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io-inspired construction of electrocatalyst decorated hierarchical porous carbon nanoreactors with enhanced mass transfer ability towards rapid polysulfide redox reactions 被引量:6
1
作者 Shijie Zhang Yongshang Zhang +1 位作者 Guosheng Shao Peng Zhang 《Nano Research》 SCIE EI CSCD 2021年第11期3942-3951,共10页
Li-S batteries are considered as a highly promising candidate for the next-generation energy storage system, attributing to their tremendous energy density. However, the two-dimensional island nucleation-growth proces... Li-S batteries are considered as a highly promising candidate for the next-generation energy storage system, attributing to their tremendous energy density. However, the two-dimensional island nucleation-growth process of lithium sulfide leads to a thick insulating film covering the electrode, inducing slow electrons transfer and mass-transfer of ions and liquid sulfur species in working Li-S cells. Here, we demonstrate a bio-inspired strategy of constructing ant-nest-like hierarchical porous ultrathin carbon nanosheet networks with the implants of metallic nanoparticles electrocatalysts (HPC-MEC) as efficient nanoreactors enabling rapid mass transfer, via a simple and green NaCl template. Such nanoreactors with a large active surface area could effectively anchor polysulfides for mitigating the shuttle effect, facilitating uniformly thin Li2S film, and promoting the mass transfer for fast sulfur species conversions. This helps contribute to a continuously high sulfur utilization in Li-S batteries with the HPC-MEC reactors. As a typical exhibition, cobalt embedded hierarchical porous carbon (HPC-Co) could realize to deliver a remarkably high specific capacity of 1,540.6 mAh·g−1, an excellent rate performance of 878.8 mAh·g−1 at 2 C, and high area capacity of 11.6 mAh·cm−2 at a high sulfur load of 10 mg·cm−2 and low electrolyte/sulfur ratio of 5 µL·mg−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lfur species reactor hierarchical porous carbon network ELECTROCATALYST high sulfur loading low electrolyte/sulfur ratio
原文传递
青海河曲草地土壤全硫及主要养分分布特征 被引量:5
2
作者 全小龙 郑元铭 +5 位作者 段中华 陈梦词 乔有明 梁军 张杰雪 李希来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20年第11期2234-2242,共9页
硫是动植物生长和发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矿质营养元素,对发展有机畜牧业具有重要作用。为了解青海河曲草地不同类型和空间土壤全硫及氮磷钾养分的分布特征,探讨土壤全硫和其他养分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仪ICP-OES(iC... 硫是动植物生长和发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矿质营养元素,对发展有机畜牧业具有重要作用。为了解青海河曲草地不同类型和空间土壤全硫及氮磷钾养分的分布特征,探讨土壤全硫和其他养分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仪ICP-OES(iCAP 6300)分析了土壤和植物样品的全硫含量,并测定了土壤全氮、全磷、全钾、有机质含量和pH。结果表明,不同类型草甸的土壤以及植物之间含硫量有显著差异(P<0.05),但不同空间草甸土壤及植物之间含硫量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区土壤全硫平均含量1023.98 mg·kg^-1,植物全硫平均含量4120.20mg·kg^-1。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平均含量依次为134.35、6.44、1.95和23.05 g·kg^-1,高于青藏高原土壤养分含量平均水平;土壤全硫含量与有机质含量、地上生物量和植物硫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土壤碳硫比(C∶S)介于58.90~102.18,研究区土壤处于硫的净释放阶段。由此可见,青海省河南县目前的生产方式未造成土壤硫的缺乏,硫不是该县土壤养分和畜牧业生产的限制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硫 植物硫 黄河源区 碳硫比 矿质元素 有机畜牧业 退化草甸
下载PDF
铝二次电池用RGO-S电极材料制备与性能研究
3
作者 张炜 于朝 +3 位作者 王孙清 李彬彬 郑恒持 孔昕 《船电技术》 2024年第9期48-53,共6页
以氧化石墨烯与硫代硫酸钠为原料,通过一步水热法,制备还原氧化石墨烯-硫(RGO-S)电极,通过XRD、XPS、SEM、TEM、恒流充放电测试等手段对电极进行分析。结果如下:在RGO-S中硫元素主要为单质,单质硫与还原氧化石墨烯之间主要是以物理吸附... 以氧化石墨烯与硫代硫酸钠为原料,通过一步水热法,制备还原氧化石墨烯-硫(RGO-S)电极,通过XRD、XPS、SEM、TEM、恒流充放电测试等手段对电极进行分析。结果如下:在RGO-S中硫元素主要为单质,单质硫与还原氧化石墨烯之间主要是以物理吸附的方式结合,主要以S2p3形态存在,小部分以S2p1形态存在。硫元素含量越高,初次充放电容量越高,循环性能越差。硫碳质量比为3:7的RGO-S复合材料具有最优性能,经过120次的充放电循环后放电容量回复到92%左右,在高倍率电流密度下放电容量保持在58.83mAh/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二次电池 还原氧化石墨烯-硫(RGO-S) 硫碳比
下载PDF
高含硫气田硫磺产品碳足迹核算及评价——以普光气田为例 被引量:2
4
作者 时冲锋 周红梅 +2 位作者 藏磊 杨良杰 孟祥涛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21-1027,共7页
通过产品碳足迹核算,摸清企业产品碳排放的来源、分布和足迹,分析影响碳排放的因素,明确降碳空间、方向与具体措施,以促进企业绿色低碳生产。由于高含硫气田生产工艺过程与以原油为原料生产石化产品的生产工艺过程存在显著差异,采用LCA... 通过产品碳足迹核算,摸清企业产品碳排放的来源、分布和足迹,分析影响碳排放的因素,明确降碳空间、方向与具体措施,以促进企业绿色低碳生产。由于高含硫气田生产工艺过程与以原油为原料生产石化产品的生产工艺过程存在显著差异,采用LCA(生命周期评估法)、IOA(投入产出法)、IPCC(清单法),根据不同的原料气组分和生产过程,研究建立了高含硫气田硫磺产品碳足迹核算模型、各分项比例参数核算模型、各分项碳排放量计算模型。并以普光气田为例,核算评价硫磺产品碳足迹,研究创建普光气田降碳技术,为高含硫气田硫磺产品碳足迹核算及评价提供了一种较为可靠的计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硫气田 硫磺产品 碳足迹 分配比例 碳排放数据评价
下载PDF
两种硫含量控制方法对锂硫电池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李彦成 李汶壕 +3 位作者 汪瑶 冯丽源 赵强 孙艳 《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年第3期299-303,共5页
采用高导电性碳材料和商业活性炭分别作为硫的载体,与单质硫混合后进行热处理制得SP/S和CAC/S硫碳复合材料,利用热重测试、循环伏安、交流阻抗和恒流充放电测试等分析方法,研究了正极中电极材料厚度、硫碳复合比例对电池电化学性能的影... 采用高导电性碳材料和商业活性炭分别作为硫的载体,与单质硫混合后进行热处理制得SP/S和CAC/S硫碳复合材料,利用热重测试、循环伏安、交流阻抗和恒流充放电测试等分析方法,研究了正极中电极材料厚度、硫碳复合比例对电池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增加电极材料厚度可以有效地改善Super-P材料电极综合电化学性能;通过改变硫碳复合比例,提高硫含量则对活性炭材料锂硫电池电极的性能提升有着显著的效果.其中,含硫量为63.60%的CAC/S正极材料首次放电比容量达到908.8 m Ah/g,活性物质利用率为54.2%,100圈循环后放电容量为594.1 m Ah/g,容量保持率达到65.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极材料 电极厚度 硫碳复合比例 比容量 锂硫电池
下载PDF
不同电子供体用于混养反硝化系统强化脱氮研究
6
作者 刘兆瀛 李海燕 +1 位作者 张紫阳 简美鹏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327-335,共9页
针对雨水径流中NO_(3)^(-)-N含量较高易引起受纳水体富营养化的问题,利用植物碳源和硫作为电子供体构建混养反硝化系统强化脱氮.通过对比不同植物碳源(芦苇、马蔺、黄菖蒲、鸢尾)的脱氮效能和释碳性能,优选芦苇作为混养反硝化系统的有... 针对雨水径流中NO_(3)^(-)-N含量较高易引起受纳水体富营养化的问题,利用植物碳源和硫作为电子供体构建混养反硝化系统强化脱氮.通过对比不同植物碳源(芦苇、马蔺、黄菖蒲、鸢尾)的脱氮效能和释碳性能,优选芦苇作为混养反硝化系统的有机电子供体.基于芦苇构建的不同硫碳比(0.2、0.6、0.8、1.0)混养反硝化系统运行效能表明,高硫碳比系统在运行后期NO_(3)^(-)-N去除率(98.14%)相对稳定且反硝化条件较为适宜,但硫添加量的提高不利于芦苇持续释碳,还导致了较为明显的NH_(4)^(+)-N和SO_(4)^(2-)积累现象.运行效果评价显示出0.2硫碳比系统具有最低的综合污染指数,表现出最佳的脱氮同步副产物控制能力.本研究结果可为雨水径流混养反硝化脱氮技术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水径流 氮污染 混养反硝化 电子供体 植物碳源 硫碳比
原文传递
铁硫合金制备工艺的优化
7
作者 谢文东 陈雯 +3 位作者 沈强华 张周 彭忠平 肖祥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CAS 2020年第2期59-63,共5页
在火法炼铜过程中,用密度和熔点合适的铁硫合金消除沉降电炉过厚的炉结是较为理想的方法。结合前期研究,对制备铁硫合金工艺进行了优化。运用金相显微镜、XRF进一步探索了制备铁硫合金的过程中,二元碱度(R=m(CaO)/m(SiO2))、碳粒度及碳... 在火法炼铜过程中,用密度和熔点合适的铁硫合金消除沉降电炉过厚的炉结是较为理想的方法。结合前期研究,对制备铁硫合金工艺进行了优化。运用金相显微镜、XRF进一步探索了制备铁硫合金的过程中,二元碱度(R=m(CaO)/m(SiO2))、碳粒度及碳添加比对铁硫合金密度和汇聚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二元碱度为1.3、碳粒度为0.25~<0.42 mm、碳添加比为1时,制备出的铁硫合金密度和汇聚率较优;较优制备条件下铁硫的实际利用率为85.11%,损失在渣中的铁远高于硫,因此制备出的铁硫合金实际硫含量偏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法炼铜 铁硫合金 二元碱度 碳粒度 碳添加比
下载PDF
宽温耐硫变换催化剂应用 被引量:1
8
作者 王全峰 《煤炭与化工》 CAS 2023年第7期127-130,共4页
介绍了CO变换催化剂的种类和特性,宽温耐硫催化剂的特点、类型以及目前在煤化工生产中的使用现状,介绍了变换装置的反应原理,影响变换反应的因素和处理方法及催化剂的更换周期。描述了目前宽温耐硫催化剂在不同时段的保护方法和注意事项... 介绍了CO变换催化剂的种类和特性,宽温耐硫催化剂的特点、类型以及目前在煤化工生产中的使用现状,介绍了变换装置的反应原理,影响变换反应的因素和处理方法及催化剂的更换周期。描述了目前宽温耐硫催化剂在不同时段的保护方法和注意事项,重点强调了日常生产操作过程中,可能被忽视却直接影响催化剂寿命的原因。表明了催化剂在整个装置中所起到的作用,以及通过哪些方法可以有效地延长催化剂的使用寿命,总结了催化剂活性下降的过程和稳定操作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温耐硫 预硫化 变换炉 操作稳定 一氧化碳 水/汽比
下载PDF
耐硫变换高水气比改低水气比工艺总结
9
作者 黄志雄 《大氮肥》 CAS 2019年第4期221-223,共3页
介绍耐硫变换单元用低水气比变换工艺改造高水气比变换工艺的情况,并对改造后装置运行效果和经济效益进行初步评估。
关键词 耐硫变换 低水气比 高水气比 催化剂
下载PDF
环境水样中S^(2-)的CQDs双发射比率荧光测定
10
作者 张越诚 王清清 +3 位作者 马静 胡渭平 孙凌波 马红燕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29-737,共9页
以葡萄糖为碳源、对苯二胺为氮源,一步水热法合成了新型双发射荧光碳量子点(GP-CQDs),对该GPCQDs的形貌及光谱特性进行了研究。实验发现,在单一波长λ_(ex)=300 nm激发下,该GP-CQDs于348 nm和452nm处有双发射荧光信号。将MnO_(4)^(-)加... 以葡萄糖为碳源、对苯二胺为氮源,一步水热法合成了新型双发射荧光碳量子点(GP-CQDs),对该GPCQDs的形貌及光谱特性进行了研究。实验发现,在单一波长λ_(ex)=300 nm激发下,该GP-CQDs于348 nm和452nm处有双发射荧光信号。将MnO_(4)^(-)加入GP-CQDs溶液,GP-CQDs于452 nm处的荧光信号完全猝灭,而348 nm处的信号基本不变。于上述猝灭体系中继续加入S^(2-),其于425 nm处产生新的荧光发射峰,相较于GP-CQDs原452 nm处的荧光信号,发射峰位置发生蓝移,且发射峰强度随S^(2-)的浓度增加线性增强,而348 nm处的信号无增敏现象。根据该现象,以425 nm处的荧光峰为响应信号、348 nm荧光峰为参比信号,可直接构建基于S^(2-)测定的比率荧光传感探针。实验对该探针的构建条件及分析性能进行了优化,当S^(2-)浓度在3.1×10^(-8)~8.0×10^(-6)mol/L范围内时,与348 nm和425 nm两处的荧光强度比值(I_(425)/I_(348))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9.41×10^(-9)mol/L(3σ/k)。对MnO4-及S^(2-)与GP-CQDs的作用机理进行了探讨。该方法简单、快速、灵敏度高,用于环境水样中S^(2-)的测定,结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离子(S^(2-)) 双发射荧光碳量子点 比率荧光传感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