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62篇文章
< 1 2 8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秸秆资源可收集利用量及其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210
1
作者 王亚静 毕于运 高春雨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852-1859,共8页
目的正确评价中国现存秸秆可收集利用量以及各种利用途径的适宜性,充分认识中国秸秆资源的开发潜力。方法主要结合相关研究所测定的秸秆田间残留量等数据信息,以黄淮海地区主要农作物的收获留茬高度调查结果为主要依据,对中国各类秸秆... 目的正确评价中国现存秸秆可收集利用量以及各种利用途径的适宜性,充分认识中国秸秆资源的开发潜力。方法主要结合相关研究所测定的秸秆田间残留量等数据信息,以黄淮海地区主要农作物的收获留茬高度调查结果为主要依据,对中国各类秸秆资源的可收集利用系数进行估算,进而计算出2005年中国各类秸秆资源的可收集利用量。还采用各类秸秆适宜性分级的方法,对秸秆资源用于燃料、饲料、肥料、工业原料以及食用菌基料等用途的适宜性和其各自的可收集利用量进行了定性和定量评价。结果2005年中国秸秆可收集利用总量为68595×104t,平均可收集系数为0.81;残留田间和收集过程中浪费的秸秆占19%。其中,粮食作物秸秆可收集利用量为49231×104t,占71.77%;经济作物秸秆的可收集利用量为16261×104t,占23.71%;其它作物秸秆的可收集利用量为3103×104t,占4.52%。2005年中国可以燃用的秸秆约为6.35×108t,占全国秸秆可收集利用量的92.63%。2005年在中国可收集利用秸秆总量中,适宜加工饲喂的秸秆为58764×104t,占85.67%;不适宜加工饲喂的秸秆为9831×104t,占14.33%;秸秆残留还田量与适宜直接还田的可收集利用秸秆量合计约61600×104t,占同年中国秸秆总产量的近3/4;适宜于食用菌栽培的秸秆与适宜于工业加工的秸秆总资源量均约为58700×104t,分别占同年中国可收集利用秸秆总量的85.00%以上。结论根据测算结果可以看出,中国秸秆可收集利用量非常丰富,适宜于多种用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秸秆资源 可收集利用量 适宜性 评价
下载PDF
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生境破碎化研究 被引量:128
2
作者 陈利顶 刘雪华 傅伯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91-297,共7页
生境破碎化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形态(景观结构)上的破碎化;二是生态功能上的破碎化。将景观连接度的概念引入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的生境评价研究中,通过选择影响大熊猫生存的3种典型景观因子:地形高度、地形坡度和食物来源,从... 生境破碎化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形态(景观结构)上的破碎化;二是生态功能上的破碎化。将景观连接度的概念引入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的生境评价研究中,通过选择影响大熊猫生存的3种典型景观因子:地形高度、地形坡度和食物来源,从生态功能上研究3种景观因子由于空间组合的不匹配而形成的生境破碎化现状。在分析各景观因子重要性的基础上进行景观连接度模糊相对赋值,并建立景观连接度评价模型。在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研究了卧龙自然保护区针对大熊猫的景观连接度水平和适宜性评价。结果显示,在2000多km2的面积中,仅有90.36km2,约4.47%的面积属于最适宜大熊猫生存的地区,适宜面积为226.42km2(11.19%),中等适宜地区面积为286.09km2(14.13%),勉强适宜的地区为177.91km2(8.8%),而完全不适宜的面积占了一半以上,1236.5km2(61.11%)。同时表明:最适宜和适宜大熊猫生存的地区在空间分布上处于极度破碎状态,十分不利于大熊猫的生存和保护。该研究结果为制订合理的大熊猫保护措施和有目的地改善其生存环境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连接度 生境破碎化 大熊猫 卧龙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基于生态位的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与分区调控 被引量:159
3
作者 曲衍波 张凤荣 +2 位作者 姜广辉 关小克 郭力娜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290-296,共7页
在剖析农村居民点用地生态位特征的基础上,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从生态条件、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3个方面选取相关指标,利用生态位适宜度模型与GIS栅格技术进行评价指标的单因素量化分析和多因素综合评价,将北京市平谷区划分为农村居民... 在剖析农村居民点用地生态位特征的基础上,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从生态条件、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3个方面选取相关指标,利用生态位适宜度模型与GIS栅格技术进行评价指标的单因素量化分析和多因素综合评价,将北京市平谷区划分为农村居民点用地高度适宜、中度适宜、低度适宜和不适宜4个等级。在此基础上,使用聚类分析法将平谷区现状的275个行政村划分为重点发展区、适度挖潜区、限制扩建区和优先整治区,进而分析了各区域用地特征,并提出相应的用地调控模式。研究结果体现了土地利用的适宜性和现势性,符合当地实际,对农村居民点整理和乡村土地规划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区域规划 生态 生态位 农村居民点用地 适宜性评价 综合分区 平谷区
下载PDF
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评价研究进展 被引量:129
4
作者 喻忠磊 张文新 +1 位作者 梁进社 庄立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107-1122,共16页
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合理布局建设空间的依据,包括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和建设用地适宜性两个方面。本文首先探讨二者的概念与内涵,然后从评价目标与视角、评价尺度与单元等多个角度梳理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 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合理布局建设空间的依据,包括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和建设用地适宜性两个方面。本文首先探讨二者的概念与内涵,然后从评价目标与视角、评价尺度与单元等多个角度梳理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案例研究现状;进而总结归纳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的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分析发现: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指标体系早期以工程地质条件为主,但目前涉及要素日益多元化,涵盖地质地貌、生态、经济、社会各方面;并已形成多要素叠置综合评价、空间作用及其趋势模拟、基于生态位的适宜性评价及参与式综合评价四种适宜性评价方法。今后应借鉴地理学、社会学、空间经济学、生态学等多学科理论,构建完善的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研究体系,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推动指标体系规范与统一,完善评估框架与技术方法,研发开放式评价系统;构建可与空间管制政策对接的适宜性分类体系,扩展适宜性评价的案例研究和应用范围;同时应促进宏观空间开发适宜性和微观建设适宜性的统一和整合,响应"多规融合"的实践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 空间开发 建设用地 适宜性 评价 进展
原文传递
乌苏里江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适宜度评价 被引量:82
5
作者 钟林生 肖笃宁 赵士洞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71-77,共7页
论文根据生态旅游的理念,提出生态旅游适宜度评价的概念和原则,并以乌苏里江国家森林公园为例,在确定公园生态旅游适宜度的评价因子的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各因子的权重进行赋值,并运用GIS技术,对公园的生态旅游适宜度进行了计算,经... 论文根据生态旅游的理念,提出生态旅游适宜度评价的概念和原则,并以乌苏里江国家森林公园为例,在确定公园生态旅游适宜度的评价因子的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各因子的权重进行赋值,并运用GIS技术,对公园的生态旅游适宜度进行了计算,经分类统计,最适宜开展生态旅游的面积为1814.76hm2(7.9%)、中等适宜的面积为623.44hm2(2.7%)、一般适宜的面积为12209hm2(53.05%)。文章最后针对不同适宜程度对公园开发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旅游 适宜度评价 乌苏里江国家森林公园 评价原则 评价因子 层次分析法
下载PDF
基于GIS的农村居民点区位评价与空间格局优化 被引量:102
6
作者 朱雪欣 王红梅 +1 位作者 袁秀杰 侯欣欣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326-333,共8页
在用地矛盾比较突出的广东清远地区,为实现"城乡建设用地挂钩",需要对农村居民点迁、并、撤等进行整理。该文利用ARCGIS的空间分析和统计功能,根据影响农村居民点区位的自然、社会、经济和环境因素的适宜分值,利用最小限制因... 在用地矛盾比较突出的广东清远地区,为实现"城乡建设用地挂钩",需要对农村居民点迁、并、撤等进行整理。该文利用ARCGIS的空间分析和统计功能,根据影响农村居民点区位的自然、社会、经济和环境因素的适宜分值,利用最小限制因子方法,将佛冈县农村居民点划分为城镇转化型、城乡联合型、发展型、限制发展型和迁弃型5种整理类型。同时,根据影响农村居民点空间扩展因素的限制等级,将其临近区分成可转为建设用地的优先等级区。最后,根据优先等级区的位置和面积,结合2020年佛冈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的预测值,对不同整理类型的农村居民点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空间格局优化。优化结果为:城镇转化型和迁弃型农居全部转化为其他用地类型,扩大城乡联合型农居至1108.04hm2,缩小限制发展型农居至753.1hm2。该研究为农居整理活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位 空间变化管理 优化 ARCGIS 适宜性评价 农村居民点
下载PDF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研究 被引量:80
7
作者 高燕 叶艳妹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65-370,共6页
本文从系统论的机理出发,构建了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在全面分析各种适宜性评价方法的基础上,以泰安市岱岳区为案例选择多因素综合评价方法进行了初步的应用研究。
关键词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适宜性评价 指标体系 多因素综合评价
下载PDF
基于GIS及气候-土壤-地形因子的浙江省茶树栽培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85
8
作者 金志凤 黄敬峰 +3 位作者 李波 罗列万 姚益平 李仁忠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31-236,I0005,共7页
进行茶树栽培精细化的综合区划研究可为浙江省茶叶产业的规划布局提供科学依据。该文根据茶叶产量与气象、地形、土壤条件的相关分析,提出了茶树栽培综合区划指标为4个气候因子(年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积温、极端最低气温≤-13℃出... 进行茶树栽培精细化的综合区划研究可为浙江省茶叶产业的规划布局提供科学依据。该文根据茶叶产量与气象、地形、土壤条件的相关分析,提出了茶树栽培综合区划指标为4个气候因子(年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积温、极端最低气温≤-13℃出现的频率和4-10月的平均相对湿度)、2个土壤因子(土壤类型和土壤质地)和3个地形因子(坡度、坡向和海拔高度)。应用混合插值法(趋势面模拟+残差内插)对气候因子进行了细网格推算;采用加权指数求和法,建立了茶树栽培的综合区划评估模型,借助GIS技术,计算了综合评估指数的分布规律,参照土地利用现状,屏蔽不宜栽培区域,将浙江省茶树栽培区域划分为适宜、较适宜和不适宜3个等级,完成茶树专题综合区划图。结果表明,浙江省适宜茶树栽培的地域面积约占46.40%,主要分布在海拔高度为600~900m的半高山地区;较适宜区占44.94%,多分布在600m以下的平原、丘陵和低山区或介于900~1200m的山区;不适宜区占8.66%,为1200m以上的高山地区。结合茶叶生产现状,对浙江省茶树栽培的适宜性进行了分区评述,为浙江茶叶生产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信息系统(GIS) 区域规划 模型 空间插值 适宜性评价 茶树 浙江省
下载PDF
国土空间规划中的承载力反思:概念、理论与实践 被引量:83
9
作者 郝庆 邓玲 封志明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2073-2086,共14页
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国土空间规划的科学基础和约束条件。通过梳理承载力概念、理论和实践应用的发展,指出其在研究应用中存在概念边界模糊、评价偏向于指标计算、承载力传导机制研究不足等问题。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以及新时代生产生活... 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国土空间规划的科学基础和约束条件。通过梳理承载力概念、理论和实践应用的发展,指出其在研究应用中存在概念边界模糊、评价偏向于指标计算、承载力传导机制研究不足等问题。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以及新时代生产生活和发展方式变革对国土空间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支撑空间规划编制的承载力评价应进一步明确承载力的概念内涵、明晰承载力内在机制、构建承载力评价体系;在实践应用中应当根据国土空间规划和空间治理的新变化新需求,支撑空间规划的新目标、切合空间治理的新模式、顺应空间治理的新手段,为确定国土空间开发利用与保护修复的主要指标、战略部署,以及指标约束传递与地域功能传导等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承载力 空间规划 空间治理 适宜性评价 传导机制
原文传递
北京市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82
10
作者 关小克 张凤荣 +2 位作者 李乐 郭力娜 邵战林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304-310,F0003,共8页
根据北京市自然、社会、经济资料及图件资料,在考虑各种影响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因素的基础上,结合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分别从自然适宜性和生态安全性角度构建了北京市耕地后备资源开发评价体系,通过对评价要素的空间叠加、计算,评价北京市... 根据北京市自然、社会、经济资料及图件资料,在考虑各种影响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因素的基础上,结合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分别从自然适宜性和生态安全性角度构建了北京市耕地后备资源开发评价体系,通过对评价要素的空间叠加、计算,评价北京市耕地后备资源在不同条件下适宜性开发的面积和空间分布情况,并从经济可行性方面探讨北京市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的适宜性。结果表明:从自然适宜性评价上来看,北京市耕地后备资源能够开发的面积为11675.25hm2,考虑生态安全因素后,适宜开发且不引起生态退化的耕地后备资源面积为11221.14hm2,如纳入经济可行性因素,北京市耕地后备资源全部不适宜开发。综合指数法与限制条件相结合的评价方法能够有效提高评价结果的合理性,评价结果可为北京市土地开发整理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整理 区域规划 北京 后备资源 耕地 适宜性评价 空间分析
下载PDF
基于生态位的山地农村居民点适宜度评价 被引量:80
11
作者 秦天天 齐伟 +1 位作者 李云强 曲衍波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6期5175-5183,共9页
为了农村居民点优化布局和公共服务资源优化配置,运用复合生态位对农村居民点适宜性进行评价。根据栖霞市山地特点以及农村居民点用地特征,基于生态位理论,从生态条件、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3方面选取相关指标,选取地形位、坡向、水源影... 为了农村居民点优化布局和公共服务资源优化配置,运用复合生态位对农村居民点适宜性进行评价。根据栖霞市山地特点以及农村居民点用地特征,基于生态位理论,从生态条件、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3方面选取相关指标,选取地形位、坡向、水源影响度、地质灾害作为生态条件的评价指标;生产条件选取工商业用地比例、工商业用地可达性、耕地和园地面积、耕地和园地可达性作为评价指标;生活条件选取农村居民点规模、城镇中心可达性和道路通达度作为生活条件评价指标。采用可达性测算、聚类分析、适宜性评价等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确定适宜性等级,并与提取出的农村居民点用地相叠加,将农村居民点分为重点发展型、适度发展型、限制扩建型和优先整治型4种类型,分别占总规模的35.19%、35.10%、20.29%和9.42%。重点发展型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基础设施较完善,建议有序调整内部结构促进集约利用;适度发展型村庄处于起步阶段,受闲散地较多、土地利用方式粗放的限制,建议盘活存量用地,循环利用旧宅基地和闲置宅基地;限制扩建型受地形复杂、农业生产生活条件较差的限制,建议维持现状,引导人口外迁,推动宅基地腾退;优先整治型受地势较高、生态环境脆弱、离水源较远,交通不便,易发灾害限制,建议村庄搬迁。最后结合研究区山地农村居民点特点提出了不同类型居民点相应的调控模式。研究能够揭示农村居民点的现状和适宜性,为当前农村居民点优化布局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丰富了生态位理论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对农村居民点优化布局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居民点 生态位 山地 适宜性评价
下载PDF
基于陆海统筹视角的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评价——以辽宁省为例 被引量:74
12
作者 纪学朋 黄贤金 +2 位作者 陈逸 王丹阳 宋娅娅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51-463,共13页
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提升开发质量与效益的科学依据和基础保障,对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遵循城乡融合、陆海统筹原则,以东北地区唯一既沿海又沿边省份——辽宁省为例,从自然环境、经济社会、... 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提升开发质量与效益的科学依据和基础保障,对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遵循城乡融合、陆海统筹原则,以东北地区唯一既沿海又沿边省份——辽宁省为例,从自然环境、经济社会、海洋功能三个维度构建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特尔斐法、木桶原理法则、线性加权求和法及多要素空间叠置分析等方法,对其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进行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辽宁省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空间分异明显,适宜建设区与基本适宜建设区呈明显的中心外围分布格局,沿沈大轴线、滨海轴线集聚分布;不适宜建设区以滨海线为轴带南北对称分布;基本不适宜建设区以沈大线为轴带东西对称分布。适宜、基本适宜、基本不适宜、不适宜建设区面积依次为15504.39 km^2、22645.34 km^2、66833.96 km^2、68720.99 km^2,分别占陆海国土的8.93%、13.04%、38.48%、39.56%。自然环境对区域国土空间开发建设具有基础性、决定性作用,不同等级、不同区域自然环境适宜性集聚与分散特性差异显著;经济社会对自然环境的适宜、基本适宜、基本不适宜建设区修正作用明显。海洋功能区的引入,极大拓展了辽宁省国土空间范围。但海洋功能适宜性空间分布极不均衡,由于海洋国土本身属性,其可供直接开发建设空间有限,而保护空间广阔,国土空间开发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依然严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开发 建设用地 城乡融合 陆海统筹 适宜性评价 辽宁省
原文传递
城乡结合部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初探 被引量:54
13
作者 刘贵利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80-85,共6页
在 GIS的支持下 ,采用邯郸市邯山区 (含部分郊区 )作为研究对象 ,围绕 3种主要建设用地类型 (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商业用地 ) ,分类绘制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图及综合评价图。选取区位因素为主导因素 ,对研究区的建设用地进行适宜性... 在 GIS的支持下 ,采用邯郸市邯山区 (含部分郊区 )作为研究对象 ,围绕 3种主要建设用地类型 (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商业用地 ) ,分类绘制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图及综合评价图。选取区位因素为主导因素 ,对研究区的建设用地进行适宜性评价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设用地 适宜性评价 城乡结合部 土地利用
下载PDF
山区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方法及应用——以云南省德宏州为例 被引量:73
14
作者 杨子生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4-76,共13页
建设山地城市是21世纪城市建设的十大模式之一。实施"城镇上山"战略,其基础是开展山区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目前,国内外对山区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的研究尚属薄弱环节,其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标准、技术方法模式等关键... 建设山地城市是21世纪城市建设的十大模式之一。实施"城镇上山"战略,其基础是开展山区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目前,国内外对山区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的研究尚属薄弱环节,其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标准、技术方法模式等关键技术方法问题需要深入、广泛的探讨和实证研究。论文针对山区城镇建设的特殊性,构建起由7个特殊因子和10个一般因子(其中有5个同时是特殊因子)共同组成的山区建设用地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极限条件法"与"适宜性指数法"相结合的技术方法,通过确定单项评价因子指数和综合性适宜指数,并运用GIS技术,以第二次土地调查1:10 000土地利用现状图的基本图斑为评价单元,分析和评定了云南德宏州山区每一评价单元图斑的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及其适宜等级。评价结果表明,在全州山区面积985 787.40 hm2中,其宜建地和不宜建地分别占14.37%和85.63%,一等宜建地、二等宜建地和三等宜建地的构成比例约为12:33:55。评价结果已应用于德宏州各县(市)"城镇上山"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年)修编之中,成效明显,使德宏州"保护坝区农田,建设山地城镇"战略得以顺利实施,全州坝区84%以上的优质耕地得到了永久性保护,新增建设占用耕地比例大幅下降。论文建立的山区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适用于云南山区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可为云南省乃至国内外类似山区加强坝区(或平原区)优质耕地保护、合理建设山地城镇发展模式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区 城镇建设用地 适宜性评价 极限条件法 适宜性指数法 德宏州
原文传递
基于AHP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70
15
作者 彭建 柳昆 +2 位作者 郑付涛 李晓军 彭芳乐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88-694,共7页
地下空间是城市的重要自然资源,其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是编制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的重要基础条件。针对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影响因素的多源复杂性问题,以岩土工程勘察原始数据为基础,采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问卷调查法,选择多目标线性加... 地下空间是城市的重要自然资源,其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是编制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的重要基础条件。针对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影响因素的多源复杂性问题,以岩土工程勘察原始数据为基础,采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问卷调查法,选择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法数学模型,建立了一套适用于某地级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适宜性分区的评价模型,并利用ArcGIS叠加生成了最终适宜性评价图,旨在为后续的地下空间规划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 适宜性 层次分析法 评价模型 ARCGIS
下载PDF
江西省双季水稻生长季气候适宜度评价分析 被引量:67
16
作者 黄淑娥 田俊 吴慧峻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27-533,共7页
通过对江西省双季水稻生长季温、光、水的需求及当地气候条件进行分析,建立了双季水稻各生育期光、温、水及气候适宜度评价模型,确定了双季水稻各生育期多年平均日照百分率达50%时的日照时数为适宜的光照状态,根据模型分别计算了1961-2... 通过对江西省双季水稻生长季温、光、水的需求及当地气候条件进行分析,建立了双季水稻各生育期光、温、水及气候适宜度评价模型,确定了双季水稻各生育期多年平均日照百分率达50%时的日照时数为适宜的光照状态,根据模型分别计算了1961-2010年江西省早稻和晚稻生长季各气候因子的适宜度。结果表明,双季晚稻的温、光、水及气候适宜度明显高于早稻,双季水稻各生育期以光照适宜度最大,温度次之,降水最小;降水是影响双季水稻生产的重要因素,尤其对晚稻的影响更为显著;温度是双季水稻生长发育的关键气候因子,早稻苗期和分蘖-孕穗期低温,早稻乳熟期高温以及晚稻抽穗扬花期低温是双季水稻温度适宜度偏低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水稻 气候适宜度 评价
下载PDF
GIS支持下土地整理中未利用地适宜性评价——以广西柳城县为例 被引量:48
17
作者 刘长胜 卢伟 +1 位作者 金晓斌 周寅康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33-337,共5页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土地开发整理的基础 ,而未利用地作为土地开发整理的主要对象 ,本身就具有自然和经济上的特殊性 ,显然土地整理中未利用地适宜性评价更是土地开发整理中的关键性工作。结合GIS技术设计了土地整理中未利用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土地开发整理的基础 ,而未利用地作为土地开发整理的主要对象 ,本身就具有自然和经济上的特殊性 ,显然土地整理中未利用地适宜性评价更是土地开发整理中的关键性工作。结合GIS技术设计了土地整理中未利用地适宜性评价的总技术路线 ,进而对具体评价过程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1)未利用地评价单元的划分方法及在计算机中的生成技巧 ;(2 )评价因子的选取和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3)运用特尔斐法与数学模型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 ;(4)评价结果生成过程。以广西柳城县为例运用本评价系统对其未利用地进行适宜性评价 ,能以较快的速度得到适宜性评价结果和各类适宜性用途的空间分布 ,并对全县未利用地的合理利用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地理信息系统 土地整理 广西 柳城县 耕地
下载PDF
基于SOTER的中国耕地后备资源自然质量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61
18
作者 张甘霖 吴运金 赵玉国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8,F0004,共9页
耕地后备资源适宜性评价能够为保证粮食安全而进行的耕地后备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该文以1︰100万SOTER数据库为基础,将全国的耕地后备资源作为评价对象,选取了气候、地形和土壤3个方面的9个评价因子,采用模糊隶属度函数、层... 耕地后备资源适宜性评价能够为保证粮食安全而进行的耕地后备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该文以1︰100万SOTER数据库为基础,将全国的耕地后备资源作为评价对象,选取了气候、地形和土壤3个方面的9个评价因子,采用模糊隶属度函数、层次分析法和专家打分的方法进行评价因子模糊化处理和权重的确定。利用极限条件和综合指数模型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自然质量适宜性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全国有56.6万km2耕地后备资源具有不同适宜程度的自然质量,其中,一等级的占15.9%,二等级的占19.5%,三等级的占25.8%,四等级的占19.1%,五等级的占19.7%;全国的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可以重点关注黑龙江、吉林、辽宁、陕西、河北、贵州、广西、山东和江西等省;最主要的限制因子具有区域分布特征,并随着适宜等级的降低,由土壤条件逐渐转变为气候和地形条件;模糊函数以及极限条件和综合指数模型相结合的评价方法能够有效提高评价结果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分级 隶属度函数 SOTER 耕地后备资源 适宜性评价 粮食安全
下载PDF
资源型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研究——以济宁市大运河生态经济区为例 被引量:62
19
作者 何丹 金凤君 周璟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55-666,共12页
以山东省济宁市大运河生态经济区为例,探讨了煤炭资源型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模型以及GIS技术支持下的分析评价方法。选取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生态安全因素3方面8个单因子构成该研究区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 以山东省济宁市大运河生态经济区为例,探讨了煤炭资源型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模型以及GIS技术支持下的分析评价方法。选取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生态安全因素3方面8个单因子构成该研究区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基于多因素叠加分析和GIS空间分析方法,设计了四种煤炭塌陷的未来情景,进行了研究区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单因子评价和四种情景下的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情景1(现状塌陷)中,可高强度开发(很适宜)的用地为7476.9hm2,占总面积的32.6%;较为适宜建设的土地为4967hm2,占21.6%;较不适宜与不适宜的土地共占33.49%。情景4(最终塌陷)中,适宜用地为4084.21hm2,占总面积的17.79%。较为适宜的土地为4511.56hm2,占19.65%。较不适宜与不适宜的土地共占53.44%。随着采煤塌陷面积的不断扩大,适宜建设的土地急剧减少。今后应根据不同的塌陷区现状,进行不同形式的改造、更新和再利用,引导形成集约高效的新型生态城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型城市 建设用地 适宜性评价 大运河生态经济区 济宁
原文传递
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方法 被引量:59
20
作者 王欢 王平 +1 位作者 谢立祥 王鲁宁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54-158,共5页
以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研究的发展为主线,着重介绍了5类方法,即:极限条件法、指数和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可拓法、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法。通过对不同方法的优缺点进行分析比较,并对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研究的最新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和展望,... 以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研究的发展为主线,着重介绍了5类方法,即:极限条件法、指数和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可拓法、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法。通过对不同方法的优缺点进行分析比较,并对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研究的最新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和展望,为土地复垦工作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复垦 适宜性评价 评价方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