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24日19:00至25日08:00(北京时)在500 h Pa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甘肃中东部、陕西关中出现强对流暴雨,19个乡镇出现大暴雨,最大降水量达158.7 mm,小时最大降水量达79.1 mm,且伴随雷电天气,呈现典型的强对流天气特征。利用卫星、雷...2016年8月24日19:00至25日08:00(北京时)在500 h Pa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甘肃中东部、陕西关中出现强对流暴雨,19个乡镇出现大暴雨,最大降水量达158.7 mm,小时最大降水量达79.1 mm,且伴随雷电天气,呈现典型的强对流天气特征。利用卫星、雷达、地面加密资料、ECMWF细网格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重点分析造成短时强降水的中尺度系统的发生、发展以及中尺度对流系统传播特征。结果表明,大暴雨主要由2个中尺度对流系统产生;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与中尺度地面辐合线有密切关系;低层动力场的切变扰动在六盘山两侧形成东西向的辐合线,雷暴单体在辐合线附近强烈发展,整体随辐合线向偏南方向移动;六盘山以西的辐合线影响甘肃中部,六盘山东侧的辐合线在移动中分裂为两段:东段继续向偏南方向移动,影响甘肃陇东;西段移到关中西部时,沿峡谷进入关中西部的偏北风,受地形影响转为西北风,使辐合线由东西向转为南北向,雷暴单体随辐合线沿地形走向自西向东移动,影响关中;有利的动力、热力因素,对六盘山东侧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加强和传播方向的改变起到重要作用。展开更多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区域自动气象站、多普勒雷达、风廓线雷达、地基GPS水汽观测仪等非常规观测资料以及NCEP(1°×1°)再分析资料,对辽宁省清原县2013年8月16日特大暴雨过程的多尺度对流系统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低涡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区域自动气象站、多普勒雷达、风廓线雷达、地基GPS水汽观测仪等非常规观测资料以及NCEP(1°×1°)再分析资料,对辽宁省清原县2013年8月16日特大暴雨过程的多尺度对流系统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低涡切变线和东北低压是本次暴雨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700 h Pa与地面之间假相当位温差达43 K,表明大气强烈的对流性不稳定结构。850 h Pa辽宁大部分地区比湿达14 g·kg^(-1),比湿大值区存在明显的水汽通量辐合,沈阳站监测到的大气可降水量达55 mm,可见本次过程水汽充沛。5次雷达回波依次经过清原地区形成"列车效应",导致该地区特大暴雨。地面辐合线触发的对流单体受其两侧风场的强弱影响,中低层西南风的加强有利于加大新生单体的垂直风切变和水汽条件。短时强降水导致的冷池与其周边暖气流交汇可能触发新的对流单体。在地形影响下,中-β尺度云团和α云系合并过程中的微物理作用可能是导致强降水的主要原因之一。展开更多
为了加深对华南暖区暴雨的认识,提高此类暴雨的预报准确率,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广西中尺度站逐时雨量资料及NCEP1°×1°格点再分析资料,对广西2015年5月14—15日(简称"5.14")和6月13—14日(简称"6.13")2次暖区...为了加深对华南暖区暴雨的认识,提高此类暴雨的预报准确率,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广西中尺度站逐时雨量资料及NCEP1°×1°格点再分析资料,对广西2015年5月14—15日(简称"5.14")和6月13—14日(简称"6.13")2次暖区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次过程均发生在850 h Pa一致的偏南气流中,暴雨发生前有不稳定能量的积蓄,低层925~850 h Pa较强的垂直风切变加强了对流系统的发展,中尺度地面辐合线是不稳定能量释放的触发机制。所不同的是:"5.14"暴雨过程期间副高加强西伸,中尺度对流系统呈现出准静止的特点,对流云发展旺盛,属于积状云为主的混合降水回波;锋前?型高能舌区较为宽广,低空急流强盛且伸展高度较高,有利于大气中低层水汽的输送以及垂直运动的发展。"6.13"暴雨过程期间副高减弱东退,"列车效应"造成持续降水,对流回波伸展高度较低,属于层状云和积状云混合降水;整层高湿的环境降低了蒸发率,有助于出现范围较大的降水。展开更多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以及区域自动站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卫星云图、地基GPS水汽资料、闪电定位资料以及NCEP 1°×1°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16年7月9日豫北特大暴雨过程的环流背景与中尺度对流特征。结果表明:该过程发生...利用常规观测资料以及区域自动站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卫星云图、地基GPS水汽资料、闪电定位资料以及NCEP 1°×1°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16年7月9日豫北特大暴雨过程的环流背景与中尺度对流特征。结果表明:该过程发生在1601号台风北上、500 h Pa低涡缓慢东移、200 h Pa急流稳定维持的环流背景下,低层辐合、高层辐散,边界层正负温度平流对呈对称分布,对应中尺度次级环流,加强上升运动发展。大气为强对流不稳定结构,为强降水提供了能量条件。水汽输送和辐合为暴雨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湿舌伸向豫北,水汽通量高值区和水汽辐合中心对应暴雨中心;GPS可降水量(PWV)在强降水发生前急升,当PWV迅速下降时降水强度明显减弱。强降水主要由低涡云系中不断生成发展的中尺度对流云团造成,其落区与云顶亮温(TBB)梯度大值区对应且靠近其低值中心,地闪频数峰值提前于强降水峰值1~3 h。地面高温高湿环境和冷舌的侵入对中尺度对流产生有重要作用,地面辐合线为其触发机制,长时间维持导致暴雨发展;混合型回波列车效应明显,强回波伸展高度低于3 km,质心较低,不同于雹暴回波结构,类似于热带海洋型降水回波;雷达速度图上逆风区和辐合区多次出现。豫北特殊地形成为冷空气南下通道,低层维持东南气流,风向与山脉走向垂直,地形强迫抬升以及摩擦辐合作用使暴雨增幅。展开更多
文摘2016年8月24日19:00至25日08:00(北京时)在500 h Pa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甘肃中东部、陕西关中出现强对流暴雨,19个乡镇出现大暴雨,最大降水量达158.7 mm,小时最大降水量达79.1 mm,且伴随雷电天气,呈现典型的强对流天气特征。利用卫星、雷达、地面加密资料、ECMWF细网格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重点分析造成短时强降水的中尺度系统的发生、发展以及中尺度对流系统传播特征。结果表明,大暴雨主要由2个中尺度对流系统产生;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与中尺度地面辐合线有密切关系;低层动力场的切变扰动在六盘山两侧形成东西向的辐合线,雷暴单体在辐合线附近强烈发展,整体随辐合线向偏南方向移动;六盘山以西的辐合线影响甘肃中部,六盘山东侧的辐合线在移动中分裂为两段:东段继续向偏南方向移动,影响甘肃陇东;西段移到关中西部时,沿峡谷进入关中西部的偏北风,受地形影响转为西北风,使辐合线由东西向转为南北向,雷暴单体随辐合线沿地形走向自西向东移动,影响关中;有利的动力、热力因素,对六盘山东侧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加强和传播方向的改变起到重要作用。
文摘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区域自动气象站、多普勒雷达、风廓线雷达、地基GPS水汽观测仪等非常规观测资料以及NCEP(1°×1°)再分析资料,对辽宁省清原县2013年8月16日特大暴雨过程的多尺度对流系统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低涡切变线和东北低压是本次暴雨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700 h Pa与地面之间假相当位温差达43 K,表明大气强烈的对流性不稳定结构。850 h Pa辽宁大部分地区比湿达14 g·kg^(-1),比湿大值区存在明显的水汽通量辐合,沈阳站监测到的大气可降水量达55 mm,可见本次过程水汽充沛。5次雷达回波依次经过清原地区形成"列车效应",导致该地区特大暴雨。地面辐合线触发的对流单体受其两侧风场的强弱影响,中低层西南风的加强有利于加大新生单体的垂直风切变和水汽条件。短时强降水导致的冷池与其周边暖气流交汇可能触发新的对流单体。在地形影响下,中-β尺度云团和α云系合并过程中的微物理作用可能是导致强降水的主要原因之一。
文摘为了加深对华南暖区暴雨的认识,提高此类暴雨的预报准确率,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广西中尺度站逐时雨量资料及NCEP1°×1°格点再分析资料,对广西2015年5月14—15日(简称"5.14")和6月13—14日(简称"6.13")2次暖区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次过程均发生在850 h Pa一致的偏南气流中,暴雨发生前有不稳定能量的积蓄,低层925~850 h Pa较强的垂直风切变加强了对流系统的发展,中尺度地面辐合线是不稳定能量释放的触发机制。所不同的是:"5.14"暴雨过程期间副高加强西伸,中尺度对流系统呈现出准静止的特点,对流云发展旺盛,属于积状云为主的混合降水回波;锋前?型高能舌区较为宽广,低空急流强盛且伸展高度较高,有利于大气中低层水汽的输送以及垂直运动的发展。"6.13"暴雨过程期间副高减弱东退,"列车效应"造成持续降水,对流回波伸展高度较低,属于层状云和积状云混合降水;整层高湿的环境降低了蒸发率,有助于出现范围较大的降水。
文摘利用常规观测资料以及区域自动站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卫星云图、地基GPS水汽资料、闪电定位资料以及NCEP 1°×1°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16年7月9日豫北特大暴雨过程的环流背景与中尺度对流特征。结果表明:该过程发生在1601号台风北上、500 h Pa低涡缓慢东移、200 h Pa急流稳定维持的环流背景下,低层辐合、高层辐散,边界层正负温度平流对呈对称分布,对应中尺度次级环流,加强上升运动发展。大气为强对流不稳定结构,为强降水提供了能量条件。水汽输送和辐合为暴雨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湿舌伸向豫北,水汽通量高值区和水汽辐合中心对应暴雨中心;GPS可降水量(PWV)在强降水发生前急升,当PWV迅速下降时降水强度明显减弱。强降水主要由低涡云系中不断生成发展的中尺度对流云团造成,其落区与云顶亮温(TBB)梯度大值区对应且靠近其低值中心,地闪频数峰值提前于强降水峰值1~3 h。地面高温高湿环境和冷舌的侵入对中尺度对流产生有重要作用,地面辐合线为其触发机制,长时间维持导致暴雨发展;混合型回波列车效应明显,强回波伸展高度低于3 km,质心较低,不同于雹暴回波结构,类似于热带海洋型降水回波;雷达速度图上逆风区和辐合区多次出现。豫北特殊地形成为冷空气南下通道,低层维持东南气流,风向与山脉走向垂直,地形强迫抬升以及摩擦辐合作用使暴雨增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