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alysis on forming conditions of deep marine reservoirs and their concentration belts in superimposed basins in China 被引量:13
1
作者 ZHAO WenZhi WANG ZeCheng ZHANG ShuiChang WANG HongJu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7年第A01期12-27,共16页
By taking the Tarim Basin, Sichuan Basin and Ordos Basin as examples, the conditions for deep marine reservoir formation were illustrated in three aspects listed below: late-stage superimposition style, burial history... By taking the Tarim Basin, Sichuan Basin and Ordos Basin as examples, the conditions for deep marine reservoir formation were illustrated in three aspects listed below: late-stage superimposition style, burial history and structural deformation of the marine stratigraphic system. The burial history of marine source rock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i.e., type I, type II and type III, which are obviously different from the case with present hydrocarbon phases in terms of hydrocarbon generation and petroleum-reservoir formation. Based on evolution history, the structural belts in the marine stratigraphic sequence can also be divided into four types, i.e. earlier normal fault-later fault-fold type, earlier uplift-later fault-fold type, earlier uplift-later flattened slope type, and earlier depression-later thrust type. In this paper, a successive gas generation model was proposed, and it was particularly pointed out that coupling of geothermal field annealing evolution and tectonic subsidence and late gas generation from dispersed liquid hydrocarbon in highly matured to over-matured source rocks are key factors for formation of marine petroleum reservoirs. The geological conditions for formation of high-grade reservoirs in deep marine system, covering early hydrocarbon injection, deep denudation and buried dolomitization, were summarized. It was finally concluded that three major structural belts, i.e. paleo-uplift belt characterized by composite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paleo-fault belt and high-energy sedimentary facies belt, were involved in marine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加盆地 海洋形成 碳酸氢盐 深海地带
原文传递
平面P波入射半无限介质内运动空间特征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何卫平 周宜红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5期80-86,共7页
针对地震动空间差异问题,采用波动力学与叠加原理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地震动的空间特征。分别以平面P波在半无限介质内垂直和倾斜入射为例,研究入射波和反射波叠加形成的质点运动空间特征。研究结果显示:以地震波形成质点运动的叠加模式为... 针对地震动空间差异问题,采用波动力学与叠加原理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地震动的空间特征。分别以平面P波在半无限介质内垂直和倾斜入射为例,研究入射波和反射波叠加形成的质点运动空间特征。研究结果显示:以地震波形成质点运动的叠加模式为依据,半无限介质可划分为叠加区和分离区。在叠加区,入射波和反射波由于地震波组合效应对质点运动的持时、峰值以及时程形状产生影响;在分离区,入射波和反射波对质点运动的贡献在时域表现分离特征。地震波叠加模式引起的地震动空间差异较明显,研究地震波叠加模式对地震动空间特征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面P波 垂直入射 倾斜入射 运动空间特征 叠加区 分离区
下载PDF
Interaction between cracks and effect of microcrack zone on main crack tip
3
作者 夏晓舟 章青 +1 位作者 乔丕忠 李丽娟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English Edition)》 SCIE EI 2010年第1期67-76,共10页
Mechanism interaction between cracks with different orientation angles is analyzed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superposition and a flattening method. It is found that the maximum interaction effect does not occur when t... Mechanism interaction between cracks with different orientation angles is analyzed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superposition and a flattening method. It is found that the maximum interaction effect does not occur when the microcrack is along the direction parallel or perpendicular to the principal tensile stress,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e conclusion drawn by Ortiz (1987). The mechanism of microcrack generation and the effect of the microcrack zone on the main crack tip are studied.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microcrack zone has effect on the main crack tip, which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microcrack density and lengt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inciple of superposition stress intensity factor interaction effect microcrack zone
下载PDF
破片飞散角动静爆关联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申景田 苏健军 +1 位作者 姬建荣 陈君 《弹箭与制导学报》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8-51,共4页
为研究破片飞散角的动静爆关联,减小评估动爆弹药威力的成本,通过靶场试验的方法得到某型弹药动静爆破片空间分布和起爆点位置等试验数据。由试验数据计算出动静爆破片飞散角并与矢量叠加法计算结果作对比,发现矢量叠加法计算结果有一... 为研究破片飞散角的动静爆关联,减小评估动爆弹药威力的成本,通过靶场试验的方法得到某型弹药动静爆破片空间分布和起爆点位置等试验数据。由试验数据计算出动静爆破片飞散角并与矢量叠加法计算结果作对比,发现矢量叠加法计算结果有一定误差。定性分析了矢量叠加法产生误差的原因,并在矢量叠加法的基础上提出一种修正矢量叠加法,使修正算式的计算结果更符合动爆试验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静爆关联 矢量叠加法 破片杀伤带 破片飞散角
下载PDF
LCL型并网逆变器有源阻尼叠加的控制策略
5
作者 张声淇 陈冬冬 +2 位作者 洪卫东 沈谢林 林弘毅 《南方电网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2,47,共13页
LCL滤波器具有优越的高频谐波抑制能力,因而在并网逆变器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为了抑制LCL滤波器固有的谐振尖峰,通常采用有源阻尼的方法,这种控制策略虽然抑制了谐振尖峰,但由于数字控制延迟会造成固有谐振点偏移。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 LCL滤波器具有优越的高频谐波抑制能力,因而在并网逆变器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为了抑制LCL滤波器固有的谐振尖峰,通常采用有源阻尼的方法,这种控制策略虽然抑制了谐振尖峰,但由于数字控制延迟会造成固有谐振点偏移。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以虚拟阻抗模型为基础的有源阻尼叠加的控制策略,在抑制谐振尖峰的同时,又避免了固有谐振点的偏移,并且将有效阻尼区扩大至(0,fs/3)。最后,通过搭建LCL型单相并网逆变器仿真系统与硬件在环半实物样机,验证了该控制策略的正确性,实验结果表明了其具有良好的抗干扰能力、动态性能和稳态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CL滤波器 虚拟阻抗 阻尼叠加 有效阻尼区
下载PDF
露天转地下开采诱发环境破坏的动态预测 被引量:4
6
作者 贾太保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99-104,共6页
在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露天开采转为地下开采后,露天边坡受地下采动影响,由于两种采动影响部分重叠,造成两种采动效应相互作用,构成复合叠加效应,使得上覆岩体变形机制更加复杂、变形波及范围广。以北京某矿的开采工程实际为背景,研究... 在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露天开采转为地下开采后,露天边坡受地下采动影响,由于两种采动影响部分重叠,造成两种采动效应相互作用,构成复合叠加效应,使得上覆岩体变形机制更加复杂、变形波及范围广。以北京某矿的开采工程实际为背景,研究了复杂的环境工程地质条件下露天转地下开采过程中地表变形的动态演变规律、滑移机制和破坏区的界定等内容,并得出了其开采过程中的动态破坏范围及其移动参数的演变特点,从而为矿山安全生产和安全防控提供了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转地下 叠加作用 破坏区界定
下载PDF
接近式光刻衍射光场的有效波前作用规律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李木军 沈连婠 +2 位作者 赵玮 郑津津 周杰 《光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525-530,共6页
掩模图形不同区域的波前因衍射光的相干叠加作用而对光刻胶上的场点产生不同的影响。为研究这一作用规律,采用波前分割的方法对掩模图形上的波前进行区域划分,并利用光场相干叠加相互抵消的性质,最终得到了掩模图形上对场点光场影响最... 掩模图形不同区域的波前因衍射光的相干叠加作用而对光刻胶上的场点产生不同的影响。为研究这一作用规律,采用波前分割的方法对掩模图形上的波前进行区域划分,并利用光场相干叠加相互抵消的性质,最终得到了掩模图形上对场点光场影响最大的波前区域。理论分析表明,对于图形内部场点而言,这个区域范围为场点附近约一个半波带的大小;而对靠近图形边缘的场点,其范围与边缘形状有关,一般要稍大于一个半波带。利用该方法可以显著提高仿真效率,对于分析由衍射造成的光刻误差来源和大小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该理论计算结果得到了实验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刻 相干叠加 波前分割 半波带
原文传递
采动应力叠加影响下区段煤柱合理宽度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田多 赵启峰 +1 位作者 李万名 卞春峰 《煤矿安全》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21-24,共4页
针对崔家寨矿5#煤层具体开采条件,根据三维应力状态下煤(岩)体的极限平衡理论,推导煤柱两侧不同采动影响极限平衡区宽度计算公式,得出合理煤柱宽度理论值。继而采用FLAC3D模拟软件分析不同宽度煤柱受力状况及其倾斜方向上的应力场特征... 针对崔家寨矿5#煤层具体开采条件,根据三维应力状态下煤(岩)体的极限平衡理论,推导煤柱两侧不同采动影响极限平衡区宽度计算公式,得出合理煤柱宽度理论值。继而采用FLAC3D模拟软件分析不同宽度煤柱受力状况及其倾斜方向上的应力场特征。数值模拟与理论计算结果综合对比,确定了适合崔家寨矿5#煤层条件的合理煤柱尺寸为6~7 m。研究结果为复杂应力条件下煤柱宽度的合理留设、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等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动应力叠加 煤柱合理宽度 极限平衡区 数值模拟 应力场
原文传递
阜平地区太古宙地壳变形序列及演化 被引量:1
9
作者 裴利庭 《河北地质学院学报》 1996年第6期678-682,共5页
阜平地区的太古宙地壳,主要由变质表壳岩和变质深成岩(约占50%)组成。变质表壳岩即阜平岩群可分为上、下两个岩组:下部叠卜安岩组;上部宋家口岩组。变质深成岩分为钠质和钾质两个系列。在其形成和发展演化过程中经历了三期褶皱... 阜平地区的太古宙地壳,主要由变质表壳岩和变质深成岩(约占50%)组成。变质表壳岩即阜平岩群可分为上、下两个岩组:下部叠卜安岩组;上部宋家口岩组。变质深成岩分为钠质和钾质两个系列。在其形成和发展演化过程中经历了三期褶皱变形及其相伴的两期韧性剪切变形:第一期褶皱变形发生于下部表壳岩麻粒岩相变质阶段;第二期褶皱形成于钠质深成岩侵位之后;第三期褶皱群形成于太古宙末期。在二、三期褶皱变形过程中形成两期韧性剪切带。他们共同造就了阜平穹状复合褶皱群的构造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褶皱变形 叠加构造 剪切带 地壳变形 太古宙
下载PDF
某抽水蓄能电站下水库大坝抗震安全复核分析
10
作者 季昀 范振东 +3 位作者 滕世敏 孙辅庭 周建波 杨鸽 《水电与抽水蓄能》 2023年第5期82-86,共5页
为依据GB 18306-2015《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NB 35047—2015《水电工程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等现行规范评价某已建抽水蓄能电站下水库大坝当前的抗震安全性,采用基于有限元振型叠加反应谱法的动力法进行了大坝抗震复核计算。计... 为依据GB 18306-2015《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NB 35047—2015《水电工程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等现行规范评价某已建抽水蓄能电站下水库大坝当前的抗震安全性,采用基于有限元振型叠加反应谱法的动力法进行了大坝抗震复核计算。计算成果表明,在地震工况下,坝踵垂直拉应力区小于坝底面宽度的7%,且未超过帷幕位置,坝基面抗滑稳定的抗力作用比大于1。此外,考虑到在设计阶段大坝抗震薄弱部位已针对性地采取了相关工程处理措施,经综合分析,大坝抗震安全性仍满足现行规范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坝 抗震复核 振型叠加反应谱法 抗滑稳定 拉应力区
下载PDF
苏鲁造山带南缘虎山多期次韧性剪切变形特征研究
11
作者 潘明宝 陈火根 +3 位作者 解国爱 张庆龙 卢华复 陈守矩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1期62-69,共8页
从变形机制、力学性质和变质变形矿物世代研究入手 ,对江苏东北部苏鲁造山带南缘东海虎山多期叠加剪切带进行的研究表明 ,该区存在三期韧性剪切变形 ,第一期为滑脱拆离变形 ,长英质糜棱岩中形成长石拉伸线理 ,榴辉岩中形成绿辉石、石榴... 从变形机制、力学性质和变质变形矿物世代研究入手 ,对江苏东北部苏鲁造山带南缘东海虎山多期叠加剪切带进行的研究表明 ,该区存在三期韧性剪切变形 ,第一期为滑脱拆离变形 ,长英质糜棱岩中形成长石拉伸线理 ,榴辉岩中形成绿辉石、石榴石分异成分层 ;第二期变形为韧性逆冲 ,形成蓝晶石、多硅白云母、黝帘石拉伸线理 ,在榴辉岩中形成石榴石眼球体 ;第三期变形为韧脆性逆冲构造 ,形成长英质S -C糜棱岩 ,具S -C面理和丝带状石英条带 ,该结论为建立区域构造变形序列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期叠加剪切带 糜棱岩 变形矿物世代 苏鲁造山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