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臀上动脉穿支接力皮瓣修复骶尾部压疮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2
1
作者 孙佳琳 郭鹏飞 +3 位作者 崔正军 孟庆楠 魏爱周 周健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726-729,共4页
目的探讨臀上动脉穿支接力皮瓣修复骶尾部压疮的临床效果。方法2017年1月-2018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骶尾部4期压疮患者13例,其中男8例、女5例,年龄24~79岁,创面面积5 cm×4 cm^12 cm×10 cm。彻底清创并行负压封闭引... 目的探讨臀上动脉穿支接力皮瓣修复骶尾部压疮的临床效果。方法2017年1月-2018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骶尾部4期压疮患者13例,其中男8例、女5例,年龄24~79岁,创面面积5 cm×4 cm^12 cm×10 cm。彻底清创并行负压封闭引流后,设计臀上动脉穿支接力皮瓣修复骶尾部压疮,主瓣修复压疮,副瓣覆盖主瓣供区,主副瓣之间的连接瓣覆盖副瓣供区,其中主瓣面积7.0 cm×5.0 cm^18.0 cm×12.0 cm、副瓣面积5.0 cm×3.0 cm^11.0 cm×7.0 cm。皮瓣未覆盖的剩余创面直接拉拢缝合。观察术后皮瓣成活情况、并发症情况,随访皮瓣外观、功能及压疮复发情况。结果12例患者皮瓣术后成活,未出现感染、脂肪液化、皮瓣存活不良等并发症。1例皮瓣远端有小面积浅表皮肤坏死,经换药后愈合。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术区外观自然饱满、耐压耐磨,均未见压疮复发。结论采用臀上动脉穿支接力皮瓣修复骶尾部压疮,可通过一次手术实现压疮与主要供瓣区无张力修复的效果,操作简单,疗效确切,有一定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力性溃疡 骶尾部 伤口愈合 皮肤移植 臀上动脉穿支皮瓣
原文传递
臀上动脉穿支皮瓣在修复骶尾部压疮的应用 被引量:11
2
作者 朱婷婷 方小魁 +3 位作者 李光早 霍继武 熊竹友 徐静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19年第3期332-334,共3页
目的:观察臀上动脉穿支皮瓣修复骶尾部压疮的效果。方法:收集采用臀上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大面积骶尾部压疮创面20例,压疮形成时间3个月至10年,创面大小为8 cm×7 cm~16 cm×12 cm,皮瓣切取范围14 cm×6.5 cm~20 cm×18... 目的:观察臀上动脉穿支皮瓣修复骶尾部压疮的效果。方法:收集采用臀上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大面积骶尾部压疮创面20例,压疮形成时间3个月至10年,创面大小为8 cm×7 cm~16 cm×12 cm,皮瓣切取范围14 cm×6.5 cm~20 cm×18 cm。结果:3例皮瓣出现远端小面积坏死,经换药等对症处理后Ⅱ期愈合,1例皮瓣在术后2 d出现静脉淤血及肿胀,采用部分清创及对侧臀上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创面,余16例皮瓣均Ⅰ期愈合,供区游离皮片生长良好,术后随访1年,皮瓣区外形良好,臀大肌外形及功能完好,无局部复发。结论:臀上动脉穿支皮瓣血供丰富,成活率高,设计灵活,是目前修复骶尾部压疮创面的理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疮 臀上动脉穿支皮瓣 骶尾部
下载PDF
VSD序贯结合PRP及臀上动脉穿支皮瓣修复骶尾部压疮 被引量:7
3
作者 龙照忠 张莉莉 +4 位作者 王彤华 首家保 崔泽龙 宋蕊 吕天成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2年第11期9-11,125,共4页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序贯结合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及臀上动脉穿支皮瓣修复骶尾部压疮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1年1月笔者医院收治的骶尾部压疮患者25例作为研究...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序贯结合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及臀上动脉穿支皮瓣修复骶尾部压疮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1年1月笔者医院收治的骶尾部压疮患者25例作为研究对象,压疮创面面积为8 cm×5 cm~15 cm×11 cm,一期先行创面彻底清创和止血,使用VSD覆盖创面,进行创面床准备至创面感染控制、肉芽生长良好;二期行PRP联合臀上动脉穿支皮瓣转移修复创面。术后观察创面愈合情况,随访3~6个月,观察皮瓣成活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和远期外观恢复情况。结果:25例患者术后皮瓣存活良好,无一例坏死,随访3~6个月未见复发,皮瓣弹性、质地良好,无明显瘢痕形成,外观恢复满意。结论:VSD序贯结合富血小板血浆及臀上动脉穿支皮瓣修复骶尾部压疮创面效果良好,皮瓣存活率高,创面愈合良好,术后供区外观恢复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血小板血浆 负压封闭引流 臀上动脉穿支皮瓣 压疮 骶尾部 创面修复
下载PDF
负压封闭引流联合臀上动脉穿支皮瓣修复骶尾部压疮 被引量:6
4
作者 丁云林 王少根 姜金珠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2年第11期16-19,共4页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联合臀上动脉穿支皮瓣修复骶尾部压疮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8月笔者医院收治的80例骶尾部压疮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39例,观察组41例。对...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联合臀上动脉穿支皮瓣修复骶尾部压疮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8月笔者医院收治的80例骶尾部压疮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39例,观察组41例。对照组实施臀上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术,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用VSD。对比两组创面愈合效果、皮瓣存活率、创面一期愈合率、感染发生率、术前抗生素使用时间、创面愈合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并随访12个月,记录复发率。结果:观察组创面愈合优良率高于对照组(97.56%vs 82.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皮瓣完全存活率、创面一期愈合率分别为100.00%、95.12%,高于对照组的89.74%、76.92%,且观察组感染发生率为7.32%,低于对照组的25.6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前抗生素使用时间、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个月,观察组复发率为2.44%,低于对照组的15.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SD联合臀上动脉穿支皮瓣修复骶尾部压疮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皮瓣存活率和创面愈合效果,并能控制感染,促进创面愈合,同时能降低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疮 骶尾部 负压封闭引流 臀上动脉穿支皮瓣 创面修复
下载PDF
臀上动脉穿支皮瓣对骶尾部褥疮修复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7
5
作者 范钦波 李健 《大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3期258-260,268,共4页
目的探讨臀上动脉穿支皮瓣修复骶尾部难治性褥疮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04年3月—2012年4月骶尾部较大面积褥疮患者19例。其中Ⅲ度褥疮10例,Ⅳ度褥疮9例;男15例,女4例;年龄35~69岁;骶尾部褥疮面积11 cm×13 cm^22 cm×24 cm,平... 目的探讨臀上动脉穿支皮瓣修复骶尾部难治性褥疮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04年3月—2012年4月骶尾部较大面积褥疮患者19例。其中Ⅲ度褥疮10例,Ⅳ度褥疮9例;男15例,女4例;年龄35~69岁;骶尾部褥疮面积11 cm×13 cm^22 cm×24 cm,平均17 cm×19 cm。术前常规采用多普勒超声探测穿支点并用龙胆紫标记,术前常规行臀部磁共振检查并筛除双臀肌纤维化的患者,应用臀上动脉穿支皮瓣对骶尾部褥疮创面进行覆盖,观察疗效。结果 19例臀上动脉穿支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3~39个月,平均23个月,皮瓣无臃肿,外形良好,褥疮无复发,臀大肌功能正常。结论臀上动脉穿支皮瓣血供丰富,可应用皮瓣范围大,切取方便,操作简单,保留臀大肌,无需植皮,是修复骶尾部难治性褥疮的理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臀上动脉穿支皮瓣 骶尾部褥疮 难治性褥疮
下载PDF
臀上动脉穿支肌皮瓣修复腰骶部深度缺损难愈合创面 被引量:1
6
作者 沈佳祚 官世水 +1 位作者 郑毅全 张力 《临床骨科杂志》 2023年第6期809-812,共4页
目的探讨臀上动脉穿支肌皮瓣修复腰骶部深度缺损难愈合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臀上动脉穿支肌皮瓣修复15例腰骶部深度缺损难愈合创面患者。记录受区肌皮瓣成活情况,并观察肌皮瓣颜色、温度、肿胀程度。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估... 目的探讨臀上动脉穿支肌皮瓣修复腰骶部深度缺损难愈合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臀上动脉穿支肌皮瓣修复15例腰骶部深度缺损难愈合创面患者。记录受区肌皮瓣成活情况,并观察肌皮瓣颜色、温度、肿胀程度。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估受区外观满意度。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8个月。术后1周肌皮瓣温度为35.0~36.2(35.9±0.1)℃。术后15例臀上动脉穿支肌皮瓣全部成活;术后1例肌皮瓣最远端部分坏死,经扩创、拉拢缝合后愈合良好,其余14例创面均一期愈合。术后均未发生感染、脂肪液化、血肿等并发症。术后3周,VAS评分评估受区外观满意度:1~6(2.3±0.1)分,其中满意11例,基本满意4例;肌皮瓣色泽良好、质地柔软、弹性良好。结论臀上动脉穿支肌皮瓣修复腰骶部深度缺损难愈合创面手术操作简单,术后肌皮瓣血供好、成活率高,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臀上动脉 穿支肌皮瓣 腰骶部深部缺损 创面修复
下载PDF
臀上动脉穿支皮瓣修复骶尾部Ⅳ度褥疮 被引量:5
7
作者 傅重洋 李晓天 +1 位作者 程超 曲巍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14年第4期379-380,390,共3页
目的:探讨臀上动脉穿支皮瓣修复骶尾部Ⅳ度褥疮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4年3月—2012年4月收治的19例骶尾部Ⅳ度褥疮患者,应用臀上动脉穿支皮瓣进行修复。结果19例臀上动脉穿支皮瓣中感染2例,边缘部分坏死3例,其余皮瓣均成活良好。术... 目的:探讨臀上动脉穿支皮瓣修复骶尾部Ⅳ度褥疮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4年3月—2012年4月收治的19例骶尾部Ⅳ度褥疮患者,应用臀上动脉穿支皮瓣进行修复。结果19例臀上动脉穿支皮瓣中感染2例,边缘部分坏死3例,其余皮瓣均成活良好。术后平均随访23个月(3~39个月),皮瓣无臃肿,褥疮无复发,臀部外形满意。结论臀上动脉穿支皮瓣血供丰富,切取方便,操作简单,保留臀大肌功能,供区直接闭合,是修复骶尾部Ⅳ度褥疮的理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臀上动脉穿支皮瓣 骶尾 褥疮 修复
下载PDF
负压引流技术联合臀上动脉穿支皮瓣修复骶尾部褥疮 被引量:2
8
作者 李耀 蒋永能 +3 位作者 赵炳瑜 鲁冰 李建廷 王会军 《新疆医学》 2021年第9期1057-1059,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封闭负压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技术联合臀上动脉穿支皮瓣治疗骶尾部褥疮的临床效果。方法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本院收治58例Ⅲ~Ⅳ度骶尾部褥疮患者。一期骶尾部褥疮行手术扩创,清除坏死组织及窦道后用持续封... 目的探讨应用封闭负压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技术联合臀上动脉穿支皮瓣治疗骶尾部褥疮的临床效果。方法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本院收治58例Ⅲ~Ⅳ度骶尾部褥疮患者。一期骶尾部褥疮行手术扩创,清除坏死组织及窦道后用持续封闭负压引流(VSD)进行治疗。二期用皮瓣移位修复。切取皮辩面积为8×6 cm~15×8 cm。结果56例(96.6%)患者骶尾部皮瓣成活良好,创面均一期愈合,6个月随访,褥疮均无复发。2例(3.4%)患者皮瓣远端切口裂开皮瓣下积液。结论封闭负压引流技术结合皮瓣治疗骶尾部褥疮疗效确切,可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远期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闭负压引流技术 皮瓣 骶尾部 褥疮
下载PDF
双侧臀上动脉穿支蒂四叶皮瓣修复骶尾部巨大压疮 被引量:12
9
作者 海恒林 李华涛 +5 位作者 陈杨 李强 吴胜刚 王黎丽 严雷 周晓英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08-311,共4页
目的探讨双侧臀上动脉穿支蒂四叶皮瓣修复骶尾部巨大压疮的疗效。方法 2003年6月-2011年8月,采用双侧臀上动脉穿支蒂四叶皮瓣修复6例截瘫患者骶尾部巨大压疮。男2例,女4例;年龄37~62岁,平均45.6岁。压疮形成时间3~26个月,平均8.4个月... 目的探讨双侧臀上动脉穿支蒂四叶皮瓣修复骶尾部巨大压疮的疗效。方法 2003年6月-2011年8月,采用双侧臀上动脉穿支蒂四叶皮瓣修复6例截瘫患者骶尾部巨大压疮。男2例,女4例;年龄37~62岁,平均45.6岁。压疮形成时间3~26个月,平均8.4个月。根据美国国家压疮顾问小组(NPUAP)分度标准均为Ⅳ度。压疮范围为15 cm×13 cm~18 cm×16 cm。皮瓣切取范围18 cm×14 cm~21 cm×15 cm。结果术后皮瓣均成活;5例切口Ⅰ期愈合,1例术后6 d切口部分裂开,经换药治疗26 d后愈合。6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2.5个月。皮瓣质地及弹性好,无破溃,外形满意。结论双侧臀上动脉穿支蒂四叶皮瓣可修复骶尾部巨大压疮,修复后骶臀部外形平整,抗压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尾部压疮 臀上动脉穿支 四叶皮瓣 创面修复
原文传递
Quadrilobed superior gluteal artery perforator flap for sacrococcygeal defects
10
作者 HAI Heng-lin SHEN Chuan-an +3 位作者 CHAI Jia-ke LI Hua-tao YU Yong-ming LI Da-wei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9期1743-1749,共7页
Background Perforator flaps are used extensively in repairing soft tissue defects. Superior gluteal artery perforator flaps are used for repairing sacral defects, but the tension required for direct closure of the don... Background Perforator flaps are used extensively in repairing soft tissue defects. Superior gluteal artery perforator flaps are used for repairing sacral defects, but the tension required for direct closure of the donor area after harvesting of relatively large flaps carries a risk of postoperative dehiscence. This research was to investigate a modified superior gluteal artery perforator flap for repairing sacrococcygeal soft tissue defects. Methods From June 2003 to April 2010, we used our newly designed superior gluteal artery perforator flap for repair of sacrococcygeal soft tissue defects in 10 patients (study group). The wound and donor areas were measured, and the flaps were designed accordingly. Wound healing was assessed over a follow-up period of 6-38 months. From January 1998 to February 2003, twelve patients with sacrococcygeal pressure sores were treated with traditional methods, VY advancement flaps or oblong flaps, as control group. Results After debridement, the soft tissue defects ranged from 12 cm× 10 cm to 26 cm× 22 cm (mean 16.3 cm× 13.5 cm). Four patients were treated using right-sided flaps ranging from 15 cm × 11 cm to 25 cm × 20 cm (mean 18.2 cm × 14 cm). Four patients were treated using left-sided flaps, and two were treated using both right- and left-sided flaps. Suction drains were removed on postoperative Days 3-21 (mean 5.9) and sutures were removed on postoperative Days 12-14. Each flap included 1-2 perforators for each of the donor and recipient sites. Donor sites were closed directly. All flaps survived. In eight patients, the wounds healed after single-stage surgery. After further debridement, the wounds of the remaining two patients were considered healed on postoperative Days 26 and 33, respectively. The rate of first intention in the study group (80%, 8/10)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25%, 3/12), X2=4.583, P=0.032). Follow-up examinations found that the flaps had a soft texture without ulceration. In the two patients wi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uadrilobed superior gluteal artery perforator flap sacrococcygeal region pressure sore soft tissue defect
原文传递
臀上、臀下动脉穿支皮瓣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42
11
作者 穆兰花 严义坪 +2 位作者 栾杰 范飞 李森恺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78-280,共3页
目的为了克服传统臀大肌肌皮瓣切取肌肉所带来的缺点,继承其血运好、组织量大的优点,寻找改进手术操作的解剖学基础。方法采用5具10侧成人尸体,对臀上动脉、臀下动脉及其相应区域皮肤的穿支血管分布情况,包括主干血管、穿支血管的走行... 目的为了克服传统臀大肌肌皮瓣切取肌肉所带来的缺点,继承其血运好、组织量大的优点,寻找改进手术操作的解剖学基础。方法采用5具10侧成人尸体,对臀上动脉、臀下动脉及其相应区域皮肤的穿支血管分布情况,包括主干血管、穿支血管的走行层次、数量、管径及分布、穿出位置及体表投影、相应区域神经分布情况进行大体解剖学研究。另对6例12侧成年女性双侧臀上动脉穿支分布区,应用多普勒超声血流探测仪进行穿支定位。结果臀上动脉、臀下动脉起于髂内动脉,臀上动脉穿支分布区域集中在坐骨旁及臀大肌中部,数量约为10~15支,穿支血管的长度3~8cm,其外径约为1~1.5mm。这些穿支血管穿过臀大肌及筋膜直接供应相应区皮肤。来自腰神经背支的臀上皮神经越过髂棘在髂后上嵴外侧穿出深筋膜,向臀部走行,与血管穿支密切相邻,支配臀部皮肤感觉。在皮瓣上缘切口处注意分离直径合适的神经,与皮瓣一同切取,可与受区相应神经(如为乳房再造可与第4肋间神经)相吻合。在成人6例12侧女性患者,用多普勒超声血流探测仪进行定位,每侧可明确定位3~5支,均集中于由髂后上嵴、股骨大转子及坐骨结节所形成的三角区内,此为穿支血管的体表投影区域。结论臀上动脉穿支血管分布区域恒定,管径粗细合适,切取该区域皮瓣,完全可以不携带肌肉,既包含了肌皮瓣血运好、组织量大的优点,又克服了切取肌肉所带来的缺点,临床应用多普勒血流探测仪进行穿支血管定位,简单可靠。切取皮瓣可同时携带臀上神经,为与受区神经吻合成为可能。由于臀下动脉穿支分布区为臀部负重部位,且臀下动脉主干与坐骨神经毗邻,因此,建议临床上尽量不采用臀下动脉穿支皮瓣。臀上动脉穿支皮瓣预期可行带蒂移植用于修复骶尾部褥疮等创面,也可成为乳房再造又一供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剖学研究 穿支皮瓣 多普勒血流探测仪 臀上动脉 分布情况 体表投影 超声血流 分布区域 乳房再造 解剖学基础 臀上皮神经 股骨大转子 骶尾部褥疮 皮瓣切取 手术操作 成人尸体 主干血管 成年女性 髂内动脉 皮肤感觉 女性患者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