获得较原始地震数据更加丰富的分频数据体,在此基础上进行含油气性检测及分频成像、相位、相干、曲率等多属性的裂缝综合预测。预测结果表明:①储层呈NE向条带状展布,Xins1井储层最厚,Xiaos1井最薄,含油气分布区主要集中在工区西部;②雷口坡组顶不整合面储层段发育"网状"层间断层,向上延伸至小塘子组,向下可延伸至雷四中亚段,裂缝带对油气输导及改善岩溶发育带储层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预测结果与钻井结果相吻合,可为下一步油气勘探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口坡组 不整合面 谱分解技术 含油气性检测 裂缝预测
下载PDF
榆神矿区大砭窑煤矿地面塌陷与地裂缝发育规律 被引量:16
12
作者 彭捷 李永红 +4 位作者 刘海南 向茂西 姚超伟 杜江丽 仵拨云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37-41,共5页
调查了榆神矿区大砭窑煤矿地面塌陷及地裂缝现状,以煤矿开采的历史、区域地质概况及煤层开采情况为背景论述并总结了采空区分布范围、地面塌陷和地裂缝分布特征。研究了大砭窑煤矿以房柱式开采和机械综采两种不同开采方式引发地面塌陷... 调查了榆神矿区大砭窑煤矿地面塌陷及地裂缝现状,以煤矿开采的历史、区域地质概况及煤层开采情况为背景论述并总结了采空区分布范围、地面塌陷和地裂缝分布特征。研究了大砭窑煤矿以房柱式开采和机械综采两种不同开采方式引发地面塌陷和地裂缝的展布规律,并将矿区划分为高、中两个易发区。根据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和区内地质灾害点险情等级,将矿区划分为地质灾害高危险区和低危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塌陷 地裂缝 高强度采煤榆神矿区 大砭窑煤矿
下载PDF
青藏铁路沿线的地裂缝及工程影响 被引量:12
13
作者 吴珍汉 胡道功 +2 位作者 吴中海 叶培盛 刘琦胜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65-175,共11页
通过大比例尺野外地质调查和跨季节对比观测, 发现青藏铁路沿线发育地震破裂、断层裂缝、冻土裂缝与冰裂缝4种不同类型的地裂缝。典型地震破裂包括西大滩古地震破裂、昆仑山南缘地震破裂、可可西里古地震破裂、崩错地震破裂、谷露盆西... 通过大比例尺野外地质调查和跨季节对比观测, 发现青藏铁路沿线发育地震破裂、断层裂缝、冻土裂缝与冰裂缝4种不同类型的地裂缝。典型地震破裂包括西大滩古地震破裂、昆仑山南缘地震破裂、可可西里古地震破裂、崩错地震破裂、谷露盆西地震破裂、羊八井—当雄盆西地震破裂; 地震破裂规模大, 产状稳定, 与地震鼓包、地震陡坎、地震凹陷有序组合, 是地表构造变形的重要形式, 属内动力成因地裂缝。断层裂缝沿断层破碎带定向分布, 产状稳定,成群产出, 与断层活动、地下水运移、不均匀冻胀存在密切的关系, 是构造变形与融冻变形联合、内外动力耦合产生的复合成因地裂缝。冻土裂缝和冰裂缝属外营力成因地裂缝, 是冻土与冰层不均匀融冻变形的重要表现形式。地震破裂、断层裂缝和冻土裂缝对青藏公路、青藏铁路及沿线工程安全具有不良影响, 这些地裂缝切割错断路基, 形成路面破裂和路基滑塌, 产生显著的灾害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裂缝 活动断层 融冻变形 地质灾害 青藏铁路
下载PDF
地面测斜仪压裂裂缝监测技术及应用 被引量:13
14
作者 修乃岭 严玉忠 +2 位作者 骆禹 张泽芳 田国荣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0-52,11,共3页
了解压裂裂缝的产状、方位和倾角等参数对合理布置井网、优化压裂设计、科学设计井筒轨迹等具有重要意义。在水力压裂中,裂缝诊断技术是人们认识和评价压裂裂缝扩展的重要手段。地面测斜仪水力裂缝监测技术是常用的裂缝监测技术之一,可... 了解压裂裂缝的产状、方位和倾角等参数对合理布置井网、优化压裂设计、科学设计井筒轨迹等具有重要意义。在水力压裂中,裂缝诊断技术是人们认识和评价压裂裂缝扩展的重要手段。地面测斜仪水力裂缝监测技术是常用的裂缝监测技术之一,可用来确定裂缝的形态、方位和倾角。针对火山岩储层压裂裂缝复杂的问题,采用地面测斜仪压裂裂缝监测技术对火山岩储层1口水平井压裂裂缝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火山岩储层压裂裂缝形态复杂,具有垂直缝、垂直缝和水平缝相交的复杂缝以及多裂缝等特征,因此,在压裂设计中,应充分考虑裂缝的复杂性,为优化压裂设计和布置井网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测斜仪 裂缝监测 裂缝方位 裂缝倾角 火山岩
下载PDF
Experimental study of effect of post processing on fracture toughness and fatigue crack growth performance of selective laser melting Ti-6Al-4V 被引量:13
15
作者 Haiying ZHANG Dengke DONG +1 位作者 Shaopu SU An CHEN 《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10期2383-2393,共11页
For Ti-6Al-4V,a titanium alloy increasingly used in aerospace structure,selective laser melting(SLM)is an attractive additive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which is attributed to its complex construction capability with hi... For Ti-6Al-4V,a titanium alloy increasingly used in aerospace structure,selective laser melting(SLM)is an attractive additive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which is attributed to its complex construction capability with high accuracy and good surface quality.In order to obtain qualified mechanical properties,SLM parameters and post processing should be tailored for diverse service conditions.Fracture toughness and fatigue crack growth(FCG)behavior are critical characteristics for damage tolerance evaluation of such metallic structures,and they are affected by post processing technologies significantly.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obtain the fracture toughness and fatigue crack growth behavior of Ti-6Al-4V manufactured by SLM,and to evaluate the influence of post-SLM thermomechanical treatment and surface machining.Fracture toughness and FCG tests were performed for SLM Ti-6Al-4V in three types of post processing status:as-built,heat treated and hot isostatically pressed(HIPed),respectively.Specimens with as-built and machined surface were tested.The microstructure and fractography were analyzed as well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relevance among manufacture process,microstructure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as-built SLM Ti-6Al-4V presents poor ductility and FCG behavior due to martensitic microstructure and residual stresses.Both heat treatment and hot isostatic pressing improve the plane-stress fracture toughness and FCG performance considerably,while surface machining shows slight effe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racture TOUGHNESS Fatigue CRACK growth Heat treatment Selective laser MELTING surface ROUGHNESS
原文传递
单轴压力下煤样表面电位实验 被引量:14
16
作者 李艳娜 王恩元 赵恩来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06-809,共4页
建立了煤岩变形破裂过程表面电位测试实验系统,研究了不同试样单轴压力下变形破裂过程中的表面电位特征规律.结果表明,原煤、型煤和混凝土在受单轴压力变形破裂过程中都有表面电位产生,并且表面电位在整个变形破裂过程中始终存在.从总... 建立了煤岩变形破裂过程表面电位测试实验系统,研究了不同试样单轴压力下变形破裂过程中的表面电位特征规律.结果表明,原煤、型煤和混凝土在受单轴压力变形破裂过程中都有表面电位产生,并且表面电位在整个变形破裂过程中始终存在.从总体上看,表面电位和载荷的变化趋势一致;载荷突变时,表面电位信号也出现突变,表面电位的突变幅度和载荷的突变幅度成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电位 变形破裂 载荷突变 卸载
下载PDF
涉及髋臼方形区骨折髂腹股沟入路显露与开放复位策略分析 被引量:13
17
作者 蔡贤华 刘曦明 +3 位作者 汪国栋 魏世俊 王华松 李世梁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6期1443-1447,共5页
[目的]探讨涉及髋臼方形区骨折的髂腹股沟入路显露方法及复位策略。[方法]2005年1月~2012年5月采用髂腹股沟入路加动力化髋臼方形区钛板螺钉内固定系统(DAPSQ)治疗髋臼方形区骨折患者79例(79髋),其中横形骨折6例,前柱合并后半横形骨... [目的]探讨涉及髋臼方形区骨折的髂腹股沟入路显露方法及复位策略。[方法]2005年1月~2012年5月采用髂腹股沟入路加动力化髋臼方形区钛板螺钉内固定系统(DAPSQ)治疗髋臼方形区骨折患者79例(79髋),其中横形骨折6例,前柱合并后半横形骨折19例,"T"形骨折23例,双柱骨折31例。经中间窗显露方形区骨折,利用内、中、外三窗由近及远恢复骨盆前环连续性,再利用器械辅助复位方形区骨折,采用Matta放射学标准评价复位质量。[结果]经髂腹股沟入路中间窗能充分显露方形区骨折,可方便使用各种器械辅助复位,当同时矫正分离与旋转移位时方形区骨折即可复位。术后检查显示:解剖复位42例,良好复位28例,不满意复位9例,复位满意率88.6%。术后2例切口浅表感染,6例股外侧皮神经损伤,1例发生腹股沟疝。[结论]髂腹股沟入路能满意显露髋臼方形区骨折并利于复位,先恢复骨盆环连续性、再复位方形区骨折是有效的开放复位策略,同时抗分离与抗旋转是方形区骨折复位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臼 方形区 骨折 手术入路 开放复位
原文传递
汶川8.0级强震北川、映秀地表破裂现象 被引量:13
18
作者 邓志辉 杨主恩 +2 位作者 陈桂华 马文涛 孙谦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55-358,共4页
在汶川8.0级大地震后,通过对北川和映秀2个极震区地表破裂的初步调查发现:北川、映秀地震形变带总体上为NE-SW向展布;地震破裂带以逆冲为主,兼小量走滑位移;北川地表形变带挤压缩短量为3~4m,映秀地表破裂左旋走滑位移为0.4~0.5m。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地表破裂 断层位移
下载PDF
纤维桩表面处理对其修复后牙根抗折裂强度的影响 被引量:13
19
作者 蔡惠 陈蕾 熊瑛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71-373,379,共4页
目的评价不同的纤维桩表面处理方法对纤维桩修复后牙根抗折裂性能的影响。方法将24根纤维桩平均分为喷砂组、过氧化氢酸蚀组和未处理组(对照组),分别将其黏固于24颗经过桩道预备的离体牙内,树脂成核,然后行金属全冠修复。模拟口腔环境... 目的评价不同的纤维桩表面处理方法对纤维桩修复后牙根抗折裂性能的影响。方法将24根纤维桩平均分为喷砂组、过氧化氢酸蚀组和未处理组(对照组),分别将其黏固于24颗经过桩道预备的离体牙内,树脂成核,然后行金属全冠修复。模拟口腔环境将样本进行冷热循环和循环加载,然后置于电子万能实验机上测试其抗折裂强度,记录样本折裂时的力值以及折裂模式。结果纤维桩表面处理组的牙根抗折裂强度均大于未处理组(P<0.05),而喷砂和过氧化氢处理组之间的牙根抗折裂强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的折裂模式均以根颈1/3处折裂为主。结论喷砂和过氧化氢酸蚀处理均能提高纤维桩加树脂核修复后的牙根的抗折裂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桩 表面处理 抗折裂强度
下载PDF
圆柱螺旋压缩弹簧断裂失效分析 被引量:12
20
作者 唐海中 黄春红 吴彩芬 《理化检验(物理分册)》 CAS 2016年第12期900-902,共3页
材料为SAE9254钢的圆柱螺旋压缩弹簧在工作约200 h后突然发生断裂,为分析其断裂原因,采用显微硬度计、金相显微镜、光电直读光谱仪和扫描电镜等分别对该断裂弹簧的硬度梯度、显微组织、化学成分、断口宏观和微观形貌等进行了分析。结果... 材料为SAE9254钢的圆柱螺旋压缩弹簧在工作约200 h后突然发生断裂,为分析其断裂原因,采用显微硬度计、金相显微镜、光电直读光谱仪和扫描电镜等分别对该断裂弹簧的硬度梯度、显微组织、化学成分、断口宏观和微观形貌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弹簧断裂是疲劳断裂,而弹簧表面的碰伤是导致其疲劳断裂的根本原因。最后,对弹簧的生产工艺改进和正确安装使用给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簧 断裂 表面碰伤 疲劳断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