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围岩-支护作用机制评述及其流变变形机制概念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被引量:56
1
作者 侯公羽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A02期3618-3629,共12页
岩石地下工程支护理论的核心问题是围岩-支护相互作用机制。首先,分析卡斯特纳方程和围岩-支护作用机制存在的缺陷和错误,包括:(1)模型对支护反力的产生及其支护时机、加载路径等力学处理不具有工程实际意义。(2)由卡氏方程和弹塑性公... 岩石地下工程支护理论的核心问题是围岩-支护相互作用机制。首先,分析卡斯特纳方程和围岩-支护作用机制存在的缺陷和错误,包括:(1)模型对支护反力的产生及其支护时机、加载路径等力学处理不具有工程实际意义。(2)由卡氏方程和弹塑性公式推导的围岩特性曲线在工程实际中不存在,因此也不存在与支护结构的支护特性曲线相交的可能性。(3)将围岩特性曲线和支护特性曲线相交求解围岩-支护相互作用的平衡点存在概念及逻辑上的错误。然后,建立基于流变变形的围岩-支护相互作用机制的概念模型。最后,应用流变机制概念模型对工程实例进行计算,推演围岩与支护的相互作用过程,从理论上证实混凝土结构在一定条件下支护软岩巷道是可以的。提出的流变机制概念模型,既可以对围岩-支护相互作用给出定性解释,也可以应用于岩石地下工程的设计,理论基础可靠,能够应用于工程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围岩-支护作用机制 弹塑性变形 流变变形:围岩特性曲线 支护特性曲线
下载PDF
隧道支护结构体系及其协同作用 被引量:49
2
作者 张顶立 孙振宇 侯艳娟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577-593,共17页
隧道支护结构体系是围岩稳定性控制的关键,也是隧道设计的基本任务,而对支护结构之间相互作用过程和机制的系统认识则是定量化设计的基础.本文从隧道围岩结构性和支护作用的本质特征出发,提出隧道支护具有"调动"和"协助&... 隧道支护结构体系是围岩稳定性控制的关键,也是隧道设计的基本任务,而对支护结构之间相互作用过程和机制的系统认识则是定量化设计的基础.本文从隧道围岩结构性和支护作用的本质特征出发,提出隧道支护具有"调动"和"协助"围岩承载的基本作用,明确了二者的功能分配原则和实现方式,即分别通过超前支护的保障作用、初期支护的核心作用和二次衬砌的安全储备作用共同完成;针对围岩的正面挤出、前倾式冒落和后倾式冒落等三种超前破坏模式,分别给出了相应的超前支护方式和支护效果评价方法;提出初期支护作为隧道围岩附加载荷的主要承担者,包括锚固体系与拱架及喷射混凝土结构,分别通过"调动"和"协助"围岩实现其承载功能,且同时具有"支"与"护"的作用;阐明了二次衬砌结构作为安全储备功能的内涵,建立了二次衬砌结构的载荷分担比率与刚度匹配性、支护时机的关系,并据此给出了二次衬砌结构参数和施作时机的建议值;建立了以围岩变形量S最小和协同度ξ最优为目标,基于超前支护、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与围岩相互作用三阶段的协同支护优化模型,明确了支护结构体系与围岩、不同支护结构之间以及支护结构要素之间三个层次的协同关系,并提出了隧道支护结构体系协同优化设计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支护结构体系 “支护-围岩”动态作用 协同作用 支护结构设计
下载PDF
浅埋深工作面支架与顶板的动态相互作用研究 被引量:13
3
作者 任艳芳 宁宇 徐刚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905-1911,共7页
以榆家梁煤矿44305工作面支架活柱伸缩量实测数据为基础,同时对比支架工作阻力监测数据,从工作面顶板下沉特征(周期下沉与循环下沉)及支架让压能力2方面研究了支架与顶板的动态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割煤移架使得"支架-顶板"组成的稳... 以榆家梁煤矿44305工作面支架活柱伸缩量实测数据为基础,同时对比支架工作阻力监测数据,从工作面顶板下沉特征(周期下沉与循环下沉)及支架让压能力2方面研究了支架与顶板的动态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割煤移架使得"支架-顶板"组成的稳定支撑系统失去平衡,造成移架后在形成新的稳定支撑系统前发生了顶板循环下沉与支架增阻;顶板循环下沉在其运动周期内累积形成周期下沉;44305工作面顶板周期下沉量200-300 mm,最大可达462 mm,下沉速度为40-60 mm/h,循环下沉量约30 mm,最大可达52 mm;支架活柱伸缩余量是评价支架让压能力的重要指标,44305工作面回采期间应控制最低采高,确保支架活柱伸缩余量在300 mm左右,避免长时间在较低支撑高度工作,减小切顶压架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板下沉 支架适应性 活柱伸缩量 支架围岩关系 支架让压能力
下载PDF
Stability analysis of longwall top-coal caving face in extra-thick coal seams based on an innovative numerical hydraulic support model 被引量:1
4
作者 Jun Guo Wenbo Huang +7 位作者 Guorui Feng Jinwen Bai Lirong Li Zi Wang Luyang Yu Xiaoze Wen Jie Zhang Wenming Fe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4期491-505,共15页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pport and surrounding rock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control of surrounding rock in mining process.In view of the fact that most of the existing numerical simulation methods construct ...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pport and surrounding rock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control of surrounding rock in mining process.In view of the fact that most of the existing numerical simulation methods construct virtual elements and stress servo control to approximately replace the hydraulic support problem,this paper establishes a new numerical model of hydraulic support with the same working characteristics as the actual hydraulic support by integrating numerical simulation software Rhino,Griddle and FLAC3D,which can realize the simulation of different working conditions.Based on this model,the influence mechanism of the supporting strength of hydraulic support on surrounding rock stress regulation and coal stability in front of the top coal caving face in extra thick coal seam were researched.Firstly,under different support intensity,the abutment pressure of the bearing coal and the coal in front of it presents the “three-stage”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The influence range of support intensity is 15%–30%.Secondly,1.5 MPa is the upper limit of impact that the support strength can have on the front coal failure area.Thirdly,within a displacement range of 2.76 m from the coal wall,a support strength of1.5 MPa provides optimal control of the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of the co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xtremely thick coal seam Fully mechanized top coal caving support strength support-surrounding rock interaction
下载PDF
基于覆岩破断特征的极薄煤层工作面支架工作阻力确定
5
作者 童应山 王森 +3 位作者 张连东 王永安 李培煊 李帅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4-73,共10页
延安子长矿区极薄煤层分布广泛,因赋存煤炭为稀缺配焦煤,回采价值较高,但该矿区未有过开采极薄煤层的先例,开采过程中面临支架选型不合理的问题,且国内在该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少,因此,以禾草沟二号煤矿极薄煤层综采工作面为背景,通过数值... 延安子长矿区极薄煤层分布广泛,因赋存煤炭为稀缺配焦煤,回采价值较高,但该矿区未有过开采极薄煤层的先例,开采过程中面临支架选型不合理的问题,且国内在该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少,因此,以禾草沟二号煤矿极薄煤层综采工作面为背景,通过数值模拟、理论分析等研究了极薄煤层综采工作面顶板覆岩结构破断特征及其演化过程,建立了采场顶板岩梁断裂前后力学解析模型,获得了极薄煤层综采工作面直接顶周期破断距,确定了合理支架工作阻力。结果表明:极薄煤层工作面开采初期顶板垮落后会较快的对上覆岩层形成支撑,至顶板极限跨距后,直接顶与基本顶周期破断,且基本顶破断位置位于直接顶破断线前方,两者间存在离层空间,共同回转下沉;工作面液压支架主要受直接顶回转载荷作用,其作用载荷为3 980.89 kN,确定支架选型为ZZ4000/6.5/13D四柱支撑掩护式液压支架;现场应用后,可以有效发挥支架支护性能,满足采场围岩控制要求。研究成果为国内极薄煤层开采工作面支架选型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薄煤层 综采工作面 顶板结构演化 支架-围岩作用 支架工作阻力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