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9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校园氛围与青少年的自杀意念/企图:自尊的中介作用 被引量:39
1
作者 杨雪 王艳辉 +3 位作者 李董平 赵力燕 鲍振宙 周宗奎 《心理发展与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41-551,共11页
尽管相当一部分青少年自杀发生于学校背景中,但目前较少有研究考察校园氛围是否会影响以及怎样影响青少年的自杀意念/企图。本研究旨在检验校园氛围的不同方面(教师支持、同学支持、自主机会)与青少年自杀意念/企图的关系,以及自尊在其... 尽管相当一部分青少年自杀发生于学校背景中,但目前较少有研究考察校园氛围是否会影响以及怎样影响青少年的自杀意念/企图。本研究旨在检验校园氛围的不同方面(教师支持、同学支持、自主机会)与青少年自杀意念/企图的关系,以及自尊在其中的中介作用。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广东省10所学校2758名初中生作为被试,匿名填写家庭功能问卷、社区问题问卷、校园氛围问卷、Rosenberg自尊量表、自杀意念与企图问卷。回归分析表明:(1)在控制了性别、年龄、社会经济地位、家庭功能和社区问题后,教师支持和同学支持均能显著负向预测自杀意念/企图,自主机会对自杀意念/企图的预测作用不显著;(2)自尊在教师支持和同学支持与自杀意念/企图之间起着中介作用。因此,实践工作中应重视教师支持和同学支持对青少年自尊的塑造作用,进而减少自杀意念/企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园氛围 自杀意念 自杀企图 自尊 自我系统信念模型
原文传递
综合医院诊治的有无自杀行为既往史自杀未遂者特征的比较 被引量:23
2
作者 李献云 徐东 +3 位作者 费立鹏 及惠郁 许永臣 何凤生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861-864,共4页
目的 通过比较有无自杀行为既往史自杀未遂者的特征来深入了解两组人群是否相对独立 ,为制定自杀预防及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用自制调查表对 4所市县级综合医院诊治的32 5例自杀未遂者进行包括精神科检查在内的 2~ 3h的调查。结果... 目的 通过比较有无自杀行为既往史自杀未遂者的特征来深入了解两组人群是否相对独立 ,为制定自杀预防及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用自制调查表对 4所市县级综合医院诊治的32 5例自杀未遂者进行包括精神科检查在内的 2~ 3h的调查。结果  5 2例有自杀未遂史者和 2 73例无自杀未遂史者的年龄、性别、受教育年限、婚姻、工作状况以及家庭经济状况差异无显著性。但前者居住在乡村和服农药自杀的比例低 ,考虑自杀的时间长 ,自杀前 1个月的生命质量低 ,自杀意图强度高 ,慢性生活事件多 ,慢性心理压力大 ,精神疾病的患病率高 (P值均 <0 0 5 )。结论 首次和反复自杀未遂者的特征明显不同 ,相对独立 ,对两种人群应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医院 自杀行为 既往史自杀未遂者 特征 比较 诊断 治疗
原文传递
伴精神病性特征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20
3
作者 段艳平 陈林 +12 位作者 刘艳红 王刚 方贻儒 陆铮 杨海晨 胡建 陈志宇 黄毅 孙静 王小平 李惠春 张晋碚 司天梅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57-361,共5页
目的:分析伴精神病性特征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10年9月1日-2011年2月28日"中国双相障碍患者诊断评估服务"研究项目的数据进行二次分析,1068例抑郁症患者中伴精神病性特征抑郁症患者112人(10.5%)。采用简... 目的:分析伴精神病性特征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10年9月1日-2011年2月28日"中国双相障碍患者诊断评估服务"研究项目的数据进行二次分析,1068例抑郁症患者中伴精神病性特征抑郁症患者112人(10.5%)。采用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M.I.N.I)中抑郁发作模块、自杀模块和精神病性疾患模块,分析伴精神病性特征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结果:伴精神病性特征抑郁症患者较不伴精神病性特征抑郁症患者的自杀未遂风险高(OR=2.2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被控制体验(OR=3.54)、幻听(OR=3.84)和无价值感/罪恶感(OR=4.78)的患者更易有自杀未遂风险。结论:本研究提示伴精神病性特征抑郁症患者的自杀未遂风险高,存在被控制体验、幻听和无价值感/罪恶感症状的患者发生自杀行为的危险性可能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杀未遂 抑郁症 精神病性症状 危险因素 二次分析
下载PDF
运用深入访谈探究自杀未遂者及其亲友对自杀未遂发生原因的看法 被引量:13
4
作者 李献云 费立鹏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3-50,共8页
目的:对自杀未遂者及其亲友开展深入访谈以了解他们对自杀未遂行为的看法,提高自杀预防健康教育项目的效果。方法:针对自杀原因及经过等对4所市县级综合医院诊治的318例自杀未遂者及其陪诊的知情亲友进行独立的深入访谈,然后采用以下两... 目的:对自杀未遂者及其亲友开展深入访谈以了解他们对自杀未遂行为的看法,提高自杀预防健康教育项目的效果。方法:针对自杀原因及经过等对4所市县级综合医院诊治的318例自杀未遂者及其陪诊的知情亲友进行独立的深入访谈,然后采用以下两种指标对深入访谈资料进行量化分析:(1)比例法,即计算访谈中发现的7类原因在两种独立访谈中的出现率(出现率之和>100%);(2)权重法,即先将各类原因在每个访谈案例自杀未遂行为发生中的相对重要性进行排序,然后用特定的公式计算出各自的权重分,最后得出各类因素在两种独立访谈中的权重分均值(各类因素的权重分之和=100)。结果:深入访谈分析结果显示多数自杀未遂行为属于剧烈人际矛盾后诱发的冲动行为,农药等自杀工具的方便易得为其发生提供了必要条件。独立分析自杀未遂者本人与亲友访谈,用比例法和权重法计算出的7类原因的出现率和相对重要性分别如下:人际关系问题(比例法84.2%比82.4%,权重法57.8比60.4)、心理问题(30.9%比26.7%,15.5比14.2)、经济问题(14.8%比12.4%,5.1比5.1)、躯体问题(9.4%比9.1%,3.0比2.9)、自杀未遂者的其他问题(25.2%比20.2%,11.0比9.6)、他人的问题(21.8%比19.9%,7.3比7.2)和原因不明(0.3%比0.9%,0.0比0.0)等7类。结论:将深入访谈这一定性资料中获得的信息进行量化分析是可行的。自杀未遂者及其亲友对自杀未遂不同原因的相对重要性的看法非常一致。他们对心理问题的相对重要性认识不足,因此提高公众对心理卫生的认识水平,转变其态度使得更多的人愿意因心理问题寻求专业帮助,以及扩展社区心理卫生服务是非常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杀未遂 深入访谈 解释模式 定性研究
下载PDF
重庆市自杀未遂大学生的自杀态度和社会支持系统的调查 被引量:8
5
作者 吕臻 艾明 +3 位作者 况利 陈建梅 牛雅娟 费立鹏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6期3474-3477,共4页
目的了解重庆市大学生中自杀未遂者对自杀的态度以及社会支持状况。方法采用《自杀态度与心理健康状况问卷》,在重庆市随机抽取的11所大学中调查9 808名大学生,比较有自杀未遂行为和无自杀行为的大学生在自杀态度和社会支持系统的差异... 目的了解重庆市大学生中自杀未遂者对自杀的态度以及社会支持状况。方法采用《自杀态度与心理健康状况问卷》,在重庆市随机抽取的11所大学中调查9 808名大学生,比较有自杀未遂行为和无自杀行为的大学生在自杀态度和社会支持系统的差异。结果调查显示重庆市大学生自杀未遂的报告率为1.7%。有自杀未遂行为的大学生比无自杀行为的大学生更加肯定自杀的不可预防性、自杀的不可自我控制性、对自杀抱有正性的态度,并认为自杀能改变他人行为。而相对比有自杀未遂行为的大学生而言,无自杀行为的大学生更多的是歧视自杀行为、对自杀行为是负性态度、不认为自杀能改变他人行为及承认自杀的社会重要性。有自杀未遂行为的大学生社会支持量表总分、客观支持分、主观支持分及对支持的利用度均比无自杀行为的大学生的评分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自杀未遂行为的大学生,其自杀态度中,自杀的不可预防性、自杀的不可自我控制性、对自杀的正性态度与社会支持总分及社会支持中各维度的分值均呈显著负相关,自杀的社会重要性与社会支持总分及各维度的分值呈显著正相关。结论有自杀未遂行为的大学生对自杀更倾向于肯定态度,这部分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较差,提醒高校教育者和社会相关部门应加强自杀相关知识的教育,完善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对有自杀风险的高危学生进行早期干预,以防止自杀行为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杀未遂 大学生 自杀态度 社会支持
下载PDF
伴精神病性症状的双相障碍患者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9
6
作者 陈林 吉振鹏 +13 位作者 杨甫德 王刚 方贻儒 陆铮 杨海晨 胡建 陈致宇 黄颐 孙静 王小平 李惠春 张晋碚 李小钧 司天梅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17年第4期221-224,共4页
目的:探讨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双相障碍(BD)患者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10~2011年"中国BD患者诊断评估服务"项目的数据进行二次分析;对306例BD患者中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99例(32.4%)患者应用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MINI)... 目的:探讨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双相障碍(BD)患者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10~2011年"中国BD患者诊断评估服务"项目的数据进行二次分析;对306例BD患者中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99例(32.4%)患者应用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MINI)中自杀模块分为自杀未遂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的人口学及临床资料,Logistic回归分析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BD患者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结果:分别有36例(36.5%)及63例患者入自杀未遂组和对照组;自杀未遂组年龄明显高于对照组(t=-2.37,P=0.020);发作频繁(χ~2=8.526)、伴有不典型特征(χ~2=6.673)、有自杀观念(χ~2=6.314)、有季节性特征(χ~2=4.956)及有精神障碍家族史(χ~2=6.189)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及自杀观念与伴有精神病性症状BD患者的自杀未遂相关(OR=1.055,P=0.008,95%CI:1.014~1.098;OR=4.467,P=0.002,95%CI:1.750~11.403)。结论:年龄大及有自杀观念是伴有精神病性症状BD患者自杀未遂的主要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障碍 自杀未遂 精神病性症状 危险因素
下载PDF
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及生命质量与大学生自杀未遂的关系 被引量:8
7
作者 刘耀 况利 +2 位作者 艾明 牛亚娟 费立鹏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138-1141,共4页
目的 从社会层面探讨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及生命质量与大学自杀未遂之间的关系。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重庆市9 808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重庆市大学生自杀未遂的发生情况以及与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和生命质量之间... 目的 从社会层面探讨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及生命质量与大学自杀未遂之间的关系。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重庆市9 808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重庆市大学生自杀未遂的发生情况以及与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和生命质量之间的关系。 结果 自杀未遂的大学生有影响的负性生活事件所占比例明显多于无自杀未遂组,其中学习问题,恋爱或结婚问题,恋人或夫妻之间发生矛盾,与家庭成员发生矛盾,与其他人发生矛盾,亲友患病或去世,患急、重病或外伤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社会支持及生命质量评分均明显低于无自杀未遂组(P〈0.01)。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心理健康状况差(OR=1.422,95%CI 1.153~1.754)、躯体健康状况差(OR=1.336,95%CI 1.087~1.641)、客观支持评分低(OR=1.020,95%CI 1.002~1.038)、主观支持评分低(OR=1.018,95%CI 1.006~1.030)、与家庭成员之间发生矛盾(OR=0.579,95%CI 0.379~0.886)、恋爱或结婚问题(OR=0.483,95%CI 0.321~0.723)及恋人或夫妻之间发生矛盾(OR=0.370,95%CI 0.257~0.534)是大学生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 结论 自杀未遂的大学生遭遇了更多的负性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系统差、生命质量评分低。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为:恋人或夫妻之间发生矛盾、恋爱或结婚问题及与家庭成员之间发生矛盾、社会支持中主观及客观支持评分低、心理健康状况及躯体健康状况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杀未遂 生活事件 社会支持 生命质量 大学生
下载PDF
某热线12~25岁自杀高危来电者近期自杀未遂的相关因素分析
8
作者 吴涧蓝 童永胜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7期1082-1087,共6页
目的:比较某自杀预防热线12~25岁自杀高危来电者中仅自杀计划者和两周内实施过自杀未遂者在一般人口学、社会心理学等方面的差异,探索这一高危人群近期自杀未遂的相关因素。方法:将某自杀预防热线在2017—2018年接听的所有12~25岁自杀... 目的:比较某自杀预防热线12~25岁自杀高危来电者中仅自杀计划者和两周内实施过自杀未遂者在一般人口学、社会心理学等方面的差异,探索这一高危人群近期自杀未遂的相关因素。方法:将某自杀预防热线在2017—2018年接听的所有12~25岁自杀高危来电者分为两组:自杀计划组(有自杀计划且将在72 h内实施,但两周内无任何自杀行为)和自杀未遂组[在过去两周内(含来电当时)实施过自杀行为]。使用抑郁症诊断筛查量表评估其抑郁程度,询问来电者是否有过酒精或其他物质滥用或依赖、既往自杀未遂史、急性和慢性生活事件等;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探究自杀未遂的相关因素。结果:共纳入2 000例12~25岁的自杀高危来电者,其中1 130例(56.5%)来电者报告两周内实施过自杀未遂,纳入自杀未遂组;870例来电者报告有自杀计划且将在72 h内实施(但近两周内未实施过),纳入自杀计划组。与自杀计划组比较,自杀未遂组女性来电者所占比例高,而成年早期(18~25岁)来电者所占比例低(P<0.05)。在调整了性别和年龄等变量后,自杀未遂组中有既往自杀未遂史以及酒精或物质滥用的比例高(P<0.05);其他社会心理学变量,如急性和慢性生活事件、抑郁程度、被虐待史等,在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既往自杀未遂和酒精或物质滥用可能是促使12~25岁自杀高危来电者将自杀计划付诸于行动的相关因素;热线工作人员需更多关注具有这些特征的来电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援助热线 自杀未遂 相关因素分析 青少年 成年早期
下载PDF
分析在抑郁症伴有自杀未遂患者中采取无抽搐电休克联合药物治疗的效果 被引量:6
9
作者 李柳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2年第13期77-79,共3页
目的分析抑郁症伴有自杀未遂患者采取无抽搐电休克联合药物治疗的效果。方法48例抑郁症伴有自杀未遂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各24例。对照组单纯应用药物治疗,实验组应用无抽搐电休克联合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不同... 目的分析抑郁症伴有自杀未遂患者采取无抽搐电休克联合药物治疗的效果。方法48例抑郁症伴有自杀未遂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各24例。对照组单纯应用药物治疗,实验组应用无抽搐电休克联合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第7、14、21、28天)的自杀意念缓解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治疗前后的自杀意念评分、抑郁评分、认知功能评分。结果治疗后,实验组自杀意念评分(7.29±1.45)分、抑郁评分(8.98±2.24)分低于对照组的(9.09±1.34)、(11.14±2.15)分,认知功能评分(26.03±3.17)分高于对照组的(24.02±3.15)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第7、14、21、28天的自杀意念缓解率分别为50.00%、75.00%、87.50%、100.00%,均高于对照组的20.83%、41.67%、58.33%、79.1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抑郁症伴有自杀未遂患者中采取无抽搐电休克联合药物治疗的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自杀未遂 无抽搐电休克 药物治疗 效果
下载PDF
昆明医科大学医学生自杀企图和自杀态度状况调查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张媛 刘倩倩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3年第12期30-32,36,共4页
目的研究医学生的自杀企图、自杀态度状况及特点,为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提供针对性建议.方法采用自编的自杀企图调查题目和自杀态度问卷(QSA)对昆明医科大学567名本科生和130名研究生进行测查,对不同群体进行比较.结果 14.46%的医学... 目的研究医学生的自杀企图、自杀态度状况及特点,为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提供针对性建议.方法采用自编的自杀企图调查题目和自杀态度问卷(QSA)对昆明医科大学567名本科生和130名研究生进行测查,对不同群体进行比较.结果 14.46%的医学生有自杀意念,4.23%的医学生有过自杀行为的尝试,男、女生无显著差异(P>0.05);医学生总体自杀态度为矛盾、中立态度,自杀态度在性别、学历、年级、家庭所在地、经济状况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医学生虽然对采取自杀这一行为本身并不认可,但仍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对人的关怀及对生命质量和生命价值的尊重和追求;人口统计学变量对医学生自杀态度具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杀企图 自杀态度 医学生
下载PDF
MIF和MBL2基因多态性与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自杀未遂的关联
11
作者 刘瑛 《精神医学杂志》 2024年第1期64-67,共4页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抑制因子(MIF)和甘露糖结合凝集素2(MBL2)基因多态性与双相情感障碍(BD)患者自杀未遂的关系。方法选取321例B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自杀未遂定义分为BD伴自杀未遂组120例,BD不伴自杀未遂组201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抑制因子(MIF)和甘露糖结合凝集素2(MBL2)基因多态性与双相情感障碍(BD)患者自杀未遂的关系。方法选取321例B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自杀未遂定义分为BD伴自杀未遂组120例,BD不伴自杀未遂组201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MIF和MBL2基因多态性。通过计算比值比(OR)和95%置信区间(95%CI)评估MIF、MBL2基因多态性与BD患者自杀未遂的关联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多态性位点基因型与BD易感性的关系。结果两组MIF、MBL2各基因型分布频率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1)。BD伴自杀未遂组MIF、MBL2 A等位基因频率高于BD不伴自杀未遂组,MIF G等位基因、MBL2 T等位基因频率低于BD不伴自杀未遂组(P<0.05)。MIF AA基因型、MBL2 A等位基因频率为BD患者自杀未遂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MIFAA基因型、MBL2 A等位基因频率与BD患者自杀未遂具有一定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噬细胞抑制因子 甘露糖结合凝集素2 基因多态性 双相情感障碍 自杀未遂
下载PDF
精神病患者自杀未遂临床分析及护理对策 被引量:6
12
作者 何流英 苏保育 陈光玲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1年第8期45-46,共2页
目的:分析精神病患者自杀未遂的临床资料,探讨预防、护理措施。方法:对80例自杀未遂患者病历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归纳了他们的疾病类型、自杀原因、自杀方式。结果:疾病类型:抑郁症自杀未遂者70例,占87.5%;精神分裂症、抑郁状态10例,占12... 目的:分析精神病患者自杀未遂的临床资料,探讨预防、护理措施。方法:对80例自杀未遂患者病历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归纳了他们的疾病类型、自杀原因、自杀方式。结果:疾病类型:抑郁症自杀未遂者70例,占87.5%;精神分裂症、抑郁状态10例,占12.5%。自杀方式:服用过量药物32例,占40%;割腕19例,占23.8%;自伤11例,占13.8%;喝农药和自缢各7例,各占8.8%;放煤气4例,占5%。自杀原因:情感障碍72例,精神病性症状8例。结论:对有自杀未遂史、抑郁心境患者及早干预;增加家属和社会对患者的支持,激励患者提高生活信心;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加强康复治疗与社会技能训炼,可预防和降低精神病自杀未遂者再次发生自杀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病 自杀未遂 护理对策
下载PDF
双相障碍重性抑郁发作患者自杀未遂行为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6
13
作者 张婧 朱荣鑫 +3 位作者 柳绪珍 侯钢 孙静 史家波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20年第6期384-388,共5页
目的:基于社会人口学特征和临床特征确定双相障碍(BD)重性抑郁发作患者自杀未遂行为的风险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的方法对BD重性抑郁发作的住院患者共390例,依据此次抑郁发作有无自杀未遂行为患者分为伴自杀未遂BD组(SA组,n=149)和... 目的:基于社会人口学特征和临床特征确定双相障碍(BD)重性抑郁发作患者自杀未遂行为的风险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的方法对BD重性抑郁发作的住院患者共390例,依据此次抑郁发作有无自杀未遂行为患者分为伴自杀未遂BD组(SA组,n=149)和不伴自杀未遂BD组(NSA组,n=241);分别比较两组间社会人口学特征、生化、血液学、免疫学和心理学等指标的差异。以组间存在差异的变量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BD重性抑郁发作自杀未遂行为的风险因素。在SA组,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风险因素与患者目前自杀风险(依据护士用自杀风险评估量表总分)的相关性。结果:相对于NSA组,SA组年龄、首发年龄、血清三酰甘油浓度、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及血红蛋白浓度明显降低,血IgA浓度、单身(包括离异)和伴混合特征比例偏高(P<0.05或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较低的年龄(O R=0.962,P<0.05)及较高的IgA浓度(OR=1.864,P<0.001)是BD重性抑郁自杀未遂行为的风险因素。SA组自杀风险与年龄呈负相关(r=-0.36,P<0.001),与IgA浓度呈正相关(r=0.42,P<0.001。结论:较低的年龄及较高的血IgA水平是BD重性抑郁发作患者自杀未遂行为的风险因素,这两个特征可为临床自杀风险早期识别提供客观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障碍 自杀未遂行为 风险因素
下载PDF
Prevalence and associated factors of suicide among hospitalized schizophrenic patients 被引量:2
14
作者 Pakapan Woottiluk Benchalak Maneeton +3 位作者 Natthanan Jaiyen Wajana Khemawichanurat Suttipong Kawilapat Narong Maneeton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SCIE 2020年第4期757-770,共14页
BACKGROUND Previous studies found several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suicide in schizophrenic patients,such as age,sex,education level,history of suicide attempts,psychotic symptoms,social factors,and substance abuse.How... BACKGROUND Previous studies found several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suicide in schizophrenic patients,such as age,sex,education level,history of suicide attempts,psychotic symptoms,social factors,and substance abuse.However,there might be some additional factors that were not considered in previous studies but may be correlated with a greater likelihood of suicide attempts,such as medication and treatment.AIM To investigate the prevalence of suicide attempts and identify the risk of suicidality in hospitalized schizophrenia patients.METHODS This is a cross-sectional study of schizophrenic patients admitted to a psychiatric hospital who were 18 years of age or more.The outcomes and possible suicide risk factors in these patients were collated.The current suicide risk was evaluated using the mini-international neuropsychiatric interview module for suicidality and categorized as none(0 points),mild(1-8 points),moderate(9-16 points),or severe(17 or more points).This study used ordinal logistic regression to assess the association of potential risk factors with the current suicide risk in schizophrenic patients.RESULTS Of 228 hospitalized schizophrenia patients,214(93.9%)were included in this study.The majority(79.0%)of patients were males.Females appeared to have a slightly higher suicidality risk than males,with borderline significance.With regard to the current suicide risk assessed with the mini-international neuropsychiatric interview,172(80.4%)schizophrenic patients scored zero,20(9.4%)had a mild risk,8(3.7%)had a moderate risk,and 14(6.5%)had a severe risk.The total prevalence of current suicide risk in these schizophrenic patients was 19.6%.Based on multivariable ordinal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with backward elimination,it was found that younger age,a current major depressive episode,receiving fluoxetine or lithium carbonate in the previous month,or a relatively higher Charlson comorbidity index score were all significantly and independently associated with a higher level of suicide risk.CONCLUSION The pre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OSPITALIZATION SCHIZOPHRENIA PREVALENCE suicide attempts suicide risk Charlson comorbidity index
下载PDF
2013年昆明市居民自杀及自杀未遂史流行病学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颜芳 杨昭 李志坤 《预防医学论坛》 2017年第8期582-586,共5页
目的了解昆明市2013年自杀死亡居民的自杀及自杀未遂史的流行病学特征,为自杀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居民死亡资料来源于2013年昆明市居民死亡报告登记系统,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收集所需资料。结果 516名自杀死亡居民中,男女性和不同年龄... 目的了解昆明市2013年自杀死亡居民的自杀及自杀未遂史的流行病学特征,为自杀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居民死亡资料来源于2013年昆明市居民死亡报告登记系统,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收集所需资料。结果 516名自杀死亡居民中,男女性和不同年龄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家庭纠纷(43.80%)、疾病问题(29.84%)、经济困难(10.08%)是最主要的自杀原因;自杀方式以农药、刀/绳等工具的方式居多;自杀死亡516名居民中,50名生前曾发生自杀未遂事件,发生过1~4次及以上自杀未遂行为的居民,分别占5.04%、2.52%、1.16%、0.97%;最后一次自杀未遂的方式以农药、刀/绳等工具的方式居多。结论男性自杀死亡率高于女性,且自杀死亡聚集在40岁以上居民,9.69%的居民有过自杀史,家庭纠纷、疾病问题、经济困难是最主要的自杀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杀 自杀未遂 流行病学
原文传递
反刍思维对抑郁障碍青少年自杀未遂的影响 被引量:4
16
作者 刘少华 刘典英 +7 位作者 邓红冬 邱丽娟 刘旺林 刘士文 朱钧鸣 夏白云 钟秋园 李燕平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28-533,共6页
目的探讨抑郁障碍青少年反刍思维与抑郁症状和自杀未遂的关系,及反刍思维在抑郁症状和自杀未遂间的中介作用。方法对331例11~18岁抑郁障碍青少年开展问卷调查,采用病人健康问卷(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9,PHQ-9)评估抑郁症状、反... 目的探讨抑郁障碍青少年反刍思维与抑郁症状和自杀未遂的关系,及反刍思维在抑郁症状和自杀未遂间的中介作用。方法对331例11~18岁抑郁障碍青少年开展问卷调查,采用病人健康问卷(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9,PHQ-9)评估抑郁症状、反刍思维量表-10简表(ruminative responses scale,RRS-10)评估反刍思维,采用MINI 5.0中文版自杀模块评估自杀行为。应用SPSS 23.0对数据进行描述统计、χ^(2)检验、t检验、Spearman相关分析和分层回归分析;应用SPSS PROCESS V 3.4插件进行Bootstrap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抑郁障碍青少年自杀未遂发生率为53.78%,其中女孩(59.48%)显著高于男孩(4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16,P<0.01)。与无自杀未遂组相比,自杀未遂组在PHQ-9[(11.08±9.26)分与(14.43±7.49)分,t=-3.634,P<0.01]、强迫思考[(10.76±3.89)分与(12.44±3.87)分,t=-3.926,P<0.01]、反省深思[(10.05±3.54)分与(11.20±3.33)分,t=-3.044,P<0.01]和反刍思维总量表[(20.81±6.78)分与(23.64±6.42)分,t=-3.898,P<0.01]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回归分析显示女孩(β=0.175,t=3.228,P=0.001)、抑郁症状(β=0.168,t=3.082,P=0.002)、反刍思维(β=0.138,t=2.364,P=0.019)是自杀未遂的风险因素。反刍思维在抑郁症状与自杀未遂之间起着完全中介效应(效应值=0.013,95%CI=0.003~0.027)。抑郁症状能显著正向预测反刍思维(P<0.01);反刍思维显著正向预测自杀未遂(P<0.05)。结论抑郁障碍青少年自杀未遂发生率较高,其抑郁症状主要通过反刍思维影响自杀未遂,临床中应对反刍思维进行有效的评估和干预,通过心理治疗调整患者认知反应方式,减轻反刍思维,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降低自杀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刍思维 抑郁 自杀未遂 青少年
原文传递
重庆市大学生自杀未遂者社会距离与社交限制的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王我 艾明 +7 位作者 况利 陈建梅 甘窈 曾妍 楼丹丹 刘婉婷 牛雅娟 费立鹏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41-345,共5页
目的了解重庆市大学生中有无自杀未遂者对10种不同特征人群的社会距离和接纳程度的异同点。方法采用《自杀态度与心理健康状况问卷》,在重庆市随机抽取的11所大学中调查9808名大学生,通过统计描述、t检验分析比较有无自杀未遂的大学生... 目的了解重庆市大学生中有无自杀未遂者对10种不同特征人群的社会距离和接纳程度的异同点。方法采用《自杀态度与心理健康状况问卷》,在重庆市随机抽取的11所大学中调查9808名大学生,通过统计描述、t检验分析比较有无自杀未遂的大学生对10种不同特征人群(曾犯罪入狱、患高血压病、有过自杀行为、是同性恋、有过严重抑郁症、感染艾滋病毒、家人自杀死亡、有过吸毒、住过精神病院及曾酗酒)的社会距离和接纳程度。结果在抽取的9808名大学生中有自杀未遂者169例,自杀未遂报告率为1.7%。有无自杀未遂大学生对于10种不同特征陌生人的社会距离,有9项均分高于50分,前三位均是感染艾滋病毒、有过吸毒、住过精神病院。有无自杀未遂大学生在对有过吸毒(有自杀83.38±21.82,无自杀78.55±21.55,t=2.88,下同)、住过精神病院(79.27±21.23,75.67±21.31,t=2.17)、同性恋(66.87±24.77,74.14±21.94,t=-4.25)、曾酗酒(66.72±21.80,61.00±22.80,t=3.23)及患高血压(56.65±20.40,53.36±21.05,t=2.01)的陌生人社会距离分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无自杀未遂大学生对处于10种不同特征已认识的人的社会距离,有7项均分高于50分,前三位均是住过精神病院、有过吸毒及曾酗酒。有无自杀未遂大学生在对同性恋(35.28±30.38,42.83±30.76,t=-3.14)、有过严重抑郁(56.59±28.49,61.64±25.56,t=-2.53)及有过自杀行为(51.46±28.19,56.56±26.35,t=-2.48)的已认识人群的社会距离分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庆市大学生对10种不同特征人群总体的社会距离和社交限制较大,自杀未遂大学生对某些人群的社会距离和社交限制较无自杀未遂者要小,可据此对自杀未遂者采取针对性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杀未遂 大学生 社会距离 社交限制
原文传递
自杀相关心理健康服务倾向问卷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 被引量:3
18
作者 刘玉娥 胡德英 +2 位作者 谭蓉 梅婷 王莉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9期2371-2377,共7页
目的编制自杀相关心理健康服务倾向问卷并检验其信效度。方法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在文献分析及半结构式访谈的基础上,通过专家函询、预调查形成问卷初稿。2020年5月—7月选取542名医护人员进行调查,检验问卷的信效度。结果问卷包括4个维度... 目的编制自杀相关心理健康服务倾向问卷并检验其信效度。方法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在文献分析及半结构式访谈的基础上,通过专家函询、预调查形成问卷初稿。2020年5月—7月选取542名医护人员进行调查,检验问卷的信效度。结果问卷包括4个维度、26个条目。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4个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5.525%。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拟合指数卡方自由度比值为2.584,近似误差均方根为0.074,比较拟合指数为0.904,拟合优度指数为0.875,调整拟合优度指数为0.881,问卷的平均内容效度指数为0.924。问卷的Cronbach’sα系数为0.930,分半信度为0.910,重测信度为0.905。结论该研究编制的自杀相关心理健康服务倾向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可作为测评医护人员为自杀患者实施心理健康服务倾向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杀未遂 心理健康服务 急诊科 问卷编制 行为倾向 护理
原文传递
广东省居民自杀未遂的流行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马文军 严青华 +5 位作者 许燕君 许晓君 蔡秋茂 徐浩锋 宋秀玲 聂少萍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13-416,共4页
目的了解广东省居民自杀未遂的流行特征,探讨自杀未遂的影响因素。方法通过分层随机抽样抽取广东省21个县区中街道/乡镇的家庭为调查样本户,对每个住户用KISH法确定1名15~69岁的家庭成员进行问卷调查,获得自杀未遂及相关的危险因... 目的了解广东省居民自杀未遂的流行特征,探讨自杀未遂的影响因素。方法通过分层随机抽样抽取广东省21个县区中街道/乡镇的家庭为调查样本户,对每个住户用KISH法确定1名15~69岁的家庭成员进行问卷调查,获得自杀未遂及相关的危险因素。采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筛选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结果共调查6625人,过去一年内自杀未遂的发生率为0.8%,其中女性(1.1%)高于男性(0.5%),25~35岁女性自杀未遂率最高(1.6%),城市农村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显示,女性(OR=2.1)、经历负性事件(0R=15.5)、睡眠状况差(OR=1.6)、孤独感(OR=1.5)、焦虑感(OR=1.8)是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而饮酒、吸烟、体力活动情况、文化程度、年龄、城乡、家庭农药存放情况与自杀未遂发生无显著相关。结论广东省自杀未遂发生率高,影响因素复杂,应该采取综合的措施进行预防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杀未遂 流行特征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ld maltreatment and axis I mental disorders: A summary of the published literature from 2006 to 2010 被引量:1
20
作者 Tracie O. Afifi 《Open Journal of Psychiatry》 2012年第1期21-32,共12页
Research has indicated that child maltreatment is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d likelihood of mental disorders and suicidal ideation and attempts that continues into adulthood.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provide a... Research has indicated that child maltreatment is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d likelihood of mental disorders and suicidal ideation and attempts that continues into adulthood.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provide a synopsis of the recent published research from 2006 to 2010 on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child maltreatment and Axis I mental disorders and suicidal ideation and attempts. The databases MEDLINE and PsycINFO were searched for relevant and high quality citations up to October 2010.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all types of child maltreatment examined are linked to reduced mental health. A general noted trend in the literature is that earlier age of onset of child maltreatment is associated with poorer mental health outcomes. Sex differences do exist with some disorders being more likely among males (e.g., anti-social behaviour) and other more likely among females (e.g., depression, PTSD, substance use disorders) following child maltreat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LD Maltreatment CHILD ABUSE Physical ABUSE Sexual ABUSE Emotional ABUSE NEGLECT Exposure To 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MENTAL DISORDERS MENTAL Health Depression Anxiety DISORDERS Conduct Disorder Eating DISORDERS Substance Use DISORDERS suicidAL Ideation suicide attempts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