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下垫面物理过程在一次北京地区强冰雹天气中的作用 被引量:57
1
作者 王华 孙继松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6-21,129,共7页
北京地区下垫面具有地形和城市边界层的双重性造成了天气变化的多样性。结合2005年5月31日发生的强冰雹天气个例,分析了下垫面物理过程在北京强对流天气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山区的地形、城市边界层对雹云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以至冰雹的... 北京地区下垫面具有地形和城市边界层的双重性造成了天气变化的多样性。结合2005年5月31日发生的强冰雹天气个例,分析了下垫面物理过程在北京强对流天气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山区的地形、城市边界层对雹云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以至冰雹的落区、强度等都有相当大的影响。其中,此次降雹的初始回波是在西部山区地形的热力环流和动力强迫下局地触发的;城市下垫面热力作用形成的地面中尺度风场辐合线以及所造成的上升运动和能量、水汽的聚集,是对流回波在城市中心上空明显增强的主要原因;北部山区的喇叭口地形、西部山区的迎风坡抬升作用对局地强对流的发生、入境积云的发展亦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 城市下垫面 辐合线 冰雹
下载PDF
陕西一次持续性强对流天气过程的成因分析 被引量:55
2
作者 许新田 刘瑞芳 +3 位作者 郭大梅 李萍云 侯建忠 陶建玲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33-542,共10页
利用常规资料、地面加密资料、TBB和NCEP再分析等资料,对2006年6月23—25日陕西一次持续性的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天气动力学诊断和中尺度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这次持续性的强对流天气发生在蒙古冷涡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从冷涡底部分... 利用常规资料、地面加密资料、TBB和NCEP再分析等资料,对2006年6月23—25日陕西一次持续性的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天气动力学诊断和中尺度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这次持续性的强对流天气发生在蒙古冷涡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从冷涡底部分裂的下滑冷槽是强对流天气的影响系统;中高层冷槽和低层暖温度脊、湿舌的上下叠置,有利于对流不稳定的建立和发展。(2)对流层低层850 hPa附近的逆温层所形成的干暖盖,更有利于深厚对流活动的发生;大气温度直减率越大越有利于雷暴大风的发生,对流有效位能(CAPE)和垂直风切变的大小与对流性天气的强弱有很好的对应关系。(3)23和24日的强对流天气是由生命史达6小时左右的β中尺度雹暴云团造成,而25日的剧烈天气是由生命史达10小时左右的α中尺度飑线云团造成。(4)地面辐合线或干线是触发强对流天气的因子之一,对流单体一般生成于地面辐合线附近,在地面辐合线与干线结合处易于对流单体或云团的新生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对流 环境场 中尺度分析 TBB 地面辐合线 干线
下载PDF
2014年7月14日新乡强对流过程成因分析 被引量:30
3
作者 马月枝 苏爱芳 +1 位作者 叶东 刘伟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17年第1期54-63,共10页
利用常规和区域自动站观测资料、卫星和多普勒雷达监测产品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4年7月14日新乡强对流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高空东移冷槽与低层暖脊叠加使新乡上空形成明显的不稳定层结,而中低层暖湿空气在午后表现出明显的... 利用常规和区域自动站观测资料、卫星和多普勒雷达监测产品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4年7月14日新乡强对流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高空东移冷槽与低层暖脊叠加使新乡上空形成明显的不稳定层结,而中低层暖湿空气在午后表现出明显的北抬和向高空扩展的趋势,使大气对流不稳定度进一步加强,有利于雷暴大风和冰雹强对流天气的出现;同时,强对流天气发生前0—6 km垂直风切变达到中等偏强程度,有利于对流系统的形成和维持。地面中尺度辐合线起对流触发作用,辐合线尾部前侧的对流云团发展更强更快。云团合并导致对流云团迅猛加强,对流单体合并有利于对流回波的暴发性发展及回波顶快速抬升。过程中雷暴外流边界也是强对流的重要触发机制,太行山脉东侧的雷暴外流边界受地形抬升作用,触发大范围分散的对流单体,导致了局地短时强降水天气。风灾主要是由多单体风暴中的下击暴流和雷暴外流边界造成的,下击暴流造成的大风比由雷暴外流边界导致的大风更强。此外,强回波中心强度增强、质心高度迅速升高,回波顶高和VIL值跃增等对强对流过程中局地冰雹预报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暴大风 高空冷槽 地面辐合线 雷暴外流边界 下击暴流
下载PDF
北京地区两次重污染过程中PM_(2.5)浓度爆发性增长及维持的气象条件 被引量:30
4
作者 吴进 李琛 +2 位作者 孙兆彬 王华 马小会 《干旱气象》 2017年第5期830-838,共9页
基于京津冀地区80个环境监测站PM_(2.5)浓度逐时监测资料和气象观测资料,以2016年12月16—21日和2017年1月1—7日雾和霾天气为例,分析PM_(2.5)浓度演变的气象条件。结果表明:气象条件在北京地区污染物浓度爆发性增长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基于京津冀地区80个环境监测站PM_(2.5)浓度逐时监测资料和气象观测资料,以2016年12月16—21日和2017年1月1—7日雾和霾天气为例,分析PM_(2.5)浓度演变的气象条件。结果表明:气象条件在北京地区污染物浓度爆发性增长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北京地区12月19—20日PM_(2.5)浓度出现爆发性增长,小时浓度在8 h内上升201μg·m^(-3),主要是边界层南风分量由地面增厚至700 m,700 m以上弱下沉抑制作用,结合地面辐合线维持所致;20—21日北京地区PM_(2.5)浓度维持高值且无日变化,是由于低空1.5 km出现弱回暖,逆温层显著增厚增强且无明显日变化,导致高浓度气溶胶无法有效扩散。综合来看,2016年12月16—21日污染物浓度爆发性增长的原因以外源性污染物输送为主;2017年1月3—4日污染物浓度爆发性增长原因与局地极端不利扩散条件及污染排放等其他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污染 爆发性增长 边界层南风分量厚度 地面辐合线 逆温层
下载PDF
“090603”强飑线过程动力结构特征的观测与模拟分析 被引量:29
5
作者 吴海英 陈海山 +2 位作者 蒋义芳 姚丽娜 曹舒娅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084-1094,共11页
利用各种观测资料和数值模拟结果,分析了2009年6月3-4日黄淮地区一次罕见强飑线过程的中尺度动力结构演变特征和发展机理。结果表明,在稳定的东北冷涡环境下,冷涡后部与短波扰动相伴的冷平流叠加于对流层低层暖脊之上,为飑线的发生构建... 利用各种观测资料和数值模拟结果,分析了2009年6月3-4日黄淮地区一次罕见强飑线过程的中尺度动力结构演变特征和发展机理。结果表明,在稳定的东北冷涡环境下,冷涡后部与短波扰动相伴的冷平流叠加于对流层低层暖脊之上,为飑线的发生构建了有利的大气不稳定层结;飑线的发生、发展与地面中尺度辐合线密切相关,两者相互依存、促进;飑线的移动对应着对流层低层水平涡管的传播。在传播过程中,水平涡管的倾斜会使垂直涡度向水平涡度转化,促进飑线的发展;在飑线发展的不同阶段,动力结构有显著的差异,发展成熟阶段的飑线结构具有较强的组织性,而当其减弱、消散时,动力结构逐渐松散,各因子间不再有密切的配合,其特定的对流组织作用就会不复存在。另外,在飑线的发展过程中,地面气压场呈明显的中尺度扰动特征,飑线后部产生的中尺度雷暴高压与风场的辐散中心相伴是地面大风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飑线 地面辐合线 水平涡管 雷暴高压
下载PDF
一次六盘山两侧强对流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的传播特征 被引量:24
6
作者 赵庆云 张武 +1 位作者 陈晓燕 苟尚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767-776,共10页
2016年8月24日19:00至25日08:00(北京时)在500 h Pa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甘肃中东部、陕西关中出现强对流暴雨,19个乡镇出现大暴雨,最大降水量达158.7 mm,小时最大降水量达79.1 mm,且伴随雷电天气,呈现典型的强对流天气特征。利用卫星、雷... 2016年8月24日19:00至25日08:00(北京时)在500 h Pa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甘肃中东部、陕西关中出现强对流暴雨,19个乡镇出现大暴雨,最大降水量达158.7 mm,小时最大降水量达79.1 mm,且伴随雷电天气,呈现典型的强对流天气特征。利用卫星、雷达、地面加密资料、ECMWF细网格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重点分析造成短时强降水的中尺度系统的发生、发展以及中尺度对流系统传播特征。结果表明,大暴雨主要由2个中尺度对流系统产生;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与中尺度地面辐合线有密切关系;低层动力场的切变扰动在六盘山两侧形成东西向的辐合线,雷暴单体在辐合线附近强烈发展,整体随辐合线向偏南方向移动;六盘山以西的辐合线影响甘肃中部,六盘山东侧的辐合线在移动中分裂为两段:东段继续向偏南方向移动,影响甘肃陇东;西段移到关中西部时,沿峡谷进入关中西部的偏北风,受地形影响转为西北风,使辐合线由东西向转为南北向,雷暴单体随辐合线沿地形走向自西向东移动,影响关中;有利的动力、热力因素,对六盘山东侧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加强和传播方向的改变起到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辐合线 地形 对流单体传播 对流云团 大暴雨
下载PDF
“10·6”湖南大暴雨过程MCS的环境流场特征及动力分析 被引量:24
7
作者 陈静静 叶成志 +2 位作者 陈红专 姚蓉 尹忠海 《暴雨灾害》 2011年第4期313-320,共8页
利用FY-2E卫星TBB资料、NCEP 1×1全球分析资料、常规观测资料、中小尺度加密自动气象站网资料及南岳高山站逐时风场资料,对2010年6月18—20日即当年入汛后湖南最强一次大暴雨过程MCS的环境场特征和动力条件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 利用FY-2E卫星TBB资料、NCEP 1×1全球分析资料、常规观测资料、中小尺度加密自动气象站网资料及南岳高山站逐时风场资料,对2010年6月18—20日即当年入汛后湖南最强一次大暴雨过程MCS的环境场特征和动力条件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大暴雨过程由典型的MCS直接影响造成,高低空影响系统有效配置为MCS的发生、发展及演变提供了有利天气尺度背景条件;高低空急流、高能中心、垂直上升运动中心的发展演变较好地指示了MCS和雨带移动,高低空急流耦合产生的次级环流致使MCS和强降水中心长时间驻留湘中以北;强降水带出现在对流云团中心移动方向右前方TBB梯度较大区域;地面辐合线的加强、合并、断裂再加强、南压减弱分别与MCS的发展、成熟、中心断裂再加强及减弱消亡各阶段密切相关,并对MCS的发展、维持具有重要作用;南岳高山气象观测站逐时风场资料对此次过程降水云团移动和强弱变化有很好的指示作用,并有6 h左右的预报时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CS 高低空急流 地面辐合线 南岳高山站逐时风场
下载PDF
九华山区下垫面对局地降水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23
8
作者 丁仁海 周后福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7-53,共7页
利用安徽中尺度自动气象站的探测数据和多年统计数据,对九华山区下垫面影响降水的地理分布及强度进行讨论,分析下垫面物理过程在降水天气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山区的湿热条件及不稳定能量均强于周边地区,非均匀下垫面的热力作用和山区地... 利用安徽中尺度自动气象站的探测数据和多年统计数据,对九华山区下垫面影响降水的地理分布及强度进行讨论,分析下垫面物理过程在降水天气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山区的湿热条件及不稳定能量均强于周边地区,非均匀下垫面的热力作用和山区地形作用形成地面中尺度风场辐合线及其所造成的上升运动对低空急流起加强作用,这些均影响强对流天气的形成和发展。山区降水地理分布受地形影响很大,山区的降水量、降水日数及降水强度均明显多于周边丘陵地区,并有迎风坡降水明显及在一定高度内山体越高降水量越大的特点。逐小时地面自动站资料分析对山区强降水的形成、发展和消散具有很好的临近预报指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垫面 风场辐合线 低空急流 不稳定性
下载PDF
“8·16”辽宁特大暴雨多尺度特征分析 被引量:23
9
作者 杨磊 蒋大凯 +4 位作者 王瀛 才奎志 孙丽 杨雪 曹世腾 《干旱气象》 2017年第2期267-274,共8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区域自动气象站、多普勒雷达、风廓线雷达、地基GPS水汽观测仪等非常规观测资料以及NCEP(1°×1°)再分析资料,对辽宁省清原县2013年8月16日特大暴雨过程的多尺度对流系统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低涡切...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区域自动气象站、多普勒雷达、风廓线雷达、地基GPS水汽观测仪等非常规观测资料以及NCEP(1°×1°)再分析资料,对辽宁省清原县2013年8月16日特大暴雨过程的多尺度对流系统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低涡切变线和东北低压是本次暴雨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700 h Pa与地面之间假相当位温差达43 K,表明大气强烈的对流性不稳定结构。850 h Pa辽宁大部分地区比湿达14 g·kg^(-1),比湿大值区存在明显的水汽通量辐合,沈阳站监测到的大气可降水量达55 mm,可见本次过程水汽充沛。5次雷达回波依次经过清原地区形成"列车效应",导致该地区特大暴雨。地面辐合线触发的对流单体受其两侧风场的强弱影响,中低层西南风的加强有利于加大新生单体的垂直风切变和水汽条件。短时强降水导致的冷池与其周边暖气流交汇可能触发新的对流单体。在地形影响下,中-β尺度云团和α云系合并过程中的微物理作用可能是导致强降水的主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雷达回波 多尺度特征 列车效应 地面辐合线
下载PDF
飑线传播与发展及其引发地面强风过程个例分析 被引量:21
10
作者 吴海英 裴海瑛 +1 位作者 沈树勤 王卫芳 《气象科技》 2007年第5期676-680,I0003,共6页
针对2006年4月28日发生在江苏境内的一次飑线过程,分析了过程期间的边界层特征、垂直结构和飑线的传播演变特征,讨论了飑线造成地面强风的物理原因。结果表明,在近地面层中,飑线首先在地面辐合线上激发并发展起来,当它向前传播时,边界... 针对2006年4月28日发生在江苏境内的一次飑线过程,分析了过程期间的边界层特征、垂直结构和飑线的传播演变特征,讨论了飑线造成地面强风的物理原因。结果表明,在近地面层中,飑线首先在地面辐合线上激发并发展起来,当它向前传播时,边界层水平风场产生扰动,使飑线在近地面层的传播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波动特征,飑线后部降水区中降水质点的拖曳和下沉气流的共同作用是地面强风产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飑线 传播 地面强风 辐合线
下载PDF
云南省一次飑线大风天气过程的中尺度特征分析 被引量:20
11
作者 杨芳园 沈茜 +4 位作者 周稀 邹灵宇 段燕楠 潘娅婷 李晓鹏 《暴雨灾害》 2018年第1期48-56,共9页
利用NCEP 1°×1°再分析资料、地面风场资料和多普勒雷达资料等,对2016年4月19日出现在云南省的一次飑线大风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着重分析该过程形成时的中尺度特征,结果表明:本次过程产生于弱南支波动和切变线影响下,通过... 利用NCEP 1°×1°再分析资料、地面风场资料和多普勒雷达资料等,对2016年4月19日出现在云南省的一次飑线大风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着重分析该过程形成时的中尺度特征,结果表明:本次过程产生于弱南支波动和切变线影响下,通过高低空急流耦合及高空动量下传造成雷暴大风天气;层结不稳定、地面辐合线等为强对流天气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从雷达回波中尺度分析发现,本次过程为飑线影响,持续时间长,存在后侧弱回波区;速度图上存在明显的速度模糊,低层速度大值区,高层辐散、低层辐合、中层径向辐合等特征,均对提前预报预警地面大风有很好的指示性。地面大风与飑线、地面中尺度辐合线和辐散区密切相关,根据地面辐合线可提前1 h左右预警飑线,上述特征信息对地面大风短临预报预警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飑线 雷暴大风 中尺度特征 地面辐合线 速度模糊
下载PDF
一次秋季强降水超级单体风暴过程分析 被引量:16
12
作者 王啸华 曹舒娅 +1 位作者 王金鑫 曹璐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85-693,共9页
利用雷达、加密自动站、NCEP再分析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对2011年11月4日发生在江苏中北部由超级单体产生的短时强降水过程,经分析表明:(1)本次过程中500 hPa为西南暖干气流,上下层温度平流差动不明显,上下层湿度平流差动是前期位势不稳... 利用雷达、加密自动站、NCEP再分析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对2011年11月4日发生在江苏中北部由超级单体产生的短时强降水过程,经分析表明:(1)本次过程中500 hPa为西南暖干气流,上下层温度平流差动不明显,上下层湿度平流差动是前期位势不稳定建立的主要原因。(2)超级单体风暴低层强烈的后侧入流,不断为其输入暖湿气流,其前侧为强烈的上升气流,而高空有较强的后向流出。在这种流场的作用下,超级单体风暴的发展得到加强和维持。(3)对流首先在700 hPa相对湿度梯度大值区与地面中尺度辐合线相交处被触发,整个过程中强对流回波出现在地面中尺度辐合线附近,并伴随其东移。东移的地面辐合线与盐城东部局地生成的对流风暴所造成的地面辐散出流相遇,演变为一条新的地面辐合线,地面辐合显著增强,导致短时强降水的发生。中尺度地面辐合线的移动和增强在这次超级单体风暴过程中起到了触发和维持、加强的作用。(4)对流发展初期,地面辐合区对应着未来对流回波生成区域,有很好的超前性;随着对流发展,地面负散度大值区与对流回波区逐渐重合,当散度场出现临近正负散度中心对时,对流发展达到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降水超级单体 湿度平流差动 地面辐合线 地面散度场
下载PDF
江苏一次持续性梅雨锋暴雨过程诊断与分析 被引量:16
13
作者 吴琼 钱鹏 +2 位作者 郭煜 朱海涛 孙翠梅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49-555,共7页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FY2E卫星的TBB资料,常规和加密气象站资料,对2012年7月2—4日,江苏省一次持续性梅雨锋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和中尺度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是东北冷涡槽东移与副热带高压西北侧暖湿气流交汇形成的。暴雨落...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FY2E卫星的TBB资料,常规和加密气象站资料,对2012年7月2—4日,江苏省一次持续性梅雨锋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和中尺度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是东北冷涡槽东移与副热带高压西北侧暖湿气流交汇形成的。暴雨落区在低空西南急流的左侧和中高空急流的一、三象限,低层干线触发了不稳定能量的释放。经分析有7个中尺度云团造成了本次持续性暴雨,-64℃的冷云盖是较强降水的指标性温度,不断东移的中尺度云团类似于“列车效应”,带来持续降水,降水开始时间落后于中尺度云团生成时间约2-4h。地面中尺度辐合线是触发此次强降水的重要中尺度系统,辐合线附近易触发对流,且对流降水沿着辐合线方向移动。低层正、高层负的垂直螺旋度,高温高湿的大气以及较高的位势不稳定为暴雨和强对流天气提供有利条件。在垂直上升运动区北侧有明显下沉运动补偿气流,使上升气流得以长时间维持。暴雨区位于925hPa超低空急流核移动方向的左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中尺度云团 地面辐合线 垂直螺旋度 超低空急流
下载PDF
广西汛期2次暖区暴雨成因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15
14
作者 刘蕾 李宜爽 +1 位作者 张凌云 覃艳秋 《中国农学通报》 2016年第5期136-143,共8页
为了加深对华南暖区暴雨的认识,提高此类暴雨的预报准确率,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广西中尺度站逐时雨量资料及NCEP1°×1°格点再分析资料,对广西2015年5月14—15日(简称"5.14")和6月13—14日(简称"6.13")2次暖区... 为了加深对华南暖区暴雨的认识,提高此类暴雨的预报准确率,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广西中尺度站逐时雨量资料及NCEP1°×1°格点再分析资料,对广西2015年5月14—15日(简称"5.14")和6月13—14日(简称"6.13")2次暖区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次过程均发生在850 h Pa一致的偏南气流中,暴雨发生前有不稳定能量的积蓄,低层925~850 h Pa较强的垂直风切变加强了对流系统的发展,中尺度地面辐合线是不稳定能量释放的触发机制。所不同的是:"5.14"暴雨过程期间副高加强西伸,中尺度对流系统呈现出准静止的特点,对流云发展旺盛,属于积状云为主的混合降水回波;锋前?型高能舌区较为宽广,低空急流强盛且伸展高度较高,有利于大气中低层水汽的输送以及垂直运动的发展。"6.13"暴雨过程期间副高减弱东退,"列车效应"造成持续降水,对流回波伸展高度较低,属于层状云和积状云混合降水;整层高湿的环境降低了蒸发率,有助于出现范围较大的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暖区暴雨 地面辐合线 垂直风切变
下载PDF
相同季节和相似区域华南两次飑线过程比较分析 被引量:14
15
作者 叶朗明 伍志方 +1 位作者 张华龙 郭春迓 《暴雨灾害》 2016年第5期445-454,共10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以及广东省中尺度自动气象站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风廓线雷达资料、卫星云图以及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对分别发生在2016年4月13日和17日的华南两次飑线过程(前者简称"4.13"飑线,...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以及广东省中尺度自动气象站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风廓线雷达资料、卫星云图以及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对分别发生在2016年4月13日和17日的华南两次飑线过程(前者简称"4.13"飑线,后者简称"4.17"飑线)的特征及其差异进行了分析,重点探讨了相同季节、相似区域不同飑线过程对同一地区所带来的灾情影响差异较大的原因。结果表明:(1)两次飑线发生的环流背景相似,但后期对广东的影响差异较大,"4.13"飑线影响范围小而强,其进入广东境内发展成弓形回波;"4.17"飑线范围大而相对较弱,其进入广东境内后逐渐减弱。(2)"4.13"飑线过程存在有利于其发生并增强的前倾槽结构和较强垂直风切变;"4.17"飑线过程下游地区有冷空气浸入,不利于强天气发生。(3)低层暖平流及中层干冷空气下沉造成"4.13"飑线过程强不稳定层结,在广州附近形成气旋性中尺度辐合线有利于飑线在此加强。(4)两次飑线过程造成地面大风的原因不同,"4.13"飑线大风由弓形顶下击暴流产生,后部入流很强,强回波质心高;"4.17"飑线大风由普通超级单体造成,回波质心较低,雨滴的重力拖曳作用较小,致使地面雷雨大风强度相对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飑线 地面辐合线 弓形回波 下击暴流 超级单体
下载PDF
渝西一次强对流风暴过程的中尺度特征分析 被引量:14
16
作者 张勇 刘德 +1 位作者 张亚萍 方德贤 《暴雨灾害》 2013年第4期338-345,共8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地面加密自动站资料、ADTD地闪资料和天气雷达资料,分析了2011年7月23日重庆西部一次强对流风暴过程的中尺度特征。结果显示:(1)此次强对流天气是在"两高一低"环流背景下发生的,强的层结不稳定、低层水汽...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地面加密自动站资料、ADTD地闪资料和天气雷达资料,分析了2011年7月23日重庆西部一次强对流风暴过程的中尺度特征。结果显示:(1)此次强对流天气是在"两高一低"环流背景下发生的,强的层结不稳定、低层水汽充足、大的下沉不稳定能量及0—6 km中等强度垂直风切变为其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2)地面灾害性大风主要集中在地面强降水及地闪密度中心附近,地面观测到与地面大风相联系的辐合线、辐散区、冷池及雷暴高压等中尺度特征,地闪以负地闪为主,负、正地闪之比约为101:1。(3)造成极端大风和短时强降水的强对流风暴在雷达回波图上具有明显的阵风锋、回波悬垂、弱回波区和有界弱回波区等特征;在径向速度图上,具有明显的中气旋、辐散区、大风区、前侧入流、高层辐散和低层辐合等特征,这些特征对地面灾害性大风具有一定的监测预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灾害性大风 地面辐合线 地面辐散区 闪电密度 下击暴流
下载PDF
2009年5月冀中南一次春季大暴雨成因分析 被引量:13
17
作者 马鸿青 丁治英 +1 位作者 张会 王志超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1年第5期32-37,共6页
利用NCEP 1 1再分析资料、常规天气图、全国自动加密观测资料和石家庄多普勒天气雷达等资料,对发生在河北省中南部的一次短时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风速和风向在河北中南部的辐合促进了水汽的辐合。块状回波与带状回波交接... 利用NCEP 1 1再分析资料、常规天气图、全国自动加密观测资料和石家庄多普勒天气雷达等资料,对发生在河北省中南部的一次短时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风速和风向在河北中南部的辐合促进了水汽的辐合。块状回波与带状回波交接处出现最大暴雨中心,逆风区和弱辐合区与较强降水相吻合。邢台次云区的形成与发展和北部主云区的发展密切相关,随着邢台北部低于-42云区范围扩大,邢台狭窄的强对流回波带形成。地面加密风场的变化以及中尺度辐合线的形成均对短时暴雨的发生有较好的指示作用,带状回波在地面辐合线附近快速强烈发展,而且随着河北中南部地面辐合线的消失而原地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暴雨 强对流 地面辐合线 带状回波 冀中南
下载PDF
两类短时强降水天气边界层气象要素变化特征 被引量:12
18
作者 吴进 李琛 +2 位作者 于波 卢冰 王庆元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902-910,共9页
本文基于2013—2015年北京铁塔的气象观测数据,结合VDRAS、地面自动站、NCEP再分析资料等,将短时强降水个例分为地面辐合线型和无地面辐合线型两类,并着重对两类短时强降水天气的边界层气象要素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寻找短时强降水发生的... 本文基于2013—2015年北京铁塔的气象观测数据,结合VDRAS、地面自动站、NCEP再分析资料等,将短时强降水个例分为地面辐合线型和无地面辐合线型两类,并着重对两类短时强降水天气的边界层气象要素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寻找短时强降水发生的预报信号。结果表明:根据铁塔气象要素变化基本无法预判无地面辐合线型强降水的发生;而铁塔气象要素变化对地面辐合线型短时强降水发生具有一定预报指示意义,地面辐合线型在强降水发生前1h,温度和位温减小,温度变率显著增大,最大达每分钟下降0.35℃;在强降水开始前3h,地面至325 m比湿增大,降水开始前20 min,比湿减小3.5g·kg^(-1);低空风切变在强降水开始前20min增大到"强烈"到"严重"程度,比湿跟低空风切变的提前量约为10~20min。因此,预报业务中关注铁塔气象要素及衍生物理量演变,对地面辐合线型短时强降水预报预警有一定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界层 短时强降水 地面辐合线 气象铁塔 VDRAS
下载PDF
2015年河南两次东北冷涡型强对流天气对比分析 被引量:12
19
作者 武威 牛淑贞 《暴雨灾害》 2017年第5期397-409,共13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 1°×1°间隔6 h再分析资料、区域加密站资料、卫星云图和雷达资料,对2015年5月6日(简称"05.06")和8月30日(简称"08.30")河南两次东北冷涡型强对流天气过程的系统配置、环境条...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 1°×1°间隔6 h再分析资料、区域加密站资料、卫星云图和雷达资料,对2015年5月6日(简称"05.06")和8月30日(简称"08.30")河南两次东北冷涡型强对流天气过程的系统配置、环境条件、中尺度特征等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1)两次过程均发生在东北冷涡稳定维持下的环流背景下,"05.06"过程是在高层西北气流下由干冷平流强迫引起的大风冰雹伴随短时强降水的混合对流,"08.30"过程则由横槽南下及暖湿气流引起以短时强降水为主伴有大风的湿对流。(2)"05.06"过程中高层有较强的干冷平流,叠加在低层暖湿平流上,形成了强对流不稳定层结,强的垂直风切变位于中低层,配合较强的动力抬升条件,有利于冰雹发生发展;"08.30"过程则类似准正压类强对流,弱暖平流抬升配合上层冷平流形成不稳定,垂直风切变小,湿层较厚,有利于短时强降水的发生。(3)两次过程均发生在地面温度、露点大值区及高梯度区,高温高湿为其提供了能量和水汽条件,地面辐合线是其触发抬升机制。"05.06"过程冷暖交汇明显,干湿对比显著,是在冷暖交汇和干湿交汇共同有利环境下产生大风冰雹天气;"08.30"过程则是在高湿区中由冷暖交汇产生对流不稳定,以短时强降水为主。(4)两次过程均由发展旺盛的中β尺度对流云团自北向南移动产生,云顶TBB较低,中尺度雨团与TBB高梯度区对应较好。(5)雷达回波上,强对流过程中对流单体出现明显的回波悬垂、弱回波区以及有界弱回波等特征,径向速度场上有低层辐合和高层辐散、中层径向辐合、逆风区、中气旋等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对流天气 中尺度分析 短时强降水 东北冷涡 地面辐合线
下载PDF
2016年“7.9”豫北特大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分析 被引量:11
20
作者 顾佳佳 武威 《暴雨灾害》 2017年第5期440-452,共13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以及区域自动站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卫星云图、地基GPS水汽资料、闪电定位资料以及NCEP 1°×1°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16年7月9日豫北特大暴雨过程的环流背景与中尺度对流特征。结果表明:该过程发生...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以及区域自动站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卫星云图、地基GPS水汽资料、闪电定位资料以及NCEP 1°×1°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16年7月9日豫北特大暴雨过程的环流背景与中尺度对流特征。结果表明:该过程发生在1601号台风北上、500 h Pa低涡缓慢东移、200 h Pa急流稳定维持的环流背景下,低层辐合、高层辐散,边界层正负温度平流对呈对称分布,对应中尺度次级环流,加强上升运动发展。大气为强对流不稳定结构,为强降水提供了能量条件。水汽输送和辐合为暴雨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湿舌伸向豫北,水汽通量高值区和水汽辐合中心对应暴雨中心;GPS可降水量(PWV)在强降水发生前急升,当PWV迅速下降时降水强度明显减弱。强降水主要由低涡云系中不断生成发展的中尺度对流云团造成,其落区与云顶亮温(TBB)梯度大值区对应且靠近其低值中心,地闪频数峰值提前于强降水峰值1~3 h。地面高温高湿环境和冷舌的侵入对中尺度对流产生有重要作用,地面辐合线为其触发机制,长时间维持导致暴雨发展;混合型回波列车效应明显,强回波伸展高度低于3 km,质心较低,不同于雹暴回波结构,类似于热带海洋型降水回波;雷达速度图上逆风区和辐合区多次出现。豫北特殊地形成为冷空气南下通道,低层维持东南气流,风向与山脉走向垂直,地形强迫抬升以及摩擦辐合作用使暴雨增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大暴雨 GPS可降水量 中尺度对流 地闪特征 地面辐合线 地形作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