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语言研究的心智哲学视角——“心智哲学与语言研究”之五 被引量:113
1
作者 徐盛桓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12,共12页
心智哲学是研究身心关系的哲学,从身心关系来看,其基于心智是语言的基本性质。当代心智哲学研究的积极成果可以运用于语言研究,在"从语言研究出发,通过心智哲学理论的分析,最后回到语言中去"的方法论的指导下,展开以语言的三... 心智哲学是研究身心关系的哲学,从身心关系来看,其基于心智是语言的基本性质。当代心智哲学研究的积极成果可以运用于语言研究,在"从语言研究出发,通过心智哲学理论的分析,最后回到语言中去"的方法论的指导下,展开以语言的三项假设为中心内容的研究。这一研究涉及心智哲学的热门理论:意向性、属性二元论、心物随附性和心理涌现属性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智哲学 意向性 属性二元论 随附性 涌现属性
下载PDF
突现理论:历史与前沿——复杂性科学与哲学的考察 被引量:11
2
作者 范冬萍 张华夏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10,共6页
在穆勒两种因果关系学说的基础上,哲学家刘易斯(Lewes)正式提出了突现概念。英国突现主义学派进一步将突现的理念和层级进化的观点发展成一个哲学体系。当代复杂系统突现论、各种新突现论的哲学学派,继承了英国突现主义学派的核心观点,... 在穆勒两种因果关系学说的基础上,哲学家刘易斯(Lewes)正式提出了突现概念。英国突现主义学派进一步将突现的理念和层级进化的观点发展成一个哲学体系。当代复杂系统突现论、各种新突现论的哲学学派,继承了英国突现主义学派的核心观点,而在系统层次突现的起源和机制的探索上具有新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现 整体论 复杂性 依随性
下载PDF
当代整体论的一个新范式:复杂系统突现论——复杂性科学哲学对整体论的发展 被引量:11
3
作者 范冬萍 《系统科学学报》 CSSCI 2013年第2期12-16,46,共6页
整体论与还原论的问题既是科学和哲学中的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古老论题,也是当代复杂性科学和哲学试图回答的一个核心课题。复杂性科学哲学对整体论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对复杂系统突现机理的揭示;对突现性与依随性的反思;对系统整体所具有... 整体论与还原论的问题既是科学和哲学中的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古老论题,也是当代复杂性科学和哲学试图回答的一个核心课题。复杂性科学哲学对整体论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对复杂系统突现机理的揭示;对突现性与依随性的反思;对系统整体所具有的下向因果关系的探讨。这些新观点和新理论使突现性与整体性、因果性与层次性、信息与控制、自组织与进化等系统整体论的核心概念更加清晰,特别是,借助于系统宏观层次具有的"下向因果关系"(Downward Causation)的探讨,整体性质与部分性质之间律则的依随关系,系统整体的不可还原性等问题得到了深入和细致的说明,使复杂系统突现论正在成为当代整体论的一个新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体论 突现机理 依随性 下向因果关系
原文传递
“随附性”概念及其哲学意蕴 被引量:10
4
作者 陈晓平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8,共8页
"随附性"概念与心-身问题密切相关。金在权继戴维森之后对这个概念作了详尽的分析,区分了"弱随附性"、"强随附性"和"全总随附性"。文章对这些概念给以介绍和澄清,指出全总随附性是三者中最弱的... "随附性"概念与心-身问题密切相关。金在权继戴维森之后对这个概念作了详尽的分析,区分了"弱随附性"、"强随附性"和"全总随附性"。文章对这些概念给以介绍和澄清,指出全总随附性是三者中最弱的,进而给出这三种随附性的意义底线。在此基础上探讨随附性的哲学意蕴。全总随附性的典型语境是单世界论域,并且是不可还原的;弱、强随附性的典型语境是多世界论域,并且是可还原的。相对于单世界论域,宏-微随附性成为整-部随附性,而整-部随附性就是全总随附性;相对于多世界论域,宏-微随附性成为层次随附性,而层次随附性就是强-弱随附性。文章主张,自由意志是不可还原的,这意味着心理性质对于物理性质至少在某些方面是不可还原的;但是这种不可还原性仍然同整-部随附性即全总随附性是相容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附性 心-身问题 可还原性 自由意志
原文传递
无律则一元论再思考——关于心身殊型同一论与心身随附性的一个新看法 被引量:7
5
作者 王晓阳 王雨程 《自然辩证法通讯》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1-59,126,共9页
在《心理事件》一文中,戴维森提出了一种关于心-身问题的非还原物理主义观点——无律则一元论。无律则一元论认为心身之间是殊型同一关系,并且不存在严格的心理-物理规律。随后,戴维森引入随附性来进一步解释心身殊型同一论。金在权对... 在《心理事件》一文中,戴维森提出了一种关于心-身问题的非还原物理主义观点——无律则一元论。无律则一元论认为心身之间是殊型同一关系,并且不存在严格的心理-物理规律。随后,戴维森引入随附性来进一步解释心身殊型同一论。金在权对此表示怀疑。我们将论证,首先戴维森这个做法可以避开金在权的质疑;其次,即使可以避开金在权的质疑,心身随附性仍需要进一步说明;最后,即使心身随附性有问题,心身殊型同一论仍有可能继续坚持下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律则一元论 非还原物理主义 殊型同一论 随附性 心-身问题 心灵哲学
原文传递
“同案同判”蕴含着“遵循先例”么?——一对易于混淆的概念及其澄清 被引量:6
6
作者 王凌皞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5-55,157,共12页
字面或严格意义上的“同案同判”是有关法律规范性判断必然性的模态命题。法官必须在事实相同的多个案件中作出相同判决构成这个模态命题的正面部分,而当法官在事实相同的多个案件中作出不同判决时,这个命题的反面部分认定这些判决中必... 字面或严格意义上的“同案同判”是有关法律规范性判断必然性的模态命题。法官必须在事实相同的多个案件中作出相同判决构成这个模态命题的正面部分,而当法官在事实相同的多个案件中作出不同判决时,这个命题的反面部分认定这些判决中必然蕴涵错误。如此理解的“同案同判”意味着案件事实属性和法律属性或案件事实属性和司法判决之间的随附关系,它无关正义、平等等实质价值,中立于任何裁判理论,甚至无关理性或合理性的最低要求。在制定法背景下,同案同判要求只是“依法正确判决”的附带现象,在概念上并不包含“遵循先例”,也无法合乎逻辑地推论出“遵循先例”的要求。“遵循先例”必须依赖法治、平等等实质道德论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案同判 遵循先例 随附性 法治
下载PDF
基于随附原则的同一性认知方案
7
作者 钱彦臣 《自然辩证法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3-48,共6页
个体同一性是当代分析形而上学的核心论题。借助可能世界语义学的装置,该论题的紧迫性进一步暴露,其本身并不能被简单的形式化手段所回答,其真正面临的是: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变化中,给予个体存在的标准。本质主义似乎是首选方案,然而,基... 个体同一性是当代分析形而上学的核心论题。借助可能世界语义学的装置,该论题的紧迫性进一步暴露,其本身并不能被简单的形式化手段所回答,其真正面临的是: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变化中,给予个体存在的标准。本质主义似乎是首选方案,然而,基于模态逻辑的必然属性却无法真正地刻画本质。出于认知上对空同一的拒斥,随附原则承诺个体同一性理应以其他可感知的质的属性为基础。借此,立足于主体实际的同一性判断,可构建一种“自下而上”的动态认知途径,为找寻个体同一性标准提供认知上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体同一性 可能世界 随附性
原文传递
“拈连”为什么可能? 被引量:6
8
作者 刘倩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3-26,共4页
本文从心智活动的视角出发,探讨"拈连"修辞格的生成机制。以心智哲学的研究成果为基础进行分析,发现修辞学通常所说的拈词和拈体的"顺势连用"是有条件的,主要是由拈体本身代表事物的"物理属性"决定的,在... 本文从心智活动的视角出发,探讨"拈连"修辞格的生成机制。以心智哲学的研究成果为基础进行分析,发现修辞学通常所说的拈词和拈体的"顺势连用"是有条件的,主要是由拈体本身代表事物的"物理属性"决定的,在此前提下如何对属性作出把握则是认知主体靠自由意志进行发挥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拈连 物理属性 心理属性 随附性
原文传递
随附性的必然性与心身关系——从系统本体论的观点看
9
作者 陈晓平 《哲学分析》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9-73,196,197,共17页
金在权首先把随附性看作上下两层性质即随附性质和基础性质之间的依赖或决定关系,区分了弱和强这两种随附性概念。当其随附性理论遭遇诸多困难之后,他又提出整—部随附性概念,并赋予它形而上学的必然性,表现出从认识论向实践论转变的倾... 金在权首先把随附性看作上下两层性质即随附性质和基础性质之间的依赖或决定关系,区分了弱和强这两种随附性概念。当其随附性理论遭遇诸多困难之后,他又提出整—部随附性概念,并赋予它形而上学的必然性,表现出从认识论向实践论转变的倾向。可以沿着金在权已经开启但未贯彻到底的实践论路线继续前行,明确地把随附性理论奠定在系统本体论的基础之上,深入分析随附必然性的逻辑性质和哲学意义,并用整—部随附性把其他所有随附性统领和贯穿起来;进而提出基于系统本体论(或系统一元论)的随附二元论,用以取代物理主义一元论和笛卡尔的心物平行二元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附性 必然性 心身关系 系统本体论 金在权
下载PDF
“任性原子”反例与随附物理主义
10
作者 李铖 《自然辩证法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7-52,共6页
随附物理主义是非还原物理主义者利用随附关系构建的心身理论。作为非还原物理主义的对手,还原物理主义者提出了“任性原子”反例质疑随附物理主义。按照“任性原子”反例,一旦物理属性发生微小的改变,心理属性会出现彻底的变化。为了... 随附物理主义是非还原物理主义者利用随附关系构建的心身理论。作为非还原物理主义的对手,还原物理主义者提出了“任性原子”反例质疑随附物理主义。按照“任性原子”反例,一旦物理属性发生微小的改变,心理属性会出现彻底的变化。为了应对该反例,随附物理主义者提出了“相似性”方案,修改了原有的表述。然而,该方案仍留有“任性原子”反例成立的理论空间。实际上,一种“琐屑”方案便能卓有成效地应对“任性原子”反例。依照“琐屑”方案,“任性原子”反例混淆了“微小的”与“无关紧要的”这两个不同的概念,还忽略了物理知识的发展性。从而,“任性原子”反例并不能对随附物理主义构成实质的威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主义 非还原论 心身问题 随附关系
原文传递
自然选择副现象论及其因果决定的限度与反思
11
作者 柯文涌 陈丽 《自然辩证法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3-59,共7页
自然选择通常被预设了意向地作用于机体表型特征的因果力。自然选择副现象论否认自然选择和与其连在一起的目的论的因果实在性。有鉴于此,它把病原学功能当作目的论自然化基础,通过高阶因果还原取消自然选择的因果力。魏斯曼模型抽取于... 自然选择通常被预设了意向地作用于机体表型特征的因果力。自然选择副现象论否认自然选择和与其连在一起的目的论的因果实在性。有鉴于此,它把病原学功能当作目的论自然化基础,通过高阶因果还原取消自然选择的因果力。魏斯曼模型抽取于魏斯曼切鼠尾巴案例,它被解读为提供了一条用表观因果干预的方法论证自然选择副现象论的经验因果进路。由于心灵哲学中的随附性概念恰好刻画了魏斯曼模型的共时性因果发生程序,它因此被借以论证表观因果作用的无效性。即便如此,自然选择副现象论并不能完全说明个体性机体何以适应性演化的问题,因为目的论因果有其不同于随附性因果的历时性因果发生程序,这决定了自然选择副现象论的因果决定限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选择 副现象论 随附性
原文传递
论金在权心灵哲学思想的转变
12
作者 冉奎 万小龙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8-33,共6页
金在权的心灵哲学思想发生了明显的转变,从非还原论变成了还原论。这种转变在三个方面表现得比较明显:关于随附性概念的理解、关于心理因果问题的观点、关于心-身关系的理论模型。文章对比了他在这三个方面发生的思想转变,提出了对他的... 金在权的心灵哲学思想发生了明显的转变,从非还原论变成了还原论。这种转变在三个方面表现得比较明显:关于随附性概念的理解、关于心理因果问题的观点、关于心-身关系的理论模型。文章对比了他在这三个方面发生的思想转变,提出了对他的思想进行分期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附性 心理因果 功能化还原
原文传递
干预主义与随附性
13
作者 李珍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8-54,共7页
部分学者认为,随附性会对因果关系的干预主义理论产生不可避免的多层次混淆问题,以至于我们必须在干预主义和随附性之间做出选择。针对这个问题,学界目前有四种解决方案:可固定性条件的豁免方案、因果图方案、应用范围的限定方案和合比... 部分学者认为,随附性会对因果关系的干预主义理论产生不可避免的多层次混淆问题,以至于我们必须在干预主义和随附性之间做出选择。针对这个问题,学界目前有四种解决方案:可固定性条件的豁免方案、因果图方案、应用范围的限定方案和合比例性约束方案,其中,合比例性约束方案最为合理,其他方案都需要付出一定的理论成本。随附性是一种“表面”关系,不论在哲学还是科学上,它与因果关系都是难以区分的,因此,随附关系应与因果关系一样被视为可能的混杂因素,干预的可固定性条件无需豁免,混淆问题并不是一个真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预主义 随附性 因果关系 可固定性 多层次
原文传递
意识理解的多元进路与解释鸿沟 被引量:1
14
作者 梅剑华 《学术月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25-35,共11页
意识问题是哲学和科学共同面对的问题。虽然关于意识存在诸多神经科学理论,但如何理解意识仍是哲学中最为核心的工作。20世纪五六十年代,物理主义者认为意识过程同一于大脑过程。在面临多重可实现的反驳之后,物理主义者转向了随附性:心... 意识问题是哲学和科学共同面对的问题。虽然关于意识存在诸多神经科学理论,但如何理解意识仍是哲学中最为核心的工作。20世纪五六十年代,物理主义者认为意识过程同一于大脑过程。在面临多重可实现的反驳之后,物理主义者转向了随附性:心附于物,须臾不可离也。但这种关系仍然具有明显的缺陷:不能捕捉到物理事物在本体论上比心理事物更基本的直觉。20世纪90年代以来,形而上学领域兴起的奠基(grounding)等概念刻画了物理比心理更为基本的物理主义直觉,用奠基来表述物理主义因此成为一种更为合理的立场。聚焦解释鸿沟有三种意识解释路径:形而上学解释、神经科学解释、日常经验解释。通过比较三种解释进路,可阐明奠基解释、量化解释的价值与局限,进而为重新认识乃至弥合解释鸿沟提供一种新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释鸿沟 随附性 奠基形而上学解释 科学解释 经验解释
原文传递
论“如果说”的认知假设功能
15
作者 张新华 《当代语言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85-899,共15页
“如果说”指对低阶事实做高阶认定这个认知行为的假设,前件选择不确定性的事件。这种不确定性的根据并非时制上的限定,而是语义结构上的随附性。从全句看,“如果说”表示主观推理,后件基于前件的主观认定逻辑而引出对另一事件的判断。... “如果说”指对低阶事实做高阶认定这个认知行为的假设,前件选择不确定性的事件。这种不确定性的根据并非时制上的限定,而是语义结构上的随附性。从全句看,“如果说”表示主观推理,后件基于前件的主观认定逻辑而引出对另一事件的判断。“如果说”句的语力性强,句法层面高于“如果”句。“姑且认定”义促成“如果说”的修辞效应,表示礼貌、增强论证或指本体存在条件,并具有话题标记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如果说” 认知假设 随附性 修辞效应
原文传递
矛盾修辞的心智视角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李淑静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3年第4期38-44,共7页
矛盾修辞是一种将语义相反的词语放在一起使用的修辞手段。从心智哲学的视角探讨矛盾修辞的生成机理,认为物理属性和心理属性的相互作用是矛盾修辞产生的基础;心—身随附性是实现矛盾修辞表达的手段;涌现产生矛盾修辞的复合语义内涵。
关键词 矛盾修辞 心智哲学 随附性 涌现
下载PDF
无律则一元论与随附性论题——戴维森论心物关系 被引量:2
17
作者 郁锋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42-45,62,共5页
70年代,戴维森提出在“无律则一元论”的纲领下解决心物关系问题,同时还借用了随附性来描绘他的这种非还原物理主义的心物图景。这一学说遭到了金在权等还原论者的强烈批评。戴维森关于“事件本体论”、“随附性”的形而上学预设为其心... 70年代,戴维森提出在“无律则一元论”的纲领下解决心物关系问题,同时还借用了随附性来描绘他的这种非还原物理主义的心物图景。这一学说遭到了金在权等还原论者的强烈批评。戴维森关于“事件本体论”、“随附性”的形而上学预设为其心物关系说提供了严密的哲学依据,然而其深刻的片面性也决定了他的心物关系说仍存有进一步辩护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律则一元论 随附性 非还原物理主义 事件本体论
下载PDF
文学语言的意象性表达与感受意 被引量:4
18
作者 刘宏伟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9-85,共7页
文学语言是心智活动的反映。高意象性表达容易唤起意象表征,在非概念性体验的呈现和感受意的引发中起到重要作用。低意象性表达的认知更多地依赖言语语境因素,能够在与高意象性表达互动中提炼出变异性感受意。文学创新从很大程度上讲是... 文学语言是心智活动的反映。高意象性表达容易唤起意象表征,在非概念性体验的呈现和感受意的引发中起到重要作用。低意象性表达的认知更多地依赖言语语境因素,能够在与高意象性表达互动中提炼出变异性感受意。文学创新从很大程度上讲是感受意的创新,自由意志的发挥受到随附性的影响和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受意 高意象性表达 低意象性表达 文学创新 随附性
下载PDF
体认翻译学框架下“体”与“认”的关系探究——基于心智哲学“体认一元观”白的译学新思考
19
作者 林琳 姚振军 《中国翻译》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9-47,192,共10页
“体”与“认”是体认翻译学的核心术语,前者指主体对外部世界的互动体验,后者指主体意识及其内部的认知加工。基于对心智哲学再思考提出的“体认一元观”,本文对“体认”内在逻辑关系展开论证:动态维度下,“体认”具有随附关系,“认”... “体”与“认”是体认翻译学的核心术语,前者指主体对外部世界的互动体验,后者指主体意识及其内部的认知加工。基于对心智哲学再思考提出的“体认一元观”,本文对“体认”内在逻辑关系展开论证:动态维度下,“体认”具有随附关系,“认”随附于“体”又兼顾独立性;静态维度下,二者既具有表层的涌现又突显深层的同一性关联。梳理“体认”多元关系组建特点并建构“体认”关系整体分布框架图,结合实例对译学体认观的随附、涌现和同一性关系进行阐释并分析其对翻译实践的影响。旨在厘清“体认翻译学”重要概念的内部逻辑关系,对翻译研究提供些许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认关系 随附性 涌现性 同一性
原文传递
社会本体论探析——基于个人主义与整体主义之争 被引量:3
20
作者 吕永俊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3-77,共5页
在社会科学领域,个人主义与整体主义之争都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话题。它们之间的争论主要集中于方法论上意见的不同,而有关本体论问题的探讨,较为少见且存在不少问题。基于本体论认识对于社会科学研究中其他核心问题的重要影响力,文章... 在社会科学领域,个人主义与整体主义之争都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话题。它们之间的争论主要集中于方法论上意见的不同,而有关本体论问题的探讨,较为少见且存在不少问题。基于本体论认识对于社会科学研究中其他核心问题的重要影响力,文章从社会事实、社会的本质构成以及整体与个体的关系等社会本体论研究的核心主题出发,基于近年来相关研究的新成果,对之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考察,以期为这一问题的深层次探讨提供一些新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人主义 整体主义 锚定个人主义 突现论 随附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